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低磁场MR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

低磁场MR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

常 随转移瘤 所 处不 同部 位 而 出 现 不 同 的临 床 表 现 , 期 早
可 无 症 状 , 之 出 现 头 痛 、 心 呕 吐 、 物 模 糊 及 颅 神 经 随 恶 视
率 明显提 高 。我们从 1 9  ̄2 0 年 间 对 5 99 0 1 2例 脑转 移瘤
进 行增强 扫 描 , 分析 如下 。 现
宫颈癌 、 癌 、 胱癌 及 肾癌各 2例 , 咽 癌 、 色 素瘤 各 肠 膀 鼻 黑
l例 。
分别 由 2名 放射 科 主治 医师采 用双盲 法对 图像 进 行 评价 分析 , 并在 阅 片时进行 讨 论 。
2.结 果
在 T, 上产生 较 高 的信 号 而达 到强 化效 果 0 。经 静 脉 wI
3 0 , E 2 ms 层 厚 8 m , 间 隔 2 6 msT 1 , m 层 mm, 阵 2 6× 矩 5 1 2 视 野 ( OV) 4m × 1 c 9, F 2c 8 m。增 强 扫 描 对 比 剂 使 用 马
本组病 灶 发生 于幕上 8 2个 、 幕下 3 6个 , 由此 可知 脑 转移 瘤可发 生 于大脑 半 球 及小 脑 内 , 生在 幕 上 多 于 幕 发 下 。病灶 常发生 在大 脑 半 球灰 白质 交 界 处 , 主 要 是 由 这 于转移瘤 多 通 过 血 行 转 移 , 皮 髓 质 的血 供 较 为 丰 富 。 而 转 移瘤 以多发 灶为 主要表 现 , 往在 T 加 权呈 低信 号病 往 灶或 与脑 灰质 信号 相仿 , T 在 加权 为高信 号病 灶或 与脑 灰 质信 号 相 仿 , 时信 号 不 均 匀 , 有 坏 死 、 有 伴 出血 、 变 囊
维普资讯

48・ 1
2 Q 2

颅内单发转移瘤的CT诊断

颅内单发转移瘤的CT诊断
3 讨 论
C T征象 , 发脑转移瘤的 C 图像特点 及鉴别诊 断进行 对单 T
分析总结 。
1 资 料 与 方 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 一般 资料 :3例脑 内单发 转移 瘤均 经手 术病 理 或临 . 7 床实证 , 中 4 其 9例 经 病理 证 实 ,4例 经 临床 观 察 随访 证 2
实 。原发肿瘤肺癌 3 例 , 1 乳腺癌 9例 , 胃癌 8 , 癌 6 例 结肠
2 1 肿瘤部位 : 上 5 . 幕 6例 , 中分 布 于皮层 及皮 层 下 5 其 1 例, 3例位 于基 底节 区 , 2例紧贴 颅骨 ; 跨越 幕上下 2例 ; 幕 下 1 , 中小脑蚓部 4例 , 5例 其 小脑半球 9例 , 干 2例。 脑
2 2 肿 瘤大 小 : 径 约 0 3c x0 7锄 ~5 6锄 X7 5 . 直 . m . . .
山东省聊城 市人 民 医院(5 0 0 220 )
许 士明 赵 立冬 张 伟
脑转移瘤是身体其他部位的 恶性肿瘤经血液、 淋巴或
直接入侵 颅内所致 , 也可经脑脊液种植 、 转移 。脑转移瘤是 常见 的颅 内 占位 性病 变 , 脑转 移 瘤 占脑 肿 瘤 3 ~1 %。 % 0 单发脑转移瘤 占脑 转移 瘤 的 3 % ~4 %E 。本 文 回顾分 0 0 1 J 析了 7 3例经手术病理或 临床 随访 证实 的单发 脑转移 瘤 的
光滑 儿 例 。平扫有 9例未显示 明确瘤 灶 , 其余 为等 、 低 稍
密度。②肿瘤结节并瘤周水肿型 2 例 , 8 肿瘤主要居皮髓 质 交界区 , 肿瘤结节平 扫时呈 等密度 , 略高密度 , 见高 于 或 可 正常脑实质 的沙粒状高 密度 区, 强化 后结节 实质 多明显 均

老年人脑转移瘤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

老年人脑转移瘤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

第10卷第1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V ol.10
16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Feb, 2001 *2000-12-16收到本文稿
1期袁令锦等
2 CT表现
2.1 63例118个脑转移灶
单发者34个病灶颞叶34个枕叶6个单发病灶左项叶19个右额
22 转移灶大小及形态 3 cm大小的48个5cm大小的25个
大于5 cm的病灶6个呈椭圆形者38个病灶呈高密者18个呈混杂密度病灶31个
63例中有46例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49例对86个病灶中有4例6个病灶无明显增强呈非均一厚壁不规则强化者病灶15个强化后其病灶界面更清楚
常多发本文63例中有39例原发病灶为肺癌占62%老年人患肺者后出现临床症状者应考虑行CT检查
尽早发现病灶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血行转移好发于大脑半球的虎层下区瘤栓子进入大脑半球n率相对大
其中22例病灶位于左半球占92%
左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已而右颈总动脉起自头臂干
从而易进入左半球可能与左半球血供较对侧占优势有关
多见于额叶病灶强力大密切结合病史及临床一般鉴别不难
其病灶位置较浮多呈厚壁不均一强化一般较青少年多见
其病灶与脑膜有关脑水肿较轻
定量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 北京1984
中国科技出版社
作者简介男毕业于荷泽医科专科学校1991-01月在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进修CT诊断曾在国家一二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曾获得省级优秀论文二
制作者(版权所有):《 》编辑部, 。

