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复古建筑思潮分析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口号

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口号

我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口号一、引言近代建筑在我国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其中,复古主义思潮更是备受关注。

复古主义思潮是指在建筑设计中回归传统、强调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思潮。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界出现了一股复古主义思潮的复兴,其口号也随之涌现。

本文将探讨我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口号,分析其内涵、特点及影响。

二、复古主义思潮口号的内涵1. 溯源我国传统文化复古主义思潮的口号之一就是溯源我国传统文化。

在建筑设计中,借鉴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造型,强调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口号的内涵是希望通过建筑来传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展现我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2. 保护历史遗迹复古主义思潮也提倡保护历史遗迹,宣扬“文物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之类的口号。

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使其成为城市的“活化石”,延续历史文脉,让城市保有独特的历史韵味。

3. 倡导文化自信复古主义思潮口号中还抬头倡导文化自信。

通过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复兴来提升人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建筑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的符号。

这种口号内涵承载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提倡将传统建筑风格融入当代建筑设计之中。

三、复古主义思潮口号的特点1.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复古主义思潮的口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特点。

其设计理念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材料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建筑风貌。

这种融合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迎合了当代社会的需求,展现出历史与现代感的和谐统一。

2. 文化认同和表达复古主义思潮口号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文化认同和表达。

建筑设计中充分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建筑成为文化认同和文化表达的媒介。

这种特点反映了我国近代建筑希望通过复古主义思潮来传递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

3. 唤起历史情感复古主义思潮的口号还具有唤起历史情感的特点。

通过回归传统、保护历史建筑,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情感认同。

这种特点体现了建筑不仅是一个艺术品,更是一个承载历史情感的载体。

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分析

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分析

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分析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一直是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建筑设计理念和审美标准也不断演变和更新。

本文将对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一、功能至上:融合实用与美观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功能至上一直是主导思潮之一。

建筑设计师们注重将建筑物的功能与形式相结合,追求实用性和高效性。

他们更加注重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将建筑与人的需求相结合,使建筑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容器,更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空间。

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追求美学上的突破和创新。

设计师们将功能性与美学融合在一起,通过合理的构图、巧妙的光线设计以及新颖独特的造型,传达出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这种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使人们在使用建筑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二、可持续发展:环保与节能的建筑设计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能源资源的日益匮乏,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在建筑设计中兴起。

现代建筑设计注重规划和设计的可持续性,追求环保和节能,致力于减少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浪费。

在设计上,建筑师们采用了许多环保技术和材料,如太阳能热水器、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光伏技术等,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他们还注重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的采光设计、隔热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筑的通风系统等,实现能源的最大程度节约。

这种注重环保和节能的设计理念不仅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

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建筑设计的模式和审美标准,使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对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三、多样化与个性化:多元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反映现代建筑设计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在设计上,建筑师们借鉴各地的建筑元素和风格,融入自己的创意和创新,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古老与新潮的碰撞复古建筑的独特之美

古老与新潮的碰撞复古建筑的独特之美

古老与新潮的碰撞复古建筑的独特之美古老与新潮的碰撞:复古建筑的独特之美在现代都市的拥挤与繁忙中,人们常常渴望寻找一方宁静的世界,追寻过去的风韵和历史的痕迹。

复古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将古老与新潮相融合,向我们展现出一种独特之美。

本文将探讨复古建筑的起源、特点和美感,并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复古建筑案例。

一、复古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复古建筑起源于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它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达到了巅峰。

复古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古代建筑的元素和风格,通过运用这些元素,设计师们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现代风格。

复古建筑不断演变,各种元素和风格的碰撞使得现代建筑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二、复古建筑的特点1. 建筑外观韵味十足:复古建筑往往融合了古典元素和当代设计,使得建筑外观充满韵味。

无论是建筑的立面、窗户的设计还是屋顶的造型,都体现出古老建筑的特点。

2. 细节彰显精致:复古建筑讲究细节的精雕细琢。

从门窗的雕花和装饰、立柱的造型到屋顶的瓦片和拱门的设计,每一个小细节都呈现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3. 建筑材料讲究:复古建筑通常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石头、砖块和木材。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很好的耐久性,还能够为建筑增添一份质朴和古老的气息。

