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虽有嘉肴分析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doc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doc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分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

是故 / 学/ 而后知不足,教 / 而后知困。

知不足,而后 / 能自反也 ; 知困,而后 / 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 / 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 / 此之谓乎 ?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简单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间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改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 ”从这里能够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特别重视实践,要求把理解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经过行动来证明道理能否正确。

进行实践一定抱着现实主义的脚踏实地的态度,以清醒沉着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便错了,也不敢于认可,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质联系在一同,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这类自但是然的结论。

学习自己是一种实践活动,自然一定用脚踏实地的态度来对待,而不可以混杂使假或许骄傲烦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令人进步,骄傲令人落伍。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使的,两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相同也是现实的和实质的。

( 以《教师教课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联合课本课下说明稍作改正,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滋味甘美 ; 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利处。

因此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而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而后才能鼓励自己。

因此说“教”和“学”是相互促使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1)——实践出真知【原文】虽有嘉肴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3) 。

虽有至道 (4)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 (5) 。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 !说明】①本节选自《学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至于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礼仪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但他们的思考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帮助他们将零散的观点整合成有逻辑的论述。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掌握知识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体现出良好的礼仪素养。
2.结合课文注释,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对比、设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礼记》中的论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表达和论证的技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现代语境的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代礼仪文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礼仪场景,体验古代的礼仪之道。
-举例:分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中的对比和设喻,理解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语境理解能力。
-解决方法:通过注释、翻译辅助,结合教师的讲解,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虽有嘉肴》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虽有嘉肴》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3.句子解析:分析并讲解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4.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文化传承: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饮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6.课堂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学习《虽有嘉肴》,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古文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
2.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在了解古代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主旨,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高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互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清晰、准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拓展学习,善于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中对比修辞的基本概念。《虽有嘉肴》通过对比嘉肴与至道,阐述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修辞手法是古人常用的论证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文章通过对比嘉肴弗食与至道弗学,展示了实践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忽视实践可能导致的结果。
此外,我还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文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鼓励他们多读多练,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同时,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礼记原文及解析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礼记原文及解析

《虽有嘉肴》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归纳课文背景:《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词语解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主题思想:课文通过“嘉肴”与“至道”的比喻,阐述了教与学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强调了学习使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使人知道自己的困惑,进而自我反思和自强不息。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论证方法:课文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课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通过对比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结尾引用:课文结尾引用了《兑命》中的“学学半”,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总结《虽有嘉肴》是一篇论述教与学关系的经典文章,通过比喻论证和逻辑推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语言简练、意义深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

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

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

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能力: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分析: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三、教法积学法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

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

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

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

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教案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品尝嘉肴,引发了对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课文以嘉肴为喻,说明了学习需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深入到作者的思想。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和理解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

2.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让学生自由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1. 引言《虽有嘉肴》是一本介绍美食文化的书籍,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谱和相关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美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阅读这本书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

2. 教学目标在教学《虽有嘉肴》的过程中,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了解和尊重不同的美食文化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3.1 小组讨论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分享他们对于美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不同观点,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3.2 阅读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我提供了适当的阅读指导。

例如,我鼓励学生们先快速浏览全文,获取整体理解,然后再仔细阅读每个段落,找出关键词和主题句。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和重要内容。

3.3 写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布置了写作练习,让学生们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写作。

他们可以选择写一篇食谱,或者写一篇评论。

通过写作练习,学生们不仅可以巩固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4 视听材料为了增加学生们的兴趣,我还准备了一些与美食文化相关的视听材料。

例如,我播放了一些烹饪节目和美食纪录片,让学生们通过观看和聆听来了解不同的美食文化。

4.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一些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4.1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足在写作练习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他们缺乏组织和逻辑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前进行一些写作基础知识的讲解,例如如何进行段落分隔和组织结构的建立。

