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扬

合集下载

英国作家简介之John_Bunyan

英国作家简介之John_Bunyan
《贝德曼先生的一生》
4.The Holy War
《神圣战争》
Part 3 The Pilgrim’s Progress
The Pilgrim’s Progress is a pn
(a story in verse or prose in which abstract nouns are presented by persons and characters with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some lesson ) depicting the pilgrimage of a human soul in search of salvation. It ha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Christian’s pilgrimage to the Celestial City, through which he realized his own salvation. The second part deals with his wife and children’s salvation through their pilgrimage.
Analysis 1: The Pilgrim’s Progress
…a man clothed with rags standing in a certain place, with his face from his own house, a book in his hand, and a great burden upon his back. I looked, and saw him open the book, and read therein; and as he read, he wept and trembled; Christian and, not being able longer to contain, he brake out with a lamentable cry, 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 站在一个地方,背对着自 saying, "What shall I do?" 己的房舍,受礼拿着一本书,背上 负着一个沉重的包袱。我正看着,只见他打开书本一边阅读, 一边流泪,全身颤抖,后来情不自禁地伤心起来:“我应该做 点什么?” the worldly troubles the Bible and worries

The Pilgrim

The Pilgrim


《天路历程》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寓言,还具有深刻的历史寓意,影射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现实,例如 最明显的浮华集市。在浮华集市的描写中,班扬向我们展示了复辟时期伦敦的景象,以及当时的封 建资产阶级社会。在这里一切都是可以买卖的,包括国土、荣誉、头衔、欲望、快乐、甚至生命等 等。欺骗、谋杀在这里都是正常的。《天路历程》展示了复辟时期复杂的英国社会,表现了班扬对 当时的社会历史的看法,也反映了基督徒在当时社会中的窘境,一方面是对清教的虔诚,一方面是 世俗世界的自私和道德堕落。 《天路历程》除了对文学寓言体的运用,另一文学特色是借助了梦境的形式。班扬把“基督徒”的 旅程置于梦境的框架之中。“基督徒”看到了其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因而矢志远行,寻找天国的 拯救。正是这种能够看到无形的真理世界的能力使基督徒能够经受住各种艰难险阻,并最终达到目 标。在《天路历程》中,班扬依靠这一视觉的隐喻,将那些只能看到眼前事物的人,同那些通过信 仰能够看到真理的人区分开来。


第二部分最早于1684年出版,写的是基督徒的妻子 “女基督徒”和孩子们在一个叫做“无畏”的人的指 引下,前往天堂的朝圣过程。同基督徒的历程一样, 他们也从毁灭城出发,在到达天国城的大门之前,遇 到了同样的艰难险阻。然而这两个旅程却又很不相同。 基督徒是自己上路,他在路上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帮助, 有时也有一个两个同伴,但基本上是他独自一人行进 在通往漫漫的天国道路上。而女基督徒却是与他人结 伴而行,而且他们的同伴一路上不断壮大,相互帮助, 相互支持。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ilgrim's Progress presents the pilgrimage of Christian's wife, Christiana; their sons; and the maiden, Mercy. They visit the same stopping places that Christian visited. By using heroines, Bunyan, in the Second Part, illustrates the idea that women as well as men can be brave pilgrims.

班扬《天路历程》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班扬《天路历程》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班扬《天路历程》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班扬《天路历程》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天路历程》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作家班扬(16281688)的讽喻小说。

班固

班固

班固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一生之敌
作为东汉最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引赢得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赞誉。

在史学界,他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班马”或“马班”;在文学界,他又与扬雄、张衡一起被称为“班扬”、“班张”,也有人将他与马融并称“班马”。

可这些人虽与班固齐名,却不与之同时。

难道班固的学问在当时真是独步天下,没有对手吗?
其实不然。

与班固同期也有些与之齐名的文人,傅毅就是其一。

两人本是太学同学,经历也极为相似,却在文学创作中互不服气,一生中在文学和史学领域有过数次“交锋”。

因此,把两人称作“一生之敌”,并不为过。

据陈其泰先生考证,班固在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即16岁时到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

从《后汉书·崔骃传》中崔骃“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的记载来看,这种说法不无依据。

当时,班、傅两人已与崔骃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了。

后来,由于要为父守丧,班固不得不离开太学,回老家居忧。

直到汉明帝永平五年(62),班固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逮至洛阳,后被汉明帝赦免,除兰台令史,作《世祖本纪》。

