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1. 引言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40-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系统,脑胶质瘤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级和二级为低级别胶质瘤,三级和四级为高级别胶质瘤。

脑胶质瘤的治疗和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级别、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总体健康状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脑胶质瘤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脑胶质瘤的诊断脑胶质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脑胶质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例如,通过基因测序可以确定肿瘤的分子亚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

3. 脑胶质瘤的治疗脑胶质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

手术是治疗脑胶质瘤的首选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切除肿瘤并保存患者的神经功能。

放疗通常用于辅助治疗,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

化疗和靶向治疗主要用于高级别胶质瘤,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靶向治疗药物针对肿瘤特定的分子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等,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4. 脑胶质瘤的预后脑胶质瘤的预后因肿瘤的级别、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总体健康状况而异。

一级和二级胶质瘤的预后相对较好,患者的生存率较高。

三级和四级胶质瘤的预后较差,患者的生存率较低。

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脑胶质瘤的预后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某些分子标志物如IDH1和IDH2突变、1p19q缺失和TERT启动子突变等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这些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5. 结论脑胶质瘤是一种复杂的脑肿瘤,其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挑战性。

人脑胶质瘤精准外科手术治疗及其相关发病机制-中华医学会

人脑胶质瘤精准外科手术治疗及其相关发病机制-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人脑胶质瘤精准外科手术治疗及其相关发病机制推荐单位推荐单位:湖北省医学会推荐意见:项目研究团队经历二十余年的研究,开展了人脑胶质瘤的精准外科手术治疗及其相关发病机制的研发及其在人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推广应用工作。

首先明确提出癫痫的出现可以视为肿瘤性病变中预后相对较好的一个指征的理念,对部分胶质瘤伴发癫痫的病人,在国内首次较全面阐述了其临床特征,并描述了其高发危险因素,并提出胶质瘤伴发癫痫与其病理类型、肿瘤生长部位及特征有关。

提出在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胶质瘤及其致癫灶,是治疗伴有癫痫症状的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首先阐明边缘系统脑胶质瘤的概念,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做了详细的阐述,总结边缘系统胶质瘤的手术经验。

首先提出使用立体定向仪等手段治疗胶质瘤引起的癫痫,并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发现了LRIG1、RND3和FTL对脑胶质瘤细胞侵袭、凋亡、增殖及多要耐药的作用及机制。

项目共发表20篇相关SCI学术论文,获湖北省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1次,获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培养全国各地进修医生300余人、博士生36人、硕士生60余人。

研究成果已经在全国30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推荐该项目申报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1)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待解决的问题: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最致命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及低治愈率的“三高一低”的特点。

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是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约占所有胶质瘤的50%,但其预后极差,即便是接受标准治疗,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也只有14.6个月,如何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临床上的重要难题。

脑胶质瘤进行精准外科手术治疗,是脑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方向。

而目前,国内外关于胶质瘤精准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相关临床证据证明精准外科手术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新进展

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新进展

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新进展人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大多数属恶性,预后差,胶质瘤组织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与其周围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很难全切,极易复发,术中使用神经导航、B超、功能磁共振及荧光显色技术,大大提高了肿瘤切除的彻底程度;术后联合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多方法联合治疗,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就人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新进展人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大多数属恶性,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25%,其中多形胶质瘤母细胞瘤(GBM)仅有3%左右,且中位生存时间仅12~18个月,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更短[1]。

可见其危害性之大,目前脑胶质瘤的治疗仍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本文就人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地位早已肯定,手术切除彻底程度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是预后的独立因素。

其基本原则: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即在最大程度保存正常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范围手术切除肿瘤病灶。

脑胶质瘤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与其周围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很难全切。

传统手术以影像学(头颅CT、头颅MRI等)资料为依据,肉眼下判断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其缺点显而易见。

微创意识的提高,术中手术显微镜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肿瘤病灶的切除率,降低了手术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但是显微镜的主要缺点是视角小,放大倍数增加后光度不足,然而神经内窥镜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弥补了手术显微镜的不足,虽然较之传统手术精准、微创,但仍难以达到肿瘤全切的治疗目的。

随着神经导航系统的研发和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在术中可对肿瘤病灶进行实时定位,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2]。

手术切除肿瘤的彻底程度关键在于导航的精度,而影响导航精度的因素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移位,尤其是肿瘤在大脑半球浅表位置的术中移位较为明显[3],许多学者在术中使用B超[4],解决了术中脑移位的问题,但其缺点是其断面影像和真实解剖有一定差异。

