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物体运动规律
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知识点及练习+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知识点及练习本节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⑴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⑵说明: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V排/V)·ρ物=2/3ρ液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F浮=G 不同:悬浮ρ液=ρ物;V排=V物漂浮ρ液>ρ物;V排<V物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Gρ/(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漂浮问题“五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即:V排:V物=ρ物:ρ液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练习一、单选题1.农村常用盐水选种,它的依据是下列物理量中的哪一个物理量的不同而区分种子的优劣()A.形状B.密度C.体积D.质量2.如图所示,一个中学生佩戴游泳圈后,能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
该同学受到水的浮力大小符合实际的是()A.50N B.150NC.500N D.5000N3.将同一长方体分别水平与竖直放置在水中,如图所示,它所受到的()A.向上、向下压强差不等,向上、向下压力差相等B.向上、向下压强差不等,向上、向下压力差不等C.向上、向下压强差相等,向上、向下压力差不等D.向上、向下压强差相等,向上、向下压力差相等4.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放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静止后如图所示,密度计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F乙,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则()A.F甲=F乙,ρ甲>ρ乙B.F甲=F乙,ρ甲<ρ乙C.F甲<F乙,ρ甲=ρ乙D.F甲>F乙,ρ甲=ρ乙5.悬浮在水中的潜水艇能够上浮,是通过下列哪种方法来实验的?()A.减小浮力B.增大浮力C.减小自身重力D.增加自身重力6.将一枚鸡蛋放入均匀盐水溶液中,静止时如图所示。
《物体的运动》 讲义
《物体的运动》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
从行驶的车辆到飞翔的鸟儿,从滚动的足球到飘落的树叶,物体的运动现象丰富多样。
那么,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又遵循着怎样的规律呢?要理解物体的运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位置和位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概念。
位置指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地点,而位移则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比如,一个人从 A 点走到B 点,A 点和 B 点的直线距离就是位移。
速度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关键量。
速度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它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果一个物体在 1 秒钟内移动了 5 米,那么它的速度就是 5 米每秒。
加速度则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当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就存在加速度。
比如汽车启动时速度逐渐增加,刹车时速度逐渐减小,这就是加速度在起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是最为简单直观的一种。
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其位移和速度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就是其中的典型,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始终保持恒定。
还有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在不断变化。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加速下落。
曲线运动也是常见的运动形式。
比如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抛出后,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圆周运动则是物体围绕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轨迹的运动。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力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不受力或者所受合力为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是惯性定律,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一定律揭示了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实际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运动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提供动力,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会阻碍汽车的运动。
物质运动规律
物质运动规律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地改变,而需要外力来改变其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关系。
具体而言,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个定律可以用公式F=ma来表示,其中F是物体所受的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会引起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意味着所有的力都是成对出现的,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动能定理和功率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的动能与物体所受的净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定理可以用公式K=1/2mv^2来表示,其中K是物体的动能,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功率是描述物体完成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大小。
功是力在物体上的作用导致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工作。
功率与功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可以用公式P=W/t来表示,其中P是功率,W是功,t是时间。
三、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个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定律可以用公式F=G(m1m2/d^2)来表示,其中F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m1和m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d是它们之间的距离,G是万有引力常数。
四、动量定理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量度,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成正比。
动量定理描述了物体所受的净冲量与物体的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动量定理可以用公式FΔt=Δp来表示,其中F是物体所受的净冲量,Δt是冲量的时间间隔,Δp是物体的动量变化量。
冲量是力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时间。
冲量越大,物体的动量变化越大。
冲量可以用公式I=FΔt来表示,其中I是冲量,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Δt是作用时间。
物体运动规律
物体运动规律物体运动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了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并通过数学方式来解释它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以相等的速度运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同时沿直线运动。
