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案哲理诗三首(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

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3.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短歌行预习案知识积累1、曹操简介(详见《新学案》)2.背景简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探究案分析鉴赏l.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3、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课堂小结历史上的曹操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俊,简约严明诗歌方面,既吸收了民歌的营养.又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擅长四言诗《短歌行》虽有感慨时光之易逝、去日苦多的消极但洋溢全诗的是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时代主旋律作业背诵全诗,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第二课时白马篇预习案一、前置作业:1.曹植(192——232),字,的弟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

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终于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后,曹植几次被贬爵移封。

曹睿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最后在忧愤困顿中死去。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编写人: 周勇李欢欢审核:高一备课组编写时间:2014-12-23班级组名组号姓名【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三首诗。

2、抓取《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把握思想感情。

3、体会用典手法在《短歌行》诗中的运用。

4、抓关键字和意象,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的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它非一人一时之作。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游子思妇相思之苦,对社会动荡之不满,时光短暂之感……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艺术上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浑成”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一字千金”。

2、《短歌行》(1)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

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导学案编写人:郑卫星【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学习难点】1、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课堂六环节一、“导”——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3分钟)二、“思”——自主学习。

(不少于13分钟)(一)、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然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7 《诗三首》导学案年级:高一编写:李敏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时间:2015-12-1班次: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抓住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

【学习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朗读法【知识链接】一、《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短歌行》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解读诗题:《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 208 )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

当时曹操已经 53 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核:高一语文组主备人:陈凤英时间:12 月3 日诗三首导学案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学习目标】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三、合作探究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学习重难点】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短歌行》【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结合注释,了解)【学习目标】《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 首五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 首,而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二、自主学习“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学习重难点】(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1、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体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阅读领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和评析的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蕴。

2. 掌握不同诗体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意义和作用。

2.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教学方法:1. 导读法。

2. 课堂讲解法。

3.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互动。

4. 诗歌表演和赏析。

教学准备:1. 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

2. 课件、多媒体设备。

3. 对诗歌的解读和评析。

板书设计:《菩提树下》主题:修行与领悟诗体:散文诗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题:怀古思今诗体:古体诗修辞手法:对仗、对偶、典故、咏物《卜算子·咏梅》主题:咏物颂德诗体:现代诗修辞手法:象征、对偶、等比例句、比喻教学过程:Step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树林图,引导学生联想,并放映一段与“树”有关的视频,然后以“树”为主题组织短暂的言语游戏,激活学生大脑。

Step2. 自主学习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菩提树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卜算子·咏梅》这三篇诗歌,然后每人写下对这些诗歌的感受、理解和评析。

时间为15分钟。

Step3.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按照老师安排的方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及对他人的看法与建议。

时间为20分钟。

Step4. 整体评析老师带领全班呈现每个小组的精彩讨论,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每篇诗歌及各组评析,采取问答方式展开讨论,及时加深理解,使得全班学生达成共识、认知更深刻。

Step5. 诗歌表演随机抽取学生表演这三首诗歌之一,展示其表演技巧和理解能力,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展示班级文化的好机会。

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知识链接】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了解背景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诗三首》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基础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三首》导学案一、课前展示1.曹操(155—220),字孟德,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诗人。

他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

曹操又是继《诗经》以后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的色彩,文章写得更是简约严明、不拘旧格。

2.陶渊明(365—427),字,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朝代)遗世独立的大诗人。

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作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

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后来又出任彭泽令。

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

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就离职回乡。

这年,他41岁。

以后就没有做官,死时63岁。

他的作品现存的有诗120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等。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

其诗朴素、自然,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

3.《古诗十九首》是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阅读感悟一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题1.给加点字注音涉.江()遗.(wâi)还顾..(huán gù)2.解释下列词语遗:赠送。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终老:度过晚年,直到去世。

同心:问题探究: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故乡爱人的忧伤的思念之情。

2、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诗人想采芙蓉这种美好的花朵送给故乡爱人来表达思念,但远隔千山万水,无法实现愿望,虽然两个人心心相通,但恐怕异地相思,“忧伤以终老”。

高一语文下学期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下学期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无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取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诗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那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如何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份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份古雅雄浑,气宇非凡,又完尽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睬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转变不易把握。

“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

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转变,咱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转变无端、没必要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本来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

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

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

但是,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

“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代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美酒”两句,诗人借酒解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材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成心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洁白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材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材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材、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哲理诗三首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诗歌没有确切的解释或理解)的特点,倡导学生个性化解读。

2. 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能力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三)德育目标:体会诗歌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情感。

二、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起锚.鲁藜.埋没.卞.之琳释词:起锚:喧哗:埋没:2.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才回家。

母亲生他时难产,算命的人说他克父母,他成为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被送到本村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

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

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写有《布谷鸟》等诗。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

1979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三、课堂研讨(一)学习《盼望》分析诗歌,学生小组讨论:1.这首诗歌颂了什么?明确: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歌颂。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这首小诗意象单纯,主体是两个海员的两句富于形象的话,而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组成。

诗人正是通过对两种盼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

3.诗中的"出发""到达"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象征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

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

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

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个人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

一个真正的斗士,就应该像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

这就是《盼望》一诗的深刻含义。

4.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诵这首诗?明确:应该充满激情地乐观、豪迈的朗诵这首诗。

5.第一节和第二节诗中的"他最喜欢的"和"使他高兴的"改为相同的文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因为这样更加强调了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6.写作特点概括:1)句式整齐2)意境优美3)富有哲理性7.课堂小结:一首好诗,能给人以启迪、遐想,而且往往是读者意会到的要比诗人字面上写出的还多。

艾青的语言富有启示性,追求单纯的美、朴素的美。

(二)学习《泥土》1.作者介绍;鲁藜,原名许图地。

诗人。

福建同安人。

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

1936年参加左联。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曾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

建国后,历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天津分会主席。

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天青集》,有《鲁藜诗选》。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在抗日战争后期,鼓吹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阐发的是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

诗人鲁藜自幼“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于1932年回国。

自此至新中国诞生共计17年。

17年间,诗人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

在对这17年的创作进行总结时,诗人说道:“我这17年间所写的诗歌与散文报告等,绝大部分是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的,为民主根据地工农兵的英雄斗争而讴歌;也有一部分倾诉革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炉里的内心的表现。

”无疑,《泥土》一诗便是他所说的“内心的表现”之一。

但是,他“表现”得并不枯燥: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成功。

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3.诗歌内容和主题探讨(小组讨论):全诗四句,分为两节。

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

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

在古代,确曾有怀才不遇的人。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怀才学而报国无门啊!然而,现今的时代变了,身怀才学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

何以解脱?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4.课堂小结:篇幅虽短,但它的内涵丰蕴,意味隽永,同时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辨,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珍珠,高高在上,比喻一个很有学问、地位的人,骄傲、高贵。

泥土,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人,谦虚地对待生活。

(三)学习《断章》1.作者介绍: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2.小组讨论:《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明确:《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 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

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3.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明确: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

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

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

而自己的理解就是另一种创造。

4.写作特点:1)通过客观意象和形象的景观,间接地表现诗意。

2)运用两组相关的“相对”意象,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行的观念。

5.课堂小结:本文深刻的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

而自己的理解就是另一种创造。

四、练习巩固:阅读余光中《连环》一诗,写出读后感受,300字左右。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正念你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有人在窗口正梦你五、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