4. 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复古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独具匠心。

室内装饰充满了古典艺术的韵味,墙壁上的壁画、地板上的镶嵌以及各种家具的设计,都体现了复古建筑的独特之美。

三、代表性的复古建筑案例1. 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位于美国纽约,是一座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和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

其华丽的外观和高贵的室内装饰,展现出了复古建筑的奢华之美。

2. 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于英国温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仍然居住和使用的城堡。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的元素,代表了英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3. 罗马竞技场(Colosseum):位于意大利罗马,是古罗马帝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述评——以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为例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述评——以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为例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述评——以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为例张衔春;王旭【摘要】文章系统的介绍了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中的复古流派,包括发展背景、内容,以及产生原因,并对三种复古思想做了简要分析,从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学术意义等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复古思潮的积极意义,力图消除当下人们对于复兴古典主义存在的偏见,进而结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学科特征阐述复古思潮对当今创作的启示,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07【总页数】3页(P199-201)【关键词】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摄政公园【作者】张衔春;王旭【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自古以来建筑师就热衷于不同形式的建筑创作,为人类提供了大量坚固、实用、美观的优秀作品。

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产生了不同的风格,虽然其间有过各种思潮的反复,但是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时代特征。

纵观近现代建筑发展史,复古理论与工业建筑理论以及有机建筑理论作为三大核心理论对于后世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着百家争鸣的建筑创作流派,复古理论异军突起,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这一百年间,占据了建筑创作的半壁江山。

在这一百年里,资产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新生力量由于政治需要,希望能够在各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样式,而不再是被推翻的封建王朝简单的延续,然而建筑上刚刚突破方生未死的转换期,自身文化特质尚不成熟,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所以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古典建筑。

法国的拿破仑为了强调自己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神圣权力,建筑上大肆兴用罗马风格,建造出了一大批纪念性建筑,诸如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马德莱娜教堂等等。

由此,形成了该历史阶段特有的建筑复古思潮。

建筑复古思潮主要包括三种类型:①古典复兴;②浪漫主义;③折衷主义;古典复兴,又称为新古典主义,就是在英法德等国家兴起的以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风格为特征的建筑思潮。

透析我国当代建筑装饰中的复古现象

透析我国当代建筑装饰中的复古现象
设计重在创新,全盘仿古让人感到乏味,因为只见仿造而无创造。设计为实用器物注入了艺术,然而杰出的艺术是不可重复的,是独一无二的,摹仿他人的最大缺陷在于完全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个性,从而也就丧失了设计艺术本身,对待传统更应如此。然而,许多人不是把传统看作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与之共同汇进大海,而是把传统当作一潭死水甘愿投身深渊。我们不能总是安于和甘于重蹈前人的蹊径,总要勇敢迈出踏向未知领域的探险脚步。试想,再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我们的子孙后代接过我们“传给”他们的疑固的‘传统’又将作何感想?只有日日新,又日新,才会生生不息。
透析我国当代建筑装饰中的复古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存环境的改善,建筑装饰装修应运而生并日益兴盛。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当我们满怀时代的喜悦踏进某家餐厅、酒吧、商店或宾馆,甚至朋友的雅居时,满眼充斥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复古风格。大屋顶、朱漆门、格扇窗映入眼帘,紫檀橱、八仙桌、红木榻依序排开,灯笼、幔帐、烛光随影晃动……俨然一个书香门第,似乎这样才够得上有文化、有品味,上得了大众眼中的档次。其实,真正的古已没法复,不过是仿仿而已。这种盲目照搬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形式的所谓‘继承传统’的纯复古大有迅猛‘蔓延’的势头,如何正确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外设计的实质与精髓,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建筑文化需求,为我国当代室内外设计注入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是业内人士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完全西化是思想贫乏的表现,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复古当然也是穷途,正确的道路只能是发展与创新。虽说我们不能逃避历史,但至少我们应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去看待传统,一切偶然的和仅仅是样式化的东西被放到它应该去的低层位置,以新的姿态出现,而很少像那些我们被钉死在上面的滑稽的仿制品。这一点西班牙的安东尼?高迪就做得很好,他的作品以大胆奇特的造型,使人眼花缭乱的结构而响誉世界,虽然他吸收各家建筑的精华,如哥特式、伊斯兰教、新艺术式……但他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将他们改造成为奇异无比的建造方式,事实证明他是一为天才的先行者。再如后现代思潮中意大利最引人注目的设计组织“孟菲斯”以那些夸张的形式、奇特的装饰以及大胆甚至有些放肆的鲜艳色彩来诠释它的作品,虽然看起来有些希奇古怪,但让人觉得既轻松活泼又心情振奋,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又一个崭新的设计风格。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复古建筑设计的新思路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复古建筑设计的新思路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复古建筑设计的新思路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复古建筑设计的新思路在当代社会,复古风格的建筑设计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时尚的潮流。

