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和后布莱希特戏剧中女性角色分析 --以《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和《心之所欲》为例
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
![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https://img.taocdn.com/s3/m/0df7115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0.png)
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一直是重要的创作主题。
通过对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文化中对女性的认知和刻画。
本文将探讨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的演变和变革,以及这些形象对社会和观众的影响。
首先,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在不同时代和文化中呈现出多样性。
古希腊悲剧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被动的、悲惨的,如《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中的约克忒瓦。
她们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中,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形象逐渐变得更加积极和独立。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像《仲夏夜之梦》中的赛琳娜和《威尼斯商人》中的波西娅这样的角色展现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敢。
她们在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剧情的发展。
其次,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对社会和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戏剧,女性形象得以展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例如,奥斯卡·王尔德的《无事生非》中的女主角塞西尔·卡多尔成为了女性解放运动的象征。
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挑战了当时对女性的束缚,为后来的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同样,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也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经典的希腊喜剧《女权角逐》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偏见和不公,引发了观众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也在不断变革和重塑。
在当代戏剧中,女性形象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方面,一些剧作家通过创作强大的女性形象来探讨女性的力量和自主。
例如,英国剧作家卡洛琳·奈奎斯特的作品《女巫猎人》中的女主角展示了女性的勇气和坚韧。
另一方面,一些剧作家也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刻画出更加真实和立体的女性形象。
例如,英国剧作家凯特·韦尔斯的作品《三个女人》通过三个女性的故事,展现了她们在不同年龄阶段面对的挑战和困惑,引发了观众对女性的共鸣和思考。
从熟悉到陌生——什克洛夫斯基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比较
![从熟悉到陌生——什克洛夫斯基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7d43b0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9.png)
从熟悉到陌生——什克洛夫斯基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比较王淏清【摘要】“陌生化”理论一直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戏剧美学家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具有一种将熟悉、众所周知的对象反映为奇特的、陌生的机制,不同之处是前者探讨艺术本质论,后者区分了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6(021)010【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什克洛夫斯基;布莱希特;陌生化;比较【作者】王淏清【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成县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19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从探讨艺术本质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他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纯粹性,同时他认为文学极少有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大约20多年后,德国戏剧美学家布莱希特在戏剧理论界也阐释了“陌生化”。
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具有一种将熟悉、众所周知的对象反映为奇特的、陌生的机制,不同之处是前者从文学作品出发,探讨艺术本质论,认为艺术作品高于历史和现实,后者区分了戏剧与现实的关系,认为戏剧艺术和现实、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陌生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是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主张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形式主义学派的思路和走向。
