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 (2)

合集下载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探析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探析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深层次开发旅游业的基础。

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与延续;每个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都需要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生存,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在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发展的轨迹,而不是对其他模式的照抄照搬。

一、民俗文化的消亡和变异的几种情况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国家的经济和旅游业正迅猛发展,不仅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使当地的社会、民俗文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促使着当地的社会文化变迁。

这种变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民俗风情的同化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风情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并为异族、异地的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往日益增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认同,因而,民俗风情的同化是不可避免的。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过去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原因而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具有相对封闭性,独特的民俗风情由此保存下来。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就逐渐被同化、冲淡以至于消亡。

如民居建筑以干栏式建筑民居为主的傣族地区干栏属构架建筑,分上、下两层,一般是用木头或竹子作柱、楼板和墙,茅草盖顶,上层住人,下层无遮栏,用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杂物。

由于受汉族建筑的影响,现今傣族地区的民居建筑材料发生了变化,其墙都用砖、石砌筑或用泥土夯筑,屋顶盖上瓦等,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竹楼了。

屋内陈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已开始用组合柜、沙发、地板胶、地毯等,与汉族城市居民无异。

饮食方面,随着世界各地旅游者纷至沓来,旅游地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融入了异地的饮食文化,以适应不同旅游者的需要。

如云南大理的“洋人街”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外国旅游者饮食需要应运而生的由西餐厅、咖啡屋、冷饮店组成的一条街。

延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方法研究

延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方法研究
f o l k l o r e t o u r i s m r e s o u r c e s i n Ya n ' a n .
关键词 : 延安; 民俗旅 游资源; 开发模式
Ke y wo r d s : Ya n ' a n ; f o l k l o e r t o u r i s m r e s o u r c e s ; mo d e o f e x p l o i t a i t o n
摘要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极具活力的重要 因素 , 民俗旅游 日益成 为现代旅游的一大热潮 本文通 过对延安 民俗旅 游资
源全面的考察, 着重探讨了延安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方法, 以期为延安民俗旅游发展的实践提供依据。
Ab s t r a c t : F o l k l o r e wu is r m r e s o u r c e s a l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a n d a c i t v e f a c t o r s i n t o u i r s m r e s o u r c e s . No wa d a y s , t h e f o l k l o r e t o u i r s t b e c o me s mo r e a n d mo r e p o p u l a r i n mo d e 1 T I t o u i r s m.T h i s P 叩e r ,b a s e d O i l t h e i n v e s i f g a t mu o f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ou t is r m r e s o u r c e s o f f o l k l o r e t o u r i s m

浅析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开发模式

浅析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开发模式

浅析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开发模式褚 琦摘 要:原真性直接关系着旅游体验的质量,进而影响着旅游的质量感知水平。

原真性对于旅游,特别是对于以文化为依托的民俗旅游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民俗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开发对于一个旅游地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希望从而可以对原真性的开发策略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10-228-01作 者: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一、原真性的概念和内涵“原真性”(authenticity)又被译作真实性、原生性、本真性等。

authenticity来自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权威的”a utho ritative 和“起源的”original两词,根据英文辞典中对a ut henticity和o2 riginal“原初的”、real“真实的”、tr ustwort hy“可信的”3种含义以及《奈良文献》(1994/11)中的相关理解,译为“原真性”更能准确反映英文原词的含义。

它的英文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原真性有了新的含义。

在人文社会科学讨论的内容,是指艺术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否基于客观事物和事件。

这里的原真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不是真的;另外还指人本身的存在状态。

二、原真性的开发模式1.博物馆模式。

民俗博物馆是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某地区和某民族长期劳动和生活的产物,是反映该地区和该民族生产、生活、民俗、信仰、娱乐等民俗文化事项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研的非营利性机构。

所谓博物馆模式,若是从游客参与体验程度来看,是一种静态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不移动民俗资源的原始位置,把它保持在原生状态下,进行建馆产品形式。