4.2 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视不够虽然教材中介绍了不同的美食文化,但学生们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人教版八下22.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下22.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装◆◆◆◆◆◆◆◆◆◆◆◆◆◆◆◆◆◆◆◆◆订◆◆◆◆◆◆◆◆◆◆◆◆◆◆◆◆◆◆线◆◆◆◆◆◆◆◆新星城西学校2018-2019学年度初二语文练习二十三 《虽有嘉肴》 知识点整理 2019-4-29 一、【原文】 虽有嘉肴,弗f ú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 āo 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能自强.qi áng 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yuè命》曰学.(xi ...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ji āo 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yuè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三、【注释】 ①本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r ú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zuàn 的。

②嘉肴:嘉:美好。

肴:带骨头的肉。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

⑥自反:自我反思。

⑦自强:自我勉励。

⑧善:好。

⑨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学(xiào):同“敩”,教导。

⑩其:表示推测。

11. 是故:因此,所以。

12.《兑.命》yuè,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教学相长、 五、问答: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

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选自《礼记》二则中的《虽有嘉肴》。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通过类比“虽有嘉肴,弗食”与“虽有至道,弗学”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蕴含的深刻道理。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但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的能力还有不足,尤其是对本文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并结合八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基本学情,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积累常用文言字词如:“虽”、“食”、“困”、“至道”等实词与“其”“也”等虚词。

2、掌握文言句式如:“故曰:教学相长也。

”的判断句与“其此之谓乎”的宾语前置句等。

3、了解《礼记》的文学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法,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教与学”的关系。

2、通过讨论法了解本文“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事说理的技巧并体会其妙处以及品味本文逻辑严密的语言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理解“教学相长”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学习要重视实践即实践出真知的正确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根据单元目标要求: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如下:)1、“教与学”关系脉络的梳理。

2、本文“类比论证”等论事说理的技巧的学习并体会其妙处。

(二)教学难点(根据八年级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解读的能力不足的基本学情,我将教学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相长”蕴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与实践出真知的正确观念的树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也要有节制地享用,更要注重品德修养。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课文寓意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寓意。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教学设备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美食分享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提到的美食。

然后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美食最美味?”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入课文《虽有嘉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朗读的准确性。

接着,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练习。

例如,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者用文言文表达现代汉语句子。

20、虽有嘉肴说课稿

20、虽有嘉肴说课稿

20、《虽有嘉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20课《虽有嘉肴》(板书:课题及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使用的这套新版的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七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可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方法与过程目标:在准确翻译文句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本课篇幅较短,内容浅显易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设置的,在已有的学习前三篇文言文的一些经验与基础之上,学生可以巩固并且更深入地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主要选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新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虽有嘉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虽有嘉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虽有嘉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虽有嘉肴《礼记·学记》〔两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二、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不能知其旨(旨: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长: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三、一词多义学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部编八下语文《虽有佳肴》(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虽有佳肴》(解析版)

《虽有佳肴》知识梳理重点字词:《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重点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3.教学相长也。

译文:教和学是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

4.教和学是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

译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然后知困.( )(3)非问无以广.识( )(4)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然后能自强.也D.教然后知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学完《虽有嘉肴》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答案】1.美好的,美味的困惑增长有时2.B3.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4.示例: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育别人,同时也增长自己的知识。

我们不能一成不变,要处处为师,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要以人为镜,改正自己的缺点,并在学习后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课《虽有嘉肴》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课《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课程讲解大纲
目录
• 课程导入 • 《虽有嘉肴》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与意义 • 写作技巧与特色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后作业与拓展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虽有嘉肴》是《礼记》中的一 篇,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篇经
典之作。
该文主要论述了礼的重要性,强 调了礼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
语言风格探讨
01
02
03
平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无华 丽辞藻,却能深入浅出地 阐述道理,给人以深刻启 示。
言简意赅
文章用词简练,语言精炼, 寥寥数语便能表达出深刻 的道理,令人叹服。
含蓄蕴藉
文章表达含蓄,不直接点 明主旨,而是通过比喻、 排比等修辞手法暗示,给 人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技巧总结
1 2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写作技巧与特色
修辞手法分析
比喻
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嘉肴弗 食不知其旨”,将美食比作高深的道理, 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理解。
对偶
文章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使文章更加优美。
排比
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弗之……不 知其……”句式,形成排比,增强语势 ,使文章气势磅礴。
06 课后作业与拓展
课后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
撰写课程心得
要求学生总结课程学习体会,反思学习过程 中的收获和不足。
拓展阅读推荐
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 深入了解相关主题。
小组讨论与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 会,促进交流与合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
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仿写和创作。
4.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虽有嘉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对比喻的深入理解,如何从表面的嘉肴联想到至道的追求。
-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通过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和文言文的实际意义。
-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设计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1.对于文言文难点部分的教学,我应该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讲解,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3.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词句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增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提炼和归纳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的核心素养。
5.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育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课文《虽有嘉肴》的词句、成语、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虽有嘉肴》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20 虽有嘉肴》优质课教案_1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20 虽有嘉肴》优质课教案_13

