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感染诊断与病案分析【共70张PPT】

感染诊断与病案分析【共70张PPT】

三、执行诊断标准中的有关说明
(六)感染性疾病本身并发症不列入医院 感染,如阑尾炎穿孔并腹膜炎;菌血症并 肝脓肿。另外邻近部位感染的自然扩散也 不列入医院感染统计,如肺部感染所致脓 胸。
三、执行诊断标准中的有关说明
(七)外科感染 1.污染伤口经清创后的感染属医院内三类切口感染。 2.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但若继发感染
1.尿检WBC男性≥5个/高倍视野,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发热。 1、报告医院内结核要慎重。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烧伤表面的形态或特点发生变化,如:焦痂迅速分离,焦痂变成棕黑、黑或紫罗兰色,烧伤边缘水肿。
(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1.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
则列入医院感染。可通过局部分泌物涂片发现有较多脓球 者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球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3.胸外科手术,多数有同侧少量胸水,只有客观证实为 炎性胸水才列入医院感染。
三、执行诊断标准中的有关说明
(八)新生儿感染 1.诊断吸入性肺炎必须对吸入物的性质、吸入后自然吸收
情况及是否发生感染性肺炎进行分析,除外宫内窒息窘迫 等因素造成的宫内肺炎。若为急产、窒息、助产士未及时 清理呼吸道前以物理、化学方法刺激呼吸所致的吸入性肺
为医院感染; 诊断操作促使感染扩散者则属医院感染。 4。结核性胸膜炎自然演变成结核性脓胸不属于医
院感染。 5.病人同时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时,仅需
报告下呼吸道感染
腹部和消化系统
( 一)、感染性腹泻 (二)、胃肠道感染 (三)、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四)、病毒性肝炎 (五)、腹(盆)腔内组织感染 (六)、腹水感染

2018年现患率调查分析

2018年现患率调查分析

201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为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现状、重要病原体的检出及耐药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掌握医院感染现患率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评价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效,并为有效实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感染管理科于2018年9月27日在全院进行了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各临床科室2018年9月27日0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院、死亡的患者,不包括当日新入院患者。

1.2 调查方法感染管理科负责整个调查的组织实施。

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师负责本病区的调查,每20—30张床位配备1名调查人员。

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个案调查登记表。

9月21日感染管理科在门诊七楼学术交流中心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了统一的培训。

1.3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4 统计方法调查结束后,各临床科室将所有患者信息录入蓝蜻蜓医院感染实时监控平台,感染管理科负责通过该软件进行统计汇总。

2 结果2.1 医院感染现患率本次现患率调查应查1448人,实查1448人,实查率为100%。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3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0.9%。

2.2 社区感染率社区感染305例,309例次,社区感染率为21.06%,社区感染例次率为21.34%。

2.3 手术部位感染率本次现患率调查共调查手术病人237例,手术部位感染1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42%。

其中Ⅰ类切口69例,感染0例,感染率为0.00%,Ⅱ类切口87例,感染1例,感染率为1.15%,Ⅲ类切口59例,感染0例,感染率为0.00%,Ⅳ类切口22例,感染0例,感染率为0.00%。

2.4 科室分布本次现患率调查共涉及67个临床科室,其中医院感染现患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重症监护室20%(2/10)、乳腺甲状腺外科15.38%(2/13)、神经外二科14.81%(4/27)、急诊科8.33%(1/12)、烧伤整形科7.14%(1/14)、骨伤八科4.17%(1/24)、康复科2.38%(1/42)、北城骨伤一科2.38%(1/42)。