当物体的速度为正时,物体向正方向运动;当物体的速度为负时,物体向负方向运动。
物体的位移(或移动的距离)可以通过速度乘以运动时间来计算。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可以通过位移除以时间来计算。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以逐渐变化的速度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加速度可以通过合外力除以物体的质量来计算。
根据运动学公式,物体的速度变化可以通过加速度乘以时间来计算。
而物体的位移则可以通过初始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加速度的一半乘以时间的平方来计算。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最后,我们来探讨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以曲线路径运动。
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都会随时间改变。
曲线运动可以分为平面内曲线运动和空间曲线运动。
平面内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个平面内以曲线路径运动,如圆周运动。
空间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以曲线路径运动,如抛体运动。
曲线运动的物体有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在物体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运动学公式来解决一些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来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动力学问题。
总结起来,物体运动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通过研究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参数的数学关系,我们可以揭示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物理高中第十章总结知识点
物理高中第十章总结知识点第十章《高中物理第一册》主要讲解了质点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
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质点的运动规律、质点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等内容。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规律质点是物理学中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它可以看作是一个几乎没有大小但有质量的物体,可以用一个点来代表。
对于质点的运动,我们需要研究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三个物理量。
1. 位置质点的位置是描述其所在位置的物理量,通常用坐标系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用x、y、z来表示位置,而在运动学中一般用x表示。
位置矢量r可以通过坐标系来表示,它的大小就是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方向由原点指向质点,通常用箭头表示。
2. 速度质点的速度是描述其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通常用v来表示。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两种不同的速度概念。
平均速度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Δx/Δt来表示;而瞬时速度是指质点在某一瞬时的速度,可以通过速度矢量v来表示。
3. 加速度质点的加速度是描述其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通常用a来表示。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也是两种不同的加速度概念。
平均加速度是指某一时间段内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Δv/Δt来表示;而瞬时加速度是指质点在某一瞬时的加速度,可以通过加速度矢量a来表示。
二、质点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质点在直线上做匀速运动或者做变速运动的情况。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需要研究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1. 位移位移是指质点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所经的路径长度和方向的物理量,通常用Δx来表示。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可以通过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表示,即Δx=vΔt。
2. 速度速度是指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运行的路程,可以用v来表示。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可以通过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表示,即v=v0+at。
理论力学第10章 质点动力学
y
ω O φ
A β
B
如滑块的质量为m,忽略摩擦及连 杆AB的质量,试求当 t 0 和 时,连杆AB所受的力。
π 2
§10.3 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例 题 10-1
运 动 演 示
§10.3 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例 题 10-1
y
解:
ω O φ
A
β B
以滑块B为研究对象,当φ=ωt 时,受力 如图。连杆应受平衡力系作用,由于不计连 杆质量,AB 为二力杆,它对滑块B的拉力F沿 AB方向。 写出滑块沿x轴的运动微分方程
§10.3 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例 题 10-3
解: 以弹簧未变形处为坐标原点O,物块
在任意坐标x处弹簧变形量为│x│ ,弹簧 力大小为 F k x ,并指向点O,如图所 示。 则此物块沿x轴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F O x
m
x
d2 x m 2 Fx kx dt
或 令
d2 x m 2 kx 0 dt
mg
绳的张力与拉力F的大小相等。
§10.3 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例 题 10-3
物块在光滑水平面上与弹簧相连,如图所示。物块
质量为 m ,弹簧刚度系数为 k 。在弹簧拉长变形量为 a 时, 释放物块。求物块的运动规律。
F
O x
m
x
§10.3 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例 题 10-3
运 动 演 示
应用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可以求解质点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0.3 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第一类基本问题:已知质点的运动,求作用于质点上的力。 也就是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通过其对时间微分两次得到质 点的加速度,代入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就可得到作用在质点 上的力。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十章-磁场 第七课时 带电粒子(质点)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a F合 qvB 2g
mm
y 1 at2,x vt,tan y
2
x
解得:t 3v,x 3v2
g
g
x
B o A θ F电
mg
B z
y
则A、B之间的距离为:L x 2 3v2 cos 60 g
电场力做功:W=EqL=6mv2
例4:如图所示,虚线上方有场强为E1=6×104 N/C的匀强 电场,方向竖直向上,虚线下方有场强为E2的匀强电场 (电场线用实线表示),另外在虚线上、下方均有匀强磁 场,磁感应强度相等,方向垂直纸面向里.ab是一根长为 L=0.3 m的绝缘细杆,沿E1电场线方向放置在虚线上方的 电磁场中,b端在虚线上.现将套在ab杆上的电荷量为q= -5×10−8 C的带电小环从a端由静止开始释放后,小环先 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到达b端,小环与杆间的动摩擦 因数为μ=0.25,不计小环的重力,小环脱离ab杆后在虚线 下方仍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求虚线下方的电场强度E2方向以及a 大E小1 ;
Bb
(2)若小环到达b点时立即撤去虚线下方的磁场,其他
条件不变,测得小环进入虚线下方区域后运动轨迹上一点
P到b点的水平距离为 L ,竖直距离为 L ,则小环从a
2
3
到b的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多少?
