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 ——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一)

合集下载

中国最早的画报《点石斋画报》(1)

中国最早的画报《点石斋画报》(1)

中国最早的画报《点⽯斋画报》(1)⼒攻北寧北寧之役, 中法迭有勝負, 其城之收復與否, 雖無確耗, ⽽戰績有可紀, 即戰陣亦可圖也。

此次法兵三路並進, 竊恐深⼭窮⾕中遇伏驚潰,故布⾧圍以相困。

⽐會合, 奮勇⿑驅。

⼀時煙焰蔽空, 驚霆不測,地軸震盪, 百川亂流, ⽽華軍已於前⼀⽇退守險要。

狐善疑, ⽽兔更狡, 總如善弈者之爭⼀先着⽿⽔底⾏船地球外圍皆是⽔,東西則通,南北則窒,以⽇光不到,⽔結層冰故也。

西⼈每於⼈⼒告窮之處,思有以通之。

美國李哲禮者,精格致之學,新創⼀船,能⾏⽔底。

蓋知冰⼭之下,仍有⽔也。

船⾧⼆百尺,以銅為質,形如卵;中藏機器,設電燈;上下前後左右俱有孔,鑲嵌玻璃以通外視;外附兩輪,⼀在船底,⼀在船尾。

⿎氣⼊其中,便可浮沉隨意;⽽其浮沉之所以隨意者,以螺絲旋為樞紐也。

⾄於駛⾏之法,則不⽤煤⽽⽤油,燃⽕於油,機輪環動。

從此天地之秘,俱可昭宣,⽽⾵浪有所不驚,⼭礁知所預避,⾏海者如履平地。

雖古所稱為地⾏仙,當亦無多讓也。

觀⽕罹災諺有之⽈:三塲不到, 良以⽆妄之災猝然波及, 無益⽽有損也。

⽇前滬上⽼閘西⾸失慎, 觀⽕者駐⾜橋上愈聚愈多, 竟有寔不能容之勢。

⽽巡捕持棍驅⼈, 哄然思竄, 橋欄擠折, 落河者不下數⼗⼈。

是不獨失冠遺履之紛紛也。

城⾨失⽕, 殃及池⿂。

古⼈豈欺我哉輕⼊重地法⼈攻奪北寧後, 露布四出, 舉酒相賀, 不惟各埠商⼈所不及料, 抑且統兵將⼠所不敢望也。

始猶疑畏, 逡巡⽽不進, 偵探數⽇, 知無華兵潛伏於中, 遂嚴陣⽽⼊。

嗚呼, 虎狼惡獸也, ⽽蔽阱以待之, 即極其跳骚狂噬之雄, ⽽卒以⾃斃。

彼不奪不饜者, 其亦可幡然變計矣。

演放⽔雷中國與泰西通商, 事事仿效西法, ⽽於戰守器具則尤加意搜羅, 出貲購辦。

近來蘇撫衛中丞委營務處某觀察⾄江陰防營勘閱⽔雷, 是⼝江⼼下⽔雷三具, 岸上安設電箱, 以電綫接引兩頭, 以通電汽, 約⾧三百餘丈, 機發聲應, 響震陵⾕, ⽔勢反激, 辟⽴萬仞, 是誠防江海之第⼀要務也。

晚清画史——读《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

晚清画史——读《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

晚清画史——读《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晚清画史——读《<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曹泽熙创办于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份报纸在当时只不过是《申报》的一份子报,但它的影响却不亚于《申报》这样的大报。

究其原因,不仅是当时能读书识字的人不多,通过图画了解世界是一种流行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画报的选题相比于其他报纸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当初画报自称“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这固然有自吹自擂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认,百余年后的今日,《点石斋画报》的四千余幅图画也已成为重要的史料。

在本书的编者看来,《点石斋画报》中的图画可以分为“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和“海上繁华”四个部分。

可以说,这四个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相对完整的晚清画卷:中外关系、官场丑态、西风东渐和百姓生活。

我们对晚清的了解,大多是从历史教科书中获得的,难以了解当时复杂的情景,只能从抽象的描述中获得的抽象结论,很难有切实的感受。

但是,当我看到《点石斋画报》的这些图画的时候,我又一次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图画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当时报人心目中的社会。

可是,正如编者陈平原所云:“《点石斋画报》对于时事和新知的表述,有发掘,也有遗漏;有实录,也有歪曲;有真知,更有偏见。

”这份报纸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真实客观——即便是在今日,我们的新闻恐怕也不能做到完全的真实客观吧,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本着“同情与理解”的态度来看待这份报纸。

固然,这份报纸自身的定位是市井小报,刊载的新闻也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就不能强求其刊登一些过于严肃的话题。

其实,即便是严肃的话题——例如战争,画报也会选取其中有趣的部分来吸引读者。

例如,在“借雪雪愤”中:本埠于十九、二十两日春雪纷飞,高积尺许,清平世界悉变琼瑶美界。

三菱公司码头有小工多人,因候轮船未到,戏将积雪堆成人形,盖即俗所谓雪弥陀也。

而该处三号栈房门首,另有人堆一倭奴形象,口含吕宋烟一支,手携竹棒,惟妙惟肖。

图像上海与晚清都市媒体的表意实践——以《点石斋画报》1884-1898为中心(一)

图像上海与晚清都市媒体的表意实践——以《点石斋画报》1884-1898为中心(一)

图像上海与晚清都市媒体的表意实践——以《点石斋画报》1884-1898为中心(一)关于晚清上海的讨论,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成果,在所谓“上海学”中,也算最为突出了。

其中,对图像和“观视”的重视,开辟了现代性问题讨论的一个新空间。

把《点石斋画报》纳入“晚清上海”的具体都市语境中,当作社会中一个“象征表意系统”来考察,我关注“画报”里关于“在沪西人”、“本地无赖”和“海上女性”的相关图文,分析他/她们是如何在各种视觉图景和文字解说中被表征出来的,并成为实际上的“他/她者”;同时,作为媒体的意指实践,这样的表征内在地包含了怎样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认同,如何有效地建构了“观看”的方法,而权力、想象、暴力和欲望在其中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正如叶文心所指出的,1980年代上海的“奇观”至少包含了三个因素:一个是“洋”,一个是“女”(性别问题),第三个是关于“商”。

由“洋”、“商”与“女性”共同交织成一个新的秩序。

1]具备了这样一个比较视野,在研究当下上海的媒体(特别是诸多画报)图像生产和都市消费文化时,或许不无裨益。

一、纸面的复仇与焦虑的释放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

其后,英、美、法等国相继在上海县城以北划定了各自的租界,其后不断扩展。

到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一起,形成了一片占地数千亩,由西人管理市政和中西共管司法的外国租界区。

从开埠之始,外国商民们便纷至沓来,在租界里安营扎寨,建造房屋,开设洋行,居住经商。

西人移民,并非只出现在上海一地,可是,上海之特殊,在于经历了一个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处”的重要变化。

“外人在租界,国人在华界”的分居格局(其他几个通商口岸,分居格局一直延续得比较严格)与“华洋杂处”的社会形态,对于当地社会生活、文化伦理的影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江苏、浙江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拉锯战场,“东南完善者,独上海一隅”2],一时间,“天京以及各处子女大半迁徙苏郡,又由苏郡移居上海”3]。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晚清画报研究》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晚清画报研究》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13 后记
012 参考书目 014 文后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 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 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 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 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 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左图右史与西学 东渐 晚清画报研究》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风景
中国
图文
新闻
西学东渐
飞车
石印
画报
文化
叙事 研究
女学
图像
传统
低调
历史
左图右史
新知
教会
目录
01 第一章 图像叙事与低 调启蒙
02
第二章 教会读物的图 像叙事
03
第三章 从科普读物到 科学小说
04
第四章 晚清人眼中的 西学东渐
05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的 “儿童相”
06
第六章 鼓动风潮与书 写革命
目录
07 第七章 流动的风景与 凝视的历史
09
第九章 风景的发现与 阐释
08
第八章 城阙、街景与 风情
010
第十章 追摹、混搭与 穿越
目录
011 附录 香港三联书店版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 渐...