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

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

24 临床症状及体征 .
急性 胃扭转起病 急骤 ,表现为上
腹部( 下型 ) 膈 或左胸 部( 膈上型 ) 疼痛 。 下型 胃扭转患者上腹 膈 部显著膨胀而下腹部保持平坦和柔软 ; 而膈上型 胃扭转患者 出 现胸部症状而上腹部可 以是正常 的。胸痛可放射至臂部 、 颈部
并伴随呼吸困难 , 常被误 诊为心肌梗死 。患者常有持续性 的 故
干呕而呕 吐物甚少 , 少 出现 呕血 , 有呕血则 往往提示 黏膜 很 若 缺血或食 管裂伤 。 9 4年 , o e a t 10 B l h r 描述 了急性 胃扭转特征性 r d
针 对慢性 胃扭转 而言, 用正确的手法及 步骤 , 复位 , 中 使 多可 其
部分可能 自行复位 , 少数需行 胃镜复位治疗或手术治疗。
见 2例 。 25 X线诊断 . x线钡餐造 影是诊 断慢性 胃扭 转首选方
[ 康江 , 1 】 郭华 , 肖星广 , . 胃 转 2 例 X线钡餐 造影分析Ⅲ. 等 慢性 扭 O 郑
州大学学报 ,0 4 3 ( )3 0 3 1 2 0 ,9 2 :3 — 3 .
[ 吴恩 惠. 2 】 医学 影像 诊 断学 [ ] M. 北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16 1 人 20 : — 2
疡等致使 胃痉挛 、 收缩 、 变形 , 胃的逆蠕动等可 以成 为 胃位置突 然改变的动力 , 从而引起不 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 胃扭转 。
向分型 , 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胃大小 弯位 置互换是确诊 胃扭 转可靠依据[ 4 1 。黏膜皱襞的多种改变是各 型胃扭转 时所形成 的
特殊 X线征象 , 如见一种或两种 黏膜 皱襞 改变也 可作 为 胃扭转 的确诊依据 。 两个 胃泡 的出现与否 , 门在 十二指肠球部上 、 幽 下 或相平 , 不能 确诊 或排除 胃扭 转的依据 , 因为瀑布 胃也见两 个

PETCT、头部增强CT和头部增强MRI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的对比

PETCT、头部增强CT和头部增强MRI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的对比

大脑为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30%~50%在肺癌不同阶段出现脑转移[1-3],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6月[4],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 与MRI 检查,随着18F-FDG PET/CT 的发展与广泛应用[5-8],其最大优势是对肿瘤转移进行筛查,了解肺癌脑转移PET/CT 影像特征,并与头部增强CT 与MRI 进行对比,对提高肺癌脑转移的诊断率及对肺癌进Comparation on the value of PET/CT,head-enhanced CT and head-enhanced MRI in the detection of brain metastases from lung cancerXIA Luhua 1,CHONG Le 2,MA Ronghui 3,DONG Zhanfei 1,CHANG Cheng 1,XIA Huan 1,GUO Hao 1,PENG Yan 1,WANG Xinhua 11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2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Medicine,3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Neurology,Tumo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China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 几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与差异。

方法回顾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18F-FDG PET/CT 、头部增强CT 及头部增强MRI 影像资料,分析18F-FDG PET/CT 联合头部增强CT 、18F-FDG PET/CT 联合头部增强MRI 对肺癌分期的影响;比较18F-FDG PET/CT 、头部增强CT 、头部增强MRI 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比较18F-FDG PET/CT 与头部增强MRI ,肺癌脑转移瘤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囊变、水肿表现的差异。

MRI对比增强FLIAR序列与T1W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性

MRI对比增强FLIAR序列与T1W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性

MRI对比增强FLIAR序列与T1W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性目的探讨MRI对比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IAR)序列与T1WI增强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性。

方法30例患有原发性恶性肿瘤且临床怀疑有脑转移的患者,在静脉注射双倍量Gd-DTPA(0.2 mo1/kg)前、后行T1WI和FLAIR序列扫描。

比较增强前、后T1WI和FLAIR显示脑转移病变的数目大小和位置,并分析两者间偏差的原因。

结果30例中有25例出现异常强化病灶,增强后T1WI显示78个病灶,增强后FLAIR显示70个病灶。

3例增强后FLAIR较增强后T1WI显示的病灶多,21例两者相同,6例增强后FLAIR显示的病灶少于增强后T1WI。

结论增强FLAIR对浅表皮质及软脑膜转移灶的检出和诊断更具优势,与T1WI增强结合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标签:脑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对比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脑转移瘤为临床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0%。

单发转移瘤可行外科手术治疗,而多发者一般只行保守治疗。

随着r刀、X刀以及光子刀等放射治疗方法的出现,使对多发性肿瘤的控制成为可能。

如何采用一种准确的诊断方法对转移瘤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数目、大小以及边界(肿瘤与瘤周水肿)等,对治疗方案制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分析30例脑转移瘤在低场MRI对比增强FLAIR序列与增强T1WI中的影像表现,探讨其在诊断中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6~2009年经MR检查的30例脑转移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2~77岁。

