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研究
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研究作者:伍先美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12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重视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回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历程,可以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建设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至新中国成立前1.大革命时期(1921—1927年)是我党开始意识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性的时期。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1922年,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章》,详细的规定基层党组织如何设立,明确“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
”1925年1月,四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通过了《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首次规定“支部为党的基本单位,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
1926年7月,中共四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基层支部建设,陈独秀提出“党到农民中去!”提出了发展党组织的重点方向。
1927年《组织问题议决案》,明确提出了要把党的基础建立在产业支部上面,“在广大工人群众中做政治工作,才是真正领导工人群众”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期重要性的时期。
毛泽东非常注重农村支部建设。
主要是根据地、在广大农村开展党的建设工作,建立农村党支部,开展党的农村工作。
设立了韶山党支部、乔林乡党支部。
为党的农村工作开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中共六大以后,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中央强调要从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做起,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在村里建立党小组,在乡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二是发挥党员、党组织在群众生活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是全面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
彭真在《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中写到“各县首先成立党的工作委员会、工作团,负责建立全县各乡、村的党支部。
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建立村党支部。
”二是重视党组织的思想建设。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历程、经验与未来着力点
第21卷第3期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1No.3 2021年5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y2021DOI:10.12120/bjutskxb202103095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历程、经验与未来着力点燕连福,程诚(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049)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治理基本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政权下乡”革命时期、“政社合一”建设时期、“乡政村治”改革时期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时期。
在党的领导下,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表现为乡村治理主体结构得以优化、乡村治理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乡村治理实践做法不断创新。
回顾历史,中国乡村治理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的经验在于:治理目标上,始终着眼于乡村稳定和发展;治理理念上,牢牢锚定农民的根本利益;治理主体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治理模式上,自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紧紧围绕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着眼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营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治融合中图分类号:D422;C91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398(2021)03-0095-09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
从某种程度上讲,乡村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关系着广大农村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不仅有助于总结学习党在百年乡村治理中积累的基本经验,而且可以为解决好新时代乡村治理矛盾、走好乡村善治之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借鉴。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及构建经验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MYL017)作者简介:周云冉(1993—),女,河南洛阳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王广义(1972—),男,黑龙江泰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2021 12No 12,2021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1年12月Dec.,2021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及构建经验周云冉,王广义(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摘要:作为研究和解决乡村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从治理实践中所衍生的制度和方案的总体设计,乡村治理模式关乎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进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索出相应的乡村治理模式,可大致概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下乡”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乡治”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模式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政村治”模式。
