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导读:膀胱功能障碍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移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关键步态肌群的残留运动控制能力,而不是取决于脊髓损伤水平或不随意肌群的收缩功能。
同样膀胱功能分类不依赖于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而取决于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
所以,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能否在排尿时开放尿道外括约肌,其途径包括:……膀胱功能障碍的分组已有很多分类,各有其临床价值和意义。
1、基于运动神经损伤水平神经源膀胱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膀胱(U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和下运动神经元膀胱(L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2、基于膀胱功能状况,包括:.脊髓休克膀胱.无抑制性膀胱.反射性膀胱:协同与不协同.自主性膀胱.运动麻痹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混合性上运动神经元膀胱和下运动神经元膀胱3、从处理的角度膀胱功能障碍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移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关键步态肌群的残留运动控制能力,而不是取决于脊髓损伤水平或不随意肌群的收缩功能。
同样膀胱功能分类不依赖于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而取决于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
所以,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能否在排尿时开放尿道外括约肌(图11),其途径包括:(1)通过残存完整的大脑脊髓通路随意控制尿道外括约肌(2)通过皮肤和其它的刺激在脊髓水平产生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反射性开放(3)采用功能正常的手间断进行自我导尿4、综合性分类根据以上概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可分为四型:(1)C型:在排尿过程中具备大脑控制下随意放松尿道外括约肌的能力,常见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如半切综合症和中央索综合症。
EMG研究可以发现尿道外括约肌随意收缩和放松,几乎所有具备肛门括约肌随意收缩与放松和单侧或双侧脚趾随意运动的患者的逼尿肌和括约肌具有协调功能,且有望恢复正常膀胱功能。
(2)S型:约10%~15%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失去尿道外括约肌的皮层控制,可采用Crede腹部挤压、用力摒气和叩击法达到协同反射性括约肌放松,?尿道动力学研究可见协同逼尿肌-括约肌模式。
神经源性膀胱分类
神经源性膀胱分类的⽅法很多,过去常⽤的分类⽅法为Bors分类法,分类下列5类:
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病变在脊髓中枢(S2~S4)以上,包括感觉⽀和运动⽀。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病变位于脊髓中枢(S2~S4)或中枢以下的周围神经,包括感觉⽀与运动⽀。
3.原发性运动神经元病变:病变只限于运动⽀,感觉⽀⽆病变,如脊髓灰质炎。
4.原发性感觉神经元病变:病变只限于感觉⽀。
运动神经元病变,如糖尿病及脊髓痨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
5.“混合”病变:有关排尿的⾃主运动神经元病变(副交感神经)与体运动神经元病变不在同⼀⽔平,其中⼀个在上运动神经元,另⼀个在下运动神经元,或⼀个有病变另⼀个⽆病变。
这种分类⽅法虽较详尽,但太复杂,对治疗⽅法的选择缺乏指导意义。
