温热湿热病案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发热典型病案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发热典型病案1.五积散治发热案袁某,男,20岁,1983年1月27日入院,住院号109951。
病史摘要:不规则发热一月。
于1982年12月26日为庆祝生日而聚餐后发热,继而腹泻呕吐,治疗5天,呕泻止,转为午后或傍晚发热,特点为午后至傍晚(5~6时)体温升高至39℃~40℃,伴见面红目赤,约持续1小时体温略有下降,至晚约11~12时汗出热退。
在门诊用抗生素、抗病毒、解热、输液等治疗无效。
近一周来全天发热,体温以午后为甚(38℃),伴轻微干咳,门诊以“发热待查”入院。
证见身热畏寒,热时无汗,汗出热退,口干欲饮,大便偏干,尿黄灼热,神疲乏力,咽痒,语音偏浊,干咳少痰,咳引胸痛,舌红,苔薄黄略腻,脉弦数略浮。
体检无异常发现,门诊查白细胞5.2×109/L,伊红细胞计数0,小便常规(-),血培养(-),肥达反应正常。
入院后按寒热郁于少阳,肺气不畅,治以和解少阳为主,兼疏宣肺气,方用小柴胡汤化裁:柴胡24g,黄芩15g,法半夏10g,太子参30g,甘草3g,大枣6枚,桔梗8g,杏仁10g,橘络3g。
当日下午体温39.2℃,服药后未出汗,自诉身体烘热,察其面红目赤,身有微汗,至夜晚10时遍体出汗,汗后舒畅,体温37.8℃,继而又高热,且持续在38.8℃~39.6℃之间。
小柴胡汤化裁已服4天,疗效不显。
余查房细察患者病情,发热持续,微有恶寒,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伴口干,干咳无痰,语音较浊,二便尚调,苔白微腻,舌质偏红,脉浮弦紧数,发热时感鼻塞,考虑寒湿之邪郁遏肺卫,试用五积散解表达里。
方用:当归6g,川芎6g,白芍6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枳壳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麻黄6g,白芷10g,干姜8g,桂枝6g,桔梗10g,甘草6g(1月31日服用)。
服药1剂后最高温度38.7℃,有下降趋势,2月2日最高为38.4℃(傍晚),最低为37.4℃(上午)。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
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4月17日上午,体温39℃,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面危苍白,胸中自痦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
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冷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香豆豉12克,炒山栀3克,前胡3克,藿香叶10克(后下),菖蒲10克,郁金6克,厚朴3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末1克,淡干姜末1克,后二味同研装胶管,分两次随药送下。
服二付。
二诊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 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自痞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仍以辛宣疏化方法:香豆豉10克,炒山栀3克,杏仁10克,前胡3克,藿梗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草蔻3克,服三付。
三诊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
香豆豉10克,旋复花10克,生白术5克,陈皮6克,白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茯苓10克,焦麦芽10克,三付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
第二十五讲湿热类病案
第二十五讲湿热类病案赵某之母,头痛项强,周身痛,发寒热,口渴,有汗,小便少,胃不食,昏晕,发吐,舌黄色。
方:厚朴二钱(姜汁炒),云苓四钱,木通三钱,蔻仁一钱,广皮二钱,干姜二钱,广滑石八钱,杏仁五钱,青蒿四钱,苍术一钱,苡仁五钱,通草三钱,五付。
此湿胜也。
六气病之最复杂者,以湿淫为甚。
如此症不食而吐,太阴证也;而口渴舌黄,则为阳明证;头痛项强,寒热汗出,太阳中风证也;而一身痛,则为太阳伤寒证,似难办已,然此正湿邪之辨也。
夫湿为阴邪,与寒同气,故伤于湿者,往往太阴之里证与太阳之表证并见,及其上甚而热传阳明,则阳明之里证并见。
然太阳伤寒不得有汗,此所伤者,乃寒湿之寒,非凛冽之寒,故虽太阳证并见,而与太阳伤寒腠理闭密、卫气不得泄越者,究有同中之异。
其发热汗出,且昏运者,湿邪上逆,则天气不降而上盛也。
《金匮要略》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
”与此证之寒热并见无异也,即《内经》所谓湿上甚而热也。
又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名中湿,亦名湿痹,其候小便不利,与此证之太阳表里证并见无异也,即《内经》所谓湿寒合德也。
夫下湿而膀胱之气不化,上热则治节之令不行,皆足以致小便短少,此证则备之矣。
《至真要大论》以湿淫于内,为在泉之气;湿淫所胜,为司天之气,而皆治之以苦热淡。
惟在泉湿淫,佐以酸淡;司天湿淫,佐以酸辛;至湿上甚而热,则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此其别也。
