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中的“寻根小说”得失论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 寻根” 这个概念 , 作为 “ 寻根文学 ” 的标志 , 最早 是 由 韩少功 提出来 的。 18 ① 9 5年他发表《 文学 的“ 》 根”一文 。在 这 篇被视作 “ 寻根 文学 ” 理论宣 言 的文章 中 , 韩少 功发 出 “ 文学有 ‘ ’文学之 ‘ ’ 深植于 民族传统文 化 的土壤 根 , 根 应 中, 根不深 , 叶难 茂” 的深 沉呼喊 。随后 , 则 ② 阿城 的《 化 文
政 治 化和 去 文 人化 的话 语 方 式 , 目光 投 向民 间 日常 的经 验 世 界 , 向 民族 传 统 文 化 。 旨在 以现 代 意 识 观 照 历 史 和 现 实 . 将 投 反 思 传 统 文 化 , 铸 民 族 精 魂 , 寻 中国 文 化 重建 的可 能 性 。 作 为 一 种 文 学 创 作 潮 流 ,寻 根 文 学 ” 重 探 “ 从创 作 的发 生 到观 念 的 自觉 再到 形 成 潮流 并 达 至 高 潮 , 乎 只 在 三 四 年 间 , 它 对 整个 新 时 期文 学创 作 至 今 仍 有 不 可低 估 的深 远 影 响 。韩少 功 的 几 但 《 爸爸》 爸 即是 其 中 的代 表 作 。
种思 潮不断更迭 。从 “ 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再 到“ 到“ , 改 革文 学” 涌现 了不少 与“ 革 ” , 文 文学有质 的区别 的优 秀作 品。但总体 而言 , 文学潮流 的涌动依然是适时地应和着政
治形 势的巨大变化 ,文 学始终保持 着对社 会政治 的强烈 关注 , 品的政治话语方式 依然 明显 ,工具 论” 作 “ 的文艺思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作家注重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走过了一段很长的时期,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学界中一个里程碑。
它完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整套环节,对后面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寻根文学”是在很多人的自觉谋划下完成的,由于当时思想越来越开放.包括作家、思想家、评论家等在内的诸多人士谋划了这样一场文学运动,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观念。
一、兴起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做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二、作者人群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
的诗 意 也 就 丧 失 了 。 只 有 野 性 的 、美 丽 的 土 地 ,
才是 诗意 的 。虚构 的大地 之根 和 “ 言 ”的大地 寓
④ J NH N UTN 2 0 I G A NA 0 . A L 19
态 ” 写 实 代 替 现 实 主 义 ,或 以虚 构 的历 史 代 替 历 史 本 身 ,或 将 西 方 近 一 个 世 纪 以 来 的 “ 代 派 ” 现 、
“ 现代 派 ”横 移 中国 ,作 先锋 实验 性 的重新 操 后
义 ,值 得 我 们 深 入 思 考 。
一
、
“ ” 之 失 根
本一 的追 寻 。
族 来 说 。大 地 在 很 多 时 候 是 最 实 在 可 信 的 “ 宗
教 ” 大 地 生 长 五 谷 , 养 育 万 物 。犹 如 慈 爱 的母 。
亲 ,是人 的生命 之 根— — 土地 崇 拜 ,由来 已久 。 张炜 的 《 九月 寓 言 》 虚 构 了一 个 与 周 围 被 贫 困 和 饥 饿 围 困 的 无 数 村 庄 形 成 鲜 明 对 比 的 隐 藏 在 山谷
身 而 出 ,探 寻 多 样 的 更 接 近 文 学 本 体 的新 路 .以
实 现 文 学 的 言 说 价 值 .文 学 于 是 呈 现 出 多 重 话 语
注 。 人 们 看 重 它 的 文 化 内 涵 ,看 好 它 新 的 价 值 取
向 ,认 为 它 给 中 国 当 代 文 学 的 发 展 带 来 了动 力 , 预示 着 一 种 新 的 前 景 。但 过 去 了 这 么 多 年 后 , 回 顾 这 一 段 历 史 ,却 发 现 情 况 并 非 完 全 如 此 。 寻 根 文 学 当然 有 它 的 功 绩 ,但 寻 “ ” 本 身 , 似 乎 就 根 存 在 问 题 。这 些 问题 ,显 然 包 含 着 一 些 重 要 的意
“文学”的失落与“根”的迷失--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第19卷㊀第5期2018年9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9㊀No.5 Sep.2018Ѳ文学研究文学 的失落与 根 的迷失关于 寻根文学 的再思考吴景明[摘㊀要]新时期中国文学经由 伤痕 ㊁ 反思 文学的政治批判,到 改革 文学的经济思考,进而走向 寻根 文学的文化审视,逐渐回归 文学 本体㊂异军突起的 寻根文学 因其内部的固有危机:从 文学 寻根到 文化 探寻;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暧昧不明;徘徊于超越与功利之间的创作目的等原因,最终导致这场本来蕴涵着巨大 创作可能性 的文学运动无疾而终,其中的正负文学㊁文化价值值得学界深入反思㊂[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学主体;回归与丧失;文化焦虑;失语与退场[中图分类号]I206.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101(2018)05-0122-05[收稿日期]2018-07-05[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18.05.0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借鉴与反思:新时期欧美汉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 (13CZW08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的历史意识研究 (14AZW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吴景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㊂(长春㊀130024)一㊁引言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文学作品㊁理论与哲学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在世界 寻根 热潮①的影响下,中国文学也开启了从展现现实生存处境到深入探寻民族历史文化的渐进历程:由 伤痕 反思 文学的政治批判,到 改革 文学的经济思考,进而走向 寻根 文学的文化审视㊂文学在新时期逐渐超越政治㊁经济束缚,进入文化层面,并日益从政治㊁经济的附庸回归 文学 本体㊂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因1985年 寻根文学 口号的正式提出而异军突起的 寻根文学 也经历了这一文学史进程,参与建构中国文学发展,展现出知识分子的曾经辉煌一时,但最终却在不过四㊁五年间归于沉寂,这其中的正负文学㊁文化价值值得学界深入反思㊂关于 寻根文学 衰退原因,多数学者强调外部语境,如 文学失去轰动效应 作家下海 作家的边缘化处境 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 [1]等原因㊂应该承认上述因素有其合理性,但从更深的视角反思这场文学运动,我们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 内部的固有危机才是导致这场本来蕴涵着巨大创作可能性 的文学运动无疾而终的罪魁祸首㊂本文着眼于文学内部研究,探讨寻根文学在发展及实际创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为新世纪中国文学提供有益启示㊂二㊁从 文学 寻根到 文化 探寻:文学主体的回归与丧失寻根文学的创作宗旨是重新审视民族文化,深入挖掘传统的劣根性,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复苏传统审美意识,进而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㊂ 根 是寻根文学的创作源泉,对 根 理解的深广度决定了 寻根文学 的生命力㊂但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 寻根㊃221㊃①美国作家约翰㊃斯坦贝克于1962年在游记‘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中,表达了他对美国社会的复杂见解,初步显露迷失于现代社会美国移民的 无根 状态,唤醒了人们对自身归属的焦灼与迷惘㊂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㊃哈利于197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根“,开启了从 无根 的迷茫踏上 寻根 的旅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影响㊂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㊃马尔克斯更是借助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展现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上述文学作品对中国寻根文学 思潮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㊂文学 经历了从 文学 寻根到对 文化 探寻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文学主体的回归趋向与丧失的复杂历程㊂1984年12月, 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 座谈会在杭州举行,与会学者就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创作现象进行讨论时提出了 文化寻根 的问题㊂会后,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关于 