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近代中国城市衰落研究综述教材
中国近代衰落篇
1900——1901
交战
双方
中国与英国
中国与英法联军
中国与日本
中国与八国联军(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战役
1860英国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黄海海战
威海卫战役
1900年八国联军
攻陷北京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
中国近代衰落篇
1、近代中国的衰落
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明治维新后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把矛头指向中国
镇压人民反抗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
(1)内因:封建制度的的落后和封建统治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挨打;
(2)外因:西方列强的侵略。
3、重要(3)弱国无外交。
(4)要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等。
(5)科技强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
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在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不得不面临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
一、开埠前后宁波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开埠以前的数百年间,宁波便已以商业贸易著称,所谓"海道辐辏之地,南接闽广,北控高丽,商舶往来,货物丰衍",[1](p993)为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北亚的主要商业通道。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中,宁波的地位远远高于上海。就行政级别来说,当时上海是县级市,而宁波早已是府治所在地。由于宁波在中国沿海的重要经济地位,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就一直企图打开这一良港作为贸易点,早在乾隆二十年到二十四年间就出现要求到宁波贸易的"洪任辉事件"。①为了将宁波作为英国对华经济入侵的主要通道,1842年在《南京条约》中,宁波与广州、厦门、福州、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开埠城市。1843年底宁波正式开埠,然而开埠后,宁波的贸易状况却和英国人最初的预期大相径庭,1844年宁波的对外贸易总值为50万元,但以后逐年递减,五年后还不足5万元。[2](p729)进出口船舶的贸易也呈下降趋势,1845年进出口轮船的船舶吨位各有1926吨,到了1847年该数字变为1093吨,下降了43.3%。[3](p238)与宁波对外贸易值和进出口轮船吨位的下降相比,在外侨人数方面,1850年宁波外侨为19人,1855年增至22人,但其中传教士14人,商人仅为5人。[4](p135)面对宁波的这种状况,一些外国人甚至建议用其它口岸来代替宁波。
二是资本主义市场在沿海地区的扩大逐步改变了宁波周边地区的城市格局。首先,由于地理位置上宁波紧邻上海,上海的迅速崛起对与其临近的宁波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在港口经济的发展上,港口的地理位置在决定港口的竞争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港口的竞争对象是港口的腹地货源和中转货源,因而如果港口位于腹地广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并且靠近国际航线,则在与其它港口争夺腹地货源的竞争中就会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16](p207-210)在地理位置上,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上海处于沟通长江流域和中国南北洋的地理优势日益凸显,其所能覆盖的经济范围远远大于宁波,上海的崛起对宁波的贸易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正如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冉所声称:"我们在这里遭受失败的原因很明显,上海把一切东西都吸引到它那去了,...... ,同时还把原来准备到宁波的茶商吸引到它那去了。" [13](p620)对于这种情况,1846年清政府档案中也记载:"至宁波海口为新设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因旱道偏僻,商贾罕通,其洋货尽赴上海。" [2](p729) 1870年至1874年,宁波直接从外洋进口占总进口额的23.1%,以后这一比例迅速减小,从1885年到1889年降至1.1%。[17](p106) 1890年,宁波的海关报告中这样写道:"本口几乎可说没有直接从国外进口之贸易,所有之进口货主要是经由上海而来的洋货。" [18](p171) 1876年宁波共进口原色布404000匹,由上海转运而来为395100匹,占97.8%,1877年宁波共进口原色布354000匹,由上海转运而来达351000匹,所占比重达99.2%.[19]这一情况表明,宁波在对外贸易上已逐步成为上海的附属港口。
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
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评估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深远影响。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仅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近代社会的开端,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国家命运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包括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主权的丧失、经济结构的变革、社会矛盾的激化、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综述,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视角,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的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深远且复杂,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而且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统治者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和腐败,也使他们开始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强大和先进。
这种认识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得到了体现,即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科技来挽救封建统治。
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改革。
战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开放通商口岸,并支付巨额赔款。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这些反抗和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例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再次,鸦片战争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和交流,这使得中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这些新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是深远的。