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偏瘫及共济失调等。

病例的原发病灶为肺癌19例,乳腺癌5例,胶质瘤2例,卵巢癌、黑色素细胞瘤、结肠癌及肝癌各1 例。

其中26例在发现脑转移前已确诊原发肿瘤,4例在脑转移后才发现原发肿瘤。

1.2 方法采用美国匹克Out Look Proview 0.23T开放式扫描仪,本组病例均行增强前、后T1WI及FLAIR扫描,行轴位(T1WI加行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采用经静脉快速注射GD-DTPA,剂量0.2 mmol/kg。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的 17%;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 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肿瘤内出血多数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钙化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 CT;Gd—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 信号更低;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淋巴瘤等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三、髓母细胞瘤:四、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6%;主要见于儿童,75%发生在 15 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此瘤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1.CT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2.MRI 示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常见有中度或重度;鉴别诊断需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鉴别;五、:六、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与硬脑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居脑实质外,多为球形,包膜完整,可有钙化或骨化,质地坚硬,少有囊变、坏死和卒中;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及骨质改变;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2.CT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或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显着强化,边界锐利;可有局部颅骨增厚等征象;3.MRIT1WI等信号,T2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四周水肿在T1WI 上为低信号, T2WI 上为高信号;钙化在MRI呈低信号,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有时在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注射Gd—DTPA,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邻近区脑膜尾征;鉴别诊断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鉴别;位于鞍结节者需与、脑鉴别;位于颅后窝者需与、鉴别;四、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8%;成年人多见;多见于女性; 按肿瘤的大小分为垂体微腺瘤: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l cm;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 1 cm 且突破鞍隔;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 泌乳素腺瘤、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腺瘤等;无分泌激素功能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临床表现有:①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②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素PRL腺瘤出现、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影像学表现1.X 线平片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2.CT:1垂体微腺瘤:CT需采用冠状位薄层扫描;CT 主要表现为:①垂体高度异常,正常垂体一般在8 mm 以下,高于8 mm 者为异常;②垂体内密度异常,多为低密度;③垂体上缘膨隆,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凸;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2垂体大腺瘤:肿瘤多呈圆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下可突入蝶窦,向旁侧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3.MRI:1垂体微腺瘤:T1WI 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斜与 CT 所见相同;Gd—DTPA动态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可高于垂体;2垂体大腺瘤: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状;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肿瘤向鞍旁生长,影响颈内动脉和 WIllis环;鉴别诊断微腺瘤需与空蝶鞍鉴别;大腺瘤需与颅胭管瘤、脑膜瘤、动脉瘤等鉴别,能否见到正常垂体为其主要鉴别点之一;四颅胭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4 %,占鞍上肿瘤的 50%常见于儿童,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多位于鞍上;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占 %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影像学表现1.CT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呈低、等、高或混杂密度,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位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可呈囊壁壳组称化或实体肿瘤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2/3 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若室间孔阻塞则会出现脑积水;2.MRI颅胭管瘤MRI信号变化多;T1WI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与病灶内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T2WI以高信号多见,但钙化可为低信号;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肿瘤呈环状增强;鉴别诊断囊性颅胭管瘤需与囊性、上、皮样囊肿、蛛鉴别;实性颅胭管瘤需与脑膜瘤、垂体瘤、巨大动脉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六、听神经瘤:瘤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肿瘤的8%- 10%,占后颅窝肿瘤的 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好发于中年人;早期位于内耳道内,生长缓慢,可长入桥小脑角;肿瘤长大可囊变,内听道扩大;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或脑膜瘤并发;临床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表现为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2.CT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央,内耳道漏斗状扩大;肿瘤多为类圆形;平扫多呈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易发生囊性改变;半数肿瘤四周有水肿但较轻;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未强化区为囊性坏死;3.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与硬脑膜呈“D”字相交,不均匀长T1、长T2 信号;多有囊变,囊变区在 T1WI 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 则显示为高信号Gd—DTPA 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管内微小听神经瘤T1WI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不对称,T2WI 略高于正常听神经,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且明显强化;鉴别诊断当听神经瘤不典型或肿瘤较大时,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瘤鉴别;七、血管母细胞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该瘤90%发生于小脑半球多见于 20-40 岁中青年人分囊性和实性两种;在小脑多呈囊性,常有小的壁结节;影像学表现1.CT:大多数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区,壁结节较小,多为等密度,突人囊内;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增强,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实性肿瘤四周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梗阻性脑积水;2.MRI:T1WI低信号囊性肿块,囊壁上可见较小等信号壁结节,T2WI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病灶外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人病灶;用Gd—DTPA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囊壁不增强或仅有稍微增强;鉴别诊断囊性血管母细胞瘤需与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小脑单纯性囊肿等鉴别; 血管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八、脑转移瘤: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3%-13%,CT证明的颅内肿瘤中约15%-30%为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原发肿瘤男性以转移最多,女性以转移最多;临床上lO%-15%查不到原发肿瘤;转移瘤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等;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表现1.CT平扫肿瘤高、等、低、混杂密度均有;60%-70%的病例为多发,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但 4 mm 以下小结节常无水肿;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壁较厚,不规则;2.MRI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肿瘤四周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注射Gd—DTPA 后,肿瘤有明显强化;转移瘤强化形态多种多样,如结节状、环形、花环状,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小结节;有出血的转移瘤,提示来自黑色素瘤、绒癌、和肺癌等;鉴别诊断多发性病灶需与多发脑脓肿及淋巴瘤、多中央性胶质瘤、多发性结核瘤鉴别单发大的转移瘤需与星形细胞胶质瘤及脑梗死等。

