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影像学

合集下载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跟骨的中部或后部。

影像学在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影像学表现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 X线片:X线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直观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在跟骨骨折中,X线片可以显示跟骨骨折线、骨片移位和关节面的受累情况。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更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显示骨折的三维形态和更详细的骨折线。

在跟骨骨折中,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和形态,对于复杂的跟骨骨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3.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更好,能够显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和关节囊的情况。

在跟骨骨折中,MRI 可以显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肿胀、积液和大块的软骨碎片。

影像学检查方法跟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X线检查:X线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快速地检查骨折的部位和大致形态。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轻微的跟骨骨折在X线片上并不清晰,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形态和移位情况。

CT扫描尤其适用于复杂的跟骨骨折和关节面受损的情况。

3. MRI:MRI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更好,可以显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和关节的情况。

MRI在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中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对于有关节面受损或伴有软组织损伤的患者。

跟骨骨折的影像学在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X线片、CT扫描和MRI来观察骨折的形态、移位情况和软组织损伤。

针对不同的病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跟骨骨折。

以上是关于跟骨骨折影像学方面的一些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影像基础】跟骨骨折影像学分型

【影像基础】跟骨骨折影像学分型

【影像基础】跟骨骨折影像学分型
Essex-lopresti分型:
基于X线分型,以跟骨侧位和轴位X线为依据,于1952年根据是否累及距下关节,把跟骨骨折分为舌形和关节塌陷两型骨折,并根据移位程度各分成三度,可评估跟骨骨折的大体移位情况,简单方便,但不能确切判断关节面损伤情况。

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包括跟骨结节骨折和累及跟骰关节的骨折;
Ⅱ型: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原始骨折线多经过关节后半部或内侧部;根据继发骨折线的走向,又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型骨折;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又可将这两种类型的关节内骨折分为Ⅰ-Ⅲ度。

Sanders分型:
基于CT分型,根据冠状面的CT扫描,从冠状面上跟骨后距关节面最宽处,从外向内分成三等分,形成四部骨折,而将跟骨关节内骨折划分为四类型和不同亚型
Ⅰ型:所有未移位的骨折,关节内骨折移位<2mm,无论后关节面骨折线多少;
Ⅱ型:骨折明显移位(≥2mm),后关节面含一条骨折线两个移位骨折块。

根据原发骨折线位置可分为ⅡA、ⅡB和ⅡC;
Ⅲ型:骨折明显移位,后关节面有二条骨折线三个移位骨折块,又分为ⅢAB、ⅢAC和ⅢBC3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凹陷骨折块;
Ⅳ型:后关节面为四部分及以上移位骨折,包括严重粉碎性骨折。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是指跟骨(calcaneus)发生断裂或骨折的一种损伤。

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冲击或意外伤害导致的。

了解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跟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方法通常情况下,跟骨骨折的诊断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射线、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

- X射线:X射线是诊断跟骨骨折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X射线可以观察到骨折线的位置、形态和类型。

常用的X射线检查方法包括正位X射线、侧位X射线和斜位X射线。

-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信息,包括骨折线的方向、分段和移位情况。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手术治疗。

- MRI:MRI适用于评估跟骨骨折的软组织损伤,如关节周围组织损伤、韧带损伤等。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折的稳定性,并指导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的选择。

影像学表现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系统具有差异。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分类系统及其影像学表现。

