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乡土中国》导学案

合集下载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导读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却也是一个重点。

《乡土中国》作为一部研究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可读性相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来说不高,故而,它的导读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师,我的想法是把《乡土中国》这本书分成三个阶段去攻略。

第一阶段,在开学。

布置下《乡土中国》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用初中学习的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或参考教材80面的阅读指导去阅读《乡土中国》。

第二阶段,在新生进入高中一个月左右,渐渐适应高中生活与学习难度之后,上一节导读课,了解学习《乡土中国》的方法,布置课程任务,小组合作探讨,做第二次精细阅读。

第三阶段,在学期末,再准备三到四节课,进行小组成果汇报,教师分析总结。

【教材分析】《乡土中国》是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整本书阅读,它对上承接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对下链接第六单元的“学习之道”,再加上高中语文只有两本整本书阅读,可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有推荐阅读过科学类的学术著作《昆虫记》,对于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应该是有一定的基础。

这是其一;其二,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有提前至少一个月布置了阅读任务,学生有系统阅读过《乡土中国》。

这是优点,缺点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乡土中国》是一知半解,对于它的重要性也不了解,不清楚高考导向。

故而,导读课主要是教授他们如何学习,把教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教学目标1.了解《乡土中国》的考点与方向。

2.掌握《乡土中国》的阅读方法,并以此精读文本,掌握文本大概内容及部分重要概念,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

3.合作设计《乡土中国》学习任务。

4.激发他们对乡土的热情,增强他们对土地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乡土中国》的阅读方法;链接高考的相关知识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自行设计《乡土中国》的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今年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乡村音乐教师邓小岚与扶贫大学生村官杨宁导入,乡村振兴工作是近几年媒体关注的一个大热点,乡村,也是近几年的一个高频考点,就连我们的必修上册的书上,连着两个单元都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的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乡土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乡土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乡土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土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阅读序言与后记,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感受作者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学术精神。

2、宏观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主旨,并对社会学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与方法,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任务。

【学习准备】1、学生完成《乡土中国》序言及后记的阅读,并在自己有感触、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国年间学术大师的照片与事迹,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建议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

【学习评价】能概述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与成就,能说出《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价值。

【学习过程】一、慧眼鉴英雄,伟业伴磨难1、导入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先生绝对配得上“大师”这一头衔。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细细品读费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这位大师。

2、屏幕上出现五位学术名流的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哪位是费孝通先生。

吴文藻((1901—1985)梁思成(1901—1972)钱钟书(1910—1998)费孝通(1910—2005)季羡林(1911—2009)明确:这五位学界泰斗依次是吴文藻、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季羡林。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做如下几点补充:(1)吴文藻先生是费孝通的社会学老师,梁思成、钱钟书都曾与费孝通共事,季羡林曾与费孝通同学。

他们都是中国学界的泰斗。

(2)这些照片都是几位学术泰斗年轻时的照片,学者不必既老又丑。

(3)因为长期从事思考,这些学者都很长寿,外界对于科学精英早逝的报道是片面概括。

《乡土中国》导学案

《乡土中国》导学案

《乡土中国:导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

2.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介绍,了解费孝通先生的生平与成就。

3.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明确学习要求及本学期任务。

学习环节环节一:明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与内容(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3)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4)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环节二:了解作家作品(一)人物小传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

由于受到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和喜欢新思想的母亲的影响,费孝通在蒙童时代就开始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

1928年,带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费孝通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医学,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当时中国的很多问题光靠医学是不能解决的,而是要首先解决人的问题。

《乡土中国》章节导学案+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章节导学案+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重刊序言”研读“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乡土中国》尝试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乡土中国”是该书的核心概念,作者是怎么解释这一概念的?它有何意义?《乡土本色》阅读《乡土本色》,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章行文结构。

2.理解文中关键概念,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篇名核心观点关键概念论证思路《乡土本色》3.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包括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4.分析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特色形成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分别梳理两个章节的行文结构。

2.理解文中关键概念,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篇名核心观点关键概念论证思路《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3.分析《乡土中国》前三章之间的内在关联。

《差序格局》阅读《差序格局》,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章行文结构。

2.理解文中关键概念,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章节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差序格局》3.阅读《差序格局》,比较“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特点。