脑胶质瘤治疗新进展

脑胶质瘤治疗新进展
8 . 91
6 Ra mu sn SA,a e o , e e S, a ・ s se J misn DJ BrseJ p n
r gif ez acn rg at o e [ ] i l navcie openn w m n J . n nu t
Epd mi lRe 2 06, 8: 7 —5 . i e o v, 0 2 4 3
立体定 向放射治疗 ( R :R S T) S T借 助 于立体定 向装置 和影 像设 备使靶 区接 受
较 高剂 量 照 射 而 周 围正 常 组 织 受 照 很 低 。
1 李 明军 , 福 义 , 维 峰 , .2 I 子瘤 内 2 杨 王 等 15 粒
m 管新 生 的方 法 , 断 癌 细 胞 营 养 补 充 途 阻
3 0 2. 08
障(T ) B B 的作 刚 。联 合 化 疗 可 提 高 化
疗 敏感 性 。
组 织 间 质治 疗
5 祁 峰. 内 肿 瘤 的 立 体 定 向 放 射 外 科 治 疗 颅
[ ] 中国现 代药物应用 ,0 8 2 5 :8— J. 20 , ( ) 7
7 9.

永久植入治疗脑胶质瘤疗效 观察[ ] 中国 J.
误 诊 学 杂 志 ,0 88 2 )5 6 5 6 . 20 ,( 1 :0 2— 0 3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增 殖 , 到 治 疗 日的 。 达 总 之 , 胶 质 瘤 的 发 病 机 制 较 为 复 脑
随着影像技术 的不断进步 , 出现 r更先 进
2 J misn a eo DJ, elr V , s se S Th i RI Ramu sn A. e
终 止妊娠 。医务人 员应做 好孕期 宦 教工

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病死率极高。

在国内外,神经胶质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神经胶质瘤的研究和治疗也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将探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一、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为一种脑内胶质细胞肿瘤。

目前,对于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的认识。

但是,有学者认为,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等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目前已经证实,遗传因素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某些家庭中,患有神经胶质瘤的人数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同时,在一些单基因遗传疾病中,例如Neurofibromatosis(神经纤维瘤病)、Tuberous sclerosis(结节性硬化症)及Von Hippel-Lindau病,患者发生神经胶质瘤的几率也明显增加。

因此,遗传因素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神经胶质瘤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接触含有甲醛、苯、氯甲烷等有机化合物的人员,其患神经胶质瘤的风险明显增加。

此外,辐射也是神经胶质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接受过头部X线辐射或放射治疗的人员,其神经胶质瘤的风险明显增加。

因此,减少环境因素对神经胶质瘤的影响对于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三)免疫系统神经胶质瘤发生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有关,特别是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

一些学者认为,T细胞的抑制性功能降低,细胞因子水平失衡等因素是导致神经胶质瘤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新进展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科学家们对于神经胶质瘤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一)手术治疗目前,神经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还是手术切除。

但是,由于神经胶质瘤常生长在脑部较深的部位,且部分瘤体容易扩散,使得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脑胶质细胞瘤治疗进展

脑胶质细胞瘤治疗进展

提高公众对脑胶质细胞瘤认知水平
科普宣传与教育
通过科普文章、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脑胶质细胞 瘤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治疗进展。
患者支持与心理关 怀
建立患者支持组织,提供心理关怀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 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
倡导早期筛查与诊 断
鼓励公众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脑部检查,及早发现并 治疗脑胶质细胞瘤。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脑胶质细胞瘤中应用
提高药物靶向性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肿瘤部位,减少药物 在正常组织的分布,降低毒副作用。
增强药物疗效
纳米药物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增加药物在肿瘤细胞内 的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实现联合用药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同时递送多种药物,实现联合用药的效果 ,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
生存质量评估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如头痛 、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是否缓解或消失 。
采用标准化的生存质量评估量表,对患者的 生存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功能、心 理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
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分析
身体功能改善
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 功能和认知功能等身体功能得到 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精准度和安全性。
放射治疗技术及应用
常规放射治疗
采用高能X线或质子束等照射肿瘤 区域,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 长。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通过精确的立体定向技术,将高剂 量的放射线准确地投射到肿瘤组织 内,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同步放化疗
在放射治疗的同时给予化疗药物, 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化学药物治疗进展
PART 05
挑战与前景展望

