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近代中国城市衰落研究综述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师范大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区域社会史》课程论文
行政班级:历史学1301 学号:130200015 姓名:黎菲
选课班级:历史学1301 任课教师:朱忠飞成绩:
从上海租界看上海都市化的文明演变
摘要:鸦片战争的爆发不仅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也促进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性契机。前近代的上海只是江南古镇后起的一个追随者,当1845年租界在黄埔滩落脚后,租界区凭借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文化强势,引领上海从传统商阜向近代都市转变,形成近代上海都市的核心区域,带动上海不断的朝现代化的步伐前进。
关键词:近代、租界、上海、都市化
租界作为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一个产物,以其特殊性影响着曾经拥有过他的城市,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生变革,但还是能从这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可以窥探出它曾经的痕迹。上海也不例外,作为近代崛起的典型城市,它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由一座普通的江南小城一跃成为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不仅仅是由于国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致,还有的因素便是上海租界所发挥的作用,促使上海都市化不断推进。
一、从街、弄到路的转变
往昔近代上海的地名都是街、巷、弄,但仅仅几百年的时间就已经被路、里、楼所代替了,这种变动充分赋予了这座城市繁华的商业气息和摩登的色彩,使得上海从传统的贸易海港一跃成为国内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开埠之初的上海,其城市南北的分布是有所区别的,往往北部是行政区,南部为居民区,东南部往往是商业区,并且与城外相呼应。与1850年的上海租界的划分其区别主要以下有三点
第一、有关城厢区的交通网布局的不同。城厢区的交通网络主要是以滨、桥及弄、街为纽带。滨多为东西走向,与城外相同,所以是沟通城乡的重要道路,也与其他的桥、街、弄等想勾连,组成城厢区的交通网。城厢区还有四条主要的水路网,东接黄浦江、西通肇嘉滨,完全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江南水乡用河代路,用船代车的特点,但城厢区有一个交通缺陷便是缺少一条南北走向的交通路线。
但城厢北门外的租界地其交通网的分布则显得更加便利。其租界地通过修筑
纵横贯通的交通网,向四周扩展开来,规范、便利的交通网已经初步展现出来。同时租界地一步将城厢区北部的地区纳入管辖范围之内,拓宽了其辖区的竞争,导致城厢区内部则显得较为的停滞、落伍。
第二、城厢商业区的拓展大多在城厢区的东南方及沿海的一带,分为商业街和码头区两个部分。由于这里是清政府江海关的所在地所以贸易较为繁荣,自北向南有外洋行街、里样行街、油车街等,这些商业街大多左邻大东门大街,右临临江码头区,交易的商品多以南北的土特产为主,商铺的排列以东西向为主。1这也就说明城厢区的贸易多以保持较为单一、较为狭小的传统经营模式。城厢区的商业拓展主要表现在城外的东南面,也突破了城墙的限制,使得商业贸易更加贴近江边,更便于商业的发展。
租界区的商业发展则更具资本主义化,其系列的洋行建筑是资本主义国家在远东地区的一个商业点,其运输主要倚仗轮船运输为主,商品交往也以机器制品为主。由此便可以看出城厢区的商业贸易多以传统的商埠贸易为主,而租界地区的商业发展是以海外远程贸易的高额利益为主。
第三、
1吴馨等修《上海县续志》卷二