二是移动民俗资源的原始位置,进行移地建馆,这种模式比较多见。

西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西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摘要]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方面,只要树立明确的文化理念,认真发掘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特色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内涵,理清西南地区的旅游开发文脉与民俗文化精神特质,把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结合,开发出能激起旅游者文化共鸣和思想共鸣的旅游项目,必可使旅游者在充分体验到洋溢着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神韵的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区域旅游资源;无形资产;文脉[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09-0066-02西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①邓铃凡(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1331)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网红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旅游目的从过去简单游览名胜古迹、欣赏秀丽风光、体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逐渐过渡到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打卡网红地等,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旅游活动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变为集观光、度假、商务、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群体旅游活动。

随着微信、短视频等现代化通讯及社交方式的出现和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旅游信息的传播也体现出快速、多样化特征。

在当前的综合性旅游活动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旅游文化的影响度和包含度越来越广,形成了新时期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

文化不仅开阔了旅游者的视野,而且也提升了旅游的水平和档次,而民俗文化旅游更是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一环。

相比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从经济上来说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但该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氛围浓厚,民俗文化丰富,很多地方将开展民俗旅游作为推动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认识到民俗文化旅游在宣传自己国家和地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随着多年的发展,国外的民俗旅游由简单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古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特定的民俗活动专题旅游、民俗节庆旅游以及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等。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摘要】民俗旅游资源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现状、规划、开发方式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研究和策略探讨,旨在为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策略。

未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民俗旅游市场的不断壮大,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我国需要加强规划设计、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文化传播,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旅游业的繁荣与进步。

【关键词】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分析、开发方式、案例分析、策略、建议、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保护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更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深入研究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模式,对于推动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研究,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推动全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激发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研究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意义重大,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分析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在我国不同地区,都可以找到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旅游资源。

西南地区的藏寨、东北地区的农家乐、西部地区的牧民风情等。

这些民俗旅游资源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亲近、体验传统乐趣的机会。

探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保护

探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保护

探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保护民俗旅游作为一种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吸引力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机遇。

然而,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在开发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游客,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民俗文化现象。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等多个方面,如传统的建筑、服饰、饮食、节日、礼仪、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

民俗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地域性: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

2、传承性:民俗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它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核心元素和传统特色。

3、参与性:民俗旅游强调游客的参与和体验,游客可以通过亲身参与民俗活动,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

4、多样性: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以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一些民俗村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繁荣,使居民脱贫致富。

2、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通过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俗文化,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同时,旅游开发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提供了资金和动力。

3、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特色旅游形式,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种类,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过度商业化一些地方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民俗文化过度商业化。

广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广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51广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郭智伟 彭于玲摘要:广安地理位置优越,民俗文化丰富,即巴蜀文化、红色文化、红岩革命精神等,广安的民俗旅游成了地区特色旅游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背景,了解到广安的地理、社会、精神、游艺等旅游资源概况,找出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资源分散、开发建设不够、知名度不高、人才缺失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最后结合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层面多角度的提出适合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而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民俗旅游,它不仅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也成了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项为主题内容的各项旅游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游客。

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可供旅游业开发利用,旅游者参观考察,由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或生活所形成的具有传统性的民族文化性、独特性、不可再生性,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拥有着极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广安,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南与重庆市接壤,西与遂宁市蓬溪县和南充市嘉陵区、高坪区相邻,北与南充市蓬安县和达州市毗连,1993年7月设立广安地区,1998年7月撤广安地区设立广安市,现辖广安区、前锋区、岳池县、武胜县和邻水县,代管华蓥市,总面积约6344平方千米,是四川省唯一的“川渝合作示范区”,并素有“川东门户”之称。

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

一、广安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背景(一)物质旅游民俗资源广安拥有国家A 级景区16个,其中1个5A 级,5个4A 级。

3处国家水利风景区,2处省级湿地公园,每年接待数百万的乡村旅游者。

邢台市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1)

邢台市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1)

邢台市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邢台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传统的民俗文化贯穿于整个邢台市,是邢台市独有的旅游资源。

以下是邢台市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及开发的的探讨。

一、邢台市民俗文化旅游价值1.人文历史邢台市作为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遗产。

邢台是周秦时期的国都,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邢台市内还有很多明清时期的古迹和历史文物,如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神泉岭等,这使得邢台市成为历史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2.民俗文化邢台市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富有特色。

