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建高塔 教案
小学科学26《建高塔》(教案)
小学科学26《建高塔》(教案)建高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建筑物中的支撑结构,了解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高塔。
2. 学会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来建立高塔。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2. 学生会员各自准备的材料,如牛奶盒子、纸板、竹竿、胶水、纸杯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并讨论不同的建筑物,如高楼大厦、桥梁和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是如何支撑自己的?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3. 教师解释:建筑物中需要一个稳定的结构来支撑自身,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建高塔。
步骤二:实践活动(25分钟)1. 学生组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指导教师。
2. 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他们将要使用的材料,并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创意和建议。
3. 学生小组开始设计并建立自己的高塔。
他们可以使用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行搜集材料。
4. 指导教师在建设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践活动。
步骤三:展示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小组完成高塔建设后,他们将展示自己的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高塔的设计和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建筑物的稳定原理。
3.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他们对自己设计的高塔的评价。
步骤四: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建筑物中稳定结构的重要性。
2. 学生对自己的高塔进行评价,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会做出哪些改进?四、巩固与拓展1. 鼓励学生参观真实建筑物,并观察、分析其支撑结构。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建筑物设计的原则,如稳定性原则、平衡原则等。
3. 指导学生设计并建立更加复杂的建筑物,如桥梁、摩天大楼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建筑物中的支撑结构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搭高塔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搭高塔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设计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搭建高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合作与竞争,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搭建高塔的基本方法;(2)学会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培养动手操作能力;(3)了解重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在搭建高塔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高塔的稳定性;(2)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任务;(3)通过反思与总结,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求知欲;(2)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3)树立勇于挑战、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1. 高塔的结构特点(1)高塔的组成:塔基、塔身、塔顶;(2)高塔的结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3)高塔的稳定性:重心、摩擦力、支撑力等。
2. 搭建高塔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材料;(2)确定搭建顺序;(3)注意安全操作。
3. 高塔的稳定性探究(1)观察不同结构的高塔稳定性;(2)分析影响高塔稳定性的因素;(3)提出改进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高塔图片,激发学生兴趣;(2)提出问题:高塔是如何搭建的?如何保证高塔的稳定性?2. 学习与探究(1)教师讲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搭建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搭建高塔的经验;(3)教师演示搭建高塔的过程,强调安全操作。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搭建方法,开始搭建高塔;(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学生分享搭建经验,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4. 稳定性探究(1)学生观察不同结构的高塔稳定性;(2)小组讨论,分析影响高塔稳定性的因素;(3)提出改进方案,重新搭建高塔。
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优秀教案及课后反思
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优秀教案及课后反思一、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目标为:1.让学生明确转移物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兴趣;4.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
1.2 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1.转移物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高塔的建造。
而教学难点为:1.转移物体需要考虑因素的变化;2.高塔的建造需要考虑重心的位置。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建高塔》。
1.4 学情分析本课程所面对的学生为6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探究、解决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在前期的科学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接触了一些有关转移物体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并且掌握了一些相关的概念和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1.5 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高塔的(6分钟)兴趣;2.学生分小组设计高塔,考虑如何提高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高塔的高度(20分钟);3.学生一次次地建设,查找不稳定原因,重新修正建筑方案,并进行测试(30分钟);4.结合实际操练,探究高塔建设(15分钟);5.学生总结归纳,分享经验教训(10分钟)。
1.6 教具材料1.立方体积木、干净的水、3角架、直尺等材料;2.相关的PPT课件;1.7 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教学评价。
二、课后反思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1.设计教案时未考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不够生动。
2.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操练过程。
3.缺乏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应该:1.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设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兴趣和好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
2.适当增加实验、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更好地了解概念和方法。
第6课 《建高塔》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活动涉及了探究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和制作、搜集信息、思考与推理、表达与交流。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经历这些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注重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挑战性的设计、制作。
本课教学内容最常见的形状结构三角形以及重心低、接触面大的物体稳定这一科学知识,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把制作和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学情分析】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
因此,相信他们在探究学习中应该会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对于本课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了解物体保持稳定性的一般方法。
