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分析

合集下载

_没有晚清_何来_五四_的两种读法

_没有晚清_何来_五四_的两种读法

文学史研究/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的两种读法李杨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的观点具有双重涵义。

其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史0的命题,因为他通过批判五四文学的霸权,确立了/被压抑的现代性0)))/晚清现代性0的文学史价值,在启蒙文学史和左翼文学史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方式;其二,将其理解为一个/知识考古学0意义上的解构命题,该命题的意义不在于挑战有关中国现代性的五四起源论,而在于挑战/起源论0本身。

本文对/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两个层面意义的解读,目的不仅在于揭示该命题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更在于凸显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

在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0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0之后,还很少有一个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命题像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¹这样被反复谈论。

这当然与中国大陆这一特定的知识语境有关。

20世纪中国的主流文学史观,无论是诞生于/五四时期0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还是3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0,抑或是80年代以/现代化0为基本诉求的/新时期0文学史观,都是/从五四谈起0。

其中尤以/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0影响最为深远。

在1940年发表的著名的5新民主主义论6中,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0是中国/旧民主主义0与/新民主主义0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0前最初八十年的特征是/旧民主主义0,而/五四运动0后二十年的特征则是/新民主主义0。

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五四0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与之对应,/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0º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0统领了5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现代)文学史写作。

人们对新文学的性质形成了共识:中国的新文学从/五四0开始,其基本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其领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思想,亦即马克思列宁主义。

没有五四,何来晚清?

没有五四,何来晚清?

南方文坛2019.1Southern Cultural Forum“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是我论晚清小说专书《被压抑的现代性》(Fin-de-sie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997)中文版导论的标题。

长久以来,文学和政治文化史上的晚清一直被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集颓废封建于一身。

相对于此,五四则代表现代性的开端;启蒙与革命,民主与科学的号召至今不绝。

这样的二元史观其实早已问题重重,但因学科建制和政治论述使然,学界始终不能撄其锋。

在《被压抑的现代性》里,我重读太平天国以来的小说,企图借此重理晚清文学文化的脉络,并挖掘“被压抑的”现代性线索。

我处理了狭邪、公案、谴责、科幻四种文类,视之为现代情感、正义、价值、知识论述的先声。

我认为在西学涌进的前夕,晚清作家想象、思辨“现代”的努力不容抹煞。

始料未及的是,因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一命题,《被压抑的现代性》中译本在大陆出版后(2005)引起许多讨论,至今不息。

争议最大的焦点在于,五四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意义空前绝后,岂容与帝国末世的晚清相提并论?更何況“没有”“何来”这样的修辞所隐含的逻辑先后与高下之别。

批评者或谓此书哗众取宠,解构正统典范,或谓之矫枉过正,扭曲五四丰富意涵,如此等等。

晚清文学一向被视为现代边缘产物,如能因为一己并不算成熟的研究引起瞩目,未尝不是好事。

但另一方面,部分论者所显现的焦虑和敌意暴露“文学”在当代中国作为政治符码,毕竟不能等闲视之。

无可讳言的,直至今日中国官方历史仍然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框架下展开,因此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有其意识形态基础,不容逾越。

