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检网络舆情反应机制研究
检察机关涉检舆情机制应对之我见
检察机关涉检舆情机制应对之我见涉检舆情是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刊播、发布的涉及检察机关、检察工作、检察人员的批评性报道、评论;由社会关注的突发性事件、重大案件等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涉检舆论热点;互联网站论坛BBS、博客、新闻跟贴等涉检网络炒作负面信息。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网络跃居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如何应对涉检舆情尤其是涉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检察机关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
一、当前涉检舆情引发原因从当前舆情发展情况看,一些事件往往都是最先发布于网上,通过网络快速传播,而后才出现于传统媒体上,究其引发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执法办案行为有失公允。
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在办案中违规、违纪办案,或者虽然公正办案,却未对案件办理情况及时向当事人反馈,造成一些失误和瑕疵,又未能及时或公正处理,结果与人们的期望值出现差距,被个别人乘虚而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快速传播和炒作,使事态陷入混乱,激起公众不满,进而导致负面的质疑、批评和过激言论大量产生,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如2009年5月13日,上海市民杨某在其博客上发表博文,因儿子在争执中被害而对上海某区院以故意伤害罪起诉犯罪嫌疑人袁某的决定不服,其认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袁某等人的刑事责任。
博文发表后,由于访问量较少,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9年6月17日,杨某聚集40余名亲属和同乡到该院大门口集体上访,拉出横幅,并在广场上哭闹,事后在多名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下,杨某等人才逐渐散去。
二是检察人员个人行为不当。
个别检察干警特权思想严重,作风霸道,说大话、空话,滥用、滥施检察权,给检察队伍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而在对待这些事情上,检察机关长期存在“家丑不可外扬、自身问题尽可能内部解决”的认识误区,让许多事情的真相得不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引起不明真相事实的网民在网上高度关注,或者有个别检察人员在日常生活中未注意自身行为,稍微行为有些不当便被不良用心人员加以“检察人员使用特权”加以炒作,从而放大了队伍形象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的治理与监管机制探索
网络舆情的治理与监管机制探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网络舆情的治理和监管机制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政府监管、平台自律和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探讨网络舆情的治理与监管机制。
一、政府监管政府在网络舆情的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究,及时了解社会民意。
同时,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权和责任。
此外,政府应加强舆情应对能力的培养,建立专业化的舆情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可以迅速应对各种网络舆情事件,避免舆情的失控。
二、平台自律网络平台在网络舆情的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台应加强对用户信息真实性的审核,建立完善的实名制和用户信用体系,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同时,平台需要加强对有害信息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平台还应加强对内容的分类和标签,提供更加精准和全面的信息。
三、公众参与公众的参与是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一环。
政府和平台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舆情监管工作。
公众可以通过举报违规言论、参与网络问卷调查、提供舆情研判等方式参与到舆情治理中来。
此外,媒体也应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及时传播舆情信息,引导公众理性对待网络舆情。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的治理与监管机制需要政府、平台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专业化机构,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平台应加强自律,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公众应积极参与舆情治理,发挥自身的作用。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治理和监管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线平台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新形式和新媒介。
网络舆情治理与监管机制也将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我们期待政府、平台和公众能够共同努力,推动网络舆情治理进入更加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为社会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涉检网络舆情状况及处置机制研究
察院检察 官上班玩游戏事件 。
现 实基础
最 高人 民检 察院关 于深入 推进 社 会矛 应当倾 听民众 的声音和诉 求 ,尊重 各种 《 ( 三) 建立涉检网络舆 情应对机制的 声音。在面临各种 涉检 网络舆论 的时候 , 盾化解 、 社会 管理创新 、 公正廉洁执 法的 检察机关 工作人员在行使检 察权时不 免 实施意 见》 第1 8 条明确要 求 : “ 进一 步完
或者信息被不 断评论 、 转播 、 分享 , 并逐渐 亿 , 较2 0 1 1 年底增加 了约 3 2 7 0 万人 。在 意夸大或歪 曲事实的情况 ,导致涉检 网
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倾 向性意见 。 涉检网络 互联网的规模和 社会影响力不 断扩大 的 络舆论对案件 本身的事 实以及证据 的认 舆情 具有 敏感度高 、 关注 度高 、 指向性强 信息化社会环境 下 ,涉检网络 舆情对检 识发生偏差 ,面对社会舆 论和检察权 的
制, 也就成 为了新形 势考量各级检察机 关领导人政治智慧和 司法能力的重要标 准。 关键词 : 涉检 网络舆情 ; 舆情处置机制 ; 司法独立
【 中图分类号: D F 8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1 4 1 6 ( 2 0 1 3 ) 0 4 — 7 5 — 0 3
各个环节 的全程化监督 , 涉检网络舆情也 为 ,更容易获得公众 对司法价值 追求的 制 , 引导舆论理性化 , 实现 社会主义 民主 J O A L 0 喇 L 1 0 N I z 0 A D M I N I ∽
心理 认同 ,进而产 生对司法 自由的信仰 法治。 ( 二) 涉检网络舆情的类 型 和依 赖 ,检察机 关执 法公信力 也将 得 以 笔者倾 向于将 涉检 网络舆情划 分为 更好地实现 。 两类 : 一类是涉及检察权的网络舆情。比 的监所检 察。另一类是 涉及检察官的 网 如“ 躲猫 猫 事件 , 涉及 到检 察权 运作 中 化与 司法独立的冲突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问题研究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问题研究[摘要]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一轮挑战,涉检网络舆情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
