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神话学原型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神话原型学派批评方法
神话原型学派兴起于本世纪初。这派批评家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为理论依据,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种族的、以至整个人类的潜
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他们着重分析文学作为所体现的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型
的意义。
(一)神话原型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原则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ell)在《神的面具:原始神话》一书中表明:一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于这些作品再现了人类共同的经验,具有激发读者隐藏很深的心理本能的力量。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便着重阐明人类共同的经验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神话和一些原型中以及文学创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诺斯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声称,“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二种文学上的人类学:我们从文学产生以前的东西——如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可以了解到文学的情况。”“这些范畴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上下相传的关系……事实上,从总的情况来看,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方面,存在着回复到那些范畴的倾向。”(诺斯洛普·弗莱《文学的若干原型》,引自《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343页)另一位神话原型批评家赫斯凯尔·M.布洛克把这个批评流派的理论要旨阐述得更为明确:“文学(或任何艺术)当作孤立的表现形式来看,是无法了解和正确评价的;……必须把它当作整个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来考虑才行。”“文学是社会情况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必须首先当作集体的信仰和行为的形式来探讨。神话和仪式便成为文学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或这些成分的安排可以看作人类经验中一再出现的基本象征的表露。因此人类经验使原始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共同性质。”(赫斯凯尔·M·布洛克《文化人模学与当代文学批评》,引自约翰·维克雷选编《神话与文学》,美国那不勒斯加大学出版社,1971,第32页)总之,神话原型学派认为,文学艺术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反映原始人的习俗和心理的神话、宗教仪式作为一个民族心理特征的象征,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一种心理积淀物,一种心理气质,保存在这个民族成员的潜意识中,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时,便会不自觉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文艺创作只有和象征民族共同心理的这些原型联系起来考察,才能看出它的意义。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来源于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弗雷泽(J.G.Frazer)的人类学
苏格兰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 Golden Bough,1890—1915)共十二卷,是一部研究巫术、宗教信仰和史前神话的巨著。弗雷泽这部著作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证实了,“人类的需求,不管什么地方,也不管什么时候,基本上是相似的。”这些需求尤其是通过古代的神话反映出来。弗雷泽举例解释说:“以奥西里斯(Osiris)、坦慕兹(Tammuz)、阿冬尼斯(Adonis)和阿提斯(Attis)的会义,埃及和西亚人民表现万物,特别是植物每年死丽复生的情况,他们把生命体现为每年死而复生的神。尽管备处对这种神的称呼和举行的仪式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弗雷泽《金枝》(一卷简写本),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22)