Essex-Lopresti 分类系统Essex-Lopresti 分类系统将跟骨骨折分为三个类型:关节面骨折、体骨折和过度翻转骨折。

- 关节面骨折:关节面骨折是指跟骨关节面骨折的损伤。

影像学上表现为关节面碎裂或压缩性骨折。

通过X射线或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关节面的损伤情况。

- 体骨折:体骨折是指跟骨的骨折,不涉及跟骨关节面。

影像学上表现为跟骨的骨折线,可以是横向骨折、纵向骨折、螺旋骨折等。

- 过度翻转骨折:过度翻转骨折也称为Chipppendale骨折,是跟骨底部的骨折。

影像学上表现为骨折线经过跟骨底部,并伴有距离骨折边缘较大的距离。

歌德法则歌德法则将跟骨骨折分为四个类型:全骨折、关节面分离、顶隆突骨折和距骨骨折。

- 全骨折:全骨折是指跟骨的完全骨折,骨折线经过跟骨的三个主要支撑点:跟骨关节面、顶隆突和距骨。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目录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目标二、跟骨骨折的定义与分类2.1 跟骨骨折的定义2.2 跟骨骨折的分类三、影像学检查方法3.1 X线检查3.1.1 传统X线片3.1.2 特殊投影3.1.3 X线片的解读方法3.2 CT扫描3.2.1 CT扫描的原理3.2.2 CT扫描的应用3.3 MRI检查3.3.1 MRI的原理3.3.2 MRI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四、跟骨骨折的影像表现与诊断4.1 X线影像表现4.1.1 骨折线4.1.2 关节间隙4.2 CT影像表现4.2.1 骨折线的清晰度4.2.2 关节面的平整度4.3 MRI影像表现4.3.1 骨折线的清晰度4.3.2 关节软组织伤害的判断五、治疗方案选择与手术规划5.1 保守治疗5.1.1 手法与技巧5.1.2 治疗效果评估5.2 手术治疗5.2.1 手术适应症5.2.2 手术方案选择5.2.3 手术后护理六、并发症与预后评估6.1 早期并发症6.1.1 感染6.1.2 骨不连6.2 晚期并发症6.2.1 跟腱短缩6.2.2 关节僵硬6.3 预后评估因素七、附件附件1:跟骨骨折X线片示例附件2:跟骨骨折CT扫描示例附件3:跟骨骨折MRI图像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 X线片:医疗影像技术中,通过将X射线穿过患者身体,然后利用X线的透射、吸收和散射原理,通过记录或产生的连续或不连续的影像图像来显示和诊断2.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连续的X线扫描图像采集并使用计算机重建,以人体内部的横截面图像。

3. MRI:磁共振成像,利用电磁波和磁场的相互作用,通过探测人体组织中水、脂肪等活动粒子的运动状态,来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技术。

以上是本文涉及的附件和法律名词及注释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更多信息,请参阅附件内容。

根折的影像学表现

根折的影像学表现

根折的影像学表现
根据根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不同,其影像学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主要
有以下几种:
1.简单根折:根部直接断裂,影像学表现为在根部出现一条明显的线
性缺损,代表根的断裂部位。

2.成角型根折:根在某个位置发生明显的弯曲,造成压迫和挤压,影
像学表现为在根部或弯曲处出现一条缺损或畸形。

3.双折及多折型根折:根部出现多处折曲或断裂,影像学表现为在根
部或多处出现不连续的线性缺损或畸形。

4.根管型根折:在根管内部发生断裂,造成根管内部出现空洞或裂隙,影像学表现为在根管内部出现黑色或白色的缺损或畸形。

不同类型的根折在影像学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图片分析的时候需
根据病情的不同,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影像学摘要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骨折,多发生于剧烈扭伤或跌落引起的外力作用下。

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引言跟骨骨折指的是跟骨部位发生的骨折,包括跟骨体骨折和跟骨关节骨折。

跟骨是足部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折会对步行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跟骨骨折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在X线片上,跟骨骨折的表现如下:1. 跟骨体骨折:跟骨体骨折通常呈横行骨折线,位于跟骨体的骨折线两侧松质骨呈碎裂状。

骨折线的位置和角度可以帮助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2. 跟骨关节骨折:跟骨关节骨折是指骨折沿跟骨及其关节面的部位发生。

骨折线的形态和位置可以帮助确定骨折类型和是否伴有关节内积液。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图像,特别适用于复杂的骨折情况。

CT扫描可以帮助确定骨折的分段和骨折线的详细形态,提供精确的三维重建图像,有助于手术规划和导航。

MRI检查MRI检查可用于评估跟骨骨折的软组织损伤,包括骨膜撕裂、韧带损伤和关节囊损伤。

MRI对于复杂的骨折和伴发损伤的评估非常有价值,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骨折的整体情况。

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跟骨骨折需要综合考虑骨折线的形态、位置和角度,以及骨折的分段和伴随的软组织损伤。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结论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于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扫描和MRI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医生可以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跟骨骨折,影像学,X线检查,CT扫描,MRI检查。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影像学第一章导言●定义:________跟骨骨折是指跟骨的骨折现象,通常由外力作用于足部引起。