为此,作为检察机关要高度关注和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对涉检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后果认真加以研判,及早制定预警、预防和妥善应对措施。
须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以进一步增强检察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建立起有利于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制度与途径,确保使其成为促进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涉检;宣传;网络舆情;引导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开放、隐蔽等特性,一个细小的案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就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危机事件。
从“躲猫猫”到“欺实马”再到“邓玉娇”,不断激起的网络舆情漩涡已经向我们展现出当今网络舆论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
在网络已开辟出一个“平民化、广泛化、自由化的大麦克风时代”背景下,涉检网络舆情势必或已经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恶劣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工作开展和队伍建设。
因此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已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一、含义、特点“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涉检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及形象的树立有特殊的作用。
目前,涉检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论坛、新闻跟贴和影响日益强大的博客网站三种途径共同反映而形成,作为对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社会监督形式,涉检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的特点:1.对象的特定性。
即涉检网络舆情的对象只能是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与检察工作相关的人或事。
2.舆情的难控性。
指在网络媒体上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一旦出现非理性的涉检网络舆情,欲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
新媒体时代边检机关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新媒体时代边检机关网络舆情应对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绪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概述•新媒体时代边检机关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分析•新媒体时代边检机关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新媒体时代边检机关网络舆情应对实证研究01绪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迅猛,网络舆情对边检机关形象和声誉造成的影响日益突出。
边检机关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具有重要地位,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直接关系到其职责履行效果。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探讨新媒体时代边检机关网络舆情应对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提升其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边检机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和方法从新媒体时代背景出发,对边检机关网络舆情应对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人才队伍、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创新点首次将新媒体时代边检机关网络舆情应对作为独立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同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为边检机关网络舆情应对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和创新点VS02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概述定义: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是指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对某一事件、话题或政策等的关注、意见、观点和态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特点传播速度快: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至全球范围。
互动性强:新媒体平台使网民可以及时发表观点、互相交流,进一步推动舆情传播。
信息量大:互联网上信息海量,舆情信息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010*******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发展趋势•舆情事件频发,涉及领域广泛,如社会热点、政治事件、经济问题等。
•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影响力不断增强。
•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中的应用逐渐普及。
•影响•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网络舆情往往能够推动政府在某些事件上做出决策或改变原有政策。
•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不实信息或恶意舆论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
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研究报告
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针对当前社交网络上涌现出的各类网络舆情问题,对网络舆情处置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同时,本报告还对舆情处置的关键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以推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1. 引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舆情事件。
这些网络舆情事件不仅对个体用户和企业机构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还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带来了威胁。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对网络舆情处置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社交网络上迅速产生、广泛传播并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或话题。
它具有迅速性、广泛性、匿名性和传播性等特点,能够迅速引发公众情绪,并对个体及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 网络舆情处置的关键问题3.1 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舆情监测和预警是网络舆情处置的重要环节。