传统文化和艺术有着千百年来的历史和传承,例如邢台大鼓、踩高跷等。

当地民间工艺也极具特色,如邢台铁画、泥塑等。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传统工艺的博物馆和手工制品店,感受到邢台市悠久的民俗文化。

3.美食文化邢台市的美食,也是旅游的重要景观之一。

当地美食以“好吃、不贵、多样”著称。

邢台大饼、驴肉火烧等美食为当地的传统特色菜肴。

邢台市的农产品也非常丰富,如葡萄、杏子等,是游客品味当地特色美食和学习农业科技的好去处。

4.自然景观邢台市的自然景观也是旅游的重要资源。

邢台市的气候宜人,美丽的山水资源丰富,例如“皇嘉湖、云溪温泉、御水湾、神泉岭”等,是游客观光旅游的宝贵资源。

邢台市的自然风光是旅游活动的重要景观之一,也是“绿色旅游”的重要信息。

二、邢台市民俗文化旅游开发1.活化历史文化邢台市内的历史文物和古迹非常丰富,所以可以利用小资产阶级创意生产的理论和方法,将其活化。

行政管理人员可以与科技开发团队和艺术家一起合作,将邢台市的历史文化和新技术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吸引力和互动性的观光旅游体验。

2.开发民俗文化游览路线将邢台市的民俗文化游览路线开发出来,提供标准化的导览服务。

这包括文化游轮、民俗文化美食街头游览、民俗文化音乐会、民俗文化手工艺术欣赏、历史建筑参观等。

这些旅游路线将有助于游客对邢台市的文化深度体验和文化自我确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目录摘要 (3)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4)二、民俗旅游的起源及研究其开发模式的意义 (4)三、现阶段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及评价……………………………………4(一)精华荟萃式 (5)(二)复旧再造式 (5)(三)原生自然式……………………………………………………………5.(四)浓缩改进式……………………………………………………………5.(五)短期表现式……………………………………………………………6.四、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改进的基本思路 (6)五、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改进建议………………………………………6(一)关于精华荟萃式的改进建议 (6)(二)关于复旧再造式的改进建议…………………………………………7(三) 关于浓缩改进型的改进建议 (7)(四)关于原生自然式的改进建议 (7)(五) 关于短期表现式的改进建议 (8)参考文献.................................................................................9致谢词 (9)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日渐成熟,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活动,更倾向于参与体验,以获得美好的回忆。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

以民俗为文化资源,展开民俗文化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目前,民俗旅游已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

如何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有无吸引力,有无地方特色的重要问题。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此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对现实经验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探讨,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民俗旅游现有开发模式,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对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改进建议,以期对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

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地形成、演变和发展,成为人类文化体系中一枝瑰丽的奇葩。

作为传统文化、民间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说, 也具有奇特性和区域垄断性, 因而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当今的旅游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文化资源之一。

二、民俗旅游的起源及研究其开发模式的意义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中国刚刚推行开放政策, 现代旅游业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首先从发展国际入境旅游开始起步。

为吸引海外旅游者, 当时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内最著名的、品位和级别最高的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两个领域, 民俗旅游的开发作为补充性产品还局限在比较狭窄的领域, 无论是在开发的广度、还是在开发的深度方面,都没有展开。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进人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伴随着国内旅游的“井喷式”兴起,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进入大发展时期, 民俗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直至今日, 民俗旅游的开发仍然是一个热度不减的“高烧”领域。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所以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占56.7%。

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山东省长山岛“渔家文化”以及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

因此, 在这样的时刻, 研究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是有现实意义的。

三、现阶段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及评价国内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5种:(一)精华荟萃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进行展示。

例如深圳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菲律宾文化村等等。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旅游者快速领略众多的民俗文化,如“锦绣中华”可以让人“一步迈进历史,一日锦绣中华”。

这种模式的缺点,从民俗自身角度看,在加工复制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甚至可能歪曲民俗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缺乏可参与性。