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阅读《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章行文结构。

2.理解文中关键概念,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章节核心概念主要观点《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阅读《家族》,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章行文结构。

2.理解文中关键概念,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章节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家族》3.阅读《家族》,比较中西方家庭的特点。

比较标准乡土家庭西洋家庭结构功能范围内部关系情感定向文化模式《男女有别》阅读《男女有别》,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章行文结构2.理解文中关键概念,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章节核心概念主要观点《男女有别》《礼治秩序》阅读《礼治秩序》,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自主学习导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自主学习导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自主学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社会学类著作阅读的经验与方法。

2.通过解读作品,了解中国基层社会,鼓励学生个性化感受和创造性解读。

3.培养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迁移现代社会与持续思考。

【核心素养】能建构各章节的逻辑关系,这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挖掘文学作品,鼓励学生个性化感受和创造性解读,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要求。

能将传统乡土社会迁移到现代社会进行比较思考,也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重难点】通过解读作品,了解中国基层社会,鼓励学生个性化感受和创造性解读。

学习社会学类著作阅读的经验与方法。

【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批注法、思维导图建构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1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费孝通(1910—2005),江苏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2.《乡土中国》写作背景:《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学术性著作,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

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

【自主预习】1.建构《乡土中国》全书的思维导图。

2.阅读第五章《差序格局》,并填写中西方社会格局对比表格。

西洋社会中国乡土社会团体格局“捆柴”界限分明家庭自我主义依靠“礼”维持社会格局【研读专题】1.画出你的差序格局水波纹式人际关系图。

2.归纳传统乡土社会父子关系的特征?(温馨提示:1.从目录中筛选体现“父子关系”文字,并注明体现怎样的父子关系。

2.从全书其他章节找出体现“父子关系”的文字)【合作探究】3.列举书中的事例来论证父子关系?4.列举书外,比如书籍、影视中、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父子关系?5.传统的父子关系有怎样的利与弊?利:弊:6.《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哪些描述与你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或相背离?7.总结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第一课时《乡土本色》导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第一课时《乡土本色》导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第一课时《乡土本色》导学案一、总学习目标1.通读全书,根据学程提示精读部分章节。

2.梳理概念的内涵和发生。

3.积累素材。

(形式可自行选择,专用的本子、卡片、电子文档等,可应对检查即可)4.梳理全书的思路。

二、知识准备1.费孝通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2.《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问题。

语言流畅,浅显易懂,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课时《乡土本色》一、分课时学习目标1.通读全章,思考“土气”形成的原因。

2.梳理文脉,为“土气”的发生构建思维导图。

3.收集作者论据,制作卡片。

(2、3为分层要求,学生可选作其一。

)二、知识准备1.两个词语的读法Gemeinschaft[ɡ601;712;main643;ɑ:ft]Gesellshaft[ɡ601;712;zel643;ɑ:ft]2.Durkheim埃米尔杜尔凯姆(1858.4.15.-1917.11.15.),又译为迪尔凯姆、杜尔凯姆,涂尔干,杜尔干等,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年鉴》创刊人。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名师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名师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名师导学案设计【单元导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

该任务的设置,旨在通过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正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这一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乡土中国》)。

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阅读的时候,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素养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学术背景。

2.阅读梳理各个单元的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关系,并理清全书的逻辑思路。

3.讨论并总结,《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4.在实践中,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思路及方法,并撰写学习心得。

【学习重难点】总结表达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或价值。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第一模块:作家作品介绍及阅读指导一、了解费孝通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二、了解《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中国》第2课时:制定阅读计划,自主通读全书(导学案)-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第2课时:制定阅读计划,自主通读全书(导学案)-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 2 课时:制定阅读计划,自主通读全书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浏览目录,分析文章篇幅和标题关联,从时长、日期两个角度明确怎样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 2.根据阅读“预期”,明确阅读目标,选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制定阅读等级,培养良好的整本书阅读 习惯。 3.从阅读时间、阅读等级、完成度评定等方面,制定体现个性阅读追求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计 划。
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 “批注”(【 】): 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子贡曰:“如 批注出引发感想的文字、 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 困惑的问题等。
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课中学习任务 3: 图文梳理如下
惑的问题等。 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 在《差序格局》一文中,请用图文梳理、内容提要等阅读方法梳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
学后反思Biblioteka 我测评参考答案 课中学习任务 1: 略 课中学习任务 2:
《差序格局》第 15 段原文
圈点批注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 “圈”( ): 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 “圈”出重要词语,包括
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
):
“画”出观点句、结论句、 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
体现概念性质的语句; 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像耶稣,
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 “批注”(【 】): 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子贡曰:“如有博施于 批注出引发感想的文字、困 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共三篇)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共三篇)

