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点线面体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2 点、线、面、体--教案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2 点、线、面、体--教案

6.1 几何图形6.1.2 点、线、面、体一、新课导入观察下图的长方体,思考: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形成了几个顶点?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议论交流.预测学生可以答出: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它们的联系: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图形的构成元素合作探究:同学们,观察教室,哪些物体可以抽象成你熟悉的立体图形?师生活动:教师给出例子,学生发言说出更多例子,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与鼓励,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探究1:(1) 你知道这些几何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2) 下图中的图形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老师引导学生归纳:1. 包围着的体是面.2. 面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想一想:探究2: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探究3:线和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借助前面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线和线相交形成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想一想:立体图形的组成的元素包括什么?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理清元素之间的联系,完成下图:例题精析: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是由________个平面和__________个曲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形成__________条直线和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关系图的方式直观展示点线面体的关系,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点、线、面、体的相关知_______条曲线.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知识点二:由点、线、面运动而形成的图形动手操作:画一画:把笔尖看作一个点,让这个点在纸上运动.观察结果,最终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教师追问1:通过画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教师追问2:你能举出“点动成线”的生活实例吗?教师给出如下例子做示范,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画一画:把粉笔横着看作一条线,让这个粉笔在黑板上运动.观察结果,最终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教师通过现场操作粉笔并让学生观察黑板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代表回答,教师予以适当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线动成面.教师追问:你能举出“线动成面”的生活实例吗?教师给出如下例子做示范,学生列举更多实例.操作: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识.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设计意图:从动手试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三、当堂练习师生活动:教师转动长方形纸片,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可引导学生仿照前面的归纳得出结论:面动成体.教师可让各小组将纸片剪成不同形状(如:半圆、执教梯形、直角三角形),仿照老师刚才的操作并观察,再分别请小组代表展示转动过程与所得图形:练一练:1.(临沂期末改编)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多种传统文化思想,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为( )A.点动成线,线动成面B.线动成面,面动成体C.点动成线,面动成体D.点动成面,面动成线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三、当堂练习1. 如图,三棱锥有____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____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____个点.2. 请把下图中的平面图形与其绕轴旋转一周后得到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测由点、线、面运动形成的图形知识掌握情况.设计意图:观察三棱锥的构成元素,提升迁移能力.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由点、线、面运动形成的1.(东营期末改编)小翼跟妈妈到银行办理业务,她发现银行大堂的旋转门内部是由三块宽为 2 m、高为 3 m的玻璃隔板组成的,此情此景,她提出了以下问题:(1) 将此旋转门旋转一周,能形成的几何体是______.(2) 这能说明的事实是______(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A. 点动成线B. 线动成面C. 面动成体(3) 求该旋转门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边框及衔接处忽略不计,结果保留π)图形知识.设计意图:综合检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设计点、线、面、体课后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教学反思1.结合实例,鼓励学生探索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具体事物或实例中进行数学抽象也有了初步认识,但点、线、面、体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与直观感受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平面是无限延展的,点没有大小只代表位置等内容),现阶段是难以深刻理解、完整认识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多观察,多举例,多表达.避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感受后自发地同化概念,接受概念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1.2点、线、面、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1.2点、线、面、体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然而,我意识到有些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今后在提问时可以更加具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几何元素。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听得比较认真,但对于无限小和无限延伸等概念还是有点难以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利用更多直观的教具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概念。案例分析部分,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说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立体图形的认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想象是学生的难点,需要通过实物模型或三维动画来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
举例:在讲解点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点在黑板上无限放大来形象说明点的无限小特性;在讲解直线和曲线时,可以展示直尺和圆规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直线的无限延伸和曲线的连续性;对于面的理解,可以通过折叠纸张来展示平面和曲面的不同;对于体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立方体物品,如粉笔盒、书本等,帮助他们形成立体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1.2点、线、面、体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部分:4.1.2点、线、面、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点的概念:点是一个没有大小、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
2.线的概念:线是由无数个点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几何图形,分为直线和曲线。
3.面的概念:面是由无数个线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几何图形,分为平面和曲面。
3.数学表达: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几何图形,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4.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几何问题的能力。
5.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七年级数学《点-线-面-体》教案