(二)复旧再造式这种模式一般对现在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场景的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

例如,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日本爱知县的明治村、斐济的古代文化村、韩国民俗村、约旦安曼民俗村以及被称为“活人博物馆”的美国普利茅斯垦殖园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

(三)原生自然式在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选择一个典型的、交通比较便利的村落,向旅游者展示村民的自然生产生活和村落的自然形态。

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明显的,比如投资很少,游客可以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

然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最麻烦的是利益分配问题,利益如何在政府部门、旅游开发商和当地居民之间以及当地居民内部公平分配,是制约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原生文化因素可能产生异变。

(四)浓缩改进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展示当地民俗文化精华的景区。

浙南景宁山哈畲寨、无锡的吴文化公园、山西乔家堡博物馆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优点是方便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缺点是真迹经过改造必然产生变异,丧失了对有些游客的吸引力。

(五)短期表现式运用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其本意并非专门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旅游者,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把本土民俗文化移到异地表演,既可以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也可以激发旅游者前往源发地旅游的愿望。

上述发展模式中,真正可以让旅游者参与体验的只有原生自然式和短期表现式的民族节庆活动。

可以说,目前民俗旅游发展中,如何增强游客参与体验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改进的基本思路.要发展旅游,首先要吸引旅游者。

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不仅可以使旅游者观赏、了解领略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旅游者亲自参与民俗活动,并真实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在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不断追加体验的附属价值,使旅游者在差异化和参与体验中获得美好的难以忘怀的回忆,从而旅游者就会情愿为这种回忆支付较高价格;旅游地和旅游经营商由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使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化;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进一步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并且可以在保护中得到传承;民俗旅游进一步发展。

五、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精华荟萃式这种模式因展示内容、形式多样,在提高游客参与体验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其他模式进行改进。

例如主题公园是通过仿造民俗环境、表演民俗节目或生产、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动, 形成规模展示, 表现多种不同民俗文化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方式从理论上说, 主题公园里的“民俗”是一种假民俗,是“表演出来”的,而不是真正源于生活的民俗, 或者说是民俗文化的“复制品”或“膺品”,并不是民俗活动本身。

这种模式的改进,主要是让民俗回归生活,让游客亲身体验民俗生活、也可让游客参与表演,从而激起游客的好奇心,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复旧再造式复旧再造模式的改进,主要是要加深游客对过去民俗的理解,除了场景、建筑、设施设备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服饰等要复旧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游客参与体验水平:第一,将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全部还原,让游客对过去的生活有真实的感受;第二,将相关民俗的重点内容进行还原表演,如宋城的“王员外招亲”、“皇帝出巡”等表演、英国伦敦塔每晚1O点左右的上锁仪式等,这些表演可以由专业人士完成,一些技术或艺术要求不高的环节可以邀请游客参与。

(三)浓缩改进型这种模式属于博物馆型,如果仅仅是静态展示,效果可能不太好,如果将某些民俗转化为表演,可能的话邀请游客参与,或者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民俗完整记录下来,展示给游客看,则可以使游客更直观的了解民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对一些有特色的饮食、民族工艺品,除了展示成品,还可以采用“现场制作”模式,请一些民间高手现场制作给游客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制作工艺,经营企业可以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让游客现场制作,甚至可以安排竞赛项目,鼓励游客参与,提高游客兴趣。

(四)原生自然式原生自然式民俗旅游在发展中,游客参与体验的机会比较多,当然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游客更多的参与,比如:原生态型:基本保持原始的时间、地点、场景,游客可以以当地一员的身份参与生产、生活,如游客可以自己动手采摘原料并烹制民族菜肴等。

改进型:对一些生产或生活民俗进行提炼(当然应尽量保持真实性)形成表演节目,组织游客参与表演,如畲族狩猎习俗的旅游表演。

采用原生自然式发展民俗旅游,政府应该重视利益分配问题。

在开发初期,政府就应该出面组织建立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尽量避免矛盾冲突。

同时应该建立当地居民参与民俗旅游发展的机制,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五)短期表现式这里主要讨论民族节庆的参与体验开发,可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