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底水稠油藏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边底水驱高含水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边底水驱高含水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油量仅 占总产 量 的 4 5 . 2 %; 含水 达 9 0 %时薄油 层平
边底水 活跃 的油藏 一般 构造简 单 , 埋 藏浅 , 储层 分 布稳定 , 连通状 况好 , 储层 物性好 , 含 油幅度 低 , 依 靠天 然能量 开采 , 能量充 足 。此类油 藏初 期产 量高 , 但含 水上 升快 、 无 水采 油期 短 , 油藏 很快 进入 特高含 水期 , 濒 临报废 。但统 计研 究表 明 , 一些 厚油 层 累产 油量偏 低 , 采 出程 度较低 , 为 此进行 厚油 层剩余 油挖 潜探 索 。
1 油藏特征
1 . 1地质 特征
均每米 油层 累产油 可达 0 . 8×1 0 4 2 . 1×1 0 4 t , 而4 I n以上 厚油 层平 均每米 油 层 累计 产 油在 0 . 0 5×1 0 4

( 1 ) 构 造幅度 小 , 含 油宽度 窄 , 油 层单 一 。 统计 5
层顶部 , 仍存在大量剩余油 , 而且 随着油水粘度 比增
[ 作者简介 ] 田小川 , 1 9 7 0 年 出生 , 1 9 9 5 年毕业 于大庆石油学院 , 现从事石油地质开发工作。

气井测 试 Nhomakorabea2 0 1 3年 1 2月
大, 底部 充分水 洗厚 度越小 。 2 . 2 剩 余油 监测
2 0 1 3 年 1 2月





第2 2 卷
第 6期
边底水驱高 含水厚油层剩余油 分布特征及挖潜实践
田小川 邓爱居 蒋 涛 龚 辉 李运娥 武 滨
( 华北油 田公 司第 三采油厂 摘要 河北河 间 0 6 2 4 5 0 ) 边底水活跃的油藏, 天然能量充足 , 总体开发效果较好 , 但统计发 现产 油量往往 与油层厚度不成 比例 ,

边底水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剩余油分析

边底水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剩余油分析

研究区块经过多年开发,地层亏空大,受边底水侵入和高轮次吞吐等因素影响,开发效果变差。

复杂河流相稠油油田局部隔夹层较发育, 为高渗稠油油藏。

优化水平井参数, 为辅助蒸汽吞吐, 采用高效油溶性复合降黏剂, 充分利用其协同降黏作用、混合传质及增能助排性能, 大幅度降低注汽压力、扩大吞吐波及范围。

一、不同区域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1.典型井组选取根据研究单元不同区域的储层厚度、原油物性、构造位置、周期生产效果、水淹类型等的差异,平面上划分了4个区域:(1)受边底水影响西北部受到馆陶弱边水影响,部分井高含水;平均单井日液33.5t,单井日油1.9t,综合含水94.3%,平均动液面209m。

(2)受潜水底水和南部区域注入水影响的中部井区受到南部区域边水、潜山底水侵入,高含水问题突出;该井区井况问题突出,储量失控严重。

管外窜问题严重,制约老井利用(3)高泥质较高东部井区层薄物性差,产能低;油井主要表现为注汽压力高的特征,一般注汽压力达18.0MPa~19.5MPa。

单井平均周期生产效益较差。

(4)水平井区一是井筒附近采出程度高,周期递减大,二是非均质性强,井间热连通,汽窜严重。

综上,从4个典型区域选取了5个开发井组,共涉及井数62口,面积4.2km2,在历史拟合基础上,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采用Petrel软件,模拟层位为研究区块馆陶组3个砂组、5个小层。

3.数值模型建立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建立四个区域数值模型,并进行了历史拟合。

拟合过程中,依据岩心分析资料,首先对孔隙度、空气渗透率、含油饱和度进行了校正,并对相对渗透率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了修正,对模型区含水进行了精细拟合使拟合含水上升趋势与实际一致,并对重点井进行了精细拟合,单井拟合符合程度达到85%。