之后,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

这样,曾经的太学同学又在洛阳相遇。

不过,。

杜甫诗《壮游》原文、注释、全译与赏析

杜甫诗《壮游》原文、注释、全译与赏析

杜甫诗《壮游》原文、注释、全译与赏析自传体古诗《壮游》是了解诗人杜甫的必读诗篇,被各种书籍广泛引用。

尽管篇幅长,用典多,较晦涩,但很难找到完整译文和详细清晰的注解,该文在参阅少量零星资料的基础上,对原文详加订正、对各条注释详加补充、考证,并尽量结合原文句式译出现代通俗白话文。

为了对照阅读,本文根据诗人生活的不同阶段分节排版、注释、翻译和解析。

原文与注释(一)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1。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2。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皇3。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4。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5。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6。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7。

1.出游:出入,进出。

翰墨场:笔墨场,文坛。

2.斯文:文人,以诗文等著称的人。

崔魏:崔尚、魏启心,与杜甫同时的文人。

班扬:班固和扬雄,汉代文学家。

徒: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3.即:就。

壮:指才思敏捷。

凤皇:凤凰,指诗歌格调高雅。

4.作:指所书大字。

囊:口袋。

5.业:从事,喜欢。

6.脱略:一作“脱落”,疏远、离开。

辈:某类人。

老苍:鬓发灰白的老人,年高而博学的人。

7.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译文与赏析(一)从前十四五岁时,我已出入翰墨场。

当时魏启心、崔尚这样的文人都把我比作汉代的班、扬。

我七岁时即已才思敏捷,出口就可吟颂代表志向高远的凤凰。

九岁时练习书法,作品已积累成囊。

我性情豪放酷爱饮酒,嫉恶如仇直爽刚肠。

我疏远才疏志短的同辈,结交的尽是年高饱学的宿儒。

饮酒兴酣时俯视天地宇宙,人间万物都显得庸俗渺茫。

诗歌的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少年时就表现出诗歌天赋,受到当时文坛耆宿的赏识,但性情刚直,疏远同辈,嗜酒傲狂,放荡不羁。

原文与注释(二)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8。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9。

王谢风流远,阖(hé)庐丘墓荒10。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jì)香11。

嵯峨阊(chāng)门北,清庙映回塘12。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13。

文秘知识-叩问精神家园之门 精品

文秘知识-叩问精神家园之门 精品

叩问精神家园之门[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和c.s.路易斯的《天路回程》皆通过寓言和梦境叙事、讽喻和标名的手法,借用主人公历经艰险抵达天家的经历,寄予了不同时代背景中的作者自身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灵魂之救赎的渴求。

不同之处在于《天路历程》诗歌部分以及圣经典故的引用更多,而《天路回程》额外描绘了人在获得信仰之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图景。

[关键词]《天路历程》;《天路回程》;寻求精神家园;文学对比[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1(2019)05-0193-02一、引言《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是由英国文学家约翰?班扬( John Bunyan,1628 - 1688)于1678年发表的一部寓言体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基督徒”一路上跨越各样艰难险阻,胜过人性种种罪恶,最终超越死亡、抵达天堂的经历,被西方人誉为“最完美的寓言作品”。

二百五十多年之后,受《天路历程》的启发,英国文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c.s.路易斯( CliveStaples LPwis.1898 -1963)于1932年初出版了他归信基督教后的第一部小说《天路回程》(The Pilgrim\'s Regress),以主人公“约翰”的视角揭示了人的内心对永恒的渴望和对一种“大喜乐”状态的寻求。

该书不但被视为路易斯借用寓言体对自己信仰历程的阐述,也是对西方近现代思潮的一种合理反思和省视。

《天路历程》不仅在西方文学史上的意义深远,也是首部译成汉语的西方长篇小说。

纵观国内对《天路历程》的过往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类:首当其冲的是以文学翻译角度出发,研究其中译本、与圣经的互文翻译等;以文学理论作为视角,如特纳的空间认知理论;以作品中的宗教观为关注点,如清教思想、加尔文主义;也有个别研究者将《天路历程》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如《西游记》和《复乐园》。

然而,和西方学术界相比,中国学者对以《天路历程》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学作品的研究可^少之又少。