回顾党的百年征程,乡村治理模式所留下的宝贵经验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时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合理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深化基层政权建设;自觉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模式;基层党组织;农业;农村;农民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1)12-0051-08一、引 言一般而言,乡村治理模式,又被称为乡村治理体制。
国内学术界关于乡村治理模式的概念界定可谓是莫衷一是,根据乡村治理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国家政权建构为视角,在此国家公共权力的运作是核心议题,国家在乡村治理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如有学者指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即为国家对乡村社会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以管理幅度、强度和绩效三重维度所呈现,以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为目标。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2007年5月12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的农村社区组织基本上都围绕着生存延续和秩序稳定两大需要组建起来,并因满足这些需要而得以存在和调整。
”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简单,其经济是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在组织上明显地呈现以下特征:群体性质的血缘性,居住方式的地缘性,组织结构的等级性,组织功能的非专一性。
1949年后,我国农村经济仍然属于传统型的,但在组织、文化等方面已经导入了一些现代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组织发生了多元化的变迁和创新,农民和农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血缘家族公社,后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它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备,组织结构日趋复杂。
封建社会早期的“乡里制”组织体系和后期的“保甲制”是其典型代表。
(一)从血缘家庭公社到宗法制世袭等级组织体系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为了维持公共秩序和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建立了第一个社会组织,即原始社会初期的血缘家庭公社。
在血缘家庭公社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类两性关系在实行辈份婚姻的基础上,实行族外群婚,从而明确了“族”的概念,产生了氏族,形成了氏族公社,并自然发展成为社会组织系统的基础。
原始社会的血缘家庭公社和氏族公社构成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最初萌芽。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奴隶社会没有形成西方式的私人占有奴隶制,而是形成了宗族奴隶制社会。
从组织体系的角度看,宗族奴隶制社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基层社会组织的被统治部族对统治部族来说,仍然保持了自己的自治实体,即一个臣服了的部族,不是被统治部族所肢解,其成员不是被分配为统治部族成员的私人家庭奴隶,而是整个臣服部族对统治部族来说具有奴隶部族的身份,其部族的自治首领对统治部族来说,具有奴隶代表的身份,然而,他们对于自己部族来说,仍然是自治实体的管理者,他们不仅代表了统治部族管理自己的部族,在主要意义上他们是代表本部族的民众来进行自治管理的。
试析新中国基层政权的沿革
公 社改 革 为 人 民政 府 。
1 9 8 3年 1 0月 ,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颁 布 《 关 于实 行政 社分 开 建立 乡政 府 的通 知》 。通 知指出 , 当前 的首要 任务是 把政 社分 开 , 建 立 乡政府 , 同时按 乡建立 乡
党委 , 并 根 据 生 产 的需 要 和 群 众 的 意 愿 逐 步 建 立 经 济 组 织 , 要 尽 快 改 变 党 不 管
式, 又是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 二是实行公社 、 生 产大 队、 生产 队三级 管理 。此 后 ,
运 动时期 , 我 国从 农 业 中 提 取 剩 余 资 金 的方 式 主 要 为 税 收 和 储 蓄 , 这 为 工业化
建设提供 了 5 4 0 0多亿元 的资金 , 年均高达 2 1 0多亿元 。 但是 , 人 民公 社体 制在经 营管理 方 面存 在 过于集 中的弊端 , 而 且其 平均 主 义的分配方式也不利 于调动 农 民的生产 积极 性。在此 背景 下 , 农村 生产 落后 ,
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 的土地改革不仅获得 了农 民群众 的支持 , 而且巩 固了 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阶级基 础 , 巩 固了工农 联盟 。另 外 , 在 这一时期 , 全 国各 地清除了农村中的封建势力 , 农 民 翻身成 为主人 , 初步 建立 了乡 、 村基 层政权 , 这为新 中国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 但是 , 在 土地改革完 成后 的农村 , 很快 出现 了买卖 土地 、 雇佣 剥削 、 放 高利 贷等现象 。要想使农业较快 发展 , 并防 止农 民两极 分化 , 我们 只能 走共 同富裕 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对农业进行 社会 主义改造 。在 这一形势 下 ,
八年级上册政治五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政治五课知识点政治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了解国家的政策和规定,学会如何爱国爱民。
在八年级上册政治五课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本文将会详细介绍的知识点: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二、国家机关和民主政治三、参政议政和民主生活会四、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五、基层政权建设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大的政党,它从1921年成立至今已经经历了90多年的风雨历程。
在政治五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了解了它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包括:1.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时期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贡献3.中国共产党的参政议政和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4.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十九大和将来发展方向。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背景,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好的公民。
二、国家机关和民主政治政治五课中,我们也学习了国家机关和民主政治有关的知识。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了解了国家机关的组成和职责,以及中国的政治架构。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民主政治的概念和形式。