●目的:________本文档旨在详细描述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及分级方法,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二章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采用直立台 X 线拍摄静态图像●正侧位 X 线片评估跟骨骨折的位置、类型和严重程度2.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和立体的骨折信息●适用于复杂骨折,特别是关节面骨折的评估3.MRI检查●用于评估软组织损伤、关节囊和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适用于高能损伤、关节面骨折或疑似软组织损伤的患者第三章跟骨骨折的分类与分级1.依据骨折线的位置●横行骨折●斜行骨折●纵行骨折2.依据骨折的严重程度●闭合骨折:________骨无外露●开放骨折:________骨折伴有皮肤破裂3.分级●依据骨折疗效的指南,根据跟骨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第四章跟骨骨折影像学表现1.常见骨折表现●骨折线的断裂●骨段的错位与脱位●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骨折线附近的骨髓水肿2.关节面骨折表现●关节面的形状改变●关节周围软骨和韧带的损伤第五章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请参考附带的影像学资料。

第六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骨折:________ 骨折是骨骼断裂现象,可由外力作用于骨骼引起,导致断裂、错位或移动。

2.跟骨:________ 位于脚背的最大骨骼,连接脚踝和脚趾。

3.影像学:________ 通过使用X线、CT或MRI等技术,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组织进行非侵入式的检查和诊断。

跟骨骨折影像学ppt课件

跟骨骨折影像学ppt课件

鉴别诊断
跟骨骨刺
多见于跟骨结节处,X线平片可见 骨质增生,但无骨折线。
跟腱炎
疼痛主要集中在跟腱止点处,无骨 折征象。
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常伴有明显肿胀和疼痛,X 线平片和CT扫描可见骨折线。
误诊与漏诊原因分析
影像学表现不典型
医生经验不足
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跟骨骨折,可能因 影像学表现不明显而造成误诊或漏诊 。
提高诊断准确率
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类型和位 置,减少漏诊和误诊。
优化治疗方案
准确的诊断能够帮助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
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患者更快地康复 ,减少并发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伤的理想方法。
其他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对于一些表浅的跟骨损伤,超声检查可以提供初步的诊断信息。
核素扫描
对于一些难以诊断的跟骨骨折,尤其是涉及骨代谢异常的病例,核素扫描可以 提供一定的帮助。03跟骨源自折影像学表现跟骨骨折X线表现
01
02
03
X线平片
跟骨骨折的X线平片是基 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 以显示骨折的位置、类型 和移位程度。
02
跟骨骨折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平片是跟骨骨折 的常规检查方法,可 以初步判断骨折的类 型和位置。
X线平片操作简便, 价格相对较低,是基 层医院常用的检查手 段。
X线平片可以显示跟 骨的关节面塌陷、骨 折线的走向以及骨折 碎片的情况。
CT检查
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类型和位置,尤其是对于关节面塌陷和骨折碎片的 情况。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跟骨骨折多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 高能量损伤引起。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简介
X射线影像
在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评估中,X射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工具。

以下是X射线影像常见的表现:
1. 移位:跟骨骨折常伴有骨折断端的移位,通过X射线可以直观地评估骨折的移位程度。

2. 骨折线:X射线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跟骨骨折的骨折线,骨折线的特点有助于确定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 软组织肿胀:跟骨骨折常伴有软组织肿胀,X射线影像可以显示软组织的肿胀情况,有助于判断骨折的程度和愈合情况。

4. 其他骨损伤:X射线影像还可以观察到跟骨骨折的是否存在其他足部骨损伤,如踝关节骨折等。

CT影像
CT影像在跟骨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CT能够精确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移位程度和骨折形态,对于骨折的类型和治疗方
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T还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足部骨和关节的解剖结构,发现并评估骨折引起的其他骨损伤。

MRI影像
MRI影像在跟骨骨折的评估中主要用于评估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的愈合情况。