文学寻根 的见解㊂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郑万隆于1985年在‘上海文学“第5期上发表的‘我的根“;李杭育于1985年在‘作家“第6期上发表的‘理一理我们的 根 “;阿城于1985年7月6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文化制约人类“;韩少功于1985年4月在‘作家“上发表的‘文学的 根 “,等等㊂韩少功的‘文学的 根 “被视为 寻根文学 的纲领性宣言㊂ 寻根文学 热迅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㊂其实,早在 寻根文学 口号正式提出之前,中国文坛就已经出现了大量追溯东方古老文化的小说,作家们直面内心,用真诚的心,富有才情的笔,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传达生命的真谛和民族精神,并因其独特的地域风貌㊁民风习俗等,使作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内涵㊂无论是王蒙在新疆生活期间,用饱含真情的笔书写的带有边疆色彩的系列小说‘在伊犁“,以此献给第二故乡伊犁;还是贾平凹的力图展示中原文化质朴风采的 商州系列 ;或是李杭育的带有浓郁吴越地区文化特色的 葛川江小说系列 ;再或是汪曾祺用清新隽永的笔调,书写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习俗的 高邮系列 ;或是邓友梅㊁冯骥才等人的充斥着生活气息的市井风情的系列小说 上述小说大都创作于 寻根文学 口号明确提出之前,此时作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尚处于自发㊁无意识阶段㊂ 这些乡土小说㊁风俗文化小说不再纠缠现实的政治问题和道德评判,而是从社会历史㊁文化风俗的层面描写世事的沧桑与文化的流动,它们让读者越过现实的政治㊁经济层面而进入文化层面㊂ [2]它们上承 五四 乡土文学传统,下启有明确寻根意识的小说创作,与后来 寻根文学 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关联,其中多数作家成为后期 寻根文学 创作的主将㊂据此,我们可称为前期 寻根文学 ㊂ 寻根文学 由前期发展到后期,历经了从 文学寻根 走向 文化寻根 的曲折道路,有力推动了文学摆脱 工具论 向本体回归的进程,体现了历史惯性中文学的突破与局限㊂相较于 十七年文学 ㊁ 文革文学 ,新时期文学虽然在恢复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回归文学本体,但其所承载的高度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却是不容置疑的㊂无论是 伤痕文学 的展现与控诉, 反思文学 的历史与人性审视,还是 改革文学 对经济体制变革的关注,都无法满足在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新时期人们对 无根 的漂泊感和现代的焦灼感㊂面对西方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潮的大量涌入,人们迫切需要找寻能完成身份确认及缓解现代焦虑的文学与文化资源㊂而此时前期 寻根文学 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肯定与强化,甚至刻意回避其中负面因素的方式,无疑契合了民众的时代心理㊂但当明确的 寻根文学 口号于1985年提出后,作家们将无意识地皈依传统,发展为有明确理论支撑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探寻时,后期 寻根文学 势必发现先前无意或有意被遮蔽的传统文化阴暗与腐朽的一面㊂因此,从对传统文化的留恋㊁赞扬,到揭露㊁批判,不仅是文学自身主体意识发展的体现,更是寻根意识深入及作家历史理性求索的必然结果㊂韩少功在‘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一文中说道: 东方文化自然有很落后的一面,不然的话,东方怎么老是挨打?因此寻根不能弄成新国粹主义㊁地方主义,要对地方东方文化进行重造,在重造中寻找优势㊂ [3]从 文学 寻根到 文化 探寻,寻根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过分执著于对文化之 根 的辨析与梳理,较大程度地忽视了对文学本体 寻 的初衷,从而日益导致从反 工具论 的文学本体回归,向 目的论 的 寻根 游离,致使作品中 文化 本体探讨大于 文学 本体省思,最终导致 寻根文学 逐渐走向衰弱㊂可以说,寻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作为政治经济附庸的地位,推动了文学向人㊁向文学自身回归的进程,但寻根文学却止步于 目的论 的文化泥淖,并越陷越深㊂由最初的 文学 中心,逐渐向 寻根 侧重,最终彻底沦落为文化的附庸㊂正如韩少功所说: 寻根文学变成文化后就深入不下去了,失误了,象导游说明书㊂文学一个根本的中心,是文化和生命的关系,文化是生命的表现,是一种结果,生命是文化的积累㊂认识生命要用文化破译他㊂后来的情况很糟了㊂ [4]这段论述鲜明地体现了 寻根文学 这场 文学 运动,从最初反叛文学从属于政治㊁经济,力图返回文学本体,但却最终陷入了 文化 的泥沼,丧失了文学主体性㊂ 寻根文学谈的是文学的话题,做的却是文化命题,意图达到的则是现实的政治目的㊂寻根文㊃321㊃吴景明㊀ 文学 的失落与 根 的迷失 关于 寻根文学 的再思考学的文学主张始于寻文学的根,但它的理论阐述在中途则纷纷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寻文化的根,而它的小说创作偏偏又另辟蹊径,从内部颠覆㊁拆解着理论本文的主向与意图㊂ [5]的确,当寻根文学彻底失去文学的审美价值而沦为文化展示与风俗猎奇时,已不能称之为 文学 的寻根,文学也就离它的消逝不远了㊂三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暧昧不明: 寻根 中的文化焦虑文学的根 应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㊁立体的民族文化, 寻根 并不意味着怀旧,作家应该通过对 根 的意蕴的描述与拓展,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民族风貌,因为对传统的礼赞指向的是富于现代的启示意义㊂但纵观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作家对待 传统 与 现代 的态度大多是迷茫而复杂的,既寄望于在传统中寻找重塑民族精神的生命张力,又对传统中的落后因素无可奈何;既希望以现代意识重新观照传统,又对现代文明持怀疑排斥的态度㊂寻根作家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之间的艰难挣扎与内心困惑,是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学压力示范下 影响焦虑 的显现㊂面对外来强大的 影响焦虑 ,寻根作家们无所适从,一些作家倾向于追求民俗,但却缺乏理性的选择和甄别能力,沉溺于对陈规陋习和民间野史的铺陈与渲染,作品充满了蛮荒㊁粗野的背景和晦涩难懂的故事情节,展示的文化之 根 难以复苏传统审美意识,推进民族文学建设㊂部分寻根作家则在呈现传统文化愚昧落后时,深感无法承担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也无法回顾过去㊁探讨现在㊁指引将来,因而陷入了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产生了强烈的文化焦虑㊂关于 寻根文学 创作,阿城指出: 老一辈的作家,多以否定的角度表现中国文化心理,年轻的作家,开始有肯定的角度表现中国文化心理,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出来又进去,返身观照,很是成功,虽然至今未得到重视㊂湖南作家韩少功的‘文学的 根 “一文,既是对例如汪曾祺先生等前辈道长中对地域文化心理开掘的作品的承认,又是对例如贾平凹㊁李杭育等新一辈的作品的肯定,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学将建立在对中国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之中的端倪㊂ [6]韩少功对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也是暧昧不明的㊂小说‘爸爸爸“中,作者用一种现代寓言化的叙事策略,通过对最能体现原始文化思维的丙崽形象的设置和其变幻莫测的命运,表现出作者暧昧与纠结的茫然态度,丙崽一会是被欺辱需要保护的弱者形象,一会又成为众人膜拜的对象㊂在回顾‘爸爸爸“的创作情感时,他说: 写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动用了自己对政治的感受,也动用了自己对文化和历史的感受,而且这些感受在多大程度上能到达读者那里,我并不知道,毫无把握㊂这个作品里当然有尖锐的批判,但也有同情甚至赞美㊂对美丽自然㊁质朴民风㊁顽强的生命力,包括老人们在危机时舍己为人的自杀等等,我都是心存感动的㊂ [7]因此,单纯认为‘爸爸爸“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传统文明腐朽的揭示,对现代文明的渴望;或只认为小说表现的是对传统村落古老而神秘文化的敬畏与崇拜,显然都是有偏颇的㊂韩少功的陈述显现其自身对传统与现代的暧昧态度,难得舍弃,也难以皈依㊂这种矛盾心态阿城表述得十分清晰: 新时期的寻根作家们是如何 赖皮 地处在一种极为尴尬㊁极为无奈的文化境地的㊂意识到传统文化的 积习的重负 ,却还是得用一种极为顽固的方法捍卫它们的存在,这是寻根作家们最为真切也最为痛切的写作体验㊂ [6]诚然,寻根文学正面赞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数量较少,大多数作家选择以批判㊁讽刺和暴露的笔法,揭露民族传统中的文化劣根性㊂寻根文学的创作宣言意在挖掘并展现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但体现在作品中的却是传统的负面倾向㊂寻根作家并没有抵御住历史的侵袭,经理性的辨析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而鲜明的独特品质表现出来,而是摇摆于赞美与批判之间,在偏颇与犹疑之中走向文化的探寻㊂不仅如此,寻根作家对作品中传统文化的选取也失之偏颇,片面地将民族文化之 根 限定于时间维度上的古代文化和空间维度上的边远地区,致使传统文化与文学之 根 被禁锢在封闭狭窄㊁落后野蛮的文化环境中,片面表达批判传统及文化消逝的挽歌情怀㊂作家不仅无法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学辩证关系纳入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现代视野中,更无法将富于民族特色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学个性化表达推向20世纪世界文学的殿堂㊂寻根文学对 