七年级数学《点-线-面-体》教案

七年级数学《点-线-面-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断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元素(点、线、面、体),能正确判断由点、线、面、经过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断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难点判断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几何图形.重难点解读1.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2.线段相交得点,面与面相交得线.3.点动成线,如“飞机拉线”,线动成面,如“汽车雨刮后的面”,面动成体,如“旋转门”.三、教学过程活动1 旧知回顾1.下列图形中,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都相同的是()2.请分别写出与图中表面展开图相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名称.活动2 探究新知1.教材第119页内容.提出问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2)长方体的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3)由此可以得出几何图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4)点、线、面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活动3 知识归纳1.几何体也简称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2.几何体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活动4 典例赏析及练习例1如图,这个几何体是由几个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其中有几条是曲线?这个几何体有几个顶点?【答案】解:这个几何体是由5个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成9条线;其中有2条是曲线;这个几何体有6个顶点.例2 看到飞行中的萤火虫,可以说明( A )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例3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 C )练习:1.雨滴滴下来形成雨丝属于下列哪个选项的实际应用( A )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以上都不对2.把一枚硬币在桌面上竖直快速旋转后形成的几何体是( C )A.圆柱B.圆锥C.球D.正方体3.如图,三棱锥有 4 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 6 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 4 个点.活动5 课堂小结1.体由面围成,面分为平面和曲面.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2.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四、作业布置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笔、纸、盒子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优秀教学案例
3.举例说明点、线、面、体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等;
4.讲解点和线、线和面、面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点在线上,线在面上,面在体内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和应用实例;
2.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解释,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如线如何动成面,面如何动成体等;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观察实物模型和展开图,感知点、线、面、体的空间形态,培养空间想象力;
2.通过动手操作,如绘制图形、折叠展开图等,巩固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征;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习惯。
3.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和知识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思维品质等,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点、线、面、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篮球、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元素组成?”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思考点、线、面、体的概念。
2.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点、线、面、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几何元素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如何用点、线、面、体来描述我们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图方法。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知识梳理: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4.拓展延伸: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点、线、面、体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点、线、面、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表示方法,如点用坐标表示,线用方程表示,面用方程或图形表示,体用图形表示等。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5.强化几何直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方式,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重视知识巩固,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复习课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三个不同的物体,分别描述它们由哪些点、线、面组成,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2.完成课本第56页的练习题1、2、3,要求画出图形,并标明所学的点、线、面元素。
4.培养学生运用点、线、面、体的性质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点、线、面、体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点、线、面、体的分类方法和表示方法。

3.能够识别和描述图形中的点、线、面、体。

4.能够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5.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感性认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分类和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1. 点(1)定义点是空间中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基本要素,仅有位置坐标。

(2)分类点有普通点、线段端点、角的顶点和图形的交点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点,以及绘制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点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1)定义线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点所组成的直线,在空间中具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高度。

(2)分类线有直线、线段、射线、平行线、相交线、垂直线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线,以及绘制线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线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3. 面(1)定义面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线所组成的平面,在空间中具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高度。

(2)分类面有平面图形、多边形、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面,以及绘制面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面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1)定义体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面和相互垂直的线所组成的空间,在空间中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2)分类体有三棱柱、四棱柱、棱锥、棱台、球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体,以及绘制体在三维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体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征介绍(1课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框架。

