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
华尔街纪录片第七集观后感
华尔街纪录片第七集观后感《华尔街纪录片》是一部以揭露金融机构内幕为主题的纪录片系列。
每一集都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精心挑选的访谈来展示华尔街背后的权力游戏和金融世界的黑暗面。
第七集令人印象深刻,呈现出了金融业中持续存在的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局面。
第七集以2008年次贷危机为背景,以华尔街一家常春藤联盟的投资银行为焦点。
导演通过精心安排的访谈和真实案例,深入探讨了贪婪、风险和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一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投资银行破产前的种种迹象、业务模式和内部文化。
首先,该投资银行的业务和运作方式与传统金融机构截然不同。
他们采用了高度复杂的金融产品和风险投资策略,利用杠杆放大收益,追求高额利润。
然而,这种过度激进的投资模式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一旦市场出现问题,就造成了严重后果。
该投资银行的破产本身就是一个警示,提醒人们金融行业中存在的巨大风险。
其次,该投资银行内部流行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是导致其破产的因素之一。
金融行业一直以来都极具竞争性,人们追求利润和回报往往超越了道德和伦理的底线。
这一集中的访谈对象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成为顶级投资银行家”的狂热追求,强调利润、权力和地位。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鼓励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的福祉。
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也肩负着重要责任。
然而,对于该投资银行以及整个金融行业的监管并不充分,监管机构无法有效地监督和干预其风险行为。
这一集并未深入讨论监管机构的问题,但通过一些访谈和案例,可以看到金融业内部的权势和政治因素对监管的干扰和扭曲。
最后,这一集还探讨了危机之后金融领域的改革和改进。
破产后,金融业在政府和公众的压力下进行了调查和改革。
然而,改革的推进并不容易,金融利益集团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实施有效的金融改革需要改变金融文化、整顿金融市场和加强监管力度。
总之,《华尔街纪录片》第七集所展示的金融业现实让人印象深刻。
它揭示了金融业中存在的贪婪和风险,以及监管机构的不充分。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大国崛起第七集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国崛起》的第七集,这一集主要讲述的是德国的崛起历程,给我带来了好多的感触。
这集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德国在近代历史上的曲折发展。
曾经的德国,四分五裂,邦国林立,在欧洲的大舞台上显得有些支离破碎。
但是,德国人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统一和强大的渴望,从始至终都未曾熄灭。
片中讲到德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崛起,那场景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当时的德国,不像英国那样有着先发优势,也没有法国那样丰富的资源。
但德国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硬是在工业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他们对技术的钻研,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人不得不佩服。
就拿制造机器来说吧,德国人会为了一个小零件的精度,反复琢磨,不断改进,直到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平时做事,有时候就是少了那份较真儿的劲儿。
还有德国的教育体系,也是德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在那个时候,德国就非常重视教育,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学校里不仅教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让我想到了咱们现在的教育,有时候是不是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呢?德国的崛起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磨难。
两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但德国人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在废墟中重新站了起来。
他们反思自己的过错,努力改正,重新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
这种敢于面对错误,勇于改正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个细节。
片子里有个画面,是一群德国工人在工厂里忙碌的场景。
他们的脸上沾满了油污,汗水湿透了衣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专注和坚定。
他们手中的工具不停地挥舞着,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熟练,那么有力。
从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崛起的力量源泉,那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还有一个场景让我特别感动。
那是在一所德国的大学里,一位老教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授课,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
他们不时地举手提问,与教授展开激烈的讨论。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大国崛起第 7集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国崛起》的第 7 集,感触颇深呐!这一集主要讲的是德国的崛起之路。
德国,这个在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波折和挑战的国家,它的发展历程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
片子里提到,德国在 19 世纪的时候,还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各个邦国各自为政,经济发展缓慢,跟当时的其他强国相比,那真是差距不小。
但是,德国人可没有就此认命。
他们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努力地寻求着改变。
就拿德国的教育来说吧,那真叫一个重视。
在很多地方还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德国就已经开始大力普及教育了。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孩子们都有机会上学读书。
老师认真负责,学生们也学得刻苦。
他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让国家变得强大。
而且德国的工业发展也是让人佩服得不行。
那些工厂里的工人,一个个都像是精密仪器上的零部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他们对工作的那种认真和专注,简直让人咋舌。
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做到完美。
我想起了之前去一家德国工厂参观的经历。
那是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工厂,一进去,就被那种严谨的氛围所震撼。