人教200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0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讲述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本篇古文同样以简短的文段从论证的角度提出“教学相长”的论点,旨在让学生明白不仅生活中可以习得道理获得感悟,同样学习也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2. 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初步了解文文言常识,积累古文字词释义,激发对古文的阅读和学习产生兴趣。

本文作为论述文,学生需要了解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

本文的学习将对第六单元的说明文,逻辑顺序的理解做初步解惑。

二. 学情分析1. 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跃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会产生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答题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通过熟记词句意义和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2. 对于简易文言文,实词的释义不可小看,应该以学生初步接触的视角来耐心讲解,多结合古意,有趣味地讲述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布置简单的实词解释,简易文言文给学生练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篇语文课文《虽有嘉肴》是八年级下册中的篇目,属于文言文课文部分,是以唐代岑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原文,经过删减、加工,去掉了原文中的很多句子和字眼,增加了仁宗皇帝的语言,再次描写了唐代八月中旬探花儿子回家的情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了文人士子对美食与美酒的向往和对亲情的感怀。

本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适合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符合现行教育政策,有利于以文育人。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言中的典故“东篱菊后逢君”,并加以运用。

2、理解赋的基本结构、特点及运用方法,以及对高峰的展现。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语言的剖析,了解古人的行事和品质,提高其情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文学艺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人文情感修养。

2、启迪学生对美食、美酒的向往和对家庭的感恩之情,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中典故“东篱菊后逢君”与作品内在联系。

2、分析文言文中语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言文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2、领会作者的用意,连接文言与现代,学以致用,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入文化背景,感受古代风尚的典雅景象。

2.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语言知识,了解文化典故,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文本意义。

3.学生分组讲解与比较文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与明清小说中有关饮食卉蔬的描述相呼应的情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文言文的趣味性和阅读的深度。

4.学生按照题目进行文言文作文,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文言文的与生活相连,并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一、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二、论述教和学的关系。 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 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 三、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脉络梳理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虽有佳肴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教学能相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 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
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采用道理 论证(又叫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尚 书·兑命》中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与学 相互促进的观点,让读者更加信服
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指 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他教导学生的教学实践都是一种学习, 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 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 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 方,并努力改进。
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
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 “大概说的就是……吧。”
•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 相成。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 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 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 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由人们熟悉的事物 推出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 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xiào ) 教学相长( zhǎng)
注意停顿(结合课后练习“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 3、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指的是《论语 》《孟子 》《大学 》
《 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 》 《 尚书 》《 仪礼 》《 易经 》《 春秋 》 。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 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 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 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 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 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 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 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 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 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 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 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 “知困”而“自强”。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 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 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 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 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 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 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 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67))我知其故勉困曰励此,:之然教谓后学乎能相说 “自长的此强也就…也促是…进这之反。个谓省道乎理”吧是?一种
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翻译即使
用鱼、(肉味做道的)菜甘。美
(1)虽有嘉 肴
好处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吃3好),,品虽美尝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最)好是的故道学理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பைடு நூலகம்所以,因此
不通,理解 不了。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实践出真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
小结
•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 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作比, 继而引出“ 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 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礼记》

文学常识
•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 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 部 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 小戴礼记》。与《 仪礼 》《 周礼 》合 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
的 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答,记述 修身作人的准则 。
• 2、《虽有佳肴》节选自《 礼记 》,它 又名《 小戴礼记 》, 儒 家经典著作之 一,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 论著的选集。相 传为西汉 戴圣 编撰。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 层层递进。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文章主题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 出真知的道理。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 “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