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
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治疗进展
![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f6cbacdf78a6529657d535b.png)
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治疗进展摘要】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发生率在25%~80%之间[1]。
中风后抑郁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影响患者的认知、言语功能和家庭、社会能力的恢复以及生命质量的改善,也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增加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
因此,对PSD患者进行系统的抗抑郁治疗已成目前中风神经康复治疗方面的一个热点。
而中医药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就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抑郁症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类型]一般认为PSD是脑部病变直接作用的结果,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作为应激因素促使抑郁症发生,多数学者认为内外因素综合作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目前PS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存在2种学说,一为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
即PSD的发病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5-HT)之间的平衡失调及其通路破坏有关,因为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HT能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其轴突通过丘脑下部、基底神经节到达放射冠区,由前向后末端终止于皮质,病灶累及以上部位时,可影响区域内的5-HT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的神经通路,使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含量下降而导致抑郁,且前部损害较后部损害的脑卒中患者抑郁症严重。
二为反应性机制学说,即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影响因素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而导致反应性抑郁状态。
PSD发生率最高时并非在卒中的急性期,支持此观点。
2 治疗方法2.1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治疗PSD方法简便,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近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
申鹏飞等[6]将256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分为口服西药对照组(76例)和醒脑开窍针法针刺组(180例),观察2组临床疗效。
针刺组选穴:内关、水沟、百会、印堂、三阴交。
西药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开始时给药50 mg,每晚1次顿服,3日后每日增加25 mg,直至每日200 mg.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进行疗效评定。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c6eba7dd3383c4bb4cd2a8.png)
中西 医 结合治 疗 放 置 宫 内节 育 器 出血 5 6例疗 效 观 察
( P>00 ) 具 有 可 比性 。 .5 ,
寇 彩 云
机 械性 压 迫 引 起 子 宫 内 膜 和 血 管 内 皮 细
诊 断标 准 : 照《中医妇 产科 学 》 参
胞 损伤 , 释放 大量纤 溶酶原 激活 因子 、 激 肽等物质 , 血管通 透性增 加 , 溶 系统 使 纤
( 。1欠/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 双) 日, 7 针刺得
气后 留针 3 0分钟 , 针 1 。配 穴 、 问行 次 手法
受阻 , 血瘀不能疏泄 , 痰火上蒙清窍 , 脏腑
功 能 失 调 所 致 。 故 中 医 治疗 以化 瘀 祛 痰 、
中风后 抑郁症 ( S 在 脑血管 患 者 P D) 中呈上升 趋势 。临床 主要 表现为 中风后 患者 逐渐 出现表 情淡漠 、 事无兴 趣 、 诸 莫 名厌烦 、 睡眠 障碍、 易紧 张 、 欲下 降 、 食 体 重减轻 、 思维缓慢 、 不愿 与人交谈 、 者厌 甚 世等 , 是导致 中风病患者复发的独立 危险
配合 中成 药制 剂安 坤胶 囊( 中共有牡 丹 方
皮 、 子 、 旱 莲、 栀 墨 当归、 贞子 、 女 白芍 、 白术 、
茯苓 、 益母 草 九味 药材 ) 两组 均观 察 3个 。 月 经周期 。结 果 : 治疗组 治愈 3 O例 , 效 1 显 6
服吲哚美辛 肠溶片( 消炎痛 ) 次 2 m , 每 5 g2 次/日, 安络 血每次 1 m , 0 g 3次/口, 连服 5
430 7 00河 南 南 阳 市 张仲 景 医 院
H MD评分 结 果 : A 两组 治 疗 前 后 比 较 ,A H MD评分 经 检验 , 异有 统计 学 差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d0f2f30722192e4436f699.png)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研究中风后抑郁是常见的中风后并发症,临床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中风后患者的恢复,从而延缓患者的恢复过程。