夫辛能上开,淡能下利,酸能内守,湿淫所胜之佐以酸辛,湿淫于内之佐以酸淡者,司天为天之气,身半以上主之,在泉为地之气,身半以下主之,邪欲去而正欲守也。
若湿上甚而热,则以开发透邪为急,不欲其有制,故佐辛而不佐酸也。
此症口渴、舌黄,湿已上甚为热矣,故故本《经》旨,用厚朴、广皮、干姜、苍术等之苦燥温化辛通,治中焦以上之湿;茯苓、木通、滑石、通草、苡仁等之甘寒清热,滑淡利窍,治中焦以下之湿;再用苦寒而香之青蒿达木火之郁而清其热,以治湿上甚而生之热。
湿热类疾病病例
•
患者自午后一时许始服上方第一剂,当日午后至 夜间体温最高仅37.7℃,次日体温即降至37℃以下。 头晕嗜卧、腿软无力减轻,食欲渐升,尿畅便通,精 神渐佳,舌苔腻浊已化。入院后第四天始午后至夜间 体温稍升为37.2℃~37.3℃,纳稍差,口不欲饮,舌 苔中部稍黄腻。仍予上方,并加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方: 枳实5克,神曲5克,黄芩3克,赤苓3克,生白术3克, 酒军10克,黄连3克,泽泻2克。日2服。服药后体温 渐降,大便每日二次,为粘溏酱便,饮食渐佳。二日 后已不发热,体温37℃以下。大便稍稀,乏力,以藿 朴胃苓汤、香砂平胃丸调理一周而痊。出院后随访一 切良好。
• 刘某某,男,28岁。 患者于入院前15天始发低烧37.5℃,无其他明显 不适。10天前始发高烧38.2℃以上,热型为午后2-3点 发热,至夜11点达高峰,体温可达40℃,至天明得汗 热退。盗汗较重,无其他伴随症状。3天前始觉下肢 软瘫,不能自立走路,必借助他物,才能行走。大便 色深不爽,小溲赤黄量多。查血、尿、便常规、胸x 片、肝功能、嗜酸细胞计数、肥达氏等均无异常发现。 曾用过抗菌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风湿类、 抗病毒类、维生素类药物及中成药,均无效果。本院 急诊以“发烧待查”收入院。入院后查体未发现阳性 体征。
•
治以苦辛开泄兼以缓通积滞。方用加味枳实栀豉合 小陷胸汤:枳实10克,栀子18克,豆豉19克,连翘18 克,姜半夏6克,黄连5克,瓜蒌仁30克,黄芩12克, 茵陈12克,木通6克,芦根60克(先煎),灯心3克 (先煎)。昼夜连服,日4次。当晚至夜,连服此方4剂。 次日晨7时大便一次,为大量粘溏酱便,汗出溱溱,体 温已降至37.5℃。午后最高体温38.2℃,又大便一次。 第三天最高体温37.3℃,大便4次,均为粘溏酱样,自 述便后舒适,饮食渐佳,尿畅,苔黄腻已减。第4天体 温36.3℃,自此未热。一切感觉良好。改以蒿芩清胆汤 宣化三焦,调理胃肠。逾三四日,发热复作,体温 37.9℃,再服上方5剂,2日内大便畅解,热退。追访至 今良好。
中医医案——湿热感冒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败毒散加味治愈湿热兼感病案:李某,男,60岁。
主诉及病史:素质薄弱,痼疾高血压,经常失眠,精神容易紧张。
近感冒发热5日,曾在某医院用解热剂及青霉素治疗,热势盛衰不定(37.8~39℃),汗多不清。
特别表现在热势上升无一定时间,一天有数次发作,热升时先有形寒,热降时大汗恶风。
伴见头痛,咳痰不爽作恶,食呆口苦,口干不欲饮,便秘,小溲短赤。
诊查:脉象弦紧而数,舌苔厚腻中黄。
辨证:病由风邪引起,但肠胃湿热亦重。
治法:依据寒热往来、食呆口苦、便秘溲赤等症状,当从少阳、阳明治疗。
处方:柴胡4.5g 前胡6g 黄芩4.5g 半夏6g 青蒿4.5g 菊花4.5g 杏仁9g 桔梗3g 枳壳4.5g 赤苓9g二诊:1剂后热不上升,2剂退清。
但仍汗出量多,因怕风蒙被而睡。
考虑外邪虽解,肠胃症状未除,且年老体弱,汗出不止,体力难以支持。
改拟桂枝加附子汤法治之。
处方:桂枝3g 白芍9g 熟附片9g 生黄芪4.5g 半夏6g 茯苓19g 陈皮5g 炙甘草2g三诊:服药1剂,汗出即少,2剂后亦不恶风,继予芳化痰湿而愈。
按语此病极为复杂,主要是体虚而内外因错杂为病,不能不随机应变。
初诊处方采用伤寒法,但结合败毒散,用柴、前、枳、桔升降泄邪,不能单纯地看作小柴胡汤,这是处方用药变化之所在。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290-291,秦伯未医案。
秦伯未(1901-1970),原名之济,号谦斋。
上海市上海县人。
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诵读医书。
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先悬壶沪上,后曾在中国医学院和新中国医学院执教,精研《内》、《难》、仲景学说,致力于医、教、研工作。
1955年调北京,历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王欢医案?湿热证
王欢医案•湿热证2018年2月5日病案中写到的陈先生,过了年又发信息求助“我还有个老毛病想请你帮我看看,自己感觉脉沉细,双关脉滑,尿黄很多年,阴囊潮湿,最近视力下降很明显,视物有点模糊,头皮屑增多,大便稍微偏溏,口不渴也不苦,吃饭睡觉正常。
下肢到下午容易发酸,舌面较多泡沫,想请你帮我开个处方。
”我早觉此人湿热,仅用白虎汤清阳明胃热还不够,只不过他认为自己虚寒,我不好言明罢了,这下症状有了。
我随即回复“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与四妙散合方”,处方:“炒栀子12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12g,车前草15g,泽泻12g,木通10g,甘草6g,当归12g,炒苍术15g,黄柏10g,薏苡仁30g,怀牛膝15g,川牛膝15g,菊花12g”。
分析,双目、阴囊是足厥阴肝经循行所过,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是肝火上炎,阴囊潮湿,尿黄,舌面较多泡沫是肝经湿热下注,但下肢下午发酸说明病变范围已经扩大到下焦。
龙胆泻肝汤用在此绝对是“肝经湿热力能排”。