解析:(1)小环脱离ab杆后
a E1
向下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
U qvB E电q d q
U
F电
F洛
v
v
即:E U Bvd
F洛
F电
3.电磁流量计
如图所示为原理图。一圆形导管直径为d,用非
磁性材料制成,其中有可以导电的液体向右流动。导
物体的运动及运动规律
物体的运动及运动规律物体的运动一直是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运动规律则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对于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的运动现象,还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物体的运动及其运动规律,并探讨其中的重要原理和实际应用。
一、物体的运动类型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类型。
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直线路径移动的运动方式,其中最简单的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速度保持不变。
除了匀速直线运动,还存在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即加速度保持恒定。
曲线运动则是物体沿曲线路径移动的运动方式,如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
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以一定的初速度和角度从水平面上抛出运动的过程。
而圆周运动是指物体在半径一定的圆轨道上做运动,它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特点。
二、运动规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它表明,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运动状态的一个重要定律,也被称为动力学定律。
它表明,当物体受到合力作用时,物体将产生加速度,其大小与受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F=ma。
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它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特点。
换句话说,对物体施加的作用力会有一个同样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在作用体上。
三、运动规律的应用运动规律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性的,它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1. 物体受力分析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受力的情况,从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物体的运动规律》PPT课件
v x cos v
cos
v y v
v z cos v
cos2 cos2 cos2 1 dr v (2).即时速度 dt dx dy dz 直角坐标表示 v dt i dt j dt k 2 2 2 v v x v y vz v v x i v y j vz k
二 理想物理模型 1.质点模型:当物体的线度 (大小和几何形状)对所研究物体运 动状态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用一个集中了物体所有 质量的数学点来代表物体的运动状态,该点称为质点。 2.刚体模型:当物体的形变对其运动状态的影响可以忽略不 计时,将物体看作为一个不发生形变的几何体
三 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参量
第一章
质点的运动规律
研究方案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1.什么是物体的运动——参照物与参照系
2.如何将物体运动状态问题数学化——物理模型
3.怎样定量描述物体的运动——物理参量的引入
4.建立理论体系并作实际应用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内容结构
一 参照物和参照系 1.恒定物体运动、静止的标准——引入参照物与参照系
x
说明:运动方程一般应写成矢量形式B (3).轨道方程 :质点在空间运动时的轨迹方程,称为轨道方程 说明:轨道方程可由运动方程消去时间参量t 得到。 数学表示为: f(x,y,z)=0 例:质点从如图所示位置开始做匀速圆周运动 求:运动方程与轨道方程 解:运动方程: x R cos(t ) y R sin( t ) r ( t ) R cos(t )i R sin( t ) j 轨道方程:
(一) 描述物体运动的线参量 1.位置矢量与运动方程 (1).位置矢量:时刻t,由坐标原点指向质点的有向线段。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
2. 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释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计算物体的速度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规律2. 匀速直线运动3. 加速直线运动4. 减速直线运动5. 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如行驶的车辆、跳跃的篮球等。
2. 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都有速度和方向,且运动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方向不变。
2. 讲解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方向不变。
3. 讲解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减小,方向不变。
4. 举例说明这三种运动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分别进行匀速、加速和减速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并记录速度数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计算物体的速度等。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运动的规律。