通过收集、分析和评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可以及时获取舆情动态,对有可能引发危机的舆情进行预警和防控。
3.2 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评估在处理网络舆情时,需要关注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机制,对舆情信息进行验证和筛选,可以排除误导性和虚假信息的影响,保障舆论的公正和客观。
3.3 舆情引导和应对策略面对网络舆情,及时进行舆情引导和应对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合理地引导公众情绪,及时发布官方舆论,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和处置舆情事件,可以降低舆情事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4. 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建设4.1 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在网络舆情处置中应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部门或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网络舆情处置进行规范和指导。
4.2 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网络舆情处置中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科技企业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科技创新资金和政策扶持,以提升网络舆情处置的效率和准确性。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为社会舆论的表达提供了更开放、更多元的平台。
但与此自媒体时代也带来了涉检网络舆情的频繁出现,给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和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影响入手,探讨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策略和方法。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影响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涉及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序良俗的舆情现象。
这类舆情往往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一定的影响。
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包括: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治理难度大等。
涉检网络舆情会对社会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如引发社会恐慌、损害当事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扰乱社会秩序等。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更加便捷。
一条涉检网络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迅速扩散,造成不良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理性、科学的应对和处置。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策略1. 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针对涉检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特点,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
可以通过建立舆情监测系统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引发社会关注和不良影响的涉检网络舆情事件。
2. 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建立健全的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是及时处理网络舆情的关键。
相关部门可以设立网络舆情处置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信息快速传递机制,在舆情事件爆发后迅速响应和处置,防止舆情的继续发酵。
3. 恰当引导舆情导向在面对涉检网络舆情时,要善于引导舆情的导向,引导网络舆情向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
可以通过正确的信息引导和舆情释疑,稳定网民情绪,缓解舆情压力,避免舆论的扩散和极端化。
4.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紧迫感,需要相关部门在平时加强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研究——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
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研究——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领域,网络舆情的波动更是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建立一套健全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法规不够明确。
现有法律法规还难以涵盖和解决新兴的问题。
其次,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由于监管职责的不分明,导致多个部门进行重复监管或遗漏了某些监管职责。
再次,监管能力不足。
技术手段滞后、监管人员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监管效果。
最后,网络舆情监管的法律责任难以界定。
如何确定舆情事件的责任主体,追究其法律责任,都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网络舆情监管所面临的挑战网络舆情的特点是速度快、传播广、影响力大。
这也给网络舆情监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首先,网络信息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无界限的信息集合,其真实性难以辨别。
其次,网络持续更新和快速变化,监管人员不可能实时监督和查看每个网站和每一条信息,这也会导致重要信息的遗漏。
再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监管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已经不再依赖人工炮制,机器人、算法等工具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监管难度成倍增加。
三、建立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的办法为了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需要采取以下几点办法:1.加强监管法规和法律责任的完善。
建立网络舆情事件的法律执法标准和责任界定机制,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2.加强技术手段和监管人员的能力。
通过购买先进的网络监控设备,整合发展国内的网络监管手段,提高网络舆情监管的能力水平。
3.加强信息智能化监管。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4.实现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的建立。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
分发挥网络的这个大平台的作用 .才能牢牢掌握检察
机关 话 语 主动 权 。在 网上 试 行 检务 公 开 , 检务 公 开 后 ,
应用 作 为对外交流和机关形象宣传 的基层院门户 网
站. 只有真正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 . 才能把为 民执法 的 检察形象充分展现 出来 .抢 占到化解 网络舆情危机的
现的总和。根据 2 0 年《 0 9 人民 日报》 与人民网
