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3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历史必修3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先秦时期
出现了《诗经》、《楚辞》等 代表作品,奠定了中国古代文 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创作风格多样,出现了山 水诗、田园诗等新的题材。
元明清时期
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蓬勃发 展,出现了《红楼梦》、《西 游记》等不朽之作。
古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传承文化遗产
提高人文素养
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深 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名著中的诗词歌赋和散文描写,相互映衬, 共同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 节。
04 古代戏剧的独特魅力
元杂剧的发展与特点
01
元杂剧的起源与形成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了诸宫调等民间艺术形式,
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
02 03
元杂剧的特点
05 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与审 美价值
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
01
02
03
象征手法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 象征性描写,表达作者的 情感和主题。
比兴手法
通过对比和类比,将不同 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 独特的意象和联想。
பைடு நூலகம்
夸张手法
通过对事物的夸大和缩小, 强调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与意境创造
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除了京剧外,中国各地还有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如昆曲、越剧、黄梅戏等。这些地方戏 曲各具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并在 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京剧与地方戏曲的相互影响
京剧与地方戏曲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 格局。这种相互影响促进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主题五民族团结教育课

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主题五民族团结教育课
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 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 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的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 权利给予特殊照顾(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返回子目录
目标要求
问题
答案
(1)少数民族参与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受到特
●中国是中华各民族
殊保障。适当照顾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在各级人民
同创造中华
等,爱国、勤劳、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自强自立、遵纪守法是
文明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返回子目录
目标要求
问题
答案
●中华各民族 共同开拓祖国 疆域,共同维 护祖国统一, 共同发展经济 和文化,共同 创造中华文明
(1)中华文明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互相交 流学习,彼此吸收借鉴,共同发展进步的结 为什么说中 晶 华文明是由 (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 中华各民族 都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 共同创造的 文化 (3)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相互依存中 共同繁荣发展,逐渐熔铸成中华文明
返回子目录
3 数据透视 知识清单
知识点1 伟大的中华民族 民族常识第一课
中考目标要求: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共同创造 中华文明 3.我国民族的分布 4.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 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5.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
A
B
C
D
返回子目录
9.(2016·河北,9,2分)米热古丽的父亲要开办一家具有新疆特色的餐厅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通过探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辩证关系的认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3、过程与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学习,启迪学生向他学习优秀品质;通过对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认识科学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情绪渲染法: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激情地讲述《伊里亚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希腊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人类与自然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

析图法:通过观察中外古建筑图片,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隐含信息,认识这些建筑的特点并挖掘东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

中外联系法和列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中外古建筑图片,列表比较古代东西方建筑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同探究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②难点是: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以及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不同特点和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2、学习新课(一)科学之星阿基米德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贡献?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内容,提取有关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信息:发现浮力定律、杠杆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涉及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 借贷等多个方面。
原文刻在一个高2.25米,上周长1.65 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 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内容 (正文共3500行、282条)













君权神授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要下第1 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要下第1 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什么是世界史?
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 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 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 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中国史也是世界史 的一部分,所以要纵横联系,比较归纳。
古代巴比伦文明 约BC4000年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BC2300年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北纬 30度
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
(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
2、文明是怎样产生的?
农耕畜牧产生
2、文明是怎样产生的?
早期 城市
定居 生活
农耕畜牧
手工业
印 南亚次大陆。 制度 度 印度河流域 河 和恒河流域 和 有着茂盛的
恒 热带森林,
河 雨水丰沛。


宗教:婆罗门教; 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古希腊文明
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山少平原
请大家对 比希腊与 前几个地 区地形图, 指出这一 地区与前 几个地区 地形最大 的不同点 是什么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念 奴 骄 赤 壁 怀 古
·
苏东坡很有才识,
在官场上却很不顺利。 他要求变革,但反对 急躁的改革;认为变 革的关键在用人,而 不在变法。他反对王 安石变法,却又认为 新法中有合理成分, 反对尽废新法。因此, 不论哪派掌权他都受 到打击,一生多次被 贬,还因为作诗讽刺 新法被捕入狱,差点 送命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屈 原 和 《 离 骚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二、楚辞
1、什么叫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 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 句式灵活 浪漫主义色彩 3、代表人物:屈原——《离骚》
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三、汉赋
概况: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直接 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 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是一种半 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明清小说出现的背景: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 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3) 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3.明清小说特点及成就
(1)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 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人 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 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3)中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原来潜伏 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 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 白居易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 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 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
山水诗
特点:主要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代表诗人:孟浩然、王维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汉江临眺 王维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民族常识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要求: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

