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选官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废除了隋朝以前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的弊政,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同时也为今后学习明朝的八股取士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课标,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设计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隋唐时期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能概括出隋唐皇帝为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材料,理解科举制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采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引导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则在其中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对重难点的学习,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联系实际,引出课题;师生互动,突出重点;合作探究,突破难点;知识提炼,巩固提高。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
多媒体显示:2010年公务员考试报名现场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初一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用公务员考试这一话题导入自然而有效,既能烘托课堂氛围,更能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衔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今及古,思考: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二、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在“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把全班学生分为6个组,代表6个时期的读书人,分别是魏晋时期、隋文帝时期、隋炀帝时期、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让他们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别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
这是本课的重点,课前教师要充分预设,做好“设计师”,能够运筹帷幄;而在课堂中要抓住时机“自然生成”,做好“魔术师”,能够点石成金。
例如:提出这样的疑问“魏晋以来用门第出身选官有何弊端?”,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创立的必要性;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科举制形成于隋炀帝时期而不是隋文帝时期?”,加深学生对“制度”这一词汇内涵的深层理解;质疑“唐太宗扩充国学与完善科举制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唐太宗重视人才培养的良苦用心;追问“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对后世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
这样,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质疑、追问、点拨,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了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多媒体显示几则文字资料,提出探究问题:“根据所学内容及出示的材料,思考科举制有哪些影响?”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因为小组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激情与自由的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期间,教师巡视、观察,了解学生交流情况,并对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进行点拨和引导,师生互动,突破难点。
四、知识提炼,巩固提高
多媒体显示表格,总结隋唐皇帝为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做出的贡献。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我将练习设计为一个小游戏:“摘苹果”。每个苹果代表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自主选择苹果,选到就要回答苹果所代表的问题。通过这个练习,夯实基础,巩固重难点,从而达到当堂学习当堂检测的教学效果。
【结语】
本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研,达成共识,体现一种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特色。有言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只有在互动中,学生的生命与思维才被唤醒、被激活,实现感悟与理解的融合,观点与精神的共享。
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