《点石斋画报》研究综述

《点石斋画报》研究综述

《点石斋画报》研究综述作者:游中雪董志宏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1期【摘要】《点石斋画报》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期刊在中国期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点石斋画报》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

本文选取2000年至2011年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对该画报反映的时事政治、科技与医学、文化历史和书画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对该画报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关键词】《点石斋画报》文献综述《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8日,以“新闻画”的独特方式描绘了当时晚清时期的“时事新闻”、“科学新知”、“民间风俗”与“市井琐闻”,展现了晚清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研究当时新闻事业的发展及晚清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点石斋画报》的研究论著显著增多,研究范围也明显扩大。

学界对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又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本文选取的研究文献仅限于2000年至2011年,共72篇,选取题目中明显有点石斋画报字样的文献51篇,发现这些文献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事政治对于《点石斋画报》反映时事新闻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比较多,之后的研究也有所涉及,在本文选取的文献中涉及的很少。

如徐华龙的《〈点石斋画报〉评介》一文中提到,该画报因为其通俗易懂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对于时事政治新闻的涉及也有所例举,如《基降再捷》描述了法国军舰遭到清兵重创。

《西藏人贡》表现了西藏送最贵重的赤金佛像进贡的事。

除了涉及本地新闻外,该文章还介绍说,《点石斋画报》还向中国民众传达国际上的一些信息。

包括日本、朝鲜、美国、印度以及欧洲、北极地区,反映那里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

裴丹青的《〈点石斋画报〉研究综述》中也对其所反映的时事进行了概况和总结。

二、科技和医学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之风吹遍中国大地,科技和医学都受到影响,也加快了它们的发展。

在51篇文献中有6篇文献涉及到《点石斋画报》对于晚清时期科技、医学的报道。

晚清时期的版画艺术特征——以《点石斋画报》为例

晚清时期的版画艺术特征——以《点石斋画报》为例

文_学术探讨322摘要:清代早期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版画走着下坡路,到了晚清时期就是清代后期(嘉庆1796年—清末1911年)的一百十多年间,版画艺术得到了复兴,特别是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的《点石斋画报》它记录了当时在上海滩发生的各种事件,包括了重大历史时间和一些奇文异事,并且利用石印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中国历史上的大众传播带来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版画;点石斋一、晚清时期的画报—《点石斋画报》晚清时期的画报有《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书画谱报》、《浅说日新闻画报》、《京师新铭画报》、《图画日报》、《图画演说报》等,采取的印刷方式都是石印技术,而其中的《点石斋画报》是对于中国近代影响最深的画报,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份新闻画报。

作为晚清西学东渐大潮中的标志性事件《点石斋画报》的创办,它开启了图文并茂的“画报”体式,这既是传播新知的大好途径,又是体现平民趣味的绝妙场所。

《点石斋画报》的素材主要是以当时的上海滩发生的事情为素材的,也包括了当时中国其它区域发生的事件,主要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百态和一些民生事件。

画报的表现形式包含了画面和文字,是以图画为主要文字为辅助的,记录当时的时事,传播新的事物,利用图画描绘出当时的奇事和景观。

苏州桃花坞画师、云蓝阁裱画店店主吴友如被聘请为《点石斋画报》的主笔,当时的画师有吴友如、周慕桥、何元俊、金蟾香、张志瀛等。

《点石斋画报》的出现改变了当时的画风,使画面呈现出有内容,有内涵,并且画面也注重了形似,而不是只是求神似。

《点石斋画报》的发展给大众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后世研究近代的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素材。

而画报其中西美术是如何交流与融合的,中国画家是如何借鉴西方绘画的图像与技法的,其画面的艺术特色和画面中西学中用,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二、《点石斋画报》中的版画艺术特征十九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之中,当时的社会转型和事物的新陈代谢的速度都非常快速,社会时事新闻也非常的多,每天都有新的事件发生。

晚清大众传媒的社会导向_以_点石斋画报_中_祥异事件_为分析对象

晚清大众传媒的社会导向_以_点石斋画报_中_祥异事件_为分析对象

2009年3月 河北学刊 M ar.,2009第29卷第2期 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2晚清大众传媒的社会导向以点石斋画报!中∀祥异事件#为分析对象小 田(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祥异事件#在点石斋画报!中占据相当大的篇幅。

撇开事件的历史真实性,专注于事件传播者的社会导向性,不难发现:所谓∀异兆#不过是∀天人感应#的民间表达方式,点石斋画报!因势利导,意欲在民间世界构建起与精英社会相通的自然认识论,并使之成为其他社会导向的依据;点石斋画报!着意强调∀异兆#中的凶兆,视之为社会罪愆的征兆,慨叹世道之陵夷、人心之陷溺,意在影响人们的时代认识,同时又以预示性吉兆粉饰太平世相,暗示皇权存在的合理性;点石斋画报!喋喋不休于∀异兆#的因果示戒之功,力图左右世人的人格取向并使之付诸生活实践。

整体暗合于∀祥异事件#中的命运观表达,让人们明显感受到点石斋画报!浓重的传统底色及其沉重的现代步履。

[关键词]∀祥异事件#;点石斋画报!;社会导向[作者简介]小 田(1963 ),男,江苏省苏州市人,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090-06 [收稿日期]2008-11-20无论是官修正史,还是地方史志,乃至小说家言,抱持救世为人之心者,莫不津津乐道祥异,而点石斋画报!这部被称为近代中国∀进入全球想象图景#的大众传媒∃,同样对祥异事件充满着极大的兴趣。

∀大致而言,%奇闻&、%果报&、%新知&、%时事&四者,共同构成了点石斋画报!的主体。

∋∋后期则因果报应的色彩更浓些。

#[1]至于登载∀果报#事件的目的,在∀申报馆主#推介画报的文字中曾有所披露:∀书画,韵事也;果报,天理也;劝惩,人力也。

本馆印行画报,非徒以笔墨供人玩好,盖寓果报于书画,借书画为劝惩。

《点石斋画报》中的西方女性想象

《点石斋画报》中的西方女性想象

《点石斋画报》中的西方女性想象作者:王娟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第02期摘要: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发生是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不过,晚清传媒中的西方女性形象却较少有人关注。

事实上,谈到晚清女性解放,一个不可或缺的“参照典范”应该是晚清报刊中的“西方女性”。

尽管这些数量众多的关于西方女性婚姻、家庭、教育和职业的图文报道带有明显的猎奇和想象成分,但在晚清女性解放的过程中却起过重要作用。

本文以其时影响广泛、且带有明显平民色彩的《点石斋画报》为例,探讨晚清民众视野中的西方女性形象,以及民众对西方“女尊”的认知和解读。

关键词:《点石斋画报》;西方女性;西方想象平民视野中的西方女性西学东渐的相关话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但关注普通民众西学观的研究却颇为鲜见。

周振鹤、熊月之等学者都曾谈及西学传播的影响问题,然而仅限于知识分子与精英阶层,对西学在一般民众中的影响仍未免失察。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或许在资料层面:普通民众没有著作,没有较为可靠的文字材料。

即便有一些可代表民间大众的史料,也大多以谚语、歌谣、平话、说唱,以及传奇戏曲等口传形式流传,而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下,口传内容是无法用作史学研究依据的。

但或许也在观念层面,不少学者便认为:平民的声音往往是纷乱无序的,难以达成某种一致。

既然民众对西学的态度和认知并无体系可言,自然也就难以成为研究的对象。

近年来,随着学术观念、角度和方法上的发展和变化,学者开始认识到,民众在认识、理解和接受西学上,有着特定的心态和模式。

如果把晚清社会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普通民众这个层面是绝对不能忽略不计的。

此外,在年鉴史学派的影响下,不少学人对“史料”也有了新的认识:图像资料、口传资料都成为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而对文字资料也可以予以重新认识和解读。

于是,研究普通民众的西学态度和认知逐渐成为可能。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16日。

浅论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现象的价值取向

浅论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现象的价值取向

20《文化产业》半月刊C ultural industries一、引言在晚清时期,西方文化不断地引入到中国,“西学东渐”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乃至文化现象。

从这一现象能够发现其背后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取向。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在“西学东渐”的背后,是对文化本身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中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二是保持中学原有的地位。

二、价值取向之一:学习西方的器物所谓器物,具体指的是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内容。

和器物相对应的是无形的、形而上的“道”。

“道”具体指的是晚清时期的“中学”。

关于西方的器物以及传统的中学,晚清时期很多人士都在讨论。

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很多人士都在学习西方的器物等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最为典型的就是洋务运动的发展[1]。