重要的知识点包括:1.总统,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民主政治的定义和形式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了解国家机关的职责、结构和民主政治的概念,是成为一个合法公民所必需的。
三、参政议政和民主生活会在政治五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参政议政和如何进行民主生活会。
参政议政是指通过科学理论和有效的方法参与国家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国家政策更加合理。
重要的知识点包括:1.如何在不同的议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2.在参政议政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3.如何进行民主生活会,加强自身素质了解如何参加政治活动并积极地参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决策和政策,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公民。
四、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在八年级上册政治五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是伴随着土地改革开展的。
在土地改革中,经过“反奸清算”、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纠偏整党等运动,农民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起来,政权形式也由参议会制过渡到农民代表会议制,选举乡(村)政府,管理解放区的农村事务。
标签: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农村基层政权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建设,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各根据地政权仍然采用参议会的组织形式,政权性质也与抗日战争时期基本相同。
第二阶段是从1946年7月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阶段,形成了代表会议制。
整个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除了一部分开明绅士之外,都是专政的对象。
一、土地改革与解放区乡村政权的建立解放区的土改几乎是在庆祝抗战胜利的凯歌声中就开始了,一经发动,很快就形成燎原之势。
事实上,对于根据地农村基层政权来说,中国共产党已经牢牢掌握了领导权。
一方面在农村政权建设中,防止地主豪绅进入政权机关,一方面又规定村公所中负责民兵、治安工作的干部由上级直接任命,在村政会议中有表决权。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在农村建立了农会、妇救会、青救会等一系列群众组织,党的一些方针政策可以通过群众团体下达执行。
在土改的头两年,解放区的乡村权力结构是一个是过渡性的结构。
在土地改革中,农村基层权力结构一般是由土改工作队、贫农团和民兵三者构成的,其中工作队起着关键作用。
在工作队的引导之下,吸收组织贫农组成贫农团,并以此为基础选举出新的政治骨干。
在贫农团的基础上,又吸收中农而形成农会,开展土地改革工作。
土改多是以“反奸清算”入手的。
反奸就是将当过汉奸的人或者有类似劣迹的地主或者富人打倒,把他们的土地财产没收,再分给贫苦农民。
清算的情况则相对比较复杂,它既是在对汉奸和地主的罪行进行清算,又是对地主在减租减息过程中的一种财产的清算。
这场运动在1945年冬到1946年春夏在各解放区形成高潮,其结果是农民分得了部分土地,获得了经济利益。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2019-08-14[摘要]中国共产党⾃诞⽣以来,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统⼀、富强、民主、⽂明作为⾃⼰的奋⽃⽬标,党在不同时期都⼗分重视民主政治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是联合政府⽅案的提出,另⼀个就是⼈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抗战⾏将结束之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开始了由抗战向建国的转变,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在继续保持“三三制”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了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但是由于反动派顽固坚持独裁内战⽅针,并在抗战结束后不久很快挑起了全⾯内战,和平民主建国的努⼒没有获得成功。
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间势⼒相继⾛上了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个全新的民主共和国的道路。
⼀、联合政府⽅案的提出抗战末期,国共两党的建国主张难以调和,两党与中间势⼒在建国主张上也存在很⼤的分歧,这很不利于战后建国⼯作的进⾏,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和实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决定把各党派和⽆党派的代表⼈物团结⼀起,成⽴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民主的改⾰。
然后,在⼴泛的民主基础上,召开国民代表⼤会,成⽴包括更⼴⼤范围的各党各派和⽆党⽆派代表⼈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政府。
建⽴联合政府的主张是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纲领。
还建议,尽可能迅速地在延安召开解放区⼈民代表会议,以促进全国⼈民的团结和联合政府的成⽴。
1945年7⽉13⽇,中国解放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9⽉17⽇,解放区纲领起草委员会提出了《解放区纲领草案》,其中在民主政治建设⽅⾯提出的主要内容有:实⾏真正普遍平等⾃由的选举制和⼈民代表⼤会制,由⼈民选举产⽣的各级⼈民代表会议为各该级的最⾼权⼒机关,并选举产⽣同级政府;在各解放区成⽴区域(边区专署县)的民主联合政府或者政府,任何党派不得在各级政权机构的⼈员中占三分之⼀以上;实⾏地⽅⾃治,即凡属地⽅性质之事务,在不违背上级民主政权规定的原则下,各区域政府或省政府要制定施政纲领和单⾏法规,等等。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初探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初探作者:王超王长海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摘要]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设立在农村的、其下不存在行政层级的、直接面对农村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政权组织,是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最低一个层级,也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如果放松或削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势必会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执行,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或威信就会受到损害。
[关键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34-01众所周知,农村政治历来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心和焦点之一。
所谓农村政治,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权力和农村内生权力在乡村社会的交互运作以及对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