文学之根 及民族文化的狭隘理解,割裂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血脉联系,追求传统并不意味着弃绝和批判现代文化,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是寻根作家缺乏理性的体现㊂寻根文学应该找寻的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而不是在单方面的二元对立与顾此失彼中迷失目标㊂对传㊃421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第5期统的过度展示和对现代的踌躇疑虑造成了寻根文学审美维度和思想深度的缺失,也决定了这一文学思潮的未来走向㊂李庆西在‘寻根文学再思考“一文中曾将寻根文学看作是一种 中间物 的状态,这种中间物就意味着一种过渡姿态,因此,寻根文学只能是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 中间物 ,在时间长河的大浪淘沙后终究偃旗息鼓㊂实际上,寻根文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暧昧态度不仅是寻根作家的,更是近现代中国作家群在传统与现代㊁民族与世界㊁东方与西方关系困境中回旋往复矛盾心态的体现:走向现代,却又心存失 根 的文化焦虑;回归传统,却又目睹种种文化痼疾,因此彷徨㊁茫然㊁无奈㊁进退失据四㊁徘徊于超越与功利之间的创作目的:寻根文学内部的多重矛盾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开始逐渐地形成着自 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大讨论㊂ [8]1986年郑万隆发表了寻根文学的重要理论文章‘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 从植根于 文化岩层 谈起“,明确表明寻根作家的创作企图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 ㊂虽然 五四新文学 与 寻根文学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前者为全盘否定,后者为不懈探寻,但二者却存在着肩负时代重任㊁承担历史使命的共同点㊂ 五四文学 承载着国家与人民的启蒙与救亡,而 寻根文学 则承担着中国文学冲出国门,融入世界的使命㊂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作家心中,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 诺奖情结 ,马尔克斯的成功使中国作家们看到了文学走向世界的方向㊂已有近十年发展历程的新时期文学不再满足于国内文坛的狭小空间,在西方文学,特别是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产生了和世界文学对话与沟通的强烈愿望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寻根作家努力借鉴西方小说技巧,并将其中的现代意识与文学表现手法移植到自己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书写中;秉承着 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 这一理念,希冀中国文学能以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渗透着现代意识的精神走向世界㊂寻根作家寻求文学世界性发展的愿望及其为此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也应看到寻根文学便因此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㊂寻根文学在反叛伤痕㊁反思㊁改革文学 工具论 的文学价值观进程中,虽然体现了积极探究文学文化内涵,回归文学本体的努力倾向,但在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的功利性目的指引下,实际创作却违背了追求 文学有 根 ,文学之 根 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9]的文学本体性初衷㊂在这里,寻根文学理论的纯粹性超越目的与其创作现实功利性之间的冲突,不仅形成了寻根文学的内部悖论,更导致了寻根文学内在的多重矛盾㊂首先,作家急功近利的焦灼心态与优秀文学创作讲究自然天成的要求构成了矛盾㊂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最根本的价值标准说到底应当是审美的㊁是纯粹艺术的㊂文学家在创作中唯一追求的应该是如何更充分地㊁更艺术地表现自我㊁抒发自我㊁释放自我的情感和灵性㊂ [10]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任何目的功利性都将成为作家创作的枷锁㊂只有秉承本心,心无外物的小说创作才能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㊂西方文化思潮及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事件所带来的冲击,使寻根作家意识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差距,并急于找寻能与西方抗衡的思想文化资源来反叛和应对来自西方的侵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于是他们将目光聚焦于民族传统的复归上,以期推动中国文学早日走向世界㊂ 文学之根 的概念被韩少功提出后,一时间所谓的寻根文学作品有如恒河沙数,良莠不齐,少数作品潜心于对民族文化的审视和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但多数作品则是打着寻根文学的旗号,粗制滥造㊂寻求文学自身突破的内在诉求与西方文化的外在冲击,共同推动寻根文学走向激进,寻根文学最终沦为作家情感宣泄与晦涩的自我精神指涉文本㊂从某种意义上说, 寻根 作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彰显传统民族文化的光辉,而只是在借 寻根 完成自我救赎,填补精神的空虚,进而寻找文学发展的动力,契合时代的文化氛围㊂这种内在矛盾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了寻根文学的失语与退场㊂其次,创作目的的功利性,导致寻根作家心浮气躁,在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的前提下,盲目地将现代意识㊁现代手法与传统文化㊁东方思维糅合,从而引发寻根小说 主题先行 ㊁晦涩难懂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多方面脱节㊂寻根作家开启了模仿魔幻现实主义㊁通过依照 非规范 的传统去挖掘 民族精神本源 的 寻根 之路㊂他们打着理性主义的寻 根 口号,却在具体的创作中,渐渐丧失理性和批判的锋芒,或是沉浸在古老的传统文化中不能自拔,忽视了人的存在,使人的形象成为文㊃521㊃吴景明㊀ 文学 的失落与 根 的迷失 关于 寻根文学 的再思考化的附属品或点缀之物;或是在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中功利性地探寻,失去寻根的理性意识和现代意义㊂在这种急迫的功利性驱使下,寻根作家们不仅放弃了探索文学发展道路的多重可能,更坚定了文化探寻的不容置疑性,仓促地竖起了 寻根文学 的旗帜㊂正如1989年韩少功在香港文学研讨会上所说: 寻根 文学是一个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 有意为之 的文艺流派㊂这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倒是罕有的先例㊂ [11]寻根思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西方文学作品㊁文学理论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刺激下产生的一种缺乏完备理论体系与实践支撑的空中楼阁,众多的创作实践不仅无法支撑理论体系自身的粗疏与空泛,更因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引而难以深化㊂也正如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所看到的,这个潮流其实是 一种早产现象 ,存在着 根基不扎实,先天不足 的缺陷㊂[12]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现代主义本土化的文学思潮,声势浩大却又在四五年间匆匆退潮,虽说其产生和出现有其不可磨灭的时代意义,但这场运动无疾而终的背后,其内部的正负文学和文化价值是我们所无法忽视的,寻根文学中所展现出的知识分子的急功近利的心态㊁面对传统与现代的进退维艰的茫然态度等,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㊂五㊁结语寻根文学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㊁传统与现代㊁文学与寻根等各种关系的夹缝中㊂根 概念的模糊和内外文学环境的现状注定了寻根文学最终的 失语 与 退场 ㊂以民族文化的滋养来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初衷是美好的,但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作家时至今日是否寻到了文学之 根 和寻到了怎样的文化之 根 ,仍然学界争论的话题,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启示与界碑,但还远不是最终目标㊂参考文献:[1]邓集田.论寻根文学的内在危机[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8-42. [2]程邦海.寻根文学究竟寻找什么 试论 寻根文学的内在缺陷[J].皖西学院学报,2002(2):61-62,69.[3]韩少功.夜行者梦语 韩少功随笔[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22-25.[4]马原.中国作家梦:马原与110位作家的对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6.[5]王达敏.