工人们穿着整齐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在生产线上忙碌着。
我注意到一个老师傅,他正在检测一个零件。
只见他拿着一个精密的测量工具,眼睛紧紧地盯着刻度,表情严肃得像是在进行一场生死攸关的手术。
他反反复复地测量着,还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我凑过去看了看,发现他记录的数据密密麻麻的,详细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我好奇地问他:“师傅,您为啥要这么仔细呀?”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这可马虎不得,一个小零件出了问题,整辆车都可能有大麻烦。
我们德国制造,靠的就是这股子认真劲儿。
”说完,又低下头继续工作了。
还有那些工程师们,他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简直是绞尽脑汁。
为了提高一点点效率,降低一点点成本,他们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
我看到他们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图纸和资料,墙上贴满了各种想法和创意。
德国的崛起,靠的不仅仅是这些表面上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
CCTV2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
CCTV2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在“十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首播具体时间是:10月1日至10月7日,每晚21点20分。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相并列的高端经济活动,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交易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市场、品牌、技术和团队,完成向全球企业的跨越。
中国企业的身影在跨国并购领域表现得越来越活跃。
如何降低跨国并购的风险与成本?如何通过跨国并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这是中国经济当前的重大命题。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历时半年精心打造的七集系列片《跨国并购》,用国际化多维度视角,深度解读跨国并购经典案例,揭开跨国并购背后的韬略与机谋、博弈与利益、交锋与合作,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链条的中国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节目联合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深入索尼、联想、中远、TCL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近距离跟踪报道它们展开跨国并购的艰辛历程,以国内外经典案例为切入口,探索跨国并购活动的核心区域。
《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内容覆盖了跨国并购的大部分领域,从如何破解政治法律障碍到如何降低并购风险,从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到如何实施人事整合,从如何制定并购战略到如何运用中介机构,再到如何抓住中国经济的机遇,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领域的基本面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通用电气前CEO 杰克韦尔奇、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知名经济学者胡祖六等将走进节目,分享他们对跨国并购的经验和思考。
目录1第一集--国家之门 (3)2第二集美丽的诱惑 (10)3第三集两种文化 (14)4第4集棘手的人事 (18)5第五集:资本纽带 (22)6第六集——必由之路 (29)7第七集中国机会 (35)1第一集--国家之门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
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本集《大国崛起》深入揭示了当代大国崛起的背后故事,引人深思。
剧中通过精彩的剧情展示了不同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让我们对大国的发展与变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第7集的观后感。
首先,本集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展示了大国崛起的必然性。
剧中展示的国家不同程度上都在积极寻求自身国家的崛起,为国家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种积极的崛起意识与实际行动,成为了当代大国在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其次,剧中展示了大国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通过揭示各国在崛起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外部问题,我们看到了大国崛起并非一帆风顺。
不论是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还是与其他大国的角力,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困难和阻碍。
剧中对这些问题的描绘真实而贴切,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了大国崛起的复杂性和艰辛性。
此外,本集还特别强调了大国间合作的重要性。
剧中的各个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相互合作对于实现共同目标的必要性。
通过多边合作、国际组织等方式,大国们能够更好地协调利益分配,化解矛盾与分歧,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符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为大国崛起提供了更加稳固和可持续的基础。
最后,本集透过剧情深刻反思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各国必须要对自身发展所承担的国际责任有着清晰的认识。
剧中所展示的各国领导人对于自身国家和全球的责任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国崛起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更需要担当起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国际公平与正义的责任。
综上所述,《大国崛起第7集》透过精彩的剧情和深入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大国崛起的现实与复杂性。
剧中所揭示的国际关系、合作、责任等问题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令人深思。
通过观看这样的剧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国崛起的背后故事,增加我们对于世界格局的认识和理解。
期待未来剧集能够继续深化剧情,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大国崛起的思考和启示。
纪录片征程第七集观后感
从这一集里,我就感觉自己像是透过一个小窗口看到了咱们这个国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征程上奔跑着,就像一场盛大的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没有丝毫松懈。这可不像我平常做事儿,有时候还想偷个懒呢。跟他们比起来,我得好好反思反思,也得像他们一样,在自己的小征程上勇往直前,哪怕路上有点小磕小绊,那也得咬着牙冲过去。这一集看得我热血沸腾,感觉充满了力量,准备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啦!