近年来国际上依膀胱充盈时逼尿肌有否⽆抑制性收缩分成⼆类:
1.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对刺激的反应有反射亢进现象,在测量膀胱内压时出现⽆抑制性收缩。
可伴或不伴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障碍。
2.逼尿肌⽆反射:这⼀类神经原性膀胱的逼尿肌对刺激⽆反射或反射减退。
在测量膀胱内压时不出现⽆抑制性收缩。
可伴或不伴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障碍。
神经源性膀胱
护理要点
4.耻骨上膀胱造瘘耻骨上膀胱造痿是将导管由下腹部耻 骨联合上缘穿刺放置入膀胱,将尿液引流到体外的一种 方法。
护理要点
(1)密切观察并发症:主要有膀胱痉挛和膀胱刺激症状、尿液引流不畅或漏尿 、泌尿系感染、结石形成和膀胱癌等。 (2)注意事项:①导管保持清洁通畅;②造痿口皮肤每日消毒并及时清除分泌物 ,无菌敷料覆盖(造瘘口周围皮肤红肿时可以使用造瘘口粉保护);③膀胱内出 血不止时可在冲洗液中加入少许0.03%麻黄碱用于止血; ④保持集尿袋低于耻骨联合或膀水平,预防逆行感染;⑤根据引流管及集尿 袋的材质定时更换;⑥每日摄人水分2500ml左右;①2~3小时放尿1次
护理要点
2.膀胱训练 (1)习惯训练:依据患者排尿规律制订排尿时间。 (2)反射性排尿训练:此训练适用于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协调 的脊髓损伤患者。在导尿前30分钟,轻轻叩击耻骨上区 或大腿上1/3内测等诱发膀反射性收缩,从而促使患者排 尿
护理要点
3.间歇导尿术 (1)禁忌证:①患者不能自行导尿且照顾者不能协助;②患者缺乏认知, 不能配合或不能按计划导尿;③患者尿道解剖异常(如尿道狭窄、尿路 梗阻或膀胱颈梗阻等);④患者完全或部分尿道损伤、尿道肿瘤;⑤患者 膀胱容量<200ml;⑥患者尿路感染;⑦患者严重尿失禁;⑧患者每天摄 人大量液体且无法控制;⑨患者经过治疗后膀胱自主神经仍存在异常 反射;⑩患者有以下情况需慎用(前列腺、膀胱颈或尿道手术后,装有 尿道支架或人工假体等)。
便秘的护理
18
02
()遵医嘱给予相应的缓泻 药或灌肠
01
指导患者增加粗纤 维食物摄入,适当 增加饮水量
03
()指导患者顺着肠道 走行方向按摩腹
注意观察有无痔疮( 04 便秘、大便干结导致
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
排尿障碍
(1)旁中央小叶的双侧损害(如中线肿瘤) 可产生尿失禁. (2)两侧锥体束受损时,出现尿频,尿 急,间歇性尿失禁.因为膀胱外括约肌 失控,排尿动作所需牵张反射亢进所致. 由于膀胱反射传入纤维正常,故病人有 尿意,而无法完成排尿动作.
(3)脊髓痨或者马尾受损时膀胱传入纤维 受累,出现尿潴留合并充盈性尿失禁 (即矛盾性尿闭). (4)骶髓以上的脊髓横贯性损害:早期 (脊髓休克)逼尿肌无张力,括约肌松 弛,产生滴尿(真性尿失禁).随着括 约肌张力的首先恢复,出现尿潴留合并 充盈性尿失禁.此后逼尿肌张力恢复, 膀胱充盈时反射性引起逼尿肌收缩,出 现自动膀胱.(注意,自动膀胱易为感 染所抑制,故截瘫者应尽力防止尿路感 染).
骶髓及其神经根
�
(5)骶2—4及其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根受损:滴尿(真性 尿失禁).此时无张力的膀胱易产生进 行性萎缩,应及时处理. 附表:
损害部位 表现
两侧锥体束/旁中央小叶 膀胱传入纤维 骶髓以上脊髓 不完全损害---尿急 完全损害---间歇性尿失禁 矛盾性尿闭 早期:真性尿失禁 中期:矛盾性尿闭 晚期:自动膀胱 真性尿失禁
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
Zxwz 2004-05
膀胱的神经支配
最高中枢位于旁中央小叶,发出纤维紧 靠锥体束下行到达膀胱反射的脊髓中 枢—骶2—骶4,再由此发出副交感神经 至膀胱逼尿肌,发出脊神经(阴部神经) 至膀胱外括约肌.另外从胸1—腰4发出 交感神经纤维经腹下神经支配膀胱(作 用与副交感神经相反).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与处理策略
膀胱区域的检测,以实现对病人的膀胱尿液
量的测定。
膀胱扫描仪控制面板
膀胱扫描仪的临床应用
常规进行饮水计划 间歇性导尿前,膀胱扫描仪测定膀胱内尿量 根据测得尿量值判断导尿时机
Patient
41
急性期——留置导尿
最初几周的膀胱处理往往能决定病人的预后
留置导尿需要恰当的导管护理
42
选择哪种导尿管?
