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 内科学重点简答题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内科学重点简答题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 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于入院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临床上以进行性气流受阻为主要表现,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使 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响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肺性脑病:由于胸肺疾患而引起的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II 型 呼吸衰竭)而出现的一些精神症状,如躁狂、昏睡、昏睡、意识丧失等称为肺性脑病。 Horner综合征:肺尖部的肺癌可侵犯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患侧额部和胸部皮肤潮红无汗或少汗,感觉异常。

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或仅在提高充盈压后方能泵出组织代谢所需要的相应血量,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即心肌衰竭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危象: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超过120或130mmHg 并伴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现象,成为高血压危象。 Barret 食管:食管粘膜因受反流物的反复刺激,食管与胃交界处的齿状线2cm 以内的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称为Barre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肝性脑病: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急性胃炎: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明确的发病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红细胞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有无黄疸、血红蛋白尿。 2、有无贫血、皮肤黏膜出血,出血的发生部位、主要表现形式、发展或消退情况。 3、有无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 4、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轻症或恢复期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护理: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3、病情观察:观察有无发热、贫血及出血情况。 4、药物观察: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尽量减少和避免肌内注射,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用软毛牙刷刷牙,选择合适漱口液,于餐前、餐后及睡前含漱。 7、肛周护理:保持大便通畅,每次便后清洁肛周或用 1:5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防止肛周感染。 8、预防感染:保持病室清洁及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防止受

凉,减少或限制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9、出血的护理:肢体皮肤或深层组织出血可抬高肢体,以减少出血,深部组织血肿也可应用局部压迫方法止血。尽量少用注射药物,必须使用时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压迫局部直至止血。少量鼻出血可用干棉球或 1:1000 肾上腺素棉球塞鼻腔压迫止血,并局部冷敷,若出血不止,用油纱条做后鼻孔填塞。牙龈渗血时,可用肾上腺素棉球或明胶海棉片贴敷牙龈。牙龈出血时易引起口臭,使患者食欲或心情受影响,可用 1%过氧化氢液体漱口。 10、心理护理:加强沟通,减少焦虑及恐惧。三、健康指导要点 出血的预防: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保持鼻腔湿润,勿用力擤鼻,避免用手枢鼻痂和外力撞击鼻部;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和和用力排便。四、注意事项 高热患者禁用酒精或温水擦浴。沐浴时水温不可过高和用力擦拭皮肤。若出现突然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物模糊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征象,应及时告知医生,配合抢救。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目录页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血型。 2尿常规、大便潜血、虫卵。 3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各种自身抗体,如ANA、抗dsDNA、抗ENA等。 4 必要时胃肠道餐或胃镜检查 二.诊断标准 1男性:Hb﹤120g/L,RBC﹤4.0×1012/L,HCT﹤0.40 2女性:Hb﹤110g/L,RBC﹤3.5×1012/L,HCT﹤0.37 缺铁性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血清铁+转铁蛋白,运铁蛋白饱和度。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4血清铁蛋白。 5骨髓涂片及铁染色(必要时)。 6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必要时),红细胞铁蛋白(必要时)。 7大便潜血、虫卵。 8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9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10肝、肾功能。 二、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g/L 2血清铁﹤50ug /dl,总铁结合力﹥350ug /dl,运铁蛋白饱和度%﹤15%。 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14ug /L。 5红细胞游离卟啉(FEP)﹥3.0ug/gHb。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用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1~6条中任2条以上者可论断。 三、治疗 1去除或治疗病因。 2铁剂补充治疗:元素铁150~200mg/天。 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血清蛋白﹥30~50ug /L时再停药。 四、疗效标准 1治愈:Hb恢复正常,MCV﹥80fl血清铁及铁蛋白,FEP均恢复正常。贫血病因消除。 2有效: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 3无效:四周治疗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反下降。 巨幼细胞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分叶计数。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内科学课程,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临床诊疗实践,要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来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 内科学是二级学科,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风湿专业学科,本大纲参照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内科学》课程基本要求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七版而制订的。按大纲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各系统常见疾病和重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结合诊断学时学习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加深对疾病重要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疾病间的鉴别诊断要点。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医学影像学、妇产科学、眼耳鼻喉科学、医学美容、临床心理学、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5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12学时,见习40学时。 四教材: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Ⅱ正文 第一篇绪论 一教学目的 学习内科学的学习方法、诊断、进展,了解内科学的范围、内容。 二教学要求 了解内科学的范围、内容、进展,以及学习要求与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 概述 (二)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 内科学的诊断 (四) 内科学的进展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练习题2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练习题 一、A1 1、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是哪种类型 A、紫癜型 B、腹型 C、关节型 D、肾型 E、混合型 2、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于 A、幼儿 B、儿童 C、育龄期女性 D、壮年男性 E、老年人 3、下列药物禁用于ITP病人的是 A、强的松(泼尼松) B、阿莫西林 C、红霉素 D、阿司匹林 E、地西泮 4、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儿童多见 B、常有发热 C、皮肤黏膜出血 D、便血、尿血 E、关节痛 5、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哪项治疗最佳 A、肌注维生素B12 B、口服铁剂治疗 C、输血治疗 D、激素治疗 E、丙酸睾酮治疗 6、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常提示 A、颅内出血 B、败血症 C、上消化道出血 D、脑膜白血病 E、脑栓塞 7、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早期突出表现为

