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共1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273a164bed5b9f3f90f1cc8.png)
一、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仁政、民重君轻 (2)哲学:性善论 (3)社会人际关系:养浩然之气、先
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的地位: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唐 以后被当作经典,尊为“亚圣”,并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孟子和荀子
荀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以礼为主,立法并用 (2)哲学:性恶论 (3)世界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的地位: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视为儒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集团的兴起、 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 而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知识点结构图
儒家
孔子:“仁”“克己复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 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人 之性恶”
百
道家 老子:“无为而治”
家 争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 说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及其主要思想。
了解时代背景
政治 :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的 崩溃、周天子权威的丧失等)和争霸战争为各 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 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经济:铁器和牛 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经济 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集团的兴起、 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为而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对于当时的历史意义:见课本 (2)对于后世的影响:见课本
本课重难点探究:为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政治 :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的 崩溃、周天子权威的丧失等)和争霸战争为各个 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 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质课件(33张)(共33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质课件(33张)(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16c96fa0975f46526d3e115.png)
3.义利观:先义后利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核心) 重民、王道 2.性善论
3.义利观:先义后利
“四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孟庙亚圣殿(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荀子档案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 赵国人。
思想体系庞杂,战国百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 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 响。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 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 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 相李斯。
2.性善论 3.义利观: 先义后利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墨子和墨家
墨家学派组织严密: 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 吃苦为尚。 成员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 (钜)子。是侠客的渊源。 帮助弱国,抵御强国,消弭 战祸,求取和平。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1.“兼爱”、“非攻”(核心)
2.“尚贤”、“尚力”
2.性恶论
环境 教育
荀子主要思想
3.治国思想:
“治之经,礼与刑。”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荀子
1.政治思想:
孔子
1.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2.哲学思想 敬而远之 3.教育思想
孟子
1.仁政(核心) 重民、王道
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 2.性恶论 3.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3.“节用”、“节葬”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共81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共8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6a9a41fed630b1c59eeb570.png)
趣味百家 孔子说: • 我仁; 荀子说: • 我义;
老子说: •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 战场上见高低!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 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 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民贵君轻 这是为什么?
思考:民贵君轻是不是真的体现人民的 地位比国君高了?孟子维护的是不是人 民的根本利益呢?
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影 响: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 3.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 《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孟子名言
•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身 。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夫。 •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子说: •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 战场上见高低!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 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 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民贵君轻 这是为什么?
思考:民贵君轻是不是真的体现人民的 地位比国君高了?孟子维护的是不是人 民的根本利益呢?
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影 响: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 3.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 《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孟子名言
•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身 。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夫。 •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1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7be28fb83d049649a66582b.png)
第2课
课标要求:
➢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何谓“百家”?何谓“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历史条件是什么?
1、根本的原因: 战乱纷争和社会大变革的局面,促成了 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2.春、战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 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3.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 的思想家。
材料二: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 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 天子。
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观点?
想一想:
墨家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有何不 同?
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 “兼爱”“非攻”的 思想?
①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兼爱”“非攻”的 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这则故事反映了韩非子持什么样的政
治观点?
治理国家的政策必须与时俱进,主张变法革新
学以致用
1.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B 夫”。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这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什么观点? 你同意谁的观点?
制天命而用之?
三 峡
2、墨家: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课标要求:
➢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何谓“百家”?何谓“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历史条件是什么?
1、根本的原因: 战乱纷争和社会大变革的局面,促成了 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2.春、战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 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3.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 的思想家。
材料二: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 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 天子。
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观点?
想一想:
墨家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有何不 同?
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 “兼爱”“非攻”的 思想?
①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兼爱”“非攻”的 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这则故事反映了韩非子持什么样的政
治观点?
治理国家的政策必须与时俱进,主张变法革新
学以致用
1.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B 夫”。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这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什么观点? 你同意谁的观点?
制天命而用之?