在这样的论述下,五四具有图腾意义,它必须是“新的”文学和历史的起源,是启蒙和革命的基础。

我在书中强调,“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与其说是一锤定音的结论,不如说是一种引发批评对话的方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涵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要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总的清算,就必须同时去 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适宜宣传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文 学、白话文。于是,他们在极力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发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同时成了文 学革命的倡导者,文学革命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评论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评论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不 仅 如此 , 王德威 的语 言风格 是华 丽而雄 壮 的 。
他的贡献 , 多集中于他面对社会不义 , 呐喊彷徨的反 应。鲁迅这一部分表现 , 其实不脱于 1 9世纪欧洲写 实主义传统之一。我们多半 已忘记 晚清时 的鲁迅 , 曾热衷于科幻小说如《 月界旅行》 的翻译 , 而那位 曾 写过散文诗《 野草》 的鲁迅及滑稽讽刺小说《 故事新 编》 的鲁迅 , 也是 8 O年代才渐 为学者认知。我们不 禁想象 , 如果当年鲁迅不孜孜于《 呐喊》 、 《 彷徨》 , 而 持续经营他对科幻奇情的兴趣 , 对阴森魅艳的执念 ,
o 高春 元
( 内蒙 古 大学 , 内蒙 古 呼和 浩特 0 1 0 0 2 1 )
[ 摘 要 ] 王德威是继夏志清、 李欧梵之后又一个冲击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界的海外汉学家他涉猎广泛阅
读丰富观点新颖对 中国现代 文学研 究做 出了重要 的贡 献。在 《 被 压抑 的现代性—— 没有晚 清, 何来 “ 五 四” ? 》 一文
也是 由于这 篇论 文 , 向来 不受 重 视 的 晚清 小说
深信不疑的东西。这种启发对学术研究而言是一种 开放 , 一种 成长 。
王德威 的这篇论文 , 想要表达 的是 , 中国文学的 现代 化起 点在 晚 清 , 而 不 在 五 四。这 样 一 来 便 重新 书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的起点 。长久 以来 , 我们认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在五四 , 从五 四开始与西 方文学靠拢 。王德威认为 , 晚清 的小说 已经形成 了 现代化实验 , 不论是从出版数量 , 还是从小说的写作 方法而言 , 都 已显露 出现代 化的端倪 。由于五四精 英们 的人为选择——认为小说应该为人生 , 为社会 , 不 应该 表 现 男 女 爱 情 , 低 俗 趣 味— — 而 遭 到 批 判 。 所以, 晚清小说 的现 代性遭到压抑 , 而不 被人们重 视。“ 对我而言 , 中国作家 的现代化努力 , 未尝较西 方为迟 , 这般跃跃欲试 的冲动不是始 自五四, 而发端 于晚清。更不客气地说 , 五 四菁英 的文 学趣 味远较

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李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第三章反文学史命题●开篇●只要是在文学史之内思考问题,只要文学史仍然是国家教育体制中的一门学科,文学史写作就不存在想象的自由,也不可能通过对文学史的重写抵达、接近历史或文学自身●文学史与考古学●“文学史”以描述文学发展的历程为目标,是门有起点、有开端、有源头的学科,是对连续性的描述,对线性发展的重建。

“文学史”将各种主题、概念和问题整合起来,将那些边缘的、准学科性的零散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将它们纳入一个具有共同方向性的进程●知识考古学更趋向分解由历史学家们编织起来的所有网络;它使差异增多,搅乱沟通的线路,并且竭力使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文学史”的概念并非不证自明的,它们都是人为建构的结果。

“知识考古学”的目标在于揭示这些束缚是怎样形成的;质询逻辑性、系统性是怎样运作的,它们掩盖和隐匿了什么,逻辑和主体是通过怎样的排斥而得以确立的.总体性是怎样撮合起来的●“反文学史”中的“反”没有...,何来....●反=反思+解构,拆除“起源”“连续性”等要素构成的虚构的同谋关系,揭示出“文学史”建构自我的方式,指出那些被自然化和内在化的“文学史”的主体观念和分期概念其实都是通过虚构出“他者”才得以完成自我确认的●一、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五四起源观的两次强调:革命→启蒙●第一次:50年代●新民主主义文学观,第一次强调“五四起源观”。

把五四作为新旧革命的分界线、新文学的开始,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第二次:80年代●现代文学史的写作进入到一个被表述为回归五四精神的“新时期”,革命史观重新被启蒙史观取代,中国现代史被重新定义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强调五四对“个人”的发现。

五四不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是中国“现代”的开端——五四起源的合法性再一次被强化了●虽然启蒙史观和左翼史观对现代史的性质有不同的认定,但他们都共同地将五四视为中国现代史的起点、作为“传统”与“现代”断裂的标志——因为二者都是在“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立的框架中建构自己的主体性的●制度化学科分类规约●若把五四视为传统和现代的分界线,则晚清=古代与传统,晚清不过是古代的尾巴,不过是为了真正的现代的出现做的准备●制度化学科分类规约下,近代文学被视为古代文学的一部分,导致大陆学者普遍只在学科内讨论玩请问下●王德威:晚清现代性●“中国作家将文学现代化的努力,未尝较西方为迟。