C、出血与感染 D、骨髓增生减低 E、食欲减退 8、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一般不会出现 A、进行性贫血 B、肝、脾、淋巴结肿大 C、出血 D、全血细胞减少 E、感染 9、缺铁性贫血治疗最重要的是 A、补充铁剂 B、病因治疗 C、脾切除 D、少量输血 E、肌内注射维生素B12 10、输入贮存过久的库存血时,易引起 A、高钠血症 B、低钙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低钠血症 11、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下列哪项不正确 A、部分患者可做脾切除 B、感染时用氯霉素 C、输新鲜血 D、做骨髓移植 E、注射丙酸睾酮 12、治疗急性白血病时要保护静脉的原因是 A、避免败血症 B、避免出血 C、有利于长期静脉注射 D、避免静脉炎 E、防止血管充盈不佳 13、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及体征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 A、皮肤皱缩 B、毛发干枯 C、出血 D、舌痛 E、口腔炎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血液系统疾病 概述 一、基础知识; (一)、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 动脉血:鲜红色。HbO2 静脉血:暗红色。Hb 空腹血浆:清澈透明 餐后血浆:较混浊 (3)粘滞性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 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 血浆PH 7.35~7.45。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体内有酸碱对。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 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 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水 血浆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1、红细胞(RBC) (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 (2)数量: 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悬浮稳定性 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测定方法:血沉(ESR)。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1小时末,男性:0~15mm;女性:0~20mm。 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它的定义是红细胞膜对低渗NaCl溶液抵抗力的大小。这表明RBC对低渗溶液抵抗能力的大小:当脆性大时,抵抗力小,易溶血;当脆性小时,抵抗力大,不易溶血。 它分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等。 等张溶液:能保持RBC正常大小和形态的溶液,如 0.9%NaCl溶液。 (4)功能: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5):红细胞的生成: ①:生成的部位:出生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②: 原料铁和蛋白质 铁的缺少使得人体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原因是: (a)、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多,如哺乳期婴儿、生长发育期儿童、孕妇、乳母等。 (b)、失血过多,如妇女月经过多、溃疡病、钩虫病或创伤等。 (c)、铁的吸收利用障碍,如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等。 VitB12、叶酸的缺少使得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 ③: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中、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6):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 (a)产生肾脏在组织缺氧或氧耗量增多的刺激下产生 (b)作用: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与增殖;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②雄激素类固醇激素 (a)直接作用: 刺激骨髓,促进DNA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使有核红细胞分裂增快,红细胞生成增多。 (b)间接作用;刺激肾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Rbc 男>女 2、白细胞(WBC): 白细胞的数量是健康正常成年人(4.0~10.0)×109

