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9 社会认知与推理

李文静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Email:sharklh@https://www.360docs.net/doc/785489271.html,

社会思维

第九讲社会认知与和推理

v

假设你是一个外科医生,正在为一个妇女检查他她是否得了乳腺癌,她的乳房上有个肿块,但是根据你多年的临床经验,她患有恶性肿瘤的概率只有1%。但是为了安全起见,你建议她做X光检查。如果是恶性肿瘤,这种X光检查确诊的准确率为80%,如果是检测良性肿瘤,其准确率为90%。令你非常惊讶的是,检查报告显示该妇女乳房上的肿块是恶性肿瘤。

Question:你先前的观点认为该妇女患有恶

性肿瘤的概率是1%,而检查报告结果的准确

性为80%或者90%,现在你认为这位妇女患

有恶性肿瘤的概率为多少?

想一想

贝耶斯推断

P(癌症/阳性)=P(阳性/癌症)P(癌症)/ P

(阳性/癌症)P(癌症)+P(阳性/良性)P (良性)

?其中,P(癌症)为患者得癌症的概率,P(癌症/阳性)表示在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情况下患者得癌症的概率

P(癌症/阳性)=(.80)(.01)/(.80)

(.01)+(.10)(.99)

=0.008/.107=7.5%

外科医生的答案为:75%

启发式策略

v人们在进行概率推理时,往往不顾事件的基准概率信息,而是采用启发式策略(捷径):

代表性启发式

易得性启发式

调整性启发式

代表性启发式:由相似作判断

v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

测一测(1)

v小王,31岁,是一名职业女性,坦率直言,性格开朗。她所学的专业是哲学,她在大学里担任过学生会职务,她很聪明,说话很直率,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请猜出哪个更可能是对的,请根据可能性大小给它们排个序:

ü小王是医生,平时爱好玩扑克

ü小王是建筑师

ü小王是银行职员

ü小王是记者

ü小王是参与女权运动的银行职员

ü小王是会计,平时喜欢演奏爵士乐。

测一测(2)

v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境更容易发生:

ü美国和俄罗斯将爆发一场全面的核战争

ü美国和俄罗斯将爆发一场全面的核战争,但

一开始两国都不想动用自己的核武器,只是在卷入一场局部战争以后,如利比亚、以色列或者巴基斯坦等国的战争,才被迫动用核武器。

测一测(3)

v请左边的人回答下述问题:

ü一群心理学家对30名工程师和70名律师进行了访谈和人格测试,这些人在他们各自领域内都相当成功,基于这样一些信息,心理学家对这30名工程师和70名律师进行了简单描述。下面你将看到5个这样的描述,

都是从100个描述中随机抽取的。对于每一个描述,

请在一个0到100的标尺上选择你认为该描述有多大的可能性是对一个工程师的描述:

ü小王是30岁的男性,已婚但还没有孩子,他拥有很强的能力和很高的工作积极性,他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很大成功,同时他也很受同事们的欢迎。

测一测(3)

v请右边的人回答下述问题:

ü一群心理学家对70名工程师和30名律师进行了访谈和人格测试,这些人在他们各自领域内都相当成功,基于这样一些信息,心理学家对这70名工程师和30名律师进行了简单描述。下面你将看到5个这样的描述,

都是从100个描述中随机抽取的。对于每一个描述,

请在一个0到100的标尺上选择你认为该描述有多大的可能性是对一个工程师的描述:

ü小王是30岁的男性,已婚但还没有孩子,他拥有很强的能力和很高的工作积极性,他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很大成功,同时他也很受同事们的欢迎。

测一测(4)

v一个成功的律师,同事们说他心血来潮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的团队工作者,他的成功归功于他的竞争力和动力,他很瘦而且不高,他很自负,他每周会花不少时间从事他最喜欢的运动,那么,那会是什么样的运动呢?