三 峡
2、墨家: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共81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共8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6a9a41fed630b1c59eeb570.png)
二、墨家:墨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1、“兼爱”(无差别的爱 2、“非攻”(反对非正 义的兼并战争)
3、“尚力”、节俭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战国后不被重视。
公元前440年前后,墨子约29岁时,楚国准备攻打宋国, 请著名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听到消 息后非常着急,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 壮弟子,帮助宋国守城;一面急急忙忙,日夜兼行, 鞋破脚烂,毫不在意,十天后到达楚的国都郢。墨子 对楚王说:“鲁班制造的攻城器械不是取胜的法宝。 大王如果不信,就让我与他当面演习一下攻与守的战 阵,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应后,墨子就用腰带 模拟城墙,以木片表示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 守战阵。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结果九次被墨子击破。 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鲁班认 输后故意说:“我知道怎么赢你,可我不说。”墨子 答道:“我知道你如何赢我,我也不说。” 楚王莫名 其妙,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墨子义正辞严他说: “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布置 好,我的大弟子禽滑厘能代替我用墨家制造的器械指 挥守城,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你 也无法取胜!”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楚王攻宋的念头, 楚王知道取胜无望,被迫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 鄙视富贵利禄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 主要思想
1、“齐物” (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 相同的) 2、“逍遥”(无所恃)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3、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从自然)
4、文学、美学成就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 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 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 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 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 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 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 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 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 春夏秋冬的交替运行。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 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 解脱,所以他在妻死这件 事上能够如此洒脱。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 (共31张PPT)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 (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c7814a60722192e4536f6f4.png)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 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 论基础。
战国——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孙膑和兵家 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孙膑都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 广泛吸收法家等思想
孟 子的主要思想------孟 子 的 性 善 论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
四端:
“仁义礼智根于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正因为人性本善,故要采用“仁政”,要用 怜爱之心,宽容之心对待别人。
孟 子 的 重 义 轻 利 思 想-----浩然之气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2.韩非子的思想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请思考:什么是法、术、势?
“法”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
“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势” 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 权威为前提。
2)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 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五经: 《诗》《书》《礼》
《易》《春秋》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 学派的另一代表,著 作有《荀子》。
思想体系庞杂,被视 为异端、战国百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 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 的影响。
荀子的主要思想
1)天命观: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的唯物论观点。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 性去改造自然界。
2)人性论:
性善论
舍生取义, “亚圣”, 先义后利 传统文化
性恶论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
战国——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孙膑和兵家 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孙膑都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 广泛吸收法家等思想
孟 子的主要思想------孟 子 的 性 善 论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
四端:
“仁义礼智根于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正因为人性本善,故要采用“仁政”,要用 怜爱之心,宽容之心对待别人。
孟 子 的 重 义 轻 利 思 想-----浩然之气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2.韩非子的思想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请思考:什么是法、术、势?
“法”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
“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势” 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 权威为前提。
2)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 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五经: 《诗》《书》《礼》
《易》《春秋》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 学派的另一代表,著 作有《荀子》。
思想体系庞杂,被视 为异端、战国百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 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 的影响。
荀子的主要思想
1)天命观: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的唯物论观点。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 性去改造自然界。
2)人性论:
性善论
舍生取义, “亚圣”, 先义后利 传统文化
性恶论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质课件(30张)(共30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质课件(30张)(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98010ccbcd126fff7050bf8.png)
巩固练习: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
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B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
C 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
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
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
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A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
C 的思想核心是
A.人民比统治者更加高贵 B.必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C.应当减轻剥削和压迫 D.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战争)春则废民 耕稼树艺,秋则废 民获敛……百姓饥
寒冻馁而死者,不 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 也。……虽在农与
工肆之人,有能则 举之。……天下之
百姓,皆上同与天 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墨 攻 》 发 行 期 海 报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成第就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地鸣位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第2课 战国时第期2课的战百国时家期的争百鸣家争鸣
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 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前770——前475 战国:前475——前221
百家争鸣局面:指春秋战国时 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岳麓版必修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 共25张PPT
![岳麓版必修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 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19794e22e3f5727a4e96255.png)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墨 子》。
