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_外感温热篇_前十条阐释_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合集下载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

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编撰。

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对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

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鉴于本书有《温热论》与《温证论治》两种传本,且两书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次整理以《温热论》为主,其后附录《温证论治》。

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湿热论》(又名《湿热条辨》)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编撰,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不分卷。

本书仿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体例,分条列论,简明易诵,各条之下有薛氏自注,对条文所涉内容详加辨析,故后人有以《湿热条辨》为此书命名。

全书仅论35条,直述湿热病证候表现、传变规律及治法方药。

所论多为作者临床心得,间或论及张仲景《伤寒论》及吴有性《温疫论》的理论或治法。

此书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虽仅六千余字,却在湿热病方面对温病理论有创新性的补充。

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始见于此书,至今对临床温病辨治仍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本次整理以徐行《医学蒙求》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证 是气 分 证 的轻 浅 阶 段 ,二 者虽 有 浅 深 轻重 的 区别 ,但 并无 本 质 上 的 不同。 温 热 邪气 深 入血 脉 , 损 伤 人体 营 养物 质 , 轻 则 消 耗 血 中津 液 , 是 为
中所云 : “ 温 病 始 从 上受 ,病 在 卫 分 , 得
从外解 , 则不传矣。第四章 ( 指本篇第十
清代 著 名 医学 家 叶 桂 ( 字天士 , 号 香岩 ) 有关温病学 的论述 , 收 入 清 代 王
感 寒 邪所 导致 的伤 寒病 从 病 因 上严 格 地
区别 开来 。
景 文 随于 舟 中 , 记 录 其 口授 而 成 文 。既 为 笔 记 ,于 记 录 中难 免 有 省 略 删 减 之 处 。因本 段 重点 在 于 记 录 叶 氏 对温 病 发 生 发 展规 律 的论 述 , 故 将 有 关 与 伤 寒 对 比 鉴 别 的 内容 删 去 未 录 , 因而略去 “ 寒 邪 下 受 ”之 句 , 也 未 必 无 其可 能 。 细 考 此 “ 温 邪 上 受 ”4字 ,含 义 殊 深 ,颇 耐 寻 味, 由此 更 可 以 悟 出古 人 “ 于 无文 处 求
文 ”之 论 确 实发 人 深 省 。
士雄 ( 字盂英 ) 所 著 《温 热 经 纬 》 一 书 中, 题 名为《 外 感 温 热 篇 》, 分为 3 7条 。 此 篇 充分 反 映 了 叶天 士 对 温病 学 理论 的 建 树 和辨 证论 治 的实 践 经验 ,对 后世 有
重 大 指 导 意义 。 尤 其 是 篇 中 的 l至 l 0 条, 集 中体 现 了 叶天 士 的学 术 思 想 , 为研 究温 病 学所 必读 。
“ 上 受 ”二 字 指 出 了 温热 邪 气 侵 入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一、温病大纲【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温邪:是温病的病因,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上受:指温邪一般的传入途径,由口鼻而入侵人体,先犯手太阴肺。

【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如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借,反致慌张矣。

(8)(二)邪在肺卫【原文】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提要:温邪在表治法:辛凉轻剂温病挟风、挟湿的治法用药(三)邪入营血【原文】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4)(三)流连气分【原文】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

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四)邪留三焦【原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精华]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精华]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精华] 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完整版)叶天士《温热论》

(完整版)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温热论》选讲

《温热论》选讲

《温热论》选讲一、原著简介(一)作者及其著作:《温热论》是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所著。

叶氏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1667年,殁于1746年,享年79岁。

其祖父及父亲均擅长医学,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

叶天士在十四岁时,其父即去世,乃从其父的弟子朱君专心习医。

后又经常寻师访友,从其十二岁到十八岁曾求教过十七位老师,即使在成名之后,还从师多人。

正因为叶氏能博采众长、融汇贯通,故能自成一家而成为一代医学大师。

叶氏因平生忙于诊务,所以著作不多。

现在所流传的十多种叶氏著作,除了有一部分是其门人或后人整理而成的,还有一些是伪托叶氏之作。

由其弟子门人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氏医案未刻本》等,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叶氏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

《温热论》内容涉及温病学基本理论的各个方面,如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病机、分类、诊法、辨证、治法、预后等。