[神经影像]“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神经影像]“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神经影像]“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脑转移瘤【临床表现】脑内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临床多有原发肿瘤病史,以肺癌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为顽固性进行性加剧的头痛而脑膜刺激征阴性,有时表现酷似脑卒中,预后差。

【MRI表现】(1)多表现为灰白质交界处的多发占位性病变,是特征性表现之一,单发病灶也可见。

瘤周多伴有明显水肿,即“小病灶、大水肿”,占位效应多明显。

不过至小脑的转移瘤可无明显水肿(系小脑的细胞外间隙紧密所致)。

(2)实性成分多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多呈高信号。

中心常见呈长T1、长T2信号的坏死、囊变区,内壁多不光整,而外壁相对光整,囊壁多厚薄不均,有时还可见壁结节(图1)。

(3)病灶内出血常见于黑色素瘤、绒毛膜癌、甲状腺癌、肺癌及肾癌的转移,多呈T1WI上点片状高信号影。

来源于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黑色素瘤、绒毛膜癌的脑转移还可出现弥漫性脑膜浸润,即癌性脑膜炎。

(4)在T2WI肿瘤表现为低或等信号者,多半是来源于胃肠道的黏液腺癌、骨肉瘤及黑色素瘤。

(5)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环形明显强化或结节状强化。

较多来源于腺癌的转移瘤在增强扫描时可见病变内缘细小毛刷样征象。

图1脑转移瘤A、B.分别为横断面T1WI及T2WI,左颞叶皮髓交界处小囊性占位,呈长T1、长T2信号,囊壁呈等信号,瘤周重度水肿,呈“小病灶、大水肿”;C.DWI,病灶囊壁呈高信号,内部囊变及瘤周水肿呈低信号;D.冠状面T2 FLAIR,病灶囊壁呈等信号,囊变区呈低信号,瘤周水肿呈高信号,右额叶见片状水肿;E、F.增强扫描横断面,脑内多个大小不等的环形强化【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皮、髓质交界区的多发病灶,呈现“小病灶、大水肿”征象,占位明显。

增强扫描时肿瘤常因坏死、囊变呈现不均匀环形强化。

2.鉴别诊断(1)星形细胞瘤:体积较大的单发转移瘤与恶性胶质瘤难鉴别。

肺癌脑转移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你了解多少

肺癌脑转移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你了解多少

龙源期刊网 肺癌脑转移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你了解多少作者:邹军辉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1-0034-02最常见的脑部转移瘤為肺癌,当肺癌发生脑转移后,预后较差。

过去常用CT对脑转移进行诊断,但目前研究表明,MRI对脑转移瘤的诊断较CT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肺癌脑转移的MRI影像学表现,通过MRI表现制定诊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1]。

本文系统的介绍了使用MRI诊断肺癌脑转移的相关知识。

1 发生机制和病理特征肺组织淋巴和血供十分丰富,若肺癌细胞侵袭了临近的小静脉、淋巴管或毛细血管形成瘤栓,则瘤栓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机体的远隔器官。

由于机体脑部血供十分丰富,约占全身血液循环的15%-25%,所以脑部发生肿瘤转移的可能性较大,且转移后肿瘤多停留在大脑前、后、中动脉等动脉的终末部位。

肺组织中含有较多旁分泌因子,该因子能加速癌细胞的生长,当癌细胞脱落后便可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发生肿瘤的脑部转移。

由于椎静脉和肺血管之间常存在吻合枝,所以肺癌转移到脑部的几率更高。

病理上肺癌转移瘤和肺癌原发瘤的类型和结构相似,肿瘤界限清晰,为囊性或实性,可并发出血。

瘤灶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幕下转移少于幕上转移,幕上转移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且多分布在白、灰质的交界区。

瘤栓常滞留在大脑中动脉末梢的分支处,这和脑内存在特殊的血液供应有关,正常情况下,脑灰质的血液供应是大脑白质的3-4倍,且血管经过灰、白质的交界面时突然变细,这使经过血液转移的瘤栓停留在此交界区。

转移瘤一般是多发性生长,部分为弥漫或单发性生长[2]。

2 MRI表现肺癌脑部转移的MRI表现是长T2、长T1。

出现异常的信号影,有不规则的瘤周水肿,病灶增强后的图像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有明显的环状强化,多发,部分病灶在增强后可显影。

具体如下:2.1病变数目。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的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的影像诊断