联合 进 行 的 网上 调 查 数据 . 8 . 有 79 %的网 民 非
常关注 网络监督 .当遇到社会不 良现象时 ,33 9. %的网 民选择 网络曝光。就此 ,人 民 日报》 《 评论指出 , 网络监 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 维护权益 、 鞭挞腐败的便 捷而有 效 的手段 当一个看似平常 的事件发生后 . 借助 网络的
推手 , 时 间 内就 可 能形 成一 个 严 重 的 公共 事 件 。 短 当前 网络 舆 情 的 主要 特 点包 括 以下 几 点 :
一
并 对 调查 处 理 结 果 继 续 发 表 意 见 网络 监 督 呈 现 出前
所未有 的强大态势 . 取得 了超乎想象 的效果 三是 网络舆情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网络新闻资 讯的客观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 .权威发布与小道消息 并存 , 真诚监督与恶意炒作 并存 、 人为制造轰动效应 与
关 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的理想平 台
二是对检察 网络 内容 建设重视 不够 当前 . 各地基
层检 察 机 关 在 全 面推 进 信 息 化 应 用 的过 程 中 网和办公办案应用上 . 而
21 0 0年第 6期{ 司法实务)总第 1 1期 / O
忽略 了互联 网的应用 ,特别是对检察法律宣传方 面的
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与机制研究
等 网络 舆论 领 袖 是 这 种传 播 模 式 的 主体 .这一 舆 论 场
域 的观 点 、 法 多 是原 生 态 的 。 想
在 其名 著 《 舆论 学 》 中提 出的 , 播 学 研 究认 为 , 们会 传 人
通 过 媒介 所 塑造 的拟 态 环 境来 对 现 实 的社 会 环 境 作 出
一
事件 、 为、 行 问题 等 发 表 言 论 , 能 或 已经 对 检 察 工 作 可
或 检 察形 象 产 生 重 大影 响 ,并 进而 形 成 具 有一 定 倾 向
性 的意见 的汇 总
一
、
建 立 涉检 网络舆 情 应 对机 制 的 现 实基础
( ) 眼 球 ” 应 : 法 机 关 和 司 法 案 件 已 经 成 为 一 “ 效 司
在 实性 世界 之 间嵌 入一 个 间接 的 、 虚性 的环 境 。
络舆 论 表 达多 元 化 和平 衡 的重 要 路径 。 目前 , 而 各级 检
担起 宣 传 法律 的 职 责 。 即检 察 机关 等 司法 机关 承载 着 塑造 法 治 拟态 环 境 的 重任 .检 察机 关 查 办 案件 的 同时
要 注重 发挥 媒 介 的 社会 教 育 功 能 .进 行 普 法宣 传 来 提
升公 民的法 制 意识 , 造 和谐 的舆 论 环 境 。 营 二 、 有 涉检 网络 舆情 应 对机 制存 在 的 问题 现
曩 检察前沿
责 编 :红 任 辑吴 梅
应对涉检 网络舆情 的现状与机 制研 究
文 郗 ◎ 琳 李 斌
近
络 舆 情 .是 指众 多 网 民通 过 互 联 网对 涉 及 检察 机 关 的
统 大众 媒 介构 建 , 构 建 的不 是 那 么严 整 和随 处 可见 . 但 随 着 网络 、 手机 等 新 传 播手 段 的出 现 .拟 态 环 境 ” “ 的功 能 被最 大 限度 的强 化 , 网络 舆 论 影 响 着 . 至 控 制着 人 甚 们 的行 为 19 9 9年 “ 法 治 国 ” 入 《 法 》 依 写 宪 以后 , 随着 我 国法 律 制 定 、 律 实 践 、 学 研 究 等 工 作 的不 断 深 入 . 国 法 法 我 已经 由一 个人 情 社 会 逐 步 向法 治 社 会转 变 。检 察机关 作 为法 律监 督 机 关 .是 运 用 和 实践 法 律 的 重要 机 关 之
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机制研究
来提升组员的执行力。 3 督促检查 , 、 监督是执行力的保障 ,提高班组执行 力是一个无止境 的过程 , 需要对工作进度和成效进行核 查 。四是要不断激励 ,通过不断激励实现持续改进 。激 励 因素的作用发挥是实行班组管理行之有效 的方法 ,建 立激励机制 , 为实行班组科学化管理提供动力。 ( 四)强化班组成员的意识与素 质 1 、提高班组成员素 质。班组长 的素 质高低密切关系 到一线 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因此 ,要做好班组长 的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等工作 ,全面提升班组长队 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做好选拔工作 。选拔综合素 质较高 的人才脱颖而 出争 当班组长。二是做好培训工作 。对班 组长开展多层次 、多渠道的培训 。三是做好考核和激励 工作 , 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激励并重。 2 做好班组队伍 建设 。班组管 理有其 自身的特点 : 、 群众性、直接性 、具体性和多元性 ,因此 ,对于班组人 员的管理 ,一是推行民主管理 , 集思广益 ,积极采纳 员 工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 ,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 用 。二是注重沟通 ,注重团结 。这里的沟通不仅仅是工 作方面的正式沟通 ,也包括工作之外的沟通 。三是注意 多发现优点、多表扬 、多激励 , 究工作方式、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机制研究
文/ 陈继 贤 章虹
摘 要 :当前 ,互联 网已经成 为我 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 ,情 感宣泄 、思想碰撞的重要舆 论渠道 , 直接 影响 社会主流舆论 ,成 为推进社会 变革的 强大力量 。同时 ,由于互联 网的交互性 、共时性 、开放性和跨地域 性等特 点 ,绕过 了传统媒 体运作 的控 制程序 ,特 别是 一些流 言.. 薛言和虚假 信息的通过 网络的放大和 蔓延 ,影响 了 政 治稳 定和社会安 定 。不断激起 的 网络 真情旋 涡已经 向我 们展现 出当今 同络舆论 的复杂态势和 巨大影响 ,如何应 对 网络舆 情已经成为检 察机 关必 须面对的一 项重大挑 战。 关键词 :涉检 i网络 I罔络 舆情 中图分类号 :D 2 .1 9 2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9 6 2 1 )0 9c一 37 0 0 9 1 6( 0 1 2 () 0 4 — 2 信息社会网络舆情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断推进司法 民主 ,才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贡献力 对检察机关而言 ,发挥检察职能 ,保护一方平安,服 量 。 务一方发展 , 必须特别重视互联 网及其网络 舆情的影响 第 二 ,网络舆 情对 检察 机关执 法办 案提 出了新 挑 力。归纳起来 ,网络舆情给检察工作提 出了三个方面的 战 。作为司法机关 ,检察机关是通过执法办案 , 来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方面 ,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执 新挑战。 第一 ,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 发展民主政治提出了新 法公信力提 出了新挑战。具体案件办错 了,伤害了人民 挑战 。随着互联 网的普及应用 ,人 民群众利 用网络表达 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执法就失去了公信力。发生在 临时性强奸案” 、杭州胡斌交通肇事案 、 各种诉求的情况将会更加普遍。检察机关在信息社会的 我省的南浔 “ 时 代条件 下 ,如何面对 发展社会 主义 民主政治 的新挑 乐清市钱云会通肇事案等 ,在网上引起 了广大网民的高 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 , 在检察工 度关注。这些情况说明 , 现在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不再是 作 中,必须主动发挥 网络的积极作用 ,畅通 人民群众的 过去那样 自成体系的内循环 ,而是时刻处于人民群众的 利益诉求 ,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切实保障人 民的 舆论监督之下 。另一方面 ,网络舆情给检察机关的执法 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监督权 ,推动解决人 民群众 办案能力提 出了新挑战。网络上存在大量对我们工作有 最关心 、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检察机关 只有不 价值的信息 ,这就为我们提高执法办案能 力提供了丰富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摘要:互联网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及丰富多彩、方便实用的应用形式决定其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阵地。