但是对于“比较”的科学学习方法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明确,保持稳定性的科学道理需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学习的行为习惯需要进一步养成。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有所选择地进行科学知识学习一点点、掌握科学方法一点点、形成先动脑后动手、合作学习的正确科学学习行为习惯一点点、培养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社会、良好的科学精神品质一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塔的结构特点,认识塔的高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2、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探究塔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塔的结构特点及高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塔的稳定性原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塔的结构图片、不同高度和形状的塔模型、实验器材(如橡皮泥、竹签、水杯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尺子、手电筒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塔的结构图片和不同高度和形状的塔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塔的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塔的高度与稳定性有什么关系吗?(3)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入新课。
2、探究塔的结构及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塔的结构图片,分析塔的特点。
(2)提问:塔的高度与稳定性有什么关系?(3)学生分组观察不同高度和形状的塔模型,记录观察结果,讨论塔的高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3、实验探究塔的稳定性(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塔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座更高更稳定的塔,如何提高桥梁的稳定性等。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3)分组进行方案展示和交流,评选出最佳方案。
5、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2)提问:你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中的相关内容。
(2)设计一座具有特色的塔,并解释其设计原理。
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塔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观察塔的结构时,部分学生缺乏观察的耐心和细致度,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
《建高塔》教学设计
《建高塔》教学设计设计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素。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高塔的设计原理:包括结构原理、平衡原理和力学原理。
2.高塔的设计要素:包括高度、面积、稳定性和美观性等要素。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利用图片或模型展示一些知名的高塔,如埃菲尔铁塔、迪拜塔等,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高塔为什么能够稳定地屹立不倒?高塔的设计有哪些要素?第二步:知识讲解1.介绍高塔的设计原理:结构原理、平衡原理和力学原理。
通过图解和实例给学生讲解这些原理的具体意义和应用。
2.介绍高塔的设计要素:高度、面积、稳定性和美观性等要素。
解释每个要素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第三步: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高塔建设项目,并讨论其设计要素和实施方案。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并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步:设计方案展示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高塔设计方案,并解释他们考虑的设计要素和实施方案。
2.学生可以利用图纸、模型或计算结果等方式,展示他们的设计成果。
第五步:班级评选1.班级全体投票,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和最佳展示。
2.评选结果可以作为学生对自己设计能力的肯定,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将来从事建筑设计等相关领域。
第六步:总结和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
2.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设计思路和创意,并对其他组的设计方案给予建设性的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设计展示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分析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意程度,评价其对高塔设计原理和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观附近的高塔或建筑工地,了解真实的高塔建设过程和现场管理。
2.组织学生参加建筑设计比赛或科技创新活动,展示他们的设计能力和成果。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引入感兴趣的高塔设计,激发了学生对高塔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建高塔基础教学设计
Word-可编辑《建高塔》基础性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建高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索物体稳定性问题。
探索学习的过程为“预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量。
二、学生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对框架结构的特点以及稳固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怎样去加固框架,提高框架的承重能力。
框架铁塔,在现代学生的生活中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物体,但是,铁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建造才不会倒等这些问题学生的思量是不多的,甚至是没有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主意:用容易材料自立地探索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绩。
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索物体不容易倒的主意,是后面制作高塔的理论根据和基础,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建造高塔,是学生从认知到实践应用的提升,是内化的过程。
五、教学决定每小组各3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或更多),砂、杯子和水、线、胶带、小木棒若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1、出示埃菲尔铁塔、钻井铁架、高压输电塔等铁塔的图片。
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都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2、复习框架知识(结实不变形)。
除了框架结构外,还有什么缘故能让它保持竖立不倒呢?3、揭题,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建高塔(二)实验探索,建造高塔1、针对问题,作出假设(1)看见这些铁塔,它们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在形状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是它们保持竖立不倒的缘故吗?小组研究后。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教案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总共有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找塔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外观的结构,让学生猜想,塔不倒的秘密。
第二个活动集体初步探究瓶子不到的原因。
根据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进行验证,以节约时间。
第三个活动制作塔。
提供学生可选材料与瓶子个数的限制,学生会根据前面的猜想和自己的经验搭建塔。
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
第四个活动对制作的塔进行评价与反思。
评价的重点放在塔高且塔不倒的的原因分析上。
反思实践与猜想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有这么几个: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与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一些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作用;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框架结构”这一课,知道框架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认识一般不容易倒的物体构造特点。
五、教学难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
六、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材料:每组小竹棍4根、一次性筷子50根,小铁丝5根、扎带60根、钩码两盒、透明胶带、剪刀、2、教师:A.演示用的5个600毫升的塑料瓶、木板、电吹风、铁架台、米尺等。