脑胶质瘤药物治疗新进展

脑胶质瘤药物治疗新进展

【 A b s 眦 日G l i o m a i s t h e m o s t c o m mo n c a n c e r o f t h e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 b e c a u s e o f i t s r a p i d g r o w t h , s t r o n g i n v a s i o n ,
Hale Waihona Puke 有机溶剂 。包括新陈代谢类药物 ,如 :甲氨蝶呤 、
巯 嘌 呤 、6 - 硫 鸟嘌 呤 等 ;烷 化 剂 类 ,如 :亚硝 基 脲 物 的效 果发 现 替 尼 泊苷 抗胶 质瘤 作用 较 强 ,而 替莫
l e v e l s . Te mo z o l o mi d e a n d b e va c i z u ma b h a v e o u t s t a n d i n g e fe c t o n g l i o ma , a n d b e c o me t h e i f r s t - l i n e . Be c a u s e o f h i g h e ic f i e n c y a n d l o w t o x i c i t y , s o me e x t r a c t i o n 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c o me t o b e n e w me d i c i n e s f o r
r e c u r r e n c e a f t e r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h i g h f a t a l i t y r a t e ,Gl i o ma b e c o me s d i ic f u l t t o t r e a t .Be s i d e s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脑胶质细胞瘤治疗新进展

脑胶质细胞瘤治疗新进展

文献综述文章编号:1006-6233(2013)06-0929-04脑胶质细胞瘤治疗新进展李利伟(综述), 龙 江(审校)(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云南 昆明 650032)关键词院 脑胶质细胞瘤; 外科手术; 神经系统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3.06.051 按照2000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胶质瘤共分为十类,严格意义上讲,胶质瘤只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肿瘤,混合起源及不明起源的神经胶质肿瘤,共四类[1],由于恶性胶质瘤在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法,患者术后生命仍然不超过1年[2]因此在研究包括传统治疗方式的同时也在积极研究其他治疗方式。

1 外科手术治疗胶质细胞瘤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胶质细胞瘤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微创、微侵袭是新一代手术的重要标志,手术的热点主要是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各种影像新技术为引导的导航技术,损伤越来越小,手术安全程度越来越高。

1.1 功能导航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与手术实时影像神经导航:应用多模式影像融合技术,实现脑结构影像与功能影像的融合,引导脑胶质瘤手术,称为功能神经导航。

李严等[3]对26例中央沟附近的胶质瘤患者在神经导航指导下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l8例,近全切除8例。

术后出现偏瘫5例,3例出院前恢复;单侧肢体肌力减退7例,术后1月左右均逐步恢复正常。

证实神经导航定位下切除中央沟附近的胶质瘤,不仅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而且可降低术后致残率。

超声引导可明显提高手术全切除率,降低术后功能区并发症的发生率。

Letteboer等[4]报道应用术中超声能更好地显示术中的实时解剖结构.灵活的调整手术入路,解决了脑组织的漂移问题。

1.2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和术中功能导航及术中实时影像导航与术中唤醒的联合应用:YORDANKA N.YORDANOVA等[5]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和术中功能导航及术中实时影像导航治疗胶质细胞瘤WHO分级Ⅱ级17例患者,其中15例为颞顶部(语言区)胶质细胞瘤为最大程度的保留功能区而采用该治疗方法,具体做法是,术前行MRI确定手术范围和功能区手术方案。

脑胶质瘤放化疗进展PPT课件

脑胶质瘤放化疗进展PPT课件
题,研 究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以提高 疗效和降低耐药性。
利用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 力,开发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 疫苗等新型药物。
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放疗与化疗联合
通过同步或序贯应用放疗和化疗药物,实现协同杀伤肿瘤的效果, 提高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
解。
疲劳和虚弱
放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疲 劳和虚弱,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 睡眠。
脱发和皮肤损伤
放化疗可能引起脱发和皮肤损伤, 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影响
放化疗会给患者带来一定 的心理压力和焦虑,需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并进 行心理疏导。
社交影响
放化疗可能导致患者社交 活动受限,需要提供相应 的支持和帮助。
活质量。
放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 括恶心、呕吐、疲乏、头痛等,需密
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放化疗的疗效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位 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有关,需综合考虑制定治疗方案。
放化疗后仍需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 现复发或转移,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
对患者及医疗工作者的建议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 时完成放化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
发病机制与病因
01
发病机制
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 因素、环境因素、电磁辐射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病因
目前认为,脑胶质瘤的发生可能与长期接触有害 物质、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局灶性症 状(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和癫痫发作等。
放射生物学研究

脑胶质瘤的化疗现状及进展

脑胶质瘤的化疗现状及进展

脑胶质瘤的化疗现状及进展脑胶质瘤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医学难题,标准的手术切除后加放化疗都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对改善恶性脑胶质瘤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等新型抗肿瘤药的发现,靶向治疗、基因治疗、间质化疗等新式化疗手段的研究,使得胶质瘤的术后化疗发展也较迅速,疗效也在不断得到提高。