二妙散本身就能治疗湿热下注之下部湿疮,小便短黄,加薏苡仁清热利湿作用尤佳,再加牛膝引药下行,合起来就是四妙散。
最后再加菊花清热明目属对症下药。
他问“我皮肤有点松弛,加20克黄芪可以吗?”我说“不加”。
临床中遇到的患者往往觉得自己哪哪都虚,什么病都要补一下,这时候一定要辨病辨证论治,不能被患者主观思维带偏了。
两天后即收到回复“效果非常好,今天吃第三剂,人很精神,眼睛看东西比之前清晰,下面很干爽,不过尿液还是黄(可能处方里面有炒栀子,),估计停药会变淡。
”又说“其实吃第一剂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好转”,我笑答“尿黄是栀子的缘故,继续吃吧”。
隔周,陈先生寄了双运动鞋给我,估计不是穿小鞋,只能感谢回之。
他回微信“我应该感谢您才对,我今天精神状态非常好,以前每天到黄昏的时候都会犯困,乏力,现在好多了!要是以前在西安,我一定会当面以锦旗致谢!”時方经方,用对就是好方。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1、患者,男性,6岁,2000年8⽉18⽇住院。
发热,头痛2⽇,抽搐2次。
患者住院后病情加重,体温40℃,西药治疗不显效,中医会诊:症见⾼热⽆汗,⾯潮红,四肢抽搐,⽛关紧闭,神昏谵语,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暑温证型:暑热动风证辩证分析:患⼉8⽉发病,症见⾼热⽆汗,苔黄,脉弦数,为暑热炽盛之证,暑为阳邪,炎热酷烈,最易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故见抽搐,⽛关紧闭;暑⽓通于⼼,暑热扰⼼则神昏谵语,故证属暑热炽盛,肝风内动治法:清泻暑热,熄风定痉主⽅:羚⾓钩藤汤⽤药:羚⽺⾓,钩藤,⽣地黄,桑叶,菊花,茯神,⽵茹,川贝母,⽩芍,⽢草2、患者,男性,8岁,1998年3⽉17⽇就诊。
发热咳嗽1⽇,神昏谵语半⽇。
患者昨⽇感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稀,以为感冒⽽未在意,晚上诸症加重(T:40.5℃),伴胸闷胸痛,呼吸⽓促,今上午突见神昏谵语,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謇,⾆绛中医诊断:风温证型:逆传⼼包证辩证分析:患者感风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故见肺卫表热证。
由于风热善⾏数速变,传变迅速,加之患⼉脏⽓清灵,正⽓未充,服药不当,以致热邪横逆内陷⼼包,堵闭清窍,故突见神昏谵语,⾝灼热;痰热阻闭包络,故⾆謇,四肢厥冷;⼼包属营,故⾆红绛治法:清⼼开窍主⽅:清宫汤送服安宫⽜黄丸⽤药:⽞参⼼,莲⼦⼼,⽵叶卷⼼,连翘⼼,⽔⽜⾓屑,连⼼麦冬3、陈某,⼥,10岁,咳嗽3天,于2001年9⽉10⽇初诊。
患者于3⽇前因外出郊游,出现咳嗽,少痰,⾃觉全⾝轻微怕冷,测体温37.8℃,咽⼲⿐燥,⼝渴,头痛少汗,⾆边尖红,苔薄⽩⽋润,脉右⼨数⼤。
家⼈给予银翘制剂治疗,病略有好转,但上症仍存。
胸透正常,⾎象⽆异常。
病名:秋燥辨证:燥热袭于肺卫病机: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
以肺卫失宣,肺胃阴伤为病机特点。
治法:⾟凉透邪,⽢润养津⽅药:桑杏汤桑叶5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6克,⾖豉3克,栀⽪5克,梨⽪5克4、某男,11岁,于1993年2⽉15⽇下午因⾼热、呕吐、头部剧痛⼀天,由门诊⼊院。
湿热类温病与临床
• 转入时已至夜间6pm许,体温自可降至 37℃,症见:发热,以下午体温升高为 明显,体温升高前微感恶寒,疲倦乏力, 懒言,夜间盗汗,纳差,大便质溏,但 不臭秽,小便色稍黄,夜眠欠安,舌红, 苔黄腻,脉细数。
• 转入后即停用抗生素。2月13日初诊。
• 中医诊断:湿温
• 辨证:湿热郁阻少阳
• 方药:蒿芩清胆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病案1——分析
• 初诊:患者体温以午后升高为甚,体温 升高前微感恶寒,舌红,苔黄厚腻,此 为湿热郁阻少阳,枢机不利;
• 湿热困阻中焦,故纳呆;气机不得条达, 阳气郁闭,故全身乏力、懒言;腠理开 合失司,故盗汗;
• 湿阻下焦,故大便溏;湿邪困重,兼蕴 热,故小便黄。
小柴胡汤
•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 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 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 柴胡汤主之。
• 蒿芩清胆汤能够分消走泄,重在恢复手 少阳三焦经气机之上下升降为主,长于 化湿、清热;小柴胡汤和解表里,疏调 足少阳胆经之气机表里出入为主,在和 解驱邪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
• 《医方集解》: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 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养阴 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 散邪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 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邪在半表 半里,姜枣之辛甘和营卫。
• 蒿芩清胆汤
• 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和解胆经 法,俞氏经验方……”
