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功 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功教学设计

机械功教学设计

机械功【教学目标】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S=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FW⋅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通过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功的概念建立。

2.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着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实例演示:马拉着车在水平方向运动,马对车施加的拉力为水平方向,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又沿着力的方向运动,所以马对车做了功。

请学生找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根据这两个条件判断下列情况是否做功?1.人竖直方向搬石块,石块未动。

人是否对石块做了功?人水平方向拉箱子,箱子未动,人是否对箱子做了功?结论:均未做功,依据: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2.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滑动。

支持力与重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结论:在运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3.服务员用力竖直向上托盘子,然后水平移动盘子。

人是否对盘子做功?妇女用力竖直向上托篮子,然后水平移动。

妇女是否对篮子做功?4.学生竖直向上背书包,在水平路面行走。

学生是否对书包做功?结论:如果力F与S方向互相垂直,力F不做功。

小结:不做功的3种情况: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二、功的大小的求法:把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W=FS 。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

1J=1N ·m 。

l J 的功等于1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m 距离时,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1J 。

课堂例题:一个人用50N 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 的车前进2m ,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已知:N F 50=,N G 200=,m S 2=水平,m S 0=竖直。

初中机械功教案

初中机械功教案

初中机械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能够分析生活中机械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机械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机械功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推车、提水等)让学生初步理解机械功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机械功?机械功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机械功的概念,强调机械功的计算方法(力×距离× cosθ)。

2. 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有用功/总功),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机械功的应用,如电梯、汽车等,让学生理解机械功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功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工程、科技等。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对机械功和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机械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机械功教案

高中物理机械功教案

高中物理机械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 熟练运用机械功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三、教学难点:
1. 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2. 机械功与力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机械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机械功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探究机械功的计算方法(15分钟)
讲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3. 练习与应用(20分钟)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应用机械功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机械功的理解。

4. 拓展延伸(10分钟)
讨论机械功与力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复习(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机械功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资源:
1. 教师课件和板书;
2. 练习题和实例;
3. 计算器。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判其对机械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问题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机械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功》教案6

《机械功》教案6

机械功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3、知道合外力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

4、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学生易混淆,需讲透;2、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

2、学生对负功意义的理解较困难。

教学流程:复习初中知识(做功及其必要条件)一引入新问题(F、L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如何计算)f得出功的计算式f解决实际问题f应用f小结。

教学过程:例题1:(课本上的例题)引导学生对雪橇进行受力分析,使学生明确:拉力F对雪橇所做的功,实际上是F的水平分量对物体所做的功,而拉力的竖直分量与位移1的方向垂直,对物体不做功,例题2:如图3所示,ABCD为画在水平地面上的正请大家先在座位上把此题做一下,方形,其边长为,P为静找两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其计算结果止于A点的物体,用水平力F沿直线AB拉物体缓慢(其中一位的结果是W=0另一位结果是W=4F)滑动到B点停下,然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BCS物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总结,使学生明确,在每一段体滑动到C点停下,接下位移中,力F都与同方向,做功为F,四个过程加来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CD起来就是4F。

强调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这个力拉物体滑动到D点停下,最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DAS物体滑动到A点停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简单地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画等号,要结合物理过程作具体分析下。

若后三段运动中物体另:在全过程中,力F是恒力还是变力?如何求解也是缓慢的,求全过程中水平力F所做的功是多象本题中的变力做功?少?引导学生分析冋:位移方向与力的方向是否一致?图3怎么求出位移的方向?例题3、如图4,F i、F2是是作用在物体P上的两个利用公式求出各力的功及其代数和水平恒力,大小分别为:冋:合力大小如何?方向如何?F I=3N, F2=4N,在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下,使物体P 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m距离的过程中,它们对物体各做了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 i、F2的合力对P做了多少功图4例题4:如图5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当斜面与木块保持相对静止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距离S的过程中,作用在木块上的各个力分别做功多少?合力的功是多少?图5课堂小结位移方向与合力方向是否相同?合力做功是多少?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了什么?3、功的单位:焦耳1J=1N • m正功的意义: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1.1机械功教案(鲁科版必修2).doc