也谈晚清和五四-精选文档

也谈晚清和五四-精选文档

也谈晚清和“五四”十多年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常见常闻的关键句之一。

在学术论义和学术著作的大生产运动中,这句话享有相当高的被征引率;在以各种名目组织的学术讨论巾,这句话甚至成为口头禅。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是王德威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的副标题,它比正标题更具影响力。

这是诱导性提问。

意在强调晚清作为文学阶段的重要性,而质疑“五四”的开创性意义。

一、“五四”:开端还是收煞?早在“五四”当时,新文学发难者已经开始了从“五四”到晚清的历史溯源。

如胡适《五年来中国之文学》“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

陈子展分别出版于1929年和1930年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延续了胡适的思路。

近30年来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也大多于“绪论”或“第一章”从晚清讲起。

1980 年中期“ 20 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则“试图涵盖百年中国文学的有机整体性,就更多注意到文学革命之前已经出现的某些向现代变革的趋向”。

而所有这些为“五四”溯源的努力都反而更凸显出“五四”作为一个新的文学时期开端的意义。

我也曾希望“重现世纪初的文学谱系,发掘多年以来隐而不彰的现代性线索”,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曾努力找寻并阅读在北京能够找到的晚清与民国初年的作品。

原本的意图是溯源追始,找寻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逻辑。

然而,感性的阅读体验却有悖原意:“五四”之前的作品与“五四”之后的新文学作品大不一样。

以《被压抑的现代性》中惟一提到的新文学作品《狂人日记》为例,如果只关注这篇小说反复出现的“吃人”二字以及据此抽绎的主题,会有理由在“感时忧国”层面寻找到它与晚清谴责小说的承继关系。

曾经,鲁迅以直接理性形式发出的“呐喊”被置于阐释坐标的中心,评论者对狂人形象众说纷纭的争论,竟并不影响对小说主题的一致理解。

倘若鲁迅不写这样一篇小说,不描述这样一个狂人,只将对“吃人”的揭示写进《随感录》,难道不能振聋发聩吗?而小说《狂人日记》则体现了鲁迅与现实世界建立起的审美联系。

对“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质疑——评王德威《被压抑的现

对“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质疑——评王德威《被压抑的现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9 2 0 X( 2 0 1 5 ) O 3 一O O 6 7 一O 4
Co mm e nt s o n Wa ng De we i ’ S‘ ‘ Re pr e s s e d M o de r ni t y’ ’
Qi n g Dy n a s t y ”i n h i s Re p r e s s e d Mo d e r n i t y i n t h e La t e Qi n g Dy n a s t y:Ne w No v e l T h e o r y,
A b s t r a c t : Wa n g De we i p u t t h e o p i n i o n“ Ho w t h e r e c o me s Ma y 4 t h Mo v e me n t wi t h o u t t h e l a t e
wh i c h h a s r o u s e d h o t d i s c u s s i o n s . Co n s i d e r i n g h i s t h e o r y o n mo d e r n i t y。i t h a s b e e n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r e e x i s t s s p a t i a l a n d t e mp o r a l c o n t e x t d i s l o c a t i o n a s f a r a s t h e t e x t i t s e l f i S c o n c e r n e d :f r o m
考察其“ 现代性” 的理论 , 发现从 文本叙述本身来看 , 存 在着 时空 的语境“ 错 位” ; 从文 学现代性发展 的链条 来看 , 对

再谈“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再谈“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再谈“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摘要:王德威先生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众生喧哗、富有生命力的晚清小说局面,并狭隘地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由“五四”提至晚清。

作者一面不断强调现代的多种可能性,一面却又将已经出现的多种文学类型视而不见。

作者在对“五四”文学发出责难时,没有站在真实的历史中做出客观的评述,因而存在诸多质疑。

当然这些质疑不是意味着对它进行全盘否定,书中很多观点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讨论。

关键词:现代性;晚清小说;“五四”文学《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最早用英文于1999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立即在国内的现当代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书中“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命题一时间也成为热议话题。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史研究丛书”又于2005年翻译、出版了此书,王德威先生“晚清文学现代性”的观点,为更多的研究者所熟知。

时至今日,关于这本书的谈论,关于“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争议,以及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研究,仍在学界中继续着。

在本书的导论中,王德威先生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切入,提出了晚清在现代中国文学上是“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的”,此时“推陈出新、千奇百怪的实验冲动,较诸‘五四’,毫不逊色”[1]1,再加上西方现代文明大摇大摆的进入国门,带来了种种“现代”的新方式,它们和“华夏本土的传统杂糅对抗,注定会产生出更为‘多重的现代性’”。