乳腺癌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

乳腺癌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
肟、 头孢 他 啶 、 孢 哌 酮 钠 、 拉 西林 、 丙 沙 星 、 布 霉 素 、 米 卡 星敏 感 率 均 高 于 7 ; 左 氧 氟 沙 星 、 大 霉 素 、 头 哌 环 妥 阿 O 对 庆 头孢 曲松 钠 敏 感 率 较 低 。结 论 南 昌 市三 医 院 乳 腺 癌 术 后 切 1 感 染病 原 菌 以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和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为 : 7 主, 临床 应 严 格进 行 无 菌操 作及 合 理 使 用抗 菌 药物 。 【 关键 词 】 乳 腺 癌 ; 切 口 感 染 ; 病 原 茵 ; 耐 药性 ; 合 理 用 药
DOI 1 . 9 9 j i n 1 7 - 4 5 2 1 . 7 0 9 文 献 标 志 码 : :0 3 6 /.s . 6 29 5 . 0 2 1 . 2 s A 文 章编 号 :6 2 9 5 ( 0 2 1 — 1 70 1 7 — 4 5 2 1 ) 72 6 - 2
乳 腺 癌 是 发 生 在 乳 房 腺 上 皮 组 织 的恶 性 肿 瘤 , 已经 成 为我 国女 性 最 常 见 的恶 性 肿 瘤 之 一 。手 术 常 作 为 治 疗 乳 腺 癌 最 直
单胞 菌对 常用 抗 菌药 物 敏 感 情 况 明 显 好 于 其 他 部 位 相 同 病 原
1 (2 3 哌 拉 西林 / 唑 巴坦 14.) 他 1 ( 3 1 亚胺 培南 7.) 9
2 ( 8 5 头 孢 曲松 钠 38.) 2 ( 4 6 头 孢 哌 酮钠 / 巴坦 钠 28.) 舒 2 ( 0 8 18.)
敏 感 2 ( 4 8 64.)
5 ( 6 2 08.) 5 ( 7 9 18.) 4 ( 4 1 37.) 5(0.) 8 1 0 O
13 细 菌 鉴 定 及 药 敏 试 验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wei)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者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 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者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乳腺癌手术切口选择

乳腺癌手术切口选择

患者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
心理需求
患者对手术切口的外观和术后生活质 量有较高的期望,需要在保证手术效 果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 需求。
接受程度
不同的患者对手术切口的接受程度不 同,需要在术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了解患者的意愿和期望,以制定最 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
06
总结:提高乳腺癌手术切口选 择质量
02 切口选择原则与技巧
切口设计原则
尽可能减少组织损伤
在设计切口时,应考虑到手术对周围 组织的损伤,尽可能选择损伤较小的 切口位置和长度。
便于手术操作
美观性考虑
在满足手术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考 虑切口的美观性,减少术后疤痕对患 者心理的影响。
切口的设计应便于手术器械的进入和 操作,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性和术后恢复能力。
肿瘤大小和位置对切口影响
肿瘤大小
较小的肿瘤可能只需要局部切除或区段切除,而较大的肿瘤 则可能需要更广泛的切除范围,包括整个乳房和周围组织的 切除。
肿瘤位置
位于乳房不同部位的肿瘤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术切口。例 如,位于乳房外侧的肿瘤可能需要采用横向切口,而位于乳 房内侧的肿瘤则可能需要采用纵向或弧形切口。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1 2
新型手术技术的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手术技术如机器 人手术、3D打印技术等将逐步应用于乳腺癌手 术中,提高手术精度和效果。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基因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3
跨学科合作与综合治疗
加强乳腺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多学科合作 ,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乳腺癌整体治疗效果 。
发病率

胸部手术切口感染分析

胸部手术切口感染分析

胸部手术切口感染分析郑慧禹【摘要】目的分析胸部手术切口感染现状, 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520例胸部手术患者病例进行研究分析, 包括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患者体征及细菌培养的结果.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2例, 总发生率8.1%, 不同年份感染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各项手术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缩短手术时间, 规范应用抗生素等, 可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chest operations and to explor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measures.Methods 520 chest surgery cas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sitation of incision healing , patients' physical sign and results of germiculture were included. Results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in 42 case,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8.1%, the infection rate in different yea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 From the study above, the followings can be the essential ways to prevent the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s: specific operation procedures , strict rules of the aseptic operation.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the standard use of antibiotics, etc which ca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3(004)022【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胸部手术;切口感染;病原学【作者】郑慧禹【作者单位】450003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3胸部手术, 由于特定的解剖位置及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 术后肺部感染率、切口感染率往往较高。