它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转型和改革,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同时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
虽然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它也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大学中国近代史课本电子版
大学中国近代史课本电子版
目录
一、中国近代史综述
二、中国现代史综述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第—童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第—节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三、鸦片战争的爆发
第二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三节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一、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第四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浅析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
浅析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近代中国的衰落,是有原因的,那么,近代中国衰落是什么?那么,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浅析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吧!浅析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悠远的历史.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雄居于世界的东方。
然而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之后,中国却明显地衰落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一百多年,中国处在了西方列强的蹂躏之下,跌进了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经历的这段悲惨的命运,是一种偶然的不幸呢,还是某种社会主导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呢?这是一个当今中国社会并未清楚地认识的问题,值得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且弄清这一问题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一般认为的观点是:中国近代的衰落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宣仁之治也同样是发生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可见,把中国近代的衰落完全归结于封建专制是不全面的.我国的封建社会始于东周末年.成型于秦汉时期,一般认为在宋代时期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封建经济蓬勃发展,总产值超过唐朝数倍,新技术层出不穷,遥遥领先于世界。
*上.赵匡胤立下秘密誓约于祖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誓不诛大臣、言官”,“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并且就此设密旨于宗庙,要求子孙世世代代遵守,还又专门建立了言官谏言制度。
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
在这时期皇帝对不同意见,或任之,或只是贬外地当官,或免职,而没有杀戮,也没有打成*的迫害。
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
因此就了有很多诗人词人,写出了传之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
也有了宋词以及宋朝文明之盛.文化上.宋朝也是最贯彻儒家思想的朝代.在宋朝,对孔子的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的同时,儒家的第二圣人--孟子,也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
在宋朝主主张“民重君轻” 的孟子被正式确立了亚圣的地位,而这就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开明专制的时期。
近代中国的鸦片战争与危机
近代中国的鸦片战争与危机近代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危机。
本文将从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过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起因鸦片战争起因于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局面。
19世纪初,中国受限于封闭政策,只开放广州一个城市进行对外贸易。
而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大量商品,却限制中国对外贸易进口。
这导致贸易逆差严重,中国黄金外流,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二、战争过程鸦片战争爆发于1839年,战争以中国禁止鸦片贸易为导火索。
英国鸦片走私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与中国贸易官员发生冲突。
随后,英国向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不公平的条约要求,中国政府拒绝签署。
双方陷入冲突,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期间,英国舰队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占据了中国一系列重要港口,包括广州、上海等。
同时,英国向中国施加了经济、军事压力,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不平等的条约,割让香港,并开放多个港口给西方国家。
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鸦片战争导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在中国的特权,掠夺了中国的资源,压迫中国政府。
这使得中国陷入了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其次,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危机。
战争导致国内经济崩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这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了条件,如太平天国运动等。
此外,鸦片战争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中国在与西方国家的接触中,意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之处,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
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鸦片战争不仅导致中国的社会经济危机,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汲取教训,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
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分析随着帝国主义的一声炮响,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