3、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学习框架结构的时候同学们就见过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图片,那高耸入云的庞大气势让世人叹为观止,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高塔呢?学生回答.师:”很好, 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欣赏一些美丽的塔,欣赏了世界名塔的风采后,你们想样的高塔,但是建造之前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塔有的已经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
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它们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把猜想的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位于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教材中。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他们对于身边的建筑物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在《建高塔》这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难点: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问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中的建筑物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建筑模型、塔吊模型等。
2.学具:每组一份,包括建筑材料(如积木、纸杯等)、测量工具、记录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高大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能够稳定地站立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如三角形稳定性、地基作用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介绍其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用的稳定性原理。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反馈。
5.拓展(5分钟)讨论:如何改进高塔的设计,使其更加稳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六上2.6《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6《建高塔》教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建筑物为背景,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去探究和发现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去发现和探究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塔模型、建筑材料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筑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塔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材料,开始设计并建造自己的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如何使塔更稳定、如何增加塔的高度等。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塔,并分享建造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设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师,你会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建造塔的方法和技巧。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搭高塔教案范文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搭高塔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搭建》,详细内容为搭建高塔。
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不同材料的搭建方法,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基本的搭建方法。
2. 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幼儿沟通、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搭建高塔的结构设计,使高塔保持稳定。
教学重点:掌握搭建高塔的基本方法,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搭建高塔的示例模型、各种搭建材料(如积木、塑料管、纸杯等)。
学具:每组一套搭建材料、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讲解搭建方法(10分钟)(1)教师讲解搭建高塔的基本方法,如底部要宽、重心要低等。
(2)教师演示搭建过程,强调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选取一个简单的搭建例子,详细讲解搭建步骤,让幼儿跟随操作。
4. 动手操作(10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根据示例自主搭建高塔。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供不同材料,让幼儿尝试创新搭建,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1)每组展示搭建成果,分享搭建经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搭建高塔2. 板书内容:(1)高塔结构特点:底部宽、重心低、对称等。
(2)搭建方法:从底部开始,逐渐向上搭建,保持平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搭建一个稳固的高塔,高度不限。
2. 答案:幼儿根据所学方法,自主搭建一个稳固的高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反思本次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用其他材料搭建高塔,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2)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参观高塔建筑,了解不同地区的高塔文化。
建高塔幼儿园教案
建高塔幼儿园教案教案:建高塔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激发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1.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高塔,如埃菲尔铁塔、昆明世博园彩云塔等;2.相关教具:积木、木块、纸箱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不同类型的高塔的图片或视频,鼓励幼儿谈论自己对高塔的想法和感受。
2.实践操作(30分钟):a.分发教具,让幼儿自由发挥,用教具尝试建造自己的高塔。
b.鼓励幼儿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高塔的建造,养成团队精神。
3.分享与展示(20分钟):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建造的高塔,引导幼儿描述他们的高塔的特点和过程。
4.温故知新(15分钟):回顾今天的活动,提问幼儿他们在建高塔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并就幼儿的答案进行讨论。
5.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强调幼儿在建高塔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延伸:1.鼓励幼儿用其他材料和手段尝试建造不同类型的高塔,如利用纸杯、磁力片等。
2.组织幼儿参观当地有名的高塔,如市区的观光塔等,增加幼儿对高塔的认知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2.收集幼儿的分享和描述,了解他们对高塔的认知和理解的程度;3.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记录,了解幼儿对高塔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
六、教学反思:建高塔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实践操作和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建造,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造力。
同时,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类型和材料的高塔,可以增加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教学评价和反思,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6.建高塔-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建高塔-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塔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2.了解建筑物中使用的材料,如砖头、混凝土等;3.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搭建简易高塔的技能。
教学重点1.理解高塔的作用和重要性;2.掌握高塔的搭建步骤和技能;3.理解建筑物中常用的材料。
教学难点1.教学如何将材料成功的组合成高塔;2.讲解建筑物的结构和设计理念。
教学准备1.多组不同的材料,如砖头、混凝土、木板、铁丝等;2.工具,如钳子、铁锤、尺子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物和高塔为何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二步:讲授高塔的概念和作用通过简单地展示图片或真实的建筑物,讲解高塔的概念和建筑物中的作用。
第三步:讲解建筑物中的常用材料介绍建筑物中常用的材料,如砖头、混凝土等,及其优缺点。
第四步:小组合作,制作简易高塔1.学生小组协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2.通过讨论确定高塔的设计方案;3.检查所选材料的质量和数量是否符合需要;4.根据设计方案逐步组装高塔;5.最后,对高塔进行检查和修整。
第五步:展示和总结展示高塔成品,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交流经验和感受。