但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存在和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疗效,难以达到杀灭瘤腔残留肿瘤细胞要求,无法彻底根治。

也正因为如此,胶质瘤的化疗研究才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空间巨大,也是现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标签:脑胶质瘤;化疗1概况脑胶质瘤(Glioma)是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所有肿瘤的35.26%~60.9%,平均为44.6%[1]。

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因胶质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且多处于脑部重要结构,手术无法做到真正的彻底全切,基于其易复发性及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单纯手术治愈率低。

放射疗法除对髓母细胞瘤敏感外,对其他胶质瘤均不佳。

Stewat[2]实验发现手术后加以放疗和化疗,明显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

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肿瘤的耐药性以及化疗敏感性的个体差异,使得化疗药物的疗效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如何提高化疗药物对脑胶质瘤的杀伤作用已成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2主要常用化疗药物脑胶质瘤的化疗药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①亚硝脲类:目前亚硝脲类仍是恶性胶质瘤的首选化疗药物,如卡莫司汀(Carmustine,BCNU) 、司莫司汀(Semustine ,CCNU)、洛莫司汀(Lomustine ,CCNU)等,此类药与肿瘤细胞DNA 起烷化作用,阻止DNA修复,改变DNA和蛋白质的结构,作用于细胞增殖期及非增殖细胞。

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

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

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引言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脑的胶质组织。

胶质细胞是脑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微胶质细胞。

脑胶质瘤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本文将重点介绍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和治疗策略。

1. 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细胞学特征脑胶质瘤的细胞学特征是其最主要的病理特征之一。

根据细胞形态和分化程度的不同,脑胶质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混合型胶质瘤。

这些细胞类型的特征包括细胞核的大小、形态、染色质分布、核仁的数量和形态等。

1.2 分子生物学特征脑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也是其病理特征之一。

研究发现,脑胶质瘤的发生与一系列基因的突变和异常表达有关。

其中,最为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EGFR、PTEN、TP53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抑制凋亡和促进血管生成等。

1.3 组织学特征脑胶质瘤的组织学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细胞的排列方式、间质的含量和血管密度等。

根据肿瘤细胞的排列方式,脑胶质瘤可以分为弥漫性和结节性两种类型。

弥漫性脑胶质瘤的肿瘤细胞呈散在分布,而结节性脑胶质瘤的肿瘤细胞则呈结节状分布。

2. 脑胶质瘤的治疗策略脑胶质瘤的治疗策略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具体策略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2.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脑胶质瘤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可以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并缓解病情。

手术切除的原则是尽量去除可见的肿瘤组织,同时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

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脑胶质瘤,还可以考虑术后放疗和化疗。

2.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脑胶质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放疗可以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 结构,抑制其增殖和分化,延缓病情进展。

放射治疗通常在手术后进行,可以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2.3 化学治疗脑胶质瘤的化学治疗多采用放射敏感性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分裂,进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脑胶质瘤的综合临床治疗进展分析

脑胶质瘤的综合临床治疗进展分析

脑胶质瘤的综合临床治疗进展分析胶质瘤作为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等。

脑胶质瘤呈浸润性无限制生长,血供较丰富,这给治疗增加了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治疗。

本文主要对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标签:脑胶质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引言脑胶质瘤作为神经外胚层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颅内所有肿瘤中占的比例高达35%以上[1]。

因为脑胶质瘤呈侵袭性无限制生长,血供丰富,和周围正常组织也无明显的界限,故目前仍无根治方法,且复发率较高、治愈率较低。

因此,目前治疗该症的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基本只能起到延缓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作用。

以下主要就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手术治疗在治疗胶质瘤的多种方法中,手术切除是使用频率最高及最有效的一种,但难点是不但要尽量完全切除肿瘤,还要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

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神经功能缺失。

通过神经导航系统,术者可透视脑内结构,然后在开颅前模拟定位,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

术中实时定位,尽量减少或避免正常组织结构损伤,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

由于胶质瘤的生长具有浸润性与侵袭性,术者很难通过肉眼判断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界限,而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为胶质瘤定性、定位诊断提供了便利,包括MRI、MRA等影像技术。

除此之外,术中超声也能为手术治疗胶质瘤提供很大帮助,大大提升了肿瘤切除的准确性与成功率。

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主要有常规放疗、立体定向放疗及适形放疗等。

常规放疗只能针对肿瘤周边的脑组织,如果放射范围外存在肿瘤细胞,复发率则会较高。

立体定向放疗定位较准确,但因为高分级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其亚临床病变区域往往会超出影像所见病变范围许多。