晚清时代的“西学东渐”,更多地也是体现在学习器物方面。

(一)学习西方文化以器物作为载体“西学东渐”中的西方文化以器物作为载体。

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时代的中国开始在被动的情况下接触西方文化,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先开始接触的往往是器物。

例如,西方的传教士进入到我国以后为了在更多的人中间宣传教义,开始修建教堂,于是教堂这一建筑开始呈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晚清时代的人浅论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现象的价值取向◎戴 赟(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601)【摘 要】在晚清时代,“西学东渐”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最能体现出“西学东渐”的本质。

从“西学东渐”这一现象入手,重点分析和论述该现象所具有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晚清时期 “西学东渐” 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9)07-20-02 【收稿日期】2019-03-09【作者简介】戴赟(1994- ),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安徽大学;研究方向:徽学。

王泛森:深刻的描绘与批判──《点石斋画报》的时代意义

王泛森:深刻的描绘与批判──《点石斋画报》的时代意义

深刻的描绘与批判──《点石斋画报》的时代意义近代中国新式传播媒体的兴起,是一桩影响重大的事件。

传统中国虽有小报、邸报,但邸报类似政府公报,不但刊载的事情非一般小民所能参预,而且发行量不广。

晚清报纸、杂志大行,使得媒体读者的阶层明显下降。

但是一般百姓也不一定能读报,所以晚清又有各种白话报、俗话报,往更下层输送讯息。

至于广大的不识字阶层,可能就只有寄望于画报了。

《点石斋画报》最初由《申报》附送,后来可以单购,深受当时读者的欢迎,前后十四年,有四千多幅图画。

绘图的人包括吴友如等人,用的是传统的白描手法,每幅图上还有文言文的说明。

我的判断是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既看图又看说明,至于识字不多或目不识丁的人,可以直接读图,领会其意,或者再加上有文化的人在一旁解说,便能对图中的本意了然于胸了。

鲁迅曾经痛骂《点石斋画报》所画的不过是妓女、乞丐之类,其实这样的批评并不公平。

鲁迅所批评的正是《点石斋画报》的长处。

它往往相当扼要地勾勒出晚清下层社会的实相、庶民生活的缩影。

乞丐、娼妓、龟公、迷信,偷、骗、抢层出不穷,翻新出奇,正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晚清社会的窗口,也让我们了解晚清以来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言论所针对的是些什么。

远流从这四千多幅图画中选出三百五十幅,编成《清末浮世绘》一书,邀我撰文为介。

我的意见是,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来阅看这些图画,近年学术界兴起一股图像研究之风,《点石斋画报》早已成了学界的宠儿,专门研究的文章相当多。

这些浮世绘至少突显了几件事情,首先是新旧事物的交替与矛盾。

画家们敏锐察觉到一些新的事物正在上海等地萌生,他们可能还抄绘当时西方传来的画片,但同时也灵敏地记录各地的旧俗,最新的与最旧的同在一个国度、而且同在一个时代并存着。

令我印象较深的是妇女的社会空间问题。

从「踏青风俗」、「走桥之夜」两图可以看出传统妇女的社会空间是非常狭窄的,妇女在节日出游,往往成为无赖戏的对象。

当时上海等地已经有些工厂,女工是一种新兴的职业,但是我们也在画中看到女工下班时,屡遭流氓戏的报导,它说明新事物进来了,但基层社会仍把出外工作的女性当成「踏青」、「走桥」的妇女。

《点石斋画报》看晚清时期上海女性地位的变化

《点石斋画报》看晚清时期上海女性地位的变化

《点石斋画报》看晚清时期上海女性地位的变化作者:郭誉茜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7期摘要:《点石斋画报》(1884~1898)是我国第一份正式发行并具有巨大影响的时事风俗画报,其不仅见证了晚清上海乃至中国转型起步时代新旧交替、中西杂糅的世态百相,也为透视晚清性别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视角文化史料。

晚清社会急遽变化,西风东渐与传统道德的淡薄,使男外女内的性别角色分工开始松动,沪上女性因得风气之先,率先迈开了由家庭到社会的步伐,从为人佣工、娼妓的职业化到女工女学生的出现,及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均体现了女性角色的变迁。

晚清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既是社会变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元素。

关键词:点石斋画报:上海女性:社会地位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用刚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逼迫中国签订不公平条约,在残酷的现实前,清王朝也被迫的地打开国门,而国人也不再白命清高,开始整理战败的原因。

它们将目光放向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制度等,想从中找到对付它们的方法。

而从中他们也了解到西方科技的发达。

因此,就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这次运动将西方很多先进的技术、科技引入中国,不仅仅提高了中国的军事实力,还发展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同时,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

在此之后又产牛了学习西方制度、文化、政治的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文明逐渐深入人心。

上海——作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港口,租借地的诞牛,商业的发展,西方技术的传人、中西方人们的交流,使得中西方文化在上海交往更加密切。

而商业的发达必然带来人口的激增,经济的迅猛发展,然而更加促进了人们对画报的需求。

所以中西交汇的上海已经拥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优秀的画报传播者,良好的交通技术以及广大的群众。

l 新时代女性19世纪中后期,上海的轻工业越来越发达,特别是棉纺织厂的增多,对丁工人的需求加大。

浅谈19世纪“西画东渐”的现象

浅谈19世纪“西画东渐”的现象

浅谈19世纪“西画东渐”的现象作者:邓芳芳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摘要:西方传教士从十六世纪开始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

当时来到东方的欧洲传教士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少人具有超凡的艺术才能,其后陆续来了更多的画家在中国开展美术活动。

西方美术家在中国的活动对中国现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油画;美术教育;文人绘画一、油画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欧洲传教士画家进入中国宫廷,传教的同时将油画技法传入,影响了中国社会上层的审美趣味,给中国美术带来了新的风气。

由于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明清画坛主流的文人绘画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少官僚文人在感觉西方绘画新奇有趣的同时,亦站在传统的立场予以批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来到中国的欧洲画家越来越多,掀起了西方美术影响中国美术的高潮,东南沿海地区受影响尤为强烈。

西方油画是通过对色彩、光影的编织来表达情感,中国画家在西方油画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一种源于西方又根植于东方的油画艺术。

中国传统画中的写意特征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体现,也是魅力所在。

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改革社会变革推动教育发展改革,也包括美术教育。

在古代我们是一种师徒授受,一种作坊式的、私塾式的教育,这种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美术教育影响中国,就逐渐发生了改变。

传教士来到中国以后,他们利用教会这个阵地,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美术手段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美术教育活动,促使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萌芽。

1843年,上海开埠。

在上海开埠以后,作为西方人大量聚集的地方,教会的活动非常的频繁。

在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受到战火的扰乱,大量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孤儿,一个叫土山湾的教会收容了这些孤儿,并且置办工厂,工厂有绘画的工厂、手工业的工厂,比如说木工、皮匠、铁匠、玻璃、印刷等等。

其中,美术工厂培养宗教美术人才,实际上也把西方美术教育通过宗教美术的传播也带到了中国。

以《点石斋画报》为起点的清末新闻画报

以《点石斋画报》为起点的清末新闻画报

作者: 苏杨
作者机构: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出版物刊名: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点石斋;石印;新闻;画报
摘要:以《点石斋画报》为起点的清末画报是我国近代报人以石印技术为媒介手段,将传统工笔画法与近代西方报纸模式结合,对中国本土画报的最初尝试。

其图文结合的视觉传播形式、画报栏目细分、叙事手法的应用,共同构成近代中国视觉消费文化的心理基础,为研究当下流行的中国元素表述方式提供了参考资料。

分析其出版职业化进程中画报的发行特点、新闻画报画家的职业特点、画家的社会理想与社会实践.可以废现清未画报的废展规律及时社会的推动作用。

《点石斋画报》的史料价值

《点石斋画报》的史料价值

《点石斋画报》的史料价值温静静【摘要】作为晚清较有影响力的第一份画报--<点石斋画报>,其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及它所描绘出的诸多丰富多彩的反映晚清时期国内外市民生活的事例,在今天看来,不仅弥补了文字传播的不足,并为研究晚清的社会史、思想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6【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点石斋画报》;史料价值;中西交流【作者】温静静【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9《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第一份较有影响力的时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停刊于1898年。