153例乳腺病损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茵药物应用分析

153例乳腺病损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茵药物应用分析
( 转 第 12 下 5 3页 )
使 用 率 为 7 . 8 ;术 前 3 i 90% 0mn预 防 使 用 的 3 例 6 (3 5 % ) 术前使用抗 菌药物 , 2. 3 , 术后 未使用 及2 停用 抗 4h 菌药物 1 6例( 04 %) 1. 6 。预防使用 中有 1 7例术后 口服外 ,
表 2 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和使用频率前 1 0位
病等病史 , 手术前 无感 染 , 内无 使用 抗 生素 史 , 除标 3d 排
准: 孕妇 、 恶性 肿瘤 、 重肥胖体质 指数 >4 严 0者的病历 , 经 筛 查 1 3例入 围 。 5
12 方 法 按 患 者 的基 本 情 况 ( 别 、 龄 、 断 、 入 院 . 性 年 诊 出 时间 、 手术情 况 、 术名 称 、 口、 术持续 时 间 ) 抗 菌药 手 切 手 ,
第2卷 第1期 2 2
航 空 航 天 医 学 杂 志
21年1月 01 2
12 53
漏出量较大 , 要时 可考虑手术 修补硬 脊膜 。( ) 必 3 神经根 、 马尾神经损伤 : 术后密切观察双下肢的感 觉、 运动, 并注意鞍 区感 觉 及 大 小 便 情 况 , 否 有 血 肿 压 迫 马 尾 神 经 , 要 时可 是 必 考虑手术探查。( ) 4 预防褥疮 : 时翻身 , 定 按摩受 压部位 , 注 意皮肤 的清洁护理 。避免褥疮 的发 生。必要 时可放置气垫 床 。( ) 吸系统感 染 : 5呼 多见 于术前 有 支气 管炎病 史 的患 者, 术后应注意 预防感 冒, 用有效 抗生 素 , 使 鼓励 病人 深呼 吸, 咳痰 , 必要 时雾 化 吸人 , 止 呼吸 系统 感染 。( ) 防 6 肌萎 缩、 肌无力 : 术后3d 开始进 行各关 节及肌 肉的功能锻 炼 , 防

[讲解]手术部位

[讲解]手术部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科赵艳春写在课前的话手术伤口感染曾经是外科医师面临的三大困难之一,即使现在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任务仍然很艰巨。

本课件主要介绍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标准以及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达到对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全面认识。

一、流行病学1. 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手术部位的感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手术的类型、诊断标准、监测的方法、研究人群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

我国193所医院做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包括感染部位主要构成和不同切口的我们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率在11.9%。

不同的手术切口类型感染率也不同,我国另外一项178所医院的医院感染调查,可见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是5.8%,二类切口是7.06%,三类切口感染率是13.11%。

美国和英国不同部位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构成比调查显示。

在美国表浅切口和深层切口感染率的构成比是67%,器官腔隙感染率构成比33%。

英国表浅切口感染率构成比72% ,深层切口是20%。

国内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构成比研究显示,表浅切口感染率构成比为73.67%,深层切口感染率构成比是19.34%,器官腔隙占6.99%。

从各类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来看,浅层切口最多,其次是深层切口,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率构成比比较低,一般小于10%。

手术部位感染的致病菌可以来源于医务人员、医院环境和病人。

伯克根据噬菌体定型的方法追踪感染源,发现清洁伤口感染的致病菌来自手术组人员的手占6%,鼻咽部占14%,来自病人的手和鼻咽部占50%,来自伤口周围的空气占68%。

通常认为病人自身固有的菌群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手术切开,切除空腔脏器,其中细菌可污染手术也常导致术后感染。

2. 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损失不可低估SSI造成的损失有:①延长住院时间;②增加医疗花费;③增加病人痛苦;④导致手术失败;⑤增加病人死亡。

美国和英国关于手术部位感染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由于手术部位感染平均延长7天住院时间,英国延长8天;病人的平均住院费用美国增加了2434美元,英国增加了1041英镑。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

欢迎共阅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210月日有糖尿病等易感因素,术后吻合口瘘是直接原因;病例三:305520,病人因“吞咽不畅2月余”于2013年12月24日入院,入院诊断:“1.食管癌?2.高血压病”;12月30日行右胸、上腹、左颈食管癌根治术,切口为二类切口,手术创伤大,术中使用国产电刀,止血效果差,需很高功率才能达到良好止血效果,组织损伤大,术后第5天诊断感染。

分析其原因为:患者年龄大,抵抗力较差,术中损伤中,出血较多为易感因素,二类切口无菌环境未达到为主要因素。

二、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本季度神经外科监测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43例,感染0例,感染率为0%,见表4-6统计。

表4. 第四季度神经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30min)注:(1)某医生感染专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3。