至于适形放疗,可通过增加肿瘤放射剂量的方式,实现对肿瘤的局部控制,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对肿瘤侵袭范围的识别,这是其最大缺陷。

现阶段,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已成为一种常规,且早期放疗提高生存率的机率较大,但在放疗时机与剂量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2]。

脑胶质瘤治疗技术与进展

脑胶质瘤治疗技术与进展

脑胶质瘤治疗技术与进展脑胶质瘤发病率不高,但临床治疗疗效差,患者死亡率极高。

手术仍是胶质瘤治疗的主要手段,要尽可能做到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如何做到完全切除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之间完美的平衡要靠上述先进技术。

一、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无论患者肿瘤的级别或是类型,都要尽可能手术切除,并注意尽量把手术损伤降到最小。

以往对于功能区胶质瘤要保存传导束、切除肿瘤很难。

目前采取新的技术,如神经导航、神经功能导航、术中核磁共振、脑功能区定位、清醒麻醉手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术前手术计划等手段,为手术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导航技术利用红外线精确定位靶点,准确率高,误差一般在1 mm以内。

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与常规切除相比,应用导航后全切率由60%提升为82.7%,病残率由32%降为15%。

术中核磁共振图像融合后进行三维重建,再在导航下定位将肿瘤切除,还可以在神经病生理监测下行病灶切除。

功能区定位有利于保护功能,术中在神经电生理的监测下定位感觉区和运动区,语言区定位只能进行唤醒麻醉,在清醒状态下手术,不断测试语言能力。

将功能影像与术中磁共振影像融合后则可安全切除肿瘤。

目前最好的方法是进行高场强术中磁共振,可以行功能影像检查、代谢影像检查、脑血管状态测定,且图像清晰度高。

二、脑胶质瘤的放疗与药物治疗进展治疗脑肿瘤最大的问题是大多数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使用亚硝基脲类药物可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副反应明显。

替莫唑胺是一种治疗脑肿瘤的新型烷化剂,具有针对性强、特异性高,可透过血脑屏障,且副作用较小的特点。

除对原发性胶质瘤有效外,替莫唑胺对间变性细胞瘤和复发的胶质细胞瘤亦有一定的作用。

EORTC/ NCIC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573例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在放疗的基础上增加6周替莫唑胺(泰道)同步化疗和6个周期的辅助替莫唑胺化疗,与单独放疗相比,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1.9月(6.9个月对5.0个月,P<0.001),中位生存期延长2.5月(14.6个月对12.1个月,P<0.001),5年生存率达9.8%。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脑胶质瘤是一种主要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

它的治疗方法通常涉及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多种方法。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组织,减少肿瘤对健康脑组织的侵袭。

手术通常采用显微镜辅助技术进行,可以通过切除肿瘤组织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然而,脑胶质瘤通常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手术往往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术前辅助治疗,以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也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杀死手术切除后残留的肿瘤细胞。

放射治疗有时也可以单独应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

然而,放射治疗也会对正常脑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因此在剂量和治疗计划的确定上需要谨慎。

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的方法。

化学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进入全身循环,可以杀死远离肿瘤灶的转移细胞。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卡矽平、替莫唑胺、长春新碱等。

化学治疗通常与手术和/或放射治疗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脑胶质瘤对化疗药物的抵抗性较强,因此化疗的效果有限。

4.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中。

靶向治疗是基于研究发现脑胶质瘤细胞中存在特定的致病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的蛋白质,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这些致病基因或蛋白质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已经开发出一些针对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药物,例如透明质酸合成酶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和基因突变抑制剂(如特罗瑞必妥)。

靶向治疗的优势在于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较少的毒副作用。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身体的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

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

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王法勤1。

孙金龙2(1单县中心医院,山东单县274300;2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关键词:颅内肿瘤;胶质瘤;外科手术;放射疗法;药物疗法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09)38田112m2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

病死率高。

近年来其治疗方法有一定进展,疗效逐渐提高。

现综述如下。

1手术手术不仅可以直接切除肿瘤组织,缓解颅内压,迅速有效地改善肿瘤占位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且可获得的标本,对于明确肿瘤病理类型,进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手术治疗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更多肿瘤。

术前利用无创神经功能影像学检查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m)、脑磁图(MEG)或磁源性影像(MsI)与弥散张量成像(dD,n)可获得比较准确的颅脑显像。

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和术中实时超声准确定位病变,在唤醒麻醉下皮质电刺激定位功能区,根据病变浅部和深部功能边界、个体化手术,可最大程度地切除病变,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功能区,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悼“J。

