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课时-习题和答案(00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紧接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的内容,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而学习本节后对下节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物质循环的理解有促进作用,所以本节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从知识储备看,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有关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知识已学习过,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等,内容比较抽象,联系的知识相对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示的分析,进行能量流动图示的识图、分析和相关的计算。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能够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常见的具体事例。
3.通过定量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概况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4.通过资料分析、教师讲解,能够准确表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2.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3.基本思想(通过“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的实例,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合作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引导分析、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能量的源头:阳光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输入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各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二)过程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各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未利用的能量(现存量)能量流动的总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单向流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特点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四)意义: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其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 PPT课件 图文

实例:
正反馈
湖泊受到了污染
+
(
+
鱼类等生物死亡
)
结果: 死鱼等生物腐烂
使生态系统常常远离稳态,对生态系统 有极大破坏作用。
正反馈调节 发生偏离
错上加错
负反馈调节 发生偏离
改邪归正
更加偏离 原方向
回到原来方向 原方向
思考: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自动调节能力大小与生态系统的 物种组成、营养结构有关。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多 ,营养结构越 复杂 ,
自我调节能力越 强 。
但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干扰 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实例二:
苏州—江南水乡, 小桥流水人家。话说 乾隆下江南时,到了 苏州。看到水乡人家 上游淘米洗菜,下游 洗澡洗衣,可是即便 如此,水仍然很清澈。 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 惊奇。
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 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 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 臭气熏天,于是他立即下令 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 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 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 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 州远郊,从此以后虎丘重现 绿水青山。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历 记如史 忆今上 中的的黄黄土土高高原原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
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类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表现: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
自我调节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
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能力。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 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 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pt教学课件

【解析】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 减,但是能量的传递效率的高低和营养级的高低没有关系,一般传递 效率不变,都是 10%-20%,A 项错误;A 能养活 10 000 人,说明需 要玉米的数量至少为 10 000÷20%=50 000,若 A 和 B 中玉米的数量相 同,则 B 至少能养活 50 000×10%×10%=500 人,B 项正确;生物富 集现象的特点是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难降解的污染物积累越 多,所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时,A 中的人比 B 中的人 体内污染物浓度低,C 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每一阶层代 表的是一个营养级,而不是某一生物种群,对于某一生物种群来说不 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D 项正确。
2.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中表示不同关系的一种形式,生态学中常以
金字塔的形式表示的有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等。不同的金字塔能
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个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
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 形,有时会出现倒
金字塔形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一切生命活动 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是生产 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还有化能自养型生物通过化学能改 变生产的能量)。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 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自主学习与点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知识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思考与交流】〖例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解析: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题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
〖例2〗(2000年上海卷)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3)(新人教版-必修3)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 态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生态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调节。大小取 决于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决于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表现: 表现: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则恢复 力稳定性较_____。 两稳定性表现之间 力稳定性较 较低 。 的关系: 的关系:反相关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则恢复 力稳定性较_____。 力稳定性较 较高 。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来源: 来源:
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 恢复原有的数量。 恢复原有的数量。 物种变异能力强,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 的新类型。 的新类型。 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着。 变化着。当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 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它的生物种类成分 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能力。 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能力。因此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知识联系】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案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_______与恢复是不一样的。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自我调节能力越多越少【例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A.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平衡C.生态系统黄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间保持不变D.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和数量保持不变【例题 2】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两个方面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D.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②森林:(2)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了它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就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_________,生物量______,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最终可能导致该生态系统_______。
3-5.5 生物必修3课堂教学课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高,当 遭受严重破坏时,要想再恢复到原来的结构 和功能,哪一种系统更难?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稳 定 性 抵抗力 稳定性 恢复力 稳定性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成正相 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成反相关。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理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 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因而生态 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 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 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常常会造成森 林毁灭、水土流失和草原退化。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常破坏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如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的排放,使水生 生物因缺氧或中毒而死亡,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针对各种生态系统稳定 性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这样才能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黄土高原源自 哪些因素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
沙化的耕地 旱 台 灾 风
泥 石 流 雷 电
洪 灾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 保持原状的能力。 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来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 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 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 成的不利影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PPT精品课件