2. 提问:物体运动还有哪些规律?如何进一步探究?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运动的规律还有很多,如曲线运动、非匀速运动等,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观察家中车辆的行驶速度、计算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等。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物体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高一第十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第十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第十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力的大小用牛顿(N)来表示,在物理中,力的方向和力的大小都很重要。
1.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改变物体的状态(使静止的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
1.2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可以将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大类。
- 接触力:指物体之间通过直接接触产生的力,例如摩擦力、弹力等。
- 非接触力:指物体之间通过距离作用产生的力,例如重力、电磁力等。
1.3 力的叠加原理当有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这些力的合力可以用矢量法则进行几何叠加。
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的内容是:若物体受力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2 惯性参考系惯性参考系是指在该参考系中,若物体不受力或受力合力为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3.1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a,其中F是力的大小,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3.2 物体的惯性质量和重力质量物体的惯性质量是与物体的惯性特性相关的物理量。
重力质量是受重力作用下物体所表现出的特性。
第四节:牛顿第三定律4.1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的内容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彼此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2 动能定理和功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动能变化与所做功的关系,数学表达式为:∆KE = W,其中∆KE是物体动能的变化量,W是物体所做的功。
第五节:动量和冲量5.1 动量的定义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用p表示。
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物体速度。
5.2 冲量的定义冲量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时间积分,用I表示。
冲量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乘以作用时间。
物体运动规律
物体运动规律物体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物体的运动规律则是研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定律和规则。
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规律可以由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和解释。
本文将通过对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如果受到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一种惯性,即物体会继续保持当前的状态,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
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会发生变化,从静止变成运动,或者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
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的力之间的关系。
二、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时所受到的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的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外力增加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会增加;而当物体的质量增加时,物体的加速度会减小。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彼此不同的物体上。
具体而言,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时,第二个物体会以相同的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第一个物体上。
这个定律更加突出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和不可分割性。
四、运动规律的应用物体运动规律不仅存在于理论上的定律,而且在生活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汽车的制动过程可以通过牛顿的运动定律来解释,当司机踩下制动踏板时,摩擦力产生向反方向的合力。
另一个例子是弹射运动,如篮球的弹跳,根据牛顿定律,当篮球落地时,地面对篮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使篮球产生弹跳。
此外,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天体物理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行星绕太阳运动、卫星绕行星运动等都可以通过运动定律来解释。
五、总结物体运动规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通过牛顿的运动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
第十章- 动量定理
2.质心运动定理
质点系的动量等于质点系的质量与质心速度的乘积:
质点系质量不变时,有:
或 质心运动定理:质点系的质量与质心加速度的乘积 等于作用于质点系外力的矢量和。 形式上和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 ma=F 完全相似 质点系质心的运动,可以看成为一个质点的运动,设想此质点 集中了整个质量及其所受的外力。 注意:质点系的内力不影响质心的运动, 只有外力才能改变质心的运动。
