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 人” 。─鲁迅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 —清人戴震
贞洁牌坊背后的血泪
宋明理学的影响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 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 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 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主张 1.世界观:“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 后有物,“理在气先”。 2.伦理观:“人伦者天理也”(二程);“存天 理灭人欲”(朱熹) 3.方法论:向外、向万事万物寻求天理,格 物致知。
程朱理学世界观

社会:“三纲五常” 个人:“人性”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 方法论:“格物致知” 制统治和君臣父子
知行合一
“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 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提示: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①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 坚持“本源即理”的根本观念,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 则坚持 “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②从道德 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 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鹅湖之辩
鹅湖寺——鹅湖书院
1175年4月,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上饶
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朱 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 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
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 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 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 多地费功夫。
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 朱讥讽陆“太简”,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 下。
④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反映朱熹进一步指出天理反映在人世间就是 儒家道德规范——《四书章句集注》
观点2:天理本质上是儒家道德 “三纲五常”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⑤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 何异矣。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 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二程集》
②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 本也。气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反映南观宋点朱熹1:继承理发是展宇二宙程思万想物,的提出本以原理(气法说为则中、心规的天律理)论 (理学核心思想)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③人伦者,天理也。 反映北—宋—二《程河南把程天氏理外与书伦》理卷道七德联系起来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③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 也。—《传习录中》
致良知
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本性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④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
能弟。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传习录上》
反映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观点
⑦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 处。—《二程遗书》
⑧“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
反映程观朱点理学4:主张格“物格物致致知知”的的方“法穷理论”方法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 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 最终贯通明理。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 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 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 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 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⑥“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朱文公文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反映程朱观理点学3把:天存—理天—与《理“朱,人子欲灭语”人类对》欲立的主张
天上明月:道心(天理) 水面倒影:社会秩序 水面:人心(人欲)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事万物皆一理”
体会:“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儒学。 儒(根本)
(目的)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创立:北宋二程 学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展 发展:陆王心学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 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 完此理。 反映北—宋—二《程河提南程出氏万遗物书本》原是“理”
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 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倡导重德修身:“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 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课堂探究:结合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考:程朱理学有哪 些影响?
①适应统治的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 ②《四书章句集注》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③崇尚道德注重气节利于塑造民族性格 ④思想流传海外在日本等形成朱子学派 ⑤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制度扼杀自然欲求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 论道,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提出道教要以 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分别调整了与世俗王权、儒学和民俗 三者之间关系。
一、儒学的困境——理学兴起的背景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书院、教育、考试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 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偈诗(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渐修
顿悟
格物致知:获得知识与 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 要接触这个事物,并穷
究其事理。
心即理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 陆 王 心 学
派别 人物
主要观点
影响 地位

宇宙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朱 理
程颢 程颐 朱熹
方法论 “格物致知”
1、儒学的困境
内在困境:重视训诂(侧重对儒家经典作文字的解释),缺 少思辨(缺乏哲学层面的支撑),脱离现实(虽然被确立为统治 思想,却不使人们确立对儒学的坚定信仰,仅作为求取功名的手 段)
外在困境:佛道的挑战(佛教和道教都有哲学层面的宇宙论 和本体论,其精深玄妙赢得了大多数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信仰, 进一步削弱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
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 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 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 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知识分子信仰老庄、佛教、道教。
竹林七贤
诗佛王维 诗仙李白
三教论衡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 国内地,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 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 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 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
陆九渊
总结陆王心学的主要主张
地位
世界观
开创者
“心”是万物本原, “心”即“理”,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方法论
反省内心 就可得到 天理
宣扬“心即理” 王阳明 集大成者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探究:格物致知与内心反省熟重?
偈诗(神秀)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 汉武帝
董仲舒
汉武帝
儒学正统 儒学主流
董仲舒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思考:与先秦儒学相比,汉代新儒学有何缺陷?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阳明
宋明理学
(儒学的哲学化)
知识框架
宋明理学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三教合一)

创立:北宋二程等人

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官方哲学 流传海外
朱熹 理学的 集大成

陆 王 心 学
陆九渊 王守仁
宇宙观 方法论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内心反省 致良知;知行合一
影响深远
王守仁 心学的 集大成

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三、天下归儒——在生活中重建信仰
士人的思想 世人的常识
官方哲学
四书五经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四书章句集注》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 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 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 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 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 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 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 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展
发展:陆王心学
影响:
积极、消极
一、儒学的困境——理学兴起的背景
先秦至汉代的儒学谈论的都是人间的道德和秩序。孔子“敬鬼神 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实际上排斥对宇宙本 源的探索和对彼岸世界的价值关怀。
汉代新儒学是用天人合一、阴阳学说解释天君关系、人际关系, 神化君权,维护君主大一统的政权。儒学的兴趣和讨论的范畴一直在人 间世界,比如君臣关系、忠孝之道、人伦秩序等,目的是规范人的行为。
词穷理尽、通情达理、理直气壮、以理服人、顺理成章、至理名言、理 所当然、喻之以理、正理平治、心安理得、天理昭彰、丧天害理……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说文》
基本含义: ① 事物本身的次序、层次。 ②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
2、儒学复兴运动——儒学复兴的条件
①唐代中后期韩愈(排斥佛老,宣扬仁义和道统),李翱(性命之 源)成为北宋儒学复兴的先声。
陆王心学
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人心为人欲,道心
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
——
(宋)陆九渊《象山集》
陆九渊
王守仁(阳明先生)
(1139-1193) (1472—152来自百度文库)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 也反。映陆九——渊《认陆为九心渊是集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的观点 ②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 求物理,无物理矣。 ——《答顾东桥书》
②北宋前期的儒学复兴运动:研习儒学义理之风盛行,重视道德的 社会氛围形成。
③三教合一 ④印刷术的发展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 汤传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
吾学虽有所授受,但‘天理’二字却是自家 体贴出来的。 ——程颢
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 的创造。 ——费正清
材料一:十族之乡,百家之闾,必有浮图(佛教)为
其粉黛——(唐)舒百元姓舆信奉佛教、道教
材料二:天下各州郡都有道教紫极宫,道教宫观达到
史无前例的1687座。——《太平广记》
材料三:唐玄宗:722年颁布《御注孝经》、732年颁
布《御注道德经》、734年颁布《御注金
刚经》。
执政者三教并用,不独尊儒学
一、儒学的困境——理学兴起的背景
尊卑等级秩序的合
理性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家训》
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
德修养,注重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 倡导家庭亲睦:父母对子女要“慈”、“教”。子女对父母要
“孝”。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 倡导人际和谐:“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人有小过,
宋代更新的儒学有三个思想来源。第一个是 儒家本身的思想。第二个思想来源是佛家思想。 第三个思想来源便是道教。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文化自觉的精神;吸纳融合的智慧
二、宋明理学——在自觉融合中创新
“理学”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以 “理” (或“天理”)为
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