近十年来,神经导航技术、锁孔神经外科技术在治疗脑胶质瘤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

美国和法国相继报告了应用神经导航机器人完成脑胶质瘤手术。

晏怡等”1应用神经导航系统治疗脑胶质瘤28例,王宏伟陋1应用导航微创手术结合激光光动力疗法治疗脑胶质瘤60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前,就影响神经导航精确性因素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靶点飘移上。

解决脑移位最好的方法是术中三维超声和cT或MR实时监测,达到定肘定位和导航,可使导航手术更安全、有效。

锁孔神经外科技术是凭借精湛的显微手术基本功,根据个体解剖及病灶特点设计手术入路,以最小的仓Ⅱ伤取得最好的手术疗效的一种手术方法…。

该手术术后并发症少,患者住院期缩短,节省了治疗费用¨1,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2放疗脑胶质瘤以彻底切除,术后放疗非常重要。

脑胶质瘤分为低分级胶质瘤(LGG)和高分级胶质瘤(HcG),前者包括I、Ⅱ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型、原浆型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一15%。

脑瘤研究与治疗的新进展

脑瘤研究与治疗的新进展

脑瘤研究与治疗的新进展脑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是由于细胞的异常增生导致的,影响了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治疗脑瘤的方法,但是对于诊断和治疗脑瘤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仍然备受瞩目。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和新进展的不断涌现,脑瘤治疗方案不断升级,疗效和临床预测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这些新方法:一、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治疗脑瘤的新方法,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可以转化为各种细胞类型,包括神经元和胶质元。

干细胞可以通过刺激生长和增殖诱导性增殖和凋亡以提高其治疗作用。

而且干细胞也可通过多种方式如引导其自生重建、细胞自杀等来使其对治疗起作用。

因此,干细胞治疗也成为了治疗脑瘤的新热点,但是该方法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二、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一种治疗脑瘤的新型药物,它能够通过作用于靶点来抑制或干扰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现今有多种靶点药物,其中kinase 抑制剂是一类重要的靶向药物,它们能够干扰调节信号传导功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

比如,最近研究发现了一个针对一种链式收缩胶束动力特定结构的微型抑制剂,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这是一个希望能够用作治疗脑瘤的新型抑制剂。

三、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脑瘤的方法,它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来攻击肿瘤细胞。

其中一种理念是采用 T 细胞治疗,其使用 T 细胞治疗癌症的原理是,将患者的 T 细胞从体内取出,再以益生菌的形式重新注射到体内,使其能够识别、攻击和消除肿瘤细胞。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四、微创手术: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脑瘤的微创手术治疗也日益成为了热点,比如脑内电切术,它是通过电流治疗肿瘤,消融癌细胞的过程。

这种方法利用微波治疗可以高效地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来消除肿瘤。

而且,由于这种方法不是传统的手术方式,因此相对来说可以尽量避免大量的创口与切口造成的外伤。

以上介绍了几种治疗脑瘤的新方法,不可否认,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脑瘤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这仍然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摘要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s,CNS)肿瘤的 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类标准,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可分为I-IV 级;从组织形态学角度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

手术切除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胶质瘤明确诊断、改善症状以及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脑胶质瘤;转录因子;免疫治疗截至目前,研究已经证明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失调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一些被认为可能是胶质瘤的重要的潜在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例如,Chen等通过对公共数据集的分析,发现N6-甲基腺苷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可以作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长链非编码RNA MAGI2-AS3(MAGI2 antisense RNA 3)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以及卡诺夫斯基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且MAGI2-AS3表达水平低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MAGI2-AS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1];Ghasemi等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胶质瘤患者来源的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表达升高且具有诊断特异性,可作为胶质瘤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2]。

MiRNAs是一类长度为17-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通过抑制信使RNA翻译或者切割信使RNA来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过程[3]。

Chen等用RNase A酶消化处理miRNAs后发现超过一半的miRNAs在RNase A酶消化处理三小时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3]。

循环miRNAs在煮沸、低或高pH值和延长储存时间等恶劣条件下仍保持结构稳定。

与信使RNA相比,循环中的成熟miRNAs在血浆和细胞培养液中是非常稳定的。

从临床诊断的角度来看,miRNAs的高稳定性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该优势决定miRNAs可以从包括痰、血浆和血清在内的临床标本中有效分离。

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miRNAs具有许多理想的生物标志物的特征,尤其是其固有的稳定性。