但是,作者认为由此产生的现代性的种种可能,最终都成了“五四”精英文学“摒除——或压抑——其他已然成形的实验”了[1]10。

作者把这些被压抑的现代性直陈为三个方面:(一)它代表一个文学传统内部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二)指“五四”以来的文学及文学史写作的自我检查及压抑现象;(三)泛指晚清、“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种种不入流的文艺实验。

比较文学科班出身的王德威,深谙西方现代文学经脉,在对晚清小说的分析研究中,引入比较文学的视野,将其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让晚清小说有了一种世界文学的向度。

作为方法、知识与想象的“晚清”文学——“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与现当代文学学科话语增生

作为方法、知识与想象的“晚清”文学——“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与现当代文学学科话语增生
崛起 的“ 实” 这 种承 认 的政 治让现 代 性 变成政 治 正确 的概 念 而 空洞 化 , 现 , 重新 落入 西方 思 维模 式 中。对这 一
论 断 的反 思是 研 究者超 越 时代 限 定使现 当代 文 学 学科 与研 究者 获得 独立 品格 , 向成 熟的 关键 所在 。 走 [ 关键 词 ] “ 没有 晚 清 , 来五 四 ” 现 当代 文 学 学科话 语 何 增 生 [ 图分类 号 ] I0 [ 献标 识码 ] A [ 中 26 文 文章 编 号 ] 10 6 1(0 2 0 0 2 04— 97 2 1 )8— 17—0 6
注转 向如何 想象 并 谈 论 中 国 “ 现代 ” 的方 式 , 引发 了 现 当代 文学 学科 研究 范 式 的转 换 。论 断对 “ 晚清 ” 现 代性 想象 的 释 放 , 发 十七 年 文 学 “ 现 代 的 现 代 引 反
多影响, 但这些 文学史观背后都有 一个不证 自明的
研究 范 式— — “ 五 四谈起 ” “ 四 ” 指认 为 “ 从 。 五 被 旧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的 中国 现 当代 文 学 进 入 了
现代 性变 成 政 治 正 确 的概 念 而 空 洞 化 , 新 落 入 西 重 方思 维模 式 中。对 这 一论 断 的反 思是 研 究 者 超越 时 代 限定进 而使 现 当代 文学学 科 与研 究 者 获 得独 立 品 格 , 向成熟 的关 键所 在 。 走
命 文 学史 观 成 为 文 学 史 叙 述 的主 流 话 语 , 把 “ 也 五
[ 基金 项 目] 国家社 科基 金 项 目(0 Z 9 ) 教 育部人 文社科 研 究项 目( 2 J 7 14 ) 1 B W0 6 ; 1 Y C 5 0 9

评论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评论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评论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作者:高春元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4期[作者简介]高春元,内蒙古大学2013级日语语言文学。

高春元(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王德威是继夏志清、李欧梵之后又一个冲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海外汉学家他涉猎广泛阅读丰富观点新颖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文中,王德威通过分析晚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狎邪小说、谴责小说、科幻小说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和“被压抑的现代性”之说反响强烈。

这些观点,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同时王德威的语言风格也值得注意。

[关键词]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现代性;现代文学史开端[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4-0049-02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经发表,便引起学界的轰动,其理论之大胆,可以用耸人听闻来形容。

冷静想来,王德威的观点对我们固有的思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逼迫着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东西。