MRI能够显示跟骨周围软组织的完整性和损伤情况,包括韧带、肌腱和关节囊等。

MRI还可以评估骨折愈合的进程和质量,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康复计划。

结论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骨折,影像学在诊断和评估跟骨骨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X射线、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跟骨骨折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影像学一、简介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骨折,其影像学表现对于确定骨折类型、伤口情况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跟骨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分类以及处理方法。

二、影像学特征1.X线摄片a.侧位X线摄片:用于评估跟骨骨折的整体情况,包括骨折类型、位移程度和关节间隙是否增大等。

b.斜位X线摄片:有助于确定跟骨骨折的方向和骨折的断裂面。

2.CT扫描a.高分辨率CT扫描:可清晰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特征,包括骨折位移、关节面损伤以及残留碎片等。

b.三维重建CT:可以提供更直观的跟骨骨折形态,有助于手术规划和评估治疗效果。

三、分类1.叠层骨折a.水平型:跟骨横向切口,多见于高能外伤。

b.斜行型:跟骨呈斜行切口,多见于扭伤或间接暴力。

c.基底型:跟骨基底部分骨折,可伴有踝关节的强直。

2.骨折类型a.压缩性骨折:骨折线垂直于跟骨轴线,常见于高能外伤。

b.弯曲性骨折:骨折线呈弯曲状,较常见于扭伤。

3.关节面损伤a.跟骨关节面半脱位:关节面间隙增大,但关节连续性保持。

b.跟骨关节面脱位:关节面间隙增大,关节连续性断裂。

四、处理方法1.保守治疗a.石膏固定:适用于无明显位移和关节面损伤的稳定骨折。

b.减压鞋:适用于部分骨折,可减轻跟骨受力并促进愈合。

2.外科手术a.开放还原内固定术:适用于明显位移、关节面损伤或合并其他骨折的不稳定骨折。

b.关节间接复位技术:适用于某些关节面脱位的跟骨骨折,通过关节间接复位减少手术创伤。

附件:1.X线摄片图示2.CT扫描影像法律名词及注释:1.骨折:指骨骼发生完全或不完全断裂的情况。

2.位移程度:指骨折断裂端相对于正常位置的偏移程度。

3.关节间隙:指关节两个相邻骨头之间的间隙。

4.斜位X线摄片:将摄片平面与特定角度相交的X线摄片。

5.高分辨率CT扫描:利用高分辨率的CT扫描技术,以更清晰的图像展示内部结构。

6.三维重建CT:通过CT扫描数据创建一个三维数字模型,提供更具体的骨折形态信息。

X线跟骨轴位的最佳投照方法以及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

X线跟骨轴位的最佳投照方法以及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

关于X线跟骨轴位的最佳投照方法的专题报告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张天成跟骨是最大的一块附骨,呈不规则形。

从上面观察其形状约为长方形,其长宽比约为2:1,由于跟骨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对获取其正位影像的方法为轴位摄影。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占全身骨折的 1.5 %,占所有跗骨骨折的60%,常由突然的高速冲击力作用于足跟引起的。

最常见的损伤机制是机动车事故或由于高处坠落跟骨首先触地所造成。

〔1〕其预后往往因不同的个体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骨折类型的不同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有的跟骨骨折本应恢复较好,但由于诊断不及时,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2〕由于X线检查具有快速、无创、低成本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诊断跟骨损伤的常用方法。

本文探讨跟骨轴位的投照方法以及对此法对跟骨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组选取2008年2月〜2008年9月,临床怀疑跟骨骨折患者35例,男26例,女9例。

年龄31〜67岁,平均49岁。

致伤因素28例为高处坠落跟骨触地损伤,9例为交通事故。

临床表现患者有典型的外伤史,足跟部疼痛,病足均不能着地,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及皮下淤血,压痛感明显。

均摄跟骨侧轴位片。

所用仪器为飞利浦专用摄片机,DR系统,ACE自动曝光系统,GE—PACS系统。

片示:跟骨轴位片显示跟骨呈轴位投影像,载距突、跟骨体和跟骨各突均能清晰显示。

跟骨外伤病人原则上都应摄跟骨正侧位轴位片投照方法临床怀疑跟骨骨折均应摄跟骨轴侧位,其中跟骨侧位的投照是难点,尤其是日常工作中一定遇到过打了厚厚的石膏来摄跟骨轴位和侧位的,现归纳如下( 1)体位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