组织严密,成员称为墨者, 领导人称为巨子。墨者的 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 (是侠客的渊源)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2、墨子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与孔子的“仁”对比 “非攻”是反对战国时期不义的兼并 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 “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 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阴 谋诡计大全。
五、孙膑与兵家
孙膑,其军事思想 被编为《孙膑兵法》一 书。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 规律,要注意利用和创 造有利形势,重视人的 作用。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 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 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3、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基础(道、辩证法、无为)
4、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 器
5、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仁”和“礼” ;为政以德。 孔子 春秋 敬鬼神远之;有教无类、“因
B、人性论:主张“性恶论”,后天教育
C、政治学说:主张治国应礼法并施,以礼教为 主
(3)影响:长期被视为异端;作为战国时期百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开拓思维】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亦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 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 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 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 卒 年 月 不 详 , 齐 国 人
,
52
五、孙膑与兵家家
1、军事思想:
(1)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2)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 的作用。
(3)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2、影响:
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53
学派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A. 庄子、韩非子
B.老子、孔子
C. 庄子、孔子
D.孟子、荀子
C
44
韩非子
四、韩非与法家
生卒年:(约公元前280—233年) 国籍:韩国人。出身于韩国贵族之 家。 履历: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成就:著有《孤愤》、《五蠹》、 《说难》等。战国后期的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王嬴政是他的忠实
“粉丝”曾说,若能见到此
26
学以致用
5.荀子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言 论反映的是
A.荀子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荀子反对暴政,主张实行开明统治
C.荀子的哲学思想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荀子认识到人可以改造自然
A
27
学以致用
7.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出地体现了他
①“性恶论”的主张
③ 义利观: 重义轻利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7
一、儒家 1、孟子
(1)思想主张
① 政治主张:“仁政”学说 (核心) ② 人性论: 人性本善 ③ 义利观: 重义轻利
(2)地位
18
孟子思想的影响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 一。” 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
• 宋国人 • 思想家 • 道家学派主要代表
37
三、庄子与道家 1、思想主张
(1)哲学观点: “齐物”,即万物齐一。
(2)人生态度:“逍遥”即对事物变化 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 须顺应自然。
38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 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 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 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 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 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 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 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 秋冬的交替运行。
思考题:
荀子的思想为何被视为 儒家的异端?他与孔孟的思 想有何区别?
25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代表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孔子 孟子
“仁”“礼” 性相近 “为政以德” 习相远
“仁政”学 人性本善 说
“民贵君轻”
“敬鬼神而远 之”
教育思想
义利观
荀子 礼法并施
人性本恶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 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 义利观(重义轻利)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 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①哲学思想(“道”、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 为而治)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 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3
百 家 争 鸣 出 现 的 原 因:
经济、政治、文化
4
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开始
生产力发展
经济发展
5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经 济迅速发展,为 学术文化繁荣提 供物质条件。
6
战乱不断
7
政治: 社会大变革和各 国纷争的局面促 成了思想自由的 社会环境。
8
孔子讲学图
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9
文化: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 的思想家,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
10
学以致用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11
学以致用
B 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 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大家好
1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 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 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 社会等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9
学以致用
4.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20
2、荀子
• 荀子(约BC313238),名况
• 赵国人 • 思想家 •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
② 人性论:
③ 政治主张:礼法并用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
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23
一、儒家 1、孟子 2、荀子
(1)思想主张
① 天人关系:
② 人性论:
③ 政治主张:礼法并用
24
(2)荀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 一致。在很长的时期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 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 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 具有深远影响。
②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③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④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B
28
学以致用
A 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 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 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 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 择善而居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 行。”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宁愿像神龟一样在烂 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40
2、影响:
庄子在思想史上有重 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 学方面也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
41
学以致用
12.下列观点,属于庄子的思想相符的是:
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
31
二、墨子与墨家 1、思想主张
(1)兼爱 (2)非攻、尚贤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32
二、墨子与墨家
1、思想主张
(1)兼爱 (2)非攻、尚贤 (3)尚力 (4)提倡节用、节葬
3、墨子思想的影响: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战国时 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33
21
一、儒家
1、孟子 2、荀子
(1)思想主张
① 天人观: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
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② 人性论: 人性本恶,但后天教育可
使人由恶变善。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
黑。”
——《荀子·劝学》 22
一、儒家 1、孟子 2、荀子
(1)思想主张
① 天人观:
B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
35
学以致用
1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 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谈论的问题不同
B
D、两人有矛盾
36
三、庄子与道家
• 庄子(约前369286),名周
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
45
1
(1)法、术、势相结合,建
、 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韩
非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子
的
(2)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
