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 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 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 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王昭君!
昭君墓则是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民族间 睦邻相处,友好往来的见证。 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总比战争政策要 好得多。——作者结论
问题:
1、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作者对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持什么态度?
3、这段话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语法分析(2)
•划分下面这个多重复句 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 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 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 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 递进关系 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翦伯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物组织材 料的写法。 二、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手法,并 掌握叙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认真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 神和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学习重点:
1、寻找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 按 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 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
△本文的“神不散”体现 在: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 族传统友谊是全文的主旨。 全文的材料由此贯穿起来。
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 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 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 木茂盛,多禽兽”(《汉书· 匈奴传》)的地方。
评 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论:———————————————
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
有何内在的联系

这两件事反映了赵武灵王两个不同的侧面: “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和平生 活;“和服骑射”是学习外民族的长处。看似矛 盾,实则统一,两者都是属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 题,并且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特别是 “和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 向少数民族学习,难能可贵。
阅读指导ABC
A这篇散文既不同于写人记事的散文,也
不同于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B这篇散文采用了访问游记的形式,把丰富的历
史知识和旅游中的所见所闻自然地融为一体,用夹 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全文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珍 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C文中记叙的成分多,议论的成分少,阅读时一
定要理清记叙的线索和理解叙议之间的联系,弄清 记叙是怎样为议论服务的,体会作者在记叙和议论 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深入思考
"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两 部分内容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 全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访古” 的游踪,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暗线是作者无 比珍视传统的民族团结的感情,作者无论是写古 长城、汉代古堡和青冢,无不贯穿这一感情线索, 从而使全文形成了一个事理相关的整体。
课后作业
语段分析(1)
认真阅读第七段,思考以下问题:
兵家必争之地 (1)给本段加一恰当小标题 ————————————— 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2)概括此段中心意思 ——————————————— 对匈奴的战略意义。 第一层:————————— (3)划分层次并写大意 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第二层:—————————
在思考的基础上填空:
一 段 最
古 的 长 城
大青山南北
地理环境 自然条件迥异
波状的高原 山北是——— 一片沃野 山南是———
赵长城(由来、位置、遗址情况) 历史遗址: ————————————
赵武灵王和秦始皇 对比 历史人物: —————————写法————
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历史事件:———————————————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 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 沐着阳光。
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 最肥美的地方。
分析第一部分,思考并讨论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给本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3、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 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叙议间的关系: ①②为记叙, ③为议论 记叙为议论铺垫,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
体会引用文献资料和叙议结合的手法
在阴山以北筑城障的事,《史记· 匈奴传》有如此的记载: 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 城障列亭,至庐朐(qú )"。《正义》引《括地志》云:"五 原郡相阳县(《汉书· 地理志》作稒(gù )阳县),北出石门 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县(《汉书· 地理志》注作支就 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牢城河(《汉书· 地理志》 注作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 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 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一直到元帝时由于匈奴呼 韩邪(yé )单(chá n)于款塞(sà i)入朝,才从阴山以北的 城堡撤退驻军,但仍然保留着通烽火的哨兵。《汉书· 匈奴传》 记侯应谏元帝的话,其中有云:"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 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这里所谓"外城",就是阴山以 外的城堡。 文献资料 叙述 议论
体会叙议结合的手法
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至少 有二十几处。①(总说) 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也 有北魏时期或更晚的。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通 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阴山北麓的,还也分布在黄河渡 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的。从古城分布的地位看来,几乎通 向阴山以北的每一个重要峪口,都筑有城堡。特别是今日呼 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包头市北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缺口, 城堡的遗址更多。②(古城遗址的分布)大概这两个峪口是 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路。看 起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第 一道防线是阴山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第二道防线是阴 山南麓的峪口,第三道防线是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带。 ③(推断出两个结论)
写一篇读后感(任选一题)
1、从“胡服骑射”到改革开放
2、由昭君墓所想到的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在 分 布: 建在阴山以北 。 大 (1~9段) 目 的: 战争政策,但和平往来从未遮断。 青 历史背景:关系缓和 , 汉元帝时。 山 昭君墓 (位置、数目)----→ 城保后撤 。
(10~14段)
汉代城堡

意义: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好。
要点提示(2)
汉代古堡与昭君墓产生的历史原因: 1、汉代古堡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抵御外族入 侵和骚扰而修筑的,它的修筑直接出于军事原 因,是汉代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战争政策的必 然产物。 2、昭君墓则是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民族间睦邻 相处友好结果的见证,它是和亲政策的产物。
写作背景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偕同 范文澜、吕振羽两位历史学家一起访问 内蒙。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 五千余里。访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 的笔触,写了一篇访古散文《内蒙访 古》。课文只选了全文六节中的二、三 节。
阅读与思考
•速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全文线索 及文体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 指什么?“神不散”又指什么? •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神不 散”又体现在哪里?
/
//
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 承接关系
///
语段分析(2)
我在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并 且送了他一个英雄的称号。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的。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 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不知什 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 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 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而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 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 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
知识直通车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 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 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本文的“形散”表现在:描述
视野广阔,引证资料广博,文中 对古迹的寻访,对地理环境的考 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 对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 人一事 ,不拘一时一地……
(4)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 承上启下,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的描述的总括, 又是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
语法分析(1)
•找出关联词语,并给划线的复句分析层次,指明关系。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 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 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 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 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 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 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 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 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阅读与思考题:
1、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分几个层 次,作者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的?
2、以第三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这样叙 议结合的; 3、作者在考古的基础上得出了那几个结论? 4、作者为什么要突出“青冢”——昭君墓? 这与主题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1)
历史背景:关系紧张 , 汉武帝时所建城堡。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 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 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 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 “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 原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 来
的游牧民族的威胁, 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 假设关系 并列关系
因果关系
修辞分析
•说说下面这段话用了那几种修辞手法 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 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 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 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敢于这样做的人, 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 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反复
比喻
反问
第二部分
——“在大青山下”
作者考古所得出的一些结论
只想指出一个事实,即阴山南北和黄河渡口
一带的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 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
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
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 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 止文化的交流。
昭君墓
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