• 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黄芩钱半至三钱,陈 皮钱半,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赤茯苓三钱, 碧玉散三钱,生枳壳钱半,淡竹茹三钱
• 俞氏得此启发,取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化裁而成 蒿芩清胆汤:以温胆汤为基础方,青蒿脑易柴 胡,枳壳易枳实;加碧玉散去人参、生姜、大 枣而成。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祁×× 男 29岁[主证]头痛沉重,发热不解,午后尤甚,已有⼀周,时值暑⽇,⼝⼲不欲饮⽔,胸闷⽋畅,⼩便黄短,⾆⽩⽽腻,尖边略红,脉沉细滑⽽数(体温39.6℃)。
[辨证]暑湿遏阻,弥漫三焦。
[治则]宣化中焦,清利暑湿。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董×× 男 30岁[主证]病发初秋,云“感冒”20余⽇,恶寒发热,头⾝痛重,全⾝⽆⼒,曾⽤多种抗菌素治疗热势不退。
现症头痛如裹,神志蒙蒙,发热不解,午后尤甚,⼝⼲饮少,胸闷不畅,⾝重疼痛,纳呆⽆味,⾯⾊淡黄,⾆苔⽩厚腻微黄,质较红,脉沉滑数(尿蛋⽩+,体温39.5℃)。
[辨证]三焦⽓化失司,湿蕴热蒸为患,湿温之症。
[治则]宣化中焦,清利湿热。
[⽅药]⽣薏⽶30克⽩⾖蔻(打)3克炒杏仁(打)9克滑⽯渣24克姜半夏6克制厚朴6克淡⽵叶9克⽩通草9克⾦银藤30克按:上⽅为《温病条辨》三仁汤化裁,⽅中多为清化通利之品。
本例曾⽤青链霉素、⼟霉素、安乃近、APC及解表清热之品17剂,治疗20余天,热势不退(体温37.4℃~39.8℃)。
服上⽅2剂,体温即降⾄正常范围(体温36.2℃~37.2℃)。
后因⾷鸡汤,体温⼜轻度上升⾄37.4℃,按原⽅共服13剂,治疗18天,体温完全正常。
体温虽退,则感⼝渴欲饮,时有⼼悸,夜寐⽋和。
此湿邪渐解,余热未清,⼼神失和之象。
随以化湿和中,稍佐安神之品。
⽅⼆:⽣薏⽶30克⽩⾖蔻(打)3克杏仁泥12克云茯苓12克青⽵茹9克炒枣仁(打)15克炒⾕麦芽各9克连服4剂,余证已减,唯尚有周⾝乏怠之感,动则汗出。
此邪势见退,正⽓不⾜,病后体弱之征,当以运化扶正之品调和,宜益⽓健运,醒脾和中之剂。
⽅三:太⼦参15克炒六曲9克炒陈⽪6克云茯苓6克莲⼦⼼3克⽣姜⽚3克炙⽢草3克炒⾕麦芽各9克服上⽅3剂,苔退脉缓,诸证均消,追随观察1个多⽉,体温未再上升,病即痊愈。
“湿温病”临床并不少见,吴鞠通《温病条辨》⼀书记载:“头痛恶寒,⾝重疼痛,⾆⽩不渴,脉弦细⽽濡,⾯⾊淡黄,胸闷不饥,午后⾝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湿温。
温病验案3则
故用吴鞠通化斑汤治之取效 。
2 湿 温
按: 盛夏伤暑 , 每多挟湿 , 为阴邪 , 湿 非温不 化 , 不顾 若 其湿 , 一味苦寒 、 凉清 热 , 伤其 阳而致 湿胜 阳微之 变。 辛 徒 本例用桂枝 汤调和营卫 , 杏仁 、 伍 生薏 苡仁 、 白蔻仁 宣化湿
浊, 药证相合 , 其效 甚捷 。可见 虽在盛 夏 , 枝剂亦 不在禁 桂 忌之列 , 有是证用是药 , 贵在辨证 。
中图分类 号 :2 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0— 16 2 1 )8— 0 3— 1 R4 B 10 7 5 (0 0 O 0 4 0 温为 阳邪 , 温热 为 病最 易 灼 伤津 液 , 甚则 入 营动 血 。 温热宜清 , 津液 伤则 须滋养 。温 热夹 湿可 为暑 热 , 热 为 湿 病, 缠绵难 愈; 为阴邪 , 湿 非温 不 化; 湿不 祛 , 热难 解 , 不 若 顾其湿 , 一味苦寒 清热 , 可成坏病 。关 于温热 病 , 贤论述 前 颇多 , 临证 时只要能 正确 识病 辨证 、 选方 用药 , 常有桴 鼓之
山 西 中医
21 00年 8 月第 2 6卷第 8期
S A X FT M A 昏 2 1 o.6N . H N I O C J u 00V 12 o8
・ 3・ 4
温 病 验 案 3则
王晓 云
关 键 词 : 温 发 斑 ; 温 病 ; 夏 感 冒; 案 暑 湿 盛 验
பைடு நூலகம்
指导
张海成
效。以下选 录我随张海成主 任医师诊 治温病 验案 3则 , 供
同道参阅。
1 暑 温发 斑
正气散加减 : 藿香、 佩兰叶、 大腹 皮、苏梗 、 厚朴 、 夏、 半 苍术 、
温热湿热病案
2010级中医七年制三班段乐丹2010174501081、温热类温病病案:徐某,男,47岁,1973年3月10日就诊。
感温三日,高热不退,外发红疹,疹出两日,遍体隐约,出而不畅,胸闷喘咳,咽肿且痛,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
此热郁营分,阴液已伤,疹出不透,当以凉营育阴,宣郁透疹为法。
处方:蝉蜕3g 僵蚕6g 银花15g 连翘15g 钩藤10g 生地30g 紫草10g 元参30g 芦根20g茅根20g生大黄粉3g(冲)安宫牛黄散0.5g(分两次冲)一剂疹透热减神清,原方去安宫牛黄散,加北沙参15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g,三剂而愈。
分析:患者感受温热邪气,热入营分,迫血妄行,郁于肌表血络而发疹。
因火热内郁不得外泄,故高热而疹出不畅;郁火内迫于肺,则肺气失宣而见胸闷喘咳;郁火上攻咽喉则见咽肿且痛;郁火扰心而致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若郁火不得外泄,恐有热入心包之虞。
大肠津亏,燥屎内结则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均是火郁阴伤之征。
本病治疗上,根据“火郁发之”用蝉蜕、僵蚕、银花、连翘、钩藤轻清宣透,畅达气机,有透热转气之功,能使营分郁火外达。
生地、元参、茅根、紫草可凉营育阴而行血;生大黄凉血行滞,攻下通便,使燥屎得下而气机得畅,郁火得发。
安宫牛黄散用以清热开窍醒神。