农村基层政权和政治生活的变迁,是20世纪中国社会整体变迁的一部分。
而20世纪中国政治的变革可谓跌宕起伏,动荡和变革循环,传统与现代交融,结构转换和机制重建并存。
与此相应,农村政治也始终处于转换、重构与变迁之中,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农村以及中国社会变动与转型的方式、路径和速度。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村级干部管理系统面临人力匮乏目前大多村庄青年外出,使得大多农村老龄化,致使精英外流,农村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
同时,村干部的报酬太低,工作压力过大。
村干部现况是管事多、操心多、挨骂多,在事业发展前景上几乎没有转干、升迁的可能,因此不少人不愿当村干部。
这样村级组织的素质、办事效率很难提高。
(二)乡村债务,只升不降居高不下的乡村债务对农村的治理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乡村干部对村部能偿还巨大债务的信心丧失,并因此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得过且过成为他们的信条。
为化解债务,各地采取了种种措施,收效甚微。
建国前后河北乡村基层政权建设——以廊坊地区为例
收稿日期:2017-03-05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建国初期河北村镇基层政权建设与社会秩序重建研究”(SD161069)。
作者简介:荣宁(1965—),女,河北三河人,廊坊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史。
①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档案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6页。
②谢忠厚、宋学民:《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文献选编》(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62页。
③文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安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65-67页。
④中共廊坊市安次区委党史研究室编:《安次县民主革命时期大事记(1919—1949)》,铅印本,1993年版,第32页。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廊坊地区在抗战时期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游击区,基层政权建设是以两面政权的组织形式出现,并以坚持敌后武装斗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来推动与巩固的。
解放战争时期,基层政权建设推进较快,并通过土改工作扩大了执政基础。
建国初期,基层政权经过调整、合并,撤区建乡,普选乡村政府,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更加规范化、民主化。
关键词:建国前后;廊坊地区;基层政权;撤区建乡中图分类号:K2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7)02-0077-07第33卷第2期Vo l.33No .22017年6月Jun .2017建国初期,河北省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是在晋察冀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开展的。
抗战时期,由于敌我态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了根据地地区、游击区和半根据地半游击区等不同形态的地区。
廊坊地区,由于地处京津之间的特殊位置,成为红色政权和日伪政权争夺的前沿阵地,属于游击区,乡村基层政权以“红白”两面政权为存在形式。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产生与变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产生与变作者:迁宣泽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笔者将运用新制度主义中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和视角,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产生变化及其发展进行一个历史纵向的整理分析,以期为基层群众自治提供些许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历史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路径依赖一、中国共产党前期基层群众自治思想中国共产党基层群众自治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著作中就有其思想渊源。
马克思认为,民主是政治的表现形式,自治是一种政治形式,民主的实质就是自治。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分析巴黎公社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时曾写到:“公社的存在本身自然而然会带来地方自治,但这种地方自治已经不是用来牵制现在已被取代的国家政权的东西了。
”即巴黎公社不同于原来的国家机器,并非作为阶级压迫的权力,而是更偏向于服务性质的国家机构组织。
参加公社的多数都为工人和工人公认的代表,因此巴黎公社在这个意义上也成为了无产阶级自我管理服务的机构组织。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阈下考察,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其渊源应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思想发展与革命实践。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在会上讨论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并且指出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在《纲领》第二条中就指出“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可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人民当家做主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
在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及宣言》中,第九条就明确地指出“实行都市和乡村自治”。
1925年,《中共湘区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中指出“乡村自治及乡村自治机关负责人员,应以普通选举法直接选举之,不能由绅士包办。
”用以解决处理土豪劣绅把持基层旧政权的问题。
1926年10月,毛泽东参与撰写的《全国人民团体联合会之纲领》中指出“各地农民目前的斗争目标,都应为建立乡村自治而奋斗”,并借此将农民革命与国家政权问题相联系,通过实行自治来推翻地主政权。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材料题):新民主主义革命(10题)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材料题):新民主主义革命(10题)一.材料题(共10小题)1.(2024•平罗县校级一模)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选取一个实例,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2024•莆田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年5月5日,多家报刊对五四运动进行了报道。
表3是其中两份报纸的部分信息。
名称《京报》《顺天时报》主办方民国进步人士日本外务省标题《学生界之大风潮》《北京学生大骚动》内容节选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
是时章氏自公府宴会归,身穿礼服,正在曹宅,不防该生等陡然闯入。