白血病十大症状

白血病十大症状 ●起病突然白血病起病多急骤,病程短暂,尤以儿童和青年为多。 ●发热急性白血病的首发症状多为发热,可表现为弛张热、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体温在37.5~40℃或更高。时有冷感,但不寒战。 ●出血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以鼻腔、口腔、牙龈、皮下、眼底常见,也可有颅内、内耳及内脏出血。 ●贫血早期即可发生贫血,表现为面色白、头晕、心悸等。 ●肝脾肿大有50%的白血病病人会出现肝脾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肝脾肿大最为显著。 ●淋巴结全身广泛的淋巴结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多见,但急淋不如慢淋显著。浅表淋巴结在颈、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深部淋巴结在纵隔及内脏附近。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无粘连。 ●皮肤及黏膜病变伴随白血病的皮肤损害表现为结节、肿块、斑丘疹等。黏膜损伤表现为鼻黏膜、呼吸道黏膜和口腔黏膜等处发生肿胀和溃疡等。 ●神经系统炎症蛛网膜、脑膜等处可以发生白细胞浸润,表现颇似脑瘤、脑膜炎等,患者会出现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肢体瘫痪等症状。 ●骨骼及关节病变病变浸润骨骼及关节后,常发生骨骼及关节疼痛,表现为胸骨、肱骨以及肩、肘、髋、膝关节等处出现隐痛、酸痛,偶有剧痛。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出现骨及关节压痛。 ●其他白血病细胞可浸润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眼眶、泪腺及眼底等,患者可出现肺部弥散性或结节性改变,同时伴有胸腔积液、消化功能紊乱、蛋白尿、血尿、闭经或月经量过多、眼球突出、视力减轻。 儿童怎样预防白血病的发生 儿童是白血病的高发人群,究其原因,除了儿童的免疫功能比较弱外,室内装饰材料散发的有害气体、用药不当、食物中防腐剂超标、蔬菜上残存的大量农药、鱼禽肉蛋中的药物都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如何预防儿童白血病,专家向家长们提出如下忠告:让儿童在空气清新时多做户外活动,以增强免疫能力;平时在饮食方面要做到饮食搭配合理,防止酸性体质的出现危害儿童的健康,饮食保证再餐桌上要“二酸八碱”;减少儿童在污染环境里的活动时间;儿童生病时用药应注意安全,不应擅自滥用药,儿童少吃加工小食品,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后再食用,能去皮的尽量去皮后食用。家长如发现孩子有贫血、浑身无力、脸煞白、不明原因的发热、出血等症状,要立即带孩子到医院的血液专科进行检查。

内科学整理-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贫血 贫血的定义:贫血是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按贫血的程度将贫血分为轻度(Hb>90g/L),中度(Hb 60~90g/L),重度(Hb 30~60g/L)和极重度(Hb<30g/L)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MCHC)进行分类 类型举例 大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肝疾病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障、急性失血、溶贫、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缺铁、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病贫血(部分) 缺铁性贫血IDA 因体内铁储备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育龄和妊娠妇女发病率最高。 铁的吸收:Fe3+(肠腔)→Fe2+(肠细胞)→Fe2+(出细胞)→Fe3+(血浆)+运铁蛋白→Fe3+(幼红细胞)→Fe2+(血红素)/Fe3+(铁蛋白) 铁的分布: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储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运铁蛋白 临表:①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心悸头晕耳鸣眼花,体能↓等 ②皮肤粘膜及其附属器:指甲变薄脆,呈扁平甲、反甲或匙状甲,舌炎等 ③各系统表现:心悸气短;食欲↓腹泻便秘胃炎等;异食癖为特殊表现 MCV<80fl,MCH<26pg,MCHC<32%),红细胞大小不一,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或略 ②骨髓象:红系造血轻中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外形不规则。成熟红细胞同外周血。细胞内外铁↓ ③生化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FEP/Hb比例↑