芦根清热生津。
诸药合用,内清外透,郁火得以宣泄。
本病疹透热减神清之后,加北沙参甘寒养阴生津,焦三仙以醒脾开胃,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以达邪退正安。
2湿热类温病病案:杨某,男,31岁,1998年11月7日初诊。
主因纳差,舌苔黄腻两年。
两年前因感冒参加婚宴,过食酒肉肥甘厚味而黄腻苔更甚。
近两月因受凉,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周身酸楚,口苦较甚,舌苔黄厚腻有增无减,经某中医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数剂,病情未见好转。
详察病情,见其小便短黄,脉弦细数。
证属湿热蕴阻,法当淡渗利湿为主。
处方:生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芦根20克,淡竹叶10克,茵陈10克,猪苓10克,块滑石20克,甘草5克,连翘10克,知母6克,藿香10克。
中医医案——暑期发热谵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导化湿浊、散解郁热法治愈湿温病案:王某,女,16岁。
主诉及病史:暑月暴发湿温,起病壮热无汗,胸高气喘,鼻翼煽动,面颊红赤,大渴引饮,谵妄不识人,病势急剧。
诊查:脉浮洪数疾,启齿见舌上有白点满布如珍珠状。
正如《疫证条辨》所载“较之紫赤黄黑芒刺者更重”。
辨证:断为湿热闭于气分不得开泄,郁蒸肺胃,内逼营血,灼胃迫肺,逆传心包。
治法:法当导化湿浊,散解郁热,顾护津液为治。
方用自定清温解营汤。
处方:生石膏12g 鲜竹茹10g 瓜蒌仁10g 瓜蒌根10g 连翘心10g 润玄参10g 鲜芦根10g 生知母10g 苦杏仁7g 淡黄芩10g 川贝母7g 牛蒡子7g 香青蒿7g 广郁金7g 炒山栀10g 益元散(鲜荷叶包,刺孔)10g再诊:满舌苔黑如煤,齿燥面垢,喘促痰鸣,涎液粘滞,表闭汗不得出,湿无外泄之机;大便欲解不解,热无下夺之路。
邪热方张,津液劫夺,法当泻热存阴。
原方去青蒿、牛蒡子,加锦纹大黄、元明粉各10g。
1三诊:服药后,苔仍焦黑,脉仍洪数,喘促仍急,神识昏乱,循衣摸床,二便不知。
热邪进犯营血,蒙蔽清阳,急须泻热解毒,增液清神。
方用自定清温滋液汤。
处方:生石膏15g 鲜生地12g 瓜蒌仁10g 润玄参12g 麦门冬12g 生知母10g 连翘心10g 天花粉10g 鲜竹茹10g 鲜芦根12g 鲜石斛12g 川贝母7g 牡丹皮7g 紫雪丹(兑服)2g四诊:一昼夜连进药2剂,舌尖黑苔退去,舌质稍润,但语言不清,仍觉胸高鼻煽,呼吸粗促,口渴不止,入夜懊憹尤甚,胃津被灼,营热已深。
方中加鲜枇杷叶(刷净)10g、安宫牛黄丸(泡兑)1粒。
五诊:服药后神志稍清,大便溏黑极臭,舌上黑苔尽退。
因思黑苔始退,大便秽浊而腑气下通,神志渐清,虽然呼吸粗促,肺胃湿热余邪壅滞。
细察胸膺部有白㾦透出,是湿热化而营血清。
前方虽是一派甘寒滋养肺胃津液,大便转变溏黄,但夹有热结旁流现象,仍入元明粉7g润化肠燥。
湿热病案四则
湿热病案四则湿热是体内营养物质代谢过程中的病理性产物,也是阻碍体内微精输布、水液代谢,从而引起多种复杂病症的病因。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嗜饮醇酒、膏梁厚味,湿热病症十分普遍,应该引起医者高度重视。
1 湿热阻窍脱发案患者白某,男,22岁,本县马峪乡西梁泉人。
2008年7月20日来诊。
头部十多处圆形、椭圆形斑秃,大如铜钱,小如豆粒,曾服斑秃丸、养血生发胶囊等效不显。
详询病情:素嗜肥腻,加之所看守之仓库坏境潮湿,近来来渐感头闷头重,继而脱发,察其肢体困倦,舌淡、苔淡黄厚腻,脉若。
诊为:湿热阻落脱发,三仁汤主之:杏仁12g,苡仁15g,白寇仁10g,厚朴10g,半夏10g,通草6g,泽泻15g,防己15g,薄荷6g,荆芥10g,滑石15g。
水煎服。
日服1剂,10剂后来诉:头闷大减,身困已除,已稀疏可见细小新发,遵上方出入加减,继服30剂,新发茂密如初,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膏梁厚味之人,湿热秽浊阻塞毛窍,致使气血精微不得濡润发根,导致毛发脱落。
方中杏仁、白寇仁、厚朴、半夏、宣气燥湿化浊;苡仁、防己、通草甘淡以渗湿;竹叶、滑石利水清热;荆芥、薄荷清利头目。
湿热得除,毛窍得通,气血精微得以滋润发根,自然新发再生。
2 湿热组络手指肿痛麻木案患者武某,女34岁,本县柳杜乡北社村人。
2010年11月29日初诊;五年前发现双手指夜间麻木,摆摊缓解,呈进行性加重。
经本村医生以中西药多方治疗之无效,数月来,每至夜晚十指麻木且肿胀抽痛,尤以临晨2~3时为甚,至天明逐渐肿消痛缓,口干、粘、喜饮,纳食二便正常,月经正常,带下黄白臭秽,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滑数。
诊为:木郁土雍,湿热阻滞经络。
宣痹汤加减:防己15Gg,苡仁30g,蚕砂12g,杏仁10g,半夏12g,滑石20g,连翘12g,栀子12g,赤小豆30g,防风10g,薄荷6g,柴胡10g,苍术15g,黄柏10g。
水煎服,日服一剂。
12月10日三诊,手指已经不肿胀,仅轻微麻木,遵上方出入加减以善后。
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
产 。 人体 质虚弱 , 于 16 本 曾 99年孕 五月 而 小产 。 90年第 二胎孕 17 后六 月而小 产 。9 1 又怀孕 后 近七月 而 流产 。 9 1 下半 年找 17 年 17 年 祖父 治好 了肺结 核及 肾炎 等病 。17 年元 月 份怀 孕后 , 月不 问 92 每