被检测下肢伸直,踝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踝关节极度背屈,可用一绷带绕于足部.嘱患者向后拉住。

这样能帮助踝关节背屈,使跟骨不致被跖骨和跗骨所重叠。

如患者踝关节因疼痛或因功能受限(如石膏固定)不能背屈时,可将下肢用沙袋垫高,使足长轴与台面形成直角,并适当增加焦片距以补偿较大的物片距。

跟骨骨折影像学课件

跟骨骨折影像学课件

病因与病理
病因
跟骨骨折通常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 等外部暴力引起。
病理
跟骨骨折后,骨折部位会发生移位、 变形等情况,影响足部功能。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跟骨骨折的主要症状包括足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诊断
通过X光、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跟骨骨折的类型、部 位和程度,为治疗提供依据。
跟骨骨折影像学检查
加强影像学设备的质量控制和数 据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 和研究成果,推动影像学诊断技
术的发展。
THANKS
其他影像学检查
其他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核素扫描 等,这些检查在跟骨骨折的诊断中应 用较少。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结合多 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来全面评估跟骨骨 折的情况。
超声检查可以用于判断跟腱损伤和断 裂,核素扫描可以用于评估骨折愈合 情况。
跟骨骨折影像学表 现
正常跟骨影像学表 现
01
02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 呈长方形,由松质骨构成。
手术方法与技巧
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微创经皮复位内固定术等。
手术技巧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暴露骨折部位,精确复位和固定,减少并发症。
术后影像学评估与康复指导
术后影像学评估
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及内固定物位置。
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跟骨骨折影像学 课件
目录
• 跟骨骨折概述 • 跟骨骨折影像学检查 • 跟骨骨折影像学表现 • 跟骨骨折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 跟骨骨折影像学在临床治疗中的

不同影像学检查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不同影像学检查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似 解 剖 结 果 的 图 像 , 空 间 立 体 感 或 变 窄 , 大 “ U” 形 态 均 有 所 改 很 强 , 并 可 以作 任 意 轴 向和 角度 变 , M R矢 状 位 能 从桡 侧 向尺侧 P
旋 转 , 对 于 解 剖 关 系 简 单 的关 节 显 示 桡 侧 关 节 链 、 中 部 关 节 链 各 ( 如 膝 关节 、肘 关节 等 )能充 分 、 自的 三 个 倒 “ 例 C” 形 , 当 三 个 倒
. 华锦明, 赵远.跟骨测量及其 的综 合 利 用 更 有 利 于 指 导 跟 骨 骨 5 李洪法, 临床意 义[] J.苏州大学学报, 06 2 2 0, 6
(6: 1 6 ) 0 2~1 6 . 05
葛激
6 苏金 亮, . 纪建松 , 周利民等.创伤性关 节脂血症的影像 学特征及其诊 断价值 [ .放射学实践 21 ,2 2 1 3 J ] 0 5( 9 ~ 0
骨 折 能 同样 不 强 , 且 有 “ 阳 床 治疗 提 供 早期 、全 面 影像 资料 , 假 性” P 。M R作 为 对 影像 资料 的真 实 从 而 减 少 骨 折 畸 形 愈 合 或 不 愈 合
5 练旭辉,陈忠,叶文钦,等.螺旋 C . T 多平 面和三维重建在踝 关节及足部骨 折 中的诊 断价值 [] 床放射学杂志, J.临
C I S OU N F C N R , E 2 1,o.,o4 t a N .9 H NE E J R AL O T A D M I U 0 V 1 N o l o3 J 1 9 t
况 欠 清 晰 、全 面 _I D、V 4 。S S R最 构 , 当 各 腕 骨 骨 折 或 脱 位 时 , 骨 大 优 势 是 给 临床 医 生 提 供 一 个 近 折 端 的 错 位 、腕 骨 问 间 隙 的 增 宽

跟骨骨折影像学模板

跟骨骨折影像学模板

A
A1
A2
A3
B
B1
B2
B3
C
C1
C2
C3
治疗 (Treatment)
• 目的(创伤骨科学 Skeletal Trauma):