本篇最早载于华岫云所编《临证指南医案》之中,名为《温热论》。

该书刊于1766年,称为“华本”,又称“种福堂本”。

其次为收入唐大烈《吴医汇讲》中的《温热证治》(又称为《温热论治二十则》),约刊于1792年,称之为“唐本”。

(二)主要学术思想1、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叶氏提出了温病的病因是温邪,从而为新感温病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对温病的感邪途径提出了“上受”之说,即邪从口鼻而入,特别提出了“首先犯肺” 。

并认为温病的传变主要是病邪首先犯肺,然后可以顺传气分或逆传心包。

病变在气分,可分别出现邪留三焦、致成里结(胃与肠)等不同部位的病变。

病变又可进一步传入营分乃至血分。

另外,本篇对温病的发展规律的论述,如卫气营血的传变、顺传与逆传、温病重症的神昏和痉厥、后期的伤阴等,都是对温病发展规律的总结。

2、创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叶氏按卫气营血划分温病病变阶段,以揭示病变浅深、轻重层次,以此作为对温病辨证之纲。

一代怪医叶天士:温热论治

一代怪医叶天士:温热论治

一代怪医叶天士:温热论治一代怪医叶天士叶天士一生耽于诊事,无暇立著。

他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

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和《温热论治》各一卷,刊于一七六六年,据传为其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而得。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与儿科,尤以温病治案为多。

其中《温热论治》又称《温热论》,是叶天士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实践的结晶,代表了叶天士医学的最高成就。

《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

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

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

《温热论》为中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

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转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

在脾胃学说方面,他认为脾胃与四脏都有密切关系,提出“脾胃有心之脾胃,肺之脾胃,肝之脾胃,肾之脾胃”。

在治疗上,对于养胃阴一说阐述精详,并主张“认清门路,寒热温凉以治之,未可但言火能生土而用热药”。

这些论点为脾胃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他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温热论》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见解。

他认为温邪由口鼻侵入人体,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揭示了温热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

还总结出舌苔、牙齿和斑疹白色泽等变化与温病病情的关系,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并根据温病的变化过程,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以及“在卫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辨证施治纲领。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28
“与伤寒大异”
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 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 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 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如《伤寒论》中 有“卫气不和”、“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卫 强荣弱”、“血弱气尽”、 “荣气不足,血少故 也”, 并论及了各种吐血、衄血、便血病变和蓄 血证、热入血室证等,故言“同”
本篇著作世传有两种版本。其内容基本相同, 仅文字略有出入。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温证 论治》,称为“唐本”。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12
二、《温热论》简介
后章虚谷依“唐本”将其收于《医门棒喝》中, 名《叶天士温病论》,对原文逐条进行详细的注 释,并阐发已见。 王孟英依“华本” 将其收于《温热经纬》中,更 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不仅收入了众多医 家的注释和论述,本人亦加了精辟的按语。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20
“温邪”
叶天士总结前人关于病因的论述,明确提出 了温病的病因是“温邪”,突出了温病病因 的温热特性,包括了风热病邪、暑热病邪、 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的温热 病邪,以及疠气、温毒病邪等。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23
“上受”
“上受”之说不能包括所有温病的发病部位。 温邪上受犯肺虽然是温病的好发部位,但主要 是指风温、秋燥等病,而春温、暑温、伏暑、 湿温等初起发病部位各有特征。

浅谈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

浅谈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

浅谈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叶天士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精于温病及内伤杂病,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创造性的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体系,并总结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来重大的贡献。

(一)创立卫气营血辩证,确立了外感温病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在其著作《外感温热篇》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辩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又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明确指出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以及与伤寒在治法上的不同,同时揭示出温病由卫到气,自营入血,由表入里,自浅入深发展变化的规律。

叶氏实际上借用“内径”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

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卫气营血辩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在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是病变的后期,邪热已经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

1,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肤,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其治疗原则是“在卫汗之可也”,也就是说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在这里,“汗”并非辛温发汗,而是用辛凉透解之品使邪从外解。

2,气分证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证候,由于邪入气分,正邪交争,呈现一派阳热之象,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其中以阳明热盛为最常见,所以治疗当选用寒凉药物清泄里热。

因为气分证多由卫分证发展而来,若卫分证未罢,过早用大寒清气则反易于寒凝郁遏,使表闭而邪气不能疏散,故叶氏又特别强调“到气方可清气”。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叶天⼠《温热论》⼀、重点背诵原⽂[原⽂]1.温邪上受,⾸先犯肺,逆传⼼包。