肺 癌 脑 转

左肺癌脑转移
T1WI平扫 多发脑转移癌
T2WI
男,55岁,头痛10天。
T1WI增强
脑膜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 多见于中年女性,生长缓慢,病程长 圆形、哑铃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锐利,水肿
相对较轻 广基与颅骨或硬膜相连,可有颅骨反应性增生和或压
迫 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部分可见硬膜尾征 位于好发部位可提示诊断。
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脑中线旁的深部脑组织(脑干、丘脑及基底节
区)或脑室旁白质区多见,病灶可位于脑实 质表面。 病灶形态: 团块状、类圆形,边缘清晰但多不 规则,可见切迹、棘状突起或分叶,典型呈 握拳征。 病灶大小: 肿瘤大小不等,最大径5mm~80mm, 平均20.5mm。
影像学表现
信号: 平扫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 呈低信号、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以低信 号最为特征,坏死或囊变少见;
男,42岁,椎管肿瘤术后,双侧肢体麻木半年
(L2-4椎管内)符合间变性室管膜瘤伴坏死(WHOⅢ级)。
室管膜瘤
部位:脊髓圆锥部、马尾及终丝、颈髓 形态:长圆形,球形,分叶状 信号:T2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种植转移和脊髓空洞形成是其较特征改变 出血较星形细胞瘤多见。
矢状位T2WI
冠状位T2WI
矢状位T1WI--C+
冠状位T1WI--C+
病理组织片—脊膜瘤
T1WI
T2WI
T2WI
女,62岁,左下肢无力。T3-4水平椎管内髓外硬 膜下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等信号
横断面T2WI
肿块上方层面
肿块层面 平扫横断面示肿块部位蛛网膜下腔 消失,肿块上下方蛛网膜下腔增宽。 为髓外硬膜下病变的共同特征。

脑转移瘤30例影像与临床分析

脑转移瘤30例影像与临床分析
务。
脑转移瘤 3 O例影像与临床分析
刘 华
( 兴宁市人 民医院, 广东 兴宁 5 4 0 ) 1 5 0
本实验结果表明 , ai a一 5 R pd b 8 0型血气分析 仪和 X 一 8 L D67 型 电解质分析仪两种仪器所 检测血钾浓度基本一致 , 说明两种 检测仪器性能均较 可靠 , 一个标本使用任何一种仪器所检测 的 结果均具有可信性 , 且不存在差异性 。 然而 , 静脉血液 和动脉血 液之间在钾离子浓 度上 则存 在差异 , 静脉血液钾离子浓度显著 高 于动脉血液钾 离子浓度 , 平均约高 出 05 o L 差异 具有 . mm l , 6 / 统计学意义。文献 报道 动脉血和静脉 血钾浓 度具 有差别 , 静脉
( 收稿 日期 :0 6 0 — 8 20 — 5 1 )
出以及细胞外液 因失水或休克而浓缩 , 使血钾增高等情况 。因
此 。 钾浓度的检测是 临床 急症诊疗 的重 要辅助手 段 , 有重 血 具 要意义 。为 了配合 临床急症 医学 的需要 ,我 们检验科购 置 了 R p a一 5 ai L b 8 0型血气分析仪 、 D 6 7型电解质分析仪等仪器 d X 一8 进行急症项 目检测 , 为我 院急症诊断 和治 疗提供快 速 、 质服 优
癌 中的百分比 。 结果 约 8%的脑转移瘤来 自肺癌。结论 3 脑
转移 瘤多数来 源于肺 癌 , 些患者有 明显的肺 部症状 , 些患 有 有 者还 未出现肺部症状却有脑转移症状 , 这对 临床诊 断和影像诊 断都很有参考 , 即凡是发现脑肿瘤患者 , 建议行胸部 CT扫描 。
我们知道 , 影响血钾 测定的 因素涉及 多个方 面 , 主要 包括 防凝剂 的类型和剂量 、 注射器干燥 程度和针头大小 、 采血 方法 、 采血时 间、 采血部位 、 标本类 型 、 标本放 置时间 、 环境温 度 以及 测定方法 等因素 。由于本 实验对 同一患者同时采取相邻近部位 动脉血液和静脉 血液 , 有处理条件均一 致 , 以排 除由 以上 所 可 外界因素造成 的影 响。因此 推测 , 浓度差异可能来 自体 内的因 素。钾盐液体 的体 内输入 、 药物的使用 、 病人凝 血机 制的改变 、 体 内血气分压 的改变 如 p P O 、a O 等因素及其 他代 谢 因 H、a PC : 素均可影响体 内血钾代谢 , 继而改变血钾浓度。 与动脉血相 比, 静脉血 p P O 较低而 P C H、a : a O 较高 , 这种差别在重危患者尤为 明显 , 易致钾在细胞 内外重 新分布 即细胞 内钾释 出 , 可致 血钾 升高咖 由于细胞内液钾离 子浓度 比细胞外液浓度高 2 ~ 0倍 , 。 03 因此 , 组织细胞 的破坏势必导致细胞内钾释放 , 引起血钾升高。 此外 , 由于 目前 许多临床检验项 目的参考值多 以静脉血清 为准 , 而缺 乏动脉血液参 考值 , 临床 医生一 直将静脉 血液血清 浓度参考值套用到动脉血液。 而许多项 目的结果 在动脉和静脉 之间存在很大 的差异 , 比如 H O 和血钾 等。因此 , C, 有必要建立