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56个民族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

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

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

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

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

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

(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辽阔。

(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政策。

三、总结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1—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教学要求: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北方、西北及西南地区各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了解各族人民为开发祖国边疆和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①我们中国共有多少个民族?②其中多少个少数民族?③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祖国哪些地区?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寒假作业: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寒假作业: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Word版含答案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2、下列对《诗经》描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B.包括风、雅、颂三部分C.主要收集了春秋战国的诗歌D.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3、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了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这是下列哪一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A.楚辞B.汉赋C.乐府诗D.宋词4、有学者说,汉赋多以宫室台榭、田猎、祭祀、乐等题材为主,这些题材无不与君主的举止进退有关,体现着“君德”“君威”。

这表明汉赋( )A.体现了仁政理念B.宣扬了礼治思想C.继承了楚辞艺术D.蕴含了批判精神5、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

这体现出唐诗( )A.实现了三教合一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C.风格多元化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6、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7、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实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做法,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A.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可以用于历史研究B.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C.唐诗是原始的直接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D.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夸张想象,不能用作历史研究8、关于宋词的描述,错误的是:( )A.词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城市市民阶层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B.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C.词起源于宋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D.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代表作之一9、南宋词人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里说:“公所作,大声鞺鞳(鼓声),小声铿鍧(声音洪亮状),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 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 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1、唐代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 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 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你觉得位诗人应该 是 A. 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2、关心民间疾苦,自言“惟歌生民命,愿得 天下知”,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 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的唐代诗人是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概况
①地位: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集 ②时限:西周至春秋中期
(2)内容
①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
风(“国风”,160篇)——民间的民歌 雅(105篇)——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颂(40篇)——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三部分中最为精华的是哪部分?为什么?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 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 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 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C、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白居易的诗关心民间疾苦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含义
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 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1、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3)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3)
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 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_正__统_地__位__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 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封__建__纲__常_来反对佛教的 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城市定居。 (4)伊斯兰教也传入唐朝。
8.【知识拓展】 唐朝中外交流交通的主要路线 (1)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 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2)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 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6.【情境思考】 火药武器用于战争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璠率军攻打豫 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思考:这个记【名师指津】 教材P48“学思之窗”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 录。
提示: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事 件及民众生活等,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5.【图示解史】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知识点三 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2)主要成就 ①南朝__祖_冲__之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②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齐__民_要__术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农书。
主题一 承上启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 [史料实证]——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史料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 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 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 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篇一:五年级地方课教案】五年级地方课教学进度表1、节约一滴水珍惜一粒粮教学目标:1、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懂得浪费粮食、浪费水资源的严重性和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反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前奏1、同学们,你们平时关注新闻报道吗?你能和老师说说你最近听到或看到哪些新闻吗?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近听到的新闻。

新闻前沿1、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前沿,关注我国民生,了解时事动态2、出示西南五省旱灾图片,教师进行新闻报道。

校园视角1、现在我们再把视角转向我们校园,看看我们的校园发生了什么。

2、出示校园中学生在洗涮时费用水的视频资料。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件?4、学生自由谈一谈。

畅谈感想1、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可能有话要说(学生在观察上面的图片时可能会发出一些惊叫或是一些笑声,教师可以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把看图片时的情形表达出来),那就请你把刚才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行动在线1、精打细算从刚才的图片中,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节约的重要性,那们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算一笔帐。

(1)一毫升的水大约是20滴。

一个水龙头滴水,1小时就滴水800毫升,像这样计算,你知道一个水龙头一年滴水多少毫升吗?(7008000毫升)(2)一个人每天喝水量约为2500毫升,照此计算,这一年的滴水可以使多少人得以生存一天吗?(约2803人)(3)如果我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天吗?(约520000人)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年?(约1424人)(4)750克的大米可以使一个人生活一天。

750大米大约30000粒,照此计算,一人一天节约一粒米,13亿人一天可以节约多少粒大米?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天?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年?2、通过刚才的计算,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3、学生畅谈节俭做法。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学习目标]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3)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1)形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离骚》。