1.1机械功教案(鲁科版必修2).doc

第一章功和功率第一节机械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

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物体所受的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

2、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Ficos a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生活与课堂物理知识之间的沟通桥梁。

二、教学重点: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2、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一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怎样衡量这种效果呢?物理里面引进了“功”这个概念。

[推不同的重物,效果不同]大家对“功”这个字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

这些词中有的具有“成效”的意思,力学中“功”的概念,它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里所说的功有它的特殊含义。

什么叫功?从现在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新课教学斜面可以省力,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当高度相同时,力与车和方向上的乘积不变。

学生观察图片后思考,三种不同的方式把木箱从底的地方移到车上,会选择哪种比较好呢?学生回答: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利用斜面把小车拉到一定的高度。

记录力与力的方向上的距离。

分析问题引入情景,用三种同的方法把物体提高到一定高度,你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

演示,利用斜面提高物体的三种不同方法。

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和乘积叫做这个力所做的功。

学生感知:当高度相同时,力与力的方向上的乘积为什么会相同呢?因为完成的任务相同。

高一物理《机械功》教案

高一物理《机械功》教案

一、机械功定义:辨析:1、起重机提着货物静止不动,拉力对货物是否做功了?2、起重机着货物使货物沿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拉力是否做功了?问:起重机怎样拉着货物,拉力才做工?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2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两者作用效果相同吗?功的正负• 1.当α=90时,cosα=0,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s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2.当α<90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F为动力• 3.当90<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对物体做负功,F为阻力•注意: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功是标量,正负只表示作用效果不同;例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向右前进了4m,求地面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往往是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那么如何计算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1).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2).先求出各个力的合力,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例题2.一个质量m=150kg的雪撬,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θ=37 °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50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s=5m。

雪橇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阻=100N。

求力对雪橇做的总功.1.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受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B.凡是发生了位移的物体,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C.只要物体受力的同时又有位移发生,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D.只要物体受力,又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2.图1-1-7中是小孩滑滑梯的情景,在小孩下滑过程中,关于各力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做正功B.支持力做负功C.支持力不做功D.摩擦力做负功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是矢量,正、负表示方向B.功是标量,正号表示外力对物体做功,负号表示物体克服外力做功C.力对物体做正功还是做负功,取决于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D.力做功总是在某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功是一个过程量4.如图1-1-8所示,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当对它施加图A的拉力F,使它由静止发生位移s,与对它施加图B 的推力F,使它由静止发生位移s,F与水平方向夹角均为α,则关于做功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B中F做功多B.A、B中F做功相同C.图B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多D.A、B中克服摩擦力做功相同5.质量为m的木箱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水平力F作用在木箱上,使它沿斜面匀速向上移动了s,如图1-1-9所示,试分析作用在木箱上有几个力,各力对木箱做功为多少?合力所做的功为多少?3.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在0 ~1 s内,合外力做正功B.在0 ~2 s内,合外力总是做负功[来源:学科网ZXXK]C.在1 s ~2 s内,合外力不做功D.在0 ~3 s内,合外力总是做正功二、功和能机械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总是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5则范文

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5则范文

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5则范文第一篇: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机械功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

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

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机械功教案 教学设计

机械功教案 教学设计

` 机械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来历,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αcos Fl W = 只适用于恒力,l 应为对地位移。

(二)过程与方法1、从“为什么要引入功”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3、在推导αcos Fl W =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功”和“功”的来历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2、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

教学用具弓箭、重物、锯、木板、榔头、钉子、起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能量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做功的过程,可见,功与能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物理量。

因此,在本章追寻守恒定律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功。

设问:为什么要引入功?二.通过演示和事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请同学举例能量发生变化的例子。