第五单元整本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措,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乡土中国》。

从传统农村人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2.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费孝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根据平时阅读积累总结阅读整本著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二、作者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 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

1981 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

1988 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

1993 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 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无答案)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 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无答案)

《乡土中国》导学案第一章:《乡土本色》【学习任务一】:阅读《乡土本色》,圈画出文本的关键词语,并对下面的概念进行解释。

【学习任务二】: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乡土本色》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乡土本色》: 【学习任务三】:用原文中的词语补全思维导图,清晰呈现出作者的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乡土性土气受到土的约束 “土”是命根的社会法理社会“土气”第二、三章:《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学习任务一】: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圈画出文本的关键词语,并对下面的概念进行解释。

【学习任务二】: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主要内容(每章不超过20字)《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学习任务三】:用原文中的词语补全思维导图,清晰呈现出作者的论证思路。

乡下人“愚”不识字不愚文字下乡难时间阻隔“面对面的社群”无需文字个人:今夕之隔特殊语言第四、五章:《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学习任务一】:读完《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两章,圈画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并对下面的概念进行解释。

【学习任务二】: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的主要内容。

(每章不超过20字)《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学习任务三】:用原文中的词语补全思维导图,清晰呈现出作者的论证思路。

差序格局私 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权利捆柴 伸缩自如地缘生活道德体系陪衬私人关系宗教权利孝、悌、忠、信兼善相同 伸缩第六、七章:《家族》《男女有别》【学习任务一】:读完《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章,圈画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并对下面的概念进行解释。

【学习任务二】: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家族》《男女有别》的主要内容。

(每章不超过20字)《家族》:《男女有别》:【学习任务三】:用原文中的词语补全思维导图,清晰呈现出作者的论证思路。

社群夫妇感情淡漠《男女有别》事业社群感情定向亲密感觉文化模式对比稳定亲密破环社会基本事业(生育)第八、九、十、十一章:《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学习任务一】:读完(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四章,圈画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并对下面的概念进行解释。

《乡土中国》第1课时:读懂前言后记,激发阅读期待(导学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第1课时:读懂前言后记,激发阅读期待(导学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读懂前言后记,激发阅读期待——《乡土中国》第1课时导学案1.阅读《乡土中国》的《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以下简称为“前言”)和《后记》,完成24000字的阅读量。

2.读懂“前言”“后记”并以之为阅读支架,对《乡土中国》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阅读价值形成初步认识。

3.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体会作者在学术道路上可贵的精神品质,并猜读目录,形成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期待。

1.重点:读懂“前言”“后记”并以之为阅读支架,对《乡土中国》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阅读价值形成初步认识。

2.难点:猜读目录,形成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期待。

1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回忆初中整本书阅读学习经历,将书目和以此学习的阅读方法对应连线。

《骆驼祥子》快速阅读《海底两万里》摘抄和做笔记《傅雷家书》圈点与批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选择性阅读课中学习任务一读前言、理后记,梳理阅读笔记1.环节1:快速分段浏览,在书本上筛选圈画“前言”的关键信息。

2.环节2:梳理、总结“前言”阅读笔记,填写在任务单中。

类别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3.五分钟快速阅读《后记》的一、三两个部分。

根据表格提示,圈画出关键词句,并在任务单上填写完成“阅读笔记”。

类别后记写作经过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研究方法课中学习任务二识作者,猜目录,激发阅读期待1,环节1:结合“前言”“后记”和纪录片片段,寻找作者费孝通最令人动容或最值得学习之处,以此为费孝通的“形象树”添枝加叶。