第三、城厢区与租界区两者的商业经营模式的不同。在开埠前的上海县城其常见的建筑时常被移做路名的代称,如沉香阁街、庙前街、光福寺街等,这些命名为街的通道常常作为城区的主要干道使用,交通较为四通八达,这也暗含表示那时军政当局是参与城厢区社会生活的主要势力。相反那些商业标识的路名,如引线弄、火腿弄、药局弄等则显得狭窄、稀疏,整体排列凌乱,城厢内的店铺的经营规模都不大,各业交易也多是以上午进行商业交往,下午便停止交易。同时是商业街与居民区交相分布,家店不分,往往出现前店后宅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商业区还没有完全从居民区分布出来,还没达到完全独立的能力,还保留着传统的商业贸易的形式,不具备向刺激城市功能转变的能力。
"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上海开埠前夕,设于城厢区的商业建筑主要是会馆、公所,这是一种以同乡地域为纽带的商业团体兴建的文化设施。适应传统商帮易地经营,同乡,同业合群互助,参与埠际贸竟争的需要。其主要功能是联络感情,为客商在沪经营提供多种服务。这类公共建筑的兴建期早晚,规模兴废反映了在沪商帮彼此实力的消长。四明公所的兴建始于南商数人创募一文愿捐,历时六年。泉漳会馆的兴建"阅六载而告成","前殿供天后,后殿供关帝,中置鼎一,重千余斤,输捐姓氏皆铭焉"。会馆设有多处厅堂,供众商议事、聚会。会馆、公所之命名如敦聚堂(泉漳会馆)、正谊堂〈浙宁会馆〉、同庆堂(建汀会馆)、三穗堂〈油豆饼业公所〉、和义堂(药业公所)等,寄托同业合群互助的寓意.而议立规条、勒碑铸鼎,则成为商帮同业规范民经营行为,增进团体凝聚力的象征。会馆、公所建筑的主要设施一般有正殿,供奉关帝,讲究的还修钟鼓楼,并铸钟鼎。殡(丙)舍是会馆设施的一部分,办理施棺,助资运枢等专项服务。如徽宁会馆思恭堂的丙舍计140余间,四明公所也购地建厂寄枢,并设除棺局。消防设施往往是在大门外凿池贮水,以备不虞。会馆公所的戏台置于大殿正前方,左右为游廊看楼。个别沪帮商业公所较注重园林情趣,钱业公所设于东园,"园基不甚广而结构极精"。会馆、公所的大额支出主要是修茸建筑、购地添建殡舍等,一般靠会馆、公所集资置产,取租充用。如浙绍公所将"四周余地建屋出赁,取自租充经费"。
从会馆、公所选址分布看,城内以邑庙最集中,有香雪堂(乾隆三十六年,豫园)、
钱业公所(乾隆年间,东园)、飞丹阁(乾隆年间,京气货帽业公所,豫园)、点春堂(道光初年,汀泉漳洋货公所,豫园)、萃秀堂(道光年间,油豆饼业公所,豫园〉。豫园是清代上海城厢首位后私家园林建筑,在近代前夕几乎成为会馆、公所汇聚之地。会馆、公所能进驻这所民间社会自最堂皇的园林建筑群,暗示商界实力的壮大,和世家势力的衰落。"钱业历任修茸之费,故即设公所于此"。这使豫园的建筑规模和风格卢得到完好保留。散处各商业衔的有药业公所二(乾隆五十三年,药局弄)、潮惠公所(道光十国九年,城北)。设于城外的会馆、公所多集中在京东门外的码头商贸区,便利就近经营。如商船主会馆(康熙五十四年,马家厂〉、徽宁会馆思恭画堂(乾隆十九年,斜桥南)、泉漳会馆(乾二十二年,威瓜街)、潮州会馆(乾隆四十八年,洋行街)、浙绍公所(乾隆年间,穿心街)、四明公所(嘉庆八年,城外西北处)、浙宁会馆〈嘉庆二十四年,荷花池头〉、建汀会馆(嘉庆年间,董家渡)等。可见在沪客商主要是来自浙、闽、粤沿海地区。
会馆、公所的兴建,使上海城厢景观增添鲜明的商业色彩。在县志记载的街巷名录中,不仅有梅家巷4以梅宣使得名)、杜家港(以明知县杜锤葬此得名)等,也加
外廊的典型英国殖民地建筑物在上海一度比比皆是。清一色的红砖或灰砖清水墙,千篇一律的镀铸铁皮屋顶,单调的建筑形式表明"上海是一座仓促建起的城市",这些情调单一的建筑难以抚慰非英籍侨民的思乡情,被讽喻为"上海式文艺复兴风格"。改变租界清一色建筑风格的尝试,在1900年终于拉开序幕。外滩被选为实践这一变革的展台,德国建筑设计师则是最初的挑战者。海因里希-Pl克(Heinrich Becker〉在1898年作为第一位德国建筑师来到上海,随后他和他的同行着手将具有德国风格的建筑逐一介绍给沿海口岸城市的中国人。德国总会是他带给上海的见面礼。在德国总会兴建之前,上海已有英国斜桥总会,但贝克却采用了德国乡土气息的建筑形式,于1903年11月完成德国总会的建筑设计。德国总会康库迪亚〈ClubConcordia〉于1907年的落成,成为外滩的最高建筑,并保持到1920年代。建筑物的塔身高48米,比周围建筑物高出两倍。这座建筑与教堂建筑不同,它的设计构想、内部格局和装饰展示了德国世俗生活方式、艺术情趣的一个侧面。英文月刊《上海社会》撰文介绍大楼内部陈设;"酒吧和入口都在一层楼,酒吧内部装饰别有风味,描绘柏林和不来梅风光的壁画令人赏心悦目。华丽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