新时期小说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179.[6]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N].文汇报,1985-07-06 (02).[7]韩少功,李建立.文学史中的 寻根 [J].南方文坛, 2007(4):74-79.[8]王春林.寻根文学 略说 [N].太原日报,2008-12-16 (05).[9]韩少功.文学的 根 [J].作家,1985(4):3-5.[10]郝亦民.也谈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 的口号 兼与冯骥才同志商榷[J].当代文坛,1989(4):51-53.[11]程代熙.程代熙文集:第5卷[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297.[12]林伟平.访作家韩少功文学和人格[J].上海文学,1986(11):68-76.ʌ责任编辑㊀李开拓ɔLoss of Literature and the Wilder of RootsRethinking about Root-seeking LiteratureWu Jingming(Facul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Abstract: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scars , reflection of political criticism,to the reform economic thought of literature,and then to roots literature of the culture,gradual return literary phenome-non.The sudden emergence of the root-seeking literature has its inherent crisis:from literary seeking to cultural search;ambiguou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wandering beyond the creation with utilitarian purposes and other reasons,it ultimately led to creative possibilities of literary movement aborted,positive and negative literature,culture value should be reflected deeply.Key words:Root-seeking Literature;Literary subject;Regression and loss;Cultural anxieties;Aphasia and exits ㊃621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第5期。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寻根文学是一种追寻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文学流派,它通过作品的叙述和描写,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内容。
积极的一面是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消极的一面则是寻根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寻根文学的作品进行探讨。
积极的一面,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些作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文化。
例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通过对贵族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者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然而,寻根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内容。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带给读者一种警示和反思。
例如《家》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却透露出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从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进步与改革。
寻根文学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情况,所以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寻根文学的作品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忽略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寻根文学的作品在积极与消极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关注社会进步与改革。
总的来说,寻根文学的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衰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衰黄一晨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寻根文学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凭借其独特的“文学寻根”内涵,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
本文通过多角度探究寻根文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浅谈寻根文学为当代文学发展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现代形式作者简介:黄一晨(1993年-),女,河北沧州人,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56-03寻根文学产生于中国当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当时文化热,文学流派众多的大环境下,凭借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异军突起在中国文坛上,为当时的中国文坛添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虽然寻根文学的文学史地位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其存在的时间不长,又曾引发过巨大的争议,因而寻根文学常常被认作是昙花一现,在研究过程中也常常被忽视。
然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兴衰历程无疑是一曲悲凉的文化挽歌,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思考,值得借鉴,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启示性的意义。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寻根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涌现的众多文学流派中脱颖而出,展示出了寻根文学的独特魅力。
寻根文学重点在于把握文学的“根”,而“根”就体现在民族文化之中,“寻根文学”自问世以来,就标榜要探寻民族文化的根脉,而这“根”就深扎在民族文化之中,要充分地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之中弥足珍贵的文化素材,并以历史和现代的双重眼光重新审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做出全新的阐释和认知,以发掘民族文化之中优秀的,积极的文化内核,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色和文学风格,将文学的“根”延续下去。
这也是每一个以寻根为己任的寻根作家所追求的。
而探究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乡土文学的影响、八十年代文学影响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都给予了寻根文学强大的理论背景与支撑。
文学史中的“寻根小说”得失论
文学史中的“寻根小说”得失论摘要“寻根小说”既续了五四文学的文化反思批判,又有对本能非理性因素的极力表现。
在追求本土化的诉求中实现了审美现代性,却始终不能摆脱西方世界的“他者”形象。
其所寻之“根”的含混与复杂,造成“寻根小说”概念的泛化,其实质是知识分子应对现代性焦虑的文学表现。
关键词:寻根小说本土化他者现代性焦虑引言“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对“五四”以来极端文学态度的矫正,但同时也是启蒙话语的延续。
“寻根小说”将视线引入文化上来,是另一种启蒙形式的延续。
然而,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和非理性话语,因而“寻根文学”陷入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相互缠绕的复杂关系中。
“寻根小说”在西方文学冲击下应运而生,旨在学习拉美国家的文学创作,从中国本土中寻找立足之地,进入“世界文学”的秩序中。
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外来文明的冲击和侵略,并非是中国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外“寻根小说”所寻之“根”五花八门、含混不清。
文学、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是连许多寻根小说家自身也说不清的。
一、“启蒙”话语延续与非理性话语碰撞“寻根小说”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表现出对五四精神的反叛。