4.地下三场规律分析(1)压力场分析研究区块原始地层压力9.5MPa,目前地层平均压力7.0MPa;其中A区块及东部区域整体地层压力偏低,西北及中部区域受边底水影响压力相对较高。

稠油剩余油影响因素及相关挖潜技术

稠油剩余油影响因素及相关挖潜技术
近 年 来 ,针 对 单 6 油藏 水 淹 加 块高 , 目前 剩 Nhomakorabea余 油
剧 、常规蒸汽吞吐开发方 式效 果差等主 饱 和 度 相 对 低 ; 要『 题 ,精雕细刻 ,总结出了剩余油分 河 道 边 缘 、 漫 溢 口 】 布特点。通过新钻井 、老井侧钻 、深度 等 微 相 砂 岩 厚 度 剖 、注氮气等措施挖潜 ,有效地 控制 小 ,孔 渗 性 差 , 差 , 油 井 产 量 低 ,形 成 剩 余 油 富集 区 。如 单1 1 2
在地 层 条件 下渗 流能 力差 ,没 有 油井
控制的区域 油层 无法动用 ,形成剩余油 富集 区。例如单 6 块边 部 由于 油层厚度
薄 ,构造位 置低 ,原始井 网不 完善 ;套
管损坏井区动态井 不 完善 ,目前剩余 油富集 。单6 块馆陶组 南部 试验 区 采出 程度高 ,油井含水率一般在9 %左右 , 0 但 其南 部构造 低部 位无 井控 制 ,2)0 ( 0
测 、钻 密闭取 心井 、常规油藏工程分析 等手段综 合研究表 明 ,单6 块稠 油油藏
多轮 次吞吐后仍存在较 富集 的剩余油 ,
性较 差的 中 、低渗透段 。单6 油层 原 块 始 状态 下含 油 饱和 度 与渗透 率 呈正 相 关 ,多轮 次 吞吐 以后 完钻 的新 井 ,{ 由 层 部位 含 t 饱 和度 与渗 透 率仍 为正 相 由 关 ,但 中 、低 渗透 带驱 油效 率 低 ,剩 余 油饱和度 高。单6 检 l 一 井密 闭取 心资 4 . %,平 均剩 余油饱和 度只有3 %; 42 6 0
井 位 于 馆 陶 组 主
了区块递减 ,提高了采收率 ,改善 了油 储 层 吸 汽 能 力 藏开发效果。
单6 主要稠 油层系为馆 陶组 、东 块 营组和沙一段 。5) ( ℃时地面脱气原油粘

稠油区块边水淹特征及剩余油挖潜技术对策

稠油区块边水淹特征及剩余油挖潜技术对策

稠油区块边水淹特征及剩余油挖潜技术对策王晓华;陈敏;包敏;武玉龙【摘要】井楼油田一区汽窜现象日益严重,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差异大,水淹区储量开发效果差。

挖潜技术对策包括:对油井实施短周期注汽方式,控制采注比,抑制边水推进速度;结合硼中子测井资料,对边水淹区油井进行整理、分析,封堵强水淹层,对中、弱水淹层进行二次开采;为防止汽窜加剧,提高蒸汽波及体积,改善油井吞吐效果,对汽窜现象严重的井采取复合调剖措施(颗粒调剖和氮气泡沫调剖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建议部署水平井,挖掘难以细分的厚油层中未淹、弱淹段剩余油。

【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2页(P18-19)【关键词】井楼油田;边水淹;剩余油;配套挖潜技术;对策【作者】王晓华;陈敏;包敏;武玉龙【作者单位】河南油田采油二厂;河南油田采油二厂;河南油田采油二厂;河南油田采油二厂【正文语种】中文井楼油田一区构造为一北西—南东走向、西南翼被断层切割的长轴鞍型复式背斜。