2.环节2:浏览目录,选择一两篇预测推想:这个标题将会写什么内容呢?并写下猜读内容。

拓展延伸阅读费孝通先生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美国人的性格》的《后记》选段,筛选圈画关键信息,并梳理完成阅读笔记。

“我们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民的生活,就得先明白赋有指导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怎样的,然后才可以进而从他们的历史和地理的特殊处境中解释这些特具的价值内容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只有从他们在人民生活上所发生的实际作用去看这些观念的实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本色》导学案一、作者介绍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著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二、第一章《乡土本色》简介这一篇是全书的总论,开篇即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论断。

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

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

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其三,熟人社会。

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聚村而居,终老是乡。

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本篇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三、文本梳理《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中国社会是的。

2.我们的民族和是分不开的。

3. 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土气是因为而发生的。

5. 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6.即使因为,乡村人口迁移出去后依然会与土地保持。

7.不同聚居社区间是的。

8. 对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

10.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

11.乡土社会是的、没有的社会。

12.乡土社会是社会。

13. 是“习”出来的礼俗。

14.乡土社会的信任源于对的熟悉。

15. 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6.从熟悉中得来的认识是的,并不是抽象的。

17. 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产生。

四、思考问题1、为什么用“土气”形容乡下人?2、为什么会出现“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的现象?3、为什么乡下人之间被称为“熟人社会”?4、为什么“土”是骂人的词?5、新时代的乡村是什么样的?。

乡土中国导学案

乡土中国导学案

乡土中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5)六、写作手法 (6)七、读文感知 (7)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学习《乡土中国》,旨在深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特征与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期望能够掌握乡土社会的结构、人际关系及文化传统,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同时,通过学习,希望能够培养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对乡村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此外,也期望通过本书的学习,提升个人的社会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社会研究与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学习《乡土中国》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增进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乡村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的关键,需要深入剖析其结构、人际关系及传统习俗等方面,把握其独特性和普遍性。

掌握作者所运用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也是重难点之一,需要仔细研读文本,理解其观点和分析过程。

对乡土社会变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进行深入思考,也是学习的难点,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对于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乡土中国》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深对乡土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乡土中国》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一位著名的________家。

2. 《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提出了________这一核心概念,用于描述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

3.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基于________和________,而非现代社会的契约关系。

4. 作者指出,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是________经济,这决定了其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5. 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与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显著的________。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 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将得到提升。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将得到培养。他们能够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乡土中国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本章节内容涉及乡土中国的民俗风情、家族观念、乡村治理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4. 学习兴趣与自觉性:通过本节课的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乡土中国》和乡土中国的兴趣将得到激发,学习自觉性将得到提升。他们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
5. 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得到锻炼。他们将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涉及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以下是对学生学情的具体分析:

《乡土中国》第4课时:抓住核心概念,读懂第4—7篇(导学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第4课时:抓住核心概念,读懂第4—7篇(导学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4课时:抓住核心概念,读懂第4~7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学案1.通读第4篇《差序格局》、第5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第6篇《家族》和第7篇《男女有别》,圈划文中重要概念。

2.学习并运用“把握核心概念”的阅读方法,重点围绕“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展开研读,探究其内涵、成因及其影响。

3通过概念把握观点,理解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基本结构特征,增进对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能运用概念分析问题。

重点:读懂第4篇《差序格局》、第5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第6篇《家族》和第7篇《男女有别》。

难点:学习并运用“把握核心概念”的阅读方法,重点围绕“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展开研读,探究其内涵、成因及其影响。

课前学习任务:阅读第4篇《差序格局》、第5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第6篇《家族》和第7篇《男女有别》。

阅读提示:⑴阅读留痕,用前几节课上学习到的圈点勾画、把握关键语句等方法初读这4篇。

⑵抓住核心概念“差序格局”,并勾连其他概念,思考这4篇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中学习任务1. 请同学们默读第4篇《差序格局》,完成下面表格。

2.个重要概念下精确的定义,只是用“团体格局”与之对比,在对比中揭示它的内涵。

请同学们通过“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的对比文字,分析“差序格局”的内涵。

3.联读《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3篇,分析“差序格局”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影响。

⑴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是一种“差序格局”,但他并没有在这一篇中阐释这种社会格局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影响。