例:椭圆规机构,OA=l,AB=AD=l,AO、 BD、B、D质量均为m,曲柄OA角速度为 。求系统的动量。 解:
B、D和BD杆组合体质心在A处,有:
POA mvE
P mvE 3mvA
P 3mvA 组合
VA和VE方向相同,有:
7 7 Px ml sin Py ml cos 2 2 7 7 P ml sin i ml cosj 2 2
质点系动量定理在直角坐标的投影式:
和
px p0 x (xe ) p y p0 y (ye ) p p (e) z 0z z
例: 物体沿斜面下滑,摩擦系数为f,斜 面倾角为,初速为V1。求其增速一倍时 经历的时间。 解:
质点动量变化=力在 t 内的冲量,有:
微分形式:
冲量的量纲:
冲量的单位:
N S
§10-2 动量定理
1. 质点的动量定理
牛顿第二定律 ma=F 可写成: 或:
质点动量定理的 微分 形式:
质点动量的增量等于作用于质点上的力的元冲量。 质点动量定理的 积分 形式:
在某一时间间隔内,质点动量的变化等于作用于质点的力在 同一时间内的冲量。
2.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质心C的坐标:
《物体的运动》 讲义
《物体的运动》讲义一、运动的基本概念当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会发现物体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从行驶的汽车到飞翔的鸟儿,从流淌的河水到闪烁的星辰,运动无处不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位置。
位置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所在之处。
为了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我们需要一个参考点,也就是坐标系。
比如,当我们说一个人的位置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就是以教室的某些固定点为参考来描述的。
而位移则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它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
假设一个人从 A 点走到 B 点,A 点到 B 点的直线距离和方向就是位移。
与位移不同的是路程,路程指的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比如一个人在操场上跑了一圈回到原点,他的位移是零,但路程却是操场的周长。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如果一个物体在 1 秒内移动了 5 米,那它的速度就是 5 米每秒。
而速率只是速度的大小,不考虑方向。
比如汽车仪表盘上显示的速度通常是速率。
加速度则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当物体的速度在增加,加速度为正;速度在减小,加速度为负。
比如汽车加速时加速度为正,刹车时加速度为负。
二、匀速直线运动在众多运动形式中,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比较简单且常见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且速度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相等。
其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表示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而位移时间图像则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就代表速度的大小。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可以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比如在平直公路上以稳定速度行驶的汽车,在传送带上匀速移动的物体等。
要解决匀速直线运动的问题,我们通常使用公式:位移=速度×时间。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
常见的有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遵循公式:v = v₀+ at ,其中 v 是末速度,v₀是初速度,a 是加速度,t 是时间。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理运动规律知识点梳理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过程,而运动规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运动规律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梳理初中物理运动规律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
一、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运动的过程。
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速度保持不变。
1. 位移和时间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用Δx表示。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可以通过速度和时间的乘积来计算,即Δx = v × t,其中v为速度,t为时间。
2. 速度和时间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用v表示。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可以通过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即v = Δx ÷ t。
3. 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速度和时间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位移和速度的方向相同;- 位移与速度成正比,即位移越大,速度越大;- 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即位移越大,时间越长;- 速度与时间无关。
二、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加速或减速运动的过程。
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等差数列。
1. 速度和时间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用等差数列的形式表示,即v = v0 + at,其中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2. 位移和时间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用Δx表示。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位移可以通过初速度、时间和加速度的关系来计算,即Δx = v0t + 1/2at²。