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这个自称为“天朝上国”的东方巨龙也失去了往昔的光环,不可遏止的走向落后的深渊。
分析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束缚了近代中国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太漫长,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又最迟走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
在明朝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得不到好的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制度完善的阶段,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一套完整的体系来维持和完善封建制度。
当时的封建者实行的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等。
这一切都不利于中国的社会,国人的思维,以及科技的发展。
因为科技的发展需要经济条件,需要流通的社会与资源,需要开拓的思维等。
但这一切都是在封建社会得不到满足。
封建制度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
西方在16世纪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快速兴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而激活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
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更加完善的封建主义社会,它不但严重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在思想领域压制创新思维。
统治阶级内部的保势力反对变革,这是阻碍中国人创新思维发展的一块大绊脚石。
然而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如此之久?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
在农村,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地租剥削,是个体小生产者的农民之被剥削的主要形态。
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混合经济形态下,个体农民以其全部的剩余劳动的生产物,作为地租缴纳给地主的同时,还要以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必要劳动力的生产物,作为商业的利润、高利贷的利息缴纳给同一个主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新人教版
3.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让学生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 作业反馈: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结果:《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戊戌变法
-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
- 过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 结果: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受挫
③民族危机加剧
- 原因: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束缚
- 影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对于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够准确的学生,建议他们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对于对民族危机加剧作用理解不深的学生,建议他们结合历史事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内容逻辑关系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阐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
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近代中国是一个饱经战乱的时代,从鸦片战争开始,接连发生了太平天国、八国联军以及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争。
这些战争不仅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直接导致了许多城市的衰落和沉寂。
本文旨在探讨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战争对近代中国城市的影响战争不仅是人类历史中最残酷、破坏力最大的社会现象,也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近代中国,战争对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破坏:战争导致了城市经济基础设施的破坏,如工厂、商店和交通基础设施等。
这些破坏使得城市的经济活力受到严重冲击,导致商业凋敝、失业增加以及贫困问题的恶化。
2. 人口损失: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许多人逃离战乱的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减少。
此外,战争还导致了人口素质的下降,因为很多优秀的人才在战争中献出了生命。
3. 文化荡涤:战争也对城市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历史建筑、博物馆以及图书馆等,这些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的破坏对于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认同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4. 城市发展停滞: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一些曾经繁荣的城市遭到摧毁后往往很难恢复其往日的辉煌。
战乱导致了城市建设停滞不前,重建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就算进行了重建,也往往只能追赶,难以超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二、城市衰落的原因分析城市的衰落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然而,战争作为最主要的原因,对于城市衰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战乱导致经济困境:战争破坏了城市的经济基础设施,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商业凋敝,城市经济陷入困境。
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进而导致了城市消费能力的削弱。
2. 人才流失:战争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导致了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
在战争中,很多有才华的人士不得不离开家园,迁徙到其他地方过上流离失所的生活。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李燕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理解中国近代走向衰落的原因。