内科学重点名词解释

1、猝死:指自然发生、未预料到的突然死亡,症状出现后1h死亡。 2、肝性脑病:亦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3、肝性昏迷:称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4、肝肾综合征:是慢性肝病患者出现进展性肝衰竭和门静脉高压时,以肾 功能不全、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和动脉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 碍、神经系统症状的综合症。 6、内源性铁:自身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的被重新利用的铁。 7、甲亢症: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简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 素分泌过多所至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甲亢症状就是由甲亢引起的一系列身体反应。 8、甲亢危象:是甲亢恶化的严重表现。其临床表现凶险,常因高热、虚脱、 心力衰竭、肺水肿、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死亡。 9、甲状腺危象:又称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发 生原因可能与循环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多发生于较重甲亢未予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 10、慢粒急变:慢粒急变是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过 程。它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末期最常见的表现。 11、肾病综合症:是多种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与体征。诊断标准是: 尿蛋白超过3.4g/d;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血脂升高。 12、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系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 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 内粗面内网核糖颗粒所合成,胎儿出生后,血清AFP浓度下降,几个月至1年内降至正常 15、Graves病: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 状腺疾病,临床上常有代谢率增加、神经兴奋性增高、心动过速、甲状腺肿大、眼大等主要表现。 16、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性血液病。可能 由于:①多种病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或基质细胞损伤;②造血调控因子产生或功能异常;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一般没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 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类型MCV(fl)MCHMCHC疾病大细胞性贫血>100>3232t)、慢性粒一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几乎所有的MDS患者都有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倦。约60%的MDS 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约有20%的MDS患者死于感染。40%~60%的MDS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和骨髓象50%~70%的患者为全血细胞减少。一系减少很少见,多为红细胞减少。骨髓增生程度多在活跃以上,1/3~1/2达明显活跃以上,少部分呈增生减低。外周血和骨髓常见的病态造血。 二、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 MDS患者的体外集落培养常出现集落“流产”,形成的集落少或不能形成集落。粒一单核祖细胞培养常出现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高。第六章白血病第一节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分类】 国际上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法将AL分为ALL及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两大类。这两类再分成多种亚型。AML共分8型如下: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M4(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NEC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ALL共分3型如下: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12μm)为主。L2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12μm)为主。L3(Burkitt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染色深。 【临床表现】 一、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一)贫血。(二)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三)出血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M3易并发凝血异常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