①由《申报》老板美查创办,画家吴有如为主编,参与编绘者约二十人,由点石斋书局石印。

每10天出版一次,每期8页9张黑白图画,每图配有两三百字的文字说明,随《申报》附赠,也进行零售。

在其发行的14年间,共刊出4700多幅图画。

现存版本主要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的影印本,共5函44册。

《申报》的主要创办者美查在《点石斋画报》创刊号序中,提出创办《点石斋画报》的主旨为“蓋取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信而中国则未之前闻”,为读者提供“茗余酒后,展卷玩赏”。

所载内容庞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类:(1)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著名人物,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光绪寿典、英国庆典,以及左宗棠、李鸿章、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等;(2)国内社会新闻,包括各地奇人异事、官吏腐败、反抗斗争,也有一些鬼神迷信、灵异之事;(3)西方科学技术,介绍轮船、火车、热气球、飞机以及内科手术等技术发明;(4)异域社会风情,诸如西式婚礼、运动会、赛马会、中国官员出使外国等等之类。

《点石斋画报》记载晚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丰富多彩的事例,重点着墨于上海这个大都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体现了上海丰富的市民性,成为中国晚清社会的一个缩影。

《点石斋画报》的图文叙事特征研究

《点石斋画报》的图文叙事特征研究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点石斋画报》的图文叙事特征研究翟丽娟王冠力曹昕钰江苏大学摘要:《点石斋画报》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最早的新闻画报。

所绘内容涉及战争形势、域外风俗、市井见闻等诸多方面,文章运用文本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点石斋画报》中图像叙事的艺术特色及图像中的文字元素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点石斋画报》的图文叙事特征。

关键词:《点石斋画报》图文叙事图文特征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0-0187-02一、《点石斋画报》创刊的历史背景19世纪,人类依靠科技的兴起、艺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逐步进入海德格尔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图像的时代”。

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源于西方的现代印刷技术很快传到中国上海。

创办人美查敏锐的察觉到画报在中国市场上的巨大潜力,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之上创办了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点石斋画报》。

(一)石印技术的发展石版画源自德国,相比于木刻或铜版,它操作更加简便,能真实的还原画作,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

可以说,《点石斋画报》的成功与石印技术的引进密不可分,据康无为说,《点石斋画报》的发行量在一万到一万五千份左右,若没有石印技术而单纯的依靠木板雕刻印刷,复制如此庞大数量的画报是遥不可及的,石印技术的出现使印刷图像逐渐做到不仅“能工”而且“能肖”,字体风格也随着图像有了相应的变化,甚至常常被进一步变形和图案化,画报的设计感和观看性也大为提升。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环境“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传入东方,并与东方文化相碰撞的过程。

在晚清,西学东渐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流,《点石斋画报》的画师们受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和明暗光影观念的影响,将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和中国的等角透视、俯瞰视点、“三远”法构图结合在一起。