üA快步走

üB一项球类运动

üC网球

üD一项田径运动

v合成效应(Conjunction Effect)

ü当一个描述是A类人的代表性特征,但不是B类人的,人们常常会更多的认为这个人既属于A

类又属于B类,而不是仅仅B类。

ü例如:琳达31岁,单身外向,很聪明。哲学专

业。作为一个学生,她对歧视和社会公正很感

兴趣,同时也参加反核武器抗议示威。

(Tversky等,1985)

ü选择项有二:

t(1)她既是个银行职员又是个女权主义者;

t(2)她是个女权主义者。

t

ü结果:85%的人判定她更象是(1) 项。原因:上述描述使她看上去象个女权主义者。从而(1) 看上去比(2) 更象她的代表性特征。

v小数法则(The Law of Small Numbers)ü人们往往认为他们在小样本里面获得的概率分布是和

大样本一样的。举例说,比较扔20次硬币和5次硬币,后者获得80%国徽向上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统计学依

据:样本误差随着样本量增加而减少)

在一个城市中,8年级学生的I Q平均分数为100。你

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来进行有关学业成就的研究。

你抽取的第一个学生的I Q是150。你认为,你抽取

的50人的样本的I Q平均数是多少?

150+49×100=50505050/50/=101

偶然事件具有自我修正功能,随机抽取的样本

能够更好地代替总体。

一个人连续抛八次硬币,下面的两种结果更可能出现:

ü正正正正反反反反

ü正反反正反正正反

v 篮球中的热手问题(H o t H a n d ):人们不相信一个随机结果会重复发生多次。但实证研究( G i l o v i c h 等,1985) 发现,热手现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üC a l c u l a t e

p r o b a b i l i t y o f m a k i n g a s h o t a f t e r m i s s i n g p r e v i o u s 1, 2, o r 3 s h o t s a n d a f t e r m a k i n g t h e p r e v i o u s 1, 2, o r 3 s h o t s .

易得性启发式

v易得性启发式: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和记忆中的易得性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来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试一试

v玩一个记忆游戏,请你先花两分钟看下面这张表,把内容记熟。

贝克汉姆王娟陆莉周恩来孙萍

成龙张晓娟姚明刘翔孙燕姿

张艺谋周星驰蒋雯丽孔丽娜丽芙.泰勒

孙雯刘璇周润发李菊郭富城

王姬乔丹李小龙陈菲茹刘德华

v 请观察下面两条通路,

所谓通路,就是将结构

中每层选取一个X ,用

线连接起来:

ü(1)在这两个结构

中,哪一个包含的

通路更多?

ü(2)在结构A 中,

大约包含了多少条

通路?在结构B 中

呢?试一试

结构A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结构B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护理教育学练习册2013版及答案

护理教育学课程练习册 专业:护理学层次:本科(专升本) 第一章导论 一、单选题1B 2B 3A 4E 5C 6A 7A 8A 9E 10C 11B 12A 1.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A.主体 B.主导 C.客体 D.物质基础 E.媒体 2.1632年出版的《大教育学》的作者是: A.桑代克 B 夸美纽斯 C 卢梭D亚里士多德E.苏格拉底 3.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 教学 B.社会实践 C.科学探究 D.课外活动 E.科学实践 4.教育的跟本立足点是: A.传授经验B.关心下一代C.结合社会D.促进生产E.培养人 5.护理教育学与护理学的关系: A.简单与复杂的关系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C.并行及同等的关系 D.母学科与子学科的关系E.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6.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古代的: A.《学记》B.《荀子》C.《说文解字》D.《中庸》E.《论语》 7.教育的两大功能 A.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B.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学校的发展C.促进家庭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D.促进家庭的发展和促进社区的发展E.促进社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8.护理教育学既有护理学的属性,又有: A.教育学的属性B.心理学的属性 C.医学的属性 D.社会学的属性 E.人文学科的属性 9.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如下哪项除外: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E.教育成本 10.现代护理教育的创始人是: A.约翰逊女士 B.弗里德尔牧师 C.南丁格尔 D.保罗E席曼博士