2. 点、线、面、体的分类和表示方法(2课时)通过解释和演示不同类型点、线、面、体的分类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心理都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如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几何性质判断。然而,对于点、线、面、体的深入学习,他们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各异,有的学生可能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把握较为困难。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平面图形和空间几何体的性质,如:面积、周长、体积、表面积等。
-教师讲解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点、直线、平面图形或空间几何体,进行讨论。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所选主题的理解和疑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知识。
-你认为几何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4.创作分享:鼓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几何知识,创作一幅有趣的几何图形画,并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几何知识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几何原本》、《有趣的几何》等。通过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点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点的位置,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2.学习并掌握直线的性质和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四边形等,能够计算其面积和周长,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2点、线、面、体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2.“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先结合实例抽象出图形,再进一步抽象到概念,最后在具体模型中阐释概念,达到对概念的同化.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线、面、做的含义.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源相关图片五、教学过程【问题情境】观察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与棱相交成几个顶点?三棱柱呢?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交流.(1)观察可知:长方体有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条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个点;三棱柱有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条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个点.(2)你能说出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观察、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进入点、线、面、体的概念.【探究新知】探究一:基本概念活动1.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形,想一想从它们的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再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师生活动:学生举例并互相交流;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结合这些实例,教师明确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设计意图:以立体图形为认知基础,明确“体”的概念;通过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体”,加深学生对“体”的概念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理解.活动2.认识“面”教师:观察这些几何体,想一想:包围着体的是面?是线?还是点?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面.(1)看一看:如图,四棱锥、圆柱、圆锥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区别吗?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面有平的面、曲的面.四棱锥有____个面;圆柱有____个面;圆锥有___个面.再联想上一课“展开图”的知识,可以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___.教师归纳:数学中的面可以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而在数学中“平面”一词具有特定含义,它是无限延展的.围成体的面只是平面或曲面的一部分.(2)练一练:如图,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是平面?哪些是曲面?设计意图:由“体”分解出“面”,这是由整体迈向局部的第一步;通过广泛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活动3.认识“线”和“点”利用长方体、圆柱、棱锥等熟悉的几何体模型,结合下列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又得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点与点之间没有区别.(3)看一看,想一想,举出我们身边符合线、点形象的例子.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境,尽可能多地举出例子,并用电脑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探究二:从动态的角度探究“点”、“线”、“面”的关系活动1.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交流.师生活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教师用电脑再演示一些例子.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活动2.如果把汽车雨刷看成一条线,从几何的角度来观察它在挡风玻璃上摆动时的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做一做,想一想.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实例.设计意图:将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类比迁移,重复“实践发现——抽象概括——举例验证”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具体——抽象——具体”认知方法的体验.活动3.既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面”运动时,又会形成什么图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选择适当的学具,操作演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面动成体.设计意图:从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活动4.观察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从几何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师生活动: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图形是由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组成的.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一些符合这一观点的例子吗?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例子:庆祝节日时不同颜色的鲜花组成美丽图案;显示器的像素;一块块小瓷砖镶嵌成的图案;十字绣图案,等等.设计意图:渗透集合观点,揭示图形的本质,认识图形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本图片资源总结了点、线、面、体的基础知识,适用于点、线、面、体的教学.若需使用,请插入图片【知识点解析】点、线、面、体.【典型例题】例1.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解:(1)四棱柱的各面是四边形,是平面;(2)三棱锥的各面是三角形和四边形,是平面;(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属于平面,侧面是曲面;(4)包围球的面是球面,是曲面;(5)包围一个圆柱和一个半球的组合体的是一个半球面、一个圆柱的侧面和一个圆面,前两者是曲面,后者是平面.设计意图:考查对“面”的理解.例2.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如图所示:设计意图:考查对“面动成体”的理解和学生的读图能力.3.请观察如图所示的棱锥模型,它有____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_____条线,线与线相交形成了________个点.5;8;5.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形成点”的理解.【课堂练习】1.图中各个花瓶的表面可以看做由哪个平面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而得到?用线连一连.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如图,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小立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得到什么平面图形?解:如图:3.“汽车上雨刷器的运动过程”能说明的数学知识是(B)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面与面交于线4.雨滴滴下来形成雨丝属于(A)A.点动成线的实际应用B.线动成面的实际应用C.面动成体的实际应用D.以上都不对5.将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得到图中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循着三条线索认识了点、线、面、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谈一谈你认识到的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围环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3)想一想在获得一个结论的过程中,我们都经历了哪几个环节?这对你将来探索新知识有何帮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加深学生对认知方法“具体——抽象——具体”的理解.七、板书设计11/ 11。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4.1.2 点、线、面、体课型:新授课【教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问题情境[问题1](1)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2)①你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3)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二、新授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1)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两种,平面和曲面.(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的也有曲的.(3)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教师对以上结论加以总结、完善.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的举出例子,并把课前准备的挂图和物品等展示出来和学生交流.[问题2](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1)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点动成线”的结论.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出更多实例.如:蚂蚁搬家;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留下的一排长长的足迹……(2)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档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①教师让学生拿笔或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上一个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结论.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动手实践,回答问题.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③学生经讨论、交流后举例.如:夜晚街头闪烁的霓虹灯、利用竹条编织的凉席,用扫帚扫地、用刷子刷油、钟表盘上分针时针的运动……(3)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④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吗?教师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猜测,想象.学生在观察、猜测、想象之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再通过动手实践加以验证;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面动成体”的结论.学生经小组交流,举出例子.如把三角尺绕其一边旋转形成几何体、一摞壹元硬币……三、课堂练习(1)为什么在中国地图上,北京只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几乎占了整个版面?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纠正.(2)观察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学生观察图片.表述观点.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四、小结.本节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又进一步抽象出体、面、线、点等基本元素,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又由这些基本元素得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五.布置作业.课后收集能反映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资料、图片及实物模型.六、板书设计 4.1.2 点、线、面、体。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线、面、体》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线、面、体》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围成,面相交成线,线相交成点”。