复古建筑以其独特魅力和独具风格的设计,使得建筑物透露出浓郁的历史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为复古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创意。

一、复古建筑的魅力复古建筑设计通过融合古典元素和现代技术,创造出独具个性和魅力的建筑。

传统的柱廊、拱门、浮雕等元素,赋予建筑以浓厚的历史感,使其具有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

同时,现代设计手法的应用让复古建筑更加独特、美观,并具备现代建筑所需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复古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搬古老样式,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当代审美的体现。

二、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古典与现代的碰撞成为复古建筑设计的一大亮点。

传统元素如圆顶、拱廊、石雕等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例如,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与传统建筑的柱廊相结合,打造出独特而具有辨识度的建筑外观。

通过这种碰撞,古典和现代的元素相互融合,使建筑设计更加具有创新性和个性化。

三、复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复古建筑设计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呈现。

建筑内部的装饰和布置往往运用了传统的雕塑、壁画和瓷砖等元素,通过艺术品展示和陈列等方式,让人们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这种文化内涵的加入,使得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空间,更成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平台。

四、复古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尽管复古建筑设计注重历史与文化的体现,但同样重视建筑的实用性。

在复古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注重空间的功能合理性和使用便利性,同时保持建筑外观的美观与独特。

通过充分考虑建筑功能和使用需求,复古建筑设计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五、复古建筑的环境可持续性在复古建筑设计中,对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考虑。

尽管建筑外观以复古元素为主,但室内设备和供暖、采光系统等则采用现代环保技术。

通过优化建筑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复古建筑设计呈现了一种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当代建筑的理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简要的角度出发,介绍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并分析其深度和广度的特点。

1. 西方学派引入: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西方的建筑思想和技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尤其是从欧洲和美国传入的建筑学说和实践。

西方学派的引入使得中国建筑开始寻求与世界建筑潮流的接轨。

2. 马丁·华尔德与传统主义:马丁·华尔德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华尔德大师”,对中国的建筑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尔德致力于将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的建筑传统相结合,提倡传统主义的建筑理念。

他强调建筑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3. 转型期的新古典主义: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新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成为转型期中国建筑的思潮之一,它强调借鉴古代建筑的艺术表达方式,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创造。

4.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成为建筑思潮中的重要一环,它以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为中心,强调工业化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被兴建,如一些著名的工人文化宫和体育馆等。

5.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也对近代中国建筑思潮带来了新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开始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实践,强调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一些具有流线型和立体化特点的建筑作品开始兴起,如鸟巢、水立方等。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 筑思潮比较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
“传统中国 社会的崩溃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的这种侵略,干扰并毁灭了中国人对中国思想 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 例如: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2)大约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教会大学建筑转向后 期“中国式”。
• 主要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
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
求。例如: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1921~1925年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文化策略——获取中国民众的认同,达到相互沟 通,得到中国人对西方宗教、文化的认同。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两个阶段:
• (1)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糅入以南方 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涉及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纪念性建筑以致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商 业建筑登许多类型,绝大部分出现在1927~ 1937年10年间,成为当时触目的传统复兴建筑 的设计高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A. 仿古做法的” 宫殿式”
B. 折衷做法的” 混合式”
C. 新潮做法的” 以装饰为特征的 现代式”
• (1)总述: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 式”的传统复兴的潮流.这股潮流先由外国 人发起,后由中国人引向高潮.中外建筑师在 这个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做了种种设计探索, 是中国近代值得重视的一项建筑活动.
中国近代建筑思潮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阶段
• 洋式建筑
• 折中主义基调
• 传统复兴
• 三种设计模式
• 现代风格
• 多渠道起步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阶段
从风格上看,近代中国洋式建筑有两种 1. 早期流行 殖民地式 这种建筑以带有外廊作为其主要特征.一般为一二层楼,带有两三 面外廊的或周围外廊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 2. 欧洲古典式建筑 (1) 欧洲古典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的出现,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 当时西方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反映
• A. 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 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行政机 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 场,以西班牙式建住宅等, 形成建筑整体的折 衷主义风貌.如上海后期汇丰银行(1923年) • B. 在同一幢建筑中,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 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 风格式样的艺术构件,形成单幢建筑的折衷 风貌.如天津劝业场(1928年)
• 者则表现为对你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 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
崖城传统的外廊式民居
1923年汇丰银行(新古 典主义)
天津劝业场
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
•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 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 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 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 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 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 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 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 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 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 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 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