纪录片征程第七集观后感
这一集一开场就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它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朋友,把那些个故事啊,一个接一个地给咱摆出来。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里面那些奋斗在一线的人们,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不过不是穿着披风戴着面具那种,而是穿着普通工作服,满脸汗水和坚定的那种真英雄。
里面讲到的那些项目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哇塞,那可都是实实在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大事儿。比如说那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就像魔法一样,把以前觉得很难的事儿变得轻而易举。看着那些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捣鼓那些仪器,眉头紧皱又突然舒展,就像在看一场没有硝烟的精彩战斗,而他们胜利的果实就是那些能造福人类的新发明。
大国崛起第七集观后感(百年维新)
大国崛起第七集观后感(百年维新)第一篇:大国崛起第七集观后感(百年维新)模仿与超越——《大国崛起》第七集观后感日本,在他的发展史上,曾经封建保守,也曾经**不安。
有幕府统治的黑暗,有闭关锁国的安宁,也有打开国门的无奈。
但他终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在《百年维新》这一集纪录片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即是不断地模仿与超越,永不停止。
他崛起的路径,是按部就班的,姑且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一探究竟。
一、学习——从闭关锁国到打开国门从闭关锁国到打开国门的历史性时刻,应当是美国的黑船逼近日本,是抵抗还是屈服,任何一种选择都将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聪明的日本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因为他们深受闭关锁国之苦,同时也十分清楚继续下去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只有敞开国门,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
由于无法预知未来,他们还是遵从由学习开始。
就学习而言,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层学习中国的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甚至以以中国为师,效仿中国来发展。
而在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失败后,日本便已有意向另投他门。
由于被打开国门,日本能够和当时西方先进的国家有了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使得日本深切地明白只有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才能兴国,所以他们又把目光瞄向了西方。
1871年,日本高层组织了一个以岩仓为首的使节团从横滨出发前往欧克里,沿途考察了12个国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文化等,为本国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模版,日本也由此走上了工业兴国的道路。
二、变革——从拿来主义到本国化日本最初的发展方式,是不断将当时列强国家的先进技术与项目直接搬回本国强制使用。
然而单纯的拿来主义是不会长久的,日本人随后就意识到了本国文化濒临消亡的危机,再加上政府为了将日本变成强国对民众的一系列文化压迫与严重的官商勾结最终使日本爆发了民权运动。
这场运动是日本社会的一个转折点,结果是日本产生了宪法,天皇成为国家至高无上的领导人,并且开始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一第7集《大国崛起》引人入胜,展现了一个正在努力崛起的大国的艰辛与壮丽。
本集主要聚焦于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以及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
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大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也能深刻感受到大国之间的无声较量。
以下是我对这一集的观后感。
二首先,本集着重展现了大国科技实力的提升。
通过电视剧中的情节,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个大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例如,在某一场景中,我们看到一组组年轻的科学家正在实验室中不断尝试新的科技突破。
这些科学家们在创新的道路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对科技实力提升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这个大国的勃勃雄心,更激励着每一个观众。
三其次,这一集也揭示了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
事实上,大国之间的竞争早已升级至各个领域,而科技发展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这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大国通过技术突破和创新来争夺科技霸权,争夺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种竞争不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也不断地挑战和激励着各个国家。
四此外,在这一集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大国发展的艰辛与壮丽。
一个大国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经历无数的努力和付出。
就如电视剧中所描绘的,这个大国在科技领域也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失败。
但正是在这些挫折和磨砺中,这个大国才变得更加强大。
这种描绘让我们对大国的崛起更加敬佩和期待。
五总的来说,第7集《大国崛起》通过讲述大国科技的腾飞、竞争与博弈,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大国崛起的背后付出的艰辛以及无形的价值。
这部剧中所展示的角色们的付出和拼搏,不禁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观众。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大国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六通过观看《大国崛起》第7集,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不仅充满着挫折和磨砺,更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现实生活中的大国崛起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只有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的崛起做出贡献,才能共同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大国崛起第 7集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国崛起》的第 7 集,这一集主要讲的是德国。