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3)中唐:白居易。

[思维点拨]唐朝社会的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1.《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提示它们分别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2.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风格特点上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风格: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经济日益凋敝,人们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兴起原因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

②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历史必修三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十年高考真题

历史必修三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十年高考真题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1.(2020.7·浙江高考·1)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

下列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A.汉赋B.楚辞C.话本D.散曲2.(2020·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

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

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3.(2020·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

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4.(2019.4·浙江高考·2)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

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6.(2019·海南高考·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

整理六年级下册第九课主要内容

整理六年级下册第九课主要内容

文件编号: 0E -0D -BA -EE -02整理人 尼克 六年级下册第九课主要内容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22140202王卓婷一、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

1.了解诗词歌赋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名家名篇,提高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唐诗宋词繁荣的原因,明清小说出现的背景三、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讲授法,师生互动法四、教学用具与媒体:PPT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放一曲《关雎》的音乐,让学生们看着历史课本资料回放中《关雎》的歌词,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诗经》的艺术气息与魅力。

然后伴随着后半段的音乐,讲述诗歌的由来。

【师】诗歌是由语言组合而成的,在上古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劳动生产、爱恋婚姻、原始宗教等活动而逐渐发展,这是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易于传播的歌谣,之后歌谣在传播与发展中更加具有文学气息,逐渐形成诗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领略千年文化古国的文学魅力!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个模块来感受泱泱大国的深厚底蕴。

二、《诗经》【师】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其实刚刚我们已经欣赏了《诗经》的片段《关雎》,这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各位同学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生】男子对女子的相思与追求。

【师】对,这首诗歌描述的是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爱恋,(读两句代表性的),是民间人们生活的一个片段。

《诗经》主要反映的就是人民的欢乐与疾苦。

【师】同学们还知道《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吗?【生】蒹葭。

【师】看来大家的文学功底还是很强的,我们来看看几个比较出名的吧。

《硕鼠》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

《君子于役》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

【师】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是现实主义的。

【师】同学们阅读第一段,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民族常识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要求: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

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56个民族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

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

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

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

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

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

(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辽阔。

(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政策。

三、总结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1—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教学要求: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北方、西北及西南地区各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了解各族人民为开发祖国边疆和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①我们中国共有多少个民族?②其中多少个少数民族?③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祖国哪些地区?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中华文化政治知识点

中华文化政治知识点

中华文化政治知识点中考灿烂的中华文化政治知识点11、如何认识中华文化?(1)、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构成: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道德伦理(4)、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①对今天*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②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4、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以上对灿烂的中华文化课时的复习提纲知识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进行复习学习。

中考灿烂的中华文化政治知识点3篇扩展阅读中考灿烂的中华文化政治知识点3篇(扩展1)——中考政治知识考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篇中考政治知识考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考点: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如何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答:(1)创造: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力量已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中华文化主要有哪些组成部分? ‘答:(1)独具特色的语言丈字。

(2)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3)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部编版-5年级上册-第4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 (2)

部编版-5年级上册-第4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 (2)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含山县东关学校刘加林、盛泽云、金善宏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的编写依据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此外,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丁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

(二)教材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它不仅是历史的结晶,而且有着鲜活的生命。

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介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而自豪。

本单元的编写依据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此外,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

本单元共三课,分别以文字、科技和美德为中心,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第四单元单元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第八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2第九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3第十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单元逻辑结构图(三)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民族瑰宝汉字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古代科技及科技巨人的了解知之甚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耳濡目染,知道一些,但对于自强不息、立己达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和践行还有待提高。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含解析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含解析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

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惯)、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D.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惯)、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体现了现实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诗经》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社会风貌,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但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

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B.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D.用华丽词藻描绘盛世局面,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故D项正确。

3.韦庄的《洛阳吟》写道:“万户千门夕照边,开元时节旧风烟。

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胡骑北来空进主,汉皇西去竟升仙。

”这首唐诗( )A.反映了长安流行的胡化和异域风尚B.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资料C.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D.真实地再现了唐朝文化的繁荣景象,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资料,故B项正确。