当代主要建筑思潮和流派

当代主要建筑思潮和流派

当代主要建筑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这些最早应用于对绘画艺术流派划分的专业名词也已广泛被建筑界所吸纳,对其内涵的界定和理解是我们了解,欣赏建筑艺术得力桥梁。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索绪尔的同时态语言学理论、格式塔心理学 的知觉整体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以整体性观念作 为其理论基础。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 建筑领域的结构主义:
1)按照结构主义者的观点,现代主义运动的建筑 过于冷漠、不明确、中性化,也不适合居住; 而表现主义或典雅主义却相反地过于主观化、 感情化和怪异。结构主义者追求介于两者之间 的“可理解的复杂性”。它为建筑师提供了一 个在非层级的结构框架下,有相当复杂性的规 则体系,并允许个人从中选择。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结构主义建筑以整体的方法论批判了早期现代 建筑忽视历史与文脉的僵化思想。针对千篇一 律的“国际式”建筑风格以及雅典宪章粗暴地 分离城市各项有机功能的做法,凡.艾克借用法 国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无意识 结构”理论来融合社会心理与实体形式之间日 益割裂的矛盾,并提出场所感意向创造以及认 同设施等注重人性因素的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从而开创了崭新的建筑创作思路。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1)结构主义的兴起:
可以上溯到本世纪初在语言学中由索绪尔提出的关于语言 的共时性的有机系统的概念和心理学中由完形学派开始的感知 场概念。此后在社会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物理、逻辑 等各学科领域中,都在谈结构主义。
(2)结构主义的共同特点:
a.认为一个研究领域里要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 能够建立起自己说明自己的结构来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3.结构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
(1)数量美学
结构主义建筑为寻求世界永恒的秩序结构,提出 了整体 性与人性的创作,这使它具有超越人文 化学因素的建筑广度。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

对中国现代建筑思潮的一些看法摘要: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回味;现代建筑以其新颖、简洁,让人耳目一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感受,但在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建筑思潮。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分析,以及对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建筑产生的矛盾的剖析,加以实例,论证了传统建筑思想与现代的建筑思潮的和谐统一发展的可行性。

对于建筑来讲,随着时间的变迁,“过去”与“现在”只是一种暂时的稳定。

创造现在,同时也在创造传统。

在传统建筑中我们回味她的富丽和稳重,在现代建筑中我们欣赏她的时尚和张扬,在传统与现代建筑的交汇融合中感受她的和谐之美。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传统建筑是历史和文明的见证,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我们人类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传统建筑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发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确实改变了中国太多事情,其中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冲击或者说是根本性的改变。

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是政治的载体之一——建筑也没能幸免。

建筑已成为人类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似乎一下变得更加色彩缤纷。

各种建筑理念、建筑流派、建筑样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

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伴着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势头,不论大中小城市,到处涌现出布满着“西方气质”的一幢幢现代化办公楼、商业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区。