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抑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从中医学角度入手,分析中风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综述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Abstract:Depression after stroke is a common post-stroke complication with a high clinical incidence and severely affects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after a stroke,thus delaying the recovery proces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chieved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analyzes the pathogenesi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reviews the progres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and provides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roke;Depression中风后抑郁属于继发性抑郁,临床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眠、烦躁、食欲不佳等。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研究进展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4c07af9f90f76c661371a1a.png)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研究进展关键词针灸中药中风后抑郁症中风后抑郁症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其发病率为20%~50%[1],主要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造成障碍,并严重影响中风的康复治疗及预后,使中风患者死亡危险性增大。
临床表现以兴趣减退和情绪低落、失眠健忘、厌世、多疑、喜怒无常为主,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造成障碍,并严重影响中风的治疗及预后,使中风患者康复延缓,死亡危险性增大。
中医认为中风后抑郁的发生和情志不畅、神明蒙蔽、气郁痰结有关。
该病西药治疗存在不良反应较强且易复发的缺陷,而中医治疗以其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优势,被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所接受。
针药结合是在中风后抑郁症的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将针灸和中药治疗结合运用,这一综合疗法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疗效,文章就中风后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以及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初步阐述。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中风后抑郁症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郁证”范畴,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七情内伤。
既有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的原因,又由中风所致瘀血导致脉络阻滞所引发,且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发,进而使病情加重,中风后抑郁症产生的病位在脑,但却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患者本虚标实,多数情况下虚实夹杂[2],始病于肝而及心脾,主要为肝气郁结,化火生痰,而痰气相互交阻致使心神失养。
而中医理论中因郁而病者多实证,因病而郁者多虚证,中医学中风后抑郁症中,虚证多为阴血不足、气虚、脏腑亏虚,实证多为瘀血、痰蕴、气郁、气血上逆,虚实兼见且互为影响。
随着现代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症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其症状的形成及抑郁症与中风的相互关系认识也不断加深,病因病机理论得以不断完善。
中风后抑郁症属中风与郁症的合病,郁症作为中风的变证[3],是由风、痰、瘀、火等诸邪在中风的基础上交搏郁结,进而导致气血郁滞,肝气不条达、神明不清展,进而出现情绪低落,并最终导致抑郁产生。
因此,中风后抑郁症既存在中风特点,又有气机不畅、情志不舒等郁病特点,发病与痰瘀互结、气血失和、心神失常、清窍蒙蔽相关。
中风后抑郁症中医治疗综述进展
![中风后抑郁症中医治疗综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831b96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0.png)
中风后抑郁症中医治疗综述进展摘要:脑中风后最常见一种并发症则是抑郁症,其临床病发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还会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很大阻碍。
经临床相关研究表明,患者发生中风后抑郁(PSD)的治疗方式中,其中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本文主要探讨PSD症的临床发病机制,并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对中药治疗情况的进展进行有效阐述,进而为今后的PSD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症:病因机制;中药:针灸PSD症在患者中非常常见,其脑中风后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除躯体症状外,患者的情绪、情感、记忆力、活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均显著退化[1-2]。
脑中风患者在发生抑郁症后,其康复情况会受到极大影响,严重者还会提升患者的死亡率,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PSD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PSD通过中医治疗的实际进展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发病机制结合中医学研究发现,中医中将抑郁症分为“郁病”,主要由于情志较低、气机郁滞造成,情志内伤是发生郁病的关键,始于肝,及于心、脾肝郁。