地层层序由上到下分别是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凤凰镇组、古近系核桃园组与大仓房组[1]。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汽窜现象日益严重。

该区汽窜通道多达137条,特别是Ⅲ5—6、Ⅲ8—9层经过10年的蒸汽吞吐,已经达到8个吞吐周期,出现从单向窜、层内窜向多井窜、双向窜、层间窜发展现象。

二是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差异大。

由于储层物性差异大,经过多轮次吞吐后,受同一油层层内非均质的影响,不同韵律段水淹程度不同,纵向动用程度差异大。

高孔、高渗层蒸汽吞吐动用程度高,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

三是水淹区储量开发效果差[2]。

随着蒸汽吞吐开采进入后期,油藏压力大幅度下降,边水浸入现象日益加剧。

井楼油田一区主力层Ⅲ5—6、Ⅲ8—9及非主力层Ⅳ11、Ⅳ1—3、Ⅴ7等层边水都已侵入,水淹储量已达到324×104t,水淹储量采出程度仅15.7%。

(1)边水淹井油层纵向上水淹不均匀。

剩余油配套挖潜技术在油藏开发后期的应用与研究

剩余油配套挖潜技术在油藏开发后期的应用与研究

剩余油配套挖潜技术在油藏开发后期的应用与研究锦91块是典型的边底水稠油油藏。

目前采出程度高、地层压力低、边底水与断层水水侵严重及油井井况复杂,造成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难度加大、区块产量递减加速,开发效果日益变差。

为了提高剩余油挖潜力度,减缓产量递减速度,提高油田开发效果,亟需对断块进行精细研究,通过利用新井、侧钻井的电测解释结果、环空产液剖面测试、高温四参数吸汽剖面等监测资料,结合动态分析,开展水侵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从而有效地实施剩余油配套挖潜技术,达到提高了储层动用程度、减缓了断块递减速度、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

标签:水侵规律;配套挖潜技术;大位移侧钻技術1 地质概况锦91块地处凌海市大有地区,其构造上处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欢喜岭油田单斜构造的第二断阶带上,是锦45断块的四级断块。

开发目的层为沙一、二段的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构造面积5.02 Km2,含油面积4.05 Km2,原油地质储量2287×104 t,属边底水稠油油藏。

2 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锦91块自1984年10月蒸汽吞吐开发以来,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1984.10—1986.6为蒸汽吞吐试验阶段;(2)1986.7—1991.8为全面蒸汽吞吐开发阶段;(3)1991.9—目前为加密、完善井网综合调整阶段。

3 水侵规律及剩余油潜力情况的认识受沉积及构造控制,锦91块水侵主要是以指形、线形优先侵入采出程度相对较高、压降梯度较大的高渗油层,指进方向基本与沉积主流方向一致。

锦91块水侵有南北两个方向,南部是边水,北部是断层通道水,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东部水侵重、西部水侵轻,南部水侵重、北部水侵轻的总体格局。

经老井与新井和侧钻井电测解释水淹情况相比较及水侵量计算后,平面上是老井相对水侵较重,回采水率平均高达300%左右,而新井及新侧钻井高压区范围较小,油层动用较少,水侵相对较轻,回采水率在50-100%之间,但压力下降较快,采1-2个周期后很容易见水,从而形成早期水侵成条带状、晚期水侵连成片。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摘要:截止2007年年底,喇嘛甸地区的油田开始到达特高含水期。

自此之后,油井数目不断减少,油井产量也逐年降低。

其中,产量在两吨以下的低效能油井将近四百口,这种情况极大限制了油田后期的开发利用。

油田的产油目标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自然难以获得。

本文从油层状况和储层内部分布研究等方面分析,了解油层剩余油的动用状况,采取措施,利用压裂、补孔等技术措施挖掘剩余油,提高低产油井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剩余油含水期情况措施喇嘛甸地区诸油井自从到达特高含水期之后,各种油层的性质随其空间位置变化极大。