2.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充分认识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本质与特征,明确资本带来文明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3.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明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特征,充分认识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
4.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理清1840-191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2、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并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难点: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刻认识并正确判断社会性质对于理解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意义。
2、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两个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教学、讲授讨论结合。
计划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课程导入——框架介绍和问题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中国被西方坚船利炮强行打开,掀开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悲惨耻辱史的序幕,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勇抗争,经历一代又一代无数志士仁人的探索和流血牺牲,推动中国缓慢进步。
教材综述是从指导思想、理论原则方面提供认识这段历史的基本线索。
第一、第二、第三章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各阶级、各阶层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砥砺奋进不屈不挠的斗争史,条分缕析地讲述了隐藏在丰富、具体和感性的历史背后的理论逻辑。
综述高度概括,理论抽象性比较强,但是若深入研讨,系统掌握,则对学习内容的具体展开有高屋建瓴的引领功效,也有利于批判近些年来一些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西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政府机关、军 队、学校、工厂企业以及大批居民向西南、西北内迁,如 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以及集中了五六个流亡“省政 府”的陕西虢镇、交通枢纽宝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
(一)前近代时期的城乡关系 (二)近代城乡关系变动的趋势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与影响
非农业人口 (%)
29.5
蒙藏地区 (%)
61.8
总计(%) 46.8
衣着
6.8
15.9
6.7
10.7
房租
3.8
11.3
4.0
7.0
染料、灯光
10.4
7.3
12.1
9.1
杂项
19.2
36.0
15.4
26.4
2. 近代城乡关系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1)对城市: 畸形化的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 缺乏农村支持力量的城市化运动只能低速缓进。
1.中国城市化整体出现停滞甚至衰退
城市人口比重从12-15%下降到10.6%。很显然造成 城市化停滞乃至衰退的原因是战争。
2.局部地区的城市化出现较快地发展
东北地区:由于工业化的畸形发展,城市也出现畸形 发展。从城市总数来看,据伪满统计,1937年为299个, 1941年为312个,其中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1937年为8 个,1941年则达15个。从城市人口比重看,1937年为 17.5%,1941年则为22.5%。
(2)对农村
城市对农村发展变迁拉力的不足与区域间不平衡,导 致农村发展变迁的滞缓和区域间的不平衡。
对抗性的掠夺关系导致农村凋敝和破产,也使城市的 发展受到制约。
城市规模的扩大:民国以来,部分城市开始拆除城墙, 到20世纪20年代,在全国许多城市中兴起了一个以推倒旧城 墙,建设马路,拓宽城市建成区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建设运动。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读书笔记衰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一个重要规律,兴盛和衰落都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关键环节,两者相互转化,“盛极而衰”就是对事物盛衰关系的高度概括。
一、导致城市衰落的原因(一)城市政治功能的变化中国古代城市绝大多数是政治城市,即基本上都是以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为其主要功能的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各个朝代的都城,城市的政治功能特征更为突出。
农业时代,作为政治行政中心的城市总能得到优先发展,一旦失去政治中心地位,城市就出现衰落。
近代以来,因政治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城市衰落的例子也较多。
如九江,1930年九江由市改为县,北部划归湖北黄梅县管辖,经济腹地缩小,集聚资源的能力减弱。
(二)经济因素的变化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要素空间聚集程度不充分、经济腹地缩小、缺乏支柱产业支撑等经济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城市衰落。
近代以来,经济更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的兴衰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政治、军事、战争、自然生态变迁等多种影响,同时又作用于政治、军事和自然生态,并对城市的兴衰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战争破坏和外部掠夺战争对城市的危害不仅在于对城市最直接的破坏,它还可以诱发其他破坏因素,形成城市衰落综合征。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人口、资源和社会财富,一旦发生战争,自然是作战双方首先攻打的主要目标。
除此之外,交通路线改变与地理优势丧失、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都会造成城市衰落。
一般来说,导致城市衰落的原因不止一个,但其中某种原因则可能是主要原因。
二、近代中国城市衰落的原因近代中国指从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这一时期。
1840年代初发生的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家逐渐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国家转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此时期,城市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此相适应的复杂、多元状态,一方面大多数传统城市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转型发展需要,出现局部的或全面的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开埠商通,新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的兴起,推动了部分开埠通商城市崛起,发展成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部分传统城市也获得很大发展,初步实现了转型。