转移瘤

转移瘤

增强扫描动脉期(C、D)上述病灶呈环形中度强化,中心轻 度强化
•静脉期(E、F)及延迟扫描(G、H)呈相对低密度,边界 更加清晰
3.鉴别诊断
血管瘤 CT平扫:境界清楚低密度 CT增强:早期病变边缘呈高密度强化(结节状或棉絮 . 样)强化程度类似同层动脉。随时间推移,增强区域 进行性向心性扩展,延迟扫描呈等或高密度充填,较 大血管瘤中心常不能强化,快进慢出(早出晚归)
2、CT、MRI
可清楚显示病灶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 的毗邻关系,了解骨破坏的严重程度。
.
CT:对骨质破坏敏感 MRI:定位和定性,对椎管内侵犯情况敏感
3、骨扫描
原理:注射放射性药物(Tc-亚甲基二膦酸盐 Tc99),等骨骼充分吸收,一般需2~3小时后再用 接受放射性的 仪器(如γ照相机、ECT)探测全身骨 骼放射性分布情况,若某 一骨骼对放射性的吸收异 . 常增加或减退,即有异常浓集或稀缺现象,而骨扫 描中骨放射性吸收异常正是骨代谢的反映。因此, 骨扫描比X线检查发现的病灶要早,可早达3~6个月。
2
肝转移瘤
1.概论
•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最常见的原发灶为 . 结肠、 胃、 胰腺、 乳腺和肺癌。
•大多数的肝转移是多发的,77%涉及两叶, . 只有10%的病例是孤立的。
2.诊断
CT平扫:类圆形低密度影,多为多发,少数可单发,边 缘清或不清。密度可均匀、不均匀(出现钙化、出血、 . 坏死囊变)。
60%-70%为多发。
2.诊断
诊断:CT或MRI,MRI较CT更敏感一些。 .
位于皮层下,尤其是半卵圆中心的转移瘤水肿显著。 特征:“小肿瘤,大水肿”+环形强化
. 而位于皮层、脑干、胼胝体等部位的转移瘤水肿不明 显

1H-MRS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H-MRS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H-MRS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引言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是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二者在临床上难以鉴别。

1H-MRS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能够测量肿瘤组织内代谢物的浓度,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将对1H-MRS在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H-MRS技术原理1H-MRS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一种,通过测量水平面内氢子的共振频率及其周围的化学位点,能够对物质内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测量。

1H-MRS具有非侵入性、无辐射损伤以及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能力等特点。

1H-MRS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高级别脑胶质瘤高级别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而且具有高度的恶性度和侵袭性。

1H-MRS测量显示,高级别脑胶质瘤中的代谢产物浓度如下:•乳酸水平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 (NAA) 水平降低;•肌酸磷酸 (Cr) 水平升高。

而在病变中心区域,代谢物的比值(Cr/Cho和NAA/Cr)降低。

因此,在1H-MRS谱图中出现单方向上的乳酸信号,有可能预示着高级别脑胶质瘤的存在。

脑转移瘤脑转移瘤是常见的继发性脑部肿瘤,它来自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并向脑部扩散。

1H-MRS测量显示,脑转移瘤中的代谢产物浓度如下:•乳酸水平升高;•Cho (胆碱) 水平升高;•NAA水平降低;•Cr水平升高。

与高级别脑胶质瘤不同,脑转移瘤在病变中心的代谢物比值(Cho/Cr、NAA/Cr)升高(常见的范围为 1.5 到 2.5),而在1H-MRS谱图中出现多向乳酸和胆碱信号则可能预示着脑转移瘤的存在。

结论1H-MRS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能够测量肿瘤组织内代谢物的浓度,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1H-MRS谱图中,乳酸、Cho、NAA和Cr等代谢产物的水平和比值可提供肿瘤间的鉴别诊断信息,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脑部肿瘤影像诊断

脑部肿瘤影像诊断

◄ 正常影像表现
MRA检查:类似脑血管造影或CTA表现
◄ 正常影像表现
1H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
◄ 正常影像表现
DWI和DTI检查
◄ 星形细胞瘤
1、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ic tumors) 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临床与病理 按照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分为Ⅰ-Ⅳ级,Ⅰ级分化良好,边缘清楚肿瘤血管较成熟;Ⅲ、Ⅳ级分化不良,呈 弥漫侵润生长,轮廓不规则;Ⅱ级介入其间。临床:癫痫、颅压高 影像学表现 CT:Ⅰ级低密度灶,边界清,无或轻度强化(毛细胞型和室管膜下巨细胞型除外);Ⅱ-Ⅳ级混杂密度, 边界不清,瘤周水肿显著。增强:不均匀、壁结节、花环状,也可无强化。MR:T1WI稍低或混杂, T2WI均或不均匀高信号;增强类似CT;恶性高,弥散受限明显;DTI白质纤维束破坏 诊断与鉴别 约80%可定性, Ⅰ级需与脑梗死、胆脂瘤、蛛网膜囊肿区别;环状强化需与脓肿、转移瘤鉴别
◄ 垂体瘤
垂体瘤CT平扫加增强
◄ 垂体瘤
正常垂体
垂体大腺瘤
◄ 垂体瘤
垂体微腺瘤伴囊变 注意:垂体柄偏移
◄ 听神经瘤
4、听神经瘤( acoustic neurinoma ) 系成人常见的后颅窝肿瘤,约占脑肿瘤的8-10%,男多于女,儿童少见 临床与病理 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早期在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可出血、坏 死、囊变,多为单侧。临床:听力损害、前庭功能紊乱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为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混杂密度肿块;瘤周可有轻度水肿,四脑室受压移 位,甚至幕上脑积水。骨窗内耳道扩大。增强:均匀、不均或环状强化 MR:除信号特点外,其余和CT相似。MRI可检出很小的微小肿瘤 诊断与鉴别 位置特征,容易诊断,肿瘤较大时需与该区的脑膜瘤、胆脂瘤、三叉神经瘤等鉴别

脑转移瘤波谱诊断标准

脑转移瘤波谱诊断标准

脑转移瘤波谱诊断标准一、代谢物变化脑转移瘤的波谱诊断中,代谢物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在磁共振波谱(MRS)中,脑转移瘤的代谢物主要包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等。