3. 速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位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位移平方与加速度的乘积和初速度的平方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即Δx² = v0² + 2aΔx。
运动学运动中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运动学运动中的物体的运动规律在运动学中,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研究物体如何随时间变化其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规律性。
而物体的运动规律可以通过描述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来揭示。
一、位移的变化规律物体的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之间的位移变化。
根据物体的运动路径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 直线运动中的位移规律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物体的运动距离和运动方向有关。
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初位置与末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计算,不受物体具体运动路径的影响。
2. 曲线运动中的位移规律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曲线的形状和运动路径有关。
物体在曲线上运动时,其位移可以通过各个时刻的位置之间的连线来计算。
二、速度的变化规律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将物体的速度变化分为匀速和非匀速运动两种情况。
1. 匀速运动中的速度规律在匀速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
物体的速度可以通过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
2. 非匀速运动中的速度规律在非匀速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物体的速度可以通过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但是需要考虑时间的变化。
三、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物体的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根据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将物体的加速度变化分为匀加速和非匀加速两种情况。
1. 匀加速运动中的加速度规律在匀加速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
物体的加速度可以通过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
2. 非匀加速运动中的加速度规律在非匀加速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物体的加速度可以通过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但需要考虑时间的变化。
总结:物体在运动学运动中的运动规律描述了物体随时间变化其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规律性。
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运动学的分析和测量来揭示。
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
物体的速度可以分为匀速和非匀速运动,而物体的加速度可以分为匀加速和非匀加速运动。
物体的运动规律与速度的概念
定义:在某一时刻 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计算方法:通过平 均速度的极限值来 计算
物理意义:描述Βιβλιοθήκη 体在某一时刻的运 动状态单位:米/秒
定义:物体在 单位时间内通
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 v=s/t,其中v 表示速度,s表 示路程,t表示
时间
物理意义:描 述物体运动的
快慢程度
与瞬时速度的 区别与联系
定义: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运动速 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单位:加速度和减速度的单位都是 米/秒²
影响因素:加速度和减速度的大小 和方向受到物体受力情况和初始运 动状态的影响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速度保持不变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公式:s=vt,其中s是位移,v是速度,t是时间 实例: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
定义:物体沿着圆周运动,线 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
运动特点:线速度大小不变, 方向时刻改变
运动条件:物体受到指向圆心 的向心力作用
相对速度的特点:与参考系的选择 有关,可能存在牵连速度和绝对速 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计算方法:使用矢量运算法则,考 虑方向和大小
相对速度的应用:描述交通工具的 运动状态,预测碰撞事故等
定义: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 快慢的物理量,减速度是描述物体 速度减小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 间,减速度=速度-初始速度/时间
实例:地球绕太阳公转、钟摆 的运动等
定义: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运动 公式:v=v0+at 图像: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为加速度 实例: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
第十章 动量定理
N = m3 g cosθ
R YO = (m1 + m2 + m3 )g − m3 g cos θ + m3 g a sin θ − m2 a r
2
a X O = m3 R cosθ + m3 g cosθ sin θ r