这种启发对学术研究而言是一种开放,一种成长。

王德威的这篇论文,想要表达的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起点在晚清,而不在五四。

这样一来便重新书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

长久以来,我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在五四,从五四开始与西方文学靠拢。

王德威认为,晚清的小说已经形成了现代化实验,不论是从出版数量,还是从小说的写作方法而言,都已显露出现代化的端倪。

由于五四精英们的人为选择——认为小说应该为人生,为社会,不应该表现男女爱情,低俗趣味——而遭到批判。

所以,晚清小说的现代性遭到压抑,而不被人们重视。

“对我而言,中国作家的现代化努力,未尝较西方为迟,这般跃跃欲试的冲动不是始自五四,而发端于晚清。

更不客气地说,五四菁英的文学趣味远较晚清前辈为窄。

他们延续了‘新小说’感时忧国的叙述,却摒除或压抑其他已然形成的实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必须理解的几个问题问题一:1、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的现代性的文学2、文学现代性的标准——在内容上强调人的独立精神,形式上——白话的文学3、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于五四文学革命4、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八事”5、陈独秀:“三大主义”6、周作人:活文学或死文学的对立问题二:五四文学与晚清文学的历史联系1、晚清文学表现了过渡时期文学的观念的某种混乱和情绪的无精打采2、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何需晚清”问题三:1、五四文学革命所体现的现代性是一种启蒙的现代性,它的特点是推崇理性2、左翼文学:把文学的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3、左翼文学在特殊的年代追求文学的战斗武器作用,实质上是为新民主主义的理想而选择了粗暴的风格问题四:1、现代性的再一种形态,是世俗现代性2、通俗文学与知识精英文学,严格意义上说,是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文学系统:“一体两翼”——“双翼舞动”问题五:1、港澳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同民族的作家共同创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他们相互之间没有文学标准以外的地位高下之别3、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下限,定在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第二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一)主要特征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是中国文学自身孕育的结果清末文学革新运动应运而生,它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衍化的重要阶段之一梁启超:“小说为国民之魂”;“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王国维:强调文学自身的品格,艺术自身的价值,尊重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白话文运动”语言的解放——文学的解放——思想的解放——人的解放中国的现代文学更是世界文学激发、催化的产物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170余部,共271册世界文学名著,“林译小说”在近代和“五四”前后都产生了广泛性的影响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导火索”周氏兄弟:民族民主浪潮和文学理论思潮中国的现代文学更是世界文学激发、催化的产物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170余部,共271册世界文学名著,“林译小说”在近代和“五四”前后都产生了广泛性的影响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导火索”周氏兄弟:民族民主浪潮和文学理论思潮欧阳予倩:在日本培育出现代话剧的一批蓓蕾瞿秋白:苏俄之行成就了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文体闻一多:因大洋彼岸的民族歧视而激发出不可抑制的爱国热情徐志摩:诗行里渗透着对康桥的倾心和留恋郁达夫:《沉沦》胡适:受欧美“意象派”影响创作白话新诗周作人:“人的文学”鲁迅:《狂人日记》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基石……(二)现代文学史分期第一个十年(1917-1927):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第二个十年(1927-1937):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左联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学已经进入革命文学的新阶段第三个十年(1937-1949):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是在第四个区域同时展开的,它们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上海的外国租界、日寇占领下的沦陷区(三)✧“五四”新文学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价值标准;作家不再是封建权势者的附庸,而是独立的、不依傍于他人的精神个体。

30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0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 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 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 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 化的40年代文学;
中国白话文学的运动 当然不完全是我们几 个人闹出来的,因为 这里的因子是很复杂 的。我们至少可以指 出这些最重要的因子: 第一是我们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
第二是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年之中,渐渐的 把一种大同小异的“官话”推行到了全国的 绝大部分……第三是我们的海禁开了,和世 界文化接触了,……此外,还有几十年的政 治原因。
(胡适:《逼上梁山》)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年1月还在美国时,就在《新青年》 (第2卷第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提出文改良“八事”主张,此文是五四 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 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文学改良刍议》
“八事”主张:“一曰: 须言之有物。二曰,不 摹仿古人。三曰,须讲 求文法。四曰,不作无 病之呻吟。五曰,务去 滥调套语。六曰,不用 典。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表现“人”
文学革命的发展
二,新文学刊物的发展
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4卷1期 改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 (鲁迅)等轮流主编
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 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
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京 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晌

2020-2021学年韶关市北江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韶关市北江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韶关市北江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

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

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

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趋之若鹜。

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

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

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

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等。

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绎,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史的发生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文学即人学标志: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含义: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小诗歌、散文、戏剧并驾其驱范围:时间上从1917以后的文学从现代意义上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文学分期:现代部分1917-1949第一阶段:1917-1927 第二阶段:1928-1937.6 第三阶段:1937.7-1949文学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接收主体的三个层面上,实践和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展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晚清为现代化的发生提供条件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二、晚清时晚清,五四是五四文学观念变革的历史背景晚清社会封闭,西方文化科学的洗礼、冲击文学观念的变革梁启超的贡献: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的口号: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有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小说界革命声誉最著,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兴一国之小说王国维,守旧、保守,提出超功利性的文学关和美学观,提出境界说,他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定位上解放出来,成为本体自主的独立存在。