分析其主要变动原因是三大矛盾,由于无效循环,致使剩余油位置不集中,注采不平衡油井的剩余油和厚油层种类较少的韵律上部储量较多。

储油层结构理论和油层详细情况将作为研究的依据,获知油层剩余油的空间特性,利用压裂、补孔等手段挖掘低产井油层剩余油,深化储层利用,建立起喇嘛甸油田特有的低产井开发利用方案。

通过各种配套手段实现油井增产。

一、油层动用详情和未来发展方向1.厚油层剩余油原因以非均质为主喇嘛甸地区的萨2组油层是二类油层,主要形成因素是河流沉积,由于砂质沉淀,导致厚度较高,实施注水措施以后,油层的动用情况十分可观,水淹部分较多。

自二〇〇四年以后,两口新钻井和取心井水淹情况统计显示:萨葡油层业已实现全部水淹(洗)。

水淹部分以高中档为主,厚度比例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最高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从水洗情况来看,高中档水洗占主要部分,厚度比例位于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七之间,水洗油层在驱油率方面的平均值已达到百分之四十六。

厚油层内部砂体分布情况较为特殊,纵向互相交叉叠压,主要有正韵律和复合韵律砂体两种。

油层内空间分布情况较复杂,厚油层内部动用率均较低。

主要体现在单一韵律段,下部开采较为可观,上部开采情况不是很好。

所以,从上面情况看来,单一韵律段中,上部分剩余储油仍然丰富,可以当作深层挖潜的主要对象;单一韵律段下部,由于剩余油量相对较少,可以当作控制注采无效循环的主要对象。

稠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平井开发调整

稠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平井开发调整

第10卷 第36期 2010年12月1671 1815(2010)36 9058 06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Sc ience T echno l ogy and Eng i nee ri ngV o l10 N o 36 D ec 2010 2010 Sci T ech Engng稠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平井开发调整万小迅1,2陆正元1李廷礼2葛丽珍2廖新武2杨 杰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4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2,天津30045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程管理系,天津300000)摘 要 秦皇岛32 6油田西区Nm 1砂体为稠油底水油藏,经过5年多的定向井开发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

首先通过生产动态和生产测井分析油层水淹规律,然后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搞清油层中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先导试验水平井,先导试验井产量高、无水采油期长,证明以上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正确的。

最后提出水平井整体加密挖掘Nm 1砂体稠油底水油藏井间剩余油的开发调整策略。

实际生产证明,Nm 1砂体水平井开发调整是成功的,为同类油藏的开发调整提供了生产经验。

关键词 32 6油田 稠油 底水 水淹 剩余油 水平井中图法分类号 TE155; 文献标志码A2010年10月8日收到第一作者简介:万小迅,(1977 ),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专业,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工程师,成都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研究及编制工作。

E m ai:l w anxx @cnooc .co 。

1 地质特征及开发简况油田1.1 地质油藏特征秦皇岛32 6油田西区Nm 1砂体为河流相沉积砂岩底水油藏,储层分布稳定,油柱高度为20m,地质储量为1996!104m 3,孔隙度为32%,渗透率为3500!10-3m 2。

稠油边水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应用研究

稠油边水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应用研究

212022年2月下 第04期 总第376期TECHNOLOGY ENERGY |能源科技河南油田采油二厂强边水断块稠油油藏集中在新庄油田,主要包括泌浅57区、泌浅67区等区块,断裂发育,构造破碎, 断层相互交错,形成众多小断块,属高孔高渗普通稠油断块油藏,地质储量649万吨。

泌浅57区、泌浅67区均为层状边水稠油油藏,油藏品味相对较差,具有“含油层位多、含油面积小、含油宽度窄、边水活跃”特点,水淹储量520.6万吨,占总储量的63.5%,采出程度仅5.8%。