什克洛夫斯基关于艺术曾说过两句很著名的话,一句说:“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
”①另一句是:“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如果用工厂的情况来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纱的只数和纺织方法。
”②从这种表白中可以看出,什克洛夫斯基强调的是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文学艺术不仅要独立于创造者和欣赏者,同时也要独立于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及上层建筑,甚至还独立于社会生活。
《2024年布莱希特戏剧诗性特征研究》范文
![《2024年布莱希特戏剧诗性特征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316f7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3.png)
《布莱希特戏剧诗性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布莱希特(Brecht)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家之一,其作品以独特的诗性特征著称。
他的戏剧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还通过独特的诗性语言和形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性。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特征,探讨其创作手法和艺术价值。
二、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语言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善于运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诗句,将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种诗性语言既具有音乐性,又富有表现力,能够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
此外,布莱希特还善于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并转化为具象的诗歌形象,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三、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结构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结构独特,体现了他的艺术创新。
他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的、跳跃式的叙事方式,将多个情节和人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戏剧在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性时更加灵活和自由。
同时,布莱希特还善于运用讽刺、夸张等手法,使戏剧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四、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主题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主题主要围绕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展开。
他通过戏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弱点,使观众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还通过戏剧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观众对人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这些诗性主题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还具有普遍的人性价值。
五、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价值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特征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首先,他的诗性语言和结构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表现力,能够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人性问题。
其次,他的诗性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普遍的人性价值,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思考现实问题。
最后,布莱希特的戏剧创新了戏剧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六、结论综上所述,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特征是其作品的重要魅力所在。
浅析“大胆妈妈”的悲剧——读布莱希特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浅析“大胆妈妈”的悲剧——读布莱希特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https://img.taocdn.com/s3/m/db2e05d049649b6648d747ae.png)
浅析“大胆妈妈”的悲剧——读布莱希特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摘要:“大胆妈妈”靠战争过活,即是战争的牺牲品,又是战争的支持者,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同时,她更是战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射,极富有暗示色彩。
作者通过“大胆妈妈”这个悲剧人物的刻画,告诫我们“谁要想靠战争过活,就得向战争交出些什么”,以此来宣传和动员人民群众抵抗法西斯势力。