中国近代史纲要书本脉络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书本脉络整理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与半封建性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义和团运动和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二、民族意识的觉醒“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运动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一)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扩张(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处境三、两个中国之命运(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国共合作的形成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战争的斗争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胜利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国民族的深重灾难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救亡运动的兴起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敌后战场的开辟与发展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军军民的自卫斗争全面内战爆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面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运动的浪潮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学生运动的高涨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绘制蓝图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休闲娱乐: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 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_娱__乐__休__闲_等功 生活 能整合到一起 服务 文化娱乐: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 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4.拓展延伸——工业革命与居住条件的改善 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居住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少数是石制,且 居住条件较差。工业革命开始后大量的钢铁被生产出来,配以同时 期发明的水泥,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大大增强了房屋的 坚固程度和居住舒适性。
项目
工业革命前
工业革命后
基础设施单一,服务空间范围
特点
小,多依据江河等自然条件来
人类所依赖的基础设施 逐步发展起来
发展基础设施
人类活动的空间能力有限,农 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
原因
业生产是主要生产 改造自然能力有限
方式,
集聚、客观条件
02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主题一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 主题二 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3.思维拓展——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1)西方的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城市化起了推动作用。 (2)交通运输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条件。 (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是促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 1.居住条件 (1)背景:城市的发展和_建__筑__技__术_的革新。 (2)表现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 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 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 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 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战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战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战争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带来的后果不仅仅限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战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就此进行深入论述。
一、基础设施的受损与重建战争经常导致城市中的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如道路、桥梁、电力和水利设施等。
战时的轰炸和炮火不仅影响城市交通的畅通,还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这些损毁也需要长期的重建与修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不断提升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从而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二、经济的动荡与重塑战争带来的经济不稳定是城市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战争期间,工厂停产、商业关闭、企业裁员,都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动荡和衰退。
然而,正如“机会之窗总是在破碎中开启”一样,战争也为城市经济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随着战争的结束,经济的重建和恢复势必会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一些战争中产生的技术创新也会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人才流失与人口流动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和人才流失,这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
战争时期,很多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求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这导致了城市人口大量减少。
而且,一些精英人才也可能为了躲避战争而选择离开。
虽然人口流动和人才流失对城市发展造成了短期的困难,但也给城市注入了新的血液。
流动的人口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为城市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战争创伤与社会重建战争的创伤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上。
众多受到战争创伤的人们需要长时间的康复和社会支持。
而城市作为社会重建的中心,需要更多的投资来保障战争受伤者的康复和社会重建。