另外,中医中曾指出,若患者因病而发生抑郁的情况在中医中多为虚症,相反,若因郁而发生的疾病则为实证[3]。
PSD在中医中属于两种疾病,一是脑部受损,虚症表现为肺脏亏虚、缺乏阴血、气虚不足造成,实症表现为血液上逆、气淤、气郁导致,虚实相结,相互影响。
PSD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蒙蔽清窍所致,造成肺功能失调、气血混乱、神气不足等。
2中医治疗2.1中药治疗2.1.1活血解郁: PSD患者通常表现为气郁、血淤,因此中医可根据活血解郁的方式治疗。
其中药可选用一些疏肝理气、心神不安等功效的药物,其中药药方主要包括茯苓10克、地龙10克、制香附15克、赤芍药10克、川棟子11克、全蝎10克、川穹10克。
将所有药物全部用清水熬制,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用药后其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副作用表现。
另外对严重抑郁患者可添加桃红四物汤,主要具有养血活血、祛瘀等功效,其成分主要包括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各15 克,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c19851ad02de80d4d84089.png)
Zhang Yah—ling,Yin Xiao—li,Sun
Wei—juan
(Liaoning
Province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1 1 0034,Liaoning,China)
Abstract:From clinical reses.1qch(to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recipe and∞If—made traditional Chinese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both肌overview of Chineso medicine treatment of depres. sion after stroke are reviewed.HOW to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disea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grasp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t}le law.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di雎r-
疏肝活血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
![疏肝活血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83db09bed5b9f3f90f1ca7.png)
分为 治疗组和对 照组。两组给 予缺血 性 中风病 内科常规及康复锻炼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 ( 9例 ) 3 在基础 治疗上给 予盐 酸氟西汀胶 囊;治疗组 ( 9例 )在基础治 疗上加服疏肝 活血 汤 观察 治疗后 中医证 候疗效评分 、汉密 尔顿抑郁 量表 疗效评分 改善 情况,治 疗 3 前及 治疗后后 第 2 、4 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 果:治疗组治疗后 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汉 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 明显优 于对照组 ( < .1 ,神 经功能缺 损评分也优 于对 照组 ( < .5 。结论 :疏肝活血 汤治疗缺血 性 中风后抑郁症具有较好 的疗效 ,并 能明显 P 0O ) P 00 ) 促进 中风后神 经功能的康复 ,安全可靠 。 【 关键词 】 疏肝活血 汤;中凤 ;盐酸 氟西 汀胶囊; 中医疗法
贾满仓
( 州市 中心 医 院 ,河 南 郑 郑 州 ,4 0 0 ) 50 7
中图分类号 :R7 94 4 . 【 摘
文 献标识码l A
文章编号 t 647 6 2 1 )O -0 70 证型 lGD 1 7 -8 0( 0 2 10 3 —3 A
要 1 目的:观 察疏肝活血 汤缺血性 中风 后抑 郁症 ( S P D)的临床疗效 。方法 :7 8例缺 血性 中风后抑郁症 患者 ,l 遁机
c n o go p( = 9, ae nteb s e t n s tep t n s eea mii ae t u x rn y r c l iec p ue i e e td o t l u 3 ) b sd o ai t a r r h c r me t h ai t w r d ns tdwi f o e ieh d o ho d a s l nt ae , e r t hl t r ; h t r
近十年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近十年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b6bf425e2bd960590c67795.png)
近十年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以中医为主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屡屡见诸文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10年来中医对psd的治疗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滕晶[1]认为情志内伤是中风后抑郁症之重要病因,脏腑虚衰是中风后抑郁症之病理基础,气郁、痰瘀、正虚是中风后抑郁症之病理变化。
是以气郁为先,由此导致了血瘀、痰蕴、气虚、血虚等病态链的病理变化,并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
高向丽等[2]认为中风后抑郁症的病理基础是肾虚痰瘀阻窍,在此基础上复加情志不遂而致气机郁滞,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出现精神异常改变。
并认为肾虚痰阻与气机郁滞互为因果,病程中可兼夹痰浊、郁火,日久可出现气血不足之证。
田卫卫等[3]认为中风后抑郁症属中医学中风、郁病之合病,其发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因病致郁,因郁致病。
由于风、痰、瘀、火、虚相搏郁结致使气血瘀滞不畅,肝失条达疏泄,神明失其清展而情绪低落,出现抑郁症状,而且抑郁状态可影响患者躯体残疾的恢复。