章氏急难逃避,遂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
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遂举火焚房。
指出上述两份报纸对五四运动报道的不同之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报刊中寻找历史真相的方法。
3.(2024•朝阳区一模)红色研学红色研学是一种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通过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了解红色历史、学习红色精神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素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辅导
(二)近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变迁
• 2、民国的基层政权建设。 实行村治,以村为自治单 位,而在村之上,有的则 设立“区”,一时间,区、 乡一度成为自治单位。 •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 立后,先后颁布《县组织 法》、《乡镇自治施行 法》、《区自治施行法》 等法规,开始实行省、县 二级制,县下设区、乡 (镇)、闾、邻等“自治” 组织。区、乡、镇为自治 单位。
• 1、先秦时期的乡遂制 • 国都及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 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 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边远农 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 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 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 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 夫”。 • 春秋战国时期:县下设乡、乡下 设里,乡里制已成为基层行政组 织,分别由乡长或有司掌管。
二、现行村民自治制度
• • 乡政村治 1983年以后的乡政村治时期。十一 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农村基层 政权又经历了一次变革,人民公社 退出历史舞台,乡建制恢复,乡再 次成为我国最低层次的国家政权。 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制度,行政村成为基层群众自治组 织。 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 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释义
•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共6章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辅导
杭锦旗党校 段建勋
提纲
• 一、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沿革 • 二、现行村民自治制度 • 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释义
一、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沿革
• (一)古代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变迁 • (二)近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变迁 • (三)建国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变迁
(一)古代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变迁
解放战争时期两种力量对峙——以农村农民治理为视角
解放战争时期两种力量对峙——以农村农民治理为视角李想【摘要】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家也是面临着重建重修工作。
此时,国共两党都深刻意识到此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中共解放区与国统区对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方式大不相同,从而造就了双方不同命运。
从双方的做法对比来看,国民党政府当局拯救农民的方案凸显出种种弊端,走向灭亡是历史必然趋势。
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的农村土地政策对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由。
【关键词】解放战争∣解放区∣国统区∣农村∣农民抗日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饱经战乱折磨的人们迫切希望休整,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此时他们所面临“无家可归”“无饭可吃”“无衣可穿”“无业可就”等困境,他们自身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
我们不能单单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也要关注与之相对立的国统区,通过对比二者在农民与农村的这一问题上的措施与做法,可谓是天差地别。
国民党试图挤压农民、剥削农民。
而中国共产党则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当家作主,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在中共的领导下带领农民创造美好生活。
这样的比较可以使我们了解国共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得失和历史走向,从中汲取经验,不断鞭策自身。
一、中共解放区农村与农民的治理(一)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解放战争初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不再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现有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指出“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这也说明了此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所在。
从1946年起,新老解放区广大农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指示,陆续开始了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并发布了《五四指示》,其指出各地党委必须认识到解决土地问题是我党最基本的任务,也是一切工作的重要环节。
解放前夕与建国初期潮汕基层政权建设回顾
方党史 】D AG AG H IN N S F D
解放前夕与建国 初期潮汕基层政权建设回 顾
■ ( 东 )张 仿林 广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 我 参 加 潮 汕 人 民 抗 征 队 并 加 入 中 国 共
展 , 根据 地 逐 步发 展 巩 固 了。
产党 。今年是共产党成立8 周年,中华人 民共和 国建 国6 周 8 O 年 。每 当想起 我党 领导 全 国人 民在 漫长 的革 命和 建设 岁月 里 ,艰苦奋斗 ,不怕牺牲 ,克服重重艰难险阻 ,推翻 了 “ 三
主 任 在 答 《 结报 》记 者 提 问 时 说 :新 政 权 的建 立 ,是 根 据 团 人 民 的要 求 , 目的在 于 彻 底 解 放 人 民 ,为 人 民做 好 事 ,谋 利 益 ,使 人 民得 到 真 正 的幸 福 。施 政 方 针 是 动 员 一 切 人 力 、物
1 2 年 ,中 国共 产党诞 生 ,中华 民族复兴 有 了新 的希 91
被 揭穿覆灭后 ,相继 出现直 、皖 、桂等军 阀大混战 ,你争我
夺 ,南 北 割 据 , 山河 破 碎 。蒋 介 石 国 民党 掌 管 政 权 后 ,不 顾 人 民 反对 ,一 意 孤 行 其 独 裁 主 义 ,弄 得 人 民灾 难 深 重 , 民不