网络舆情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信息管控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政府要提高对网络舆情全面掌控的能力,必须以构建长效联动机制为目标,建立完善顺畅的信息运作体系,细化工作职责,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并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多维采集机制、快速反应的政府网络问政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研判、报送、反馈、处理机制,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与网络规范建设,善用新媒体,建设传媒互动的立体引导机制。
只有保障这些机制有效运行、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监测与引导; 机制Abstract: the Internet universality, real-time, and openness, sharing and interactive features and rich and colorful,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m to determine it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reflect public opinion. Network for the government’s public opinion social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control do real influence, the effect to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government’s ruling abili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contro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has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linkage system as the goal, set up perfect smooth information operation system, refining work duties,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echanism, the rapid reaction multidimensional government network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ask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network to analyze, submit, feedback, and processing mechanism, improve the working safeguard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network moral self-discipline and network standardization of construction,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new media, media interactive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leading mechanism. Only secure these mechanism effectively run, closely, and coordinated,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twork society.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and guidance; mechanism一、背景互联网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及丰富多彩、方便实用的应用形式决定其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阵地。
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本人在一家网络舆情监测公司工作,最近在进行一项关于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论文调研。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成为了许多机构与政府部门日常工作的必备环节。
而在信访领域,网络舆情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信访事件往往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这些事件如果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并引起公众的关注,就会对社会秩序和政府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信访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已成为政府和相关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缺乏有效的信息监测和评估机制当前针对信访网络舆情的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和抓取,这种方式效率低,成本高。
而对于信访网络舆情的评估,更是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手段,往往依靠人工主观判断,容易造成误判。
二、缺乏集中的应对机构和标准化的应对程序目前的信访网络舆情应对机制较为分散,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信访网络舆情,缺乏标准化的应对程序,导致了应对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缺乏主动引导和舆情疏导机制一些信访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关注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局限性和欠缺。
这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大信息公开和主动引导、疏导公众舆论等手段,来减少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然而目前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疏导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
综上,我们认为要解决信访网络舆情应对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并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信息抓取和分析,在评估方面引入量化的指标和模型。
另外,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标准化的应对程序,增强主动引导和舆情疏导机制,从而提高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效率和效果。
谢谢领导对本次调研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信访领域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此致敬礼!在针对信访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其他领域的做法。
例如,金融风险监测和管理,在过去几年中得以迅速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研究报告
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研究报告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及时监测、分析和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机制。