表1.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20min)表2.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汇总表表3.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医师手术感染专率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 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例,0级风险感染专率; 1级风险手术3例,感染1例,1级风险感染专率为。

(2) C医生手术3例,全是0级手术,手术风险指数为0,未发生感染。

分析:A医师1例0级手术感染原因:患者于2013年10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尚可,16日拆线发现前部刀口1cm愈合差,轻微感染征象,其主要原因与患者肿瘤体质,刀口处清洁保持不到位有关,下一步加强手术刀口处保护。

A医师3例1级手术感染原因:病例一:301481,病人因“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癌”;病人完全梗阻、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肿瘤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分泌物及肿瘤坏死组织混合感染并形成脓肿,11月4日手术探查时肿瘤及脓肿破裂,虽经碘伏、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充分冲洗,但病人术后早期即出现同种菌属所致脓胸及切口感染。

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查房-2024鲜版

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查房-2024鲜版

复查项目
复查项目可能包括体格检查、乳腺X线摄影(如需要)、血液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 和监测潜在复发风险。
2024/3/27
注意事项
在复查前,患者应提前与医院预约并了解相关准备事项。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健康状态,以便更准确地反映病情。如有任何不适或疑虑,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并寻求帮助。
加强康复训练指导
加强对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指导力度,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确 保患者能够充分进行康复训练。
28
下一步工作计划
完善查房制度
进一步完善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查房制度,明确 查房的时间、内容和要求等。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对乳腺癌患 者术后护理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强患者健康教育
增加纤维素摄入 鼓励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全谷类、 豆类、蔬菜和水果,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2024/3/27
21
功能锻炼指导内容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伸展运动等,以促进 血液循环和防止肌肉萎缩。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包括有氧运动 (如游泳、骑自行车)和力量训练,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非药物治疗
采用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 摩等)和心理疗法(如放松训练、 认知行为疗法等)辅助镇痛。
9
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定期检查和清洁引流管, 防止堵塞和感染。
2024/3/27
观察引流液性状
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 性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更换引流袋
遵医嘱定期更换引流袋, 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24
05 总结本次查房经验,提出 改进意见

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

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

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目的:探讨分析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8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在这687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有41例,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5.97%,其中泌尿系统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60%,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 2.62%,肝胆胰脾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75%经统计,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性质、基础疾病患病史、术后出血量及切口的类别呈正相关,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引发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因此,我们要加强各项预防工作及措施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标签: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是普外科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1]。

术后切口如果感染,不仅影响切口的愈合,严重者可能会引发患者全身发生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由于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缺乏或不完善,加之医务人员的素质、操作水平有高有低,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我院针对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8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82例,女胜患者有205例,患者的年龄为15-69岁,平均年龄为(38.23±6.39)岁,其中接受泌尿系统手术的患者有156例,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有371例,接受肝胆胰脾手术的患者有160例。

1.2方法收集687例在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有无基础疾病)、手术性质(急性,择期)、切口类型(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分类标准:I类为清洁切口;II类为可能污染切口;III类为污染切口)及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其感染因素与预防处理措施。

老年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老年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2 .7 04 %。其 中术 前 5例 , 术后 7 3例 。各类 肿 瘤 患 者 的手术 与 围手术 期 医 院 感染 发 生情 况 详 见表 l 。 发生 医院感染 的各种部位 中 . 以下呼吸道最 为 常见 , 其次为手 术切 口, 见 表 2 祥 。单 一 感 染 4 7例 , 重 双 感染及多 部位感 染 3 。7 中病 原 菌培养 阳性 l倒 8例 3 倒 , 9 7 %。包 括 真 菌 7 1 占3 ,4 2例 次 , 绿 假 单 胞 铜 菌l 3倒次 , 曼不 动 杆 菌 8例 次 . 鲍 阴沟 肠 杆菌 7例 次, 金黄 色葡萄球 菌 6例次 , 肠 球 菌 5例次 , 肠 粪 大
裹 2 8倒 医院疽染(0 7 1 5倒次 ) 发生部位 置构成 比
1 2 调 查 方法 .
查 阅调查 对 象 的每份 住 院 病历 , 录及 统 计 相 记
关数据 , 参照《 医院感染 的诊断标准》 调查 。
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情况 , . 部位与菌种 3 1 患者 围手 术 期 发 生 医 院 感 染 7 8例 8例 . 占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1期 2o 0 2年 2月
J U NA F O  ̄ I O R LO T N U Ⅵ强S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 ( l M旺 I ( S 1/ E) CE' K ,
VoI2 . _ 3No 1 Fe b.2 o O2
中圈分类号 : 5. R683
文献标 识码 : A
老 年肿瘤患 者 围手术 期医院感 染是 一个应 引起 重 视 的问题 , 降低其 感染 发生率 , 者 回顾性 调查 为 作 了 19 99年 1 月至 20 0 1年 6月期 间 3 1倒本 院普外 8 科. 胸外科 9类 常见肿瘤 手术 患者 的医 院感 染情 况 ,