这一看可不得了,让我心里头那是感慨万千呐!德国,这个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波折和挑战的国家,它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
影片中,那一幕幕德国发展的画面在我眼前不断闪过。
从早期的分裂和混乱,到后来逐渐走向统一和强大,德国的历史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德国对于教育的重视。
在那个时代,德国就已经意识到,要想国家强大,教育是关键。
他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们能像德国当年那样,把教育真正地放在心上,踏踏实实地做好教育工作,那咱们国家的发展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还有德国的工业发展,那真叫一个厉害!他们对于技术的钻研和创新精神,让人不得不佩服。
看着那些先进的机器设备在工厂里运转,高效地生产出各种优质的产品,我就在想,这得需要多少智慧和汗水才能做到啊!说起德国人的严谨,那在这一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管是在制造产品还是制定规则上,他们都一丝不苟,追求完美。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德国的产品在世界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这集里还讲到了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
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他们并没有被打倒。
相反,在战后能够迅速地反思和重建,重新崛起。
这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韧性。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模型制作的比赛。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挺厉害的,随便做做就能拿奖。
可真正开始动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每一个零件的尺寸、每一个步骤的顺序,都需要精确无误。
我一开始粗心大意,结果做出来的模型歪歪扭扭,根本没法看。
这时候我才明白,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得像德国人那样,严谨认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于是我重新开始,仔仔细细地测量每一个数据,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
经过好几天的努力,终于做出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模型。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教学提纲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观后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跨国并购越来越多。
《跨国并购》这一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跨国并购中的艰难之处。
第一集主要讲诉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
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
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都没有成功。
2005年,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失败,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是有着与华为一样的经历。
还有许多来自媒体的抵制,很多企业都不陌生。
早在 10 年前,中远集团来到洛杉矶长滩市,准备收购一个废弃的军用码头。
长滩拥有全美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 若能成功实现对这个码头的收购,将会是中远迈向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查。
当年的索尼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时,盛田昭夫找到了当时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
他在确保索尼并购成功,减少政府反对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索尼如愿以偿地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
对于很多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在目标国可能出现的舆论抵制、国家审查、甚至国会的参与,就像一道道大门,陌生又神秘,无形而强大。
总之,想要进入海外市场,成功的进行跨国并购是多方面同时进行的,不仅要和媒体打好关系,还要在政府中有一定的潜在力量,所以在未来要实行跨国并购,我们一定要克服各方面的障碍。
《跨国并购》第二集-美丽的诱惑在跨国并购的第二集美丽的诱惑中,使我感受到了,李东生的观点“我们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我们这一代的人应该要勇于实践,我们要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数以十万计,每一起并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梦想。
可是,这些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跨国并购不仅带来的是完美的结合,还有很多笑容过后体味到的苦涩。
塔伦·赫纳哈佛商学院教授认为“你可以想象得到,这是非常微妙的。
跨国并购纪录片观后感【最新】
跨国并购纪录片观后感【最新】跨国并购纪录片观后感【最新】纪录片《跨国并购》用国际化多维度视角,深度解读跨国并购经典案例,揭开跨国并购背后的韬略与机谋、博弈与利益、交锋与合作,如下是相关的观后感。
跨国并购纪录片观后感【1】首先一下今天都做了什么。
早上起来继续读《任正非管理日志》,基本读完,并对华为有了大概的了解。
然后练习英语,最近发现英语听力和口语都有提高,琢磨着报个培训班再加强一下,然后快到中午的时候看了两集《跨国并购》,下午到公司一方面把我的超级电饭煲取回来,另一方面约了一个太平洋保险的人,咨询医疗保险的事情。
这一集讲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
想起一句话,叫做发达国家是难攻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是难守的市场。
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
具体例子有,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未如愿。
中冶进入阿根廷,或者中资进入发展中国家,比如南美和非洲的国家,一般不会遭致政治敌意。
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政局不稳,政府信用度较低。
比如最近缅甸就单方面终止了密松大坝建设项目,价值36亿美元,而这只是中国在缅甸的7个大坝项目之一。
阿根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政府在矿山转让合同中承诺的水、电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导致阿根廷公司的生产产量一直受到制约。
片子中也介绍了一些企业好的做法,比如10年前中远欲收购美国的一个码头,美国政府将其拒之门外,美国的媒体《华盛顿时报》称中远有中国军方背景,一位加州议员甚至写了一份300多页的报告,将中远逼到绝境。
中远的董事长魏家福说:走进美国你要想成功实现你的投资意图,第一要过媒体关,第二要过国会关。