1、恢复跟距关节的准确对位及距下关节的早期活动锻炼
2、恢复跟骨正常的形态(高度、宽度、负重力线关系)

3、足中部相对于足前部的准确对位
治疗 (Treatment)
方法: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治疗分为三类
C B A
机制及分型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s)
• 跟骨骨折的Sanders CT分型 • I型:关节内无移位骨折(不考虑骨折线数量) • II型:距下后关节二部分骨折 • IIA(外侧壁至A线) • IIB(外侧壁至B线) • IIC(外侧壁至C线) • III型:三部分骨折,中央塌陷
机制及分型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s)
• 关节内骨折(“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关节内骨折的分型有很多种,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 泛的Sanders CT分型 它是根据冠状面CT片上距下 关节面的骨折类型来分类
B
C A
距下关节4个骨折块的划分
治疗 (Treatment)
• 早期距下关节融合术
• 有些病人有明显的关节面粉碎性骨折(IV骨折),要想获得解剖复位非 常困难,甚至不可能。
• • • • •
距下关节融合的指证: 1) Sander‘sIV型骨折中距下关节面严重破坏的。 2)难以通过手术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 3)术中发现距下关节面软骨严重的损伤。 4)骨折时间≥1月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影像学引言影像学表现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X线、CT和MRI。

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影像学方法的表现和优缺点。

X线X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显示跟骨骨折的形态和位置。

常见的跟骨骨折类型包括斜行骨折、纵行骨折和关节附近的骨折。

X线可以明确骨折的断裂线、位移情况以及骨折片断的数量和形态。

X线不能很好地显示软组织损伤和骨骺的损伤,限制了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CTCT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信息,包括骨折的形态、断面和位移情况。

CT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片断之间的间隙和骨折端的错位程度,有助于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

CT还可以评估相邻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

但是,CT对于软组织损伤的显示不如MRI,且辐射剂量较高,应慎重使用。

MRIMRI对于跟骨骨折的评估具有独特的优势。

MRI可以显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结构,包括肌腱、关节囊和韧带。

MRI能够准确评估骨骺的损伤和关节面的情况。

MRI还可以帮助诊断关节积液和判断骨折的愈合情况。

MRI的成本高且扫描时间较长,可能对部分患者不适用。

评估方法在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评估中,需要综合考虑X线、CT和MRI的结果,以便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般的评估方法:1. 骨折的定位和类型:通过X线和CT可以明确骨折的位置和类型,包括关节附近的骨折、斜行骨折和纵行骨折等。

2. 骨折的位移和间隙:CT可以帮助评估骨折片断之间的位移情况和间隙大小,有助于判断骨折的稳定性和预测治疗效果。

3. 软组织损伤:MRI可以显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腱和关节囊的受损程度。

4. 关节面损伤:CT和MRI可以评估关节面的损伤情况,有助于判断骨折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5. 骨骺损伤:MRI可以评估骨骺的损伤程度和预测愈合情况,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评估是确诊和治疗的重要步骤。

X线、CT和MRI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方法。

综合考虑影像学结果,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跟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与分型

跟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与分型

1、X线检查对于怀疑跟骨骨折的患者,X线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需拍摄足踝部X线片包括后足侧位、足前后位、跟骨轴位及踝穴位片。

结合这些影像学资料便可观察跟骨的类型、骨折块位置和数量、关节面的塌陷情况,测量跟骨的高度、宽度、后跟内外翻的角度、Böhler 角和Gissane角。

同时也需拍摄肢体其他部位平片,以核实是否合并其他损伤,特别对于高坠伤的患者,脊柱的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进行。