演示:射箭运动通过学生举例和教师演示射箭运动的分析发现力对物体做功的确导致了物体能量的变化。

又如书本题图:货物在起重机的作用下重力势能增加了。

上述事例也说明能量发生变化,一定有力对物体做了功,反过来,力对物体做了多少的功,就意味着有多少的能量发生了转化。

可见,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通过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work”不就是“工作”吗?那“做工”和“做功”意思是不是一样?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功”的来历和做功的因素。

互动演示:请同学背或抱着一桶纯净水。

教师“命令”:“你今天的‘工作’就是抱着这桶纯净水站一个小时。

高中物理:《机械功》教案(鲁科版必修2).doc

高中物理:《机械功》教案(鲁科版必修2).doc

鲁科版物理 ( 必修 )2 第一章功和功率第一节机械功一、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与地位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实验 ) 》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 2 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功的概念”。

该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出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知道正功、负功的含义;应用功的一般公式,会计算恒力、合力的功。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功的公式 W = Fs”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力作用效果的角度导出功的一般公式 W = Fscosα,突出了力有空间积累的效果。

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开发。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

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物体所受的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

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功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功”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⑴重点:功的一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判定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总功的计算。

⑵难点:弄清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是不同的;认识负功的物理意义;总功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 导入新课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将各自的课桌右移约2cm.教师关注学生操作的方式,并把移动课桌这一具体问题转换为物理模型来讨论,用示意图分类展示在黑板上。

机械动作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机械动作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机械动作教案模板范文初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动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机械动作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机械动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常见机械动作的分类和特点3. 机械动作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4. 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机械动作的存在和应用。

2. 学生分享对机械动作的理解和例子。

二、机械动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1. 教师讲解机械动作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区分机械动作和其它类型的动作。

三、常见机械动作的分类和特点(20分钟)1. 教师介绍常见的机械动作,如杠杆、滑轮、齿轮等。

2. 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观察和分析各种机械动作的特点和应用。

四、机械动作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理解机械动作。

2.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机械动作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和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分享对机械动作的复习和思考。

二、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杠杆、滑轮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机械动作的过程和效果。

2. 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设计和制作一个机械动作的模型或装置,展示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三、总结和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 学生分享对机械动作的理解和体验,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机械动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常见机械动作的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机械动作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运用能力。

4. 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机械功-鲁科版必修2教案

机械功-鲁科版必修2教案

机械功-鲁科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机械功和功率的关系;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械功和功率。

二、教学内容1.机械功的概念;2.机械功的计算方法;3.功率的概念;4.功率的计算方法;5.机械功与功率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机械功和功率的计算方法;2.机械功和功率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2.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互动法: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增加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拉力机拉伸样品的过程。

2. 讲授机械功(20分钟)2.1 机械功的概念机械功是指物体所受的力沿着其移动方向所做的功,公式为W=Fd。

2.2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以斜面的下滑为例,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沿斜面下滑ℎ的距离,重力功为Gℎ=mgℎ,而斜面支持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为 $F = mg\\sin\\theta$,机械功公式为 $W = Fd = mgh\\sin\\theta$。

3. 讲授功率(20分钟)3.1 功率的概念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公式为 $P = \\frac{W}{t}$,单位为瓦特(W)。

3.2 功率的计算方法以机械液压启闭机为例,若水液缸提升一个高度为ℎ的物体需要做功W=mgℎ,时间为t,则功率公式为 $P = \\frac{W}{t} = \\frac{mgh}{t}$。

4.讲授机械功和功率的关系(15分钟)机械功和功率之间的关系为W=Pt,即功率乘以时间等于做的功。

5.教学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示学生课下复习重难点内容。

六、教学评估1.讲解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的能力;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小组讨论和课堂回答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了讲授法,探究法和互动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机械功和功率的知识点。

高中物理机械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机械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机械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功的概念和公式;2. 掌握机械功的计算方法;3. 学会应用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机械功的定义;2. 机械功的计算公式;3. 机械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机械功的概念;2. 掌握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小推车、斜面、测力计、滑轮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机械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何为机械功及其重要性。