这其中虽然不乏成功优秀之作,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

故当代中国建筑思潮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一)传统文化包袱沉重。

中国复古主义建筑思潮的再认识

中国复古主义建筑思潮的再认识

黄帝 ‘ 直到周秦汉庸都能够体现 H j 米 。 但 是 我 认 为 庸 代 是 中 图 封 建 社 会发 展 的顶 峰 ,所 以 陕 西 历 史 博 物 馆 最 好 能 以唐 代 建 筑 特 征 为 代 表 , 这 样 才 能 够 反
映它 的历 史和 象征 意 义 。 ”
年 第 一 次 鸦 片 战 争 ) , 当 时盛 极 一 时 的 欧 洲 复 占主
代, f : 始的 复占 t义建筑与 2 0 1 { _ I = 纪8 0午代 以后的还
是有 符 明 别。 卣 ’ 先 可 以行 L f 】 的 是 ,2 O 世纪 5 O
年代 的复 r _ t 义建 筑 部 遵 从 疗 媳 丰 义 建 筑 的 构
【 关 键 词 】建 筑 历 史 复 古主 义
义建 筑 思 潮 也被 带 进 了 中 国 。 从 那 时 开 始 ,这 一 思
潮 自然 而 然 地 变 成 地 地 道 道 的 中 国 风 味 , 于 是 乎 首 先 出现 ' r 种所谓 的 “ 东方主义建筑 ”( “ O r j o n — t a ¨s t ”T y p e )。 同 时 , 随 着 国 民 国 家 的 诞 生 , 中
前 ( 2 0世 纪 8 O 年代 之 前 ) , 而 更 为 准 确 的 讲 是 发
怎样 ,芭者认为 ,第 个原 ,张锦秋先生在设计‘
陕 西 历 史博 物 的 时候 已 经做 厂很 好 的 答 。她 曾 说过: “陕 两有 着悠 久 的 史和 灿 烂 的 文化 , 从 炎帝 、
历 史 , 具 体 的 说 是 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人 们 过 去 所 经历的 一 切, 常 常 被 建筑 师 当 作 创 作上 的 一 种 思路 。

解析三种复古思潮的特点

解析三种复古思潮的特点

解析三种复古思潮的特点
1、中式复古思潮特点一,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

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

2、中式复古思潮特点二,风格常给人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谈及中式古典风格实际上还包含民族风格,各民族由于地区、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当地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不同,具有独特形式和风格,主要反映在布局、形体、外观、色彩、质感和处理手法等方面。

3、中式复古思潮特点三,是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充分发挥木材的物理性能,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或穿斗式结构,讲究构架制的原则,建筑构件规格化,重视横向布局,利用庭院组织空间,用装修构件分合空间,注重环境与建筑的协调,善于用环境创造气氛。

运用色彩装饰手段,如彩画、雕刻、书法和工艺美术、家具陈设等艺术手段来营造意境。

新复古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该风格的设计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都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

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让
人感受到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之比较研究ppt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之比较研究ppt

上海圣约翰大学怀施堂外观(1894 年,19年, 美国建筑师 史摩尔设计)
北京协和医学院西 区鸟瞰图(1921~ 1925年,何西设计)
北京协和医学院(1921~1925年,何西设计)
华西协和大学(1905年,美、英、加 拿大教会联合办学,由英国设计师指 导设计)
– 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 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1954年,美国, 后担任“国民政府建筑顾问)
– 燕京大学(1918~1927年) – 金陵女子学院(1918~1923年)
» “我认为我们的思考必须从中国的外在形式出发,当 需要满足一些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引进一些外国的东 西……这样才能创造出一栋真正的中国建筑。”
• (2)大约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教会大学建筑转向后 期“中国式”。
• 主要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 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 求。例如: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1921~1925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1918~1927年燕京大学、1925年辅仁 大学等等。
• “那么,对一民族极具象征性价值的宗教建筑方面,何不最好也来一 套‘中国装’呢?”——刚桓毅(Most Rev Constartini)
• “燕京大学的成立是作为传教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我要使燕京 大学在气氛和影响上成为彻底的基督化,而同时,又要甚至不使人们 看出它是传教运动的一部分……要使燕大有一个中国式的环境。”— —司徒雷登
– (3)建筑师作为知识分子对权力的敬畏与服从。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 此次传统复兴思潮,在建筑处理上可以概括为 三种设计模式:
• (1)宫殿式——复古型 • (2)混合式——折衷型 • (3)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装饰型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一、引言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影响,同时也在保持和发扬着传统我国建筑的特色。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探讨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从中了解我国建筑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1. 传统建筑的特点在近代我国,传统建筑思潮仍然影响着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创作。