关键词: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反法西斯德国现代戏剧家兼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于1898年诞生在奥格斯堡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但是他很早就对自己出身的阶级感到憎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他曾在军医院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亲眼看到战争的残酷景象。
此时,他是站在和平主义立场上反对战争的。
1928年,他的剧作《三角钱歌剧》成功的演出,奠定了他作为剧作家的声誉。
1933年,希特勒篡夺政权以后,布莱希特流亡国外。
他初到丹麦,后至瑞典、芬兰,1941年到了美国。
流亡时期是他创作最丰富的阶段,他的代表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一部为反法西斯斗争服务的历史剧,创作1939年底流亡于瑞典期间。
布莱希特流亡瑞典期间,结识了瑞典女演员纳伊玛·维夫斯特朗。
她给布莱希特朗读了芬兰诗人约翰·路德维格·鲁内贝里的一首叙事诗《洛塔·斯维尔德》。
这首叙事诗以十九世纪瑞俄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随军女商贩的遭遇。
这个故事唤起了布莱希特的写作灵感,他要写一个剧本让维夫斯特朗主演,这就是日后被有些评论家喻为布莱希特最佳作品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产生的直接原因。
“大胆妈妈”这个称呼来源于德国十七世纪小说家格里美尔豪森的流浪汉小说《女骗子和女流浪者库拉舍》,并直接取材于格里美尔豪森的另外一部作品《痴儿西木传》。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共有十二场,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
那时,希特勒正在横行霸道,叫嚣战争,而作为德国“普通劳动人民喉舌”的布莱希特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这个剧本,其目的是借历史故事深刻地暴露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揭发战争贩子的本质,从而唤起人民起来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中国话剧简史
![中国话剧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34c3f6d8a58da0116c1749eb.png)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西方戏剧史-复习资料
![西方戏剧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184a95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c.png)
一、举例题(每题1分,共10分)根据戏剧时代来●根据所给提示,分别举例一位剧作家的姓名及其代表作;二、作品分析(每题6分,共30分) CNK 中国期刊网1、《美狄亚》形象分析《愚布王》比较《布朗德》中的布朗德和《彼尔金特》中的彼尔金特对比《秃头歌女》课件《到大马士革去》《野鸭》象征主义野鸭象征什么《地狱里的机器》戏仿式《犀牛》课件补充《鬼魂奏鸣曲》《贵妇还乡》怪诞表现在哪些方面二、作品分析(每题6分,共30分)1、《美狄亚》流派:古代希腊戏剧作者:欧里庇得斯剧情:美狄亚被丈夫伊阿宋遗弃,复仇后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
人物形象分析:美狄亚遭到背叛,因仇恨激起了极端的报复行为,但诗人对她仍表示同情。
在她身上,诗人展开了一幅动人的心理描绘:一方面是对与伊阿宋的无法遏制的愤怒,另一方面是对于孩子们的母爱,她是处在极度痛苦之中。
2、《愚布王》课件流派:超现实主义戏剧作者:阿尔弗雷德·雅里----法国诗人、剧作家。
生性放浪,行事怪谲,常常蔑视社会成法,干些惊世骇俗之举。
剧情:愚布王叛乱后,先后诛杀了贵族,将他们的财产、田地据为己有;又将法官们、财政官员全部扔进陷阱之中;而后自己亲自跑到百姓家中征税。
所设置的税收名目繁多,千奇百怪,引发国内的叛乱。
俄国人入侵,愚布王迎战。
因为一条壕沟意外使沙皇陷落,愚布王趁机躲过追杀,逃入洞穴。
遇上从皇宫逃出的愚布娘,与党羽们一起驾船驶向法兰西。
人物分析:愚布王凶暴、自负、可鄙可笑的人物,集愚蠢、残忍、怯懦于一身。
实际上他是贪婪无比的资产阶级的象征,为权势所驱使,不惜做出种种惨无人道的勾当。
剧作分析:《愚布王》因其粗俗的语言、尖刻的社会批评和纷乱喧闹而荒诞的场面而在戏剧史上独具一格。
众多评论家将其称作法国荒诞派戏剧的滥觞。
3、比较《布朗德》中的布朗德和《彼尔·金特》中的彼尔·金特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之哲学戏剧(19th后期-20th初期斯堪的纳维亚的戏剧)作者:易卜生《布朗德》剧情:牧师布朗德为了追求理想所产生的悲剧。
布莱希特名词解释
![布莱希特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d258a6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4.png)
布莱希特名词解释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鼻子,身子》、《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分钱歌剧》、《父亲》、《性格与命运》等。
布莱希特认为“表现主义”只能“打发闲暇时间”,因而他反对把戏剧当作正式的艺术来追求;而且把它看作是工业化社会的副产品。
他否定一切传统的表现手法,鼓吹用直觉来替代内心的真实体验,用全新的方法来创造舞台形象,并用陌生化的技巧制造意外的惊奇效果。
布莱希特的代表作品有:《高加索灰阑记》、《鼻子,身子》、《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分钱歌剧》、《父亲》、《性格与命运》等。
布莱希特的戏剧观点为历来所争论。
有人认为他把现实主义引向绝路,断言其“导致了一场革命”。
他本人认为现实主义要比表现主义更彻底、更伟大。
有人则说,戏剧的表现力更集中,感染力更强,戏剧因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更有生命力。
总之,布莱希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拓宽了西方戏剧表现领域,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技巧,成为20世纪戏剧表现的集大成者。
这部作品不仅被视为意识流戏剧的杰出范例,而且也是德国文学语言的精品。
正如许多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卡夫卡的作品中充满了隐喻。
同样地,在《变形记》中,变形的过程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
这种观念性的思维活动有时是简单直接的,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相当复杂的。