目前开发现状表现为“三低一大”:采出程度低、日产水平低、采油速度低、递减大。

为改善生产效果,开展区域立体抑水治理,初期产状改善显著,但多轮次后效果变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水侵路径认识不精细受油藏动静态因素影响,边水沿高渗带由构造低部位向中高部位水侵,区域治理潜力单元水侵路径认识难度大,精细刻画与精准治理需求有差距。

工艺技术适应性下降一是油藏物性以及温度场和压力场发生变化。

随着吞吐轮次增加,油藏储层孔渗性提高,依据原始物性设计工艺方案适应性下降;二是技术应用条件需要进一步优化。

随着水淹程度的加剧,影响因素和工艺参数需要进一步细化优化,提高技术针对性。

区域治理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受动态井网不完善因素限制,综合治理按照构造部位划分“高、中、低”治理区域,治理整体效果改善明显,个别轮次效果差异较大,需要进一步细分治理区域,提高治理技术的指导性,完善分层分区高效治理。

1.分类治理方案研究1.1构造部位水淹型采用分区立体控水技术,将该层针对优化出水淹区域划分为低部位、中部位、高部位三个区域。

低部位为强水淹区域,治理思路为水淹严重的油井进行排边水,有潜力的油井堵边水;中部位为汽窜严重及边水影响区,治理思路为面积注汽治汽窜,组合治理堵边水;高部位为低速采油区,治理思路为氮辅增产增效。

1.2区域差异水淹型通过渗透率分布图和边水突进平面图叠合对比,泌浅57区Ⅲ1层渗透率分布较为均匀,边水沿1号断层及2号断层分别突进,1号断层附近呈强水淹,2号断层附近弱水淹,区域差异水淹型实施分区堵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边 底 水 对 吞 吐 阶 段 采 收 率 的 影 响
根据 数模 、物模 、经 验公式 计 算 和类 比等 方法 计 算 ,蒸 汽 吞 吐开 发 方式 采 收 率 为 3 O ~3 5 ,吞
吐较 水 驱或 天然 能量 开发 采收率 有较 大 幅度 的提 高 ,通过 近 2 O年 的蒸 汽吞 吐开 发实 践 ,取 得 了 良好 的 效果 ,稠油 区块 采 收率大 幅度 提高 。如 边底 水油 藏锦 4 5块 吞 吐阶段采 收率 由 1 7 . 3 上 升到 3 8 . 8 ,但 与纯 油 藏如欢 1 7块兴 隆 台油层 西部 吞 吐阶段 采收 率达 4 8 . 5 相 比采 出程 度相 差 1 0 。边 底水对 吞 吐阶
长江大学学报 ( 自科 版 ) 2 0 1 3 年7 月号石 油中旬千 U第 1 o 卷第2 o 期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S c i E d i t ) J u 1 . 2 0 1 3 ,Vo 1 . 1 0 No . 2 0
[ 收稿 日期]2 0 1 3— 0 3 —2 7 [ 作者简介]王健 ( 1 9 7 8 一 ) ,男 ,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油藏动态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