聊生 。
民主政 权建 设的 目的和施 政方 针是 十分 明确 的,杨戬
需要 ,潮汕地下党决定及 时成立潮 ( )揭 ( 安 阳)丰 ( ) 顺
人 民行 政 委 员 会 。它 是 我 潮 汕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第 一 个 县 级 民主 政 府 ,主 任 委 员 杨 戬 ( 世 瑞 ) ,下 设 民政 、 民运 、 民兵 、 杨 文 教 、 财经 等 处 。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权力结构变迁问题考论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权力结构变迁问题考论作者:吴玉刚来源:《理论导刊》 2015年第1期吴玉刚(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450046)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村级组织体系历经多次重组,引起了村庄权力结构的重大变迁。
在村庄内部,乡村各权力主体对村级组织领导权和话语权的争夺,使村级组织成为村庄内权力互动的中心点,而村级组织的重组,加速了乡村社会的权势转移和村庄内部权力结构的重构;在村庄外部,村级组织是连接国家与分散的农民的组织载体,有效加强了国家对农村的控制与治理。
村级组织的存续兴废、组织建构、组织目标、组织管理方式等始终受国家和执政党宏观发展战略、制度和政策的主导。
将村级组织作为权力主体,建立国家—村级组织—农民的三重权力分析框架,成为深化乡村权力结构研究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村级组织;乡村权力结构;重组;嬗变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1-0066-05作者简介:吴玉刚(1974-),男,河南原阳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村级组织体系历经多次重组。
新的村级组织一经建立,组织自身便拥有一定的权力和权威,进而引起村庄权力结构的重大变迁。
学术界对于建国以来农村村级组织的研究,或侧重于纵向勾勒其发展轨迹,①或重点论述不同历史时期村级组织的建构及其性质、功能。
②其中,村庄权力结构是指村庄各主要权力主体之间模式化的互动关系。
[1]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一般从两种视角展开,“一是对村庄内部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二是对国家与村庄的关系进行研究。
”[2]而村级组织体系的重组与村庄权力结构变迁之间究竟有何关联?对此,学术界相关研究尚付阙如。
鉴于此,与以上研究视角不同,本文将在村治中占主导地位的村级组织作为权力主体,从不同时期村级组织与村庄内部权力结构演变、国家—农民关系建构之间的关联两个维度入手,系统探讨建国以来村级组织与村庄权力结构的变迁,为克服既有研究中存在的“关于村庄权力结构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脱节”[2]的弊端提供新的视角,进而增进对于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解。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2007年5月12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的农村社区组织基本上都围绕着生存延续和秩序稳定两大需要组建起来,并因满足这些需要而得以存在和调整。
”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简单,其经济是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在组织上明显地呈现以下特征:群体性质的血缘性,居住方式的地缘性,组织结构的等级性,组织功能的非专一性。
1949年后,我国农村经济仍然属于传统型的,但在组织、文化等方面已经导入了一些现代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组织发生了多元化的变迁和创新,农民和农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血缘家族公社,后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它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备,组织结构日趋复杂。
封建社会早期的“乡里制”组织体系和后期的“保甲制”是其典型代表。
(一)从血缘家庭公社到宗法制世袭等级组织体系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为了维持公共秩序和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建立了第一个社会组织,即原始社会初期的血缘家庭公社。
在血缘家庭公社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类两性关系在实行辈份婚姻的基础上,实行族外群婚,从而明确了“族”的概念,产生了氏族,形成了氏族公社,并自然发展成为社会组织系统的基础。
原始社会的血缘家庭公社和氏族公社构成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最初萌芽。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奴隶社会没有形成西方式的私人占有奴隶制,而是形成了宗族奴隶制社会。
从组织体系的角度看,宗族奴隶制社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基层社会组织的被统治部族对统治部族来说,仍然保持了自己的自治实体,即一个臣服了的部族,不是被统治部族所肢解,其成员不是被分配为统治部族成员的私人家庭奴隶,而是整个臣服部族对统治部族来说具有奴隶部族的身份,其部族的自治首领对统治部族来说,具有奴隶代表的身份,然而,他们对于自己部族来说,仍然是自治实体的管理者,他们不仅代表了统治部族管理自己的部族,在主要意义上他们是代表本部族的民众来进行自治管理的。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农村政权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农村政权建设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农村政权建设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最终以新中国的成立宣告成功。
在这四年的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解放区的研究,着重于战争本身和土地改革,对这一时期的农村政权建设却少有提及。
本文尝试从土地改革出发,探究土改过程中,农村基层政权如何一步一步地变化,并最终确立了党对基层政权的一元化领导。
一“三三制”原则的调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地区普遍实行民主政治,确立了“三三制”原则,允许地主富农阶层参与政治生活。
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与民主,取得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对我党的支持,一方面在经济上,继续执行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
1945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1946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中明确强调“各地务必在1946年,在一切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在老解放区,则应复查减租减息的工作,进一步巩固老解放区。
”1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选择在解放区继续维持“三三制”的政治形态,但是伴随新一轮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原先贫困的农民群体,经济情况得到了极大地的好转,经济地位的改善使他们对自身政治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抓住土改的机会,组建自己的佃雇小组、贫农组,借助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开展的大选举运动,一大批出身贫雇农的领导人进入了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对原有的“三三制”模式进行了修改与调整,下层农民开始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5页。