这一过程不仅满足了城市作为人文关怀的角色,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战争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战争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痛苦,但在战争结束后,城市通过修复和重建不断提升了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_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第34卷第4期007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r nal of Sichuan No rmal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V ol.34,No.4July,2007何一民(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610064)摘要:城市衰落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周期的结束,是城市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近代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衰落,是近代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反映。
近代中国城市的衰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外国侵略、空间地理、交通运输、城市自身发展、战争、农村经济破产、思想观念、自然灾害等等,既与外力的冲击关系密切,也与内力的变化有关系。
研究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既有利于全面揭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又对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城市;衰落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4012208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史研究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成绩斐然,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沿江沿海的开埠通商城市和新兴城市。
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将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也未将之作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加以研究。
我认为,在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时候,强调一批新兴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特征,也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义。
然而,要真实地反映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和水平,只考虑部分城市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衰落城市型城市的衰落有着不同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以及地域的城市,因其发展模式和进程不同,其衰落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即便同是衰落城市,其衰落原因、程度和表现均有不同,因此衰落城市研究也离不开长时段的眼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多方面比较的研究方法。
中国近代在世界落伍的原因七年级到八年级论文
近代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却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陷入了落后的境地。
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中国近代在世界上落伍的原因。
首先,经济方面的问题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19世纪末的时候,中国经济逐渐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秉持的封建主义和国家经济垄断政策。
这些政策限制了私人企业发展和外国投资,使中国缺乏充足的资本和现代技术。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突破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些因素导致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下降。
其次,政治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在世界上落后的原因之一、清朝末年,中国政治上的内忧外患加剧,政府腐败,国家治理无能。
同时,列强入侵,战争频繁,导致中国的国力衰退。
此外,清朝政府还在政治制度上的上犹豫不决,拒绝进行必要的政治,使得中国政治体制无法与时俱进。
这种政治问题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实力,在世界上落后于其他国家。
第三,文化方面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传统的中国文化体系是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结合,这种思想体系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忠诚、孝道和等级观念,崇尚传统习俗,这使得中国人民很难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在中国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导致中国在近代科学文化领域的落后。
最后,社会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在世界上落后的原因之一、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地区差别,农民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社会的不平等加剧。
这种社会不稳定导致社会动荡频发,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中国社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也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在世界上落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提倡创新精神和开放思维,从而使中国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保持同步,并最终实现全面的现代化。
中国近代衰落原因之分析
中国近代衰落原因之分析中国近代的衰落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中国近代衰落原因的一些分析:一、政治原因:1.封建思想束缚: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始终被封建思想所束缚,封建统治集团追求其自身的私利,忽视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政治体制僵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导致政府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
2.内外压力:中国近代面临来自外部列强的侵略,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国丧失了国家主权和独立。