膀胱壁牵张感
S2-4
受器兴奋
逼尿肌收缩
T11-L2 逼尿肌收缩 膀胱颈、尿道括约肌松弛
S2-4
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盆底肌松弛
排出尿液
膀胱的神经支配
大脑皮质: 允许 & 注意力 脑干: 开关和协调
T11 - L1,2: 交感神经纤维:贮尿 S2-4: 副交感神经纤维: 排尿 S2-4: 阴部神经: 控制外括约肌
留置导尿管长40cm 球囊 5-15ml 到 30-50ml
47
(ID) 留置导尿
并发症
尿路感染 尿道损伤,出血,尿道炎,尿瘘 膀胱颈松弛,括约肌糜烂
膀胱结石 膀胱癌 橡胶过敏
导尿管的外固定
为避免产生尿道压疮,男性患者留置导尿时应将导尿管和 阴茎固定于下腹部。
IUCS 仿生泌尿系统监控辅助装置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治疗与处理策略
内容
膀胱的控尿的生理机制 神经源性膀胱的概念和分类 治疗与处理策略
正常的膀胱与尿道功能
贮尿
•膀胱内低压力 •括约肌关闭
排尿
•随意启动 •逼尿肌收缩 •括约肌开放 •协同能力
贮尿期 膀胱内压
排尿循环
排尿期
膀胱充盈
第一次的 膀胱充盈感
正常排尿感
膀胱充盈Βιβλιοθήκη 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基础排尿过程----尿储量尿增加期
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
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尿频、尿急、排尿急骤、失禁、遗尿、膀胱容量小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控制排尿的中枢(脑、脊髓)受到损害或脊髓发育畸形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为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
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诊断依据1、类型。
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有以下数种。
(1)无抑制性膀胱。
表现为尿频、尿急及排尿急骤、失禁或遗尿。
膀胱容量小,一般不超过200毫升。
膀胱感觉正常。
充盈时出现无抑制性收缩。
(2)反射性膀胱。
出现反射性排尿,不能随意控制,无尿意感,呈间歇性尿失禁,有残余尿。
膀胱容量小于100毫升,充盈时也可出现无抑制性收缩。
(3)自主性膀胱。
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或充盈性尿失禁,膀胱残余尿量大,有时膀胱感觉丧失,膀胱收缩时没有无抑制收缩。
(4)感觉神经麻痹性膀胱。
表现为排尿无力,充盈性尿失禁。
膀胱无感觉,容量和残余尿量显著增加,膀胱内压很低。
(5)运动神经瘫痪性膀胱。
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及充盈性尿失禁,膨胀时可引起疼痛。
膀胱感觉正常,膀胱尿量和残余尿量均增加。
由于尿流动力学检查方面的进展,可以监测逼尿肌、尿道平滑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动态压力,肌电图等。
Krane提出了尿流动力学的分类方案,有利于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神经内分泌学疾病分类:Ⅰ 逼尿肌反射亢进①括约肌协调正常。
②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③内括约肌协同失调。
Ⅱ 逼尿肌无反射。
①括约肌协调正常。
②外括约肌痉挛。
③外括约肌去神经。
④内括约肌痉挛。
2、病史。
有无脊髓损伤,先天性隐性脊柱裂、盆腔内手术等。
3、症状与体征。
除一般查体外,应注意神经系统检查。
如感觉平面、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
肛门反射试验,即用针轻刺肛门口的皮肤粘膜交界处,如肛门括约肌松弛,表示有下运动神经病变。
4、辅助检查。
(1)膀胱测压试验。
是区分各种类型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主要方式。
可以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包括膀胱尿液贮存功能检测、尿道括约肌的功能检测以及排尿反射控制的检测等。
(2)尿常规、尿培养及肾功能测定。
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
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1神经性膀胱的分类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是神经性膀胱的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损伤后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神经性膀胱的类型也不一样,以往我国对神经性膀胱,基本上按照Nesbit的分类方法,即①反射性膀胱;②自律性膀胱;③无抑制性膀胱;④感觉神经麻痹性膀胱;⑤运动神经麻痹性膀胱。
这种分类方法实际运用比较困难。
Bors将脊髓排尿中枢(骶2~4) 以上病变引起的排尿障碍称为上运动神经元膀胱,圆锥和骶2~4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未受损伤,经盆腔植物神经和阴部神经的反射弧完整;脊髓排尿中枢本身或其周围神经(包括副交感和体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障碍称为下运动神经元膀胱,上述反射弧消失或减弱。
以上两种神经性膀胱根据损害程度,各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完全性上运动神经元膀胱相当于反射性膀胱,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下运动神经元膀胱相当于自律性膀胱。
因此对患者只要确定其病变部位,结合临床表现,就可以得出结论而不有误,并可以作为治疗依据。