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如宫殿式建筑、庭院式建筑等。

这些传统建筑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对当代建筑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2. 西方建筑思潮的引入随着近代我国与西方的交流,西方的建筑思潮也开始影响到我国的建筑领域。

西方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风格多样化,这与传统我国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融合与创新近代我国建筑师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建筑理念。

他们尝试在传统建筑中加入西方的元素和设计理念,取得了许多创新的成果。

三、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西方建筑影响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我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建筑风格。

一些早期的西方建筑师在我国设计了许多新式建筑,如民国时期上海的外滩建筑。

2. 民国时期的建筑思潮在民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股以国家振兴为宗旨的建筑思潮。

建筑师们试图探索我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之道,大力倡导本土化建筑风格。

3. 新我国成立后的建设热潮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的建筑事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政府提出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计划,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相继建成,展现了我国建筑的现代化风貌。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到建筑发展的历程,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又积极吸收和融合西方的建筑理念。

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我深感近代我国建筑思潮的发展是一个富有启发和挑战的过程,也充满了无限的创新潜力。

期待未来,我国建筑将继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发展壮大。

总结起来,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迎接了西方建筑思想的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建筑的灵魂复古建筑的个性与特色

建筑的灵魂复古建筑的个性与特色

建筑的灵魂复古建筑的个性与特色建筑的灵魂:复古建筑的个性与特色复古建筑是一种将古老的建筑风格和元素重新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风格。

它通过运用传统的建筑技术、材料和装饰,以及独特的建筑形式,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个性与特色。

本文将探讨复古建筑的灵魂所在,以及其个性与特色的体现。

一、建筑的历史回顾复古建筑是追溯过去建筑历史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古代建筑,更是通过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新,将古老的建筑风格与现代需求相结合。

通过对历史建筑的研究和借鉴,设计师们可以发掘并吸取古代建筑的精华,从而赋予现代建筑独特的灵魂。

二、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复古建筑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注重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它追求一种与自然共生的理念,通过运用自然材料、自然色彩和自然光线,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

复古建筑常常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恢弘壮观的效果。

三、独特的建筑风格复古建筑强调独特的建筑风格,将古代建筑的特色和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无论是古希腊柱廊的优雅,古罗马壮丽的拱门,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致雕塑,都可以在复古建筑中找到。

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赋予了建筑物一种沉稳、高雅和尊贵的气质。

四、建筑的装饰细节复古建筑通过精心设计的装饰细节展示其个性与特色。

它运用各种不同的装饰元素,如雕塑、壁画、浮雕等,将建筑物装点得更加美丽精致。

这些装饰细节不仅增添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彰显了建筑物主人的品味和地位。

五、复古建筑的功能性复古建筑不仅仅追求独特的外观和装饰,它也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的结合。

复古建筑的设计思路强调将传统的建筑技术与现代的功能需求相结合,使建筑物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艺术品,更是一个实用的空间。

六、复古建筑的文化意义复古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复古建筑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传递和弘扬着各种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它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现代社会注入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之比较所谓复古,是指恢复古代的制度、风尚、观念等是古今中外文化艺术领域常见的一种现象。

其原因大体是在有了“今”之后对于“古”之经典不能忘怀所以要“复古”,通过再现古典的形式,以求文化之认同、回归,或再创造。

中国古典的建筑,千余年来,体系完整,自成一脉,虽然从近代开始受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体系被打破,却总是在不同的建筑发展时期以各种形式再现,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固有式建筑”、50年代的“民族形式”、80年代的“传统建筑形式”。

深入研究、比较一下这三次大的复古思潮产生的根源、表现手法等,对于我们正确看待这一建筑现象,乃至全面认识传统与现代、古与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也是不无启发意义的。

1 第一次复古思潮-20世纪30年代,中国固有式建筑1.1 产生背景第一次复古思潮产生的最根本动因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成长。

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开始的。

然而从1915年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展以后,民族意识的复苏和觉醒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许多有关中西文化的问题,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在尝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以反对“全盘西化”的做法,这为建筑界的复古思潮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同时,2”世纪2”年代以后,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陆续开办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中国建筑师队伍。

以这些建筑师为主体,1927~1937年中国建筑界掀起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热潮,当时称为“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