同时,内部封建势力也对政治变革产生了阻碍,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3.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滞后:中国在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相对滞后,科技水平和工业体系无法与其他国家媲美。
缺乏实力和能力,使中国难以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经济原因:1.不平等条约:中国在近代遭到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限制,被迫开放市场,丧失经济自主权。
外资入侵,破坏了中国经济的独立性和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2.农业经济主导:中国在近代的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缺乏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导致经济发展的滞后。
3.财政困难和税收体制:清朝末年,国家财政困难,无法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税收体制不完善,使得负担集中在农民身上,加重了社会矛盾。
三、社会原因:1.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清朝末年,社会上存在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造成社会不公平和社会矛盾。
各个民族和民众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之一2.文化观念保守:中国在近代一直被传统文化观念所影响,保守思想和顽固的封建思想束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守旧的文化观念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抵制,对于社会发展造成了障碍。
四、外部环境原因:1.西方列强的挤压: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挤压和侵略,成为了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造成了中国国力的衰落和国家地位的下降。
2.社会进步的影响:近代中国面临着西方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社会变革的要求和压力日益增大,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没有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
战争与城市发展
战争与城市发展在战争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战争可以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城市的发展也可以为战争提供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战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发展对战争的意义。
一、战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战争对城市发展有着明显的破坏性影响。
在战争期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筑物以及公共服务往往会受到严重的损毁。
大规模的战争可能导致城市的物理形态发生彻底改变,甚至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
例如,二战期间,德国的柏林和日本的广岛、长崎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然而,战争也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契机。
在战争结束后的重建阶段,城市往往会进行全面的重建与发展。
废墟上新的建筑崛起,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例如,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都经历了高速的城市发展,战争的破坏被视为新的起点,城市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城市发展对战争的意义城市发展对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的发展为战争提供了经济支持。
随着城市的发展,贸易和产业得到了繁荣,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源。
例如,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城市可以提供大量的军事装备和物资,为战争的进行提供坚实的后盾。
其次,城市的发展也为战争提供了人才支持。
在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智力和人才。
这些人才可以在科技研发、战略规划、政治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战争的胜利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城市中的人口集中也为征兵和动员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军队得以迅速壮大。
最后,城市的发展也为战争提供了技术支持。
与城市发展并行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城市中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不断推动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得以应用于战争之中。
城市发展为战争提供了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三、战争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战争与城市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战争可以催生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又为战争提供了支持。
战争的需求推动城市不断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战争需要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支持,城市可以提供这些资源,并通过组织和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师范大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区域社会史》课程论文行政班级:历史学1301 学号:130200015 姓名:黎菲选课班级:历史学1301 任课教师:朱忠飞成绩:从上海租界看上海都市化的文明演变摘要:鸦片战争的爆发不仅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也促进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性契机。
前近代的上海只是江南古镇后起的一个追随者,当1845年租界在黄埔滩落脚后,租界区凭借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文化强势,引领上海从传统商阜向近代都市转变,形成近代上海都市的核心区域,带动上海不断的朝现代化的步伐前进。
关键词:近代、租界、上海、都市化租界作为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一个产物,以其特殊性影响着曾经拥有过他的城市,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生变革,但还是能从这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可以窥探出它曾经的痕迹。
上海也不例外,作为近代崛起的典型城市,它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由一座普通的江南小城一跃成为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不仅仅是由于国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致,还有的因素便是上海租界所发挥的作用,促使上海都市化不断推进。