所谓思想或哲学,从根本上讲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加起来的总和。
布莱希特在《结婚,就是为了戏剧》(1922)中称这部作品为“讽刺喜剧”,他本人也宣称:“这个戏已经在写剧本和自传两方面成功地走到尽头了,下面应该进行风俗研究了……”在这里,戏剧对布莱希特已不再是副业,而是专业,是他的事业。
他已决心放弃通过戏剧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去寻找其他更好的方法。
他继续探讨戏剧的基本问题,即谁在写戏,谁在读剧本?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戏剧就是人物在“滑稽表演”中谈话,“人物们用大段大段的对白来交流感情”。
而且,戏剧需要不断地有对白,否则就不可能吸引观众,成为艺术。
《布莱希特戏剧诗性特征研究》范文
![《布莱希特戏剧诗性特征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7a6c2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0.png)
《布莱希特戏剧诗性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布莱希特(Brecht)以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闻名于世。
其戏剧诗性特征尤为显著,以社会批判、人性的探索、形式上的创新等为主要特点,对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特征,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特征(一)社会批判与人性探索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特征首先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人性的深入探索。
他的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的不公和矛盾,批判权力的滥用和阶级的压迫。
同时,他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抗争,以及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二)形式上的创新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特征还体现在形式上的创新。
他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叙事模式,将诗歌、散文、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戏剧风格。
他的作品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此外,他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艺术内涵。
(三)诗意表达与情感共鸣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特征还表现在诗意表达与情感共鸣上。
他的作品往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来自于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索,还来自于作品所表达的对于理想、信仰、人性的追求等普世价值。
三、布莱希特戏剧诗性特征的艺术价值布莱希特戏剧的诗性特征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力和持久的艺术价值。
首先,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为主题,揭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其次,他的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来的剧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最后,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普世价值如理想、信仰、人性的追求等,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布莱希特的生平与创作
![布莱希特的生平与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f92450552b160b4e767fcf91.png)
生平简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在20世纪德国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剧作家、诗人。1898年2月10 日生于南德奥格斯堡一个造纸厂主家庭。他终生献身于德国工人运动,却又从不讳言自己是“愿意把 无产阶级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资产阶级作家”。 191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断断续续学习过自然科学、医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曾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护理伤员,他以多才多艺和进步的政治态度,获得士兵信赖,1918年11 月革命爆发时,被选为当地士兵委员会成员。 战争与革命动荡过后,再次入慕尼黑大学,开始戏剧与诗歌创作。1922年,他的剧本《夜半钟声》 在慕尼黑剧院上演后,荣获克莱斯特奖。1924年,任柏林“德意志剧院”顾问。 1926年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院,结合创作实践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8年与女演员 海伦娜.魏格尔结婚。1933年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出走瑞士、法国,并于同年举家迁往丹麦,在斯文 德堡附近一个农舍里住了6年,这期间曾与布莱德尔、孚西特万格主编在莫斯科出版的德国流亡者杂 志《发言》。 1939年后经瑞典、芬兰再取道苏联去美国。整个流亡期间是他多灾多难的年代,也是他文学创作最 为多产的年代。1947年摆脱“非美活动委员会”迫害,返回欧洲,暂居瑞士,1948年定居柏林,和 夫人一道建立“柏林剧团”,实践他的戏剧主张。1956年8月1剧家、诗人。布莱希 特创立并置换了叙事戏剧,或曰“辩证戏剧”的观念, 是当代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 家。创作作品有《马哈哥尼城的兴衰》、《三分钱 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和《巴登的教育 剧》等。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 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 奖金。“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即 是布莱希特的名言,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 于柏林。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https://img.taocdn.com/s3/m/fbe358c3da38376baf1fae96.png)