教学过程注意事项1.学生的安全问题要被重视,禁止玩闹和随意使用工具;2.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操作,并及时指导和纠正;3.材料和工具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相符合;4.教学中要把握好时长,避免时间过长或不足。
教学延伸学生可深入了解建筑物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基础、结构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建筑物的构造。
同时可以对各种材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对常见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和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高塔的制作,是否能够顺序准确地实施各种步骤,以及能否理解高塔的作用和建筑物中常用材料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和交流,来评价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年级科学建高塔教案.doc
六年级科学建高塔教案科学概念: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一一实验、制作和探索一一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1.教师材料:课件、2.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1、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2、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
(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3、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 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地震,狂风暴雨…)4、[师放课件]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
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5、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
6、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
(师随机板书)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1、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
2、为了证实这一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3、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
)4、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5、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6、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7、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8、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
)9、好,我这儿有四种情况的塑料瓶,一种是空的,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处加水,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处加水,一种是满瓶,你们预测下哪一种更稳?10、师演示实验.11、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12、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1、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
建高塔教学设计
建高塔教学设计第1篇:建高塔教学设计6、建高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2、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3、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4、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板书设计:塔不易倒的秘密底部越大越不易倒底部越重越不易倒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第2篇:《建高塔》教学设计《建高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科学》六年级上册P38-39《建高塔》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经历“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第六课 建高塔教案1
第六课建高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高塔受到哪些力的影响;(2)知道影响物体倒伏的因素有哪些;(3)通过探究,运用影响物体倒伏的因素来搭建高塔;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物体倒伏的因素,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尝试猜测后运用一些已有知识去解释验证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相同的两个矿泉水瓶;水;透明胶带;细竹棍;学生:大、中、小三个塑料瓶。
五、学情分析:学生在数学上学过了三角形稳定性,在上一节课也学习了框架结构的坚固性,学生通过教师展示能较容易理解相关知识,相对来说,学生在解释猜想上面平时接触不多,表述的科学言语准确度还需要强化练习。
六、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问:大家用纸牌搭建过塔吗?你认为能搭建多少层?师,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图片。
2、高塔展示:(1)师电子白板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引导生观察每个塔的特点;(2)师问: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回忆框架结构的特点,师白板展示结论。
(3)高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抽生回答师在小结:重力、风阻力。
3、探究活动一:哪个瓶子不容易倒?(1)师出示两个矿泉水瓶,一个空瓶,一个半瓶水,让生说一说哪个容易倒,为什么?抽生回答说一说理由后教师用书扇风验证,再总结。
(2)师将两个空矿泉水瓶,其中一个口向上,另一个口向下,让生说一水哪个容易倒,解释理由后师验证再总结。
(3)以上两点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抽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做法运用这个知识点。
4、探究活动二:建造不易倒的高塔。
(1)生阅读教材上面说明,师强调要求:限制材料,限时间15分钟,不限制方式,比赛两种效果,一个是比最高,一个是比最抗倒。
(2)各小组进行搭建,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展示成果,教师验证效果。
5、反思: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以及框架结构的特点,师引导学生从各个因素去总结思考。
师电子白板展示结论。
6、课堂练习。
建高塔教案设计
建高塔教案设计建高塔教案设计「篇一」建高塔教案设计篇一:《建高塔》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建高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让学生用塑料瓶、沙、水去自主研究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学生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继续研究的过程。
这里不是制作框架式高塔,主要考虑是不与上课重复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策略。
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
同时,通过再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知道框架结构具有结实且不容易变形的特点。
但是,像塔一类物体的稳定性原理的思考是缺乏的,学生对“上小下大”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么一回事的,但缺乏数据(证据)的支持;还有,关于“上轻下重”的思考,学生的潜意识中大部分认为是越重越不容易倒,就像一个塑料瓶,他们会认为里面装的水越多越稳定,装满水的塑料瓶是最不容易倒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类似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简单的材料,研究物体不容易到的秘密,同时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展开基于证据的研讨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懂得尊重科学事实,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小学六年级科学《建高塔》教案
1、通过学习认识到高塔不容易倒的特点。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作操作能力。
3、实验操作,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特点,使得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到课堂中。
4、能在课堂上建自己的“高塔”。
学习重点: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学习难点:实验课题‘建高塔’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埃菲尔铁塔’,让学生来形容这个铁塔,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还有最直观看到的样子上讲述。
1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
2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倒?
