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课堂教学(教育学·小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概述

(一)课堂教学的性质

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

1.课堂的任务性。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任务性,其直接任务是使学生社会化。

2.课堂的社会性。课堂教学工作不仅存在于师生关系之中,还涉及多种社会关系。

3.课堂的交往性。一般来说,每个个体的一生都是在交往中度过的,在课堂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

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

课堂的三大要素: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它包括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1.课堂的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越低,学习效果越差;然而班级规模太小,又极不经济。一般而言,中小学班级以25~40人为宜。

(2)课堂纪律的建立。课堂纪律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3)学生座位的分配。座位的分配直接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所以学生座位的分配,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防止纪律问题的发生;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的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可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类。通常情况下,学生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就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上午,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3)教学过程的规划。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如任务难度适中、时间适宜、及时反馈学生课业结果等,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阐明)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三种。

(1)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①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十分复杂。就教的活动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

客体;就学的活动而言,学生是主体(学习的执行者),教材(学习活动的对象)和教师是客体。但实际情况却更复杂。

②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的处理。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的主体性,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前提和依据,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自觉地把握好教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的目标和计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充分认识到主客体关系只是一个认识论概念,它仅表示认识活动的两端,而无任何道德和法律的含义。

(2)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①师生人际关系是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形成并在交往活动中遵循的“人—人”关系。师生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师生人际关系的特点:直接性、交往性、情感性。

③师生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它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师生进行交往活动从而满足感情需要的一个前提;它是影响学校风气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处理师生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处理好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在行动上要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尊重学生人格,热心帮助学生;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予期望和信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学生应:尊敬教师;理解教师;尽最大努力使自己达到教师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都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教学理论与实践解决的基本问题。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发展能力的两个方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智力是完整的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智力是能力结构中的一般成分,知识是能力结构中的特殊成分。

(2)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时,应做到以掌握知识为主,并努力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学中的智力发展目标,要通过掌握知识才能实现。

3.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情感的过程;而认知与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手段。

(1)认知对情感的作用:第一,认知是引起情感产生的一个主导性因素。第二,认知发展是促进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情感对认知的作用: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是认知活动的组织者,对认知活动起着动力和组织的作用,决定趋近或逃避情境的趋向以及人们在不同领域愿意付出的认知努力程度。

(3)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在教学中的处理。在教学目标上,要做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充分考虑,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种种认知和情感因素,致力于优化这些因素,把教学过程作为知识的教

与学的过程,又把它作为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4.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从教学方法的维度看,教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指,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所学的内容都是由教师以确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接受学习在历史上和当前被广泛使用,与发现学习相对,它与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不同。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接受学习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

有效的接受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主动的接受学习。

有效的接受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学生要有进行意义学习的意向;其次,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组织分为“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新的学习任务和材料”、“做到整合协调”和“应用”四个步骤。

接受学习能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最大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因而经济易行。但是,接受学习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仅靠接受学习还不够;接受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发现学习。

(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研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的基本过程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出结论,并用之来解决新问题。它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

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知识的再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要把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主动学习区别开。发现学习可能是主动的、有意义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机械的。根据教师在发现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方式不同,发现学习可划分为三类:体验发现型、指导发现型、独立发现型。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不仅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遇见未知的能力。

组织发现学习的一般步骤:第一,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第二,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加以论证,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第三,引导学生将得出的结论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中的适当位置,并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化,形成迁移能力。

提高发现学习效率的策略:一是缩短原先知识发现的过程;二是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三是精简原先知识发现过程中的迷途、岔道和可能性。

发现学习的优点: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式,有助于保持记忆。

发现学习的局限:掌握知识的效率低;适用范围有限,主要用于理科教学;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和经验,并确立有效的假设;学生不可能只凭发现去学习,还需凭借其他方式去学习。

(3)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