二、讲解机械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5分钟)1. 讲解机械功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产生位移时所做的功称为机械功;2. 讲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机械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力计测量在斜面上推小推车所做的功;2. 让学生计算小推车所做的机械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四、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几道机械功的计算题目让他们练习;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应用机械功的概念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机械功的重要性和应用,并提醒学生力与位移的方向对机械功计算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练习题目,鼓励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提出相关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功的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下节课可以结合其他物理知识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物理学习视野。

《机械功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物理鲁科版高中必修第二册(新课标)】

《机械功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物理鲁科版高中必修第二册(新课标)】

第1节机械功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知道正功和负功的判断方法,理解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3. 掌握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功的计算方法、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播放吊车吊装风力发电机组件的视频。

教师设问:吊车对风力发电机组件做功了没有?你是怎样判断的?学生活动:学生集体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理答。

根据初中所学的内容,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活动:展示人拉购物篮的图片。

教师设问:生活中有时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既不相同,也不垂直。

这时我们怎样判断这个力对物体做没做功呢?讲授新课一、机械功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老师所提问题,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

教师活动:讲解功的求法。

当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可以把力F分解为两个分力:与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与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

由于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故分解后原来的力F就相当于不存在了。

设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发生的位移的大小是l,则分力F l所做的功等于F l l。

分力F2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F2所做的功等于0。

因此,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等于F l l,而F l=F cosα,所以W=Fl cosα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用符号J表示。

如果I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1 m 的位移,那么这个力对该物体所做的功就是1 J,即1 J = I N ×1 m = 1 N·m二、机械功的计算教师活动:讲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由功的计算公式可知,当力F和物体位移s的大小都一定时,功W就由F与s的夹角α的余弦cosα决定。

当α= 0°时,cosα = 1, W = Fs, 这就是初中物理中作用力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同的情况。

机械功-鲁科版必修2教案

机械功-鲁科版必修2教案

机械功-鲁科版必修2教案课程背景机械功是机械学科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它是衡量机械系统能量变化的物理量。

而在工程领域中,机械功更常用于描述机械设备的功率和效率。

本次授课的教材为《鲁科版必修2》中的机械功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功的基本定义及计算方法;2.掌握机械功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机械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授课内容1. 机械功的定义在力学中,机械功是指力沿着位移方向所做的功。

公式表示为:$$W=\\int_{a}^{b}F\\cdot\\mathrm{d}s$$其中,W表示机械功,F表示施加在物体上的力,$\\mathrm{d}s$表示位移的微小量。

2.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当力的方向和移动方向相同时,机械功可以通过下式计算:W=Fs其中,s表示物体的位移距离。

当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不同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机械功:$$W=\\int_{a}^{b}\\boldsymbol{F}\\cdot\\boldsymbol{\\mathrm{d}s}=\\int _{a}^{b}F\\cos\\theta\\cdot\\mathrm{d}s$$其中,$\\theta$表示力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3. 机械功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机械功在机械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机械功计算某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计算机械设备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分析摩擦力对机械系统效率的影响等。

4.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功的应用。

例如,考虑一个滑块在水平面上滑动的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沿x轴正方向移动一段距离s,受到一个与x轴成角度$\\theta$的力F的作用,求物体所受的机械功。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将力F分解为沿x轴方向和垂直于x轴方向的分力F x和F y;2.将力F x和物体位移s的夹角设为$\\alpha$,根据定义计算机械功的大小:$W=F_x\\cdot s\\cdot \\cos\\alpha$。

《第1节 机械功》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第1节 机械功》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机械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2. 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4. 会计算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二、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 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三、教学难点:1.正、负功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小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设计:(一) 【课堂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本用手举到头顶,然后提出问题:1、课本从桌面移动到头顶,现在课本有什么能量?这个能量从哪来?学生举手回答:课本有重力势能,由于人对课本做功。

教师演示用水平拉力拉动小车在桌面运动,然后提出问题:2、小车在桌面运动时有什么能量?这个能量从哪来?学生举手回答:小车有动能,由于人对小车做功。

教师总结: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为了量度物体能量变化的大小,科学家引入机械功这一概念,今天我们来学习《机械功》。