魏家福单刀赴会,直接来到《华盛顿时报》,正面接受记者的质疑,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该报纸客观报道了对魏家福的采访。
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中远的故事被放在了醒目的头版头条,文章的标题是:“中远,我们的目的只是盈利。
”魏家福的这种做法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
电商之电商风云第七集观后感
电商之电商风云第七集观后感
这一集一开场就像拉开了一场激烈商战的大幕。
那些电商大佬们一个个就像是棋盘上的棋手,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和谋略。
我看到他们在竞争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就像变色龙一样,适应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具体事件或者人物]。
比如说那个[人物名字]吧,他想推出一个新的营销方案,就像要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一颗超级大炸弹。
可这过程简直比西天取经还难,不仅要和自己团队里那些有着各种想法的人“斗智斗勇”,还得时刻盯着竞争对手会不会来个突然袭击。
这就好比你在爬山的时候,既要小心脚下的石头,又得防备旁边突然窜出来个程咬金。
还有那些数据啊,在这一集里就像是电商世界的密码一样。
我算是明白了,在电商这个大舞台上,谁能读懂数据背后的奥秘,谁就像是拿着魔法棒的哈利·波特。
那些成功的电商公司就像是数据的解读大师,通过分析数据知道顾客喜欢啥,不喜欢啥,然后投其所好。
就像你知道朋友爱吃糖,就每次都给他带糖一样,这样就能牢牢抓住顾客的心。
这一集也让我看到了电商行业的残酷。
今天你可能还是行业的宠儿,明天就可能被新的潮流给拍在沙滩上。
就像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商模式,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下子就变得无人问津了。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真是太贴切了。
不过呢,这集也给了我不少启发。
要是我以后也想在电商这个大海洋里畅游的话,得有像探险家一样的勇气和智慧。
要不断地学习新东西,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这样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电商风云里站稳脚跟。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大国崛起》第七集观后感《大国崛起》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系列,通过揭示世界各国的崛起之路,向观众们展示了全球发展与变革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第七集《远东崛起》让我对亚洲国家的崛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一集的观后感。
这一集从亚洲的发展之星——中国开始,展示了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国土和人口的国家,不仅成功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制造业大国的转变,还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在高铁技术、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这些成就不仅让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也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接着,纪录片将目光转向了韩国。
韩国作为亚洲科技发展的典范之一,以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而闻名。
韩国企业如三星、现代等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令人叹为观止。
纪录片中揭示了韩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和科研领域的投入,这为韩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我们看到了日本的崛起。
日本不仅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文化产业方面蓬勃发展。
从动漫、音乐到电子游戏,日本的文化产品受到了世界各地年轻人的热爱。
同时,日本人民对于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于细节的追求也让我深感钦佩。
日本企业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让人对亚洲国家的崛起充满信心。
最后,纪录片聚焦于新加坡。
作为一个小国家,新加坡却凭借其高效的治理和开放的经济政策迅速崛起。
新加坡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物流和航运中心。
同时,新加坡在教育和创新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观看这一集,我深切感受到亚洲各国在发展中孕育的无限机遇和潜力。
亚洲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崛起不仅对自身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观众,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关注亚洲国家的发展,积极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动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
大国崛起第7集观后感《大国崛起第七集观后感》在观看了《大国崛起》的第七集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触动。
这一集聚焦的是德国的崛起历程。
在片子中,我看到了德国从一个支离破碎、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在经济、科技等领域都拥有强大实力的国家。
德国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德国对于教育和科技的重视。
在那个时代,德国就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崛起。
记得片中提到,在德国的一所大学里,教授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鼓励学生们去质疑、去探索。
课堂上,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教授展开激烈的讨论。
这种开放的学术氛围,让我好生羡慕。
再看看当时德国的工厂,工人们不再是简单地重复机械的劳动,而是不断地思考如何改进工艺、提高效率。
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那是一位年轻的工人,他在操作机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瑕疵。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这无关紧要,但他却停下手中的工作,仔细地研究起来。
他找来工具,对机器进行了拆解,一点一点地寻找问题的根源。
他的脸上沾满了油污,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专注和执着。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不仅提高了机器的性能,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自己的国家。
如今,中国也正走在崛起的道路上,我们同样重视教育和科技。