“贫雇农团的成立”1946年夏,国共两党爆发了全面战争,为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中共中央通过并下发了刘少奇起草的《关于清算减租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广大农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试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试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废除封建剥削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主要矛盾转化的实际情况,领导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及时转变对封建剥削阶级的斗争形式,并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与革命斗争形势相适应的土地政策。
本文试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的土地政策作一探析。
从1945年8月至1946年4月,即从抗日战争胜利到颁布《五四指示》,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仍然是减租减息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人民要和平,解放区农民要土地,蒋介石要战争。
正如刘少奇所说:”当时和平要破坏,内战要爆发,但和平似乎还能争取,我们没有放弃争取暂时和平的企图”…。
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总方针是:争取和平,准备战争。
即一方面,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力争在和平条件下进行中国的社会改革;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又必须充分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根据这个方针,中国共产党确定当时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仍然是减租减息。
这个时期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解放区,大部分是对日反攻后从日本帝国主义手中收复的,这些地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殖民地性质的封建剥削制度。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新解放区农民开展反奸清算,对大汉奸、恶霸、地主的罪行进行揭露,同时按照人口、劳动力的强弱和贫苦程度,将没收的日伪、大汉奸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通过分配日伪土地的斗争,广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则进一步提出了减轻封建剥削的口号,中共中央顺应农民的要求,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
新解放区的减租减息特点是:其一,与反奸清算斗争相结合。
党领导新解放区农民开展大规模的反奸清算斗争,把日伪、大汉奸的土地没收后进行分配。
在反奸清算取得初步胜利后,总结经验,以清算运动中群众提出来的土地与租息问题为重点,发动群众减租减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是伴随着土地改革开展的。
在土地改革中,经过“反奸清算”、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纠偏整党等运动,农民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起来,政权形式也由参议会制过渡到农民代表会议制,选举乡(村)政府,管理解放区的农村事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农村基层政权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04-02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建设,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各根据地政权仍然采用参议会的组织形式,政权性质也与抗日战争时期基本相同。
第二阶段是从1946年7月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阶段,形成了代表会议制。
整个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除了一部分开明绅士之外,都是专政的对象。
一、土地改革与解放区乡村政权的建立解放区的土改几乎是在庆祝抗战胜利的凯歌声中就开始了,一经发动,很快就形成燎原之势。
事实上,对于根据地农村基层政权来说,中国共产党已经牢牢掌握了领导权。
一方面在农村政权建设中,防止地主豪绅进入政权机关,一方面又规定村公所中负责民兵、治安工作的干部由上级直接任命,在村政会议中有表决权。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在农村建立了农会、妇救会、青救会等一系列群众组织,党的一些方针政策可以通过群众团体下达执行。
在土改的头两年,解放区的乡村权力结构是一个是过渡性的结构。
在土地改革中,农村基层权力结构一般是由土改工作队、贫农团和民兵三者构成的,其中工作队起着关键作用。
在工作队的引导之下,吸收组织贫农组成贫农团,并以此为基础选举出新的政治骨干。
在贫农团的基础上,又吸收中农而形成农会,开展土地改革工作。
土改多是以“反奸清算”入手的。
反奸就是将当过汉奸的人或者有类似劣迹的地主或者富人打倒,把他们的土地财产没收,再分给贫苦农民。
清算的情况则相对比较复杂,它既是在对汉奸和地主的罪行进行清算,又是对地主在减租减息过程中的一种财产的清算。
这场运动在1945年冬到1946年春夏在各解放区形成高潮,其结果是农民分得了部分土地,获得了经济利益。
比如,在苏皖解放区的淮北,有30万农民从汉奸和恶霸的手中夺回被侵占的土地7.6万亩,得到减租粮3 000余石。
在山东解放区的蒙阴县,退回赔偿土地约3.2万亩,粮食47.6万斤[1]。
在这场斗争中,新解放区改造村政权、老解放区的改选工作也在进行。
贫苦农民在这些选举中要求“自由选举,选举好人”,原基层干部很大一部分都进行了重选。
贫农组、佃雇小组取代原有的乡村干部成了运动的领导核心,负责改造原有农会组织的工作。
在反奸清算运动的基础上,各地的新解放区还普遍深入地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
运动中,农民通过清算租息、清算负担、清算霸占等方式,迫使地主出卖自己的土地给农民来清偿负欠。
1946年,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也就是著名的《五四指示》。
这一《指示》明确宣布“批准农民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的土地”,“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2]《五四指示》肯定了基层农民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等斗争中已经使用的几种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的方式。
这一运动执行了鲜明的阶级路线,各级机关要求地富出身的干部自愿献地,支持农民的反封建要求。
在乡村政权中,有严格阶级标准的农会实际上取代了由普选产生最高权力机关的代表会制。
“五四指示”发布前,农会在清算和分地中就协同政府一起工作;其后,不仅拥有了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且在生产合作、群众武装和改造村政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土地改革中,各地还结合冬学冬训,进行了整顿党组织和改造村政权的工作。
一批土改积极分子进入了村政权。
1947年6月,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形势的发展,要求解放区开展更加普遍深入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