茯 苓 9、 g 炙甘 草 6、 黄 芩 9 、 地 9 、 断 9 、 仁 9 紫 苏 g蜜 g生 g川 g砂 6 寄生 9 、 g当归 9 、 g白芍 9 、 g川芎 6。 g 针灸 穴位 : 三里 、 足 内关 、 冲 、 太 内庭 、 中脘 。 例3 不孕 症 : 赵某 : ,5 , 山煤 矿职 工 。该 患 者 曾住 某 女 3岁 南 医院数月 确诊 为 “ 干血痨 ” 。治疗 无效 。结 婚 十几 年无孕 ,92年 17 来 找祖父 治疗 。自述闭经 已好 几年 。 症见 白带较多 , 腹痛 、 吐 , 呕 食 不 进 , 蒸发 热 , 无力 , 如干 柴 , 骨 四肢 瘦 面色 苍 白 , 治疗 服 药先 后 经 三次。 配合针灸 , 即来 , 当年 十二 月份月经 已较 为正常 。 93 经水 至 17 年 怀孕 , 孕后 因妊娠 强烈 , 症给 予 紫苏 和气 饮 加 减 , 随 同年 生一胖 儿 子后 又怀孕 因怕 妊娠 反应 而人 工流 产 。现母 子 身心健 康 。 孕前 常 以健脾 强 胃 、 和血 为 主 , “ 珍汤 ” 症加 人香 附 、 调气 用 八 随 元 胡、 坤草、 、 、『 密芩 丹皮 J 牛膝、 】 丹参等。 针灸 常 以足三 里 、 中脘 、 中极 、 阴交等 穴 。 三 例 4 性 肾炎 : 慢 王某 , , 二三 团医生 。该 患 者 因慢 性 肾炎 女 一
湿温案析
三、本证之发热以午后加重,夜间尤剧,与阴虚 本证之发热以午后加重,夜间尤剧, 发热有相似之处,故易误认此证为阴虚证。但阴虚之 发热有相似之处,故易误认此证为阴虚证。 发热往往骨蒸、颧红;而本证则无。 发热往往骨蒸、颧红;而本证则无。阴虚之热往往口 干咽燥;而此证口不干,咽不燥。 干咽燥;而此证口不干,咽不燥。阴虚发热舌质红而 或有裂纹,舌体多瘦小;而此证舌淡而润, 干,或有裂纹,舌体多瘦小;而此证舌淡而润,无裂 舌体多胖大或有齿痕。阴虚发热多五心烦热; 纹,舌体多胖大或有齿痕。阴虚发热多五心烦热;而 此证则无。阴虚发热大便多干结;而此证多便溏。 此证则无。阴虚发热大便多干结;而此证多便溏。阴 虚发热脉象多细数;而此证脉象多儒缓。 虚发热脉象多细数;而此证脉象多儒缓。一为阴虚而 化燥,一为气郁而病湿,虽有小同,实却大异, 化燥,一为气郁而病湿,虽有小同,实却大异,若稍 加细心,并不难辨。 加细心,并不难辨。
有湿有热。 师:1、本病的证候表现:一、有湿有热。热的表现不 、本病的证候表现: 言而喻,而诸如口唇淡润而口不渴,大便溏, 言而喻,而诸如口唇淡润而口不渴,大便溏,舌体淡 苔白而润等都是湿的明证。有湿有热, 胖,苔白而润等都是湿的明证。有湿有热,正是湿温 病的特点。 病变部位以脾胃为主。如脘腹痞满, 病的特点。二、病变部位以脾胃为主。如脘腹痞满, 时有恶心,大便溏等,,正是湿邪困阻中焦, ,,正是湿邪困阻中焦 时有恶心,大便溏等,,正是湿邪困阻中焦,脾气不 胃气不降的表现。且此患平素食少便溏, 升,胃气不降的表现。且此患平素食少便溏,形瘦乏 是为脾虚湿盛之体,极易感受湿热病邪。 力,是为脾虚湿盛之体,极易感受湿热病邪。三、病 程长、传变慢,以湿热留恋气分为主。患者从四月下 程长、传变慢,以湿热留恋气分为主。 旬起病到来诊时已100余日,仍是湿热留恋气分,并 余日, 旬起病到来诊时已 余日 仍是湿热留恋气分, 无传变。 本病仍是湿重于热证。虽病程长达3个半 无传变。四、本病仍是湿重于热证。虽病程长达 个半 仍表现湿重于热, 月,仍表现湿重于热,可见其病方起病时也一定是湿 重于热证。这正是本病初起的一个特点。 重于热证。这正是本病初起的一个特点。根据以上四 可以诊断此病为湿温病。 点,可以诊断此病为湿温病。
湿温病案两则
湿温病案两则靖安中医院闵振娥330600关键词:湿温从阳化热从寒化饮吴鞠通《温病条辨》湿温证治载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上焦篇43)寥寥数语,把湿温病特征及证治忌宜表达得淋漓尽致,但随着时代变化,湿温病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治疗不必拘泥。
下面介绍两个病案,以资证此观点,望同仁斧正。
病案一:湿热化毒型谌某,女,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2008年5风24日上午9时初诊主诉:恶寒发热,咽喉肿痛,伴四肢末端湿疹20天现病史:患者今年5月初恶寒发热,咽痛,身重不适,到私人诊所予头孢类抗炎2天,病未见好,转另一诊所继续点滴3天,汗出热稍退,旋即上升,头身酸痛.转县医院门诊治疗,化验白血球1.5万,中性偏高.仍予头孢类抗炎,并加用清开灵30ml,连用5天,当用到第3天时,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达39.8 °,四肢皮肤出现潮红色质硬的核状块,如风疱状,并迅速弥漫到全身,咽喉糜烂,乳蛾化脓,高热持续2天,全身骨节酸痛,烦躁不宁.拟诊"口足手病",急转省儿童医院救治.住院7天,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肥达氏反应阴性,肝肾功能正常。
乙肝两对半均为阴性.化验白细胞1.8万.经抗炎抗病毒治疗7天,咽喉.关节疼痛缓解,皮肤核块消退,发热日渐减退,,但体温最后稽留在38.3°--38.6°, 并持续3--4天,午后热甚,日甫加剧,全身皮肤瘙痒难忍,四肢末端皮肤出现褐暗色湿疹.转回本县找一老中医服中药秦艽鳖甲散加减6剂,热稍退,余症同前.刻下症见:恶寒发热(T38.1°),汗出不畅,咽喉红赤不痛,午后热甚,日甫加剧,全身皮肤瘙痒难忍,四肢末端皮肤出现褐暗色湿疹.关节酸胀,面色苍白无华,双睑下皮肤瘀暗,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赤红,苔白厚,脉弦数.血常规化验;白血球1.3万,中性偏高.辩证分析:夏暑之际,人体阳气旺盛,肺气宣发通达,脾气健运,欲排邪外出;肺主气,外合皮毛,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患者年少不更事,父母外出打工,于今年冬春之季的那一场长达一月的大雪天气中,日日屋外玩雪,夜间被薄受冻,寒湿之邪潜伏体内,长夏又感受暑湿之邪,病邪内外相引而发病。
中医医案——无名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宣中清热化湿法治愈湿遇热伏病案:陈某,男,29岁。