从而迸发出一种全新的图像叙事风格。

二、《点石斋画报》中图像叙事的艺术特色早在原始社会,图像便有了叙事功能。

晚清新闻画报的编辑特点分析——以《点石斋画报(壬集)》为例

晚清新闻画报的编辑特点分析——以《点石斋画报(壬集)》为例

第27卷 第5期Vol.27 No.5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9年5月May2019晚清新闻画报的编辑特点分析以‘点石斋画报(壬集)“为例高闻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102600)摘 要:‘点石斋画报“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时事新闻画报,以对其中一集‘壬集“的编辑特点分析为线索,探索晚清新闻画报的编辑特点㊂依照其画报的性质,介绍创刊背景,立足于编辑出版学科框架,在选题策划,组稿,排版三方面对原稿的编纂方式进行阐释归纳,总结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办新闻画报的一些特征,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素材,以推动‘点石斋画报“的研究㊂关键词:‘点石斋画报“;晚清画报;‘壬集“;编辑特点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19)05⁃0056⁃10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8日(光绪十年四月十四日),发行至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秋,连史纸石印,每月上中下旬各出一次,次凡八帧,图九幅,装订成册,随‘申报“附送或由报贩兼售,每册售洋五分㊂编目用天干㊁地支㊁八音㊁六艺,四德㊁周易,共出版四十余卷,刊行图画4600余幅㊂因由点石斋石印书局印刷,故得名为‘点石斋画报“㊂ 点石斋”是1878年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jor)于申报馆系统内成立的石印书局,旨在 点石成金,嘉惠后人”㊂‘点石斋画报“则是美查1884年在 点石斋”创办发行的中国最早的石印画报,画报名称即来源于印书局名称 点石斋”㊂‘点石斋画报“是中国最早的时事新闻画报,具有开报纸画刊发展之风的历史作用㊂以之为例对晚清画报的编辑特点的研究具有有一定代表性㊂画报,是区别于报纸和期刊,又兼具二者特点的传播媒介㊂是指以刊登和传播照片㊁图片为主的期刊或报纸突出特征是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追求阅读的直观性和强烈的视觉传播效果,具有形象性㊁报道性和艺术性融合等特点㊂依照画报的体裁性质,本文将以选题策划㊁组稿㊁排版三方面为线索,以‘点石斋画报(壬集)“为研究对象,探究晚清民间画报的部分编辑特点㊂一㊁‘点石斋画报“的创刊背景(一)‘点石斋画报“创刊的历史地理背景晚清是中国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过渡时期,新旧冲突㊁中西冲突是这一时期的普遍特点㊂而晚清上海,则处在古今中西的交汇点上,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漩涡中心㊂在晚清上海这一大的历史地理背景下,与‘点石斋画报“创立直接相关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经济方面,19世纪之前,中国还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一直是 非竞争性”的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重农抑商”作为安定社会和防止民间权势增大的重要手段,成为专制帝国的基本国策;为保持 非竞争性”,统治者倾向于闭关自守㊂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②㊂而早在明清时期,位于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且襟江临海的上海,便已成为以商品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为中心的城镇之一,在清代嘉庆年间即有 江海通津,东南都会”之誉,而在1835年前来考察的英国传教士麦都士(W.H.Medhusst)眼中, 上海 是中国东部海岸最大的商业中心 即使不超过广州,至少也和广州相等”㊂近代以后,由于上海特殊的 租界环境”与通商环境,大量资本㊁工厂与人口明①②[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收稿日期:2019⁃03⁃06显集中㊂商业贸易㊁金融业迅速发展,贸易的发展直接引发了城市的工业化浪潮,在整个近代,上海的工厂数量㊁平均规模㊁技术和设备,在全国居领先地位㊂市民文化需求方面,近代上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也与之俱兴㊂商人,买办和广大平民阶层经济实力在增强的同时,也对西方倡导的思想和技术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文化知识,读书看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和兴盛㊂由于民众追求进步,学习新知的渴望增强,加速了上海的文化繁荣㊂ 1901年-1911年间,上海先后出版的各种日报与期刊,总数不下100种㊂”①阅读报纸已逐步成为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㊂文化交流方面,1843年11月,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被列为通商口岸的上海正式开埠㊂英㊁美㊁法等西方诸国的殖民者从此开始占据苏州河入江口两岸和黄浦江黄金水道西岸的大部分岸线,以之作为租界㊂从开埠到1943年一百年间,西方殖民者以此为中心,一再抓住外交上的有利时机,不断寻找借口进行扩张,最终形成了占地48653亩的租界②㊂多国势力范围的存在,华界㊁公共租界㊁法租界各自为政,促进文化多元融合,深层次交流㊂上海被迫作为通商口岸城市,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到来在无意间 充当了不自觉的历史工具”③,使得上海 脱离了原来的发展轨道”④㊂租界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当时的上海居民,带动了城市的转型㊂特殊城市格局为不同文化的共处㊁交流㊁融合提供了相对从容的环境㊂开埠后,因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租界当局立即修筑堤岸,填埋沼泽河浜,兴建高标准的马路,规划和打造区域陆上交通,在租界区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与此同时,进行整浚港道以及建造码头㊁开辟公园等工作㊂这样一来,辖区内 三里五里一纵浦,七里八里一横塘”的水网地貌,便很快被马路㊁桥梁和街区所取代㊂⑤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紧邻东海,航运业和商业十分发达,增加了流通性,减少了封闭性,人口㊁货物流动的同时,大力带动了文化的交流㊁碰撞㊂文化发展与人才方面,上海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移民城市状态,不仅与临近地区人口交往频繁,而且随着航运业㊁商业的发展,闽㊁粤㊁浙㊁鲁等客帮寄寓上海越来越多,大量人才聚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㊂许多文人以诗文㊁书画为纽带结社㊁雅集;如黄协埙在‘淞南梦影录“(卷四)中记录了当时书画界的盛况: 各省书画家以技鸣沪上者,不下百余人㊂其尤著者 吴菊潭㊁金吉石之小楷,汤埙伯㊁苏稼秋㊁卫铸生之行押书 类皆芳誉遥驰,几穿户限,屠沽俗子,得其片纸以为荣”㊂从1872年冬到1873年,蒋其章举办了四次消寒雅集,并将每次集会酬唱之作发表于‘申报“上,广泛征求沪上文人的和作㊂⑥大量人才学者聚集,重视本土文化发展同时,也关注西方文化㊂他们较早发现中西不同,乐正的研究指出,晚清上海学者在国内较早开始中西比较,1840-1860年,提出 师夷长技” 局限于一般的直观印象和从道听途说中引发的零星感觉”; 1860-1894年,‘万国公报“‘申报“等论述 中西互补㊁以中为主”⑦㊂许纪霖言: 上海文化传统明清以来形成的江南士大夫文化,在上海开埠后与西方两种宗教文化传统结合起来,”⑧中国江南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融通奠定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文化基础㊂思想言论自由方面,租界不受清政府直接控制,思想㊁言论相对自由,战争较少,环境稳定,促进报纸㊁杂志㊁出版机构等文化事业发展,版权制度㊁稿费制度㊁报刊广告㊁出版法规日渐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环境㊂ 从1815年到十九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创办了近200种中㊁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㊂”⑨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上海地区文化本就长期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加之受中国历史上几次政治75第5期高闻悦:晚清新闻画报的编辑特点分析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方平.清末上海民办报刊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44⁃51,126.陈明远.百年租界的数目㊁面积和起讫日期[J].社会科学论坛,2013(6):33-5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6.何一民.论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与优先发展的条件[J].中华文化论坛,1998(4):罗苏文.近代上海:多元文化的摇篮[J].史林,2002(4): 9⁃11.梁秀坤.从‘梦游赤壁图题词“看晚清寓沪文人的交往和心态[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2):96⁃104.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 19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许纪霖:上海文化的反思[N].中国青年报,[2003⁃11⁃1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10.大变动的影响颇巨,使得上海文化异质程度比较高,弱化了上海对西方文化㊁外来文化的排拒力㊂在中国论中国㊂他们从鸦片战争以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西学,并以西方政教为尺度,抨击国政,呼吁改革㊂但他们的尺度,都来自耳闻,或有目睹,也不过来自上海租界㊂”①上海开埠以来的发展与演变,加上始终受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处于中国人创建新的 现代民族国家”的理想与追求之中,在中西㊁华洋㊁殖民与被殖民㊁现代和传统㊁城市与乡村之间激烈的冲突鼓荡中,形成良好的传播环境,也成为全国的新闻中心㊂渴望 时事”与 新知”的受众群,庞大的创作团队 相对优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条件下,为中国第一部新闻画报 ‘点石斋画报“的创立提供了优质基础㊂(二)‘点石斋画报“创刊的基础1.‘点石斋画报“创刊始末‘点石斋画报“的创办者是英国商人厄内斯特㊃美查(Ernest Major,1830?~1908).美查精通中国的语言文字,于同治初年来到中国,先是经营丝茶和棉布贸易,后来营业亏本,学习办报经验,资金到位后,1872年4月30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申报“正式创刊㊂与此同时,美查还围绕‘申报“出版的本业,创办了不少派生性的出版物㊂‘点石斋画报“即是其中的代表㊂虽然‘点石斋画报“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份新闻画报,但是在这之前也有‘小孩月报“‘欢迎画报“‘图画新报“等和中国读者接触,促使读者认识和接受画报这种新兴的宣传形式,令他们逐渐看到了画报的优势,因此‘点石斋画报“创立后的广泛影响力要得益于之前上市的画报为‘点石斋画报“的出现的开路作用㊂在‘点石斋画报“出版之前,美查创办了‘环瀛画报“,由于其图画多反映外国的风土人情,无法激起中国人强烈而持续的兴趣,结果问津者寥寥,共刊行五卷,最终作罢㊂所以在‘点石斋画报“的创办过程中,美查吸取之前系列画报尤其是‘环瀛画报“的经验教训,把画报内容转向中国本土主题和情感,吸引中国读者㊂技术方面,1876年,石印技术传入中国㊂ 到了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㊂”②1878年底,美查为‘申报“馆添置了石印设备,之后又将石印设备与‘申报“馆分开来,另外开设点石斋印书局,并创立申昌书画店作为‘申报“馆和点石斋印书局所出书籍的发行机构㊂经验和技术两方面条件成熟后,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诞生㊂2.