约翰班扬

约翰班扬
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年11月28日— 约翰 班扬( 班扬 , 年 月 日 1688年8月31日)英国著名作家、布道家、宗教 年 月 日 英国著名作家、布道家、 革命家。 革命家。
• 约翰·班扬出生于英格兰东部区域贝德福德郡的贝 约翰· 德福德。青年时期曾被征入革命的议会军, 德福德。青年时期曾被征入革命的议会军,后在故 乡从事传教活动,反对当时英国旧教的专制与腐化 乡从事传教活动, 他主张: 。他主张: • 1、信教自由。 信教自由。 • 2、得救须重生,重生须受浸礼。 得救须重生,重生须受浸礼。 • 3、教义以《新约》为根据。 教义以《新约》为根据。 • 4、教会的组织应民主化,最高权应在教友,不在 教会的组织应民主化,最高权应在教友, 教会。 教会。 •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当局借口未经许可而传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把他逮捕入狱两次,分别监禁十二年、 教,把他逮捕入狱两次,分别监禁十二年、六个月 狱中写就《天路历程》 。狱中写就《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Progress)。
Progress) 《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 采用梦幻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 采用梦幻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但揭开梦 幻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7 17世纪英 幻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7世纪英 国社妻子先后寻找天国的经历, 及其妻子先后寻找天国的经历,语言简洁 平易, 平易,被誉为 “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 言”。

John Bunyan 约翰班扬生平 及天路历程

John Bunyan   约翰班扬生平 及天路历程

The Bedford Jail was like all English jails of the day, a stink hole, filthy, no sanitation, little water or food, little warmth in the winter.
In 1666, John was briefly released for a few weeks, before being re-arrested - again, for preaching - and sent back to Bedford's County gaol, where he remained for a further six years. During that time, he wove taglaces to support his family and preached to his fellow prisoners - a congregation of about sixty. In his possession were two books, John Foxe's Book of Martyrs, the Bible, a violin he had made out of tin, a flute he'd made from a chair leg and a supply of pen and paper. Both music and writing were integral to John's Puritan faith. John Bunyan was released in January 1672, when Charles II issued the Declaration of Religious Indulgen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

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

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

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

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通常作补锅匠的父亲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们作帮手。

约翰?班扬的父亲却是个例外。

他一定是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将他带上作帮手,而是把他留在村子里。

约翰便在那儿上学,一直到小学毕业。

我们不太清楚约翰的宗教背景。

他在自传中写到,大约在9岁或10岁那年,他做过好几个有警示意味的梦,有关于他自己生命的终结的,有关于未来审判的,还有关于地狱的骇人的景象和有关永恒的启示。

对此,他尤为困扰。

成年以后,他依然记忆犹新。

不过在青少年时期,他把这一切置之脑后。

他形容自己是当时村里最坏最野的孩子,简直就是坏事做尽。

在当地他还以咒诅和发假誓闻名。

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参加了克伦威尔的军队。

当时在克伦威尔领导下的清教徒与支持英国国教的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

国王的军队称为保皇派,他们为国王的至高统治权而战;克伦威尔旗下,则是为议会而战的志士。

因此班扬投入的这场战争,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性质。

这一经历很可能使约翰?班扬获得了对战争的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他日后所著的《天路历程》的好几个有关战争的场景中。

在他的另一本书——《圣战普通人的天国之路》,另一本是《敬虔的生活》,这两本书是她父亲给她的。

班扬的妻子经常向班扬谈起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真正敬虔的人。

当时班扬读了这些书,虽然他很喜欢,但仍然没有因此萌发任何个人的悔罪感。

不久,班扬开始与他的妻子一道去做礼拜。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对所听到的布道印象很深。

但礼拜完了以后,他马上跑去裴德福郡的乡村教堂和公园球场玩一种叫“猫”的游戏,这种游戏同今天的板球类似。

在那里他与主以一种奇异的方式首次相遇。

日后他在自传里写到:在同一天,我就去玩猫游戏。

当时我刚把球从洞中击出,准备击第二次。

突然一个声音从天国里急速地击中了我的心:“你是要离弃你的罪进天国呢,还是要继续犯罪下地狱?”我楞住了,便没去理会那个滚在地上的球,而是举目望天。

仿佛心眼大开,我看见主耶稣在那里俯视着我,很不高兴的样子。

他似乎在严正地警告我,将来有一天我必为这些和其他不敬虔的行为而受到惩罚。

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对他为之闻名的咒诅发假誓的认罪。

他写到:我依然犯罪,在满心的贪婪中沉浮,对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满足心怀怨愤。