初诊:1964年9月20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已4个多月,体温在37~38℃之间,在某医院住院2个多月,曾做透视、化验等多种检查,未发现其病因,诊断为“无名热”,治疗无效而出院。
诊查:现症见头痛身重,发热,午后尤重;倦怠乏力,胸闷,不欲饮食,口渴不欲饮,二便正常。
面色淡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而微数。
辨证:此属邪气留恋气分,形成湿遏热伏之证。
治法:治宜宣化畅中,清热利湿,方用三仁汤加减。
处方:生苡仁25g 杏仁15g 白蔻15g 通草7.5g 淡竹叶7.5g 川朴10g 半夏15g 滑石20g 丝瓜20g水煎服,2剂。
二诊:服药2天后已不发热,其症大减,苔白腻已退大半。
药已中病,仍以前方再投药2剂。
三诊:诸症已愈,自觉乏力,此乃病后脾虚之故。
嘱服健脾丸10丸,每次1丸,日3次,姜枣煎水送下。
药后病获痊愈。
1按语湿热证的治疗较为复杂,必须化湿结合退热;退热容易,化湿较难,若不先化湿,热亦难清。
本案虽已发热4个多月,察其脉证仍属湿邪留恋气分,故选用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之三仁汤,加活血通络之丝瓜络,以助化湿之功;辨证准确,方药得中,4剂而告痊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504-505,柯利民医案。
柯利民,1921年生,黑龙江省庆安县人。
主任中医师。
幼年曾在私塾读书5年,其父是乡村医师,故从小受家庭影响,酷爱中医学。
后从韩子庚、李凤林先生学医,出师后自行开业,曾任区卫生所所长、县卫生院门诊所所长。
1958年曾到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学习2年,回省后历任黑龙江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组长、附属医院门诊部主任、中医学院科研处负责人、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秘书长等职。
行医40余年,临床擅长温热病及内科杂症。
曾任黑龙江中医学院主任医师,黑龙江省中医学会副会长。
中焦湿热诸证临床医案
中焦湿热诸证临床医案治中焦湿热诸证临床医案达原饮是明代著名温热学家吴有性创立的治疗温病初起、邪伏膜原之名方。
近年来笔者通过临床检验,认为本方不但能开达膜原,治疗温疫或疟疾之邪伏膜原,而且理气和胃,清热燥湿之功尤著,可广泛用于中焦湿热诸证。
本方证初起多见憎寒壮热,时有发作,胸闷呕恶,胃满胁痛,头痛烦躁,舌边尖红、苔垢腻或半边少苔、半边厚腻或黄腻,脉弦滑数。
可知此时热中有湿,湿中有热,若单纯清热,有碍湿邪;单纯燥湿,更助热势。
故方中既用厚朴、草果以燥湿,又用黄芩、知母以清热。
细观本方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辛温燥药共用三钱五分;知母一钱,白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生甘草五分,寒凉清热药亦用三钱五分,清热药与燥湿药量等。
笔者认为本方能清热燥湿为是。
证中胸闷呕恶,胃满胁痛多为湿阻中焦,气滞不舒,故方用厚朴合槟榔以理气降气,又用草果合厚朴以和胃化湿,笔者又谓本方能理气和胃为是。
所以本方不但能治疗邪伏膜原之温疫和疟疾,而对中焦湿热诸证也有广泛疗效。
(因膜原在胸膈之下,附近于胃;从病症上看,邪伏膜原多见中满呕恶等,故我认为膜原也隶属于中焦的范畴。
)下面举病案一则,以明我见。
【案例一】刘某,女,28岁,社员。
1981年8月4日初诊。
症见头晕神疲,身困乏力,胃脘满闷,不思饮食,小便色黄,舌红苔腻,脉弦数稍滑。
病为湿阻,证属湿热中阻。
治以清热化湿,方用达原饮加减:处方:槟榔15克,厚朴12克,黄芩12克,草果仁6克,知母、白芍各9克,栀子、藿香各10克,大黄(后下)7克。
四剂。
嘱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后二剂去大黄。
8月9日复诊,服上方三剂后,即觉诸证大减,饮食增加,但因咋日天气转阴而又觉身困乏力。
药既奏效,法不更变,原方去栀子,改草果仁为9克,续服四剂,服法同上。
8月13日复诊,困消力增,精神佳,胃舒思食,尿色淡黄,舌苔正常,脉稍滑数。
更进上方二剂,巩固疗效。
达原饮为何能开达膜原呢?吴氏认为是因为方中“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作,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
中医医案——夏末高烧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先通下后芳化法治愈湿温病案:祝某,男,21岁。
主诉及病史:病发长夏。
壮热无寒,头额剧痛,胸窒闷,口渴索饮,大便秘结。
诊查:脉数而实,舌苔黄燥。
辨证:邪不在表,故虽得汗,热仍不解。
湿蕴化热,潜伏阳明,乃阳明实热之证。
治法:亟拟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川军9g(后入)生枳实5g 上川朴3g 元明粉9g白通草5g 扁金斛9g 杏苡仁各9g 淡竹叶9g 天花粉12g 大腹皮9g 茅芦根各30g二诊:昨服大承气汤加味,大便通,热势减,口渴亦瘥,无如湿邪窃踞未逐,清旷失舒,胸内窒闷如故。
脉速,舌苔黄。
治以泄热生津为继。
处方:扁金斛12g 天花粉12g 生枳壳5g 制川军3g 上川朴3g 大腹皮9g 省头草6g 金银花9g 淡竹叶6g 生苡仁12g 陈蒿梗9g 赤苓12g三诊:湿浊熏蒸未艾,热势仍然起伏,渴喜冷饮,胸闷烦懊,夜来谵语。
脉弦而数,势虑入营昏痉之变。
再予芳香开逐,宣畅气机,俾邪从外达,以杜内陷之渐。