‘点石斋画报“创刊目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作为商人,美查创报初衷就是为了盈利,所以,创刊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利润㊂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一是要改变中国不重视画报㊁没有正式画报的局面㊂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采取 闭关锁国”的政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几乎没有接触,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将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技术,经济政治制度等传入中国㊂但因中国人的思想长期被禁锢,接受新的文化知识㊁新闻趣闻难度较大,所以拓展宣传形式必不可少㊂画报作为一种新兴有效的宣传工具,在西方已经十分盛行,画报通俗㊁形象㊁生动,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㊂而‘点石斋画报“的广泛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画报的重视和了解,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㊂二是要为群众传播新知,满足民众对时事趣事的好奇心,推广宣传西方先进文化思想㊁科学技术等㊂美查以 尊闻阁主人”为署名,在‘点石斋画报“创刊号的序中写道 取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信” 选择新闻中可惊可喜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提供 茗余酒后,展卷玩赏”㊂因此,‘点石斋画报“是传介新 器”㊁新 物”等新知识,同时关注 可惊可喜”的社会热点和社会兴趣,既供市民消闲又获得新知的一份文图配合的新闻画报㊂3. 壬集”何来‘点石斋画报“各期的编序极为特殊,每12期为一卷(集),卷以天干㊁地支㊁八音㊁六艺㊁四德㊁乾卦卜辞等顺序排列㊂其中,天干,亦称十干,即甲㊁乙㊁丙㊁丁㊁戊㊁己㊁庚㊁辛㊁壬㊁癸,地支即子㊁丑㊁寅㊁卯㊁辰㊁巳㊁午㊁未㊁申㊁酉㊁戌㊁亥,自古被用于表示次序的符号㊂金㊁石㊁丝㊁竹㊁匏㊁土㊁革㊁木八音为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㊂五言十六句的古杂体诗‘八音歌“即以此序,可见其序自古有成例㊂六艺,即礼(礼仪)㊁乐(音乐)㊁射(射箭)㊁御(驾车)㊁书(识字)㊁数(计算)六种科目,其序自古如此㊂到后来,85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①②朱维铮.近代学术导论[M].上海:中西书局,2013.陈钢.晚清媒介技术发展与传媒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73.天干㊁地支㊁八音㊁六艺编序净尽之后,索性以 文行忠信,元亨利贞”为卷之余序㊂从光绪十年(1884)创刊,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停刊,‘点石斋画报“一直以此编序㊂关于‘点石斋画报“的停刊年份日期,众说纷纭,马光仁的观点认可度较高㊂他认为 流行的说法 共出版36卷473号,1896年后停刊,其实那仅是点石斋易主,不再为‘申报“馆管辖经营,以后仍继续出版发行,到1898年秋季才停刊,共44卷528号㊂”陈平原将终刊时间具体为1898年8月㊂由此可知,‘壬集“是‘点石斋画报“中的一卷,即12期㊂按照上述编排体例和顺序,壬集是由光绪十二年的第31-36期和光绪十三年的第1-6期组成,原刊以中国阴历纪年编卷,故换算成公元纪年后有年度跨卷现象,所以,按照公元纪年,壬集的1-3期是1886年出版的,4-12期是1887年出版㊂这种编卷方式,有用于图书编卷者,但自成体系用于期刊编卷还是中国历史上首例也是唯一,所以有独特的意义㊂综上所述,从画报的选题策划角度来看,晚清画报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㊁较为宽松的出版文化环境㊁成功的印刷技术引进和优化㊁西学东渐㊁获得思想解放的民众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等有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㊂二㊁‘点石斋画报“的编辑特点而画报整体出现后,各个卷目的组合策划,则还是依照传统的次序排列符号进行编排,说明当时只是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根深蒂固的编序系统尚未改变㊂(一)组稿1.图像稿不同于报纸和期刊以图辅文的形式,画报是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文字稿是由图像繁衍而生的,文字稿来源于图像,所以以图像为母,此处先研究图像的组稿情况㊂1.1 图像内容‘点石斋画报“创办之初是应上海民众对时事之需而创办,然而与现今的新闻图片相比,‘点石斋画报“并非完全是新闻事件的客观记录者,它参考受众的接受程度,把小说的戏剧㊁冲突㊁教化与引导的功能与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相融合,结合故事与新闻图片,通过事实性的新闻事件与故事性的文字叙述㊁图像表达,使新闻趋向故事性㊁娱乐化㊂所以图像一方面依据事迹发生的实际情况绘制,另一方面也考虑图像表达的生动性和吸引力㊂如‘壬集“中‘索荡妇归“篇,图像场景定位在城楼拱形过道下的路边,三个男子用手束缚 荡妇’,如图1中所示,尤其是两侧二位男士,带着被擒住身不由己的女主角,看似十分用力㊂图1 ‘索荡妇归“如何判断 女主角” 图片中她驼着背,仿佛在用力挣扎却徒劳无功,所以按照常识,该双手被紧紧困住的长发女子,就是本篇的女主人,即所谓的 荡妇”㊂除了主要人物以外,本图还有11位路人,有近有远,有近处指责的老太婆,还抬起了胳膊;也有相隔数十米,河对岸房屋里探出头来一看究竟的 路人”,两个屋子里的人都看了过来,但是屋里和桥上㊁旁侧站着的人神色动作大不相同,即使俩个两间屋里的人们,观看此事的表情也不同,有的看似评论,有的只是侧头看㊂站在老太太身后的两位观热闹的人,一位脸上透着不屑,一位只是静静地看,面无表情㊂整幅画面不仅在讲述把荡妇带回去的事情,也充满了故事趣味性,把路人的数量和表情做了一定程度的修饰夸张,所以该 新闻”的图片兼具真实性㊁故事化㊂在有限的空间95第5期高闻悦:晚清新闻画报的编辑特点分析内,画师将能表达新闻事件最精彩㊁最高潮的也是最吸引人的内容呈现在书面上,图画选取新闻事件的核心部分,将新闻故事化㊁戏剧性的同时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㊂而关于内容的来源,有的出自写生,有的是基于事实场景,有的是临摹照片画成,(当时摄影技术已经传入中国,但照相制版技术还没有传进中国)㊂也有部分是基于画家的幻想,如战争形势,各地风俗习惯,以及除了中国之外,世界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朝廷皇室的活动等等,都是由画师们顾名思义,在脑海中构思出来的场景㊂因此在图画的表现上,画师们的眼界和想象力直接决定了画报的图画内容和质量㊂比如‘壬集“中基于事实场景的有‘日妓歌舞“‘无头案“‘两僧夺肉“等,其中时间地点详细㊁事件细节描写到位,具有真实可靠性㊂此外,根据事件出于想象的画作如‘使节临滬“‘缅僧治兵“‘亦尼亦俗“‘爱赌成鬼“‘隔山飞雷“等,无论从构图视角㊁事件的叙述描写和作者在场观看实景的可能性推断,归类为想象画作更合理㊂1.2 图像风格技法‘点石斋画报“的画全部是由当时国内著名的画家画成,除吴友如外,为‘点石斋画报“作画的画师还有很多,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创作团体,如金蟾香㊁张志瀛㊁周慕桥㊁符艮心㊁何元俊㊁田子琳㊁朱儒贤㊁马子明等人㊂这些画师与吴友如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具有贫寒拮据的出身㊁不走传统的科举之路和职业画师等特征㊂他们有着传统绘画基础,虽然画工已经受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中国的风格特点,人物布景纤巧淋漓,神情逼肖,符合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再加上印刷精美,图像呈现度高㊂画报中的图像都为单线白描,无论山川景色人物,肖像,房屋器皿等都是极为巧夺天工,生动形象㊂‘点石斋画报“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明代时期书籍版画的描绘技法,也与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风格㊁画工的个人主观喜好相结合㊂画面风格上对中国传统绘画版画进行了继承与发展,画面艺术特色方面,吸收了一些明代书籍版画的版式特点,采用了木板雕刻技术印制㊂构图方面,画家在活动之中把握画面空间的,突破了客观物体的物理变化的束缚,最大程度的满足读者想象㊂由于当时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点石斋画报“借鉴西方绘画与版画,主要体现在西方绘画元素和焦点透视的运用,此外西方报章和摄影技术也对‘点石斋画报“有所影响,如(壬集)‘槐树双奇“‘溃兵受戮“㊂画面元素中,也以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为主㊂无论是山石㊁水波㊁树木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器皿房屋花纹与文案的穿插,也都是传统绘画中的纹样组合;家具,桌椅,屏风,桌上的物件以及摆设㊁人物衣服的纹饰㊁人物的发型㊁面部表情等都透露出东方特色㊂比如‘壬集“中‘坚请出家“篇(图2),该图像以主人公的宅第为背景,从宅第会客厅的大门为切入视角讲述扬州一男子立志出家为僧的故事㊂图2 ‘坚请出家“这幅图中的树木,主要为松树,是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中最常出现的树木之一,而且有假山巨石,形状错落有致,棱角分明,把假山树木围起来的围栏,是用竹织竹节做成的,竹篱大概25-35cm高,和门槛有一定距离,留出小径,方便行人通过㊂屋子是典型的浙派建筑,外观恢宏简朴,造型庄重,粉墙黛瓦,花纹配饰素雅,院落层次丰富而明快,梁架结构工整而圆熟,细部装修冼练,雕刻精细,整齐秀美,俨然富有浙派建筑的特点㊂看向室内,桌椅均为木质,体型方正,背后的台面上放置着成套样式的古籍,书的旁边是一块高峭的室内装饰品玉石,玉石后侧是一束垂下来的插花㊂整幅画面的元素06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呈现出中国传统房屋建筑和自然景观特色㊂画中的三个人物中,一位是主人公的父亲,一位是跪着的主人公,另一位是请来的僧人,他们的穿着都完全符合晚清时代社会地位较高的民众的特征,剩下三位是家里的佣人,他们的衣着显然就要简陋许多,一定程度上是中国阶级社会的体现㊂此外主人公向父亲跪地请求出家的动作也符合中国儒家伦理文化的重要思想 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㊂所以无论从表面的图像风格还是内在人物动作形象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㊂综上所述,晚清画报当中的图像稿件在内容上,主要体现的是画师个人的素养和眼界,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做到用相机的现场还原,这也是在使用相机之前用图片记录新闻的不足㊂但此处的图像风格已受到西方绘画技术和摄影技巧的影响,但是画面内容主要还是呈现传统中国社会㊂因此图像组稿的部分可以看作是晚清文化社会背景的缩影㊂2 文字稿2.1 文字内容由于不同新闻画报的个性化㊁差异化,此处先介绍研究对象‘点石斋画报“的内容范围,进而分析个例‘壬集“,再总结其总体特征㊂‘点石斋画报“创刊时(公元1884年)恰逢中法战争,后来又逢中日甲午战争,是全民关心的大事,因此这两场战争是画报的主要题材之一㊂除此之外,新闻的内容也无所不包,涉及到军事战争㊁重要人物介绍㊁国内外风土人情㊁各地风景名胜㊁科技新知㊁朝廷官场㊁僧尼盗贼㊁妓院㊁灾难等晚清社会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有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 新知” 时事”,又有强调趣味性的 奇闻” 果报”等内容,因此画报被誉为 晚清社会的史料宝库”㊂尤其是画报对西方的政治㊁法律㊁司法制度㊁科学和风土人情的介绍,大大扩展了国人的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传统的旧观念㊂俞月亭在‘我国画报始祖 点石斋画报初探“一文中,将画报的内容分为十三种,如今较为广泛的被后来研究者认同㊁发展:(一)战争形势,(二)人物介绍,(三)风景名胜,(四)发明创造,(五)风土人情,(六)朝廷官场,(七)盗贼活动,(八)妓院生活,(九)僧道尼姑,(十)烈妇孝子,(十一)人民灾难,(十二)无稽异闻,(十三)其他㊂而在‘壬集“中,分类及对应篇目如下:(一)战争形势:‘缅僧治兵“‘会操存真“‘隔山飞雷“‘地保勤能“‘溃兵受戮“‘猛虎衔人“‘万年青胜“(二)人物介绍:‘难兄难弟“‘小大蒜头“‘示人肺腑“‘龟背受击“‘前车之覆“(三)风景名胜(四)发明创造:‘占验天文“‘气球泄气“‘火药飞灾“‘因爱成仇“(五)风土人情:‘一元大武“‘鬼责负心“‘恶仆忤主“‘武员遭诬“‘借庙催租“‘猴舞“‘驼负“‘狗盲“‘汲水超生“‘掷钱如雨“‘霖雨除旧“‘跳灶翻新“‘以羊易牛“‘雪中送炭“‘儿戏神祗“(六)朝廷官场:‘解网施仁“‘使节临滬“‘师道陵夷“‘祸由麹糵“‘吐握遗风“‘严惩枪替“‘绝处逢生“(七)盗贼活动:‘德之贼也“‘改装做贼“‘爱赌成鬼“‘掩捕海盗“‘游园遭厄“‘难民遭劫“‘披枷邀赌“‘女盗断路“‘智出贼下“‘黑洋老鼠“‘智女擒盗“‘功盗罪盗“(八)妓院生活:‘日妓歌舞“‘武妓可爱“‘流妓拉客“‘西妓弹词“(九)僧道尼姑:‘武弁讹僧“‘亦尼亦俗“‘坚请出家“‘官酸僧苦“‘两僧夺肉“‘沉冤“(十)烈妇孝子:‘完贞全节“‘置忤儿死“‘艳妇偷羊“‘索荡妇归“‘杀父谋财“‘惊喜交集“‘父子争风“‘为情所累“‘变起闺房“(十一)人民灾难:‘情急自尽“‘旱魃为虐“‘温民闹局“(十二)无稽异闻:‘巨螯报德“‘遇丈人“‘捕鱼遇蟒“‘洋树双奇“‘京妇异产“‘西人遭砍“‘无头案“‘后来居上“‘蛇入口“‘纳诸沟中“‘鹏搏“‘鱼异“‘貍噎“‘枯骨生磷“‘尸脐出鳖“‘铸金事之“‘两头猪“‘误认赌场“(十三)其他:‘有心杀弟“‘悍役畏妻“‘的卢的卢“‘无故轻生“‘无衣无褐“‘以永今夕“‘渔翁失利“‘鼠飞“‘蝎驯“‘马痴“‘痴女伏卵“‘巨鼠斗狗“‘绞死要犯“‘垂筋示寂“‘甘为情死“‘眢井有蛇“‘好心恶迹“2.2 文体风格由于是配文性质,所以每篇篇幅较为短小,平均字数在150-300字㊂晚清时代(‘点石斋画报“所在的年份是光绪十年到光绪二十四年)的通用文体是文体文言文,但由于是以描绘当时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市民大众为读者对象,以传统心理16第5期高闻悦:晚清新闻画报的编辑特点分析。