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

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邻家商店的橱窗前,又是咒诅,又是发假誓,像以前一样地装疯卖傻。

一个女人坐在屋子里看着我。

尽管她自己是一个非常懒散、不敬虔的人,她却断言我的咒诅是如此的恶毒,她听着都不寒而栗;她还告诉我,我是她一生中所见最不敬虔的家伙。

我的所作所为,足以玷污整个城里的青少年的心灵,如果他们与我做朋友的话。

约翰班扬心里认罪的开始值得我们深思。

《圣经》和教会历史告诉我们,神经常这样在人的心里做工。

当神开始做工使人认罪时,他常从那个人生活中重大的罪开始。

神就是这样对待班扬的。

他的罪并非一次现形,神从他显著的罪开刀:首先是他的礼拜天亵渎神灵,然后是他的咒诅发假誓。

不过,要注意,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否认为他自己是个罪人,十有八九的人会说:不错,有时我是个罪人。

神使人认罪的工作始于某种罪,然后圣灵会拓展认罪的广度和深度。

当一个人试图洗净,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罪,使自己在神面前更显为义时,圣灵不但指出某种罪,而且会进一步步地告诉他,他越试图洁净,就越会看见自己的污秽。

他们的内心越袒露,他们就越会明白他们不能仅仅承认某种罪,还必须放弃自己的努力。

因为除了罪,他们什么也没有。

约翰班扬的一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个日益深刻的过程。

他说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长达四年之久的属灵的混乱时期。

在这四年中,他不断尝试去赢得他自己的义。

他有时满怀希望,不久这些希望又被撞得粉碎。

最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

在自传里他是这样写到自己内心挣扎的结果的:有一天,我正穿过田野,许许多多念头涌进了我的心,我深恐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费劲。

突然,有一句话落进了我的心头:你的义是在天上。

顿时,我心灵的眼睛大开不久这些希望又被撞得粉碎。

最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

在自传里他是这样写到自己内心挣扎的结果的:有一天,我正穿过田野,许许多多念头涌进了我的心,我深恐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费劲。

突然,有一句话落进了我的心头:你的义是在天上。

顿时,我心灵的眼睛大开,我看见耶稣基督,在神的右边。

我顿悟那才是我的义。

因此不论我在哪里,不论我作什么,神都没有说他要我的义,而要在他面前的耶稣基督的义。

我更看见,不是我的良善使我为义,也不是我的邪恶毁坏了我的义,因我的义就是耶稣基督,他昨天、今天、直到永远都是一样。

至此我的枷锁解开了,我的铁一般牢不可破的苦恼委顿了,我的试探逃之夭夭了。

自那时起,神的可畏的话语不再困扰我。

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为神的恩爱而满心欢喜。

那次经历以后,他写到,他以为自己会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景况中。

其实,受苦、拯救、感恩不是一次性的经历,而是不断的循环。

我们将发现,在班扬的人生历程中,受苦、拯救、感恩的循环在一次又一次地加深。

1653年,也就是他25岁的那年,他加入了一间非国教的教会。

当时英国国教和非国教教会并存,许多不同的宗教团体纷纷产生,有上层的团体和下层的团体。

下层的团体通常被称为清教徒教派。

起初清教徒是一个绰号,这些人觉得英格兰教会在穿着、宗教仪式和教义上都与罗马天主教并无二致,因此想净化教会,摒弃其中许多的宗教仪规。

在这些清教徒之间,又有不少分歧。

有些人对另立教会不抱希望,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责任似乎就是留在英格兰国教教会,与那里发生的一切作抗争。

还有一群人以“持异见者”而闻名,他们的另外一些绰号反不为人知。

他们觉得英格兰教会已经走得太远,很难再加以纠正,重回《圣经》的原则。

因此,他们认为,除了离开国教教会,别无选择。

约翰班扬加入的就是这样一家“持异见者”的教会。

而这间教会在施洗的问题上倾向于浸信会的观点。

两年后,班扬的妻子去世;同年,班扬所在的那间教会的牧师约翰纪福特也去世了。

纪福特的布道对约翰班扬的一生影响很大。

他死后,会众邀请班扬作他们的牧师,为他们布道。

其实班扬并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

三年后,即1658年,班扬接受了他们的邀请。

同一年,伟大的克伦威尔也去世了,他的一个儿子试图掌管政权,但他太软弱无能。

许多人对克伦威尔统治下的持续不断的高压政策早已不满。

两年以后,也就是1660年,查理二世重新登上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复辟。

王室重新成为英国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是对英国国教教会的绝对效忠。

议会也从支持清教徒转变为支持国教。

这样,国王和议会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承认英格兰教会为不列颠国的唯一的合法教会。