一、从街、弄到路的转变往昔近代上海的地名都是街、巷、弄,但仅仅几百年的时间就已经被路、里、楼所代替了,这种变动充分赋予了这座城市繁华的商业气息和摩登的色彩,使得上海从传统的贸易海港一跃成为国内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开埠之初的上海,其城市南北的分布是有所区别的,往往北部是行政区,南部为居民区,东南部往往是商业区,并且与城外相呼应。
与1850年的上海租界的划分其区别主要以下有三点第一、有关城厢区的交通网布局的不同。
城厢区的交通网络主要是以滨、桥及弄、街为纽带。
滨多为东西走向,与城外相同,所以是沟通城乡的重要道路,也与其他的桥、街、弄等想勾连,组成城厢区的交通网。
城厢区还有四条主要的水路网,东接黄浦江、西通肇嘉滨,完全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江南水乡用河代路,用船代车的特点,但城厢区有一个交通缺陷便是缺少一条南北走向的交通路线。
但城厢北门外的租界地其交通网的分布则显得更加便利。
其租界地通过修筑纵横贯通的交通网,向四周扩展开来,规范、便利的交通网已经初步展现出来。
同时租界地一步将城厢区北部的地区纳入管辖范围之内,拓宽了其辖区的竞争,导致城厢区内部则显得较为的停滞、落伍。
第二、城厢商业区的拓展大多在城厢区的东南方及沿海的一带,分为商业街和码头区两个部分。
由于这里是清政府江海关的所在地所以贸易较为繁荣,自北向南有外洋行街、里样行街、油车街等,这些商业街大多左邻大东门大街,右临临江码头区,交易的商品多以南北的土特产为主,商铺的排列以东西向为主。
1这也就说明城厢区的贸易多以保持较为单一、较为狭小的传统经营模式。
城厢区的商业拓展主要表现在城外的东南面,也突破了城墙的限制,使得商业贸易更加贴近江边,更便于商业的发展。
租界区的商业发展则更具资本主义化,其系列的洋行建筑是资本主义国家在远东地区的一个商业点,其运输主要倚仗轮船运输为主,商品交往也以机器制品为主。
由此便可以看出城厢区的商业贸易多以传统的商埠贸易为主,而租界地区的商业发展是以海外远程贸易的高额利益为主。
第三、1吴馨等修《上海县续志》卷二第三、城厢区与租界区两者的商业经营模式的不同。
在开埠前的上海县城其常见的建筑时常被移做路名的代称,如沉香阁街、庙前街、光福寺街等,这些命名为街的通道常常作为城区的主要干道使用,交通较为四通八达,这也暗含表示那时军政当局是参与城厢区社会生活的主要势力。
相反那些商业标识的路名,如引线弄、火腿弄、药局弄等则显得狭窄、稀疏,整体排列凌乱,城厢内的店铺的经营规模都不大,各业交易也多是以上午进行商业交往,下午便停止交易。
同时是商业街与居民区交相分布,家店不分,往往出现前店后宅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商业区还没有完全从居民区分布出来,还没达到完全独立的能力,还保留着传统的商业贸易的形式,不具备向刺激城市功能转变的能力。
"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
上海开埠前夕,设于城厢区的商业建筑主要是会馆、公所,这是一种以同乡地域为纽带的商业团体兴建的文化设施。
适应传统商帮易地经营,同乡,同业合群互助,参与埠际贸竟争的需要。
其主要功能是联络感情,为客商在沪经营提供多种服务。
这类公共建筑的兴建期早晚,规模兴废反映了在沪商帮彼此实力的消长。
四明公所的兴建始于南商数人创募一文愿捐,历时六年。
泉漳会馆的兴建"阅六载而告成","前殿供天后,后殿供关帝,中置鼎一,重千余斤,输捐姓氏皆铭焉"。
会馆设有多处厅堂,供众商议事、聚会。
会馆、公所之命名如敦聚堂(泉漳会馆)、正谊堂〈浙宁会馆〉、同庆堂(建汀会馆)、三穗堂〈油豆饼业公所〉、和义堂(药业公所)等,寄托同业合群互助的寓意.而议立规条、勒碑铸鼎,则成为商帮同业规范民经营行为,增进团体凝聚力的象征。
会馆、公所建筑的主要设施一般有正殿,供奉关帝,讲究的还修钟鼓楼,并铸钟鼎。
殡(丙)舍是会馆设施的一部分,办理施棺,助资运枢等专项服务。
如徽宁会馆思恭堂的丙舍计140余间,四明公所也购地建厂寄枢,并设除棺局。
消防设施往往是在大门外凿池贮水,以备不虞。
会馆公所的戏台置于大殿正前方,左右为游廊看楼。
个别沪帮商业公所较注重园林情趣,钱业公所设于东园,"园基不甚广而结构极精"。
会馆、公所的大额支出主要是修茸建筑、购地添建殡舍等,一般靠会馆、公所集资置产,取租充用。
如浙绍公所将"四周余地建屋出赁,取自租充经费"。
从会馆、公所选址分布看,城内以邑庙最集中,有香雪堂(乾隆三十六年,豫园)、钱业公所(乾隆年间,东园)、飞丹阁(乾隆年间,京气货帽业公所,豫园)、点春堂(道光初年,汀泉漳洋货公所,豫园)、萃秀堂(道光年间,油豆饼业公所,豫园〉。
豫园是清代上海城厢首位后私家园林建筑,在近代前夕几乎成为会馆、公所汇聚之地。
会馆、公所能进驻这所民间社会自最堂皇的园林建筑群,暗示商界实力的壮大,和世家势力的衰落。
"钱业历任修茸之费,故即设公所于此"。
这使豫园的建筑规模和风格卢得到完好保留。
散处各商业衔的有药业公所二(乾隆五十三年,药局弄)、潮惠公所(道光十国九年,城北)。
设于城外的会馆、公所多集中在京东门外的码头商贸区,便利就近经营。
如商船主会馆(康熙五十四年,马家厂〉、徽宁会馆思恭画堂(乾隆十九年,斜桥南)、泉漳会馆(乾二十二年,威瓜街)、潮州会馆(乾隆四十八年,洋行街)、浙绍公所(乾隆年间,穿心街)、四明公所(嘉庆八年,城外西北处)、浙宁会馆〈嘉庆二十四年,荷花池头〉、建汀会馆(嘉庆年间,董家渡)等。
可见在沪客商主要是来自浙、闽、粤沿海地区。
会馆、公所的兴建,使上海城厢景观增添鲜明的商业色彩。
在县志记载的街巷名录中,不仅有梅家巷4以梅宣使得名)、杜家港(以明知县杜锤葬此得名)等,也加外廊的典型英国殖民地建筑物在上海一度比比皆是。
清一色的红砖或灰砖清水墙,千篇一律的镀铸铁皮屋顶,单调的建筑形式表明"上海是一座仓促建起的城市",这些情调单一的建筑难以抚慰非英籍侨民的思乡情,被讽喻为"上海式文艺复兴风格"。
改变租界清一色建筑风格的尝试,在1900年终于拉开序幕。
外滩被选为实践这一变革的展台,德国建筑设计师则是最初的挑战者。
海因里希-Pl克(Heinrich Becker〉在1898年作为第一位德国建筑师来到上海,随后他和他的同行着手将具有德国风格的建筑逐一介绍给沿海口岸城市的中国人。
德国总会是他带给上海的见面礼。
在德国总会兴建之前,上海已有英国斜桥总会,但贝克却采用了德国乡土气息的建筑形式,于1903年11月完成德国总会的建筑设计。
德国总会康库迪亚〈ClubConcordia〉于1907年的落成,成为外滩的最高建筑,并保持到1920年代。
建筑物的塔身高48米,比周围建筑物高出两倍。
这座建筑与教堂建筑不同,它的设计构想、内部格局和装饰展示了德国世俗生活方式、艺术情趣的一个侧面。
英文月刊《上海社会》撰文介绍大楼内部陈设;"酒吧和入口都在一层楼,酒吧内部装饰别有风味,描绘柏林和不来梅风光的壁画令人赏心悦目。
华丽的枝型吊灯使酒吧大放光明。
天花板的装饰也独具匠心,在每一根顶梁上镑刻着精选的名言警句。
房间基调色是兰色,间以j炎黄和棕色。
紧靠着酒吧是台球房和阅览室。
大厅粉刷成赤陶色,再以青铜色和乳白色作为渲染。
大厅的交叉穹窿本身就是集华美与高雅于一身的艺术品。
每个步入大厅目睹交叉穹窿的人都会体验到一种艺术的升华。
通向楼上的白色阶梯气势宏大,在整个远东地区首屈一指。
在楼梯尽端是造型优美的喷泉。
餐厅设在二楼,厅堂轩敞,令人难以忘怀。
餐厅的一端设有乐台。
家具等内部设施都体现了高雅的情趣。
餐厅有众多的彩色玻璃窗,窗上的精美图案描绘出各国家的国徽。
柏林、维也纳和慕尼黑的风景画装点着墙壁。
总会大楼里的木雕装饰品美不胜收,术制护墙镶板也不例外,只有少数的内部装修构件中,如护墙镶板不是从德国本土运来,而是在上海设计制作的"。
其交谊厅的室内装饰也体现了古朴、典雅的情调:"交谊厅的陈设由本色袖木制成,式样精巧别致。
沙发、靠背椅、凳子等物均配有绘着美丽花纹的绿色装饰罩。
地毯由苔绿色的丝绒织成,墙壁刷成柔和悦目的粉红色。
黄色的装饰线勾勒出墙壁的上沿"。
晚清上海出现的外侨总会一般由侨民购买股票筹集建造资金,会员限于本国侨民。
总会的功能是提供侨民在沪社交、消遣、娱乐的公共场所,德国总会的网球场拥有十个双打场地,在1910年又建造一个旱冰场。
在晚上这里举行庆祝活动,花园里灯笼高挂,充满喜庆气氛。
这一建筑的成功不仅在于设施齐全,给人高雅的艺术享受。
而且外滩的最高建筑,它在德国人眼里成为一种标志,"是民族意识的丰碑,德国在远东贸易蒸蒸日上的象征"。
德国总会不仅在建筑高度上为上海树立起新的标杆,客观上也对外滩建筑群的功能提出新的定位。
将这片由海路进入上海租界的入口作为展示欧美国家建筑文化的窗口,竞相推出更富挑战性的建筑,装点这一远东海上贸易的黄金口岸。
由此,外滩建筑物的更新被赋予某种国家之间竞争的象征意义。
这给上海城市建筑追随世界潮流带来新的契机,上海也为世界建筑界的高手新秀尝试世界建筑界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上海滩的商业区尝试建造商务高楼,以适应城市经济拓展的需要,就成为20世纪30年代在沪外国建筑师的主攻目标。
1907年德商瑞记洋行在四川路、九江路兴建一座高层商务大楼。
由美国底特律钢筋混凝土建筑公司担任工程指导并施工,设计师是菲列普斯〈G.W.Philips)。
这座建筑在上海的里程碑意义在于: 1.采用当时世界最新颖的建筑材料和工业化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