11. 教育起源于: A.意识B劳动 C. 认知 D.社会经验 E.生活 12. 为教育走向科学化奠定基础,提高科学的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B.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 C.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 D. 苏格拉底的教育主张 E. 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186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护理成为一个专业。 3教育的两大功能为促进和促进 4在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性质中,的性质决定了 的性质 5护理教育是具有很强的教育,是一种护理院校与医院临床密切结合、共同完成的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护理教育的任务 2.请简述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 3.请简述教育的发展阶段。 四、问答题 1. 结合实践论述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二章护理学专业的教师与学生 一、单选题1.C 2.C 3.E 4.D 5.B 6.A 7.B 8.A 9.E 10.A 1. 以下哪项不属于护理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的权利: A.知悉实习安排 B.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C.拒绝执行不熟练的操作 C.申请奖学金 E.询问实习成绩 2.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带教老师的讲解提出疑问,属于护生的哪个特点 A.发展潜能 B.发展需要 C.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D.发展的多样性 E.发展的敏感性 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教育劳动的特性 A.高度责任心 B.复杂性 C.繁重性 D.创造性 E.示范性

(完整版)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的准备 1.确定选题 研究选题的确定包括研究内容与研究样式这两个方面。研究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小,不能太过宽泛,如果切入点很大,文章会变得泛泛而谈,就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相应的问题,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好选题的基本标志为有价值、有创新。有价值体现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怎样有效运用多媒体?怎样增加英语课堂中的语言互动?此外还包括一些热点现实话题,例如:新课程标准、评价制度改革、任务型教学、教材评价、自主性学习、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有创新体现在理论新、视角新、对象新和方法新,“理论新”可以从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途径、认知学途径、社会学途径)、社会语言学分支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入手;“视角新”可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和学习者

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入手,教师(教学)行为如:教师提问(或反馈)方式、教师情感教学策略、教师课堂交际能力、教学活动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师角色等。学习者的角度可以选择像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性格,认知因素包括智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这些方面入手。 其次是研究样式的确定,研究样式的选择要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这三个原则。研究样式分为“写文章”与“做研究”两种,“写文章”是一种重理论轻实际的哲学思辨或者综述评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些已有的理论基础进行评论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做研究”则是以实际的数据为支撑,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思考,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供参考的有效对策。“做研究”包括描写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描写研究是对研究对象就某一研究项目在过去和现在反应出的不同状态的对比研究,比如“浅析阳光体育的实施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意义”这一选题,研究对象为中学生,对比的内容为阳光体育项目实施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现阶段实施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的对比,研究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实验研究是就某一个理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然后选取实验对象进行实验,从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 选题的方向来源于研究者长期关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献阅读中受到启发的问题、从教育部课题中派生出的子课题以及已经完成课题基础上产生的后续性课题。此外,选题的确定一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_詹启生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及未来发展趋势 詹启生 乐国安 (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 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 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 量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 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 中图分类号:B 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5-0027-07 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格根(K.J .Gerg en)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 .8)。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2](p.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 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而社会心理学创立时间为1908年,比心理学建立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才产生并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作为社会心理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自我问题的研究,首先还得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中收稿日期:2002-03-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BS H029) 作者简介:詹启生(1966—),男,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乐国安(1946—),男,江西东乡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 27·2002年第5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侵犯 一、侵犯的实质 (一)侵犯的概念 1.侵犯的定义 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①伤害行动——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②伤害意图——没有造成伤害却有伤害意图的行为是侵犯;无意伤害不是侵犯。 ③社会评价——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2)侵犯的分类 敌意性侵犯:也称作情绪性侵犯,是源于愤怒,意在伤害的侵犯; 工具性侵犯:把伤害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侵犯。 2.侵犯与敌意 (1)敌意的多种含义 ①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 ②高度排斥性的态度; ③人与人之间的高度怀疑,即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敌意与侵犯的关系 ①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