它一纠正了五四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激进态度,以更为客观的眼光评判传统文化。
然而,“寻根文学”也并非是一味鼓吹传统文学精华。
对五四文学中的反传统,“寻根小说”是持否定态度,对五四以来的“反封建”意识“寻根小说”持肯定态度。
冯骥才的《神鞭》、林斤澜的《那五》等小说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及批判“国民性”等启蒙批判意识。
许多文学史叙述也发现了“寻根小说”与五四小说之间的紧密联系,如《爸爸爸》中的丙崽与阿Q的相互呼应。
“寻根小说”在“反思”、“伤痕小说”之后出现,不论是“寻根文学”对文化的反思,还是“反思”、“伤痕小说”对政治所造成的个人心灵创伤的反省和控诉,都建立在理性启蒙话语之上。
“寻根”是对反思的延伸,是对“反思”和“伤痕”小说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深化”[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一、概述“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它主张作家应当深入民族文化的传统,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这一文学思潮的兴起,既是对当时文坛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过度追捧的一种反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挖掘的尝试。
在众多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探讨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启示。
《爸爸爸》以湘西边陲小山寨鸡头寨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丙崽这一痴傻形象的塑造,以及鸡头寨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品将荒诞现实与古老传说、民间信仰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传统的反思。
在寻根文学的浪潮中,《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寻根文学在追求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寻根文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深入分析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寻根文学的背景和意义寻根文学的产生,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是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刺激和启发了中国作家。
他们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寻根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寻根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创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
它试图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和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精神贫困等难题。
浅论寻根文学所寻之“根”
浅论寻根小说所寻的“根”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它产生于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拉美魔幻主义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化思潮的出现也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寻根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
尽管它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其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迄今尚无一致的说法。
简单的说,“寻根小说”是指旨在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
然而,寻根作为一种思潮,它在有着共同的趋向于追求的同时,由于对“根”的理解的不同,寻根小说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呈现出的复杂的多样性。
那么寻根小说所寻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所寻的“根”又是什么?同样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来说,寻根小说主要分为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宗教文化寻根小说、自然文化寻根小说和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而从这四方面来说,寻根小说所寻之“根”各有各的不同。
中西文化冲突造成了历史文化寻根小说的寻根意识,由于“五四”和“文革”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从而影响了文学走向世界的步法。
因此,他们所寻之根首先是传统的文化哲学观,主要反映在对传统文学文化的追寻上,而他们认为寻根小说首先要做的是将当代文学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自觉的“续接”起来。
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反映的大多是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主要表现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生活中所激起的悠远的回响和民族精神深处的震荡,意在指出无论有着多么沉重的历史重负,传统文化精神依然在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生活流程。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由于作品题材广泛,因此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方面,寻根文学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承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挖掘。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历史的长河、传统的礼仪习惯、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等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关注。
这种积极的表达方式,促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寻根文学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寻根文学试图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
作者描写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传统价值观矛盾与困惑的反思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寻根文学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从传统中寻找发展的方向。
这种探讨与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更好地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然而,寻根文学也有一些消极的方面。
寻根文学在探讨传统文化的往往过于强调纯正性和复古性。
一些作品中,对现代文化和社会进行过度批判,不够客观和全面,忽视了现代社会的诸多进步和发展。
这种消极的心态容易使读者产生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影响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寻根文学有时会陷入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
过度强调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宝贵性,容易使人们忽略社会的进步与变革,狭隘地认为只有回到传统才能找到文化的根源。
这种消极的观点,容易导致对现代社会的封闭和对新事物的排斥,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寻根文学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它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承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挖掘,同时也探讨了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然而,寻根文学在强调传统文化的有时忽视了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并且容易陷入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寻根文学
论寻根文学得创作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场寻根文学得热潮,挖掘中华民族文明得潜藏底蕴,求索文化得根基,揭示传统得精华与糟粕,探寻并且重构中国文化得绚丽乐章。