针对当前网络舆情迅速扩散、引发社会影响大的问题,研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重点探讨了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
现状: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和网络媒体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均重视网络舆情的治理工作,建立了一定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理机制。
各机构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设立网络舆情部门等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的全面监测和定期分析。
同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对不实信息和传谣等行为进行打击。
各级政府通过发布相关政策法规,规范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处理,维护社会稳定。
存在问题:然而,当前网络舆情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舆论场域广,对信息的处理和回应相对滞后。
因此网络舆情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其次,由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对于个别事件和谣言较难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回应。
此外,网络舆情治理中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沟通渠道,导致相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难以形成合力。
改进方法:为了推进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需要采取以下改进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机制,提升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情感识别等方式,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提供精准的舆情预警和处理建议。
其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处置和回应能力。
可以建立网络舆情处理中心,协调各部门的力量,采取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措施,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回应和处理。
此外,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的协同治理,形成合力。
可以建立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协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网络舆情治理的工作。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通过完善监测和分析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处置和回应能力,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的协同治理,可以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加强舆情应对、有效处置网络谣言、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的调研报告
“加强舆情应对、有效处置网络谣言、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的调研报告加强舆情应对、有效处置网络谣言、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媒体传播的迅速性,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的扩散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加强舆情应对,有效处置网络谣言,改善网络舆论生态,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网络谣言的情况、查明网络谣言的成因以及有效处置网络谣言的方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使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样本覆盖了不同年龄段、职业背景、地理分布的人群,共有1000份问卷。
实地访谈则选择了具有一定舆情管理经验的机构和个人进行。
三、调研结果1. 网络谣言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8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遇到过网络谣言,其中有42%的人曾经转发过谣言。
受访者表示最常见的网络谣言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疫情传播、商业竞争等话题。
实地访谈显示,网络谣言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谣言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对社会稳定和个人信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 网络谣言成因分析问卷调查发现,网络谣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获取的不确定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快、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监管等。
实地访谈还发现谣言制造者常常是出于故意捏造事实、传播恶意信息等目的,有时也是因为信息本身不完善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谣言的产生。
3. 有效处置网络谣言的方法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结果,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有效处置网络谣言的方法:(1)加强信息监管和引导,及时发布真实信息;(2)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3)引导公众正确使用网络,增强辨别谣言的能力;(4)加强舆情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回应网络谣言;(5)加强与舆情传播平台的合作,共同打击网络谣言。
四、调研结论本次调研结果显示,网络谣言现象日益严重,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论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应对机制
论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应对机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社会逐步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
作为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相对集中的部位,涉检网络舆情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正是由于涉检网络舆情的大量存在,使得检察机关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因此,如何研判与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成为新形势考量各级检察机关领导人政治智慧和司法能力的重要标准。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类型、特征。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方式,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舆情,尤其是涉检网络舆情,如何加强研判与应对机制,是新时期检察机关面临的新的课题。