传统戏剧
叙事剧
舞台化身为事件
舞台叙述事件
观众卷入并消耗观众的能动性 观众观察并唤起观众的能动性
使观众经历事件产生感情共鸣 使观众理解事件作出判断 用暗示手法保持感性
情节直线自然地稳步前进 表现世界的本来面目 用说理手法使感性变为理性认 识 情节曲线有跳跃 表现世界将变成怎样
布 莱 希 特 与 中 国 文 化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 梅兰芳合影(1935年)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也叫史诗 剧,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 初。 布莱希特敏锐地发现:两千年来的 西方戏剧理论一直把叙述性和戏剧 性对立起来。于是,他把戏剧分成 两个类型:传统戏剧(又叫做戏剧 性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 和叙事剧(叙事性戏剧)。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大胆妈妈和她的 孩子们》是一部为 反法西斯斗争服务 的作品,创作于1 939年底流亡瑞 典期间。
创作背景和目的
1938年希特勒取得党政大权和最高军事指挥权之后,为了 实现其侵略扩张意图,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进行了人事安排, 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全自己, 一方面同德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以图束缚希特勒的侵略 野心,另一方面又大量向德国贩卖钢铁,供它制造战争武 器。布莱希特创作这出戏的目的,在于告诫西方各国政府 放弃对德“中立和不介入政策”,不要幻想在同德国做买 卖中捞取任何利益,如他所说:“若要同魔鬼共进早餐, 必须有一把长勺子。”
家庭背景
贝尔托·布莱希特 1898 年 2 月 10 日出生在巴伐利亚的奥古 斯堡。父亲是一家造纸工厂的厂长,母亲在年轻时就为乳 癌所苦。
布莱希特童年时期,生活在手工匠的生活圈里,他家住所 的下层就住着一位锉刀工。小时候的布莱希特是个体弱的 孩子,由于先天的心脏疾病,他曾被送到疗养院修养,六 岁到教会国小念书,接受拉丁和人文科学的教育,小学毕 业后,他在1908年至1917年之间在奥格斯堡的皇家职业高 中(如今被称为 Peutinger-Gymnasium )学习,书还没读 完,他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匆匆毕业,获得战时高中毕 业证(Notabitur)。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3.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布莱希特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3.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布莱希特](https://img.taocdn.com/s3/m/5f8ba6d8ee06eff9aff80739.png)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Brecht,1896—1956〕,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
布莱希特出生于德国南德奥格斯堡一个造纸厂主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曾学习过医学、自然科学和文学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护理伤员。
后来他又进入慕尼黑大学继续学习,在学习期间,开始戏剧创作。
1922年,他的剧本?夜半鼓声?上演并荣获克莱斯特奖金,初步显示了戏剧创作的才华。
他先后担任过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参谋。
1928年他与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结婚。
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后,布莱希特被迫流亡国外,先后到过瑞士、法国等,后定居在丹麦长达6年时间。
1939年,他写了一篇具有总结性的戏剧论著?戏剧小工具篇?。
1948年秋,布莱希特重返德国,定居柏林,和夫人一道建立“柏林剧团〞,领导柏林剧团继续其史诗剧的实验,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有:?母亲?、?高加索灰阑记?、?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四川好人?、?论叙事剧?等。
布莱希特生活的时代是德国法西斯上台执政、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的时代。
当时的文艺作品充满着非理性和一些低级享乐趣味的内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由于受到思想控制而不能认识那个独特时代的真相。
布莱希特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责任感,以理性和科学为指导,强调文艺的战斗性和干预现实的功能,希望能把民众从麻痹的统治中解救出来,与现实抗争。
布莱希特一生中的最大奉献就是他创立了一种与欧洲传统完全不同的非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全新戏剧样式,即以“间离化〞为核心的史诗剧理论。
布莱希特以“间离化〞为核心的史诗剧不同于传统戏剧的样式主要就在于它是以“叙事性〞为主。
叙事性主要突出戏剧中的事件和理智等要素,它和传统的戏剧重冲突和激情以实现净化观众感情的目的不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通过对戏剧中事件和理智等要素的突出,来实现事件和理智本身给观众所带来的惊愕感,进而引起观众的震惊、思考与反思。