正常情况下,NAA主要存在于神经元中,其含量反映了神经元的密度和功能状态。

脑转移瘤发生时,由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浸润,神经元受损或破坏,NAA含量降低。

Cho和Cr含量的变化则与肿瘤的增殖和能量代谢有关。

一般而言,Cho含量增高提示肿瘤细胞活跃,Cr含量增高则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因此,通过分析脑转移瘤的代谢物变化,可以辅助诊断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

二、血流动力学评估血流动力学评估也是脑转移瘤波谱诊断的重要手段。

通过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技术,可以评估肿瘤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脑转移瘤通常表现为相对较高的血流灌注和血管通透性,在DCE-MRI图像上表现为早期强化和延迟强化。

通过分析肿瘤内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灌注量、血管通透性等,可以进一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恶性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分子标志物检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脑转移瘤的波谱诊断已经进入了分子水平。

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分子标志物,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肿瘤的性质和来源。

常见的分子标志物包括EGFR、VEGF、HER2等,这些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增殖能力和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这些分子标志物,可以为脑转移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方案。

四、影像学特征影像学特征是脑转移瘤波谱诊断的重要依据。

通过头颅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观察到脑转移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强化程度等信息。

一般来说,脑转移瘤多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肿块,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模糊或毛刺状。

在MRI图像上,脑转移瘤通常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可见不均匀强化。

通过分析这些影像学特征,可以辅助诊断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

五、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脑转移瘤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要点

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要点

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要点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Chinese Guidelines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umors)是中国肿瘤学会首次发布的一份全面综合的临床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肿瘤诊疗指南。

其中,“脑转移瘤”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本文将通过超过1200字的篇幅,从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脑转移瘤的要点。

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包括:局部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颅内高压症状、癫痫等。

但由于其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准确的诊断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

脑转移瘤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脑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脑MRI是目前诊断脑转移瘤最常用的手段,对于病灶数目、大小、位置和转移途径等都能提供重要的信息。

脑脊液检查可以作为确诊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细胞学检查、蛋白电泳和检测脑转移瘤特异性标志物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最可靠的确诊手段,通过活检和手术切除等方式获得病理组织学特征。

治疗脑转移瘤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切除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适用于单发、局限性和可切除的脑转移瘤。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放射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

化疗则是针对原发癌症部位进行的系统治疗,对于一些不能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有重要作用。

对于未来可能发生脑转移瘤的高危患者,预防性脑放疗和靶向治疗等方法也可以考虑。

除此之外,对于治疗脑转移瘤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对病因的治疗、对症治疗和对并发症的治疗等。

对病因的治疗是指对原发癌症部位进行治疗,通过治疗原发癌症,减少脑转移瘤的发生和复发。

对症治疗则是针对脑转移瘤症状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对并发症的治疗则是指针对因脑转移瘤引起的并发症进行治疗,例如颅内高压、癫痫、脑水肿等。

总之,脑转移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占位效应显著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可呈不规则环状或花环
状强化,在环壁上可见
瘤节,若沿胼胝体向对
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
右额叶星形细胞瘤(Ⅲ-Ⅳ级)
精选ppt
22
MR表现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信号不均匀,多见 囊变、坏死、出血,呈 混杂信号
病灶边缘不规则,边界 不清,可跨胼胝体向对 侧扩散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理 局部肿瘤的扩延
.4 癌 Carcinoma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4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经 脑(脊)膜肿瘤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局部肿瘤的扩延 理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1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脑(脊)膜肿瘤
.1 拉克氏囊肿 Rathke cleft cyst .2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3 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4 第三脑室胶样囊肿Collid cyst of
经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the third ventricle .5 肠生性囊肿 Enterogenous cyst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6 神经胶质囊肿 Neuroglial cyst .7 粒细胞瘤 (迷离瘤, 垂体后叶细胞 瘤) Granular cell tumor (Choristoma,
.2 浆细胞型 Protoplasmic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肺癌脑转移是指肺癌细胞从原发灶经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脑部的过程。

肺癌脑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部位之一,约有30%-50%的晚期肺癌患者会发生脑转移。

治疗肺癌脑转移需要综合考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期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对于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诊断,目前常见的方法有头颅MRI和CT扫描,可观察到转移病灶的位置、数量和大小等信息。

同时,可以通过胸部CT、腹部CT、骨扫描、PET-CT等影像学手段进一步评估病情,了解是否有其他器官的转移。

对于较小和局限性的脑转移病灶,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经过手术切除后,可以减轻症状,控制肿瘤的进展,但注意术后的恢复治疗和预防复发。

对于手术切除难以达到的较大和多发性脑转移病灶,可选择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可通过使用传统的外科放射治疗或者放疗手术联合治疗来控制转移病灶,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化疗。

化疗是通过给予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减缓病情进展的方法。

对于肺癌脑转移,可选用含顺铂和紫杉醇等的化疗方案。

此外,还可以采用靶向治疗,如EGFR抑制剂和ALK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针对一些特定的突变基因表达的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肺癌脑转移的新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杀死癌细胞。

PD-1/PD-L1抑制剂是免疫治疗的领先产品,目前已经得到了临床应用和认可。

免疫治疗非常适合那些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或者对化疗无效的患者。

肺癌脑转移的治疗还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转移病灶的数量、转移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以及是否伴随其他器官的转移等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