●Böhler角和Gissane角测量后足侧位片上对Böhler角和Gissane角(图1A-B)的测量对跟骨骨折的评判比较重要。

Böhler角指跟骨前突最高点至后关节面最高点的连线,与跟骨结节上缘的切线两者所形成的夹角,一般为20~40°。

Böhler角减小提示后关节面塌陷,可以导致负重点前倾,无论是关节内或关节外骨折均可出现。

Gissane角由前、中、后关节面的软骨下骨构成。

表层的骨皮质形成了两条较厚的皮质柱,一条起自后关节面外侧缘;另一条向前方延伸至跟骨鸟嘴处,两者形成120°~145°的钝角。

图1A-B Gissane角和Böhler角的测量Böhler角变小及Gissane角增大常见于整个后关节面被载距突分离并压缩的骨折类型中。

足正位片通常可以显示骨折线是否延伸至跟骰关节,并能显示前外侧骨块及跟骨外侧壁的膨隆。

踝穴正位片上可以观察跟骨结节相对于胫骨轴线的位置和角度,可以提示跟骨的移位。

●Broden位检查跟骨的Broden位检查,能有效显示后关节面受累情况。

拍摄时,患者仰卧,胶片盒置于踝关节后方,足处于中立位,小腿内旋30~40°。

X线对准外踝,球管向患者头部旋转10°、20°、30°及40°时分别拍摄。

该系列摄片可自前向后显示后关节面:10°位片可以显示后关节面的后部,40°位片可以显示后关节面的前部(图2)。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CT检查
斜冠状面、轴面检查
CT三维重建
X线检查:未能全面地将应力对 后关节面造成的损伤表现出来; CT检查:对跟骨的高度和宽度、 内翻-外翻对线描述不够,而且 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跟骨后关节面 在矢状面的旋转。
治 疗
治疗目标
恢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的外形;
恢复跟骨的高度,包括Bolher角 和Gissane角角度改变的恢复; 恢复跟骨的宽度; 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隙减压; 恢复跟骨结节的外翻对线; 复位跟骰关节。
跟骨骨折
跟骨解剖特点
三突起、四面、一沟; 骨质结构内、后、上致密, 外、前、下稀疏; 跟骨外翻,负重力线偏向 外侧; 载距突上翻(平均角度为 27.7 °),其上面为中关 节面;
载距突有坚强韧带附着, 内侧和下方有踝管内结构 经过;
• Bolh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25°~40 °; • Gissane角(跟骨交叉角) :120°~145 °;
Sanders Ⅳ型骨折可行一期复位距下 关节融合;
手术治疗方法
钢针撬拨复位:操作简单,创伤小,较手法复 位质量为佳; 关节融和术:一般适用于Sanders Ⅳ型骨折,因 为距下、跟骰及距舟关节在运动中为一整体, 有人建议行三关节融合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 和正常足弓,但对严重粉碎塌陷骨折,常不能 获得正确复位及牢固固定,且手术增加创伤, 导致瘢痕形成,足部僵硬;
内侧入路:可以显露载距突,但距下关节和跟骨 外侧壁骨折难以获得复位,且内侧入路比外侧入 路损伤神经血管束的可能性大。
内外侧联合入路:该方法集合了内外侧入路的优 点而减少了它们的缺点,但也增加了出现软组织 并发症的危险。
载距突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作用
内侧骨质致密 坚固关节囊附着 坚强韧带连接 肌腱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Treatment)
术前准备:先行消肿治疗,约术后7-14天后再行手术 当局部皮肤褶皱实验(Wrinkle test)阳性时再行手术
治疗 (Treatment)
• 体位(Position)
• 术中如何使用C臂
轴位
侧位
治疗 (Treatment)
• 切口(incision)
影像学 (Imaging)
• CT
2. 水平面(Transverse) a. 观察跟骰关节(Calcaneo-cuboid
joint)
b. 明确跟骨原发性或继发性损伤
影像学 (Imaging)
• CT
3. 矢状位(Sagittal) 跟骨前、中关节面损伤情况 跟骨倾角的减少 关节面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A
A1
A2
A3
B
B1
B2
B3
C
C1
C2
C3
治疗 (Treatment)
• 目的(创伤骨科学 Skeletal Trauma):


1、恢复跟距关节的准确对位及距下关节的早期活动锻炼
2、恢复跟骨正常的形态(高度、宽度、负重力线关系)