• 例2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等材料制作了2个生态 瓶(如图所示),并用凡士林将广口瓶密封,观察其稳定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 生态系统
• (1)每个生态瓶构甲成一个 甲瓶有光,其照,中植各物种能生进物行存光合活作用
• 时间更长的是 是
CO2等瓶无,机原物因
物质循环 。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缸),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思考: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哪些? 2.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结构和功能发展要协调的重要标志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的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 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 多,个体不宜太大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 防止O2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 关系
观察指标: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影 响稳定性的因素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分析下列生态缸设计的相关要求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 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碳循环和氮循环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了解碳循环和氮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碳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的,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2. 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土壤、植物和动物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碳和氮的循环过程。
3. 准备一些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特点以及过程,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来展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让学生对物质循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概念:在学生对物质循环有了初步认识后,我将详细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念。
我会解释物质循环的含义,说明物质循环包括哪些物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
3. 深入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过程,我将通过一些实例和实验数据来说明。
例如,我会介绍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4. 小组讨论:在学生对物质循环有了深入了解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可以包括: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何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等。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以此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 掌握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3. 了解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的传递。
2. 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态系统相结合,理解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
2. 准备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准备一些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实验探究和课堂小结四个环节。
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现象引入课题,例如动物的领地行为、植物的传粉机制等。
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2. 新课教学:(1) 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和功能: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如动物的叫声、植物的香气、光线的明暗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信息及其功能。
(2) 信息传递的过程和机制: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
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机制。
(3) 信息传递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实际应用:介绍一些生态信息传递在实践中的应用,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管理、动物行为学研究等。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过程。
例如,让学生观察植物的香气如何吸引昆虫传粉,或者观察动物的声音如何传递领地信息。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二、学科素养目标: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测试题
知识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3.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知识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 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 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 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7.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反馈调节
C.有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无机环境没有关系
8.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B.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知识点: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9.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的生活能力强弱均可
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
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恒定不变
10.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D.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的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1.下表是干旱前后某些生态系统价值的估计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表体现了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
B.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和最弱的依次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
C.受到损害程度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
D.如果持续干旱,上述生态系统中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演替
12.森林生态系统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③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⑦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①②④⑤⑦
1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图5—19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4.在美国的亚利桑喀巴高原上狮子、狼捕食鹿。
为了保护鹿,人们就开始对鹿的这些天敌进行了大规模的驱赶和捕杀,若干年后,鹿的数量剧增,以致它们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许多鹿饿死了,其他的鹿啃食树皮,因而树也死了,对鸟类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的生存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水土大量流失。
你认为造成上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根本因素是()A.鹿的繁殖能力太强B.缺乏足够的水,使高原上草的生长受到影响
C.鹿的适应能力太差D.人类的干预违背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15.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养猪场排出的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随水流逐渐净化。
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①样品1、样品2、样品3水样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乙、丙、丁
②样品1的水样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CO2浓度增加
③样品2的水样中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好氧细菌大量繁殖和藻类植物减少
④样品3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17.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知识点:设计制作生态瓶(缸),观察其稳定性
18.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低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长
C.丙瓶的有机物比丁瓶的多
D.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丙瓶高
19.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
下列对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B.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C.提高了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20.对于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幼年向成熟过渡阶段出现稳定的状态B.有一定生物组成、数量比例及典型的食物链C.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大体相等D.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而波动21.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是通过(填“正”或“负”)反馈来实现的。
请以文字、箭头分别构建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①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以血糖调节为例)。
②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生态系统以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与害虫) :。
(2)某大型湖泊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迅速恶化,呈
(填“正”或“负”)反馈
状态。
为减缓其污染,应该控制哪些污染源?
(至少写两点)。
22.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蓄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1)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____ ____和____ ____等生态功能。
(2)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_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________进行传递。
(3)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
(4)调查表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地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_______的限度,使其自我调节能力下降。造成富营养化水体中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等。
参考答案:
21.(1)负
(2)正控制含N、P等污染物的排放:如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对农药、化肥进行合理减量使用
22.(1)调节水流量(或控制洪水、蓄洪抗旱) 净化水质
(2)光合作用食物链(网)
(3)抵抗力
(4)自我净化能力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