为了总结经验,提高涉检网络舆情研判能力,逐步提升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笔者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界定,可将其先分拆开来,再组合观察。
“舆”是舆论,包括态度、观点、意见等;“情”是情绪,也有学者认为“情”是指“情况”。
网络舆情就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的、在网上传播的各种态度、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就涉检网络舆情而言,应该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
一般来说,这种倾向性意见多是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
检察机关一旦受到网络舆论的极大关注,也往往是因为一些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这也正是我们要重视涉检网络舆情的防范和处置的原因之一。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类型鉴于检察制度的中国特色,笔者倾向于将涉检网络舆情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检察权的网络舆情。
比如“躲猫猫”事件,就涉及到检察权运作中的监所检察;一类是涉及检察官的网络舆情。
这类舆情更多与检察机关的队伍建设相关,而不涉及检察权在司法程序中的运作。
涉检网络舆情研究
涉检网络舆情研究[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反应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涉检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不断出现,不断冲击检察机关的形象及公信力和执行力,微博客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给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战。
各检察人员应加强媒介通识教育的培训,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负面涉检网络舆情,把握“黄金四小时”原则,继续推行“阳光检察”,维护检察官和检察院的形象和公信力,使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实现。
[关键词]网络舆情;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4.85亿,2011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
[1]“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已悄然到来。
“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人们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发表言论,交换观点,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空间。
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舆论这把“双刃剑”,以有效控制舆情的导向及把握引导与干涉之间的度,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的实现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等问题,也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具有情绪化是舆情的特征之一,因此,舆情有时难免会缺乏理性,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正确的回应,正确引导舆情。
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国内对其已有研究,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的曾润喜博士提出的: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策略的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爆炸,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发布自己的观点,传达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匿名性也导致了有些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恶意攻击、诋毁他人等不良行为。
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入手,探讨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指的是在互联网上民众对某一事件、现象、行为以及政策等的舆论和情绪倾向。
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而网络舆情就是由这些观点汇集而成的一种大众情绪。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变化通常受到社会舆论、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路径多样,影响力广泛。
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至关重要。
二、网络舆情的监测网络舆情的监测,指对网络上舆情信息的搜集、分析和研判。
网络舆情的监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涉及到大数据处理、计算机技术、舆情研究、心理学等诸多领域。
目前,网络舆情监测主要通过软件技术来实现,其中,采用传统的关键词检索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更多的是采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来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网络舆情监测的过程中,需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方面,要以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准绳,排除那些虚假、夸大或者歪曲事实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信息的影响和传播力度。
因此,网络舆情监测需要通过专业分析人员的评价和数据处理来进行高质量的舆情报告输出。
三、网络舆情的应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指的是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有效、及时的回应和处置。
网络舆情的应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类型的舆情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针对谣言类舆情,需要采取及时辟谣的方式,通过权威媒体、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加强真相的传播,防止谣言继续扩散、误导公众。
对于热点事件类舆情,需要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积极回应公众关切,通过官方信息、权威解释等方式为公众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消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
面对网络生态 ,面对权利诉求 ,面对无时不
在 的舆论 ,一 些检 察机 关 出现草率 作 出结论 、信 息 公开 不及 时 、没 有在 第一 时间 和 网民直接 交流 等 方式 方法 上 的失误 ,稍有不 慎 就会卷 进旋 涡导 致 事态 逐步 升级 ,引起 网络 “ 民愤 ” ,甚 至 出现 舆 情 连锁效 应 。例如 内蒙古 阿荣 旗 回应 女检 察长 刘 丽 洁豪 车案 时 ,声 明刘 丽 洁 的 “ 车 ” 仅 为 豪
( )建 立 涉检 网络舆 情 反 应 机 制 的 紧迫 性 二
与必要 性
察机关采取了多项措施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取得 了很 好 的效果 ,例 如依 法及 时公布 事实 真相 ,满 足公众信 息需 求 ,主动 释疑解 惑 ,引领 网络舆 论 ,防止 舆论 危机 演变 成现 实矛盾 等 。但是也 存 在应对能力弱,方法措施不当等问题。找准存在 的主要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是制定和完善涉 检 网络舆 情应 对机 制 的前提 。