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 ②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 3.侵犯的普遍性 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中国,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二)侵犯的本能论 1.主要观点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本能论倾向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和洛伦茨的习性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S.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期又修正为生的本能(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本能目的在于破坏,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由于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把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侵犯冲动。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如果侵犯冲动得不到表现,就会导致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异常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因而解释的范围限于心理病理患者,而不能简单扩展到正常人。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它不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同类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战争是人的侵犯本能定期发泄的结果,要想避免战争,就需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耗散侵犯本能。

公共关系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全面分析本课程后,进行归纳总结,对本课程教学任务情况进行说明,对整体课程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课程标准具体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教学对象 本书可作为本科院校各专业四年制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教材。 2.学分与学时 指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为3学分、学时共55课时。 3.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情境导入、知识链接、课堂讨论、拓展阅读、正文中适当穿插案例精选模块。 本课程属于一门必修的公共课。 4.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公共关系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公共关系(公众关系)就是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保证事业成功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学问。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经营管理科学、信息传播学、人际关系学构成其理论基础,它的思想原理又吸收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广告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学生通过学习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公关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使公共关系成为一种有理论指导的自觉行动。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公共关系的涵义、历史、职能、构成要素、工作程序等,明了公关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与素质,掌握公共关系的某些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5.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大学语文综合英语秘书实务文秘英语 后续课程:秘书技能实训外事接待模拟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谈判口语 6.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此部分内容详见(教学参考内容) 7.建议教学安排

《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

编码:DQZY/ZY-7.1-05课程代码:JD2120 《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分)学时年制市场营销专业适用/2(建议303高职 一、课程定位与作用 《汽车消费心理学》是针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开设的一门岗位能力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中商品销售对象—消费者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培养从事汽车企业销售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其功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消费者,分析消费者心理活动,采用观察法、市场调查法的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消费者营销活动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与前序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学习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活动分析能力。与后续汽车市场营销策划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策划能力。 前修课程:市场营销学 后续课程:汽车售后服务、顶岗实习训练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以项目制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将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专业知识系统地融于实践全过程。教学内容按市场营销活动的规律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学习项目,结合社会、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项目,把一个个项目转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交予学生独立 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 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注重将“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吃苦精神,在获得营销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同时,逐步具备市场营销的职业素质。通过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工作岗位分析,确定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为: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项目设计以市场为线索来进行。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设计:总体设计要求,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成果考评模式来进行,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0.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 代表性的观点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三、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五) 实验室实验 观察法(obervational 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优点: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 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缺点: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优点: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优点: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

心理咨询基础培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关于“心理咨询基础培训项目”的合作框架说明 1、背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取消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回应各方面的呼声,在人社部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专家开发了一套“心理咨询基础培训课程”作为替代产品,由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负责项目运营和管理,通过支持社会机构开展培训和实施综合考试检验学员培训质量的方式,推广本项目,继续满足社会各界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的入门需要。 各地培训机构具备条件,并愿意按照本项目课程标准和规范组织培训的,经心理所继教学院审查合格予以本项目培训资质认可,可合作组织学员参加培训后的综合考试。 2、培训机构资质要求 (1)必须是合法培训机构,具有培训教育资质; (2)曾经有国家人社系统认可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资质者优先; (3)以往有相关的心理咨询培训办学经验,且服务质量和口碑良好; (4)机构健全,财务健康。 3、合作框架 心理所继教学院(甲方)与各地培训机构(乙方)的合作框架主要包括: (1)心理所继教学院审查认可培训机构资质,双方签订协议后,在继教学院官网上公布培训机构名单,后期进行监督; (2)公布培训质量要求、相关标准、课程大纲,由培训机构参照执行; (3)由培训机构代学员报名参加心理所继教学院组织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综合考试,心理所收取学员注册管理费和考试费,学员考试通过后颁发心理所心理咨询基础培训合格证书。