血液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

血液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 血液病是指发生在血液、骨髓、脾及淋巴结等的疾病。常见的症状表现如下: 1、贫血 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因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致使各组织系统发生缺氧改变,所以临床表现相似。一般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尤以面色苍白最为常见。 临床多以观察指(趾)甲、口唇粘膜和睑结膜等处较可靠。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发展的速度,以及贫血的原因,决定其临床表现的严重性,轻者可无任何感觉,重者可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心慌、气短等,并在劳动时加重;严重者甚至发生贫血性心脏病或心功能衰竭,此外患者常有头痛、眩晕、眼花、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以及四肢乏力、精神倦怠等症状,重者可有低热(因基础代谢增高)、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腹泻等表现(与胃酸缺乏、胃粘膜萎缩有关)。 2、出血倾向 血液病出血的特点多为周身性,而非局部性的。另一个特点是出血程度和引起出血的创伤可能极其不成比例,甚至可没有创伤史。临床以自发性皮肤、粘膜紫癜为主者是毛细血管型出血的特征,而外伤后深部组织出血与血肿形成,及非损伤性关节积血或皮肤粘膜持续渗血不止,则是凝血机制异常型出血的特征。凡有自发的广泛或局部皮肤、粘膜、关节、肌肉出血,或外伤、手术后出血不止,或兼有家族成员有出血史者,均提示有止血机制异常之可能。 3、发热 血液病发热多属感染性。临床上常出现发热的血液病有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由于白细胞数量与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非感染性发热是由于未成熟的白细胞的生长与迅速破坏,致蛋白分解作用增强;基础代谢率增强;坏死物质的吸收等。周期性高热是霍奇金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此外,血液病如直接侵犯体温调节中枢可造成该中枢功能失调,见于白血病浸润及颅内出血。 4、黄疸 从血液病角度看主要是溶血性黄疸。由于溶血所引起的黄疸一般不太严重,血清胆红素是属于间接性的,通常不超过85.5μmol/L(<5mg/dl),超过此数值时,要考虑肝功能不良或胆道梗阻。急性溶血时,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临床常出现重度溶血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肌肉酸痛、头痛、呕吐等,常有酱油色血红蛋白尿,严重病例可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体征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的范围及分类 四、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五、血液病的防治 六、环境因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重点掌握:贫血、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液的成分 血型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胚胎及胎儿的造血组织。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人出生后,血细胞几乎都在骨髓内形成。 造血组织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骨髓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骨髓 红髓(造血组织) 黄髓(脂肪组织) 新鲜骨的构造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细胞的生成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增殖、分化、成熟、释放 血细胞发生 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 成熟非增殖血细胞 造血细胞等级结构模式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的分化经历3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在骨髓 多能干细胞 第二阶段迁延 淋巴系干细胞 胸腺 T细胞 骨髓B细胞 第三阶段在外周分化发挥其免疫功能 脾脏具有贮存血液、阻留衰老的红细胞、产生抗体、以及参与血细胞生成与调节等作用。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血液病的特点 ①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常无特异性 ②继发性血液学异常比较常见 ③实验室检查对血液病的确诊很重要 2.血液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①贫血病理基础即血液携氧能力降低,组织缺氧。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头痛、眩晕、眼花、耳鸣、食欲减退、四肢乏力、记忆力下降等;严重者伴心慌、气短。 ②出血倾向 a.周身出血; b.出血程度与创伤程度不成比例; c.自发性出血 ③发热由于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 ④黄疸如溶血性黄疸,常伴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⑤骨痛特别是胸骨、脊柱骨、盆骨、四肢骨的疼痛,常与血液病有关。 ⑥脾大见于异常细胞的浸润、恶性增生,髓外化生,脾功能亢进等。 ⑦淋巴结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应注意与急慢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癌等相鉴别。 ⑧皮肤表现注意皮肤的颜色、皮下结节等。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范围及分类 1.血液病及其范围 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 血液病范围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性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发生异常所致的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①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②白细胞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③出凝血性疾病分为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血管壁异常 ④血栓性疾病如动脉、静脉和微循环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病如肺、脑、脾、肾等器官的栓塞。 贫血(anemia) 定义: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计数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 几种贫血的含义

