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针对《山中杂记》这篇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山中杂记》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所作的一篇散文,以作者在山中游览的经历为主线,描述了山中的景色、风物、山民生活等,体现了文学家深厚的山水情怀和浓郁的文化积淀。
该篇散文对于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强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1.了解《山中杂记》作者背景及其创作背景。
2.能够理解文中所描述的山中景色、人物、文化背景等。
3.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风光和事物的特点。
4.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构思等。
教学过程预习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征读《山中杂记》这篇文学作品,并完成一些基本的预读工作,例如:1.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等。
2.了解文中所涉及的生物、文化等知识背景。
3.熟悉文学语言,了解一些生疏的词语、词组的含义。
导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出“山”的主题,并与学生讨论山的课题。
再向学生展示本篇散文的题目、作者、文学类型等信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
阅读整体阅读后,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构思。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山”的多样性,或者通过对作者的情感过渡的分析来展示课文的观点和主题等。
学习在此基础上,主要学习一下几个方面:文化背景;风物景观;人物形象。
1.文化背景:通过探索杂书的知识来了解唐代杂书的背景,进一步探究文中所涉及的人物、物品的文化含义。
2.风物景观:通过阅读原文,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所描绘的秀丽山水和各种生物,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3.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主题等。
###思考在学习之后,进行适当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并推断一些文章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散文?它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2.散文中的山中景色,是否代表了唐代人民的精神风貌?3.文中所描写的杂书、生物、物质等是否有必要理解?为什么?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1.带领学生认识《山中杂记》这篇文学作品,并掌握文本的基本信息和核心观点。
山中杂记教案设计范文
山中杂记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中杂记》,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剖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描绘,探讨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
2. 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4. 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八、教学内容1. 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分析作者的批判和思考。
2. 欣赏作品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年级山中杂诗导学案
七年级山中杂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山中杂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和所蕴含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准确朗读和背诵。
2、难点体会诗人通过写景所传达的微妙心境。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理解诗歌的大意。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写作技巧。
3、联想想象法:结合诗歌的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构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均(469 年—520 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文风格清新,多反映社会现实。
其作品《与朱元思书》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2、写作背景《山中杂诗》是吴均写的一组山水诗中的一首。
诗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
诗人向往自然,归隐山林,在山中写下了这组诗,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五、诗歌原文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六、诗歌解读1、“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是如何观察到这些景象的?“见”和“窥”两个字用得好在哪里?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间景象。
在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升腾起阵阵烟雾;从竹林的缝隙中,可以看到落日的余晖。
诗人通过“见”字,写出了烟雾在远处出现的情景,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窥”字则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竹林中透过缝隙偷偷观看落日的姿态,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好奇与喜爱。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两句诗中的“飞”和“出”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诗人为什么要描写鸟和云?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飞”字写出了鸟儿欢快飞翔的姿态,“出”字则表现了云从窗户中飘出的动态,两个字使诗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山中杂诗》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山中杂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正确认读3个生字。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游览大山吗?今天我们跟随诗人吴均一起感受山中的风光,学习课文《山中杂诗》。
出示课题:山中杂诗二、新课学习(一)简介作者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
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二)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生字字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的景象?2.生字认知小朋友们,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课件出示识字游戏,让学生认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窥(kuī) 檐(yán)均(jūn)一字开花:窥(窥探)(窥视)(窥测)檐(屋檐)(房檐)(檐子)(三)精读感悟1.注意课文朗读,掌握诗句的节奏。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解释词语。
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此指云雾。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
3.理解诗的意思。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5.“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中“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6.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山中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和欣赏方法;(3)能够背诵并默写一首山中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品味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山中古诗》选自某位唐代诗人的作品,以描绘山中美景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和欣赏方法;(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背诵并默写一首山中古诗。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鉴赏古诗的艺术特色。
1. 导入(1)播放山中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2)提问:你们对山有什么印象?你们喜欢山中的哪些景色?2. 阅读与欣赏(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 朗读与品味(1)教师示范朗读古诗,学生跟读;(2)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3)学生品味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活动与拓展(1)小组合作,以古诗为素材,创作一幅画;(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3)拓展阅读:介绍与古诗相关的山川风光、历史文化等。
5. 总结与背诵(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背诵并默写一首山中古诗;(3)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诗歌创作等;3. 背诵与默写: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和默写情况;4. 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喜爱程度和审美需求。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山中杂诗》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山中杂诗》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外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词语的锤炼。
2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重点难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美景,猜句子
活动2【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2、集体朗读。
3、赏析课文,研习诗歌内容。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第一篇: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内容。
2.读读背背,积累古诗。
3.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难点:受到情感熏一、【导入】作者介绍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
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山中杂诗》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三、欣赏导知:1、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风格。
每句之前,假如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人们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绝妙的丹青,就会响起一曲漂亮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分歧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构成一种特别的情况,给人以新颖的觉得。
用的就是这种风格。
2、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糊口: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舒服闲适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夕照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翠,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交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阐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大,并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不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表现了山居的喧嚣超脱,远离尘嚣。