3、足中部相对于足前部的准确对位
治疗 (Treatment)
方法: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治疗分为三类
关节内骨折(“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占跟骨骨折的75%,多需行手术治疗
机制及分型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s)
关节外骨折(“Extra-articular” Fractures) 跟骨体部骨折 (body fracture) (Sustentacular fracture) 跟骨前端骨折(Anterior process fracture) 载距突骨折 跟骨结节撕脱骨折 (Tuberosity avulsion )
治疗 (Treatment)
• 早期距下关节融合术
• 有些病人有明显的关节面粉碎性骨折(IV骨折),要想获得解剖复位非 常困难, Nhomakorabea至不可能。
• • • • •
距下关节融合的指证: 1) Sander„sIV型骨折中距下关节面严重破坏的。 2)难以通过手术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 3)术中发现距下关节面软骨严重的损伤。 4)骨折时间≥1月
C
C B A
机制及分型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s)
• 跟骨骨折的Sanders CT分型 • I型:关节内无移位骨折(不考虑骨折线数量) • II型:距下后关节二部分骨折 • IIA(外侧壁至A线) • IIB(外侧壁至B线) • IIC(外侧壁至C线) • III型:三部分骨折,中央塌陷
机制及分型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s)
• 关节内骨折(“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关节内骨折的分型有很多种,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 泛的Sanders CT分型 它是根据冠状面CT片上距下 关节面的骨折类型来分类
B
A
距下关节4个骨折块的划分
治疗 (Treatment)
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术(ORIF)
• 恢复关节面的对合关系尤为重要。 • 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同样重要
治疗 (Treatment)
ORIF指证(俞光荣):
• • • • • • • • • • • • 1)跟骨的长度 (轴长和水平长):缩短明显 2)跟骨的宽度:增加1cm 3)跟骨的高度降低,跟距高、骰骨至底线高、舟骨至底线高和跟骨高。 降低≥2cm 4)跟骨的Bohler"s角:缩小≥15°、消失或反角 5)跟骨的Gissan"s角:缩小≥90°或增大≥130° 6) 跟骨距下关节的不平整:骨折块移位≥2mm(Crosby LA,1996) 7)跟骰关节的不平整:骨折块移位或间隙≥2mm 8)伴有跟骨周围的脱位:跟骨骨折伴有跟骰关节、距下关节或后关 节面的脱位或半脱位。 9)跟骨外膨明显影响外踝下腓骨长短肌腱的活动通道。 10)跟骨轴线有明显的内外翻:大部分发生的是内翻。成角≥15° 11)跟骨粗隆有明显的外翻。 12)其它有关角度:距骨倾斜角:明显缩小和消失。跟距角、第一舟距角、跟 骨倾斜角等有明显的变化或异常。
矢状位(Sagittal)
机制及分型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s)
• 关节内(距骨和跟骨的后关节面组成)骨折多数由于直接 暴力,主要为垂直纵向的压力,距骨外侧突向楔子一样向 下挤压跟骨,使之骨折。 • 关节外骨折常常为扭伤或撕脱伤。
机制及分型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s)
典型的III型骨折伴有一中央骨块的压缩 • IIIAB(内侧柱劈裂,A、B间塌陷) • IIIAC(内侧柱劈裂,A、C塌陷) • IIIBC(内侧柱及中央柱劈裂,B、C间塌陷)
• IV型:后关节面粉碎骨折
机制及分型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s)
• 跟骨骨折的Sanders CT分型
跟骨骨折分为:以距下关节为界分为 关节外骨折(“Extra-articular” Fractures)
跟骨前端骨折(Anterior process fracture) 跟骨体部骨折
(body fracture )
跟骨结节的撕脱骨折( Tuberosity avulsion ) 载距突骨折( Sustentacular fracture )
Ⅳ型
I型
Ⅱ型
Ⅲ型
机制及分型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s)
• AO分型(OTA Classification)
A型 关节外骨折
B 不包括关节的体部骨折
C 关节内骨折
机制及分型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s)
• AO分型(OTA Classification)
1、非手术方法(Non-op Treatment)
2、手术方法(Operative Treatment)
3、早期距下关节融合术(subtalar arthrodesis)
治疗 (Treatment)
• 非手术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撬拨复位)
• 非手术方法难以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因为跟骨畸形愈合将发生。 以致跟骨关节面未获得复位、跟骨仍然缩短和增宽、距骨在 踝关节 中仍然处于背屈、跟骨外侧壁引起撞击征和腓骨长短肌健卡压征. • 适用于患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禁忌手术的各种类型骨折。严重的开 放性骨折、威胁生命的严重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