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用什么去教”和“教什么” 重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什么去教”和“教什么”——重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语文观念的核心就是区别“用什么去教”和“教什么”。记得去年东北的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荷塘月色》,讲完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阐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孙立权老师提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当时对这个问题思考的不是很成熟,懵懵懂懂的,觉得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遵循“用教材教”的思路。重读了《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之后,我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在王荣生先生看来,语文科的课程内容大致可归结为两组:一组是形成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而必需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解释,我们用“定篇”来指称;第二组是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划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目标而必需教与学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我们用“语文知识”来统称。前者就是“教教材”的思路,后者就是“用教材教”的思路,前者指的是经典篇目,后者指的是灵活篇目。不过两者之间也不是泾渭分明的,我们也可以通过经典篇目来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标,例如小说《祝福》,基本的语言与文学知识、小说文体的知识、人物形象、细节描写、语言描写、情节结构都可以当作教学内容。

周三那天,葛挺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就是《祝福》,通过简短的导入以及故事情节的概括与分析,进入到了本节课的核心:祥林嫂的死亡意味着什么?葛老师选取了鲁四老爷、短工和“我”作为分析的切入点,通过分析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探究祥林嫂死亡的社会意义。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定篇式”的教学方法,即将《祝福》作为一种经典篇目展开,就事论事,就祥林嫂论述祥林嫂,将《祝福》的方方面面讲透彻。这既是一种文学与文学史解释的思路,也是语文学解释的思路。若干年过去了,可能有的文章在学生的印象中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是他们依然记得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记得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痛苦的心理历程,这也就够了。这样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当然是符合语文原理的。

不过现在很多教师面对每一篇课文都是这样的讲解思路,例如《等待散场》,就是按部就班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旨与环境描写等等,这就是一种“教教材”的思路,课文一篇一篇讲完了,作为个案,学生掌握了不少,但是对于语文的共性的知识,他们却乏善可陈。王荣生先生提出了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三大准则: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仅是语文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教育问题;参与课程研制,其实就是自主开发课程,在符合语文学理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这两者实现的难度都很大,而“用教材教”却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能力、也应该去尝试的教学思路。之前,我讲的每一节课都会思考“用教材教什么”的问题,但是后来,这个问题渐渐

被我淡忘了。

想想去年讲过的《拣麦穗》,究竟达成了什么样的课程目标,究竟选择了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我甚至说不清楚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德育课,学生尽管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课后却是模模糊糊。再想想自己讲过的文言文甚至诗歌,究竟包含了多少符合语文学理的教学内容呢。看来,我的语文教学确实需要王荣生先生的刺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