目前,已经有很多报道称,miRNAs作为血清生物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和靶向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 Ghasemi等报道miR-205是在胶质瘤中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具备作为胶质瘤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4]。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清或血浆中的循环miRNAs可以作为肿瘤和其它疾病监测、鉴定以及分级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例如,Roth等证实外周血中的一些特殊miRNAs可以作为胶质瘤的生物标记物[5]。

替莫唑胺是一种DNA烷化剂,作为胶质瘤的一线化疗药物,TMZ能够诱导胶质瘤细胞的DNA损伤并破坏DNA修复系统的活性,从而增加TMZ的细胞毒性并引起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能够修复细胞的毒性基团,是胶质瘤患者对TMZ化疗产生抵抗的重要原因。

影响MGMT表达和激活的信号通路则是TMZ化疗抵抗的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LncRNA FoxD2-AS1在胶质瘤组织中显著增高,并与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尤其是与TMZ诱导的药物反应相关。

FoxD2-AS1能够抑制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从而增强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抵抗能力。

在复发型胶质瘤中,lncRNA TALC可作为miR-20b-3p的分子海绵,并通过调节c-Met导致MGMT的表达上调,从而增强胶质瘤细胞对TMZ的耐药性[6]。

Zhang等人研究发现,与TMZ敏感组织相比,对TMZ耐药的胶质瘤组织中lncRNA SET结合因子2反义RNA 1(SBF2 antisense RNA 1,SBF2-AS1)的表达显著上调,表明SBF2-AS1与胶质瘤对TMZ的耐药密切相关[7]。

作者还提出,对TMZ抵抗的胶质瘤细胞可以分泌富含lncRNA SBF2-AS1的外泌体,这些外泌体可以将lncRNA SBF2-AS1运载至TMZ敏感的胶质瘤细胞中,进而促进胶质瘤的整体耐药性。

机制方面,SBF2-AS1可以以分子海绵的形式下调 miR-151a-3p,进而上调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4(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4,XRCC4)的表达并促进TMZ诱导的DNA损伤的修复[8]。

另一项研究表明,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相比,一些胶质瘤细胞系中 lncRNA UCA1的表达上调,并且UCA1过表达增加了胶质瘤细胞系中顺铂和TMZ的IC50,这些结果表明,UCA1与胶质瘤对这几种抗肿瘤药物的化疗术后抗性密切相关。

此外,miR-10a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诱导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抵抗。

另一项研究发现,miR-10a能够被lncRNA RP11-838N2.4吸附,RP11-838N2.4的过表达增加了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敏感性[9]。

LncRNAAC003092.1也可以吸附miR-195,导致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 2(tissue factorpathway inhibitor 2,TFPI2)的表达增加,而TPFI2则能够引起TMZ诱导的细胞凋亡[10]。

据报道,lncRNA P73反义RNA 1T(TP73 antisense RNA 1,TP73-AS1)在胶质瘤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其与胶质瘤干细胞干性的相关性受到极大关注[11]。

深入研究发现,lncRNA TP73-AS1不仅与核苷和蛋白质的代谢呈正相关,而且可以通过诱导醛脱氢酶1家族成员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family member A1,ALDH1A1)的表达来促进胶质瘤细胞对TMZ的耐药性。

LncRNA SOX2OT(SOX2 overlapping transcript)也是胶质瘤中的表观遗传调节因子,能够与ALKB同源物5(alkB homolog 5, RNA demethylase,ALKBH5)的去甲基化酶结合,使SOX2转录本去甲基化并促进致癌基因SOX2的表达,该过程与胶质瘤细胞的活力和细胞凋亡调控密切相关。

LncRNA SOX2OT通过诱导SOX2的表达来提高胶质瘤细胞对TMZ的耐药性,这与高表达SOX2OT的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不佳有关[12]。

LncRNAs对miRNAs表达的调节可调控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选择合适的药物类型和药物内化量对于化疗至关重要,因此,了解特定lncRNA的作用和潜在分子机制将有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

此外,建立靶向这些lncRNAs的策略可以为TMZ耐药的胶质瘤患者提供优化替代选择。

胶质瘤在手术切除后常规施行TMZ化疗和放射治疗。

最近研究已证明,放射疗法、质子束疗法和放射免疫疗法可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并减轻副作用;然而,接受放射治疗的胶质瘤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在调整照射策略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提升,因此,放射敏感性评估将有可能提高放射治疗效果并减轻有害的副作用。

LncRNAs可以通过调节多种细胞生物学进程影响细胞对放射的抵抗能力,包括DNA损伤、细胞凋亡、EMT和多种信号通路活性等。

例如,LncRNA XIST可以抑制miR-329-3p的表达,而miR-329-3p的下调会导致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REB1)的上调表达,在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同时诱导胶质瘤患者对放射治疗的抵抗。