弗雷泽表述的基本上是受难和复活的原型,特别是关于“神圣的王被杀”的神话。许多原始人都相信,统治者是神或是半神,他的生命和自然界、人类循环的生命是同一回事。正由于这同一性,人民乃至世界的安全依赖于神王的生命。一位生机勃勃、身体健康的统治者是自然界和人类生命力的保障;而一个生病的或被伤害的王则将给国家和它的人民带来衰败和疾病。弗雷泽指出,如果“自然的历程有赖于神人的生命,那么他的精力的逐渐衰弱,并且由于死亡而最后丧失,怎么不会带来灾难呢?只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这种危险,那就是一旦有迹象表明他的力量开始衰退时就一定要把神人杀死,以便在他受到预示凶兆的衰亡毁损之前,他的精神能转让给生机勃勃的继承人。”(《金枝》第265页)所以在一些原始人中,每隔一段时间,王就被处死,以保障部落的幸福。后来用塑像代替要被处死的王;牺牲变为纯粹的象征,毫无实际意义了。从这种献出牺牲的仪式,就得出“替罪羊”的原型。它的意思主要是,由于部落的衰败已为用作祭祀的动物或人所代替,杀了这“替罪羊”(有时候还把它吃了),部落的罪过就得到洗涤;赎了罪,自然界和人的精神
就得到再生。弗雷泽强调说,由于食物和繁殖后代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宰杀祭物和净
化的仪式便被古代人看作具有魔力的返老还童的保证,它保障了植物和人类生命的安全。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也还可以看到这种原始习俗的痕迹。例如新年的庆祝活动,春季的家
庭卫生,基督教国家的复活节和圣餐仪式。特别是后者,在基督教信仰中,神人为了人们
精神的再生,充当了替罪羊这个可怕的角色。
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他关于“原型”的见解
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度是弗洛伊德
的学生,后来由于学术观点购分歧,两人关系破裂了。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分歧主要在对里
比多的解释和对潜意识的认识。弗洛伊德把“里比多”完全看作性的潜力,荣格则主张,“里比多”包含更广泛的意义,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
现于其他活动,类似于柏格森所说的活力。荣格并没有完全抛弃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因素,但他只把性看作里比多的整个内驱力之一。荣格和弗洛伊德一样偏重潜意识,但他认
为弗洛伊德把潜意识看得太狭窄了。他认为,从远古到现在,人类所受的环境的影响,所
获得的经验和印象,所形成的习惯和需要都遗传下来,储存在个人心灵的深处,从而构成
了潜意识的主要部分。所以,在荣格看来,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亦称“种族潜意识”)两部分。他断言,“集体潜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
人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
个人潜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
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率。”
(荣格《集体潜意识概念》,转引自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第396—397页)
荣格对神话批评的主要贡献是他关于种族记忆和原型的理论。“种族记忆”或“集体
潜意识”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和“原型”的概念密切相关。所谓“种
族记忆”或“集体潜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
体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物,是某种遗传的心理气质。它显现在反复出现的某些意象、故事和
想象之中,便被称为“原型”。也可以说,“原型”就是一种“原始意象”。荣格不否认
弗洛伊德所主张的“俄狄浦斯情绪”的存在,但他认为这种情结存在于“集体潜意识”之中,是原始人所遗传下来的一种“原始意象”。也就是说,杀父娶母是野蛮时代的习俗,
是人类远古时期的普遍经验,是一种久远的种族记忆。
荣格发展了潜意识的概念,因此扩充了弗洛伊德关于个人潜意识的理论。他认为,在
个人的潜意识之下,是作为人类大家庭一切成员所共有的心理遗传,即原始的、集体的潜
意识。他声称,“心灵并不是生来就是一块洁净的石板,像肉体一样,它预先就确定了个
人的界限,即行为的各种方式;它们在一再出现的心理功能的模式中变得明白显易。” (《心灵和象征》,双日锚,1958,第35页)
荣格解释说,原型并不是承继来的观念或思想模式,“实际上它们属于本能的活动范畴,而且在这意义上说它们代表了心理气质的遗传的形式。”(《心灵和象征》,第16页)在《心理反应》一书中,他强调说,这些心理本能“比有史可稽的人还古老……从远古时代起,它就植根于人类心灵之中,并且永远存在下去,直到无数代都构成人类心理的基础。
只有当我们与这些象征协调时,才有可能生活得最圆满;智慧就是回归的象征。”(赫普火
炬丛书,1961,第42页)
由于强调原型实际上是“遗传的形式”,荣格就比大多数人类学家进了一步。那些人
类学家把这些形式看成是不依赖于心理结构,只是通过各种神圣的仪式代代相传下来的一
种社会现象。荣格根据他的心理分析学进一步推论说,神话并不起源于像季节或太阳的循
环这类外因,而是天生的心理现象的投射。他说,“所有自然的神话化过程,如夏季、冬季、月亮和雨季等等并不意味这些客观现象的比喻,而是内心世界象征的表现,是心灵中
潜意识的戏剧化——即反映于自然界的事件。”(《原型与集体潜意识》,万神殿,1919,第6页)换句话说,神话是通过意识的作用使基本上处于潜意识形式的原型变得明白显易的一种
媒介。荣格进一步指出,原型也呈现于个人的梦幻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梦幻是“人格
化的神话”,神话则是“非人格化的梦幻”。
荣格发现,梦、神话与艺术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于它们都是原型进入意识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