电动机的外壳固定在水平基础上, 定子质量为 m1 ,转子质量为 m2 。设定子的质 心位于转轴的中心 O1 ,但由于制造误差,转 子的质心O2 到O1 的距离为e 。已知转子匀速 转动,角速度为 ω 。求基础的支座反力。
F = q ρ (v2 − v1 )
Fx = q ρ (v2 cos θ − (−v1 )) Fx = q ρ (v1 + v2 cos θ )
例 已知:P(平台)、Q(小车)、Vr,(铰车C重 量不计,平台与地面光滑接触),静止开始。 求:平台速度 解:1、研究对象: 平台、绞车、小车、绳系统 2、受力图: 受力特征: A N Q Vr P B
aC C FS mg C FN
(1)因没有摩擦,所以水平方向的外力为零。因此,由质心 运动定理可知,质心在铅垂线上做直线运动。 (2)因为有足够大的 摩擦,所以半圆柱做纯滚动。圆心(选 做基点)的运动为水平直线运动,质心相对基点做往复摆动, 因此,其运动轨迹为曲线(实际上是一种称为内摆线的曲 线)。
mi (vi+ − vi− ) = I i mi (vi+ − vi− ) = I i
Δ(∑ mi vi ) = ∑ I ie + ∑ I ii ΔQ = S e
例 以速度v飞行的炮弹在空气中炸 为质量相等的两块,第一块弹片的 速度与初始运动方向成α角,其速 度大小为2v,求第二块弹片的速度.
1 mv1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碟
速度型流线之一。用三张原画(图中三种不同颜色的画)循 环拍摄即可使其一直转动下去。
直升机螺旋桨
用三张原画循环拍摄,即可使螺旋桨一直转动下去。
掉出镜头的小熊
用流线表达下掉的迅速比真实的小熊形象更加生动,真实。
2、声音型流线:
为了配合动画角色在表演过程中所发出的声音,适当加上 一些声音型流线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击鼓的声音、 电唱机的音乐声、电话铃声等。
被砸的垫子
2、惯性变形:
运动着的物体突然停下或静止的物体突然运动时造型发生 变化,就是惯性变形。如突然停止的汽车、插入木墩的刀。 正常行驶中 的汽车突然 停止时,因 惯性的力量 而产生变形。
插入木墩的刀
刀飞入木墩的瞬间的变形,使人感了强烈的速度与力量。
3、夸张变形:
物体在用力或受到外力的影响时,局部或整体 造型经过夸张手法进行变化,就是夸张变形。
1、柔和的节奏:停--慢--快、快--慢--停,是一种渐快 或渐慢的节奏,产生柔和的感觉。 2、强烈的节奏:快--停、快--停--快,是一种突然性的 节奏,产生强烈的感觉。 3、急骤的节奏:慢--快--停是一种渐快后骤然停止的节 奏,可能预示一种异常结果的发生。
作业
设计一组物体运动的动画。 例如:
扔柿子、落下的水桶
动画1、2之间的距离小,运动 起来慢,2、3之间的距离大, 运动起来就快。动作连续后就 产生由慢到快的加速运动,使 人感到手猛然扔向前。
画面上的桶由上至下距 离逐渐由近而远,动作 连续后就产生加速效果, 使人感到桶重重地落在 地下。
迎面驶来的车辆、倒地的木棒。
逐渐倒地的木 棒用加速度表 现,使人感到 木棒重重地砸 在了地上。 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 汽车被逐渐放大,连续 拍摄后产生加速效果, 使人感到汽车快速向观 众冲过来。
晕头转向的感觉 惊恐的感觉
通过数张运动的弧线动画,充分表达出了晕头转向的感觉。 猛然上翘的头发扭曲着,充分表达出了惊恐的感觉。
愤怒的感觉
头上快速冒出的轻烟,充分表达出了愤怒的感觉。轻烟用 三、四张动画表现即可。
怀疑的感觉
杂乱无间的符号,充分表达出了怀疑的感觉。这些符号用 三、四张动画表现即可。
1、几种常见弧形运动:
物体的运动过程或轨迹呈抛物线形,我们称之为弧形运动。 如掷出的球体、弹跳的小球、被风吹动的花草、被扳动的竹
竿等。
掷出的球体
弹跳的小球
被风吹动的花草
被扳动的竹竿
2、几种常见的波形运动
物体的运动过程或轨迹呈波浪形时,我们称之为波浪形运动。 如水浪的推进、飘带、被风吹动的头发、迎风招展的红旗等。 用波浪形运动原理表现物体运动时,要注意波浪运行的方向 和速度,不能突然改变方向或中途停顿。要循序渐进地运动。
击鼓的声音
鼓槌敲上鼓的瞬间,用多边的爆炸形的声音流线进行装饰, 击鼓的声音好象更响了。多边的爆炸形的声音流线可用二、 三张动画绘制。
电唱机的音乐声 电话铃声
喇叭里滑出的弧形声音流线,使音乐表现的更加柔美。 用三张动画就能把响亮的电话声表现的更加强烈。
3、效果型流线:
当有些特殊的感觉无法通 过具体的动作进行充分表 达时,加一些效果型流线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晕头转向的感觉、惊恐 的感觉、愤怒的感觉、怀 疑的感觉等。
拉长的鸡脖子强化了其愤 怒的感觉。
三 流线
流线是动画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表现角色或物体的快 速运动或特殊效果时,常用此法。流线包括速度型流线、声 音型流线、效果型流线。
1、速度型流线:
物体快速运动时,往往看不清具体的造型结构,而只看到它 的虚影。如果用速度型流线来表示这些虚影会有很强的动感。 如飞碟、直升机螺旋桨、掉出镜头的小熊 、快速旋转的电风 扇等。
第十章 物体运动规律
在动画片中物体的运动是不可少的,它与动画 片中角色的表演相配合,共同完成了表演。
一 曲线运动
二 变形 三 流线 四 速度 五 节奏
一 曲线运动
动画片中的角色或物体在表演过程中,不是以直线的方式进 行运动,而是用曲线的方式进行运动,我们称之为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是动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弧形 运动、波浪形运动和S形运动。
变形主要包括弹性变形、 惯性变形、夸张变化。
1、弹性变形:
物体在下落着地的过程中,造形产生拉长、压扁等形 态,就是弹性变形。如下落的球、空中掉下的皮箱、 被砸的垫子、下落的熊等。
下落的球在着地的一 瞬间,产生压扁、回 弹的变形过程。
空中掉下的皮箱
皮箱在下落中因速度快被拉长,在着地的一瞬间,又产生压 扁、回弹的变形。
如被压成风琴褶的猫 的身体、贪吃鸡蛋的 猫、惊恐双眼、大笑 的嘴、鸡等。夸张变 形效果强烈、生动。
风琴褶的猫
象风琴褶一样弹动 的猫的身体可以用 循环画的方法绘制。
贪吃鸡蛋的猫
大笑的嘴
只画二张嘴变化的原画即 可循环使用。
惊恐双眼
可不加中间画或少加中 间画,眼睁到最大时略 加停顿,以增加效果。
愤怒的鸡
水浪的推进
飞舞的飘带
被风吹动的头发
这段动画是由8张动画组成的循环动画。
迎风招展的红旗
3、S形运动:
当物体的力从一端传向另一端时,它的运动过程或轨迹呈 S形,我们称之为S形运动。如上升的烟、摆动的柳枝。S 形运动适合表现质地柔软的物体。
上升的烟
摆动的柳枝
二 变形
变形是动画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角色或物体在表演过 程中,受到外力的影响使造型产生变化从而使角色的表演更 加生动、有趣。
3、减速运动:
速度由快到慢的动作是减速运动。如在地面上滚动的圆球、 掷向高空的帽子、远去的飞机等。
掷向高空的帽子
掷向高空的帽子受地球引力的影响,速度渐慢。
远去的飞机等
向画面深处飞去的飞机,在形渐小的情况下,动作距离也逐 渐变小,速度放慢,产生了越飞越远的感觉。
五 节奏
动作节奏的产生与动作的距离、动作的时间、动作的张数 有关。其中动作的距离是最基本又最重要的。画原画(关 键帧)时对动作的设定非常关键。
四 速度
动画片中动作是强烈还是柔和、有力还是绵软,都与速度 与时间的掌握有关。
1、匀速运动:
速度均匀的动作是匀速运动。如钟表指针的转动。 钟表上的指针每一步的距离都是相同的,所以运动起来感觉 准确速运动。表示力量强烈、动作有 劲时,多用加速运动。如扔柿子、落下的水桶、迎面驶来 的车辆、倒地的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