感觉结构与现实意义——析 浅雷蒙·威廉斯的悲剧理论
![感觉结构与现实意义——析 浅雷蒙·威廉斯的悲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7cd1b3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3.png)
艺术视界 ┃ The visual arts感觉结构与现实意义——浅析雷蒙•威廉斯的悲剧理论■ 秦 天摘 要:威廉斯的悲剧理论其实是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理论。
它立足于感觉结构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与目的两方面构建现代悲剧。
在内容方面,现代悲剧要表现属于现代人的感觉结构,其突出表现就是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在目的方面,现代悲剧要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服务,在技巧上打破资产阶级戏剧的幻象,要观众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问题,激发观众的行动欲望。
关键词:感觉结构;悲剧;威廉斯;布莱希特“感觉结构”是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
雷蒙•威廉斯在《电影序言》中讨论戏剧的惯例时提出它,并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加以完善。
这一概念与“经验”密不可分。
生活在某一社会的成员,必然对这一社会的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经验,而这一经验是不会那么容易地被其他社会的成员所具有的。
换句话说,感觉结构其实就是社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独特的生活经验,也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的“一个时期的文化”[1]p132 。
在西方社会的语境中,“悲剧”一般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戏剧体裁意义上的——特指起源于古希腊并流传至今的戏剧种类,一个是日常生活中的——特指真实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苦难事件。
这两个定义经常含混使用,以至于引起了理论家的不满,他们批评第二个定义是对悲剧的误用。
威廉斯则认为这两个定义应该是统一的,作为戏剧体裁的悲剧应该容纳作为普通人苦难事件的悲剧。
他不满理论家对真实悲剧经验的排斥,认为这造成了悲剧创作与实际经验之间的背离,使得悲剧越来越脱离人们的感觉结构,沦为“一种玩弄头衔和辞藻的游戏”[1]p42。
本文认为,威廉斯批判的传统悲剧观其实是一种资产阶级悲剧观,他倡导的悲剧其实是一种立足于无产阶级的感觉结构基础之上的悲剧。
以下对此分而论之。
一、传统的悲剧观与感觉结构的背离在威廉斯之前,西方传统的悲剧理论视古希腊的悲剧为“命运”悲剧,认为悲剧的主题就是个体人物的行动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中德《灰阑记》中“母亲”形象比较研究
![中德《灰阑记》中“母亲”形象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f484e38762caaedd33d4e4.png)
·80·2018年第1期总第127期No.1,2018General ,No.127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中德《灰阑记》中“母亲”形象比较研究摘 要:二母争一子的故事是很多国家文学作品出现过的文学主题,中国元代李行道也曾写过反映这一主题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在创作其戏剧《高加索灰阑记》时对中国版本《灰阑记》做了改编,但不同之处是布氏的这一版本对于血缘关系不再强调。
两部作品中生母、养母、主母的角色也有极大的不同,现对这四个角色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文化上的异同。
关键词:戏剧;二母夺子;血缘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46(2018)01-0080-04刘志超(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收稿日期:2018-01-16作者简介:刘志超,男,重庆秀山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一、引言进行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时,时常会发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题材、内容相似甚至是雷同的现象,“二母共争一儿”的题材就是一个实例。
《圣经·旧约·列王纪》有所罗门王断案的故事:两妓女争一子,所罗门王让砍为两半各拿一半,一女不忍,一女欣欣然,谁是生母一看便知。
《古兰经》先知故事集之中,苏莱曼大圣断案的故事跟这个所罗门王故事如出一辙。
[1]中德两部《灰阑记》同样也是二女争一子的主题。
灰阑两个字指的是石灰,用石灰画一个圈,不准里面的人出来,由圈内处于竞争关系的两人(母亲)的差异化表现,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不同人物心理,为判定者(即法官或包拯)判定是非曲直提供了决定性的依据。
中德两部《灰阑记》是有联系的,布莱希特的戏剧作品《高加索灰阑记》中,在戏中戏开始之前就通过剧中人直接点明,它改编自一个中国的传说。
2016年中戏舞台美术系考研真题及必看剧本
![2016年中戏舞台美术系考研真题及必看剧本](https://img.taocdn.com/s3/m/feb27fdc76eeaeaad1f3305b.png)
2016年中戏舞台美术系考研真题及必看剧本凯程老师为大家整理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一:名词解释费里尼:意大利导演,与新现实主义电影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
作品《罗马,设防的城市》《道路》。
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现。
戏剧性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
间离方法:“陌生化方法”是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瓦舍:瓦舍,是宋代的娱乐场所。
实际是宋代在空旷的瓦砾场上集聚的娱乐场所。
春柳社:中国文艺研究团体。
1906年中国留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黑奴吁天录》。