请根据《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和《家族》概括“差序格局”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哪些部分阐述了“差序格局”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影响。

⑵从篇目名称上看,《差序格局》与《男女有别》似乎关联不强。

你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吗?⑶通过“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我们理解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特征,增进了对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

但阅读学术著作仅仅读懂概念是不够的,还要学以致用。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导学案(教师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导学案(教师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明确乡土社会“家族”的功能。

2.理解西洋家庭和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的特点。

3.识记“阿波罗式”“浮士德式”文化模式,理解《男女有别》的主旨。

【重、难点】1.理解西洋家庭和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的特点。

2.识记“阿波罗式”“浮士德式”文化模式,理解《男女有别》的主旨。

【导学流程】一、理解关键概念。

1.家庭: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

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2.中国主流家庭形式特点:是扩展家庭。

扩展家庭的特点是以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

由于计划生育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很多家庭的三世同堂是由1+2+4和四世同堂1+2+4+8的父系母系混合家庭组成一是核心三代“中国式”家庭。

包括三代人,即祖父母、父母和子女。

在这种定义下,父母双方的父母也含在内。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中国家庭单位。

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帮助孩子的生活,支持、照顾他们直到成家,被视为父母的责任。

孩子也把家看作最坚强的后盾,甚至,有些人在婚后因为经济原因仍和父母住在一起。

当小夫妻有了孩子,祖父母一般会自动承担起照顾第三代的任务,一直到他们上幼儿园或上学。

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浓厚。

长辈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很重视,相应的,孩子也更愿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3.欧美家庭形式特点:主流是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的特点是以夫妻和未成年人子女组成的核心,心灵在上帝,养老医疗教育归福利制度,子女成年后脱离原生家庭,夫妻一方死亡或者离异后,家庭就进入生命周期的消亡期。

4.中国家庭与欧美家庭的不同及原因: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和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家庭跟西方家庭相比,是多功能的,除了生育,还有承担生老病死、精神归属的职能。

心灵的港湾不在宗教,在家族。

生孩子不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是为了家族的绵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导学案知识目标1、《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介绍。

2、《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3、阅读方法的指导(浏览、精读、品读)。

4、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制订《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后续教学做准备,通过介绍五步阅读法指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任务中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掌握整本书阅读循序渐进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寻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展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以鲜活的示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从身边可知可感的情景出发,带领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展示《乡土中国》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导入相关社会学概念做准备。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学难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一、整体把握《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学术性著作,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

本书重要术语及观点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加以理解,深入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对中国社会的诸多现象有基础性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可以做深入探究。

通过观察《乡土中国》目录的脉络,初步发现费孝通先生选取的研究乡土社会的角度,如从文化角度、家庭与家族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血缘角度、精神角度等等,当然也有同学提出对一些名词的不解,比如什么是“差序格局”?为什么研究乡土社会要从“文字下乡”入手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非常好,当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浏览”,先了解要了解书籍与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目录等方式,掌握书的脉络框架,勾画出自己疑惑的问题。

二、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3.写作目的《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三、内容简介1.主要内容《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2.各篇简介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

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于成规。

第九篇《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须的。

承接第十、十一篇,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一、请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写作意义。

提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二、阅读完本书之后,请认为最主要写作特点的哪些?1.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

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

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

2.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

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一篇中提及的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等。

这些真实的事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3.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

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大学》里的话;《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司马牛、孟武伯问“仁”的事,子张与孔子的对话;《礼治秩序》中颜渊问“仁”的对话等。

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同时也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渊博的学识。

4.大量进行中西对比。

如:《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

5.注意各篇的先后联系。

如《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四种权力的相互联系,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三、阅读第一至第三篇,完成如下任务。

1.摘抄出各篇的论点句,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

[示例] 第1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3篇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前3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第一篇的行文结构。

[示例] 第一篇: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

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请展开讨论。

[提示] 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 赞同。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文化的传承可以以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

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示例2] 不赞同。

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而记录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任务一阅读第四至第十一篇,完成如下任务。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内涵。

[示例]2.阅读第四篇至第八篇的内容,思考:按照内容这几篇应如何分类,并说明理由。

[提示] 第一种分类方式:四、五篇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六、七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第八篇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