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上海西方侨民体育

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上海西方侨民体育

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上海西方侨民体育
高翠
【期刊名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3)001
【摘要】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租界社会的形成,西方侨民的体育活动在租界地区不断开展起来,到晚清时期,欧美社会流行的大多数体育活动都已在上海两侨社会中出现.带有殖民色彩的西方体育也随之逐渐融进了上海市民的生活,西方侨民体育开辟了近代上海体育的先河.创办于晚清的<点石斋画报>对当时西方侨民盛行体育活动进行了报道.通过<点石斋画报>的记载来介绍当时西方侨民中盛行的赛马、赛船、赛脚踏车和田径运动的发展状况,以助于我们了解上海西方侨民体育在上海开展的情况.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高翠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80-05
【相关文献】
1.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社会的变迁 [J], 宋林林
2.从《点石斋画报》管窥晚清上海都市女装的设计与消费 [J], 郭秋惠
3.《点石斋画报》看晚清时期上海女性地位的变化 [J], 郭誉茜
4.晚清上海女性休闲娱乐生活掠影——以《点石斋画报》和《图画日报》为中心[J], 朱丽娥;
5.晚清上海女性休闲娱乐生活掠影——以《点石斋画报》和《图画日报》为中心[J], 朱丽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一)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十五年间,共刊出四千余幅带文的图画,这对于今人之直接触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个不可多得的宝库。

正因如此,近年学界颇有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

尽管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尚未大批面世,但不难感觉到春潮正在涌动。

伴随着晚清社会研究的急剧升温、大众文化研究的迅速推进,以及图文互释阅读趣味的逐渐形成,《点石斋画报》必将普遍站立在下个世纪的近代中国研究者的书架上,对于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研究思路可能迥异前人,可对于这批文化史料的价值之确认,我想,不会有太大的分歧。

作为晚清西学东渐大潮中的标志性事件,《点石斋画报》的创办,涉及诸多至关重要的领域。

首先,它开启了图文并茂因而可能雅俗共赏的“画报”体式,这既是传播新知的大好途径,又是体现平民趣味的绝妙场所,日后大有发展余地。

其次,“画报”之兼及“新闻”与“美术”,既追求逼真,也包含美感,前者为我们保留了晚清社会的诸面相,后者则让我们体会到中国美术的嬗变。

再次,“画报”之兼及图文,二者之间,既可能若合符节,也可能存在不小的缝隙,而正是这些缝隙,让我们对晚清的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最后,那些并非无关紧要的图中之文,对于我们理解晚清报刊文体的变化,同样也不无意义。

至于百年来诸多文人学者对此“遗迹”之追摹、怀念与凭吊,则从另外一个侧面,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晚清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新闻与石印百年后重谈《点石斋画报》,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是否还将其作为“中国最早的画报”看待。

对于三十年代以前的国人来说,这俨然已成定论。

可史家的介入,使得问题复杂化了。

争“第一”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这涉及到对于“中国的画报”特色的理解,以及诠释《点石斋画报》之策略,故不敢轻易放过。

1920年上海《时报》出版《图画周刊》,此后,石印画报逐渐被淘汰,中国画报进入了萨空了所说的“铜版时代”。

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点石斋画报》,并没有迅速被世人遗忘。

除了鲁迅等人曾不断提及外(详见下文),1926年创办于天津的《北洋画报》,更在第六卷的卷首号刊出武越所撰的《画报进步谈》,将《点石斋画报》作为中国画报的“始祖”来表彰:在吾国之谈画报历史者,莫不首数上海《点石斋画报》。

是报创始于四十四年前,其时初有石印法,画工甚精,极受时人欢迎。

去此以前为木刻时代,在吾国未必再有画报者也。

这里强调“石印”的重要性,称“木刻时代”不可能有画报,虽系直观感觉,未经详细论证,却也值得认真重视。

因此后的许多争论,恰好在于如何看待这一新的技术手段。

同样看重“石印”技术的张若谷先生,在《纪元前五年上海北京画报之一瞥》中,理所当然地强调《点石斋画报》的开创性意义:中国报纸上最初所印的画图,都是不出乎历象、生物、汽机、风景一类的范围,图画都是用铜版镂雕的,费钱很多……到了纪元前三0年间(光绪初叶),石印术流行起来,才开始有关于时事新闻的画报出世,最著名的有纪元前二十八年(清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出版的《点石斋画报》等。

这个时期的画报,还偏于书画美术方面,图画的题材,也只以社会风尚为对象。

称《点石斋画报》只以“社会风尚”为表现对象,以及指责其“无关国事大局”,应该说是很不准确的;但从费钱多少,将“铜版”和“石印”对立起来,可以帮助理解“画报”的生产过程以及流通方式。