总结中风后抑郁症是在肾虚精亏,脏腑功能虚衰的基础上,血行不畅,痰浊内生,气机瘀滞,致使气血痰郁胶结,痹阻脑络,神明失用所致。
严容[4]认为中风后抑郁是其形成以脏腑虚衰为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因情志不遂致气机郁滞,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最终致精神情志发生异常改变。
其规律即以气郁为先,由此导致血瘀、痰蕴、气虚、血虚等虚实夹杂病态链的改变,在辨证治疗“郁”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虚”“痰”“瘀”的基本病理特点。
陈顺中[5]从少阳论治探析中风后抑郁症,认为血瘀痰结气郁是中风后抑郁的主要病机要素;认为少阳具有易气郁生痰成瘀的病理特点;认为中风后抑郁症与少阳相关,中风后抑郁症以气滞为主,肝气郁滞又是他脏气郁之始动因素,故开郁必以疏肝,并主张治疗从宣畅少阳为主。
2 中药治疗2.1 以肾虚为主从补肾角度拟方:谢静红[6]采用补肾解郁方(生地、熟地各20 g,山药20 g,山茱萸肉15 g,续断30 g,桑寄生30 g,醋柴胡15 g,白芍20 g,当归20 g,川芎30 g,蜈蚣3 条)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对照组服用帕罗西丁,结果表明补肾解郁方能有效改善中风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
中风后抑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风后抑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238df3fe009581b6ad9eb50.png)
中风后抑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中风后抑郁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它不仅会产生情绪障碍且伴随多种躯体性症状,影响中风患者功能恢复,阻碍其回归社会的进程。
近年来中风后抑郁的治疗以药物、心理疏导及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为主,辅以针灸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并且通过功能磁共振、免疫学等方法逐渐证实中医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较小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核心症状为心情低落、兴趣减退、疲乏及睡眠障碍等。
全球每年约1500万人有罹患PSD 的风险,总发病率为33%左右[1]。
在我国,PSD发病率为30%~50%,以轻中度抑郁为主[2]。
年龄是PSD的重要危险因素,随卒中患者年龄增长,抑郁发病率不断攀升,7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48.25%[3]。
PSD常伴有躯体性焦虑等全身症状,甚至悲观厌世、自杀倾向,导致患者社会联系减少,缺乏社会支持,影响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不利于其回归社会。
PSD的治疗以综合运用药物、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为总则。
PSD 发病隐蔽,且国内患者及家属往往只顾及肢体功能的康复,对抑郁情绪缺乏重视,使之在康复过程中发生进展。
故在最新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已推荐将辅助手段尝试用于PSD患者[4],其中针灸治疗起效快,临床有效率在80%~90%[5],已显示出良好的潜在优势。
现将PSD的中西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现代医学对PSD的认识PSD是指发生于卒中后的一系列抑郁症状和相应躯体症状的综合征[4],根据疾病分类学,PSD是抑郁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尚无明确概念和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症状学结合量表评估定性。
它的发生建立在脑卒中基础上,包含神经生理及社会心理两方面,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莫衷一是。
得到共识的有内源性和反应性机制。
内源性机制指脑卒中损伤部位的胺类递质代谢失衡引起抑郁,包括神经递质学说,基因学说、炎症反应等假说;反应性机制侧重心理应激障碍为PSD的起因,应激反应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us-pituitary adrenal,HPA),使血浆皮质醇水平增高,加重神经元损害程度,影响患者精神和情绪。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fddf365783e0912a2162af0.png)
删.墅,2009,v01.25,N0.11
达87.5%【4】。因此涌泉穴也可作为治疗中风后遗症 的必选穴位之一。 2.5药物外敷涌泉穴可治疗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在 足底疗法中,涌泉穴相当于肾上腺反射区,而肾上腺能 分泌多种激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活动。在 临床上可根据病情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中药。如治疗 高血压,可用吴茱萸25 g,醋凋成糊状,睡前敷于涌泉 穴用纱布包裹,通常20 h左右血压开始下降,且有持 续效果。治疗前列腺肥大,可选用水仙头1个、大麻子 30粒,亦用于调成糊状,贴于双侧涌泉穴,可起到通络 利湿的作用,适用于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另外对于儿 科疾病,药物外敷涌泉穴也有独特的疗效,如用莱菔 子、白介子、地肤子各10 g,将上药用砂锅,文火炒至微 黄,共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把药膏涂于2咖见方 的纱布或白布上,膏厚2-砌,l伽见方,贴于患儿的两 侧涌泉穴,胶布固定,可有解毒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针灸在中风后抑郁的治疗中应用 广泛,针灸治疗或针药结合治疗PsD确有疗效,并具 有起效快、副作用少、疗效持久等优点。中风后抑郁症 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的机制是:脑血管病灶 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一羟色胺能神经元 及其径路,使这两种神经递质低下而致抑郁症。大量 临床试验证实针灸一方面能够改善脑血流或促进脑内 血肿的吸收,加快受损脑组织的修复,另一方面有促进
.