第一次复古思潮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而衰落。

1.2 主要特征、类型、表现手法、代表性的建筑师及建筑作品(1)宫殿式(整体仿古式) 套用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基本形态,包括横向展开的基本建筑体量;台基、屋身、屋顶的立面“三分”构图模式;细部处理上也常套用传统构件和装饰,如大屋顶、柱式、额枋、斗等,但是采用西方建筑的材料和结构方式。

典型实例是杨廷宝设计的南京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南京原中央博物馆、上海市政府大楼等。

(2)混合式(局部仿古式) 整体上采用西方现代建筑体量组合设计手法,局部增加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或楼阁作为“中国固有形式”的标志,因此在造型上同时具有西方和中国建筑的特征。

代表性的作品是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图1)、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等。

(3)装饰式(简约仿古式) 整个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式的构图,中国传统风格通过简化的斗、脊饰、彩画、栏杆等细部表现出来,实例如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改建、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上海市体育场与上海市体育馆等。

1.3 历史评价第一次复古思潮虽然只有十年的时间,由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与研究刚刚开始,涉及的建筑类型和手法都很有限:建筑类型主要为官方投资兴建的文化建筑,造型则以经典的官式殿堂建筑的整体或局部做法作为体现古代建筑精神的标志。

但是,通过建筑师的自觉追求,创造性地实现了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思想,因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之后的两次复古思潮仍能看到这一时期探索的影响。

2 第二次复古思潮-20世纪50年代,民族形式2.1 产生背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第二次复古思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其产生是政治气候和苏联影响的直接结果。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建设经验,对于正在开始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建国之初,就在短时间内集中引进了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理论。

建筑界对于苏联经验的学习,源于当时苏联文艺界流行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的创作方法,最初表现为移植苏联的建筑形式,而后演变为追求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从而促成了1953~1955年第二次的建筑复古热潮。

民族形式建筑理论的代表是梁思成。

他在1953年中国建筑工程学会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5建筑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问题6的发言,提出了对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的看法。

1954年发表了5中国建筑的特征6的论文,概括出可以认识并能具体操作的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有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围绕庭院和天井;木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大胆用朱红色和彩画;木构件交接处加工成为装饰;用琉璃瓦、木刻花、石浮雕、篆刻作装饰)。

后来,在另一篇论文5祖国的建筑6中,他直接用自己所画的两张图,表达了他心目中民族形式的建筑理想。

他的观点对当时正在探索民族形式的中国建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2.2 主要类型、表现手法、代表性的建筑师及建筑作品(1)古典式以中国古代的官式建筑为基本范式,在新的功能、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建设条件下,探索民族形式的创作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整体建筑分屋顶、墙身和基座三段;屋顶敷设琉璃瓦;檐口有斗、檐椽等装饰构件;梁枋部位有彩画点缀等。

作品有北京四部一会办公楼、北京地安门机关宿舍大楼、北京友谊宾馆(图2)、长春地质宫等。

(2)民族式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屋顶或其他建筑构件和符号,在新的条件下加以改造,以探索不同民族的建筑形式。

这种探索之前比较少见,因此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如北京伊斯兰教经学院、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剧场、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等。

(3)地域式没有“官式”古典建筑的宏伟气派和强烈的纪念性,建筑师主要从各地的民间建筑形式之中寻求创作灵感,因地制宜,通过合宜的比例、亲切的尺度、适度的装饰而与民间传统相结合,是探讨中国建筑民族形式有显著成绩的领域之一。

实例如北京外贸部办公楼、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等。

(4)简约式是探索民族形式的后期出现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注重新的功能,以平屋顶为基本体形,在建筑的檐口、门窗等部位加以简化的中国传统装饰纹样。

实例如北京建筑工程部大楼、北京电报大楼、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北京首都剧场、广州华侨大厦等,这类建筑以后成为中国公共建筑的主流。

2.3 历史评价第二次的复古建筑思潮,从思想意识上表现了民族解放及国家振兴所带来的自豪感,从处理手法上也有一定的扩展,除了延续第一次对于经典的官式建筑的复古做法之外,又进一步探索了少数民族和地方建筑的复古形式,然而也有很明显的一些弊端和消极影响。