在这种情况下,“持异见者”的处境日趋艰难。

当时,约翰班扬不仅在他自己的教区传道,而且还探访周围的一些村庄。

1660年的一天,当他正在一家农场进行布道的时候,警察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

那时候,布道许可证只颁发给接受英国政府管理,并在英格兰教会登记的注册牧师。

法庭对班扬的判决是这样的:“约翰班扬,裴得福郡人,是一个……的劳工,自从……年以来,他故意不上教堂(指的是国教教会),不听道,却主持数个非法的秘密聚会,扰乱民心,违反了国王陛下的法律。

”约翰班扬因此被判十二年的监禁。

他入狱时32岁,直到44岁才获释。

在这期间,他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宽松,他可以到监狱外探访朋友;有时他不能外出,但朋友可以来探访他;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严厉,折磨审讯不断。

他写到:“我发现自己疾病缠身,站立不稳。

我被迫离妻别子,在这个地方忍受骨肉分离之苦。

这一切痛苦不仅是缘于我对世俗享乐的贪爱,而且因为我想到如果我被迫与我可怜的家人分离,他们可能遭遇到的艰难、困苦和匮乏。

我那可怜的失明的女儿玛丽,她尤其令我牵挂。

唉,一想到我的玛丽所要忍受的,我就心如刀绞。

可怜的孩子,你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怎样的苦难啊!你会被鞭打,不得不乞讨,忍饥挨饿,衣不蔽体,还有千千万万无法想像得到的灾难。

我是不能见到你们,但愿这风儿能把我的思念吹到你们心里。

哦,我也要提醒自己,要把你们都交在神的手里。

可是离开你们实在让我痛心。

”1672年,他终于获得赦免。

新国王意于复兴罗马天主教。

为此,他作了一个政策性的决定,释放所有的“持异见者”,企图让这些人在推行英国国教的各团体之间引起更多的纠纷,以便可以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

就这样,约翰班扬获得了释放。

获释后,他马上重返讲坛,在各村之间巡回讲道。

约翰欧文是班扬最熟悉的清教徒作家之一,他共有二十多部作品流传于世。

他当时是国王的大臣,是一位法庭布道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他到伦敦地区时,常常去听约翰班扬布道。

一次,国王听说约翰欧文常去听班扬讲道,就问欧文:“我不明白像你这样一个学识广博的人,为什么要去听一个从未受过教育,未受过训练的人讲道。

”约翰欧文回答得非常巧妙:“陛下,若我能拥有那补锅匠布道的能力,我宁愿放弃我的知识。

”约翰班扬在布道方面的恩赐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他能巧妙地抓住听众的心,在写作上也如此,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独特的风格。

1675年年底,他第二次被投入监狱,这次又是因为根据法令,传道人必须持有执照才能布道。

班扬的罪名是非法传教。

幸运的是,这次监禁持续了不到一年。

这样,约翰班扬一生中共有13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

他心里一定常常纳闷:如果神果真呼召我传道,为什么我会在监狱里呆这么多年?使我这么多年与会众分离?我本可以布更多的道,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回首往事,他肯定能发现自己饱经磨难的原因。

正是在狱中期间,班扬得以全力以赴地撰写《天路历程》。

这本书日后成为历世历代读者的祝福,这想必是班扬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但神确实这样成就了。

班扬在第一次监禁时着手写这本书,大约是在第二次监禁时完成的,因他第二次出狱后,《天路历程》便首次出版。

这本书流传之广,翻译的文字之多,仅次于《圣经》。

人们读的次数越多,越深入,就越会发现它是如此优美,如此生动地昭示了神圣的真理。

书中有许多地方与主耶稣用比喻讲道时的风格很类似。

班扬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揭示了深奥的真理后来,约翰班扬撰写了《天路历程》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基督徒的人,离开毁灭城,奔向天国城。

这个故事有很大一部分取材于班扬自己的生平,以及他生命中不同时期悔改的历程。

他自己生活中经历的许多事在基督徒的天路遭遇中得以反映。

事奉多年,班扬亲眼目睹许多人走过了同样的历程。

同时主也用不同的方法引领他们,在同一条天路上经历不同的事,进入不同的广度和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