其中,韩少功就就是一位重量级得作家,她得寻根小说《爸爸爸》借助一个山寨得历史变迁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重生得过程。
关键词:寻根文学、寻根小说、传统文化、韩少功、一、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得”寻根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最显著得特点在于:以现在意识观瞧显示与历史,反思传统得文化,重铸民族得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得可能性;作品题材与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得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得手法,又运用现代派得象征、暗示、抽象得方法,丰富、加深了作品得文化意蕴。
(一)寻根‘小说作家对自己所寻得“根”究竟就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就是什么对“根”或“文化”得态度也比较矛盾,概括得说有这样三类:1就是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主要有阿城得《棋王》,《棋王》写了“吃”与“下棋”得故事,作品揭示了王平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得“吃”与“下棋”,也就就是物质与精神得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得年代。
作品中得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就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得一种,而“吃”与“下棋”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民族得韧性。
2就是持否定态度。
代表作有韩少功得《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得《小鲍庄》、《刘大庄》等。
韩少功在《爸爸爸》中所寻找到得就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得一个丑陋不堪得“老根”:丙崽。
丙崽就是一个白痴,但就是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她得胡言乱语致使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
作者在这里揭示了民族经常将自己得命运交付给荒诞而抽象得异已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陷入一种无理性得盲动行为。
3就是持辩证态度。
代表作有冯翼才得《神鞭》,[1]李杭育得《最后一个渔老儿》、《沙杜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
《神鞭》中得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这就是我们民族之前有过得辉煌,但就是在八国联军得枪炮面前,“神鞭”就不堪一击了。
韩少功的文学寻根及其收获
授课:陈仲庚教授
韩少功简介
• 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人,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 “寻根文学”主将,曾发表《文 . 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 《爸爸爸》《女女女》《马桥 词典》等是其表现楚文化的寻 根小说代表作 ,影响较大。 • 目前较全的作品集是山作品。 2、通过具体作品独立分析韩少功所演绎的 “思维和审美优势”,并写成一个小论 文。
五、参考资料
1、陈仲庚.《寻根文学与中国文化之根脉》.中 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 陈仲庚.《从“乡土”到“寻根”:文学现 代性的三大流变》.《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02。 3、 陈仲庚.《合一人神:楚文化思维模式与韩少 功之演绎》.《福建论坛》, 200202。 4、 陈仲庚.《韩少功:从“文化寻根”到“精 神寻根”》《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202。 5、吴义勤主编 李莉,胡健玲编选. 《韩少功研究 资料》.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因此,“语言说人”与“人说语言”也是一 个两极同体,其中的界线仍然是难以分清的。
马桥人说话本身也是一个两极同体的结合: “仲琪是有点贪心,又没怎么贪心;……黄 藤是他自己吃的,说他自杀根本不符合事 实”。这就是马桥人“栀子花茉莉花”式的 说话方式。
韩少功对“道”的体悟:“玄道本就是不可 : 执于一端的圆融, 执于一端的圆融,永远说得清也永远说不 清”。这也可以说是韩少功对楚文化精神内 涵和思维模式的最高抽象。
二、楚文化“绚丽”之缘由
楚地之民风特点:汉代王逸称“其俗信鬼而 好祀”。 形成这一风俗的原因:来源于楚人的远祖祝 融的巫祝身份。 《史记·楚世家》载,祝融是帝喾的火正。 火正者,生为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即 祝融是人(火官)与神(火神)兼备一身的。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作者:吴矛陈国恩来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09期摘要:“寻根”即对民族历史、文化、生命原初生殖力的寻找。
“寻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流派的重要文学现象。
“寻根”作家们的“寻根”主要围绕大地的寻找、历史的寻找、心灵的寻找三个方面展开。
然而,“寻根”作家们的寻找并未真正触及到大地、历史和心灵,因此这种“寻根”之旅,也就成了一场无根之旅。
分析文学“寻根”之失,对我们认清那一时期的作家的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寻根文学;大地;历史;心灵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9-0110-04寻根文学,作为一种思潮,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蜕变中涌现,曾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人们看重它的文化内涵,看好它新的价值取向,认为它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动力,预示着一种新的前景。
但过去了这么多年后,回顾这一段历史,却发现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寻根文学当然有它的功绩,但寻“根”本身,似乎就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显然包含着一些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根”之失寻根文学的成立,在于“根”的存在;寻根文学的出现,在于“根”的丧失。
“根”即民族生命、历史、文化的原初生殖力,是民族的原初和来源。
文学寻根是功利时代失根民族寻找生命力的文学表述,是生命耗散时代文学对现象背后本一的追寻。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深究,就会发现,寻根文学里的所谓“根”,其实是不存在的。
以没有真正触到实处的文化想象为“根”,说明“根”其实并不在场。
于是,所谓“文学寻根”,即成无根之旅。
然而,正是文学寻根之旅的无根性形成的话语差异,使我们与作家有了对话的可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作家试图从宣教意味浓厚的“现实主义”和“伪现代派”抽身而出,探寻多样的更接近文学本体的新路,以实现文学的言说价值,文学于是呈现出多重话语交织的局面:有别于传统文学话语的新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小说开始出现,无论是内在精神还是外在技巧更具“现代”素质的“现代派”、“后现代派”小说也开始出现。
大二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的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哟优良传统和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其实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被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人物悲剧性格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先锋文学又被称作“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
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欣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其作品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中,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的特征。
代表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在由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由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革命历史小说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学者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
80年代小说(1)-寻根小说-简
Company Logo
第四节 寻根小说
