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爱、更充满了希望。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自尊自爱;要正视差异,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不把特殊问题大众化、复杂化、扩大化。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只有利用学生自身心灵深处潜藏的能源来驱动他们健康发展的车轮,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既取得实效又避免了简单的说教。
了解学生是“施爱”的途径。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往往是通向他们心灵的“捷径”,老师“投其所好”也是施爱的一种方法,教师要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要经常深入班级,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爱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