3、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七年级山中杂诗教案
七年级山中杂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山中杂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解释。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归隐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美丽的山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2)提问学生:当你们身处山中时,会有怎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山中杂诗》,介绍作者吴均。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山际”“窥”“檐”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4、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2)分析“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两句诗的妙处,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3)探讨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5、背诵诗歌(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背诵诗歌。
(2)通过小组竞赛、个人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或读过的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并进行分享。
(2)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山中杂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身边自然景色的短文。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寄语: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一、知识链接,文学常识作者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
我们以后要学习他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
二、自主学习(括号内注音)1.《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
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①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kuī):从缝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②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lán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赏读品味合作探究1.《山中杂诗》①你对题目的理解是什么?②全诗四句,一句一景,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答:山(烟)、竹(落日、)鸟、云。
③.第四句最有趣,请具体分析。
答: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④、山中杂诗的“山际”和“竹中”两词在诗中有何表达作用答:山际、竹中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⑤、“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描绘怎样的情景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⑥,“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⑦、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四、再读感悟背诵展示五、理解性默写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中杂诗》教案
教学内容:《山中杂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出课题“山”是古代文人雅士歌咏不尽的永恒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两首写山的诗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山中杂诗》和《山中》(王维)。
二、初读诗文,了解作者和朝代1、《山中杂诗》南朝梁吴均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2、《山中》唐·王维王维,唐朝诗人,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有“诗佛”之称。
王维诗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浩然合称“王孟”。
三、再读诗文,理解重点字词及诗义。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你不懂的字词提出来。
2、学生互相解决提出的疑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3、连词成句,简单的说说诗文的意思。
4、教师总结四、背诵古诗。
同学们刚才已经读懂了古诗,现在我们一起来熟读吧!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读(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山”的古诗,是哪三首?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三首古诗,比较一下,同样是写“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品味他笔下诗文的内涵1、《山中杂诗》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在山中所做,当时作者远离尘嚣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非常闲暇,所以山中的生活显得很有乐趣。
让人觉得人和自然已经融为一体,分不出是人间还是仙境,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3、《山中》唐·王维这首诗是诗人在山行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诗中的色彩斑澜、鲜明,富于诗情画意。
我们又应该怎么读呢?三、课后拓展课后再收集描写“山”的古诗,体会一下。
山中杂诗其一教案
山中杂诗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文诗《山中杂诗其一》,学生能够了解唐代山水诗的特点以及此诗描写的自然景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领略山水之美,感悟自然之神奇,培养学生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理解古文诗《山中杂诗其一》。
2. 难点: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透彻理解此诗并阐述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 (5分钟)1. 让学生观看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第二步:讲解背景 (10分钟)1. 介绍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和特点:着重描绘自然景物,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山水之美。
2. 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山中杂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步:分析诗歌 (15分钟)1.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句解读《山中杂诗其一》。
2. 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四步:学生诵读 (10分钟)1. 让学生逐句朗读《山中杂诗其一》,并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深入体会此诗的意境。
第五步:诗歌赏析 (20分钟)1. 学生依次表达自己对《山中杂诗其一》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和讨论。
第六步:拓展延伸 (15分钟)1. 让学生观赏其他唐代山水诗的作品,了解不同诗人对自然的描绘方式。
2. 引导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山水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步:课堂总结 (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回答问题。
2. 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山中杂诗其一》深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四、教学反思通过设计专题诗歌教案,让学生在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培养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图片、诗歌赏析和合作讨论等,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诗的内容。
2读读背背,积累古诗。
3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难点:受到情感熏一、【导入】作者介绍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
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山中杂诗》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三、欣赏导知:、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风格。
每句之前,假如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人们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绝妙的丹青,就会响起一曲漂亮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分歧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构成一种特别的情况,给人以新颖的觉得。
用的就是这种风格。
2、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糊口: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舒服闲适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夕照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翠,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交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阐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大,并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不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表现了山居的喧嚣超脱,远离尘嚣。
3、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一切的翰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普通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构造分歧,开了一种新的格局。
707《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 教案
课前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说明
个案补充
一、导入
二、比一比,看谁记得牢
三、赛一赛,看谁写得快而准
四、宣布竞赛结果
五、课堂小结
歌曲导入
宣读竞赛说明
必答题
抢答题
整篇背诵题
师:播放名曲《二泉映月》。
生:全班集体背诵吴均的《山中杂诗》、王维的《竹里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师:宣布竞赛开始,安排一名学生做记分员,公布竞赛规则:1、每题10分;2.抢答题答错倒扣10分;3.不准提示,违者扣10分。
科目
语文
课题
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学科组长签字
刘军华
教案编号
707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会背诵、默写三首古诗,尤其要牢固掌握三首古诗里的名句。
2、培养赏析三首古诗的能力。
3、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诵、默写三首古诗,尤其要牢固掌握三首古诗里的名句。
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利用早读课或课余时间朗读并背诵《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
总结品味诗歌的方法:
A、抓关键词解诗意。(问题提示:你是怎么知道这首诗的意思的?)