内科学—血液病学试题及答案

内科学(10)—血液病学 题型:单选题(共760题0分) 1.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化诱导剂治疗,通常首选下列哪一种(0分) A:小剂量阿糖胞苷 B:α-D3 C:全反式维A酸 D:十三顺式维A酸 E:罗钙全 正确答案:C 解析: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化诱导剂治疗,通常首选全反式维A酸,缓解率可达85%,其余四种虽然均可有效,但均较差。 2. 女性,20岁,贫血2年,平时月经量较多,自感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血常规: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3×1012/L,网织红细胞0.008,用硫酸亚铁治疗1周后,自觉症状有所改善,血红蛋白无变化,网织红细胞0.036。患者可能的诊断为(0分) A:急性失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正确答案:D 解析:此年轻女性病人,平时月经量较多,血红蛋白下降较红细胞减少更明显,因而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经铁剂治疗一周后虽然血红蛋白无变化,但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因此可能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是因为慢性失血所致,而其余四种贫血均不可能。 3. 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贫血的最主要原因是(0分) A: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B: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C:红细胞破坏过多 D:造血原料缺乏 E:失血 正确答案:B 解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 4. 女性,42岁。乏力、面色苍白、尿色黄1年。重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血清总胆红素27μmol/L,间接胆红素19μmol/L,肝功能正常。尿隐血(+++)。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3.5×109/L,MCV70fl,血小板72×109/L。骨髓象:中幼+晚幼红细胞66%。网织红细胞9%。最可能的诊断是(0分)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失血性贫血 正确答案:B 解析:患者有贫血、巩膜轻度黄染、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红系增生活跃。符合溶血性贫血。 5. 女性,15岁。患慢性脓胸8个月未愈。血红蛋白68g/L,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0.85,血小板96×109/L,红细胞呈小细胞正常血红蛋白型。血清铁9.3μmol/L,总铁结合力35.8μmol/L,骨髓细胞外铁(+++)。本例应考虑诊断为哪种贫血(0分) A:海洋性贫血 B:慢性感染所致的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正确答案:B 解析:慢性病性贫血为慢性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引起的铁代谢异常性贫血,其血清铁蛋白和骨髓铁增多,铁代谢检查示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51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病人四肢、皮肤及口腔黏膜有无瘀点和瘀斑。 2.观察肝、脾淋巴结肿大程度。 3.观察有无关节变形、活动障碍。 4.观察有无胸骨压痛、牙龈肿胀、眼球突出等症状。 5.观察血象改变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 6.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 1.按内科疾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按医嘱贫血严重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3.贫血的护理贫血症状明显,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迅速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中度贫血或慢性贫血应限制活动多卧床休息。轻度贫血应限制剧烈活动,适当休息,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气促时给予吸氧。 4.感染的护理 (1)高热病人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禁用酒精擦浴。降温过程中病人出汗多,应及时更换床单、衣服,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感冒。 (2)注意保护性隔离,病室内予以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鼓励并指导病人早晚刷牙,宜用软毛牙刷。进餐前后和睡前给予0.5%甲硝唑和2.5%碳酸氢钠交替漱口。对牙龈出血的病人,口腔护理每日3次。对口腔溃疡的病人用1%的碘甘油或锡类散、甲紫(龙胆紫)涂敷。有真菌感染时,可用2.5%制霉素甘油,饭后涂敷,每日3次。 (4)注意肛门、外阴部卫生,便后及每晚用0.05%氯已定碘(洗必泰)坐浴,以防肛周脓肿。 5.出血的护理出血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肌内注射局部须注意加压止血,鼻咽部出血严重者,及时给予止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咳嗽和便秘。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少许液体石蜡或抗生素软膏涂擦或给予薄荷油滴鼻,每日4次。 6.化疗的护理接受化疗者,注意保护血管,腐蚀性药物不得溢于皮下,并鼓励病人每日多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防止出血性膀胱炎、尿酸性肾病。 【健康教育】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性。适当、规律的运动,劳逸结合。 2.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定期到门诊复查,定期遵医嘱巩固化疗。 贫血 【观察要点】 1.观察组织缺氧症状活动后心悸气促,皮肤黏膜苍白,全身肌无力、低热、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体征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体征 一、以大叶分布的肺脏炎性病变,病理改变分为三期,充血期﹑实变期﹑消散期。 Lobar pneumonia is defined as an infection of lung parenchyma with a lobar distribution of consolidation. Its pathological chang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hich include congestion, consolidation and resolution. 症状Symptoms 青壮年,诱因,起病急 Young adults with motivation, sudden onset. 寒颤﹑高热﹑胸痛﹑咳嗽﹑铁锈色痰 Chills, high fever, chest pain, cough, rusty sputum. 体征signs 急性热病容,呼吸困难,口唇疱疹。 Face of acute ill and fever, dyspnea, herpes labialis 视诊:呼吸动度减弱 Inspection: decrease of respiratory movement 触诊:语音振颤增强,气管居中 Palpation: increase of vocal fremitus, trachea in middle position 扣诊:浊音 Percussion: dullness 听诊:管状呼吸音,胸膜摩擦音,湿罗音 Auscultation: bronchial breath sound, pleural friction rub, rales.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确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 has been defined as a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airflow limitation, which is partially reversible and generally progressive. The exact cause of COPD still remains unclear, but mostly is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ly pulmonary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the harmful gases or particles. 症状:Symptoms 慢性咳嗽,咳痰,白色粘液泡沫痰,合并感染时可为脓性, 冬季加剧. Chronic productive cough, whitish mucoid frothy sputum, yellowish sputum when complicated with infection. aggravation in the winter, 气短或呼吸困难, 喘息 short of breath or dyspnea, wheezing, dyspnea with exertion. 体征:signs 1.视诊: 胸廓呈桶状,肋间隙增宽,呼吸动度减弱 Inspection: barrel chest, decrease of respiratory movement 2.触诊:语颤减弱 Palpation: decrease of vocal fremitus.