乳腺癌手术切口设计

乳腺癌手术切口设计
成功案例一
患者A的保乳手术切口设计,通过精细的手术规划和操作,成功切除了肿瘤并保留了乳 房外形,术后恢复良好。
成功案例二
患者B的改良根治术切口设计,通过巧妙的手术技巧和缝合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手 术创伤和疤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验总结
成功的手术切口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手术目的和美学要求等多个 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并注重手术操作的精细化和规范化。
缺点
手术操作相对复杂,需要较高 的手术技巧。
垂直切口
切口方向
沿乳房垂直方向作切口。
优点
能够充分暴露手术野,便于彻底切除肿瘤。
适用范围
适用于肿瘤较大或位于乳房深部的情况。
缺点
术后疤痕较明显,且可能影响乳房形态。
腋窝淋巴结清扫相关切口
切口位置
位于腋窝处,用于清扫腋窝淋巴结。
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清扫腋窝淋巴结的乳腺癌 患者。
乳房形态与皮肤张力
乳房形态
不同的乳房形态(如圆锥形、圆盘形 、下垂形等)会影响切口的设计,以 确保手术后乳房外观的自然和美观。
皮肤张力
皮肤张力是决定切口愈合质量的重要 因素,设计切口时应充分考虑皮肤张 力,以避免术后疤痕过宽或乳房变形 。
患者年龄与身体状况
患者年龄
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乳房的美观度,而老年患者可能更注重手术的彻底性和 安全性。
展望
未来乳腺癌手术切口设计将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完 善和创新,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全面的医疗服务。
THANK YOU
考虑皮肤纹理和张力线
切口设计应考虑皮肤纹理和张力线方向,使术后疤痕尽可能不明显 。
功能性原则
01

手术切口的分类、感染诊断标准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切口的分类、感染诊断标准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切口的分类、感染诊断标准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一)切口分类1.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

2.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括: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1.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

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情况,如“乙(血肿)”。

3.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及控制的措施

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及控制的措施

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及控制的措施手术室是实施手术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它不仅担负着对患者进行手术的重任,还担负着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手术感染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当前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已成为手术室医护人员最重要的任务,手术室及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才能更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感染因素的来源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致病菌,可来源于医护人员、医院环境和患者。

引起清洁伤口感染大部分是外源性污染,清洁伤口以外的感染,多来源于肠胃道、呼吸道等部位。

1医护人员因素:可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手部皮肤、鼻咽部、皮肤和毛发,手术室各类成员的手是手术切口感染的潜在来源,可通过卫生洗手,穿戴手术衣和手套对病原微生物形成有效地屏障。

鼻咽部寄居的微生物会因讲话、咳嗽、打喷嚏而播散至周围环境,经直接接触传染给患者。

所有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均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来源,其皮肤、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充满微生物菌落,以头颈部、腋窝、会阴和手足最多,平均每分钟每个人的皮肤会掉落4000~10000个微生物,最常造成感染的是金葡萄球菌,其感染程度与皮肤、毛发的清洁度和头发的长短有关。

2.环境因素: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会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如接台手术频繁,术毕收拾物品、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流动都会引起粉尘微粒,污染手术室的内环境,手术间得不到充分的清洁消毒,导致空气洁净度降低,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空气和尘埃中携带的微生物也可以来自上呼吸道,人员走动时的散布;带菌的微粒可能会直接落入手术切口,或先落到器械物品上而后污染手术切口,导致感染。

接送患者的推车和医护人员鞋的污染也是感染因素的重要来源,患者推车进出病房、手术室及其他地方,医护人员不按规定换二更鞋进入洁净手术室,将有菌区细菌带入无菌区,有时甚至是一些强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秆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6T17:24:11.2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吴钺[导读] 感染管理科将全部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反馈给科主任,由科主任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感染专率。