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在努力培养着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才。
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一项项科技成果让世界为之瞩目。
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我所在的城市,新建了许多高科技园区。
那些园区里,汇聚了无数的创业者和科研人员。
他们每天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推动国家的发展而努力着。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学计算机专业的。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去大公司就职,而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
跨国并购观后感
Customer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novation.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跨国并购观后感【跨国并购观后感】今天看了一部纪录片,讲的是跨国并购,重金讲述了中远集团,中海油,华为以及日本索尼试图进行海外并购时所面临的困难。
有来自美国媒体界的质疑,有因为中美两国不同政体,不同文化背景而引发的美国政界对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
在面对这样的困难时,公司所要做的是勇于和美国媒体进行积极沟通,媒体的评论和意向对美国国会白宫和普通民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左右跨国并购的最终结局,中远集团和华盛顿时报之间的有效沟通,让美国政界相信中远集团并不是中国派去美国的间谍,他们在美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为美国普通民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要善于通过公关手段,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赢得美国方面的好感。
日本Sony在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公司时,采用了三个重要的公关手段,一是对影视电视界的公关,索尼在一座豪华游轮上邀请了美国电影界的名人如导演斯皮尔伯格和著名影星茱莉亚罗伯茨,赢得了美国影视界的好感,二是对美国政界的公关,索尼通过在和美国政界拥有广泛人脉的基辛格之间的合作,成功游说美国政界,三是新闻界,和美国主流杂志合作,杂志上索尼总裁和美国著名影星跳舞的照片让人们觉得他是一个尊重美国文化,愿意和美国合作的友善的老人。
三管齐下索尼最终成功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这部纪录片还让我有两个体会第一,在逐渐全球化的今天,必须有能力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工作,了解美国制度文化,能与其他国家的人实现自由平等对话,自己原来的那种我不如美国人了解美国文化,我的英文永远说的没有美国人顺溜,我还是回国吧,回国会有更好的发展的思想是很危险的,这其实是一种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意吃苦,固步自封心态的反应。
应当尽快转变思想,充分利用起在美国的这段时间,提升英文能力,提升和美国人合作的能力,提升对美国文化,美国市场,美国制度的了解,这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大市中国第七集观后感
大市中国第七集观后感这一集一开场就像拉开了一场超级科技秀的大幕。
那些个高端装备,那可是咱国家工业领域的“超级英雄”啊。
就拿里面展示的那些大型数控机床来说吧,那精密度简直了,感觉就像一个超级细致的工匠,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让人咋舌。
以前总觉得制造个小零件能有多难,看了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这数控机床就像是一个有魔法的机器,把一块平平无奇的金属,按照人们心中的想法,切割、打磨,最后变成一个严丝合缝、完美无瑕的精密部件。
这要是搁以前,光靠人工,得费多少劲儿啊,估计老师傅们眼睛都得熬成兔子眼,还不一定能有这么好的效果。
还有那海洋工程装备部分,那些巨大的海上钻井平台就像一个个海上城堡,稳稳地扎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
你想啊,大海那可是喜怒无常的,一会儿风平浪静,一会儿狂风巨浪,可这些平台就像定海神针一样。
建造它们的工人们,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海王”啊,他们得克服多少困难才能把这些大家伙弄好。
这平台上的各种设备也是相当高科技,感觉就像把一个现代化的小城市搬到了海上。
这不仅展示了咱国家在海洋工程方面的超强实力,还让我这个旱鸭子对大海有了一种新的敬畏感,原来人类在大海面前,也可以这么牛气哄哄的。
我觉得这一集最酷的就是那种创新的精神。
咱国家的企业和科研人员不再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而是自己开辟新道路,自己当老大。
比如说那些新研发的自动化生产线,那速度,那效率,感觉就像一个永远不知道疲倦的机器人在飞速运转。
而且这生产线还特别智能,能够自己检测故障,就像一个自我修复的小超人一样。
这背后得是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啊。
这些科研人员就像一群探险家,在未知的科技领域里披荆斩棘,不断挖掘新的宝藏。
他们不怕失败,失败了就再来一次,这种毅力,简直就是我这种有时候遇到点小挫折就想打退堂鼓的人的榜样。
从这一集里,我也看到了咱们国家工业发展的大方向。
那就是朝着更高、更精、更强去发展。
以前咱们可能是制造大国,生产很多便宜的东西,现在不一样了,咱们要做制造强国,生产那些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
并购学习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并购学习心得体会篇一: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心得体会“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心得体会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在两级机关开展“转作风、强纪律、机关人员怎么做”讨论的通知要求,机电运输部全体职工组织开展了大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场面热烈。
通过此次讨论,我自己对“企业实现战略组”有了更新的认识,现总结如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兴起,经济资源跨国流动的势头更加强劲。
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年轻的中国企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环境下迅速成长。
在经历“联想”收购“Ibm”、“中海油”竞标收购美国“尤斯科”石油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并购之后,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崛起在东方,国人为我们迈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而骄傲自豪。
但是,今天,中国的市场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企业要永续发展比非易事!实现战略重组为做大做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走在一片丛林,开始清除矮灌木林。