首先是建筑界的这个向苏联学习的运动把建筑设计和学术与激烈的阶级斗争混在一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现代主义建筑被当作资本主义的表现受到遏制,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未能恢复。

其次,在国民经济刚刚恢复的时期采用复古建筑形式带来了很严重的经济性问题:片面地强调建筑中的艺术问题,追求形式美的形式主义思想;忽视了建筑对于适用、经济和技术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建筑中的浪费现象。

第二次复古思潮的退潮十分突然,源于国内反浪费的政治浪潮和苏联1954年对“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给建筑带来的消极后果的清算,以梁思成为代表的民族形式建筑理论因此而受到批判。

1958~1959年的国庆工程中,仍有延续民族风格的做法,并且达到了很高成就,如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民族文化宫,说明了民族形式在表现形式上仍然具相当强大的生命力。

3 第三次复古思潮-20世纪80年代,传统建筑形式3.1 产生背景第三次复古思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大发展和开放后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引入。

中国大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经济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对于“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的执行开始有了一定的松动,对简洁经济、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式的现代建筑开始不满。

恰在此时,从西方传来了“后现代”建筑思潮,它所提倡的“文脉主义”、“装饰主义”、“隐喻主义”使正在寻求突破现代主义建筑和找寻历史与乡土特色的中国建筑找到了知音。

由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使历史建筑中的装饰和象征功能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于是,追求“文脉”思想和“寻根”意识的第三次的复古思潮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

同时,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具有东方色彩的意识形态使其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球性旅游热潮中的热点之一,旅游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商业性仿古建筑的发展。

3.2 主要类型、表现手法、代表性的建筑师及建筑作品(1)古典式(仿古建筑)与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其特点是:通常是在文物保护区和协调区范围之内;在一定的区域内有一大批“仿古”和“复古”作品,讲求的是整体的风格效果;手法上以再现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建筑为目的,如汉、唐、宋或明清风格等。

典型实例是全国很多城市中的仿古一条街,如南京夫子庙(图3)、北京琉璃厂、西安书院门、北院门等。

国内建筑界多将此类建筑贬之曰“假古董”,但也有建筑师认为“这类建筑要求风格纯正,法式严谨,有时还需要与考古研究相结合,它是一项严肃的建筑创作。

”(张锦秋,5文化历史名城西安建筑风貌6,建筑学报,1994年第1期,3”~32页)。

(2)新古典式(古典复兴) 赞同现代建筑体量、空间同传统建筑造型要素、细部片段的兼容、折衷,将古典建筑形态与现代建筑的功能、结构融为一体,以达到“古今结合”的设计效果。

代表实例如戴念慈设计的阙里宾舍,张锦秋设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图4)。

(3)地方文脉式受国际上讲究地域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国内对各地传统民居研究的热潮,倾向于从地方与民间建筑中寻求灵感,如武夷山庄、上海龙柏饭店、新疆人民大会堂、新疆国宾馆等。

(4)抽象式探索传统建筑形式的后期,不再使用大屋顶等传统建筑的具体形象,而是对具体形象进行提炼、变形和再创造;或从较深层次的建筑文化中继承传统,追求不见其形,仅见其意的“神似”的效果,这类建筑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如上海博物馆(图5)、西安凯悦饭店等。

3.3 历史评价第三次复古思潮无论从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办公、商业、文化教育和住宅等各种建筑类型)、范围的广泛性(全国很多的城镇)、探索手法的多样性(从具体形象的再现到形象的变形抽象、深层文化传统的挖掘)和作品的数量上、延续时间来看都远远超出了第一、二次的复古思潮。

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张锦秋设计,获首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1988~1992)、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吴良镛设计,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设计金奖、首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1988~1992)。

第三次复古思潮存在的弊端主要是:在一段时期内,复古被主管建筑的官员、业主、建筑师和大众认为是一条永远正确而容易传承的设计思想,似乎唯有借鉴传统,才能产生中国的新建筑,因此,从其他角度探索新建筑发展的动力不足,使得整个建筑创作的思想和手法受到很大限制,缺乏创新;复古成了一种时髦,在一些特定的城市和地区,大量出现了各种仿古式作品,形成新的千篇一律;设计作品中抄袭和生搬硬套的多,具有独创性的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