收稿日期:2009一04—28
综
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
梁喜凤,赵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关键词:中风;抑郁;针灸;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一0779(2009)ll一0050一02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对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的作用分析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对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的作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6f827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4.png)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对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的作用分析1. 引言1.1 中风及其抑郁症状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突发性脑血管疾病,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细胞死亡的疾病。
中风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质量。
中风的主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言语困难、面部表情呆滞、肢体活动不灵活等。
中风后除了生理上的障碍外,很多患者还会出现情绪上的抑郁。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情感消沉、兴趣丧失、自卑等情绪低落的症状。
中风后抑郁是指在中风发作后,患者出现持续的、明显的抑郁情绪。
这种抑郁情绪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
中风后抑郁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中风后抑郁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病情症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医生可以提早干预和治疗中风后抑郁,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字数:241】1.2 中风后抑郁的机制中风后抑郁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中风发生后,患者往往会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中风会造成大脑受损,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和传导,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易感到沮丧和消极。
中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功能障碍,比如运动能力减退、言语障碍等,这些问题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增加其抑郁情绪的发生。
中风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这个过程可能会让患者感到焦虑和无助,进而诱发抑郁情绪。
而且,中风后患者可能会面临社会支持不足、家庭关系问题等压力,进一步加重其抑郁情绪。
中风后抑郁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需要综合考虑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1.3 中风后抑郁的治疗策略中风后抑郁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方面。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中药治疗。
抗抑郁药包括SSRI、SNRI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状,改善心情。
但是需要注意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如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bcc93234a7302768e99396c.png)
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作者:崔艳杰孟智宏张春红来源:《世界中医药》2017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作为中风病重要并发症的中风后抑郁,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阻碍了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而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抑郁方面卓有成效,本文对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包括针灸、中药、针药结合及其他中医方法,并对目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中医治疗;综述Abstract In recent years,as an important complication of stroke,the incidence rate of depression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which severely hinders the improvement of limb function recovery and life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stroke.B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ruitful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 stroke depression.This paper reviewed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of post stroke depression,including acupuncture,herbal medicine and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and other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made prospect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treatment.Key Words Post stroke depres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7.10.062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后出现的一种以思维缓慢、情感低落、语言动作迟滞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是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占中风人群的20%~60%。
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bc06a34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4.png)
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1~2022.3月收治的7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评估治疗前后的抑郁情绪变化,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Barthe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其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治疗用于中风后抑郁患者中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建议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中风;抑郁症;针灸;治疗效果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疾病,其多因脑脉痹阻、血溢于脑等因素所致,该疾病患者多伴有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其中中风后抑郁症是较为典型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焦虑、易怒、心烦、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西药治疗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其能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发展,但远期疗效不佳,且易引发不良反应。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部分患者,分析中医针灸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1~2022.3月收治的7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后抑郁症诊断标准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②精神疾病、内分泌疾病、凝血功能异常者;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43±4.05)岁。