爱美戏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
简称爱美剧。
爱美戏剧运动使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最初的尝试。
客观镜头:电影术语,指客观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叙事镜头。
指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所看到的情景和事物。
闪回:又称“闪念”。
电影中用短暂的形象画面表现人物精神活动、心理状态和情感起伏的一种艺术手法。
舞台调度:舞台行动的外部造型形式,也叫场面调度。
它通过演员的体态、演员与演员以及演员与舞台景物间的组合,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或通过一组形体动作过程,构成艺术语汇,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
舞台监督:演出团体中的一种职务。
在戏剧演出过程中负责掌握舞台艺术各部门的总体组织与管理工作。
舞台想象:表演技巧术语。
指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时的创造性想象。
舞台情感:表演技巧术语。
指演员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所创造的想象的艺术情感。
二:简答题包厢:剧场观众席内的一种特殊的座位。
在欧洲从17世纪到19世纪,不论宫廷剧场、地方剧场或者商业剧场中,都有包厢的设置。
以供给社会的上层阶级观众使用。
(可带出例子)脚光:是“辅助光”的一种。
系由设置在台口边沿的小型槽灯投射的较弱的泛光。
布莱希特的“中国榜样”与《四川好人》的侨易之旅
![布莱希特的“中国榜样”与《四川好人》的侨易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c938942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1.png)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ee Section )第32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2 No.2Apr. 2021布莱希特的“中国榜样”与《四川好人》的侨易之旅谭渊(华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4)摘要:在1933年被)走上L P 之路后,德国作家布2希特借助来自世界文学中的榜样逐步廓清了 "流P 文学”的内涵’在侨居他国的岁月中,与异国文化的频繁交流也帮助布2希特越来越多地获得了来自异质文化的启迪’在此过程中,“中国榜样”尤其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促使布2希特将其酝酿多年的寓言剧更名为《\川好人#在布2希特逃P 于丹麦、瑞典、芬兰、美国的”子里川好人》的内容也随着时局变化而不断 地发生变化,从最初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斗争和尔虞我诈,逐步演变为影射政治时局,到后期则越来越多地折射出流P 者的艰辛与对人性、对生存策略的反思°而与剧中情节相呼应,流P 中的布2希特为渡过难关也一步步戴上了用于伪装的面具°因此,《四川好人》不仅折射出布2希特与中国文化的共鸣,也反映了他对流P 之路的深刻思考°关键词:流P 文学+布2希特+《\川好人》;侨易学中图分类号:151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3060(2021)02 - 0009 - 111933—1945年期间的纳粹统治对德国文化而言意味着一场空前的灾难。
大批不愿与纳粹为伍的 知识分子或被关入集中营,或被迫流亡海外。
然而,面对甚嚣尘上的法西斯势力,即便是那些逃亡海外 暂时获得喘息机会的幸运儿,也逐渐在漫漫长夜中失去了等待黎明来临的信心。
1940年,纳粹德国占 领法国后,心力交瘁的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在从法国逃往西班牙的途中自杀。
次 年2月,已辗转多国的传记小说大师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在巴西的寓所中自尽。
信息类文本之概括迁移题(学案及答案)
![信息类文本之概括迁移题(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11618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4b.png)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概括迁移题汇总一、溯源高考真题:(2021年全国新课标一卷)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 【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二、对比模拟题中优秀同类型题例:1.(T8联考模拟题)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
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
(6分)【答案】各位观众,大家好!你们现在有幸看到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我馆的镇馆之宝。
下面我给大家隆重推介这幅传世名画。
这幅画注重意境营造,是山水画上品:画作描绘了初秋时节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它的文学趣味浓厚,是文人画精品:画作不注重对山水实景的形模,而是强调画家的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意在表达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笔墨运用精美,是水墨画妙品:借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浓淡位置绘山川美景,并传达情感意兴,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极具审美意义。
画上题字作文,是中国画珍品:文和画直接配合,成为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的线条美相得益彰,也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体现身份意识1分,表达的条理性1分,每个特点1分,共6分)2.(神州智达省级联测2021-2022第三次考试)请结合文本内容,从材料三两副作品中任选一幅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①《溪堂诗意图》是一幅山水长方立轴长卷,山水重重叠叠不受限制地画上去,展现了自上品下的宏阔全景。