2、从动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通过观察图形,了解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

教学重点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

2、判断一个平面图形能否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图中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12条棱,棱和棱相交成8个顶点。

二、探究新知自学教材119。

1、体的定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面的定义包围着体的是面。

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

3、平面与曲面的举例平面:平静的水面、电视机的显示屏、窗户的玻璃等。

曲面:足球、亭子的圆台、鸟巢建筑物的屋顶等。

4、线的定义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

5、线的举例长方体6个面相交成的12条棱是直线,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的圆是曲线,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一道明亮的直线,节日的焰火的是曲线。

6、点的举例笔尖可以看作一个点。

7、点动成线笔尖的点在纸上运动时,就形成线;节日的焰火也可以看成由点运动形成的,可以说点动成线。

8、线动成面汽车的雨刷在挡风玻璃上画出一个扇面,可以说线动成面。

9、面动成体长方形硬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一个圆柱体,可以说面动成体。

三、巩固练习1、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1)长方体的各个面是长方形平面。

(2)棱柱的各个面是三角形平面。

(3)圆锥侧面是扇形曲面,圆锥底面是圆形曲面。

(4)球体的面是曲面。

(5)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上面是曲面,侧面是长方体平面,底面是圆形曲面。

2、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4.1.2 点、线、面、体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了解了我们身边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从很多实例出发,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直观的图片与实例让学生从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线面体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认识与理解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还是以后学好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2)认识到点线面的静态关系和动态关系,发展学生生初步建立几何直觉(3)能正确判断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过程与方法: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通过观察各类熟悉的几何体,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并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通过具体事例从动态角度进一步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实例导入⒈出示建筑物的图片引发思考,把具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为介绍体的概念做出铺垫,让学生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2.引出常见的立体图形。

(教师给出体的概念)二、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这些体是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认识面包含平面和曲面)2.举例生活中见过的平面和曲面围成的图形练一练: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3.出示图片,学生感受线、点的例子引发思考:线有两种,直的和曲的4.想一想:生活中线的形象例子5.出示地图城市图片让学生感受点,并体会物体的的构成往往包含多种元素,而几何图形是有体、面、线、点的元素构成.实物展示给学生以直观形象,自然得到体、面、线、点的静态关系,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通过实物可见和可触摸的方式感受什么是点、线、面、体.6下图是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Ⅰ.体是由围成的;面有两种,和。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6.1.2 点、线、面、体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2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6.1.2 点、线、面、体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2