中西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43f2f36ee06eff9aef807ff.png)
中国中医急症2009年11月第18卷第11期_JETCM.Nov.200911丛18,No.1l中西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周波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09)11—1864—03【关键词】中风后抑郁症中西医治疗综述中风后抑郁症(PSD)是脑血管意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以中风发生后出现的兴趣减退、易疲劳、思维迟缓、食欲减退、悲观绝望,甚则出现自杀食图和行为异常等临床表现,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
许多资料表明PSD的患病率较高,国内外文献报道为20%~79%,但多在40%。
50%Ilt”,国内有人报告PSD患病率为55%bl。
由于临床医师重视不足,综合医院医生缺乏精神专科知识,其漏诊率高达75%…。
这也与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和客观诊断标准有很大关系。
目前PSD已成为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的治疗和研究热点,现将近年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名认识1.1西医对病名的认识PSD的提出由来已久,早在1921年Kraepelin就指ff;脑血管病可引发抑郁状态,但未命名为PSD,之后报道较多,命名也较混乱,国外学者曾以Post—Strokemooddisorder(脑卒中后心境障碍)、Organicemotionalism(器质性情感障碍)、Post—strokedepressivedisorder(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等描述本病15,6I。
直至20世纪80年代,经过不断的深入认识和总结,最具权威的Robinson领导小组才将其统一正式定义为Post—strokedepression(PSD)17I。
国内对本病的命名大多来自对PSD的不同译法,有“脑卒中后抑郁”、“脑卒中后抑郁症”、“脑卒中后抑郁状态’,、“脑卒中后抑郁障碍”、“脑卒中后抑郁症状”、“脑卒中后抑郁情绪”、“脑卒中性抑郁症”、“卒中后抑郁”、“中风后抑郁症”、“中风后抑郁”、“脑卒中后抑郁焦虑障碍”、“卒中后抑郁状态”等。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0748e1fa216147917112852.png)
[ 2 1 ] 明兰, 桑建 中. 气管切 开术后 不 同湿化液 对气道 影响 的临 床观察[ J ] . 护理进修杂志 , 2 0 0 9 , 2 4 ( 4 ) : 3 4 1 — 3 4 2 . [ 2 2 ] 陆殿 霞.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 开的护理 [ J ] . 实用临床 医 药杂 志 , 2 0 1 0 , 1 4 ( 8 ) : 4 9— 5 0 . [ 2 3 ] 杨 霞, 范学明. 密闭式吸痰 器在呼 吸机治 疗 中的应 用与护 理[ J ] . 中华护理杂志 , 2 0 0 5 , 4 0 ( 3 ) : 1 9 6—1 9 7 . [ 2 4 ] 沈梅芳 , 张海英. 脑外伤 患者气 管切 开后 不同粘稠 度痰 液 适 宜吸 痰 负压 的 临 床 研 究 [ J ] . 中华护 理 杂 志 , 2 0 0 9 , 4 4 ( 8 ) :
中 风 后 抑 郁 (P o s t S t r o k e D e p r e s s i o n , P S D)是 发 生 在 中 风 后 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 状和躯 体症状 的复杂情 感性精 神障 碍性疾病 , 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脑卒 中病死 率、 病残率 、 复发率 都极 高, 且幸存 者 会发生 明显心理 变化 , 精 神抑郁 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卒 中后患者神经 功能 、 认知 方面的恢 复, 因此治疗脑卒中后的抑郁状态 也成为促进患者康复 的关键 环节 近年来 , 中医学者运 用 中医药对该病 进行 治疗研 究 , 取 得 了一 定 的进 展 , 现综 述 如下 。
1 O 8
版社 . 2 0 0 7: l 4 9 .
内蒙古中医药
志, 2 0 0 9 , 9 ( 3 5 ) : 3 5 .
中风后抑郁症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中风后抑郁症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10db4b169dc5022aaea00fd.png)
万方数据
第3期
崔中正等:中风后抑郁症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63
治疗PSD方而却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且冈副作 用少容易被人们接受。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本 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朱叶等f51认为情志内伤是PSD之重要病因,脏 腑虚衰是中风后抑郁症之病理基础;并认为PsD的 基本病机为气郁阻络、血瘀痰浊扰神和正虚难复。许 宏霞等㈦将PSD的发病总结为肾虚导致中风病的发 生。进而导致脑的功能失常累及气m,脏腑功能的失 调导致郁证。与此同时,脑的功能失常引起病人情志 改变,进而加荤“郁”的病症。高向丽等一1认为PsD的 病理基础是肾虚痰瘀阻窍,情志不遂、气机郁滞为诱 因,肾虚瘀阻与气机郁滞互为因果,病程中可兼夹痰 浊、郁火。日久而气血暗耗,出现的气血不足之证。滕 晶[81认为情志内伤是PSD的主要病因,脏腑虚衰是 其病理基础.病理变化以气郁为先,进而导致血瘀、 痰蕴、气虚、血虚等病态链的病理变化,并贯穿于本
PSD的发病率各文献报道差别较大,梁艳芳…
收稿日期:2009—03—15 通讯作者:俞征宙(1958一),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
事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的临床与康复研究。E—mail: yuzhengzhou4713@163.corn
丸合一贯煎。常用药物:枸杞、菊花、泽泻、丹皮、沙 参、麦冬、当归身、生地、川楝子、柴胡、酸枣仁、郁金、 五味子、夜交藤等C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8X(2009)03-0062--03
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指中 风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中风 后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悲观,失眠, 烦躁.食欲改变,精力减退,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等,患 者精神忧郁、情绪低落等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功能康复。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dac082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5.png)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思考困难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部分患者对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或耐药性,因此需要寻找其他替代治疗方法。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抑郁症治疗中逐渐受到。