2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SCI患者神经性膀胱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早地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导尿,免除随身携带尿袋,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SCI患者泌尿系统康复过程大致由留置导尿、一次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个阶段组成,最终经训练建立反射性膀胱。
因此,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占有重要地位。
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目前多采用手法训练:即膀胱充盈,膀胱底达脐上二指时,即可进行手法按摩排尿。
操作者用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待膀胱缩成球状,一手要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
排尿后操作者将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排尿,待尿不再外流时,松手再加压一次,力求排尽。
对尿失禁患者,用力要稍大,方向朝会阴部;对痉挛性瘫痪患者,按摩时间约15min,手法要轻。
1992年Menon等提出了一种新的神经性膀胱功能再训练方法,每4h进行一次耻骨上轻拍,而后导尿。
有作者应用此方法对一组55例SCI患者进行膀胱再训练,配合导尿和药物治疗,其中有45例(82%)患者出院后达到了自主性排尿。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脊髓损伤是指因种种原因造成脊髓功能、结构受损,以致于引起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功能障碍的情况,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膀胱功能障碍。
它不仅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严重的影响,而且因其所引发的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做好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是降低死亡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脊髓损伤所引发膀胱功能障碍的分类以及治疗原则在发生脊髓损伤后,治疗膀胱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患者能够自主性排尿,尽量不实行导尿,并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膀胱功能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基本每一位病人都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开展综合性训练。
但每位患者脊髓损伤的类型各不相同,所以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临床上根据患者脊髓损伤节段的不同,将神经源性膀胱分成2种类型:第一种是上运动神经源性膀胱,这是指骶髓以上的位置发生损伤时,高级中枢不再控制骶髓的排尿中枢,导致反射性膀胱的形成。
从而引发排尿不受控制的情况,甚至会有尿液残留体内。
第二种是下运动神经源性膀胱,主要是指神经根以及骶髓受到损伤后,排尿中枢和传出支会因此而受到牵连,从而失去排尿的反射,最终形成尿潴留。
对于第一种情况来讲,出现脊髓损伤的位置比较高,而且低级排尿中枢能够完整的保存,所以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的下肢或是下腹部找到扳机点,也就是可以引起患者排尿反应的位置。
然后反复刺激该位置,进而帮助患者排除尿液,并减少残余尿量。
对于第二种情况来讲,脊髓出现损伤的位置比较低,患者的腹肌神经支配功能完整,所以护理人员可以在这时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腹肌训练,通过增加腹部压力的方式促进尿液的排出。
二、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方法1.留置导尿管因脊髓损伤造成截瘫的患者在早期时属于脊髓休克期,此时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已经完全麻痹,丧失收缩能力,尿道括约肌的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但并未完全失去功能。
以致于患者的尿道阻力高于膀胱内压,使其产生尿潴留。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评估及分类研究进展
能进 行 分 类 , 才 能对 脊 髓 损 伤 病 人 膀 胱 功 能 进 行 针 对 性 个 性 化 的康 复护 理 。 关键 词 : 脊髓损 伤; 神经源性膀胱 ; 膀胱 功 能 ; 评估 ; 分 类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a n d f u n c t i o n a l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n e m' o g e n i c b l a d d e r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s p i n a l c o r d i n j u r y
中图分类号 : R4 7 3 . 6
文献标识码 : A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4 9 3 . 2 O 1 5 . 0 1 . 0 0 3
文苹编号 : 1 0 0 9—6 4 9 3 ( 2 0 1 5 ) 0 1 A一 0 0 0 8—0 4
c a r r i e d o u t f o r b l a d d e r f u n c t i o n o f s p i n a l c o r d i n j u r y p a t i e n t s .