他对饮食的要求很低,只要吃饱便别无他求了, “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在这里,吃为身 体之必须,棋为精神之必须;吃是棋的物质基础, 棋是生命的价值体现,两者存在着互补与升华的 辩证关系。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四节 寻根小说
(2)得益于当时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
(3)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文学家越来越不满意 文学单一的价值属性,开始寻求更为多元 1980年汪曾祺就以他的《受戒》等一系列具有 鲜明民间色彩与价值取向的文化风俗小说给小说 创作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
批判控诉型 史铁生的《聚会》、竹林的《生活的路》、张抗 抗的《爱的权利》、叶辛的《蹉跎岁月》、老鬼 的《血色黄昏》等,都侧重表现人生的苦痛、人 性的压抑。
Company Logo
第四节 寻根小说
一个“知青”苦难岁月的精神追求 一生所处的时代是具有强烈政治氛围的时代,但 阿城在小说中,尽量淡化了这种政治色彩。他没 有突出描写知青在农村的自然、社会环境,也没 有强调王一生们所遭遇的精神磨难与生存困境。 虽然王一生在客观世界中只能随遇而安、随波逐 流,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始终不受浸染的自足系 统,在这个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精神和 文化力量。
LOGO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LOGO
第十章 80年代小说(一)
本章要点
1 2 3 4
80年代小说概说
伤痕反思小说
改革小说
寻根小说
Company Logo
第四节 寻根小说
一、“寻根小说” 的出现及主要特征 (一)“寻根小说”的出现 兴起于80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是中国当代 文学中带有强烈冲击意味的文学现象,可以说是 当代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文学运 动。 1、主要原因 (1)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结果
_寻根文学_的得失_以韩少功_爸爸爸_为例_方嘉婕
收稿日期:2011-03-30作者简介:方嘉婕(1986-),广东普宁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2,2011“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方嘉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郑万隆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以“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以去政治化和去文人化的话语方式,将目光投向民间日常的经验世界,投向民族传统文化。
旨在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和现实,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精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从创作的发生到观念的自觉再到形成潮流并达至高潮,几乎只在三四年间,但它对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韩少功的《爸爸爸》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原因;价值;悖论中图分类号:I 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11)02-0091-04“寻根”这个概念,作为“寻根文学”的标志,最早是由韩少功提出来的。
①1985年他发表《文学的“根”》一文。
在这篇被视作“寻根文学”理论宣言的文章中,韩少功发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②的深沉呼喊。
随后,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郑万隆的《现代小说的历史意识》、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文章陆续发表,宣示着“寻根文学”的诞生。
这些文章在理论上将“寻根”大旗高举;在创作实践上,作家们纷纷开凿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缤纷形态。
在众多“寻根”作品里,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这部作品“不仅对作家个人具有超越自我的意义,而且预示着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新的时期的来临”③,也是评论家们谈论当代小说观念变革时的重要议题之一。
当代文学史第九讲 寻根文学
• 二、揭示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心理结 构 ,批判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 族文化形态。
• 以神秘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 : 万物有灵论 、畏天祭神 、千奇百怪的迷 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 、咒语拜物 教 、巫卜文化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 权威 、对人的兽性摧残 、好勇斗狠、集 团仇杀 。
寻文学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
• 1,1985年,新时期小说出现了新的跃 动,开始多角度、全方位地观照与表 现社会生活,文学由政治、历史反思 进入了文化反思。 • 2,标志:“寻根文学”的出现——新 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而 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艺术 流派。
3,兴起原因
• A、85年左右的“唯现代化论”、“现代派” 思潮引发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多 元思考,兴起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文化寻根”是这股“文化热”在文学领 域的反映。 • B、文学的主体意识的强化、文学自身的解 放是“寻根文学”形成的内驱动力(思维 方式、审美意识、艺术风格)。
• 三、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 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探 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 在的方式和意义。
• 韩少功《女女女》、《归去来》 • 王安忆《小鲍庄》 • 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 三、整体的荒诞与象征
• 1,丙崽:暗示我们民族文化中根深蒂固的 劣根性 • 2,鸡头寨:一个与现代文明绝对隔绝的远 古、蛮荒、粗野的“化外之地”,一个封 闭、凝固、孤立的古老世界。 • 3,采用隐去具体的时代环境与社会联系的 抽象的方式对历史作整体的把握,以写实 和象征交替为基本手段,运用直觉、综合、 整体把握、主观表现等艺术方法,使作品 获得了整体的象征意味。全文弥漫着一种 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也谈文学与文化——寻根小说得失谈
作者: 徐岱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25-27页
主题词: 寻根小说;文学与文化;得失谈;作品;新时期文学;作家;文坛;原始习俗;情感评价;创作观念
摘要: <正> 曾几何时,一股“文化热”几乎淹没了整个当代中国文坛,无论是批评的权威还是权威的批评,都不能不对之表示关注。
当然,象某些所谓“圈子批评家”那样,急不可耐地向这些作品颁发各种大奖似乎为时尚早,因为纠集在这面旗帜下的众多作品不仅在创作风格上迥然有别,而且在艺术质量上实在也参差不齐。
不过平心而论,这般创作倾向改变了当今文坛的探索方向,为我国新时期文学进一步的发展。
论寻根文学的衰落
On the Decline of Root-seeking Literature 作者: 张太兵
作者机构: 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239000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152-15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寻根文学;心态迷茫;理论局限;衰落
摘要:寻根文学的兴起与衰落是198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综合来看,寻根文学的衰落原因有三:一、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既赞美又批判的矛盾态度;二、寻根文学自身的理论局限;三、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和文本创作的错位。
在理论上看,寻根文学在传统与现代、愚昧与启蒙、守旧与创新等矛盾的价值判断中很难做出抉择,这些判断相互纠缠和转换,使得寻根文学最终走向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中的“寻根小说”得失论摘要“寻根小说”既续了五四文学的文化反思批判,又有对本能非理性因素的极力表现。
在追求本土化的诉求中实现了审美现代性,却始终不能摆脱西方世界的“他者”形象。
其所寻之“根”的含混与复杂,造成“寻根小说”概念的泛化,其实质是知识分子应对现代性焦虑的文学表现。
关键词:寻根小说本土化他者现代性焦虑引言“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对“五四”以来极端文学态度的矫正,但同时也是启蒙话语的延续。
“寻根小说”将视线引入文化上来,是另一种启蒙形式的延续。