段采 收率 具有 一 定影 响 。
2 剩 余 油 研 究 方 法
1 )油藏 工程 分析 方 法 边底 水 油藏 油井水 淹不 仅 跟避水 油层 的厚 度有 关 ,还跟油 藏边 水水体 大小 、 能量 以及储 层的 非均 质有 关[ 1 ] 。
水 侵量 方程 计算公 式 如下 :
W : V。+ V 一 Vi — KA P ( m。 ; 为 累产油 量 ( 地 下体 积 ) , m。 ; 为 累产 地层 水 量 , m。 ; 为 累积存 水 量 , m。 ; K 为 弹性 阶段 产率 , m。 / MP a ; A P为 总压 降 ,MP a 。 式 ( 1 )计 算 中关键 是 求取 K 值 ,通 过作 亏空 体积 和 △ P 的关 系 曲线 ,以最 初直线 作为 弹性 开采段 ,
计算 得 出水侵 量 为 9 7 . 4 2 ×1 0 m。 。依 据 锦 8 8 块 年度 水侵 量变 化趋 势 ,2 0 0 0年 在边水 能力 逐渐减 弱 的情 况下 ,在水 淹区完 善 l O O m 井 网布井 7口 ,取 得较好 效果 ,有效地 实现 了产 能接 替 。
2 )动 态分析 结合 监 测技 术 法 动态 分析 法 是 认 识边 底水 油藏 剩余 油最 常 规 的方 法 。从 油 藏基 础地 质研 究人 手 ,利用 油井 的各 项测 井资 料 、动态 资料 确定 剩余 油富集 区。通过 引进 、消化 、吸收动 态监测 技 术 ,形 成 了一 系列适 合锦 州油 田层状 边 底 水 稠 油 油 藏特 点 的 “ 找水 ”技 术 。 由于 油井 只有 含 水 高达 9 0 以上 才采 取挖潜 措 施 ,且 绝 大部 分井 为机 采井 ,研 究认 为 ,环 空 产 液剖 面 法 只 录取 分层 流 量 即可 , 即产 液层 就是 出水层 ;硼 中子 寿命 法也 能 较准确 地 判别水 淹层 。
物性 差 异大 ,平 面 和 纵 向 最 大 渗 透 率 级 差 达 1 O以上 ;原 油 物性 差 别 也 比较 大 ,原 油 密 度 在 0 . 9 4 5 ~
1 . 0 3 2 g / c m。 ,地 层 原油 黏度 在 4 2 0 1 1 2 3 3 mP a・ S ,地 层水 为 Na HC O。 型。
方 法 ,研 究 了边 底 水 稠 油藏 蒸 汽 吞 吐 开 发 平 面 和 纵 向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及 剩 余 油 潜 力 , 进 而 提 出 了实 施 加
密 、细 分 层 系调 整 , 大位 移侧 钻 , 封堵 出水 层 位 ,抑 制 边 底 水 内侵 等 技 术 挖 潜 剩 余 油 的 配 套 技 术 。 研 究
边 底 水 稠 油藏 剩 余 油 挖 潜 技 术 研 究
王 健 ( 中石油辽河油田 公司 锦州采油 厂, 辽宁 盘 锦1 2 1 2 0 0 )
[ 摘 要 ] 针 对 边 底 水 对 吞 吐 阶段 采 收 率 的影 响 ,采 用 油 藏 工 程 分 析 方 法 、 动 态 分 析 结 合 监 测 技 术 法 等 多种
锦州 油 田稠 油油藏 以层 状边 底水 油藏 为 主 。含 油 面积 3 6 . I k m。 ,石 油地 质储 量 1 . 3 2 ×1 0 。 t ,油藏埋
深6 6 O ~1 2 8 6 m。构 造复 杂 ,为典 型 的复杂 断块 油藏 ;油 层 纵 向上 分布 零 散 ,有效 厚 度 在 9 . 1 ~3 5 . O m, 单层 厚度 一般 在 1 . O ~4 . O m 之 间 ,纵 向上含油 井段 长 ,净 总厚度 比低 ,以 0 . 1 4 ~O . 3 8之 间 为主 ;油层
其斜 率为 弹性 产率 ,可 求得 K 值 。以锦 8 8块 为例 ,通 过作 亏空体 积 和 △ P 的关 系 曲线 ,以最 初直 线段 作 为弹性 开采 段 ,其斜 率 为 弹性 产 率 ,求得 K 一4 5 . 5 ×1 0 m。 / MP a 。依 据 历 年 测 压 数 据 和 生 产 数据 ,
表 明 ,这 些 配套 技 术 适 合 边 底 水 稠 油 藏 , 可 以使 油 藏 保 持 较 高 的 开 发 水 平 。
[ 关 键 词 ] 边 底 水 ;稠 油 ;水 淹 ;锦 州 油 田
[ 中图分 类号]TE 3 5 7 . 6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3—1 4 0 9( 2 0 1 3 )2 0— 0 1 4 3~ 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