2016年中戏舞台美术系考研经验及参考剧本
![2016年中戏舞台美术系考研经验及参考剧本](https://img.taocdn.com/s3/m/f0c2c6f1910ef12d2af9e755.png)
2016年中戏舞台美术系考研经验及参考剧本下面是凯程学生为大家分享的考研经验,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我是“三跨”跨学校跨专业跨地域,2010年考了一次,当年分数线是315,我的成绩是332。
复试之后的第三天通知没有被录取。
2011年我又考了一次,但是自我感觉很不好,没有第一次考试那么好。
我在这里是想把我的经验教训讲出来以作前车之鉴,由于第二次的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所以我主要以我第一次考试的经历为参考依据。
首先我想强调一点的是:分数才是硬道理,充分准备才是真,任何的侥幸心理都是靠不住的。
其次,获得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想考上中戏不是易事也不是难事,要有多方面的准备。
最后,自信和坚持,因为很多考生坚持不下来,放弃备考甚至放弃考试的例子不在少数。
关于报考,很多考生都很关心这个问题。
单就表演系来说,每年报名的人很多,学校招的名额这几年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每年学校都招不够,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考生都过不了初试,要么是总分不够要么是单科成绩不够。
还有在审查考生资料时,有一些考生不具备报考资格条件而不能够报名参加考试,我在这两次考试的报名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要了解详细的报名情况最好还是多向研招办咨询。
关于专业课考试,“考什么”是所有人最密切关注的问题。
就表演专业来说,考试科目有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
专业课一就是大综合,涵盖了戏剧戏曲学里表演理论与实践的所有范畴,包括戏剧戏曲影视三大领域,还涉及导演艺术戏剧文学舞台美术等等多个方面。
针对大综合的复习,除了以戏剧大百科为主之外,多看书也是很重要的。
专业课二是欣赏与评论,看完一部片子之后对你自己赞赏的某位演员的表演艺术特色加以评论和赏析,字数不低于一千五百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要是说大综合的复习还需要死记硬背的话,那么专二需要的是平时的积累了。
我第一次考的时候专二130,我觉得不算高分吧。
很多朋友问我专二怎么答,有没有什么格式要求。
我自己是按照论文形式来答题的,但是是从评卷老师的角度来说,老师们其实是希望不拘一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莱希特和后布莱希特戏剧中女性角色分析
--以《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和《心之所欲》为例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目的
第二节研究意义
第三节研究现状
第二章布莱希特和凯萝·邱吉尔概述
第一节布莱希特戏剧特点及作品
第二节凯萝·邱吉尔戏剧特点及作品
1.主体范围的突破
2.戏剧结构的创新
3.间离手段的改进
4、布莱希特戏剧方法的继承(严谨风格、马克思主义辩证精神等)第三章“中断式”向多重拼接、并置的间离手法推进,女性形象由个性化向典型化转变
第一节《大胆妈妈》与《心之所欲》形象建构方法比较分析
1.《大胆妈妈》:战争背景下母爱与人性的沦丧
2.《心之所欲》:现代家庭关系里亲情的疏离
第二节《大胆妈妈》与《心之所欲》间离方法的使用
1.片段式拼接和对比蒙太奇手法:实现剧幕之间的非连续性组合
2.跨空间拼贴和并置:打破传统幕与幕之间的正常逻辑顺序
第三节《大胆妈妈》与《心之所欲》女性人物形象转变
1.特色个性化突出:贪婪母亲菲尔琳和懦弱女儿卡特琳
2.丰满典型化明显:冷漠的妻子爱丽丝的形象和叛逆女儿苏西
第四章单一叙事者向多重叙事者转变,女性形象由传统向颠覆发展第一节由单一向多向叙事者角度的创新应用
1.单一叙事者:《大胆妈妈》中单一的叙事者的运用
2.多重叙事者:《心之所欲》中叙事者实现灵活转换
第二节《大胆妈妈》中的传统角色和《心之所欲》中的颠覆者
1.底层贪婪母亲菲尔琳和懦弱顺从女儿卡特琳
2.“母性气质”缺乏的强势母亲爱丽丝和尊崇原始冲动的女儿苏西
第五章“单一”寓言式转向“多重”寓言式手法,女性形象呈现理性现实的向非理性化发展新趋势
第一节不同寓言方式是运用
1.戏剧整体呈现一个寓言,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2.戏剧各部分为现代生活的多方面寓言,揭示对于人生荒芜性探索
第二节女性形象由理性现实想非理性娱乐化转变
1.理性现实化:战争背景下贪婪逐利母亲的批判,形象更为教化服务。
2.非理性化:现代生活中冷漠母亲生存状态的评判,形象欣赏性更强。
第六章结语
比较小结:
人物形象塑造是戏剧艺术最核心的部分,它能推进戏剧艺术的发展。
布莱希特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家之一,一生都在倡导戏剧改革,提出了戏剧“叙事体”理论和间离理论。
凯萝丘吉尔是“第二次浪潮”作家,她的创作过程有着对于布莱希特叙事体创作方法的突破,对“间离化”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良,创新性的运用拼贴、并置等间离效果,作品也由单一的寓言方式向多重寓言方式转变,戏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为比较出布莱希特和后布莱希特戏剧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哪个效果更好,特选择了戏剧中同样性别,同样家庭身份的母亲、女儿形象进行对比。
布莱希特的《大胆妈妈》是其晚期作品,间离化方法运用成熟,其中塑造的“大胆”母亲形象及悲惨女儿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而凯萝丘吉尔的批判性的继承了布莱希特的“叙事体”理论,其戏剧作品《心之所欲》中也塑造了典型的“冷漠”的母亲和个性女儿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凯萝丘吉尔所代表的后布莱希特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的丰满、技法运用更为成熟,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实现了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人物形象,戏剧人物有个性化到典型发展,实现了女性形象整体由悲情、可怜到积极、自我转变。
本文通过比较布
莱希特的作品和后布莱希特的作品里女性人物的对比,探究叙事体戏剧创作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特点,找寻更好的人物塑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