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博文录,1960年生,副主任医师,现任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曾投师于时振声教授、石景亮教授、陈守义等名老中医门下,深得名师传教,肾病治疗体会尤多,临床技艺日趋成熟,病家多有口碑。崇尚火神派学说,擅用经方尤其四逆辈治疗奇难杂症,用药较为精练,堪称火神派中的少壮派。勤于著述,为学者型中医,著有《肾病证治发挥》、《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中医内科三字经》、《药性赋七言歌诀新编》、《新编汤头歌诀》等专著15部。
近年倾心于火神派的学习与研究,出版有《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等书,为火神派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在附子应用上,主张附子在15g以下时,不必先煎;重症必用至30-120g方能达到效果,一般附子要先煎1-3小时。为此附子可以一次性多剂专予先煎,再分次与其他药物合煎,节省时间,方便病人。
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
陈某某,女,60岁,农民。低热37.5℃已有6年余。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愈,不久便出现低热37.5℃。一般早晨体温正常,8时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为正常。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
阳。方用四逆汤加味:
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3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体温最高在37.2℃,继服上方6剂。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纳增神振,二便如常,再服6剂,隔日1剂。
点评: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无名原因发热,中医辨属内伤发热,俗医多从阴虚论治,殊少见效。原因在于此证多属气阳亏损
所致,滋阴清热乃文不对题。本例一派畏寒肢冷是阳虚之象,其低烧、五心烦热乃是阴火,阴证所生之火,张景岳称之为“假火”,扶阳方是正治。
怎样辨认真假寒热?郑钦安的主导思想就是探求阴阳至理,以阴阳实据为凭,“阳不调之人,必有阳不调之实据,以辨阳虚法辨之;阴不调之人,必有阴不调之实据,以辨阴虚法辨之”。“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使知,亦是认证要着”(郑钦安语)。
2.发热——人参四逆汤加味
刘某,男,30岁,农民。2007年11月29日就诊。患者发热月余,体温在37.6℃左右,白天高,夜晚低或正常,化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增高,怀疑败血症,经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后,体温仍然不降,白细胞反而增高,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对症抗生素后,体温不仅没有恢复,白细胞增高也持续不降。无奈之下求治于中医。现疗见:发热多在37.6℃左右,一般上午开始升高,下午3时左右最高,然后下降,夜晚体温可恢复正常,活动、劳动、劳累之后
发热加剧,适当休息或睡眠后可稍下降,身体困倦,气短懒言,无精打采,畏寒肢冷,不耐劳作,食纳不香,二便尚可,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滑,脉沉细无力。证属虚阳外越,治宜回阳收纳,方用四逆汤加味: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10g,三七10g,砂仁30g。水煎服,每天1剂,6剂。服药之后,体温慢慢控制在37.2℃左右,精神转佳,食纳增进,化验白细胞降至正常,大为高兴,病人曾为白细胞升高苦恼不已。原方有效,再进6剂。
三诊:体温恢复正常,劳作之后,感觉又要发热,体温37℃,畏寒肢冷减轻,体力增加,原想休息后再吃中药,现要求巩固治疗,前方再进6剂。
点评:长期发热,西医多在病原菌上找原因来用药,这是对抗疗法。问题是细菌培养虽然发现了致病菌,可应用敏感抗生素后,体温及白细胞仍然不降,原因何在?关键在人体的抵抗力上,正气不足,驱
邪能力下降,故而白细胞不降反升,中医对此显然看眼于调整病人正气,以人为本,这正是其优势所在。《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外越而发热,每因劳累加重,且一派阴寒表现,皆提示此热为阴证发热,系阴火,故而用回阳收纳之法,方用回阳饮加味,正气足而邪自退,阳回而热减,体力增加,白细胞恢复正常。
3.结核性发热——人参四逆汤加砂仁
宋某,女,60岁,农民。低热37.5℃已有半年,经X线胸片确诊为双肺结核,常规服抗结核药物2个多月,低热仍然不退。现症见:每天下午低热37.5℃,持续到下午6时左右可自行恢复,畏寒肢冷,气短乏力,夜晚盗汗,五心烦热,身体消瘦,纳差,便秘,溲黄,舌质淡边尖红,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阴阳两虚,虚阳外越。治宜回阳化阴,方用四逆汤加味: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砂仁10g,红参1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后低热已退,体温37℃,自感精神大振,食欲增加,五心烦热消失,畏寒肢冷明显减轻,大便正常。病重药轻,附子加到60g,他药不变。再进3剂,以进行巩固。
患者服药后,半年来体温正常,纳食二便均正常。近阶段由于操劳过度,自感旧病又要复发,要求再按第2次处方服用,又服3剂。
原按:结核性低烧,教材所论一般都是养阴清热大法。早年笔者也是如此,但低热总是不退,百思不得其解。看过《李可老中医经验专辑》以后,方知李可也是在套用成方无效的情况下,摸索出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而治,取得良效。但笔者认为,这样治疗仍未抓住要害,近读《郑钦安医学三书》,顿开茅塞:下午低热多认为阴虚火旺,郑钦安却认为是阴盛格阳,不得下入潜藏,阳浮于外而发热。今见病人一派阳虚阴盛之象,故从扶阳着手,应用四逆汤加人参再加砂仁,3剂而热降,6剂而正常,纳增神振,病愈半年无反复,从此病例中深悟扶阳治病之理。
4.低热——人参四逆汤
李某,女,40岁,农民。低热年余,每天上午7时开始发热,体温37.1℃左右,下午14时以后达37.3-37.4℃,活动劳累后加剧,休
息后减轻。曾经全身系统检查无异常。现症见:气短懒言,体困乏力,不耐劳作,畏寒肢冷,喜热恶寒,口渴而饮水不多,大便偏干,舌淡水滑,脉沉细无力。证属虚阳上浮。治宜温阳益气,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干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3剂,每天1剂。服药效果较佳,体温恢复正常,困乏明显改善,又服3剂
巩固疗效。随访月余,病情无反复。
点评:《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女性有经、带、胎、产之累,加之操劳过度,可致阳气耗损。阳虚外浮,乃致发热,此系阴火,绝非阳热,病人一派阳虚阴盛表现可证。治用回阳饮(四逆汤加人参)温阳益气,以补耗损之阳气,效如桴鼓。傅氏应用回阳饮治疗妇女长期发热患者已有数十例之多,均取得良好效果。
5.胃胀——人参四逆汤加砂仁
霍某,女,60岁,农民。长期胃胀,经胃镜、B超、CT等检查,除发现有慢性胃炎外,未确诊他病,长期胃胀、胃满,服用中西药物数年,未见明显改善。现症见:胃脘胀满,纳呆厌食,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同脾胃阳虚,升降失调,治宜温脾益胃,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砂仁30g。3剂,水煎服,每天l剂。
病人到家后,看到只有这么几样药,心里嘀咕能有效吗?因为她长期服药,都是中西药物”大包。(岂知)服药之后,胃口大开,脘腹胀满消失大半,气力大增,精神转佳,数十年来未有之好转,大喜过望,要求再服10剂,以求彻底改善,巩固治疗。
点评:胃脘胀满临床上十分常见,一般多从气滞着眼,施以行气、破气之法,然有效有不效者,即如本例“服用中西药物数年,未见明显改善”。主要原因在于胀有虚实之分,实胀自有实证可辨,可予行气、破气之法;虚胀自有虚象,即如本例脉症一派虚寒表现。虚则补之,若予行气、破气套方套药,则犯了“虚者虚之”之戒,是为医家大忌。临床上虚胀并不少见,尤其屡治不效、病史已久者,误以实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