此外,对于肺癌脑转移患者来说,提供良好的支持性和护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肺癌脑转移是一种临床治疗难度较高且治疗效果难以预测的难点疾病。

脑转移瘤的诊治共识

脑转移瘤的诊治共识

脑转移瘤 男性,50岁,右肺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半年
乳腺癌脑膜、板障多发转移瘤 女性,40岁
肺癌并脑转移
增强扫描是必需的.
白质水肿.
多发转移瘤.
1
2
3
4
2
多发性脑转移瘤
肺癌脑转移瘤CT平扫
肺癌脑转移瘤MR平扫及增强扫描
肺癌脑转移
转移瘤 Matastasis
肺癌脑转移
转移瘤 Matastasis
03
几乎都是通过血行性转移
01
80%分布于大脑,15%小脑,5%于脑干
04
脑转移途径和部位
“多育的土壤”学说(Delattre)
某组织(如脑、骨)具有支持某器官转移灶生长的特性,而对其它器官不具有
亲脑性癌:如肺癌、黑色素瘤
亲骨性癌:如乳癌、前列腺癌
二、脑转移瘤的诊断
脑转移瘤可发生在患原发肿瘤病程中的任何时间,表现出相应的神经症状与体征。
03
脑转移病程
血行转移:常见有肺癌,乳癌,肾癌等;
蛛网膜下腔种植播散:髓内肿瘤,室管膜瘤等;
直接蔓延:鼻咽癌,视网膜母细胞瘤,头皮癌等;
淋巴转移:肿瘤细胞沿脊神经或颅神经周围的淋巴 间隙进入脑脊液循环入颅或通过椎静脉侵入颅内。
脑转移途径和部位
70%以上是多发的
02
最常见于灰白质交会处和大脑中A分布区,倾向脑A未端区
女43岁,转移瘤伴脑水肿。
女43岁,转移瘤伴脑水肿。
CT示右上肺癌,
颅脑CT 未见异常
颅脑MRI示脑膜增厚,T1弧线状强化
吴某,肺癌,脑膜转移
MRI矢状T1相,球后脑膜增厚,线状强化。(伴双眼复视,右眼内斜视)
颅脑MRI示脑膜增厚T2 弧线状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脑转称瘤可在患原发瘤的任何时间表现出症状与 体征,一般肺癌、黑色素病和胃癌多早期向颅内 转移,而乳癌、肉瘤和其他胃肠道肿瘤转移到颅 内的时间则较晚。
脑转移瘤病程短,起病后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如 发生肿瘤出血坏死病情呈突然加重,也可呈卒中 样发病。
早期仅表现头痛、日渐加重,视乳头水肿,癫痫,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出现局限性定位体征,如偏 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眼震、共济失调等体 征。
脑转移瘤
概述
颅内转移瘤(又称脑转移廇)系指原发于身体其他 部位的肿瘤细胞转入颅内,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 的10%-15% ,国内外均认为以肺癌脑转移最多 见,以肺小细胞癌和腺癌为多,小细胞肺癌如生 存期超过二年者,脑转移率达80%。
其次是黑色素瘤,泌尿生殖系肿瘤和消化道肿瘤; 亦有相当部分患者找不到原发灶,即使有脑转移 瘤,手术后仍不能确定肿瘤来源。发病年龄高峰 好发于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脑转移瘤细胞常经血流、蛛网膜下腔、淋 巴系统或直接侵入转移到颅内,发病部位 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等血运较丰富区域为 主,占一半以上,而且容易发生在灰质和 白质交界处,以额、颞、顶叶多见,枕叶 少见。小细胞肺癌常发生于小脑转移。颅 内转移瘤70%-80%是多发的。
根据其病理特点,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
2.禁忌证 ①原发肿瘤晚期,呈恶病质者。② 多发性病灶伴弥散性脑水肿者。
3.γ刀或X刀治疗 适合于单发或多发转移瘤, 其疗效与手术治疗相仿。原发灶不能切除以及病 灶超过3个者疗效差。
4.化疗 根据原发灶的病理性质选用发灶。通过B 超、放射性核素扫描、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胃镜、 胸片、胸部CT等检查甲状腺、肝脏、前列腺、 盆腔脏器、胃和肺等脏器有无肿瘤病灶。
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适应证 ①单发性转移瘤,原发灶 已切除或暂时尚未找到原发灶,且能耐受手术者; ②多发性病灶,较大者已引起明显颅内高压威胁 患者生命者。

3.CT和MRI扫描 CT扫描显示脑内单发或多 发的异常密度影,边界多较清晰,大病灶者可有 低密度坏死区或高密度出血灶,周围有较严重水 肿。增强后实体部分明显强化。MRI在T1加权上 多呈低信号,T2加权上多呈高信号。增强后的形 态变化与CT增强所见大致相仿。MRI为目前检测 脑转移瘤最佳的确诊手段。
诊断检查
1.病史 除询问有无头痛、呕吐、视物模 糊、偏瘫或单瘫、语言不清等症状外,应 注意了解有无肺、乳腺、肾上腺、子宫, 胃肠、甲状腺等器官的恶性肿瘤病史和手 术史。
2.体检 检查有无视乳头水肿和脑局灶 体征,并注意检查肺、乳腺、淋巴结、腹 腔和盆腔脏器等原发肿瘤的部位,以进一 步确定转移瘤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