4.南宋后期,词的艺术精神发生蜕变,向“诗化”(追随辛弃疾的“辛派”词人多抒发进取或超然之志)、“雅化”(推崇姜夔的“风雅派”词人主张雅正)方向发展,从此( )A.词发展到新的高峰B.词走向衰落C.新的文学形式产生D.词走向世俗化,词风向“诗化”“雅化”方向发展后,讲究格律,广大市民不愿听也听不懂,它不能适应市民生活需要,也就必然走向衰落,故B项正确;A项“高峰”不能从材料当中得出;材料中没有涉及新的文学形式,C项错误;D项世俗化材料未能反映。

初中历史电子课本

初中历史电子课本

初中历史电子课本篇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七年级上册目录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3课华夏之祖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18课三国鼎立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七年级下册目录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2课“贞观之治”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3课“开元盛世”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第1课鸦片战争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14课难忘九·一八第3课收复新疆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16课血肉筑长城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17课内战烽火第6课洋务运动第18课战略大决战第7课戊戌变法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8课辛亥革命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9课新文化运动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11课北伐战争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年级下册目录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1课民族团结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2课最可爱的人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3课土地改革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4课钢铁长城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5课三大改造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第9课改革开放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九年级上册目录第一单元人类历史的开端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斗争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第12课美国的诞生九年级下册目录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电影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19课现代音乐篇二: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初中历史教材目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活动课一寻找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3课收复新疆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第7课戊戌变法第8课辛亥革命第9课新文化运动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1课北伐战争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难忘九一八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16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第(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初中历史电子课本)18课战略大决战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最可爱的人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课改革开放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第11课民族团结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课钢铁长城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活动课四家庭照片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部分)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篇三: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初中历史教材目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活动课一寻找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3课收复新疆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第7课戊戌变法第8课辛亥革命第9课新文化运动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1课北伐战争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难忘九一八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16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第18课战略大决战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最可爱的人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课改革开放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第11课民族团结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课钢铁长城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活动课四家庭照片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部分)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的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页亚非拉的奋起第13页动荡的中东地区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1、教师:在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数——唐朝。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
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1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成就:
三、汉赋
(1)汉赋
教师1、汉朝时,楚辞盛行。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了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什么是赋,有什么特点?著名的佳作是什么?
学生,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的,内容丰富,气势恢宏
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佳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补充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和子虚乌有成语的来源
1、什么是元曲?特点?成就最高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马致远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可介绍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高中语文教材也节选有其中的片段。
七、明清小说
教师: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就是明清小说
1、教师:下列是介绍明清小说的文字,请列举其作品:
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反映人民的反抗斗争:
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
价值: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人民的热爱。
教师小结:《诗经》、楚辞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影响已突破文学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清人赵翼《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史上,人们常以“风”“骚”并举。“风”指《诗经》,“骚”指楚辞。
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成就:
初唐:王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盛唐: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和李商隐(“小李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二、《离骚》
教师1、欣赏《离骚》名句,谁人所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生:简介屈原
教师2、分析《离骚》概况、特点和价值
概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作。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骚体”。《离骚》是楚词代表作,抒情长诗。
特点:楚言楚地(楚辞体);句子参差不齐;浪漫主义色彩。
教师1、欣赏一段诗经名句引入。出自哪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学生答1:《诗经》。
学生再列举熟悉的诗经句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教学(后记)后思:
批注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已学习过的内容《伐檀》、《七月》或《硕鼠》
教师2:分析《诗经》的简单概况、特点和价值。
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孔子整理编定。
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现实主义)
价值: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注意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课时教案
课题: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2011年月日执行时间:2011年月日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3、名句欣赏
学生背诵
(教师补充李煜《虞美人》)
4、特点: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六、元曲。
教师:唐诗、宋词,元代就是曲了。
3、唐诗名句欣赏。
学生各说一句,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教师补充。
4、价值:黄金、辉煌、灿烂,源源流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五、宋词
唐代诗歌繁荣,同时还出现了诗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这就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1、宋词繁荣原因:教师补充(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
以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批判封建社会: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3、产生的背景: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开门见山
1、教师设问:有了人类就有人类的劳动、人类的情感,逐步就产生了表达人们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的文学。中国文化源源流长,文学更是辉煌灿烂。同学知道自古以来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学生列举:先秦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新课:
一、《诗经》
三、情感态度与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等。
(1)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3)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小结:
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