第六篇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练习题

第六篇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三、四、五章贫血 A1型题:(1-53题) 1.贫血是外周血单位体积中D A.红细胞数低于正常 B.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C.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D.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E.循环血量较正常减少 2.根据国内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下列哪项可诊断为贫血B A.成年男生低于130g/L B.成年女性低于110g/L C.妊娠期低于105g/L D.哺乳期低于115g/L E.初生儿至3个月低于150g/L 3.根据病因及发病机理贫血可分为C A.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两类 B.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及红细胞破坏过多三类 C.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三类 D.红细胞生成减少、溶血、失血,再障及缺铁等五类 E.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过度破坏、失血及造血功能不良四类 4.按贫血的病因机制下列哪项组合错误A A.红细胞破坏过多-慢性感染性贫血 B.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C.红细胞慢性丢失过多-缺铁性贫血 D.骨髓红细胞生成被干扰-伴随白血病的贫血 E.造血原料缺乏-巨幼细胞贫血 5.关于贫血的病理生理基础,下列哪项错误A A.红细胞内2,3-DPG含量减少 B.心脏扩大,脉压加大 C.性功能减退,月经紊乱 D.ST段压低,T波倒置 E.多尿 6.正常人消化道内铁吸收率最高的部位是B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部 C.空肠 D.回肠 E.回盲部 7.贫血时病人皮肤及粘膜苍白,检查较为可靠的部位是:E A.面颊,皮肤及上腭粘膜 B.手背皮肤及鼻腔粘膜 C.耳轮皮肤及口腔黏膜 D.颈部皮肤及舌面 E.手掌皮肤,睑结合膜,口唇及指甲 9.缺铁性贫血哪项正确:B A.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B.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C.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正常 D.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运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E.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10.诊断缺铁性贫血时估计骨髓铁贮存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是:E A.红细胞形态 B.MCV、MCH、MCHC C.血清铁及血清运铁蛋白饱和度 D.血清铁蛋白测定 E、骨髓铁染色。 11下列哪一项实验检查结果对确定缺铁性 贫血的诊断意义最大?D A、血清铁降低 B、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C、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型 D、骨髓贮存铁缺乏 E.网织红细胞降低 12.下列哪种疾病骨髓普鲁士兰染色检查可 见细胞外铁减少C A.慢性感染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3.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目的是:C A.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B.血清铁水平恢复正常 C.补足贮存铁 D.红细胞形态恢复正常 E.空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恢复正常 14.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D A.摄入量不足 B.机体需要量大 C.肝脏储存障碍 D.慢性失血 E.吸收不良 16.体内缺铁初期即潜伏前期的最早,最可靠 诊断依据是:D A.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象 B.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C.血清铁减低 D.骨髓贮存铁减少或缺失 E.血清转运铁蛋白饱和度下降 16.缺铁性贫血发病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E A.血清铁降低 B.转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C.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骨髓贮存铁减少 17.缺铁性贫血的改变顺序是:E A.低血清铁→骨髓贮存铁减少→贫血 B.低血清铁→贫血→骨髓贮存铁减少 C.骨髓贮存铁减少→贫血→低血清铁 D.贫血→骨髓贮存铁减少→低血清铁 E.骨髓贮存铁减少→低血清铁→贫血 18.重度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特点是:B A.