周书人、周作人提出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念将时代发展对文学的要求与文学自身的规律统一。

文学语言体裁的变革1)2)对翻译文学的重视林纾翻译的小说称为“林纾小说”3)晚清小说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春柳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创始人:李叔同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主要特征:以个性解放,发现了“人”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晚清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但是在各个时期人们的固定认识,就是晚清时期中国是一个黑暗,腐朽,国家毫无尊严,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

总之,就是晚清时期中国是落后的腐朽的。

但我认为晚清时期对中国之后的一系列变革是有重要作用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刻地道出了晚清时期其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五四运动来说,晚清时期的一些现象,对其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晚清助推了它,晚清就像润滑剂一样推动着它向前发展。

对于“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我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从政治上;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不断通过坚船利炮,逐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可以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当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时,中国的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政治制度,政治模式已经达到了高峰,它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了,特别是面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它的弊端完全暴露出来了,已经失去了活力,面对西方制度毫无还手之力。

随着西方列强渗入程度的加深,中国的固有制度起到的作用也在不断减弱,中国可以说它的政治上的优势完全已经消失了。

人们深刻的认识到了现在制度的腐朽已经是空前的,再不改变中国是要亡国灭种的。

因此为了挽救中国的政治,清政府和有识之士可以了学习西方的步伐。

从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李鸿章等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变法”,再到“清末新政”,以及“预备立宪”等一系列的付出和努力,虽说都以失败告终,但这是中国人民为了拯救中国而进行的努力,是不断探索救国救民方案的完美展现。

更是中国人民不懈尝试的结果。

这些对中国问题的深思和对西方的借鉴,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一些借鉴和铺垫。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在五四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五四运动做了一些政治上的准备,提供了内生动力。

第一章-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第一章-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刘鹗《老残游记》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②侦探小说: 传统:公案侠义小说 二者间区别:a 关于正义的不同想象; 公案小说的正义观:明君和清官(个人操守) 侦探小说的正义观:法律 道德的善恶之判 b 破案方式与手段: 公案小说:清官+侠客 侦探小说:借助科学方法来解决难题 eg:刘鄂《老残游记》: “清官比贪官更可怕”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③狭邪小说: 对人性中情欲的关注 a 溢美类: eg:《花月痕》 →才子佳人的妓女版 eg:韩邦庆《海上花列 传》:欢场如情场 鲁迅评价:“平淡而近 自然”
韩 邦 庆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b 溢恶类:
eg:《九尾龟》 欢场如官场 展示了整个社会总的 道德危机。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⑤ 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 激烈的反传统 →思想文化层面 物质(器物)层面 → 制度层面 → 思想文 化层面
结论:鸦片战争实质上开启的就是一场 文化战争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疑问:传统的基因是否就此被反掉?如果不 能全部消除,那么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或者 形态存在?
第一章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溯源
第一章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溯源
王德威《被压抑的 现代性——没有晚 清,何来“五 四”?》
王德威: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 系教授
一 “缺席”的晚清文学
晚清文学(1840-1911): 甲骨文 诗歌:宋诗派→主张复古 ↑ 文类:桐城派→“学行在程朱之后,文章 (复古主义意味) 在韩柳之间 ” 讲究义理、考据和辞章 语言上追求 “班马笔法” ↓ 班固《汉书》 司马迁《史记》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诗集:
胡适《尝试集》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阵营的内部分化