处方:紫雪丹1.5g(吞)净连翘9g 鲜菖蒲9g 鲜石斛9g川贝母9g 炒牛蒡9g 金银花9g 天花粉9g 京元参9g 白杏仁9g白茯苓12g 白通草5g四诊:热减神清,胸膈宽舒,内蕴邪热,始得外达。
再以循序前进。
处方:鲜石斛9g 川贝母6g 朱茯神12g 白杏仁12g 淡竹叶6g 生竹茹9g 广郁金6g 天花粉12g 鲜菖蒲9g 青蒿梗9g 金银花9g 鲜芦根30g五诊:余热渐退,神安得寐,渴止,胸舒畅,邪退正虚,头昏耳鸣,纳食乏味。
舌苔薄黄,脉缓。
顾其胃气,更生其困,得谷食以助元气。
处方:扁金斛9g 省头草9g 炒豆豉3g 白蔻壳5g(后入)生谷芽15g 生鳖甲15g 糯稻根15g 麦门冬9g 白茯苓12g 生地12g 陈蒿梗9g 六神曲(包)9g六诊:余热未尽,津伤未复,头昏体重,知饥少食。
脉见小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级中医七年制三班段乐丹201017450108
1、温热类温病病案:
徐某,男,47岁,1973年3月10日就诊。
感温三日,高热不退,外发红疹,疹出两日,遍体隐约,出而不畅,胸闷喘咳,咽肿且痛,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
此热郁营分,阴液已伤,疹出不透,当以凉营育阴,宣郁透疹为法。
处方:蝉蜕3g 僵蚕6g 银花15g 连翘15g 钩藤10g 生地30g 紫草10g 元参30g 芦根20g茅根20g生大黄粉3g(冲)安宫牛黄散0.5g(分两次冲)
一剂疹透热减神清,原方去安宫牛黄散,加北沙参15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g,三剂而愈。
分析:
患者感受温热邪气,热入营分,迫血妄行,郁于肌表血络而发疹。
因火热内郁不得外泄,故高热而疹出不畅;郁火内迫于肺,则肺气失宣而见胸闷喘咳;郁火上攻咽喉则见咽肿且痛;郁火扰心而致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若郁火不得外泄,恐有热入心包之虞。
大肠津亏,燥屎内结则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均是火郁阴伤之征。
本病治疗上,根据“火郁发之”用蝉蜕、僵蚕、银花、连翘、钩藤轻清宣透,畅达气机,有透热转气之功,能使营分郁火外达。
生地、元参、茅根、紫草可凉营育阴而行血;生大黄凉血行滞,攻下通便,使燥屎得下而气机得畅,郁火得发。
安宫牛黄散用以清热开窍醒神。
芦根清热生津。
诸药合用,内清外透,郁火得以宣泄。
本病疹透热减神清之后,加北沙参甘寒养阴生津,焦三仙以醒脾开胃,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以达邪退正安。
2湿热类温病病案:
杨某,男,31岁,1998年11月7日初诊。
主因纳差,舌苔黄腻两年。
两年前因感冒参加婚宴,过食酒肉肥甘厚味而黄腻苔更甚。
近两月因受凉,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周身酸楚,口苦较甚,舌苔黄厚腻有增无减,经某中医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数剂,病情未见好转。
详察病情,见其小便短黄,脉弦细数。
证属湿热蕴阻,法当淡渗利湿为主。
处方:生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芦根20克,淡竹叶10克,茵陈10克,猪苓10克,块滑石20克,甘草5克,连翘10克,知母6克,藿香10克。
上方进6剂后,口苦,舌苔黄厚腻皆好转,再服10剂而愈。
分析:此案缠绵不愈两年,病机属湿热内盛,湿热之邪挟胆气而循经上蒸,故见口苦,舌苔黄厚腻之症。
李杲强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生薏苡仁、杏仁、白蔻仁、淡竹叶、茵陈、猪苓、块滑石、甘草淡渗利湿;配藿香、白蔻仁芳香化湿;连翘、知母意在清热;芦根气薄味淡力弱,清热而不伤正,重用芦根清热生津,淡渗利湿。
芳香之品可调畅气机,淡渗之品可利湿,气行则湿行,湿行则热退,既可使阳气不受过分清热的损伤,也有利于缩短缠绵难愈的病程。
若一味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品,苦寒化燥伤阴,阴愈伤则湿热更难清除。
学习体会
现代温病的概念应当是外感热病的总称。
按照传统的中医命病名法,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毒、温疟、温疫等10余种。
但若按其病变性质分类,则不外温热性和湿热性两大类。
风温、春温、冬温、暑温、秋燥、温毒等,属于温热性质温病,湿温、伏暑多属湿热性温病,至于温疟、温疫,则既有属温热性者,也有属湿热性者。
凡属温热性温病,都是由于温热邪气引起的,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起病急,热变快,易伤阴;凡属湿热性温病,都是由湿热邪气引起的,其特点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从临床角度
看,诊治温病最重要的就是分清是温热性温病还是湿热性温病,赵绍琴《温病纵横》中明确地将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型,提出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论述其证治。
在温热病证治中,分为卫分证治,气分证治,营分证治和血分证治;对湿热病,分为上焦湿热证治,中焦湿热证治和下焦湿热证治。
这样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揭示了温热病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三焦辨证则从纵的方面概括了湿热病自上而下的传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