思 张变法革新。
想
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主
张
46
知识注解
➢韩非所说的“法”(基本),是指官府制定的 法律,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
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
所以他在妻死这件事上能够如
此洒脱。
39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到那里 表达心意,他们对庄子说:“楚威王愿意把国内的 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 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大王用锦缎 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 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 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
52
五、孙膑与兵家家
1、军事思想:
(1)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2)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 的作用。
(3)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2、影响:
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53
学派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A. 庄子、韩非子
B.老子、孔子
C. 庄子、孔子
D.孟子、荀子
C
44
韩非子
四、韩非与法家
生卒年:(约公元前280—233年) 国籍:韩国人。出身于韩国贵族之 家。 履历: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成就:著有《孤愤》、《五蠹》、 《说难》等。战国后期的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王嬴政是他的忠实
“粉丝”曾说,若能见到此
26
学以致用
5.荀子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言 论反映的是
A.荀子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荀子反对暴政,主张实行开明统治
C.荀子的哲学思想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荀子认识到人可以改造自然
A
27
学以致用
7.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出地体现了他
①“性恶论”的主张
③ 义利观: 重义轻利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7
一、儒家 1、孟子
(1)思想主张
① 政治主张:“仁政”学说 (核心) ② 人性论: 人性本善 ③ 义利观: 重义轻利
(2)地位
18
孟子思想的影响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 一。” 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
• 宋国人 • 思想家 • 道家学派主要代表
37
三、庄子与道家 1、思想主张
(1)哲学观点: “齐物”,即万物齐一。
(2)人生态度:“逍遥”即对事物变化 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 须顺应自然。
38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 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 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 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 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 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 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 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 秋冬的交替运行。
思考题:
荀子的思想为何被视为 儒家的异端?他与孔孟的思 想有何区别?
25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代表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孔子 孟子
“仁”“礼” 性相近 “为政以德” 习相远
“仁政”学 人性本善 说
“民贵君轻”
“敬鬼神而远 之”
教育思想
义利观
荀子 礼法并施
人性本恶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 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 义利观(重义轻利)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 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①哲学思想(“道”、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 为而治)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 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3
百 家 争 鸣 出 现 的 原 因:
经济、政治、文化
4
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开始
生产力发展
经济发展
5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经 济迅速发展,为 学术文化繁荣提 供物质条件。
6
战乱不断
7
政治: 社会大变革和各 国纷争的局面促 成了思想自由的 社会环境。
8
孔子讲学图
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9
文化: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 的思想家,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
10
学以致用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11
学以致用
B 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 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大家好
1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 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 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 社会等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9
学以致用
4.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20
2、荀子
• 荀子(约BC313238),名况
• 赵国人 • 思想家 •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
② 人性论:
③ 政治主张:礼法并用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
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23
一、儒家 1、孟子 2、荀子
(1)思想主张
① 天人关系:
② 人性论:
③ 政治主张:礼法并用
24
(2)荀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 一致。在很长的时期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 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 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 具有深远影响。
②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③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④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B
28
学以致用
A 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 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 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 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 择善而居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 行。”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宁愿像神龟一样在烂 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40
2、影响:
庄子在思想史上有重 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 学方面也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
41
学以致用
12.下列观点,属于庄子的思想相符的是:
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
31
二、墨子与墨家 1、思想主张
(1)兼爱 (2)非攻、尚贤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32
二、墨子与墨家
1、思想主张
(1)兼爱 (2)非攻、尚贤 (3)尚力 (4)提倡节用、节葬
3、墨子思想的影响: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战国时 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33
21
一、儒家
1、孟子 2、荀子
(1)思想主张
① 天人观: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
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② 人性论: 人性本恶,但后天教育可
使人由恶变善。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
黑。”
——《荀子·劝学》 22
一、儒家 1、孟子 2、荀子
(1)思想主张
① 天人观:
B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
35
学以致用
1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 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谈论的问题不同
B
D、两人有矛盾
36
三、庄子与道家
• 庄子(约前369286),名周
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
45
1
(1)法、术、势相结合,建
、 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韩
非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子
的
(2)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
思 张变法革新。
想
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主
张
46
知识注解
➢韩非所说的“法”(基本),是指官府制定的 法律,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
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
所以他在妻死这件事上能够如
此洒脱。
39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到那里 表达心意,他们对庄子说:“楚威王愿意把国内的 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 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大王用锦缎 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 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 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