同时PPT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学生读教材。

(三) 【教师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如图所示几种情况力F对物体做功了吗?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总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刚才小车的运动的方向跟力的方向相同。

实际生活中,当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如图所示),怎样计算这个力所做的功呢?(四)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方法一:我们可以把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

方法二:我们可以把物体位移分解到两个方向:跟重力方向一致的分位移S1,跟力方向垂直的分位移S2。

(五)【教师总结】: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W=FS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况:W=FScosα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机械功》教案15

《机械功》教案15

机械功●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功的两个要素.2.掌握功的公式:W = Fs cosα .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知道功的单位.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4.能正确运用功的公式计算各力做功的大小.5.掌握合力做功的两种计算方法.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判断物体所受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功的概念和求解功的数值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2.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1.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2.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计算.●教学方法:目标导向法(皮连生)●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功的初步概念及功的正确计算,难点是对功的初步概念的正确形式和力对物体做负功的理解.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目标导向教学法的目的是: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让学生从概念的感觉到感受再到感知的逐步加深理解过程。

在学习时最好采用类比的方法,将高、初中的功的概念中不同的关键词组进行对比理解.同时要联系实际理解功的概念:如果力对物体做负功,则这个力一定表现为阻力,也常说为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同时要注意学会判定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自然界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例如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总能量守恒.人类发明了各种机械,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智能化…..这都是为了将能量转化成我们容易而且高效利用的能量形式。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我们在初中学过功的知识,知道功和能是有密切关系的.原来,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这样,通过做功的多少就可以定量地研究能量及其相互转化了.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机械功.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向一]学习机械功的定义[程序一]投影出思考题1.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举几个实例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3.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功的大小如何确定?4.如果力F的方向与位移s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应如何求解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程序二]学生阅读、讨论、解答思考题.[程序三]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概括.[程序四]重点讲解点拨:如图所示,当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功的求解.1.师生共同分析力F产生的效果:[效果一]向右拉物体;[效果二]向上拉物体;2.据力F产生的效果对F进行分解.3.分力F1所做的功等于F1s,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F2做的功等于零.因此,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等于F1s,而F1=F cosα.所以:W=Fs cosα4.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来推导:W=Fs cosα(可以提示,从位移的角度思考)教师总结:(1)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表达式为 W=Fs cosα(2)α指的是力F和位移s间的夹角.[目标导向二]理解功的公式:W=Fs cosα[程序一]投影第一组训练题:下图表示物体在力F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s,试分别计算在这三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设在这三种情况下力、位移的大小都相同:F=10 N,s=2 m,角θ的大小如图中所示.丁1.学生解答训练题.2.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概括.甲图中:F和s之间夹角为π-θ=30°.所以W甲=Fsc o s30°=10×2×3 J=103 J2乙图中:力F和位移s之间的夹角为π-θ=150°所以W乙=Fsc o s150°=10×2×(-3) J=-103 J2丙图中:力F和s之间的夹角为30°.所以W丙=Fs cos30°=103 J丁图中:力F和s之间的夹角为180°.所以W丁=Fs cos180°= -20 J[程序二]拓展讨论拓展讨论1:甲和丙图中力F做的功相同,那么力F对物体产生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对地产生的压力不同)拓展讨论2:乙和丙图中力F做的功有什么不相同,那么力F对物体产生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引出“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及关于力对物体做负功的两种意义等同的说法)拓展讨论3:从数学的角度来总结力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正功、负功、不做功。

简单机械功和能教案

简单机械功和能教案

简单机械功和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等)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3. 让学生了解能量的概念,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3. 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4. 能量的概念及其转化和守恒5. 实例分析:机械功和能的运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2. 难点:功的计算,杠杆和滑轮的分类及特点,能量转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物模型和示意图,直观展示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机械功和能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功和能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功的概念,讲解功的计算方法。

3. 演示:展示杠杆和滑轮的实物模型,讲解其工作原理。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与资源:1. 教学策略: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使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教学资源:PPT课件实物模型(杠杆、滑轮等)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等)作业练习题及答案相关视频资料七、评价方式与反馈:1.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应用能力。