然而,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和非理性话语,因而“寻根文学”陷入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相互缠绕的复杂关系中。
“寻根小说”在西方文学冲击下应运而生,旨在学习拉美国家的文学创作,从中国本土中寻找立足之地,进入“世界文学”的秩序中。
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外来文明的冲击和侵略,并非是中国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外“寻根小说”所寻之“根”五花八门、含混不清。
文学、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是连许多寻根小说家自身也说不清的。
一、“启蒙”话语延续与非理性话语碰撞“寻根小说”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表现出对五四精神的反叛。
它一纠正了五四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激进态度,以更为客观的眼光评判传统文化。
然而,“寻根文学”也并非是一味鼓吹传统文学精华。
对五四文学中的反传统,“寻根小说”是持否定态度,对五四以来的“反封建”意识“寻根小说”持肯定态度。
冯骥才的《神鞭》、林斤澜的《那五》等小说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及批判“国民性”等启蒙批判意识。
许多文学史叙述也发现了“寻根小说”与五四小说之间的紧密联系,如《爸爸爸》中的丙崽与阿Q的相互呼应。
“寻根小说”在“反思”、“伤痕小说”之后出现,不论是“寻根文学”对文化的反思,还是“反思”、“伤痕小说”对政治所造成的个人心灵创伤的反省和控诉,都建立在理性启蒙话语之上。
“寻根”是对反思的延伸,是对“反思”和“伤痕”小说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深化”[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对五四以来启蒙话语的一种延续。
然而,“寻根小说”并不都具有鲜明的启蒙色彩。
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小鲍庄》具有的反启蒙性质。
莫言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等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尽管对“我奶奶”的描写,有提倡妇女解放和自由的启蒙意识,但这绝不是莫言要表达的核心。
莫言在小说里极力描绘了其故乡的纯种高粱,塑造了余占鳌这样一个具有土匪身份的英雄人物,主要是为了歌颂人生命本能意识的伟大。
他认为国人今日的软弱是因为“种的退化”,只有重新激起这种本能,才能走向世界迎接外来挑战和入侵。
余占鳌与“我奶奶”的野合,便是其本能欲望的释放,而这种本能“利比多”的实现,也促成了“我爷爷”从一个打工小将,变为土匪头子,最后成为抗日英雄。
莫言的小说并没有启蒙话语和编码的存在,只有诸如生命意识、本能、欲望等非理性话语充斥其中。
王安忆的《小鲍庄》也表现出这种生命的本能欲望,小说里的“拾来”和“大姑”之间微妙的情爱关系正是这种“弗洛伊德”本能的典型体现。
拾来与大姑本来是母子关系,而随着拾来的成长,他渐渐具有了性本能意识,当他抱着大姑的脚入睡时就产生了“性冲动”。
而小说最后拾来与大姑顶住道德伦理和舆论压力结合在一起,这正是王安忆的写作目的。
因而“寻根”小说也有与启蒙理性不同,甚至是对立的非理性因素。
其内在自我矛盾体现在启蒙话语与非理性话语的缠绕。
“寻根小说”的启蒙性质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而它又处在“伤痕”、“反思”文学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对前期文学的反叛与思考。
另一方面,80年代经历了人道主义讨论、文学主体论、“向内转”等问题后,“寻根小说”的非理性话语色彩更加浓厚。
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加之弗洛伊德学说、尼采生命意志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受,促成了“寻根小说”中生命、本能等非理性意识的出现。
,其存在着一种启蒙理性话语与本能非理性因素的碰撞。
二、本土化的文学追求与西方世界的“他者”“寻根小说”兴起与中国作家本土化创作息息相关。
“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寻根小说”侧重将文学与中国文化结合,以实现文学的“本土化”追求。
不论是韩少功对楚文化世界的塑造,还是贾平凹对商州文化的描写,都是民族化愿望在文学上的本土化表现。
“寻根小说”的本土化追求,为后来小说提供了创作方向。
且引导我们思考在后殖民文化中,中国作家的民族身份认同问题。
“寻根小说”思潮的出现,是西方文学对中国冲击的直接结果。
“中国的文学总该有点中国意识在里边”[ 李杭育:《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5年第2期。
]正因有强烈的民族欲望和诉求,“寻根小说”才应运而生。
在外界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寻根”作家们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试图摆脱政治体制对文学的控制,从文化入手,将中国文化的民间和民族因素融入到文学中。
“寻根小说”将创作方向引到中国本土文化上,企图将焦点从西方文化转移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来。
这种强调本土化,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本身却已陷入萨义德《东方学》中的“他者”视角。
作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是基于融入世界文学的大集体中来。
这里的“世界文学”指的是西方文学。
拉美等第三世界文学得到肯定也是在西方文学体制之内。
阿城已注意到中国文学尚没有一个“强大的、独特的文化限制”,因而“与世界文学对不起话”[ 转引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90页。
]。
“寻根小说”家普遍存在一种民族“自卑感”,面对西方文学的冲击,出现了一种文化与文学认同焦虑。
他们渴望进行本土化的学创作,并希望表现中国民族精神和民间文化的审美趣味。
“寻根小说”确实达到了一种追求本土情趣的美学效果,但它如拉美文学一样,始终是西方世界眼里的“他者”。
三、寻“根”之坚定与“根”之含混“寻根小说”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文学之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作家们不断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将“文化热”成功引入到文学中。
“寻根小说”摆脱了过去体制内的创作环境,进入到宽松与多元的创作氛围中。
然而,“寻根小说”的探求民族精神之路却很复杂。
由于不同作家、评论家对文学之根的理解和定义不尽相同,造成“寻根小说”所寻之“根”的庞杂与含混。
“寻根文学”首先表现出五四文学以来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反思姿态。
然而作家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五四时期反对的传统文化却不同。
他们在小说里所描绘的大多是中国民间文化、或是边缘地域文化传统,并非是五四时期鲁迅等人所批判的儒家文化。
韩少功从一开始便注意到,“寻根小说”家们热衷于以乡土背景来进行写作,而乡土中的传统文化,“更多地属于不规范之列”[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即所谓的边缘文化。
边缘文化只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并不具有一种全面民族性的代表。
“寻根小说”中的民族文化只是“冰山一角”,文学之根并不仅是边缘位置或是区域的文化传统,这是“寻根文学”所寻之根的偏颇之处。
“寻根”小说将边缘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之根,许多文史家也不赞同。
除陈晓明在《当代文学主潮》中认为《棋王》中王一生的生存态度被放置在儒释道文化体系中被过分夸大。
王一生的人生态度与中国传统棋艺中的某些特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棋艺之道与道家的“无为”之说也只能是有某些相通与类似的地方,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看待王一生沉浸于其自己的象棋世界里,这是对其本能的一种压抑行为。
这里更多地是对生命本体欲望和体验的表达,没有多少文化之“根”。
正如莫言的《红高粱》所表现的,并非是高密东北乡这样的某一具体地域,或是潜藏在其背后的某种奇异文化是根之所在。
真正的“根”是地域文化孕育下人的生命本体欲望冲动与释放。
“寻根小说”将寻觅文学之根,理解为体现中国民间文化与地域风情的审美情趣。
其自身对文学“根”理解的偏颇,造成“寻根小说”自身分类的诸多问题。
“知青小说”、“乡土风俗小说”、莫言等人的小说,也被看做是“寻根小说”,甚至只要描写地域风土人情的小说都可以归到其中来,造成了“寻根小说”概念的泛化,然而它的确却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写作的审美价值和典范。
结语“寻根小说”以探究文学之“根”为核心,将文化纳入写作视角,以反启蒙批判了五四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否定”态度,从非理性视角进入到现代化中来,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审美规范。
其试图实现文学本土化的心理欲求,虽还未能真正摆脱“他者”形象,但却成功地将视野转到中国文化与文学上。
参考文献[1] 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M]. 北京:高等出版社, 2011.[2]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3]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4] 陈晓明.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5] 许志英,丁帆.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