B、查阅资料看背景。(问题提示:这首诗写在什么朝代?诗人当时所处环境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C、设身处地悟诗情。(问题提示:明白了以上问题,你心里有什么滋味?或想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4、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
两句诗表现诗人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生:抢答,比一比谁更优秀。
七年下册级课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下册级课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集体备课个案补充一、导入复习:略(一)山中杂诗一.作者简介吴均 :南朝梁文学家,独创“吴均体”,(描绘山水风光,文体清拔有古气)二.内容赏析: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能看到落日的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
“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
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
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
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
这句诗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生动而不喧杂,安逸而不沉寂。
三.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闲居山林的隐逸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山居闲适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二)竹里馆一.作者简介:王维:唐代山水诗人,字“摩诘”,其诗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内容赏析: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就意境而言,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
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
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三.思想感情:通过写诗人退居辋川的生活情景,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也流露出诗人孤独的心境。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一内容赏析:首联: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颔联:“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山中杂诗教案
山中杂诗教案教案标题:山中杂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中杂诗,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2.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山中杂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一个具有山林氛围的教室环境,如播放自然声音,摆放一些山中的植物和石头等。
2. 向学生介绍山中杂诗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它是一种描写山中景色和感受的短诗形式。
阅读理解:1. 选择一首经典的山中杂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受。
3. 与学生一起朗读诗歌,让他们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创作实践:1. 给学生提供一些山中杂诗的例子,让他们阅读并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或附近的山川景色。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写下一首山中杂诗。
4.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和提供建议。
评价与反思:1. 收集学生的山中杂诗作品,并给予评价和反馈。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估,包括表达的准确性、诗歌的韵律和意境等方面。
3. 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园进行讲座,分享关于山中杂诗的知识和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风景名胜区,让他们亲身体验山中的美景,并以此为灵感创作诗歌。
3. 组织一场山中杂诗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案评价:该教案通过引入活动、阅读理解、创作实践、评价与反思以及拓展活动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山中杂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欣赏自然美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该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山中杂诗 教案
山中杂诗教案教案标题:山中杂诗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山中杂诗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山中杂诗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创作山中杂诗。
教学内容:1. 山中杂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山中杂诗的经典作品欣赏。
3. 山中杂诗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山中杂诗的了解。
2. 引入山中杂诗的定义和背景。
二、讲解山中杂诗的特点(10分钟)1. 介绍山中杂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解释山中杂诗的特点,如自然描写、情感表达等。
三、欣赏山中杂诗的经典作品(15分钟)1. 选取几首经典的山中杂诗,进行朗读。
2.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讲解山中杂诗的写作技巧和方法(15分钟)1. 分析山中杂诗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
五、学生实践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指导,进行山中杂诗的创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评价。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学资源:1. 山中杂诗的经典作品选集。
2. 展示山中杂诗的图片或视频。
3. 学生的创作作品展示。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
2. 学生的创作作品质量和创新程度。
3.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山中杂诗,并进行互相分享和交流。
2. 组织山中杂诗朗诵比赛或展览,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教案撰写者:XXX(教案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
2.读读背背,积累古诗。
3.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难点:受到情感熏
一、【导入】作者介绍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
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
《山中杂诗》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 ),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三、欣赏导知:
1、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风格。
每句之前,假如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人们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绝妙的丹青,就会响起一曲漂亮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分歧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构成一种特别的情况,给人以新颖的觉得。
用的就是这种风格。
2、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糊口: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舒服闲适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夕照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翠,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交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阐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大,并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不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表现了山居的喧嚣超脱,远离尘嚣。
3、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一切的翰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普通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构造分歧,开了一种新的格局。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不时有人在此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阐明在景的背后清楚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不雅的描画。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大白地显露出人的存在。
并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澹泊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川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察看角度的选择适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夕照”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如许,就分歧与平常的写山岚、夕照、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客观颜色,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统一物象,却大家有大家的角度。
而一个胜利的作品,老是能取新奇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味,吴均的作品也恰是如斯。
四、练习:判断正误
1、全诗四句,一句一景,都不离山中主题。
()
2、全诗一句一景,没有人的痕迹。
( )
3、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景,抓住了特征。
( )
4、传达出诗人悠然宁静的心情。
()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