当我们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时候,却猛然发现,旁边的一片灌木林才是我们要去清除的丛林!有多少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就如同这些砍伐灌木林的工人,常常只是埋头砍伐,却没有意识到要砍的并非是那片丛林。
当我们沉迷于寻找使企业发展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
战略重组不仅追求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而且追求企业竞争安全性;它主要不是技术性的产物,而是思想性产物、创新性产物。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企业战略重组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而且在战略重组中关注人的变化,把握战略重组中文化,思想,动机更加有助于企业顺利的实行重组,保证公司变革的顺利实施。
行政人员往往低估使企业按预期设计动作所需进行的大量导、引导的控制工作。
一个考虑很实际的“怎么干”问题的简便方法,是让每个小组或个人都问自己:“每周一早,我希望某人或某组有何不同?”除非你能找到答案,否则你的新设计将困难重重,如果人们开始自行其事,制造出新的以后难以清除的障碍,那么这种混乱会酿成永久的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汇总《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观后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跨国并购越来越多。
《跨国并购》这一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跨国并购中的艰难之处。
第一集主要讲诉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
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
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都没有成功。
2005年,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失败,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是有着与华为一样的经历。
还有许多来自媒体的抵制,很多企业都不陌生。
早在 10 年前,中远集团来到洛杉矶长滩市,准备收购一个废弃的军用码头。
长滩拥有全美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 若能成功实现对这个码头的收购,将会是中远迈向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查。
当年的索尼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时,盛田昭夫找到了当时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
他在确保索尼并购成功,减少政府反对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索尼如愿以偿地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
对于很多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在目标国可能出现的舆论抵制、国家审查、甚至国会的参与,就像一道道大门,陌生又神秘,无形而强大。
总之,想要进入海外市场,成功的进行跨国并购是多方面同时进行的,不仅要和媒体打好关系,还要在政府中有一定的潜在力量,所以在未来要实行跨国并购,我们一定要克服各方面的障碍。
《跨国并购》第二集-美丽的诱惑在跨国并购的第二集美丽的诱惑中,使我感受到了,李东生的观点“我们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我们这一代的人应该要勇于实践,我们要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数以十万计,每一起并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梦想。
可是,这些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跨国并购不仅带来的是完美的结合,还有很多笑容过后体味到的苦涩。
塔伦·赫纳哈佛商学院教授认为“你可以想象得到,这是非常微妙的。
在短期内,人们有那样一种动机,对于所有的问题不是看得那么透彻,因为他们想展示出兼并和收购非常具有吸引力,但这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随着收购的到来,他们会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斯蒂格利茨:当一个国家的某公司买了另一个国家的某公司时,伴随而来的挑战就是,你如何将一套模式,很好地运用在你所购买的公司上。
潜心研究日本经济多年的财部诚一发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日本企业海外并购潮中,到处充斥着这种乐观的动机。
跨国并购的失败率高达70%,几乎是风险最高的商业活动。
(并购)成功的比例不是很高,而在跨国并购中会更加低,然而还是有着数不清的企业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选择了跨国并购这一道路。
跨国并购虽然艰难,可是人们不会停止他,只要有美丽的希望存在,人们就会迈开自己的脚步向着这个希望前进。
《跨国并购》第三集-两种文化在人们的认知中,1+1>2,也就是人类的这一认知,让无数企业走上了跨国并购这一道路,然而,这条梦想中的捷径却是充满着坎坷与荆棘,太多的企业没能完成它们最初的梦想。
跨国并购能够并购企业,但是不一定能够完美的并购公司文化与社会文化,这就注定了,跨国并购中存在着70%的失败。
举了吉利并购沃尔沃和联想并购IBMPC事业部两个案例。
当时,吉利很有希望买下沃尔沃,但工会的立场就是不欢迎中国人,由1800位工程师组成的沃尔沃轿车工程师工会,仍然希望公司由欧洲人来领导,因为他们更了解沃尔沃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巨大,所以为了减少短期之内的摩擦和企业文化差别带来的冲突,吉利的做法是全面保留沃尔沃的文化。
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细节当中,联想集团首席运营官罗瑞德表示,中美两国同事开会的时候,美国同事会非常活跃;中国同事显得比较保守。
要收购一个有着完全不同背景、语言的公司时,不仅有着国家文化方面,还有公司文化层面,这就更加重了困难。
吉利的做法是全面保留沃尔沃的文化,而联想则是融合。
如今,联想已将外来文化与联想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形成了更加开放的"新联想文化",核心便是:说到做到、尽心尽力。
1998年,当时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并购案,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跨国并购中,文化的冲突是整合面临的巨大问题,是融合还是独立,企业有着自己的选择和考虑,但无论如何,这都将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险途。
对于文化的差异,除了沟通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并购前就未雨绸缪,做好一切的准备。
这些都是体现了入乡随俗的商务礼仪原则,在跨国并购中要遵循这一原则,才能得到更好的成功。
《跨国并购》第四集-棘手的人事第四集记录片以澳优收购荷兰海普诺凯和Tcl收购法国汤姆逊为例,重点说了两个人事问题。
第一,并购后高管离开,哈佛的调查说,跨国并购5年之后会有高达58%的高级管理者离开公司。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并购后人才流失比率是正常流失率的12倍。
第二,针对普通员工的减员增效实施困难,所在国除了法律还有潜规则。
在中冶阿根廷接管铁矿5年来,不断有中高层管理人员离开,高管离开的原因是担心管理模式和管理团队的改变,担心中国员工取代他们的位置。
他们有的人是辞职离开的,有的人是公司辞退的。