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宣布废除一切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彻底地平分土地,它的意义不仅仅是通过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更重要的是,通过土地改革,彻底变革农村政治经济的核心力量。
根据中央的设想,这一过程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先由上而下整顿组织,调动地主、富农出身干部的工作,由农会、贫农团接管乡村中的一切权力,保证土改顺利进行;第二步,在平分土地后,由下而上地整顿、改造党政机构和组织,逐步建立各种经常的民主制度。
1947年后,解放战争的形势更加有利于夺取全国政权。
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了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强调指出必须克服地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要为政权建设正规化做好准备。
此后,基层农村的整党和土地改革的纠偏工作开始了。
农村基层的整党在区委和工作团的直接领导下进行。
在整党中,中央及时纠正了那些用贫农团取代或等同党组织,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错误认识。
多数农村都在整党的基础上,召开了区村农民代表会议,把它作为接替贫农团,逐步向正规化政权体制转变的主要形式。
可以说,在土地改革中,以贫农团为核心的农民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起来,不少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在政治觉悟提高的前提下,农民代表会议的条件逐步成熟,通过农民代表会议,选举乡(村)政府,管理解放区的农村事务。
二、解放战争时期农村基层政权的性质和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的建政原则使一切赞成抗日的人们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参加到抗日民主政权中来。
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区政权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成为专政的对象。
通过土地改革,农村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以农会和贫农团为基础的人民代表会议制的人民政权便在解放区农村应运而生了。
到解放战争基本结束的时候,各地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已经从总体上基本完成了由参议会制到人民代表会议制的转变。
在人民代表会议制中,乡(村)、区人民代表会议为乡(村)、区两级正式的最高权力机关;乡(村)、区人民代表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由乡(村)、区政府委员会由同级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成立乡(村)区两级人民政府。
毛泽东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在贫农团和农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区村(乡)两级代表会议,是一项极宝贵的经验,只有基于真正广大群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会议,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会议。
这样的人民代表议会一经建立,就应当成为当地的人民的权力机关,一切应有的权力必须归于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委员会” [3]。
三、各大解放区的乡级政权的设置及职能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中央决定将原先各自分立的解放区政权适当加以合并,建立大行政区的人民民主政权。
在这些人民政权中,乡村基层政权都进行了积极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东北解放区的乡级政权建设。
东北解放区在区政府下设村。
村政府即村行政委员会,由村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出村行政委员组成,一般7至11人。
村行政委员任期1年,可以连选连任。
村行政委员会的主要职权是执行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以及村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案、公布村级公约和具体制度等。
村行政委员会下设设财粮、生产、文教、民政、人民武装、公安、调解等委员,具体管理本村内的各项事务。
村行政委员会中设文书1人。
为便于行政领导,村政府一般还可划分若干屯民组织。
这些屯民组织每组大概20至50户,设组长1人,由组内人民代表互选产生。
两个组以上的自然屯,由屯内的人民代表互选出代表主任1人。
一般而言,每半个月村政府召开村政会议1次,全体村行政委员参加,必要时也邀请各团体负责人出席[4]。
华北人民政府的乡级政权的建设。
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
华北人民政府的基层政权为村(乡)政权,由当地全体选民选举组成。
村(乡)全体选民选举出的人民代表会议,为村(乡)政权机关,对上级政府及村(乡)人民负责。
其主要职权为:议决并执行上级政府交办的重要事项;决议辖区内各项建设计划及其他应兴革的重要事项;议决财政计划及预决算;议决村人民公约;选举、监察、弹劾并罢免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及其他行政人员等。
村(乡)人民代表会议一般选议长1人、副议长1至2人主持全会的工作,必要时可以加选驻会代表若干人组织常务委员会。
村(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村(乡)政府委员会,对上级政府及村(乡)人民代表会议负责。
村(乡)政府委员会一般由主席、副主席及委员5至9人组织。
在工作许可时,村(乡)政府主席、副主席,可由议长、副议长兼任。
各委员会在执行职务时受主席领导。
村(乡)政府委员会任期与其代表会议代表相同,都是1年。
村(乡)以下的自然村成为村的选举区域,其代表在2人以上者,推代表主任1人。
此外,村(乡)政府还可以设立各种经常性的或临时性的工作委员会,吸收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参加[5]。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村的阶级关系改变了,农民成为农村社会的主人。
这一时期乡级政权建立的重点就是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民主建设工作,特别是改造、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为加强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创造了条件。
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对于发展与巩固解放区的革命政权,组织和推动各项社会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的乡级政权建设,也为新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1]郑志廷.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历史作用新探[j].贵州社会科学,1998,(3):96.[2]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77.[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1023-1024.[4]林代昭.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705-706.[5]中央档案馆.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19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