Ke y wo r d s s p i n a l c o r d i n j u r y; n e u r o g e n i c b l a d d e r ; b l a d d e r f u n c t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知识讲解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知识讲解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由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
下面将为您讲解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知识。
病因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最常见的神经源性膀胱病因,常见于交通事故、跌倒等意外伤害。
2. 脑神经损伤:脑神经损伤也可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如中风、脑炎等。
3. 糖尿病:长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也属于神经源性膀胱。
4. 其他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等,也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
症状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排尿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症状。
2. 尿失禁:患者可能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无法控制尿液的排放。
3. 尿潴留:患者可能会出现尿潴留的情况,尿液无法完全排空。
4. 尿路感染:由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容易出现尿路感染的情况。
护理方法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方法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1. 膀胱训练:通过定期排尿、延长排尿时间等方法,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排尿惯。
2. 使用导尿管:对于尿潴留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导尿管来排空膀胱,减轻不适感。
3. 定时排尿:对于尿失禁的患者,可以制定定时排尿计划,避免尿液过多积聚导致尿失禁。
4. 饮食调理:合理调整饮食,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减少尿频和尿急的发生。
5.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每天更换内裤和卫生巾,预防尿路感染。
注意事项在神经源性膀胱护理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膀胱功能,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2. 管理并发症:及时处理尿路感染等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
3.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
4. 定期康复评估:定期评估康复效果,调整康复计划。
以上是关于神经源性膀胱护理知识的讲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1. 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与康复. 护理学报. 2018.2. 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 临床护理杂志. 2019.。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由于中枢或周围神经部分或完全性损害造成的膀胱、尿道贮尿或(和)排尿功能障碍,也可将其称之为下尿路功能障碍。
其原因主要为脊髓发育不良,包括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脊髓纵裂、腰骶椎发育不良等。
其他原因包括外伤、肿瘤、经骶尾部或盆腔的手术、神经系统炎症和VATER综合征等。
临床上常可能仅注重对神经系统病变或原发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神经源性膀胱所造成的影响,尤其在膀胱充盈期压力长期增高,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可危害到患儿的肾功能,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一)发病原因1.分类方法在泌尿外科疾病中,神经源性膀胱是分类方法最多,也是最复杂和概念最混淆的一种疾病,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分类能将神经源性膀胱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症状特点结合统一, 都不能满足临床预后与治疗的需要。
现有的分类基本归纳如下:(1)以神经的病变部位分类:第一种是以神经的病变部位为分类基础,其代表为Bors-Coman分类法,根据脊髓损伤的部位将神经源性膀胱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型(骶上型)、下运动神经元型(骶下型)以及混合型。
(2)以膀胱功能变化分类:第二种以膀胱功能变化为基础,如Wein分类法,根据膀胱排空功能将神经源性膀胱分为贮尿障碍和排空障碍,该方法的优点是较适用于临床应用。
(3)以尿流动力学分类:目前,为实用起见,根据膀胱储尿与排空,有无感觉,盆腔底的阻力以及有无非抑制性逼尿肌收缩而分为两类:①有多量残余尿,合并泌尿系症状及并发症。
②无残余尿,也不能潴尿,即尿失禁。
后者约占神经性膀胱病例的1/3。
根据尿流动力学进行分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应用,它在评价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情况的同时可综合考虑其相互关系,将膀胱和尿道分为正常、亢进、无反射三类的同时,又分为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协调、不协调两种情况。
2.病因小儿神经性膀胱常见的原因是:(1)髓脊膜膨出:近来由于患髓脊膜膨出的小孩存活者增多,因之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更为重要。
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及其治疗原则
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及其治疗原则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l )后出现神经原性膀胱是十分常见的,但排尿障碍分类多,在临床实践中,单一分类常不能包含所有因素。
SCI 后神经原性膀胱一直缺乏一种与临床紧密结合而又简明实用的分类方法,相应地提出一种较为完整的治疗原则则更少。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分类及治疗有了新进展,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分类原则从治疗角度,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不全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与其说是取决于存在的肌肉收缩,不如说是取决于对步行有关作用的肌肉的残存控制能力;与之相仿,SCI 后患者的膀胱功能,不仅依靠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更重要的是要有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及其控制能力。
因此,SCI 后神经原性膀胱分类中还应包括能否在排尿时松弛尿道外括约肌。