在并购过程当中,对于人才的保留,薪酬是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在整个组织整合过程当中,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管理风格的适应和调整,在整个过程当中,层层变革管理和沟通到位,其实这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
打造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是企业经历跨国并购洗礼后的首要工作。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整合相比于经营整合、管理整合、技术整合等要困难得多,因为它涉及到个体心理、价值观念、文化风俗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无形因素。
1997年,宝马汽车将劳斯莱斯收入囊中,但由于双方管理方式等冲突,大量核心人才、高层管理人才纷纷出走,寻求更好的前途。
最终的结果就是宝马卖掉了劳斯莱斯。
跨国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更加复杂与艰难。
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处理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各有所长,回望那些曾在海外并购道路上走在前列的先行者,无论坎坷还是平坦,顺利还是波折,留下的都弥足珍贵。
《跨国并购》第五集-资本纽带在2007年,中国湖南的.企业--中联重科一举胜出,成功的并购了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西法公司。
中联董事长詹纯新联合赵令欢一起进行了并购计划,他认为大家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建立一个平台,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弘毅投资这种国际化运作上的一些经验。
赵令欢在于詹纯新的交谈中表明一定是动机要纯正,企业要走国际化道路,要开始收购外国企业,是为了虚名还是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和必要。
詹纯新说服了赵令欢,于是两股资本紧紧地交织在了一起冲向同一个目标,他们不仅保持高度一致的方向,而且能相互借力。
就这样成功的完成了跨国并购。
而丁建生和赵兵等人的历程却并不是十分的顺利,他们在匈牙利不仅不被重视,而且还被赶了出来。
但是他们的坚持不懈使得他们最后还是成功的完成了跨国并购。
买下企业只是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收购结束后,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企业如何做到1+1大于2的问题,这也是跨国并购中出现的最常见的问题。
就在中联重科收购西法刚刚结束时,2008年的一天,去往公司的詹纯新接到一个电话,西法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亏损。
为了解决问题,弘毅投资作为中联重科第二大股东,进入中联以后,从2005年到2010年,企业收入增长了10倍。
中联重科与西法的顺利融合,帮助西法快速走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淖。
也就是这些事情让沃夫冈认识到,当中国人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们会想尽各种渠道,竭尽全力,他们从来不会放弃目标,也正是这一优点使得中国的企业不断地获得成功。
《跨国并购》第六集-必由之路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让索尼成功登陆美国,它的产品也开始全面抢占美国市场,在美国最大的电器连锁商场百思买,索尼产品独领风骚。
索尼是全球知名电子产品制造商,哥伦比亚是好莱坞八大制片商之一。
两家看似毫不相干的企业,走到一起,无论是在外界,还是索尼公司内部,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松下与索尼一场持续了十四年的商业大战,在1988年,BETA录像机退出了民用市场,以索尼全面失利而告终。
索尼的这场惨败让盛田昭夫深受震动,他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竞争中如果不被打倒,就绝不能只做技术的领导者,于是便有了对于哥伦比亚的跨国并购。
在2005年,索尼又再度出击好莱坞,买下米高梅电影公司,同时收购了数千部电影版权。
联想集团在国内市场受阻,国际市场又进不去。
此时,全球排名第三的IBM传出消息,有意将连年亏损的个人电脑业务出手,于是这就成为了联想企业的一个成长的机会。
在2004年,经过十个月反复权衡和谈判,联想终于成功收购了IBM的PC业务。
进入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像联想这样的身影出现在跨国并购中。
2004年到2010年,中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金额达到877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对外投资国。
跨国并购,悄然改变着中国企业的成长方式和中国经济的结构。
跨国并购实现着企业的商业梦想,跨国并购也实现着企业家的职业理想。
《跨国并购》第七集-中国机会在这集中讲述了中国复星集团与地中海俱乐部,以及中国中远集团同比雷艾夫斯港口的跨国并购案例,告诉我们中国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
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来推进国际化战略,具备系统的有利条件。
但是通过目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案例而言,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仍具有相当强的探索型特征,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机遇和挑战。
比如说,中石油等三大石油集团,海尔、TCL 等混合型企业, 万向等私营企业, 都在跨国并购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对于挑战中国企业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跨国并购浪潮在跃跃欲试, 客观分析,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 尚有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各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也日趋活跃,规模逐渐扩大。
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在不断地加深,全球的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
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说现在是中国企业很好的跨国并购机会。
因此,面对全球各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我国政府部门要主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与机遇,加快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法律体系,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并购主体,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竞争与合作。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要学习全球商业运作模式,增强跨国公司并购意识,又要适当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推进管理变革,以求获取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