切相关 。各种公共 突发事件和网络媒体的高度发 达, 使得检察机关所面临的舆论环境 日 趋复杂多
变 ,往 往是 一个 细小 的案 件 ,经 过 网络 的发 酵 , 演变 为震 动各界 的社会 热点 事件 。如 何应对 新形 势 的舆 论 环境 ,消减 网络在 传导 负面 事件上 的渲 染 ,最 大 限度地 发挥 网络舆 情对 于法 治 的推 动作 用 ,成 为检 察机关 亟 须面对 的课 题 。
收 稿 日期 :2 1 - 0 2 0 1 1-5
性。传统媒体存在时问滞后 的局限,民情、民意
反映 到媒体 需要一 定 的时 间 ,报 纸 内容更新 的周
期以天来计算 ,电视以小时来计算 ,而网络在传 播速度上则是以分秒来计算 ,某一事件能在几秒
作者简介 :张亚力 ( 9 4 ) 女 , 16 一 , 云南 昆明人 ,昆明市 人民检察 院研究室主任 ,主要 从事刑事法学与检察工作研究 。 余 芳 (9 0 ) 女 ,湖北咸丰人 ,昆明市人 民检察 院干警 ,主要从事刑 事法学研究工作。 18 - ,
事件和云南 富源法官嫖宿幼女案 排名十三和十 五 。热 点领域 分 布 排 前 三位 的分 别 是执 法 不公 、 司 法 腐 败、 司 法 不 作 为,分 别 占 1. %、 74 1. % 和 1.% 。 从 大 量 的 案 例 中可 以发 现 , 53 36
检察 机 关 是 网络 舆 情 出现 的敏 感 地 带 ,是 “ 舆 情 危机 ” 的 频 发 区 域 ,是 不 折 不 扣 的 事 故 多 发 区。众多 网 民 通 过 互 联 网对 涉 及 检 察 机关 的事 件 、行 为 、问题 等发表 言论 ,对检 察形 象和检 察 机关 公信 力不 利 ,这也 正是 我们要 重视 涉检 网络
① “ 沉默的螺旋”是德 国传播学家诺伊曼提出的观点,她认为大多数 人在用 自己的态度作 出选择 时会有一种 趋同心态 ,当个 人 的意见与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 ,个人会产生孤独 和恐 惧感 。于是便会 放弃 自己的看法 ,逐渐变 得沉默 ,最后转 变 支持方向 ,与优势群体意见一致。这个 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 、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 , 形成螺旋式过程 。
舆情 的防范和处置 、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反应机制
原 因之一 。
减弱 ,但是 ,由于涉检 网络舆情对象 的特殊性 ,
舆 情对 涉检 案件 的关 注往 往并 不会 随 着时 间 的推 移 有所 减 弱 。网 民对 相关 事 件 的关 注 一直要 持 续 到事情 处理 结束 ,甚 至在 处理 之后 还要 持续 一段
一
博客 、播 客、微 博、Q Q群 等 ,按 照不 同的标 准 ,可以将涉检 网络舆情划分几种不同的类型 , 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涉检 网络舆情的特质。按照舆 情产生的影响可将涉检网络舆情分为正面涉检网
络舆情 和 负面涉 检 网络舆情 。正 面涉 检 网络 舆情 多是 官方声 音 ,社 会群 体可 能会受 到一 些潜 移默 化 的影 响 ,但真 正能形 成 网络舆论 危 机 的都 是负 面涉检 网络 舆情 ,本 文探讨 应对 和引 导措施 所针 对 的也 是 负面涉 检 网络舆情 ;按 照舆情 涉及 的 内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建立涉检 网络舆情 反应机制是巩 固检察 机 关法律监督地位 的需要。随着网络辐射力越来越 强 ,检察机关时常受到网络风暴的眷顾 ,正义网
2.% , 89 手机网民人数也迅速增长 ,达 23 .3亿
人。网络 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
的 “ 第四媒体” ,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
时间 。
建立 涉检 网络舆 情 反应机 制是 提高 舆论正 面 引 导能 力 的需 要 。 由于 涉 检 网 络舆 情 具 有 复 杂 性 、突发 性 、紧迫 性 、多变 性等 特点 ,很多 民众
往往不了解检察机关的办案程序而感性判断 ,曲 解检察机关的工作性质 。若缺失理陛、负责任 的 舆论分析和疏导 ,难免会出现起哄、攻击等宣泄
众媒 介 ,不关 注社会 舆论 ,不 重视 与媒体 的深 人 沟通 ,对 传媒 的报道 心存 顾忌 而刻 意 回避 ,而不 是对 公众 最想 要 了解 的事实真 相采 用正 面 的、积 极 的信 息及 时引导 ,导 致不 明事实 真相 的 网民在
有部分检察机关不能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涉 检网络舆情 ,反应滞后 ,没有在第一时间启动舆 情应对程序 ,澄清事实 ,表明态度 ,错过改变舆 情流 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 ,造成网民情绪的
内容摘要 :新形势下的舆论 环境要求检察机关提高处 置网络舆情危机 的能力。只有建立涉检 网络舆情反应 机制 ,敏 锐 地把握 、驾驭应对舆论的能力,及 时、坦诚地公开检务信息 ,才能培养人 民群 众对 司法权威 的认 同感 ,提高检察 工作 的执法公信力 ,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涉检 网络舆情 具有 以下 特点 :时效 性和 突发
传播的各种信息、观点、态度和情绪 ,一定程度
上是社 会舆 情在 互联 网空 间 的映射 。涉检 网络舆 情 是在 互 联 网 上 传 播 的涉 及 检 察 工 作 、检 察 机 关 、检 察人 员 的 意 见 、态 度 、看 法 等 方 面 的 总
( )不 能全 面 、准 确 、及 时地 掌握 涉 检 网 一
络舆 情
建 立 涉检 网络舆 情反 应机 制是 提 升对虚 拟 社
会管理水平 的需要。与传统媒体相 比较 ,涉检网 络 舆论 能在 一定 程 度上反 映 民众对 检 察工作 的意
见 ,民众 在揭露 问题 的同时 ,可 能会 将个人 局 限
、
涉检 网络舆 情现 状分 析
从 正 义 网调 查 公 布 的舆 情 热 度 排行 榜 来 看 , 8 % 的网络 热点 与政法 有关 ,而检 察机 关 的性 质 0 和地位 决定 了网民对 涉检案 件 、事件 相对 于一般
容可将涉检网络舆情分为涉及检察权的网络舆情
和涉 及检察 官 的网络 舆情 ,前者 例 如 “ 猫 猫 ” 躲
性 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信息相联系 ,并使之绝 对化 ,加之缺 乏理性、负 责任 的舆论 分析和 疏
导 ,会 动摇 更 多人 对社会 公 正 的信心 ,严 重影 响
根 据相 关数据 显示 ,截 至 20 09年 1 2月 ,我 国 网 民 规 模 已 达 38 亿 , 年 增 长 率 达 到 .4
2 1 年第 6期 N . 0 1 01 O 62 1
云南警 官学 院学报 Junlo u nn P l eOf e cdmy o ra fY n a oc fcrA ae i i
总第 8 9期 Sm8 u 9
涉检 网络舆 情反 应 机 制研 究
张 亚 力 ,余 芳
602 ) 524 ( 明市 人 民检察 院 ,云南 ・昆明 昆
南 商丘 赵作海 案 ”,云南 昭通女 科 长 检 察 院死 亡
相 同情绪或相 同观点 的人 ,进而放大某种声音 。 而拥有 不 同观点 的人 基 于 “ 默 的螺 旋 ” 理 论 , 沉 通常会选择不参与或更谨慎的参与,这会使得网
络 舆情 越来 越偏 向于某种 “ 网上 主流 ” 观 点 。 隐蔽性 和难 控 性 。 由于 网络 舆 论 的 匿名 性 , 网 民在 对某 一事 件进 行评 论 时 ,可 以随意用 一个 或 者 多个 I 或 者 匿名 发 表 言论 ,匿名 交 流 和 虚 D 拟 身份 令发 言者 不用 考虑 承 担社会 责 任 ,一 旦 检 察 工作 出现 偏差 或者 检察 队伍 出现 问题 ,网 民就 会 在 网络上 质疑 检察 机关 的 办案公 正性 。 特 定 型和持 续性 。一 般 的 网络 事 件随着 时 间 的推移 ,公 众 的视线 或者 注 意力有 可 能转移 或者
一
5 — 7
张亚力 ,余 芳 : 涉检 网络舆情反应机制研究
体之 一 。从 目前 的实 践来看 ,凡是涉 及 因素 的事 件 ,往往容 易形 成 网络舆情 ,检察机 关 的一些事 件本 身就 具有话 题性 ,极 易受 到广泛 关注 。但 还
( 四) 网络舆 论导 向把 握不足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 ,对检察机关既有正 面效应 ,也有负面影响 , 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 的负 面 冲击波 ,使 网上 舆 论 真正 反 映 民众 呼声 , 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正确引导是关键。当前部 分检察机关对舆论导 向把握不够,不积极应对大
正确声音 ,提高舆论正面引导能力 ,使之发挥正
确 引导 民众 的积极 作用 。 二 、涉检 网络 舆情应 对 中存在 的主 要 问题 为 了积极 应对 和 引导涉 检 网络 舆情 ,各级 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