2. 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口头反馈,指导其纠正错误。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机械功与机械能》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机械功与机械能》教案、教学设计
1.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机械功与机械能的知识。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新课内容:
(1)机械功:介绍机械功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2)机械能: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分析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关系。
(3)机械效率:介绍机械效率的定义,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活中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实例,并进行实验验证。
4.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发现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基本规律。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经验。这样的总结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机械功与机械能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机械功【市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机械功【市一等奖】

《机械功》【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 =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2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2) 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 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铁架台、滑轮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人们在使用简单机械时发现,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

1、人们在使用简单机械时发现,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设疑:那么在利用机械为人们工作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提问、分析发现:若动滑轮的质量远小于所提物体的质量,那么,拉力F几乎是物重的一半,拉力的作用点上升的距离s为重物上升的高度的两倍,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距离S相乘,则Fs =(G/2)×2h≈Gh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

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

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是机械师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功和功率第一节机械功一、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

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物体所受的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

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功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功”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⑴重点:功的一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判定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总功的计算。

⑵难点:弄清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是不同的;认识负功的物理意义;总功的计算。

三、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将各自的课桌右移约2cm.教师关注学生操作的方式,并把移动课桌这一具体问题转换为物理模型来讨论,用示意图分类展示在黑板上。

预测操作的方式:大部分学生会上提,小部分学生会平推、斜推、斜拉,如下图所示。

问题1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图(a)、图(b)恒力F是否做功,为什么?预测1 都有做功。

预测2 图(a)恒力F有做功,图(b)恒力F没有做功。

让学生回答,基本上能从初中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即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入手。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也就是说,如果施力于某物体,并使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

那么,功应该如何求解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板书]第1节机械功(二)新课教学[板书]1.机械功的定义:作用于某物体的恒力F与该物体沿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s 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问题2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a)、图(b)恒力F做的功各为多少?预测1都有做功,W=Fs。

预测2图(a),W=Fs;图(b),W= 0。

说明应用初中所学的有关功的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

问题3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c)恒力F是否做功、做的功为多少?设疑力F有什么作用效果?预测使物体竖直上提和水平前进。

教师引导:能否从力的分解角度来讨论问题2呢?分组讨论探究,并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2。

预测1不做功。

因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s是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预测2有做功,W=Fs。

因为功是力F与位移s的乘积预测3有做功,W=Fs cosα。

因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力F分解为使物体水平前进的力F1=F cosα和竖直上提的力F2= F sinα。

沿F1的方向发生的位移为s,F1所做的功W1=F cosα·s=Fs cosα;F2与s的方向垂直,F2没有对物体做功。

由于F的作用效果与分力F1和F2共同作用效果相同,所以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W1=Fs cosα。

说明分组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小结:一般地,对作用于物体上方向与物体位移s成α角的任何一个恒力F,都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把它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位移s方向的两个分力,再结合功的定义,得到功的一般计算式W=Fs cosα教师:由于位移是矢量,也可以将位移s分解,再结合功的定义来推导功的一般计算式,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去完成。

让学生阅读课本P4第三自然段,并回答1焦耳是如何定义的。

[板书]2.机械功的计算[板书]⑴功的公式:W=Fs cosα(适用条件是F必须是恒力)用小黑板或多媒体投影出示下列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本P5后,由小组讨论得到结果,填入表格中。

问题3 求出图甲中恒定推力F 对小车所做的功W 1。

预测1 W 1 = Fs预测2 W 1 = Fs cos150° = -32Fs 预测3 W 1 = Fs cos30° =32Fs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根据物理情景来判定公式W = Fs cos α中的夹角α,指出W 1 = Fs cos30° = 32Fs 是正确的,依据是将代表力F 与位移s 的箭尾移到同一点如图丙所示,再看它们之间的夹角。