3塑料瓶怎样做,最不容易倒?
3、小组分享,师出示正确的答案。
4、问题: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刚才的实验进行解答。
三、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课堂的快乐,同时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精神。更可以让学生了解高塔不容易倒的原因在哪里。
得出结论:铁塔不容易倒的特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题。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学生实验操作也很顺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很快找到知识点,但是在本课堂教学当中,有些教学点是没有做到的,比如说比一比的第3点,时间也不允许,所以,在设计当中可以剪掉这个环节,所以,再以后的教学中,时间分配上更加合理些。
2、引出问题:①这些高大的铁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②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请同学们把猜想写下来。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
1、 通过实验,为本课难点做铺垫。
1实验:“物体不容易到的秘密”
材料:3个大小不一的矿泉水瓶、沙子、水、
实验步骤:根据以下问题进行实验(把实验表格打印出来,学生做完实验并记录结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建高塔》教案教科版
建高塔【授课目的】1、科学看法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牢固性好。
2、过程与方法用简单资料独立地研究物体不简单倒的奥秘。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简单倒的“高塔”。
把研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对照较。
3、感情、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敬爱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收效。
【授课重点】用简单资料独立地研究物体不简单倒的奥秘:上不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牢固性好。
【授课难点】应用知识和经验,采用简单资料制作不简单倒的“高塔”【授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个大小不相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小剪刀、筷子等。
【教材解析】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牢固不倒的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牢固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可以认识所有物体的牢固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牢固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研究物体牢固性问题。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简单倒的奥秘。
让学生用塑料瓶和沙去自主研究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简单倒。
第二,建筑不简单倒的“高塔”。
学生建筑不简单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连续研究的过程。
第三,铁塔不简单倒的再思虑。
经过再思虑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简单倒的道理的认识。
【授课方法】:本课研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研究和制作——将研究结果与假设对照较”。
1、课堂伊始,我先从学生熟悉的家乡间手提出问题:谁到过诸城的电视塔?它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并出示世界上出名高塔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边的实验研究活动确定基础。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授课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验、分工合作、相互谈论。
第一研究出物体不简单倒的奥秘,尔后用简单资料建筑出不简单倒的高塔,并能总结出建筑高塔采用的方法。
3、理论联系本质,将学到的知识解析解决生活中的实责问题。
4、课堂结束,我经过“你有什么收获”这一问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研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6.建高塔-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建高塔-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搭建高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上手能力和动手能力。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高塔的搭建。
2.学生合作和分工。
三、教学准备
1.实物道具:积木、纸杯、木棍。
2.课件:高塔搭建步骤、操作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高塔搭建的过程和效果,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会搭建高塔吗?如何搭建?”。
2. 操作演示(10分钟)
老师向学生讲解高塔的搭建步骤,然后对每一步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生操作(35分钟)
学生按照老师演示的步骤,分组操作,搭建高塔。
4. 展示和评价(10分钟)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高塔的搭建后,老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所搭建的高塔,并对每一个小组的高塔进行评价和点评。
5. 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能够基本掌握搭建高塔的技巧和方法。
2.学生是否能够合作和分工,高效完成任务。
3.学生是否能够在搭建高塔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增强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六、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家自己搭建一个高塔,并在下一堂课展示。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学生表现活跃,积极参与,但有一些学生在操作中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在搭建高塔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观察思考
学生猜想
用水、沙作实验验证假设
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风力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
板书:
难点: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具学具
电子媒体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修 改 意 见
一、引入课题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课 题
6、建高塔
课 时
1
教学目标
(分层)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塔不到的原因的过程。
1)建高塔
一、塔的特点:
直立 框架结构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增加底部重量
2、增大底部面积
三、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1、材料
2、不容易倒的方法
四、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
2、实验证明Biblioteka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要使物体不容易倒有哪些方法?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