本文将综述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不断增多。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通过调节经络和穴位,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针灸辅助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能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焦虑、失眠等症状。
实验研究也证实针灸对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针灸的治疗效果,实验研究则主要探讨针灸治疗的机制和原理。
研究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材:选择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保研究对象的同质性;②设计:合理设计研究方案,包括针灸的穴位、刺激强度和疗程等;③实施:由专业针灸师进行操作,确保治疗的规范性和安全性;④评估:采用标准化工具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然而,当前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有待验证;同时,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尚不深入,亟需深入探讨针灸对抑郁症的作用途径和靶点。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成果显示,针灸辅助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失眠等,同时还能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和神经递质水平。
然而,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如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验证其疗效的稳定性和可推广性;同时,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深入研究其作用途径和靶点,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
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a09b33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71.png)
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李琛【摘要】@@ 中风后抑郁症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1].抑郁症是以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过低、情绪低落、意志减退4种症状为特点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多疑易惊、悲忧善笑、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等,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2].【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1(033)006【总页数】3页(P950-952)【关键词】抑郁症;卒中;并发症;综述文献;针灸疗法;中药疗法【作者】李琛【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743.306;R246;R289中风后抑郁症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1]。
抑郁症是以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过低、情绪低落、意志减退4种症状为特点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多疑易惊、悲忧善笑、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等,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2]。
1 病因病机研究中医学中无“中风后抑郁症”之病名,按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的记载。
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的六郁学说,认为以气郁为先,而后血、痰、热、湿、食等诸郁才能形成。
明代张景岳最早在《景岳全书·郁证》中提出“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的学说,并提出“郁由乎心”的观点,认为气机不畅、血瘀阻络为病机核心。
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认识可归纳为内伤、七情,其中既有中风之瘀血阻滞脉络,又有肝气郁结、情志不畅。
并且气滞与血瘀互为因果,加重病情,使中风病程雪上加霜,恶性循环。
中风后抑郁症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证属本虚标实,多虚实夹杂[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中风后抑郁是中风病后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病痛。
中医
在治疗该病上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综述当前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
床效果。
关键词:中风病;抑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风病已经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又称为脑卒中,发病率、
致残率较好高,主要表现为猝然昏倒,伴口角斜歪等出现半身不遂等症状[2]。
近
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
近几年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
杨晓华[3]通过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病因病机方面的临床研究,总结出脏器虚衰、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为中风后抑郁的病因,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是中风后
抑郁的病机关键。
2.中风后抑郁的辩证分型、治则
郑丽[4]通过对多例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分析研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舌脉等
中医证候总结出中风后抑郁的辩证分型及治则:①肝郁脾虚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祛痰开窍为主;②心脾两虚型,治疗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为主;③肝肾
阴虚型,治疗以滋养肝肾为主。
3.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3.1 针灸治疗:
金学峰[5]以电项针结合头针疗法作为试验组,以西药黛力新为对照组,研究
其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差异。
王亚丽等[6]采用
针刺结合百笑灸治疗中风后抑郁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邵莹莹[7]采用火针针刺头穴及背俞穴治疗中风后肝气郁
结型抑郁的临床疗效,将临床中45例中风后肝气郁结型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
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火针组)和对照组(毫针组)。
实验组取头穴(百会穴、
风池穴、风府穴、鱼腰穴、曲池穴、安眠穴、太阳穴)及背俞穴(心俞、肺俞、
肝俞、胆俞、脾俞、三焦俞),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选穴取神庭、百会、神门、内关、合谷、太冲、心俞、肝俞、行间。
通过研究,火针针刺穴位的方法治疗中
风后肝气郁结型抑郁的临床疗效更为明显,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代谢,调节
内脏功能,缓解神经血管受压。
程俊萍等[8]通过对针刺不同组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选出治疗效果最佳的穴位,将102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实
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内关组,实验组为百会组,针灸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对3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
分(NIHSS)、生活质量量表评分(QOL)进行统计学分析。
通过研究,2组在改
善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实验组具有
