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四小四年级数学下册八我锻炼我降__平均数第二课时复式分段统计表练习课教案青岛版六三制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复式分段统计表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复式分段统计表的哪些知识?
2.如何制作一个复式分段统计表?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点,给学生再次在脑海中打下烙印。

二、基本训练
实验小学准备为鼓号队购买服装,下面是他们的身高记录。

(单位厘米)
136 134 124 132 127 130 127 128 130 144
126 133 126 135 141 147 141 134 138 137
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1.哪个身高段的人最多?
2.鼓号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三、自主练习,综合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
(1)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统计结果
(3)从统计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2.统计
四(1)班第五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
四(2)班第五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
将上面的两个表合并成一个表
(1)独立完成
(2)谈话:你能分析一下这两个班的成绩吗?
3.四年级1班同学古诗考试成绩如下:(单位首)
男同学背诵情况女同学背诵情况
51 23 72 100 96 35 62 78 58 71 12 33 42 58 56 61 59 45 68 100 48 21 48 53 64 90 82 75 63 84 五级: 100~119首
四级: 80~99 首
三级: 60~79 首
二级: 40~59 首
一级: 20~39 首
不达标: 20首以下
填写下表
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系统练习,关键在于系统化、条理化构建成知识结构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是教育部审定北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和学法
下面,为了说清楚重点和难点,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一谈。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

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

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

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

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具体的教法和学法,我将落实到下面的教学过程当中: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学中,利用情景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为新课做铺垫。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的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

学习任务二:通过设计“课本中52页的小朋友是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并填写完整,我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内涵。

(三)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是针对加法结合律的定义设计的填空。

三题是将加法交换律也放入了习题中,让学生能够区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第四题则是开放题,在一个算式中,给学生作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适合的方法来使计算简便一些。

这样,我就把主动权再次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四)课堂小结
我会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加法的结合律
(4+8)+6 = 4+(8+6)
(19+62)+38 = 19+(62+38)
(30+40)+50 = 30+(40+50)
(a+b)+c = a+(b+c)
第2课时小数的加减法
二、合作思考,交流想法。

(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例2
题,引导学生读题,明白题意,并
列出算式。

2.指导学生独立试算,交流算
法,理解算理。

3.师生共同订正。

4.出示例2第(2)题,指导
学生理解题意,列式解答。

5.指导学生独立试算,并理解
算理。

6.引导学生小结计算小数加
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1.读题,并列出算式。

6.45+8.3=
8.3-6.45=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
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
生2:我认为他的计算是
错误的,6点多加上8点多结
果一定比14多,不可能是7
点多。

我是这样计算的:
3.交流算理,师生共同订
正。

4.学生列式解答。

8.3-6.45
5.独立试算,小组内说说
理由,全班交流。

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依
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变成位数
相同的小数,再计算。

6.总结位数不同的小数
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1)16.43+3.6=
(2)5.746-2.99=
(3)6.38+4.1=
答案:(1)20.03验算:
20.03-16.43=3.6
(2)2.756验算:2.756+2.99=5.746
(3)10.48验算:10.48-6.38=4.1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数。

(1)4元5分+2元4角5分
4.05+2.45=6.5(元)
(2)4千米50米-1千米240米
4.05-1.24=2.81(千米)
(3)6米25厘米+2米8厘米
6.25+2.08=8.33(米)
(4)2吨40千克+860千克
2.04+0.86=2.9(吨)
4.小明带了100元到文具店买文
具,花了83.25元,还剩多少元?
答案:100-83.25=16.75(元)
答:还剩16.75元。

三、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集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列关系式,巩固运用。

(11分钟)
(1)希望小学某班修理桌椅花
了40.25元,装订某班图书比修理
桌椅节约了3.7元。

装订图书花了
多少元?
(2)一条绳子剪去4.5米,还
剩2.64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
体交流。

四、课堂
总结。

(3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之上学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可以通过小数的性质转化成已学过的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两者算法算理相同,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教学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并紧扣教材灵活地设计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整理与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的理解,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梳理知识。

小组讨论:
(1)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
(3)本单元学习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上面的三个问题,将本单元学习的这些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

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再独立画高。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方法,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各有多少条。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这道题是根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方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时,只要判断三个内角中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这个三角形就是什么三角形。

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2)小题是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只要用90 减去另一个内角就可以了;第(3)小题是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用(180 -顶角)÷2来计算。

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4、5题。

这两道题都要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

5.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这道题是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画图。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94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1)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图形后平移成一个长方形。

(2)动手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

(3)交流讨论。

2.完成教材第95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1)拼一拼。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个梯形纸片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想一想。

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四、反思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评价与反思”部分的评价量表。

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情况进行填写。

全班交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