并指出W = Fs 只适用于恒力F 与位移s 同向的情况。

问题4 求出图乙中恒定拉力F 对小车所做的功W 2。

预测1 W 2 = Fs预测2 W 2 = Fs cos150° = - 32Fs 问题5 试比较图甲、乙中力F 对小车所做的功的大小。

预测1 W1 > W2预测2 W1=W2说明设置以上几个问题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正负功的含义。

教师指出:功是标量,其大小的比较,是取绝对值进行比较的,W1=W2才是正确的。

又如做功-9J > 1J,-1J < 3J,5J =- 5J。

[板书]⑵正功与负功表示两种相反的做功效果。

功是标量,功的“正”、“负”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正功和负功是借以区分谁对谁做功的标志。

虽然力与位移都是矢量,功却是标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那么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在图甲中,推力F对小车所做了32Fs的功,表明推力F对小车的运动起促进作用,这个力是动力;在图乙中,拉力F对小车所做了-32Fs的功,表明拉力F对小车的运动起阻碍作用,这个力是阻力。

也就是说,动力一定做正功,阻力一定做负功。

[板书]⑶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力对物体做正功,表明此力是动力,其作用效果是促进物体的运动;力对物体做负功,表明此力是阻力,其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问题5在图乙中力F对小车做了-32Fs的功,我们还可以怎么说?预测1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10J的功。

预测2 克服这个力做了10J的功。

强调: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一定是正值)。

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求解方法,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那么,如何求解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和总功呢?⑶总功的计算例题如图所示,利用斜面从货车上卸货,每包货物的质量m=100kg,斜面倾斜角α= 37°,斜面的长度l= 1.5m,货物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μ= 0.2,求货物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受到的各个力所做的功、外力做的总功以及合外力做的功。

(g 取10m/s2,sin37°= 0.6)解:斜面上的货物受到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摩擦力f共三个力的作用。

货物位移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

用正交分解法,将货物所受的重力G分解到与斜面平行的方向和与斜面垂直的方向,则有N=G2=mg cosα,f=μN=μmg cosα。

由于斜面支持力N与位移垂直,所以支持力对货物没有做功即W N=0。

重力G对货物所做的功W G可以用下列三种方法求解。

方法一:根据功的定义。

由于重力方向上的位移h=l sin37°,所以W G =Gh=mgl sin37°= 100 × 10 × 1.5 × 0.6 J = 900 J方法二:用公式W=Fs cosα。

由于重力与位移的夹角为90°- 37°= 53°,所以W G =Gl cos53°=mgl sin37°≈100 × 10 × 1.5 × 0.6J = 900 J方法三:用力的分解等效。

将重力分解为使货物沿斜面下滑的分力G1和垂直紧压斜面的分力G2,则有G1=mg sin37°。

由于G2与位移垂直,G2对货物没有做功,所以重力所做的功等于沿斜面向下的分力G1所做的功,即W G =G1l=mgl sin37°≈100 × 10 × 1.5 × 0.6J = 900 J摩擦力f对货物所做的功W f =f l cos180°=-μmg cos37°·l ≈ - 0.2 × 100 × 10 × 0.8 × 1.5 J =- 240J 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W总=W N + W G + W f= (0 + 900 – 240)J = 660J物体所受合外力F合=G1-f=mg sin37°-μmg cos37°,方向与位移相同。

合外力所做的功W合=F合l= (mg sin37°-μmg cos37°)l=mg(sin37°-μcos37°)l≈100 × 10 × (0.6 - 0.2 × 0.8) × 1.5J = 660J说明例题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以下几点:①温故,如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

②知新,如求功公式的应用,对正功、负功、不做功的求解具有普遍性。

③求重力功时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④可以体现出外力做的总功与合外力做的功的关系,以便归纳。

要求学生思考独立完成该例题,请好中差三位学生上台扳演,教师可以及时地订正学生解题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

小结在多个力共同作用下,这些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总=W1 + W2 + …+ W n,代入时应考虑功的正负号;若合外力为恒力,则求总功时还可以用W总=F合s cosα来求解,其中α是合力F合方向与位移s方向之间的夹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