(六安市中医院;安徽六安237006)【摘要】目的:了解乳腺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情况和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医院2013年下半年实施乳腺外科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果:该医院在半年时间内共实施乳腺手术123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1例,感染率为2.52%。

以乳腺癌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较II~IV类切口感染率低近10倍。


论:乳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与乳腺病种、切口类别及危险指数等因素关系密切,应有针对性地展开防控。

【关键词】乳腺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调查[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528-01 前言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占医院感染的20%,直接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否。

为了解乳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分析危险因素,加强有效防控措施,选择某医院实施乳腺手术的患者进行了目标性监测。

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1背景资料本研究选取某医院2013年7-12月实施的1230例乳腺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18例,女性1212例;年龄13~82岁。

研究目的是了解乳腺外科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有效防控措施。

1.2研究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组织并实施调查。

查看并收集病人临床资料,特别关注手术前后各项记录。

收集并记录科室上报的医院感染患者病例,每日查看手术患者信息,床旁查看手术患者,特别关注手术后3d内患者体温、切口外观、应用抗生素情况,及时发现感染病例。

督促检查感染病人的伤口分泌物标本送检及检验结果。

对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患者进行登记。

适当进行术后出院者连续1个月的随访,以了解其出院后切口愈合情况。

每月汇总感染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总结及分析。

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

1.3诊断标准及切口分类方法按照201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诊断。

参照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2〕,手术切口类型分为清洁切口(I类)、清洁—污染切口(II类)、污染切口(III类)及污秽或感染切口(IV类)4类。

按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程度及麻醉分级(ASA)计算每例患者的手术危险指数。

1.4统计分析方法数据经由感染监控软件收集,人工核对手术时间、ASA分级及切口分类后编辑整理、归类,最后借助感染实时监控软件进行资料汇总,采用EXCEL和SPSS17.0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2.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结果该医院在半年时间内共实施乳腺手术123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1例,感染率为2.52%。

2.2不同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感染率比较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类型乳腺手术中,以乳腺癌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其次是乳腺象限切除术;另外3种手术切口均未发生感染。

2.3不同切口类型感染率比较本次监测的1230例乳腺手术中,I类切口手术1206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16%,较II~IV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低将近10倍(表1)。

不同手术切口类型手术部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手术切口类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结果
2.5危险指数的影响按照手术危险指数评分标准,本组病例手术危险指数为0分的患者1137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23%;随着危险指数评分数增加,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增加。

结果提示,不同危险指数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持续时间长、剃毛过早、免疫力低下(术前化疗)是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主要三项危险因素。

首先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发生感染的手术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2.92h,最长达6.5h,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细菌污染几率增加,加之长时间对手术切口的牵拉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加重组织损伤,影响切口愈合;其次术前1天采取剃毛的方法进行皮肤准备,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手术时将毛囊或汗腺的常驻菌带入切口深层,为感染发生创造了条件;再次由于肿瘤患者本身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且部分患者存在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一期乳房重建、输血、肥胖、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感染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针对危险因素通过采取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模拟训练手术操作等方法,提高医生手术技巧,尽可能缩短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是指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级,并设定各级医师手术权限,要求严格按手术权限开展手术。

建立完善的模拟手术系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和操作技能的熟练,减少手术创伤,尽可能缩短手术持续时间。

抗菌药物使用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间太长。

手术前、手术中不用药,术后再使用抗菌药物,会错过用药最佳时机。

在开展目标监测一个月后,向各手术医师反馈其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使其能够反思,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注意术中追加抗生素,有效控制手术部位感染。

在监测过程中,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将发现的问题,以及对感染病例的控制措施等内容以“短信息”的方式发送给临床医师,及时进行干预,使手术医师从感染的角度更加直观地了解各自的手术质量,从而主动寻找发生感染的原因,针对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率,这对提高整体医疗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合历史同期资料,对目标性监测阶段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将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同时,感染管理科将全部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反馈给科主任,由科主任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感染专率。

参考文献:
[1]李伟平,杨海峰,阳宇.乳腺纤维瘤病1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7):800-802.
[2]孙光瑞,薛凤艳.乳腺肿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215-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