LncRNA HLA复合物P5(HLA complex P5,HCP5)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敲低HCP5的表达能够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并提高其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LncRNA TPTEP1(TPTE pseudogene 1)已被证明在胶质瘤进展中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高表达TPTEP1的胶质瘤患者的总体存活率显著提升。

下调TPTEP1导致被吸附的miR-106a-5p减少,而miR-106a-5p的上调增加了胶质瘤细胞的干性以及对放射治疗的抗性。

对167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放疗后的荟萃分析发现,有8个lncRNA(LINC01447、AC004832.1、AC020659.1、AC087241.4、AC092343.1、AL157831.2、DISC1FP1和FAM30A)通过信使RNA依赖性方式调控胶质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1]Chen X, Zhou C, Wang CC and Zhao Y. Predicting potential small molecule-miRNA associations based on bounded nuclear norm regularization. Brief Bioinform 2021; 22(6):bbab328.[2]Ghasemi A and Fallah S.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of MicroRNA-205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Glioblastoma Multiform. Clin Lab 2017; 63: 1079-1088.[3]Das S, Extracellular RNACC, Ansel KM, Bitzer M, Breakefield XO, Charest A, Galas DJ, Gerstein MB, Gupta M, Milosavljevic A, McManus MT, Patel T, Raffai RL, Rozowsky J, Roth ME, Saugstad JA, Van Keuren-Jensen K, Weaver AM and Laurent LC. The Extracellular RNA Communication Consortium: Establishing Foundat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for Extracellular RNA Research. Cell 2019; 177: 231-242.[4]Yamashita S, Lin I, Oka C, Kumazoe M, Komatsu S, Murata M, Kamachi S and Tachibana H. Soy isoflavone metabolite equol inhibits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in a PAP associated domain containing 5-dependent and an estrogen receptor-independent manner. J Nutr Biochem 2022; 100: 108910.[5]Hong H, Zhu H, Zhao S, Wang K, Zhang N, Tian Y, Li Y, Wang Y,Lv X, Wei T, Liu Y, Fan S, Liu Y, Li Y, Cai A, Jin S, Qin Q and Li H. The novel circCLK3/miR-320a/FoxM1 axis promotes cervical cancer progression. Cell Death Dis 2019; 10: 950.[6]Zhou J, Wang Y, Zhang L, Chen Q, Zhu X, Jiang P, Jiang N, Zhao W and Li B. Engineered Exosomes-Mediated Transfer of hsa-miR-320a Overcomes Chemoresistance in Cervical Cancer Cells via Targeting MCL1. Front Pharmacol 2022; 13: 883445.[7]Yu H, Zheng J, Liu X, Xue Y, Shen S, Zhao L, Li Z and Liu Y. Transcription Factor NFAT5 Promotes Glioblastoma Cell-driven Angiogenesis via SBF2-AS1/miR-338-3p-Mediated EGFL7 Expression Change. Front Mol Neurosci 2017; 10: 301.[8]Lebel AA, Kisembo MV, Soucy MN, Hebert MPA, Morin PJ and Boudreau LH.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ticancer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bee venom and its components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Chem Biol Interact 2021; 347: 109622.[9]Xu N, Liu B, Lian C, Doycheva DM, Fu Z, Liu Y, Zhou J, He Z, Yang Z, Huang Q, Zeng H and Guo H. Long noncoding RNA AC003092.1 promotes temozolomide chemosensitivity through miR-195/TFPI-2signaling modulation in glioblastoma. Cell Death Dis 2018; 9: 1139.[10]Mazor G, Levin L, Picard D, Ahmadov U, Caren H, Borkhardt A, Reifenberger G, Leprivier G, Remke M and Rotblat B. The lncRNA TP73-AS1 is linked to aggressiveness in glioblastoma and promotes temozolomide resistance in glioblastoma cancer stem cells. Cell Death Dis 2019; 10: 246.[11]Wang H, Hu Q, Tong Y, Li S, Chen M, Wang B and Li H. LncRNA SOX2-OT regulates miR-192-5p/RAB2A axis and ERK pathway to promote glioblastoma cell growth. Cell Cycle 2021; 20: 2010-2020.[12]Tang T, Wang LX, Yang ML and Zhang RM. lncRNA TPTEP1 inhibits stemness and radioresistance of glioma through miR106a5pmediated P38 MAPK signaling. Mol Med Rep 2020; 22: 4857-4867.基金项目 2021南通市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面上项目B 立项编号:MB2021086通信作者张鹏,E-mail:*****************.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