1.中科院心理所向社会 公布培训大纲,社会培训机构通过自荐或他荐向心理所提出项目对接申请,提交相关材料; 4、运作流程 5、费用 在心理咨询基础培训过程中,招生与教学由培训机构自主实施,心理所不向机构和学员收取费用。 培训机构可代学员报名参加心理所组织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综合考试,心理所收注册管理费和考试费(300 元/人);学员考试通过后颁发心理所证书,收证书费(60 元/人)。 6、保证金 心理所继教学院将通过学员反馈、社会舆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监督合作机构的培训过程和质量,同时向乙方收取一定保证金,以督促培训机构规范操作。保证金依乙方招生培训地点不同,设为三个不同水平:(1)主要在一线大城市(北上广深)招生者,保证金5万元;(2)主要在二线城市(含天津重庆、各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大连青岛烟台淄博唐山苏州无锡宁波温州厦门佛山东莞))招生者,保证金3万元 9.项目组按班级电子 归档学员信息,并为 学员和用人机构提供 证书查询。 8.项目组为考试合格的学 员制作统一编号的证书 (盖心理所章),将证书寄送 培训机构转交学员; 7.心理所继教学院将考 试合格的学员信息反馈 给相关培训机构,由培 训机构通知学员并代缴 证书费; 2.心理所继教学院审查 机构资格并提出初选名 单,然后提交继教学院 办公会审查确定终选名 单,在学院官网公布; 3.心理所继教学院与培 训机构签署协议,认可 机构资质并同意机构代 学员报考,机构缴纳保 证金服从监督; 6.培训机构组织学员 参加心理所统一组织 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 综合考试(初定每年 2 次); 5.培训机构代学员报名参加考 试,并向心理所财务交注册管 理和考试费,报送学员信息 (包括单元考试成绩)进行登记 备案; 4.培训机构参照心理 咨询基础培训教学大 纲,组织招生、实施教 学培训;

军人心理学课程标准(审核)

《军人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军人心理学》是一门军事基础课,是必修课程,是以知识讲解、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与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内容为一体的课程。本课程针对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将课程的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与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开放性相结合,旨在提高士官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其心理成长、潜能开发,增进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进入军营工作和生活打下心理基础。 军人心理学广泛应用心理学和军事科学的知识研究军事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除应用普通心理学和一般军事理论知识外,还综合地运用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军事训练、军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作战理论等。但是,军人心理

学不是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军事实践中的直接应用,不是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邻近学科内容的剪裁与汇编,而是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随着军人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拓宽,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如军人社会心理学、军人教育心理学、军人管理心理学、军人心理卫生学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军人心理学》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高职工科士官班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解决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维护心理健康。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军人心理健康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2.探寻心理成长的途径 以高职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班大学生心理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体验教学,通过课堂当下的知识讲述、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心理游戏以及课内实践为课程支点开展教学,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促进自我心灵的成长。

最新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答案资料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整理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1【单选题】威廉·詹姆斯认为,人具有把自己视为()看待的能力。 A、整体 B、主体 C、客体 D、个体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当一个人因为身体不好而感到焦虑时,这就是()。 ?A、自我概念 ?B、自我认知 ?C、自我意向 ?D、自我情感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自我意识有()种成分。 ?A、三 ?B、四 ?C、五 ?D、六 我的答案:A 4【判断题】自我意识也可以叫自我。() 我的答案:√ 5【判断题】1790年,威廉·詹姆斯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 我的答案:×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二)1【单选题】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我部分被称为()。 A、公我 B、私我 C、盲点 D、无意识的自我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根据贝克的观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的关键词?() ?A、无辜 ?B、没有价值 ?C、有罪过 ?D、被剥夺 我的答案:A 3【单选题】罗杰斯认为自我可以分为现实自我和()。 ?A、虚拟自我 ?B、完美自我 ?C、理想自我 ?D、生理自我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在对社会化的研究中,父母养育孩子是无条件的。() 我的答案:× 5【判断题】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包括生理(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精神)的自我。() 我的答案:√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1【单选题】重要他人是指,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的人。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从属关系 D、利益关系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在()阶段,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一种社会客体。 ?A、萌芽 ?B、准备 ?C、游戏 ?D、竞赛 我的答案:C