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6.1.2 点、线、面、体【情境引入】欣赏下列图片:大家思考一下构成图形的元素是什么呢?这些元素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比较而言,线、几个顶点?Ⅰ.体的相关探究问题2除了上面的长方体外,还有以下一些立体图形,它们和长方体相比,是否也有类似的构成共性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Ⅰ.面的相关探究问题3(1)从问题1、2中的图我们容易看出什么?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2)观察下面两个图,水面和建筑屋顶给人以什么形象?(3)说一说下面图中碗的内壁和桌面给人以什么形象?(4)说一说下面两个几何体是由怎样的面围成的?Ⅰ.线和点的相关探究问题4(1)下面流星划过天空、焰火、星星分别给人以什么形象?流星划过天空、焰火给人以线的形象,星星给人以点的形象.(2)①下面两个几何体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线和线相交又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教师总结: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线和线相交形成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对应训练】教材P156练习第1题.探究点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1(1)把笔尖看作一个点,让这个点在纸上运动.观察结果,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点动成线.(2)你还能举出其他“点动成线”的例子吗?,前面图中所示的流星、焰火等.问题2(1)如果把刮窗器与玻璃接触的部分看成一条线,观察刮窗器运动时所留下的痕迹,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线动成面.(2)你还能举出其他“线动成面”的例子吗?如打开折扇、墙面刷漆等.问题3(1)长方形硬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观察所形成的图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面动成体.(2)你还能举出其他“面动成体”的例子吗?如酒店大厅的旋转门,还有球、圆锥、圆台等几何体的形成等.【对应训练】教材P157练习第2,3题.例李晓跟妈妈到银行办理业务,她发现银行大堂的旋转门内部是由三块宽为2 m、高为3 m的玻璃隔板组成的,此情此景,她提出了以下问题:(1)将此旋转门旋转一周,能形成的几何体是圆柱.(2)这能说明的事实是 C (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3)求该旋转门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边框【对应训练】如图是一个粮仓,已知粮仓底面直径为8 m,粮仓顶部顶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9 m,粮仓下半部分高为6 m.观察并解决下列问题:(1)粮仓是由两个几何体组成的,它们分别是圆锥、圆柱.(2)将如图的图形分别绕轴旋转一周,哪一个能形成粮仓?用线连一连.(3)求出该粮仓的容积(结果保留π).解:(2)连线如图.(3)依题意,圆柱的底面直径为8 m,圆柱的高为6 m,圆锥的底面直径为8 m,圆锥的高为9-6=3(m),所以粮仓的容积V=π×(82)2×6+13π×(82)2×3=112π(m3).答:该粮仓的容积为112π m3.2.分别说说点、线、面、体是如何形成的?3.几何图形由什么构成?什么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158习题6.1第3,5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立体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立体几何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有些困惑,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难点: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立体模型和实物,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和实例。

3.作业准备: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和模型,如钥匙、铅笔、球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组成?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线、面、体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并用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七年级上册《点、线、面、体》教案

数学七年级上册《点、线、面、体》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4.1.2点、线、面、体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教学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讨论及PPT教学准备PPT第一课时课时数 1 课时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一、情景引入:(3分钟)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回答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点?设计意图:由最熟悉的长方体引出今天的课题,并为后面引出点、线、面、体打基础。

二、合作探究(时间:13分钟)阅读课本119到120页练习上面的内容,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1.几何体的概念(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还学过哪些几何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2.面的分类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得出面的分类:____面和___面。

面与面相交成线,线有___线和____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_;3. 点、线、面、体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_____,线动成___________,面动成________。

请你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4.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0页练习下面的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几何图形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小球、直线、平面模型等。

2.准备一些图片,如点、线、面、体的示意图等。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点、线、面、体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但对其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体,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如牙签、小棍、平面图形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动画效果,增强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点、线、面、体,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你能找出这些实例中的点、线、面、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之后,开始接触立体几何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几何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素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这些几何图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和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和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点、线、面、体的特征。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教具、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和线的运动轨迹,以及面的形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 点、线、面、体
松树中学汪照瑞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至第1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2.难点:关于体、面、线、点关系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

3.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细绳。

学生准备:硬币,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新授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点、线、面、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常见的几何立体图形,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3)、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

(4)、探讨线的概念及分类
a、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

b、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
4、探讨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1)、(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

(2)、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练习:课本122页练习1、2题
6、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1第7~12、13、1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