一定的优越性,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中风后抑郁症状;2组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
损及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当。
张丽华等[9] 采用调督通脑针法治疗患者焦虑症状,将 52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二
级预防药物治疗基础上,实验组加予调督通脑针法,对照组加口服草酸艾司西酞
普兰片,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
评量表(SAS),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
通过研究,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
患者的焦虑状态改善作用与艾斯西酞普兰片相当,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西
酞普兰片,且安全性好。
于学平[10]采用针刺膻中穴治疗中风后抑郁,将患者随
机分为观察组(应用膻中穴组)和对照组(未用膻中穴组)。
观察组在常规针刺
治疗基础上加膻中穴,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通过研究,膻中穴具有抗抑
郁作用,针刺膻中穴,可以调节气血、顺通经络,明显改善患者身体症状,减轻
患者抑郁状态,治疗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效果较明显。
杨继鹏等[11]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针刺+常规治疗,针刺穴位为人中穴、上星穴、百会穴、四聪穴、内关穴、极泉穴、风池穴、天柱穴,并根据治疗效果加减针刺穴位,;对照组予盐酸舍曲林片+常规针刺+常规治疗,取四聪穴、内关穴、极泉穴、风池穴、足三里。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方法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实验组醒脑
开窍针法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对患者的抑郁症状恢复更为明显。
于学平等[12]采
用调督通任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将56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
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
实验组采用调督通任针刺法治疗,对照采
用常规针刺治疗。
通过研究,调督通任针刺法是一种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有效方法。
林益全[13]采用“针刺十三鬼穴”治疗中风后抑郁,将 52例中风后抑郁患者,
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针刺十三鬼穴治疗,对照组
行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2个疗程治疗,每个疗程为10次针刺,从抑
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针
刺十三鬼穴实验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实验组针刺十三鬼穴效
果更为明显,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缓解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
中风后抑郁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王非等[14]采用
针刺配合耳穴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将88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
实验组行针刺+电针治疗,电针针刺选合耳穴,对照组采用西药盐酸氟西汀胶囊口服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药物副作用评分量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并比
较两组临床疗效。
通过研究,说明针刺配合耳穴电针是一种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有
效方法,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中药治疗
赵英霖等[15]采用培元涤痰开郁方治疗中风后抑郁,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
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
对照组行一般治疗,对照组行培元涤
痰开郁方治疗,温水煎服,1剂/天,疗程共28天;两组均于干预前、干预28天
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评价PSD
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含量。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给予培元涤痰开郁方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
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机体代谢。
有研究表明培元涤痰开郁方有一
定的抗抑郁作用,可以提高对神经的保护作用,都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可塑性发挥
抗抑郁作用。
小结
随着更多的学者加入中医药,并对中风后抑郁症状进行了的深入的研究,积
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文献的分析整理,发现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效果较明显,可以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其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成本低廉,在减轻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疾病痛苦方面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金亚,孙建华,徐修竹.中风后抑郁的早期预防现状[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77-79.
[2]乔冠莹,宋晓平.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7,35(01):75-77.
[3]杨晓华.中风后抑郁病因病机浅探[J].光明中医,2017,32(12):1802-1804.
[4]郑丽.中风后抑郁中医临床分型辨析治疗[J].光明中医,2015,30(05):1056-1058.
[5]金学峰.电项针结合头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6]王亚丽,姚力.百笑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95-596.
[7]邵莹莹.火针头穴及背俞穴治疗中风后抑郁肝气郁结型的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8]程俊萍,张桂波,张倩,焦志华,朱润佳,王晔静,林海,洪文顺,查姣杰.针刺不同组穴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2):1420-1422.
[9]张丽华,王艳君,薛维华.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6,57(18):1574-1578.
[10]于学平,杨才佳,张洁玉.针刺膻中穴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08):59-62.
[11]杨继鹏,赵红,刘璟莹等.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35例[J].河南中医,2015,35(02):270-271.
[12]于学平,孙桂萍.调督通任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3):273-275.
[13]林益全.针刺十三鬼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4]王非,潘微,李云芳.针刺配合耳穴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观察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9):1033-1035.
[15]赵英霖,杨朝燕.培元涤痰开郁方干预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2):2552-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