肺主⽓属卫,⼼主⾎属营。

辨营卫⽓⾎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异也。

(1)[原⽂]2.⼤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在卫汗之可也,到⽓才可清⽓,⼊营犹可透热转⽓:如犀⾓、⽞参、羚⽺⾓等物。

⼊⾎就恐耗⾎动⾎,直须凉⾎散⾎,如⽣地、丹⽪、阿胶、⾚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包,邪尚在肺,肺主⽓,其合⽪⽑,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凉轻剂。

挟风则加⼊薄荷、⽜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4.不尔,风夹温热⽽燥⽣,清窍必⼲,谓⽔主之⽓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经不移,以此为辨。

(3)⼆、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先犯⼿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太阴肺卫传⾄⼿厥阴⼼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法,即挟风宜⾟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蒡⼦等,使风从表⽽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法,挟湿宜⾟凉中加⽢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叶⼤⼠《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聋、⿐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分,正⽓奋起⿎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

的阶段,所以统称为“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一句,指出了温病 的发展规律。“逆传”是与“顺传” 相对而言。顺传,是指温热邪气自上 焦太阴卫分传入太阴气分,进而传入 中焦阳明气分,见足阳明胃无形热盛, 以高热恶热,蒸蒸汗出,渴欲冷饮, 脉浮洪为主症。如果高热不解,津液 耗伤,导致大肠燥热,燥屎内结,形 成手阳明大肠腑有形热结,
无论是卫外失司,还是肺失宣降,其 邪气仅在口、鼻、皮毛或经络而已, 并未深入肺脏,都属表证范畴,称为 邪在肺卫,是卫分证。如果表证不解, 热邪入里,循手太阴肺经而深入肺脏, 导致热邪壅肺,以高热,喘咳为主症, 则属肺的气分证。也就是说,肺系的 病变根据其浅深轻重的不同,有太阴 (肺)卫分和太阴(肺)气分之别, 但二者均属“温邪上受”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前十条阐释
主讲人 王洪京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桂,字天士,号 香岩,被后世尊称为温病学派的创始 人,他有关温病学的论述最早见于 《续选临证指南医案》,于公元1775 年刊行,又被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 英收入他所著的《温热经纬》一书中, 题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简称 《外感温热篇》,分为36条。
血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温热邪气侵 袭人体,首先引起人体的卫外功能障 碍而发生卫分证。进而向里发展,影 响脏腑功能而导致气分证。卫分证与 气分证都是人体功能活动障碍的病变, 而卫分证是气分证的轻浅阶段,二者 虽有浅深轻重的区别,但并无本质的 不同。温热邪气深入血脉,损伤人体 营养物质,轻则消耗血中津液,称为 营分证,重则损伤血液,
在本条中,叶天士重点在于论述 “首先犯肺”与“逆传心包”,所以他 对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关系的分析也落 实在肺与心两脏。“肺主气属卫”,是 说肺有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如果热 邪壅肺,导致肺主气功能障碍的病变, 就是气分证。这句话中的“属”字,依 文意是统属的意思,引申为包括。“属 卫”,是指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包括宣 发卫阳,抵御外邪,保卫人体,因此肺 的病变也

叶天士治疗湿热病的方法分析

叶天士治疗湿热病的方法分析

叶天士治疗湿热病的方法分析展开全文原文参照见《温热论》第十条,要详细的分析刘景源: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来源:摘自《中国中医药》作者:刘景源 2006-9-18摘要: 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

因其证候类型较多,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1温热邪气留连气分的治法《外感温热篇》第六条在第四条、第五条论述了温病热人营分的证治之后,又继续论述了温热邪气已不在卫分,但又未入......专题推荐:临床快报药市动态违法广告医保动态药品价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识妇科课堂医改动态证是温病中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

因其证候类型较,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1温热邪气留连气分的治法《外感温热篇》第六条在第四条、第五条论述了温病热人营分的证治之后,又继续论述了温热邪气已不在卫分,但又未入营分,而是始终留连气分的治法及战汗的病机与预后。

叶天士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

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气脱之证矣;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1.1战汗的病机与治法温热邪气已不在卫分,但又未深入营分,而是始终留连气分,一般是由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持续相争所致。

其临床表现为:高热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有力。

在情况下,可以寄希望于战汗,通过战汗使邪气外透而病解。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