社会心理学

导论 1.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美) 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揭示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因素,并探讨制约个体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对个体发生的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库兹明(前苏联) 社会心理学应采用社会方法研究个体行为,主要陈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的影响,揭示个体社会心理活动与其外部条件的联系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模仿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C.C.Homars根据经济学规律提出,社会行为是互相强化的结果。 人的特定行为受到的强化越多,这一行为就会更多被表现出来 报偿(reward)- 代价(cost)= 后果(outcome) 公平理论:R/C(自己)=R`/C`(对方) 认知格式塔 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论认为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关系,人可 以对部分进行整合,即通过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和个体两 个方面 认知相符理论:以认知趋向一致或认知相符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变化 →认知失调说: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信息,主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反信息和认知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并会激发人们解除这种不协调→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情感理论 归因 内隐人格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 自我类化理论 精神分析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新精神分析:沙利文,霍妮,弗洛姆,埃里克森 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舒茨 →主要观点:基本的人际需要(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里, 包容是最重要的 人际关系的类型 包容 群体的形成与瓦解(瓦解=情感需要的破裂) 人本马斯洛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符号即有意义的语言动作姿势等。该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 分支角色理论角色期望 镜像自我:从他人的表情态度中去认识自我 角色采择: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 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中图分类号(教育)汇总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4 教育 G40 教育学 {G40-01} 教育理论 G40-011 教育职能 G40-011.8 教育立法与教育政策 G40-012 全面发展教育 [G40-012.9] 德育 G40-013 智育 [G40-013.9] 体育 G40-014 美育 G40-015 劳动教育 G40-02 教育哲学 G40-03 教育科学研究 G40-03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G40-034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G40-05 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G40-051 教育统计学 G40-052 教育社会学 G40-052.2 教育与社会 G40-052.4 教育环境 G40-053 教育政治学 G40-054 教育经济学 G40-055 教育与文化 G40-056 教育生物学 G40-057 教育技术学 G40-058 教育管理学 G40-058.1 教育评价 G40-059.1 教育伦理学 G40-059.2 教育未来学 G40-059.3 比较教育学 G40-059.9 其他 G40-06 教育学派 G40-09 教育学史、教育思想史 G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G410 德育理论 G41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 G412 人生观、世界观与理想教育 G413 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G414 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G414.1 形势教育 G415 纪律、民主与法制教育 G416 思想品德教育 G417 社会公德教育