通常可:(1 )通过残存的大脑脊髓通道使之松弛;(2 )通过皮肤或其它刺激,使脊髓低级排尿中枢引起反射性尿道外括约肌协同性开放,(3 )上述两项均不可能时,用正常的手法导尿使之开放‘“。
2 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 2.1 传统的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和特征此种分类是根据脊髓病变部位、临床神经系统检查、膀胱容量、排尿障碍等情况分为感觉麻痹性膀胱、运动麻痹性膀胱、自主性膀胱、反射性膀胱和无抑制性膀胱。
此种分类法的优点是考虑到了病变在脊髓的部位及神经系统的阳性检查结果,但缺乏尿流动力学指标,对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指导意义不大。
2.2 尿流动力学结合膀胱和尿道功能的分类方法根据膀胱功能分类,按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容量、顺应性、稳定性、膀胱内压、逼尿肌能力和残余尿量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和尿肌无反射型。
根据尿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类,也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和逼尿肌无反射型,其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又分为括约肌协同正常、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2 个亚型。
逼尿肌无反射型又分为括约肌协同正常、外括约肌痉挛、内括约肌无反射、外括约肌失神经 4 个亚型。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摘要:探讨了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通过清洁间隙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多种方法,使膀胱功能更好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隙导尿;管理方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反射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相应的病理改变,是一种严重致残性损伤[1]。
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困难,伤后功能障碍多,是残疾人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群体。
目前,我国有脊髓损伤者120多万人,并以每年约1万人的速度递增。
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医学难题,还没有最好的医疗方法,但是试验和实践表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好的回归社会。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2]。
1.排尿的神经支配:大脑皮层、脑干、脊髓、外周神经。
正常人一天排尿约4-8次。
2.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2.1 中枢神经疾病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等。
2.2脊髓损伤外伤、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腰椎板切除术等。
2.3骶髓损伤骶髓肿瘤、椎间盘突出、骨盆挤压伤等。
2.4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艾滋病、带状疱疹、马尾神经损伤、自主神经病变、盆腔广泛性手术后、吉兰-巴雷综合征、生殖肛门区的严重疱疹、恶性贫血和神经梅毒等。
2.5盆腔手术直肠癌、子宫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除等。
3. 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类3.1根据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尿失禁、尿潴留、尿失禁和尿储留并存。
3.2根据欧洲泌尿协会提供的Madersbacher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类⑴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⑵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⑶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的机制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的机制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受到外力损伤或病变导致其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
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重要神经通路,负责传递上下肢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
当脊髓损伤发生时,常伴随着膀胱功能障碍。
本文将从脊髓损伤对膀胱的影响、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脊髓损伤对膀胱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膀胱的排尿和储尿功能异常。
正常情况下,脊髓通过神经传导控制膀胱的收缩和松弛,以维持正常的排尿和储尿功能。
然而,脊髓损伤后,这种控制机制受到破坏,导致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
脊髓损伤对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
当脊髓受损部位在脊髓的上部时,会导致尿失禁的发生。
这是因为脊髓上部损伤会影响到脊髓与大脑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使得脊髓无法接收到大脑对排尿的控制信号,导致膀胱无法得到正常的控制,从而发生尿失禁。
相反,当脊髓受损部位在脊髓的下部时,会导致尿潴留的发生。
这是因为脊髓下部损伤会影响到脊髓与膀胱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使得脊髓无法将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导致尿液滞留在膀胱内。
久而久之,膀胱内的尿液积聚增多,造成膀胱扩张和排尿困难,形成尿潴留。
脊髓损伤对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膀胱过度活动或膀胱无反射。
正常情况下,脊髓通过神经传导控制膀胱的收缩和松弛,以维持正常的储尿功能。
然而,脊髓损伤后,这种调控机制受到破坏,导致膀胱储尿功能异常。
在脊髓损伤后,部分患者膀胱会出现过度活动,即膀胱过度收缩。
这是因为脊髓受损后,膀胱收缩的调控信号受到损害,膀胱壁的平滑肌无法得到正常的控制,从而导致膀胱过度收缩。
这种情况下,患者常出现膀胱感觉增强、尿急、尿频等症状。
另一方面,部分患者脊髓损伤后膀胱会出现无反射,即膀胱无法正常收缩。
这是因为脊髓受损后,膀胱收缩的调控信号完全中断,使得膀胱无法得到任何的控制信号,从而导致膀胱无法收缩。
这种情况下,患者常出现尿液无法排出、尿潴留等症状。
针对脊髓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PPT课件
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关注患者生质量
研究如何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生活 质量,包括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 会状况。
VS
探索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研究影响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生活质量的因 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THANKS
