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鉴赏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

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整首词上阕写景:写西北边疆荒凉萧瑟的景象。

下阕抒情: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词中所写的塞下风景“异”表现在①天气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现塞下天气极冷。

②边声异:“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

③气氛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暮霭沉沉,当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异”统领全篇,突出塞下秋景苍凉且与中原景物的不同,勾勒出边疆肃杀荒凉的景象,暗示边塞军事态势的严重。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战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思家难归的矛盾心理。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全词的主旨句,意思是,夜晚来临,征人们久久不能入睡,将士们熬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这句话运用互文的修辞,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本词上阙叙事,描写了出猎时的壮观场面;下阙抒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及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上阙“狂”字统领贯穿全篇,写出词人出猎时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激情奔放。

抒发词人心中雄健、豪放、磊落之气,体现苏词的豪放风格。

“左牵黄,右擎苍”一句中的“黄”指黄狗。

“苍”指苍鹰。

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3.“狂”表现在:①狂在外表(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卷、射虎、挽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酒酣胸胆尚开张)④狂在壮志(何日遣冯唐、射天狼)4.“千骑卷平冈”: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岗。

“卷”字极为传神,“卷”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气势豪迈,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先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宋代〕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宋代〕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评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评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评课稿1. 引言《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外阅读材料,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诵读古代优秀诗词,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该篇材料进行评课,从目标、内容、教学设计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

2. 目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韵律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3. 内容3.1 课文概述《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一篇由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收录的课外古诗词材料。

课文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作为开篇,引出对古诗词的欣赏和朗读的重要性。

接着介绍了古诗词的定义、特点以及与当代文学的联系,通过一系列古诗词的选段,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和力量。

3.2 选文分析本文选取了唐代、宋代、元代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作为教学材料。

选材涵盖了咏物、咏史、抒怀等多种题材,通过这些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与思考方式。

3.3 语言风格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古诗词选段在语言风格上展现了不同的特点和风貌,如:•唐代古诗词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为特点,如杜甫的《登高》;•宋代古诗词注重细腻描绘、韵味盎然,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元代古诗词则更加幽默诙谐、富有戏剧性,如关汉卿的《木兰辞》。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文人墨客在不同时代的风貌与创作风格。

4. 教学设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音语调准确性;•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4.2 教学重点•对课文中的古诗词进行准确的朗读和演绎;•分析古诗词的内容、语言风格和意境;•发现古诗词与当代文学的联系和共通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4.3 教学方法•教师示范朗读: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语音语调和节奏;•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互动;•情景表演: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情景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XXX)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景色和江南大不相同。

大雁飞回衡阳,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分,号角吹响,边塞特有的风声、XXX、羌笛声和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

群山连绵,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覆盖大地。

夜深了,外出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主题】这首边塞词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征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暗示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和爱国激情,构成了将军和XXX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

写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作者展现了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感人至深。

XXX·密州出猎(XXX)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庞大的队伍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XXX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XXX派遣XXX去云中赦免XXX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主题】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法】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破阵子·为XXX赋壮词以寄(XXX)喝醉了,点起灯来看剑,梦回当年吹起号角的战场。

八百里的军队分成若干部分,五十个琴弦演奏着塞外的音乐。

沙场上秋天打仗。

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中遇到了雨,我的雨具先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而我却毫不觉得不舒服。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其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①,万方多难此登临②。

锦江③春色来天地,玉垒④浮云变古今。

北极⑤朝廷终不改⑥,西山寇盗⑦莫相侵。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阳路八千⑶。

欲为圣明除弊事⑷,肯将衰朽惜残年⑸!云横秦岭家何在⑹?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完整word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完整word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鉴赏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详解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详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详解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

“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①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②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③运用典故、互文。

0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17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17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

“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默写语句⑴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⑵①化用王之焕《凉州词》中“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⑶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⑷①表现守边将士既怀念家乡,又有崇高的责任感的句子:②揭示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既思念家乡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③表现守边将士坚持抗敌的英雄气概和浓重的思乡之情的句子:④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⑸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语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

概括地写出了秋季边塞和中原地区风光的不同,总领下面的写景内容。

【衬托】“雁去无留意”衬托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景】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透露出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化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九年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九年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一、从军行杨炯【简析】: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评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九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文背诵赏析课件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文背诵赏析课件人教版
以美景反衬诗人心情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以春景写历史风云变幻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时局终于稳定,渴望长久安定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皇帝无能\渴望建功立业
小 结:

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 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 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 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 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白天景物,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夜晚战斗紧张激烈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大军夜晚突袭、天气寒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渴望建功立业
本诗主题:
这首诗描写并歌颂了守城将士 誓死报国的决心。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被贬原因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申述忠心:凛然无悔、刚直不阿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即景抒情:前路艰险、心情沉痛惆怅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交代后事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时局动荡,兄弟分离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突出天气寒冷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预祝出师胜利
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带环境特点如何?有 什么作用?
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 带环境恶劣与艰苦。 作用: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 英勇无畏

主题:诗人在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一代 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 的英勇无畏,并预祝最后的胜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k 九下古诗词原文和赏析1.饮酒(第五首)【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评析】这首诗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风光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和旷达的心胸,以及向往闲适的田园生活、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行路难【唐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为李白饯行。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首诗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这首语调自然亲切的诗歌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的赞美,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人陶醉于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的太平景象,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反映了他乡居闲散仍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九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解析

九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解析

从军行【写作背景】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这大概就是“烽火照西京”的意思。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月下独酌【译文】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

羌村三首(之三)【注释】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

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语文课外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古诗词的内涵深邃,颇具深意,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学会读古诗,让古诗词贴近生活,“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成为学校必修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囊括了中国千年古典诗词的精华,让学生从古老的文字中体味古代文化的色彩。

通过阅读、赏析古诗词,学生可以熟练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会品读古人的精神,了解古人的哲学观点,并从中吸收精华。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将帮助学生领悟古人在文字表达、观察自然变化方面的见解。

而通过诵读赏析,有助于学生提高正确的感情表达,学会正确的态度与看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拓展思维,为学生发展终身性的能力打下基础。

不仅如此,“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也有助于学生教育观念的培养,帮助他们认识到古往今来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受益于古代文明的精神洗礼,培养出追求知识的良好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获得自信。

在实施“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的学习中受益最大。

国家文化传统的弘扬与继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能够让学生重新认识古典诗词,深入学习古代文化,收获丰硕的精神收获,为建设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 面:“_料__峭__春__风__吹__酒__醒__,__微__冷___, _山___头__斜__照__却__相__迎__。”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 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 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一、定风波 苏轼
文本背诵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名句理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 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 雨无所谓晴了。
默写自测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理解默写: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 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 是:_古__今__多__少__事__,_渔__唱__起__三__更__。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 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 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诗句是:二__十__余__年__如__一__梦__, _此__身__虽__在__堪__惊___。
理解默写: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 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_把__酒__问__姮__娥__:_被__白__发__, _欺__人__奈_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 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 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 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斫__去__桂__婆__娑__,_人__道__是__, _清__光__更__多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鉴赏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

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3.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4.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5.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6.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4分)这两句表达出诗人独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 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大意相同即可)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1090-1138),宋代河南洛阳人。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

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

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

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

这两旬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

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

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

这旬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

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答:上阙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阙折回现实叙“夜登小阁”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试分析下阙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答:下阙“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2分)“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2分)(每点情感与分析各1分)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1分)4、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分)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答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赏析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了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