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正细胞性贫血 D.大细胞性贫血 E.以上全部是 19.缺铁性贫血的最可靠诊断依据是:E A.小细胞性贫血 B.增生性贫血 C.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低血清铁 E.低血清铁伴骨髓贮存铁极少或缺乏 20.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最可靠的是:E A.MCV,MCHC B.血清铁 C.总铁结合力 D.血清转运铁蛋白饱和度 E.骨髓含铁血黄素染色 22.缺铁性贫血治疗最重要的是:A A.治疗病因 B.输血 C.口服铁剂 D.肌注铁剂 E.进食富含铁的食物 23.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其疗效指标最早 出现的是:E A.血红蛋白上升 B.红细胞数上升 C.红细胞体积上升 D.红细胞直径增大 E.网织红细胞上升 24.关于巨幼细胞贫血,下列哪项不正确D A.是叶酸,VitB12缺乏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 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可表现为对称性肢体麻木, 共济失调 C.除贫血外粒细胞巨变且分叶过多 D.全身各系统增殖较多的细胞也会发生病 变 E.病因主要是食物营养不够和吸收不良 25.关于叶酸代谢,下列哪项正确E* A.正常人体仅少量合成叶酸,多有食物获得 B.叶酸属B族维生素,性质较稳定,过渡煮沸 可能分解,破坏. C.叶酸在小肠上段肠腔或肠壁绒毛细胞内 分解,大部分经肠肝循环入血 D.叶酸广泛分布体内,肾脏是排泄叶酸的重 要场所 E.叶酸主要从胆汁分泌,尿中排泄. 26.关于VitB12代谢,下列那项是不正确的 E* A.肠道杆菌可合成VitB12 B.体内代谢所需B12主要由食物提供 C.IF_B12复合物不受胃肠道分泌液破坏,经 门静脉入肝 D.B12进入血液循环后主要与转钴胺Ⅱ结合 E.体内B12主要储存于肾脏 27.关于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血液学中哪项 是不正确的C A.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可见巨杆状核粒 细胞. B.可有反复感染和出血 C.少数可有肝,脾肿大 D.重者全血细胞减少 E.少数患者可有轻度黄疸 28.巨幼细胞贫血的非血液学表现哪项是不 正确的A A.一般无缺铁表现 B.口炎,舌炎,“镜面舌”,“牛肉舌” C.末梢 神经炎,共济失调 D.精神失常 E.锥体束症阳性,视力下降 29.巨幼细胞贫血属于:C A.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B.正细胞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正常色素贫血 E.以上都不是 30.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是C A.全血细胞减少,有出血或感染表现 B.网织红细胞减少 C.骨髓增生不良

内科学重点知识

内科学重点知识 【名解】 1.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及肺组织出血经口咳出。 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3.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实质炎症,包括具体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4.心源性呼吸困难:指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憋气,客观上出现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变化 5.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临床综合征。 6.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侧心力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严重者伴心源性休克。

7.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故称为消化性溃疡8.急性胰腺炎:是指各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9.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10.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简称慢性肾炎,是指主要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11.慢性肾衰竭:CRF.简称慢性肾衰,又称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终末期也称为尿毒症。 12.原发性营养失调:是由于摄取营养物质不足,过多或比例不当引起,而非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所致。 13.继发性营养失调:是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所致的营养失调,而非营养物质供给不当所引起 14.昏睡: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刺激方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