胡适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到 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引起了“问题与主 义之争”,侧面也预示着新文学倡导者自身逐渐成 熟,新文学、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流派
至1925年,文学社团与相应的刊物多达一百多个,这标志着新文学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在“灵”与“肉”的统一中表现“人” 周作人:《平民文学》,1919 “人生的艺术派”,“以真为美,美即在其中”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1920 “为社会写实”,而“不是为个人造名” 如何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 最终成果:北洋政府教育部认可白话为“国语”, 并于1920年下令国民学校采用语体文教学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教案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 年》(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 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1917年 迁至北京。 )为主要阵地,兴起 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 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学,提倡新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缺席”的晚清文学
晚清文学已具备的现代小说的重要质素: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述模式的转变——从新小 说到现代小说》:新的小说叙事模式 1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出现:“我” 传统文学:第三人称视角 (全知全能视角)
eg:《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九死一生”
一 “缺席”的晚清文学
《夺命感应》(1998)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梁启超:“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简 单说,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 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 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 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 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 的觉悟。恰值欧洲大战告终,全世界思潮都添许 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 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
小说功能的具体化: ① 熏:熏陶 ②浸:浸化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 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 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 有余怒。何也?浸之力使然也。等是佳作也, 而其卷帙愈繁、事实愈多者,则其浸人也亦 愈甚!如酒焉:作十日饮,则作百日醉。”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③刺:顿悟 “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入 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我本 蔼然和也,乃读林冲雪天三限、武松飞云浦 厄,何以忽然发指?我本愉然乐也,乃读晴 雯出大观园、黛玉死潇湘馆,何以忽然泪流? 我本肃然庄也,乃读实甫之琴心、酬简,东 塘之眠香、访翠,何以忽然情动?若是者, 皆所谓刺激也。”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2 晚清是五四文学的重要准备,为其爆发提 供了先决的历史条件:
⑴硬件:开启了新的传播方式-现代书报媒 介 新式报刊: →职业作家 →现代稿费制度 →作家写作方式的改变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经济的市场化和资本主义化 提供了文学发展制度层面和环境层面的硬件 上的保障。
⑵软件(思想内容):为五四新文学的出现 作了理论上、思想上和观念上的准备。
第一章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溯源
第一章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溯源
王德威《被压抑的 现代性——没有晚 清,何来“五 四”?》
王德威: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 系教授
一 “缺席”的晚清文学
晚清文学(1840-1911): 甲骨文 诗歌:宋诗派→主张复古 ↑ 文类:桐城派→“学行在程朱之后,文章 (复古主义意味) 在韩柳之间 ” 讲究义理、考据和辞章 语言上追求 “班马笔法” ↓ 班固《汉书》 司马迁《史记》
一 “缺席”的晚清文学
2 叙述顺序的变化: 传统小说:顺叙 晚清小说:倒叙、插叙 eg:《九命奇冤》:倒叙 得益于西方侦探小说的翻译 3 叙述结构的变化 : 传统小说:故事和人物 晚清小说:心理和情绪
《九命奇冤》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1 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 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全面反传统 的运动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⑤ 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 激烈的反传统 →思想文化层面 物质(器物)层面 → 制度层面 → 思想文 化层面
结论:鸦片战争实质上开启的就是一场 文化战争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疑问:传统的基因是否就此被反掉?如果不 能全部消除,那么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或者 形态存在?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重返晚清:晚清文学正是现代和传统相碰撞 相结合的区域。 两种文化的冲撞带来本土文化蜕变的痛苦和 危机意识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eg:王国维之死
a “殉清” 说 b “殉情”说: 殉文化之情,是 为文化守节。
王国维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 序》:“凡一种 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 苦艰;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 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 自杀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穷,则此文化精神凝集之人,安能不与之 共命运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 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晚清实质上是研究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关系 的一个标本,晚清文学中包含了制约我们最 终形成什么样的现代文学面貌的因素。
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 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 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 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 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 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
“小说者,文学之最上乘也。” 小说+“救国”=梁启超的神话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思考:为什么五四文化运动要以对 中国传统猛烈抨击的方式来推动 中国走向现代化?这后面有着怎 样的历史和思想背景?
林 毓 生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① 鸦片战争(1840):《南京条约》 ② 洋务运动:核心是实现国家自强 物质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器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层面 ③ 戊戌变法:君主立宪(政治改良) ↓ ④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制度层面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 :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译印政治小说序》 《告小说家》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1902):梁倡导“小说界 革命”的宣言
“群”=“society”
梁启超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欲新一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1 文体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文学结构:诗文为正宗,小说与 戏曲为边缘文类。 小说功能:“补正史之阙” 晚清的文学结构:小说为正宗
诗文(抒情文类)正宗向小说(叙事文类) 正宗转变的背后隐示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的过渡,从对农业社会的歌咏转为对工业社 会的叙事。 文体结构的转变受制于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