不过,张若谷的说法,当即受到胡道静的挑战。

在《最早的画报》一文中,胡先生称上海通志馆已经收集到若干份创刊于1875年的《小孩画报》,完全可以解答戈公振、萨空了等只闻芳名未见踪影的困惑。

而在《报坛逸话》中,胡君说得更为明确:最早的画报为上海清心书院所出的《小孩月报》,其次为《瀛寰画报》,第三为清心书院所出的《画图新报》,第四才挨到《点石斋画报》。

胡君的考证,言之凿凿,此问题似乎已是板上钉钉,无可争辩;可在我看来,还是颇有商榷余地的。

其实,萨空了撰文时已经耳闻《小孩月报》等的存在,可依旧推《点石斋画报》为“中国画报之始祖”。

理由是,“惟此等画报(指《小孩月报》--引者注)流行似不如《点石斋画报》为广,迄今日已不易觅得,故不为人所知,而使《点石斋画报》得膺中国画报始祖之荣名”。

既是追根溯源,就应该以时间先后为第一要素,而不该考虑其是否流行。

萨君的辩解,用心良苦,可有悖考据学的基本原则,故很难被历史学家所接受。

倒是另外一个同样对版本学有特殊兴趣的学者阿英的意见,值得认真关注。

在《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中,阿英承认《小孩月报》等创刊在先,可对其“是否能称为中国最早的画报”则表示怀疑:因为《小孩月报》,实系一种文字刊物,附加插图,目之为画报,是不大适当的。

《瀛寰画报》内容,也只是些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的纪载,缺乏新闻性。

……无论其为《小孩月报》,为《画图新报》,为《瀛寰画报》,其图皆出自西人手,制图亦皆用镂版。

以是否具备新闻性以及采用何种制图工艺作为判别标准,阿英此说大有见地。

可惜话音刚落,作者又赶紧后退,称此乃“第一时期的画报”。

将采用“西法石印”、“以时事画为主”的《点石斋画报》,放在“第二时期的画报”来论述,关键不在于评价高低,而是模糊了“画报”的性质--只讲“图文并茂”,而相对忽略了其从属于近代报刊这一特性。

在我看来,所谓“画报”,首先应该是“报”,而后才是有“画”的“报”。

也就是说,新闻性应是第一位的。

否则,单讲“图文并茂”,中国人早有成功的先例,不待西学大潮的催促与带动。

也正是从“新闻性”角度,才能理解为何石印术的引进,对于中国画报之崛起,是如此的“生死攸关”。

美国传教士范约翰主编的《小孩月报》,1875年在上海创刊,内容包括诗歌、故事、博物、科学知识等,插图用黄杨木刻,印刷精良。

上海圣教会编的《画图新报》,1880年创刊于上海,内容着重介绍西方文明及科学知识,所用图像大都为英、美教会早年用过的陈版,近乎“废物利用”。

二者的共同特点,在于其基本上没有时间性,也不涉及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杂志”,但并非“新闻”。

在这两者之间,还有出版于1877年的《瀛寰画报》。

后者乃《申报》所推介与销售,故常有人将其作为《申报》馆主编,甚至称:“说《瀛寰画报》是《点石斋画报》的前身,也未尝不可以吧。

”《瀛寰画报》倒是在景物之外,有些许时事介绍,可惜用的不是中国人的眼睛。

不妨先看看《申报馆书目》中对此画报的介绍:《瀛寰画报》一卷:是图为英国名画师所绘,而缕馨仙史志之。

计共九幅,一为英古宫温色加士之图,规模壮丽,墓址崇闳,恍亲其境;二为英国太子游历火船名哦士辨之图,画舫掠波,锦帆耀目,如在目前;三为日本新更冠服之图;四为日本女士乘车游览之图,人物丰昌,神情逼肖,仿佛李龙眠之白描高手也;五为印度秘加普王古陵之图,与第一幅同为考古之助;六为英国时新装束之图,钏环襟袖,簇簇生新;七为印度所造不用铁条之火车图;八为火车行山洞中之图,巧夺天工,神游地轴;另为中国天坛大祭之图,衣冠肃穆,典丽矞皇,此纸篇幅较大,不能订入,故附售焉。

阅之者于列邦之风土人情,恍若与接,为构不仅如宗少文之作卧游计也。

计每卷一本,价洋一角。

《申报》馆强调的,一是风土与时尚,二是游历与考古,三是“神情逼肖”的绘画技巧。

至于中国人的生存处境或时事政治,则未见丝毫踪影。

这也难怪,本来就是道地的“外国货”,只不过“引进”时让蔡尔康翻译了文字说明。

硬要把它当“中国画报”看待,自是感觉扞格。

若干年后,《点石斋画报》创刊并大获成功,于是有了见所见斋的《阅画报书后》,将其与此前惨败的《瀛寰画报》相比照:画报之行,欧洲各国皆有之。

曩年尊闻阁曾取而译之,印售于人。

其卷中有纪英太子游历印度诸事,与五印度各部风尚礼制之异同,极详且备。

乃印不数卷,而问者寥寥,方慨人情之迂拘,将终古而不能化。

而孰意今之画报出,尽旬日之期,而购阅者无虑数千万卷也。

噫,是殆风气之转移,其权固不自人操之,抑前之仿印者为西国画法,而今之画则不越乎中国古名家之遗,见所习见与见所未见,固有不同焉者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及《瀛寰画报》,不说《申报》馆主编,而称“尊闻阁取而译之”。

这一说法,恰好与1879年11月10日《申报》上刊出的“《瀛寰画报》第二次来华发卖”的启事相一致。

后者称:在英出版之《瀛寰画报》,于今年四月间邮寄上海申报馆代销之英国画八幅,共一万多张,现已售去甚多。

兹又续画八幅,仍托申报馆发售。

将此启事与《申报馆书目》相对照,马上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第一卷《瀛寰画报》中的第九幅“中国天坛大祭之图”并非原有,乃《申报》馆为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临时加上的,这就难怪“此纸篇幅较大,不能订入”,故只好“附售焉”。

“见所见斋”何许人也,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从上下文可以看出,此君与《申报》以及《点石斋画报》的创办者美查十分熟稔,也了解其办刊思路。

甚至其从画法之中西来分辨画报之成功与否,也是从“尊闻阁主人”美查(ErnestMajor)为《点石斋画报》所撰“缘启”中得到灵感的。

在《点石斋画报》创刊号上,尊闻阁主人感叹盛行于泰西的画报竟无法在中国立足,自称经过一番苦苦思索,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仆尝揣知其故,大抵泰西之画不与中国同。

……要之,西画以能肖为上,中画以能工为贵。

肖者真,工者不必真也。

既不皆真,则记其事又胡取其有形乎哉?不能说美查的说法毫无道理,从审美趣味出发,确实可以看出中国绘画对于写实的相对忽略。

而这,无疑不利于其与新闻业的结盟。

可单是这么理解还远远不够,《瀛寰画报》之不被中国人接纳,与其说是画法,不如说是题材。

其时的中国人,普遍还不习惯于放眼看世界,不可能对“远在天边”的印度或英国的某处景观产生强烈而且持久的兴趣。

偶尔卖画片还可以,办画报则绝对不行。

倘若不能长久吸引本地读者的目光,无论办报办刊,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敏感的美查,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同在此“缘启”中,除了中画西画的技法比较,还有一段话,更能体现其办刊策略:近以法越构衅,中朝决意用兵,敌忾之忱,薄海同具。

好事者绘为战捷之图,市井购观,恣为谈助。

于以知风气使然,不仅新闻,即画报亦从此可类推矣。

爰倩精于绘事者,择新奇可喜之事,摹而为图。

月出三次,次凡八帧。

俾乐观新闻者有以考证其事,而茗余酒后,展卷玩赏,亦足以增色舞眉飞之乐。

为满足民众了解战事的兴趣而创办的《点石斋画报》,配合新闻,注重时事,图文之间互相诠释,方才是其最大特色以及成功的秘诀。

当然,也有风土人情、琐事逸闻、幻想故事等,但对于“时事”的强烈关注,始终是“画报”有别于一般“图册”的地方。

与新闻结盟,使得画报的“时间意识”非常突出,文字中因而常见“本月”、“上月”字样。

而以《力攻北宁》开篇,也很能表明编者与作者的兴奋点所在。

1889年尊闻阁主人离沪归国,后继者基本上是萧规曹随,《点石斋画报》依旧保持关注时事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