G418 军事训练教育 G42 教学理论 G420 教学研究和改革 G421 教学过程 G422 教学原则 G423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G423.02 课程类型与设置 G423.04 课程研究与评价 G423.06 课程管理 G423.07 课程改革 G423.1 教学计划 G423.2 教学大纲 G423.3 教材研究与管理 G424 教学法和教学组织 G424.1 教学法 G424.2 教学组织 G424.21 课堂教学(班级教学) G424.22 个别教学 G424.23 分组教学 G424.24 协作教学 G424.25 观摩教学(公开教学) G424.26 巡回教学 G424.27 开放课堂(开放计划) G424.28 第二课堂 G424.29 现场教学 G424.31 实验 G424.4 实习 G424.6 辅导与自习 G424.7 学绩管理和考试 G424.71 学绩管理制度 G424.74 考试 G424.75 评分方法 G424.79 试题 G426 各派教学法 G427 各科教学法(分科教学法) G428 教研室(组)工作 G43 电化教育 G431 视听教学(电化教学) G432 广播、电视教学 G433 程序教学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G436 电化教材 G44 教育心理学 G441 教学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授课单位:学分:学时:120课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为旅游类专业学生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之一,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打下专业背景下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本课程前位课程为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后位课程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策划等。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课程开设依据为旅游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与08旅游类教学计划。本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工作中对旅游者心理的基本分析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及较高的心理素质为主线,以传授一定的旅游心理知识为辅线,再配之于相应的心理素质测试和心理辅导。旅游者心理的基本分析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旅游服务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以旅游服务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教学,旅游服务人员心理素质的提高以旅游心理知识的应用为基础设计教学。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导游基础知识》,《景区导游》任务主要立足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导游讲解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之后的后续课程《旅行社经营》、《模拟导游》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地基。同时也为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及为新疆旅游事业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表1 与前期课程的关系 五、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知觉和社会知觉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2)掌握旅游需要和动机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3)掌握态度的构成、特性和转变态度的途径,(4)掌握性格和气质的概念、特征、形成和对旅游的影响(5)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建立和发展途径(6)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课程标准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授课单位:人文社科系 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作用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本,具有科普性。因为全书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所以这本书很适合心理学专业学生研读。大多数心理学教材因篇幅有限,无法详细介绍作为学科基础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过程,这本教材正好添补了教科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沟壑。本课程也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实践具体应用的反映,既有基础性又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必要的普通心理学、生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前导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后续课程为变态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技术。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选读这门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体验——感悟”中,以较少的课时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为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以后研读相关文献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实际,主要选取能够运用到今后心理学相关实际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采用活动途径,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才是科学的心理学,心理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定义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概括自己的研究成果,又是如何激发他人进一步研究的。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从事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为自己从事心理学应用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在应用中研究,在研究中应用的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金坪中学郁胜男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是助人自助。教师的责任不是同样教人自教吗.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过程具体谈谈。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正确的教学态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因为一个老师即使能力再强,如果学生不喜欢,不信服,同样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者两种角色,一种是教师。一种是朋友。如何协调这两种角色间的关系很重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教学目标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新课改提倡建立三维目标正是为了积极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健全人格的有效目标。但这是远期目标,教师如何让每一堂课的近期目标做到积极有效可行就非常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有所悟,才是一堂有效课堂的关键。在建立教学目标少不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教学目标是积极的,2教学目标是有效的目标。3.教学目标是可以量化的目标,如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方法的运用等等。4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比较适宜的,学生不会茫然

不知,教师不会空洞重复。5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6教学目标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必须统一。7教学目标是可以评估效果的。 三、开展目标教育 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同时刺激,内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的社会需求,而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成功对他的意义有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学习动机更强烈一些。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苦学”转为“乐学”。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可以带他们认识课堂外的世界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在科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神奇的数学现象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样更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自发学习。 四、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教师的担心对象,相反学困生才是教师担心,关注的焦点,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困生被同学挤压,被老师忽视。我曾经做了一次调查,通过谈话,发现学困生个性大多自卑或偏激,他们认为别人因为他的成绩差就看不起他,因此而内心痛苦,无法摆脱这一现状,于是寄情与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恶性行为的产生,由此可以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和教师的不正确的对待是分不开的。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 个体的社会化有素质的基础 A性别 B生物遗传 C个性 D能力 ()2. 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的过程 A截然相反 B互不相关 C辩证统一 D互为矛盾 ()3. 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 B发展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4. 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5. 个体对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 B自己健康状态 C他人对自己评价 D自己社会化状态 ()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 B主我 C超我 D客我 ()7. 社会化的特点包括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 自我意识包括 A本我 B主我 C超我 D客我

()9.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 制止作用 D.发展作用 C.创造作用 B.发动作用A. ()10. 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 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 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 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 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 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 B自己心理特征 C自我感觉 D自我标准()13. 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 B心理特性 C社会特性 D行为特性()14. 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和所属群体

旅游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旅游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1.课程名称 旅游服务心理学 2.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3.课程性质与任务 旅游服务心理学是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学科专业课。 旅游服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旅游服务心理学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学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活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心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了解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人们心理及行为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影响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感知、动机、学习、态度和个性五个方面以及社会因素的群体、家庭、社会阶层和文化四个方面;掌握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为今后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旅游服务心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用旅游服务心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旅游服务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旅游管理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毕业后更好的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5、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理解研究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1.1 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 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3 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4 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步骤 [本章重点]: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难点]:旅游服务心理学的概念 第二章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