尿能力。
患者自我管理
记录排尿日记
01
记录每日的排尿时间、尿量和尿失禁情况,有助于患者了解自
己的排尿状况,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保持会阴部清洁
02
定期清洁会阴部,避免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复查
03
在康复过程中,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
疗方案。
05
神经源性膀胱的未来研究方向
03
不同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 方法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治疗方法
01
02
03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如利尿剂、抗胆 碱能药物等来改善膀胱功 能。
膀胱训练
通过定时排尿和盆底肌肉 锻炼来改善膀胱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元 病变,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如膀胱扩大术、尿流改 道术等。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治疗方法
新药物与新技术的研发
研发新的药物
针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和病理机制,研发新的药物,以改善膀胱功能,减少并发症。
探索新的治疗技术
研究新的治疗技术,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以期为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更有效的治 疗方法。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研究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因、病情和年龄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
骶髓病变:逼尿肌反射消失。
01
脊髓失去脑干的控制,脊髓逼尿肌核与脑干之间失去了联系,传导发生障碍,影响排尿功能。
02
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排尿困难、间歇性排尿与反射性排尿,表现无抑制性膀胱功能障碍。膀胱压力急骤升高,可诱发植物神经反射亢进,出现头痛出汗,脑出血,高血压等。膀胱排尿不净,残余尿会引起膀胱感染。
病因
常见的神经原性膀胱病因是:
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变、帕金森氏病、糖尿病、脊膜膨出以及手术引起的神经损伤等。
02
神经原性膀胱一般分为两类: 逼尿肌反射亢进,这类膀胱的逼尿肌对刺激的反应有反射抗进现象。
逼尿肌无反射,这类膀胱的逼尿肌对刺激无反射现象。病变在排尿中心以上引起痉挛性膀胱,表现为容量小、不自由收缩、膀胱内压升高、逼尿肌增厚等病状。
泌尿系造影可了解有无肾积水及输尿管回流,膀胱形态似宝塔形,伴假性憩室。
2
按原发病的解剖部位及发病机制,可分为脊髓上损害,脊髓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多发性硬化症所致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脊髓损害所致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发病机理
脊柱疾病如脊柱结核,椎间盘突出症等,脊髓损伤。
1
血管疾病造成脊髓动脉栓塞。 Nhomakorabea体检时除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外,泌尿系统多无明显体征,有些病人刺激其下腹部、股内侧部可能触发排尿。球海绵体反射正常或亢进。冰水试验可呈阳性。对神经性膀胱的诊断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原发病的诊断: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系统的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等。
02
01
膀胱尿道功能诊断: 依据尿动力学检查包括膀胱,尿道测压,尿流率的测定。
酚苄明100mg,3次/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
*导读:膀胱功能障碍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移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关键步态肌群的残留运动控制能力,而不是取决于脊髓损伤水平或不随意肌群的收缩功能。
同样膀胱功能分类不依赖于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而取决于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
所以,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能否在排尿时开放尿道外括约肌,其途径包括:……
膀胱功能障碍的分组已有很多分类,各有其临床价值和意义。
1、基于运动神经损伤水平神经源膀胱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膀胱(U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和下运动神经元膀胱(L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2、基于膀胱功能状况,包括:
.脊髓休克膀胱
.无抑制性膀胱
.反射性膀胱:协同与不协同
.自主性膀胱
.运动麻痹性膀胱
.感觉麻痹性膀胱
.混合性上运动神经元膀胱和下运动神经元膀胱
3、从处理的角度膀胱功能障碍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移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关键步态肌群的残留运动控制能力,而不是取决于脊髓损伤水平或不随意肌群的收缩功能。
同样膀胱功能分类不依赖于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而取决于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
所以,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能否在排尿时开放尿道外括约肌(图11),其途径包括:
(1)通过残存完整的大脑脊髓通路随意控制尿道外括约肌
(2)通过皮肤和其它的刺激在脊髓水平产生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反
射性开放
(3)采用功能正常的手间断进行自我导尿
4、综合性分类根据以上概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可分为四型:
(1)C型:在排尿过程中具备大脑控制下随意放松尿道外括约肌
的能力,常见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如半切综合症和中央索综合症。
EMG研究可以发现尿道外括约肌随意收缩和放松,几乎所有具备肛门括约肌随意收缩与放松和单侧或双侧脚趾随意运动的
患者的逼尿肌和括约肌具有协调功能,且有望恢复正常膀胱功能。
(2)S型:约10%~15%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失去尿道外括约肌的皮层控制,可采用Crede腹部挤压、用力摒气和叩击法达到协同反射性括约肌放松,•尿道动力学研究可见协同逼尿肌-括约肌模式。
(3)Q型:此型患者多为完全性四肢瘫,无皮层控制和尿道外括
约肌的脊髓协同放松,亦无正常手功能实施自我导尿,不能通过
随意的或会阴的刺激使膀胱排空,导尿仅能由护理人员完成,部分患者通过肛门牵伸、Crede•腹部手法挤压解决膀胱排空。
(4)P型:此型患者丧失了尿道外括约肌的皮层和脊髓协同控制,但他们具备正常手功能可以进行间断自我导尿和肛门牵伸以排空膀胱,多数完全性截瘫患者为此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