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
6/22/2010 蒋新民
结合网文讲些配合经络图示仪的k c f 方法可加深经络现象的研究品悟。
(括号内为kcf 方式的重点论述)
常用的针灸配穴法有:三部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十二经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接经配穴法、原络配穴法、郄会配穴法、五行输配穴法、刚柔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肢末配穴法、本经配穴法、一经连用或数经互用配穴法等(对于常用配穴法利用k c f 时仅以举一反三、实际中以简而有效寻到有穴质反映时施以kcf)。
较有特色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 三部配穴法
三部指局部、邻部、远部。
此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三才以穴位来定有两种:(1)天地人三才,如百会(在头应天),涌泉(在足应地),璇玑(在胸应人)。
(2)上中下三才,如大包(为上部),天枢(为中部),地机(为下部),亦属三部配穴法。
局部配穴法是依发病位置为取穴的主要目标,除在一般肌表四肢使用外,对内脏疾病,也可以根据脏腑所在作选穴依据。
如因重要器官患某种病变不能取穴时,也可以选邻近穴位替代。
这种取穴法,对于慢性疾患疗效最强。
任督二脉,主治局部邻近外,同时也具有全身性的主治功能,配方时应注意采用。
以上局部、邻部、远部三方面,在临证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例如胃痛用局部中脘,邻近章门,远道内关、足三里效果显著。
2 俞募配穴法
俞穴是脏腑经气所输转的部位,五脏俞和六腑俞,均散在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称。
募穴是脏腑经气聚会的部位,五脏募和六腑募,均散布于胸腹部任脉与手足阴阳经。
因为俞募穴,均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都可采用俞募配穴治疗。
俞募穴的配合应用,除了能直接治疗脏腑本身的疾病外,还可以间接治疗在病理上与内脏器官相关联的疾患。
例如肝开窍于目,治目疾可以取肝俞等,脏腑病取俞募配穴时,可配用"脏病取俞,腑病取合"的远道取穴法。
3 十二经表里配穴法
依据经络的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都有相表里的配合,这种表里关系在临床处方上,也起了很大的配方意义。
如用肺经的太渊和大肠经的合谷配在一起,治疗外感风寒。
又如胃经的足三里配取脾经的公孙穴,治疗胃炎。
十二经脉流注的次序,是从手太阴注入手阳明,如此一脏一腑,一里一表,循序传注,成为一个经络的循环。
疾病之侵入人体,可以通过经脉表里的关系而相互传变。
所以在治疗时,遇到里经有病,可配表经同治;表经有病,可配里经同治。
在针灸临床中常用的治法。
(对经络测图的C F X 变形分析后方能理解:遇到里经有病,可配表经同治)
4 阴阳配穴法
有阴经配阴经、阳经配阳经、阴经配阳经3种。
常用的方法有:(1)取阴经的腧穴与阴经的腧穴相配:公孙配内关,主治胸腹疼痛;神门配三阴交,主治失眠遗精。
(2)阳经的腧穴与阳经的腧穴相配:曲池配足三里,主治肠胃病、发热病;合谷配外关,主治热病和五官头面病;支沟配阳陵泉,主治肋胁痛、肝胆病。
(3)阴经的腧穴与阳经的腧穴相配:阴郄配后溪,主治心烦、盗汗;合谷配复溜,主治外感身热无汗。
5 接经配穴法
经络的功能在人体可以通达里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
全身十二经脉的循行通路也是互相衔接,环周不休的。
上下肢的经脉相接,所以相接经脉的经穴也可以互治。
接经就是经脉上下相互接连或手足同名经脉相接,接经配穴法,即先诊断出属何经的病证,然后取其同侧
与上或下所接的经脉,或取手足同名经脉的五输穴,在郄穴或络穴的穴位上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
导师还强调,病在头、颈、躯干,也可以同时取相接两经的穴,如喉炎,取手、足阳明经的合谷、内庭等。
(寻经找穴质反应区域…。
)
6 原络配穴法(又名主客配穴法)
原穴即十二经脉分布于手足腕踝部位的十二个原穴。
络穴即十五络脉分布于四肢、腹腰等处的十五个络穴,对于十二经脉的阴经与阳经,起着联络的作用。
故取原络相配,能通达内外,贯穿上下,对内脏与体表疾患,均可治疗。
原络的配穴法虽然也是属于表里相配的范畴,但不是按表里两经随便配用,而是以原发疾病的经脉的原穴为主,以相为表里的经脉的络穴为客。
这种主客原络的用法,虽与补母泻子的方法不同,但与经络的联系是基本一致的。
阳经有原穴,阴经无原穴,以输穴代之。
故六阴经中是输原合一。
除十二经各有原穴外,还有膏之原"鸠尾"和肓之原"脖胦"(气海)。
7 郄会配穴法
郄穴多分布于筋骨空隙陷中,故名郄穴。
郄有间隙、通透的含义。
郄穴是经络气血积聚的间隙,急病重病时,气血凝滞,宜取此穴,以使气血疏通,是治急性病有效的要穴。
十二经及二维、二跷,均有郄穴,共16穴。
这些郄穴,对一般急性疼痛的疾患,疗效很好。
如足阳明经郄穴梁丘,治乳肿、胃痛。
会穴即八会穴,这些俞穴,对脏、腑、气、血、筋、髓、骨、脉等诸疾患,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是8个方面的大会所在,作为特定的八个总治穴,如脏会章门,凡属五脏病,均可取章门穴。
人体的气血脏腑筋脉骨髓之气,均各有所会,凡属某一种组织或脏器的病变,均可采用其有关的会穴。
郄穴是急性病的有效穴,如怔忡病可刺心包经的郄门;齿病可刺大肠经的温溜等。
会穴的作用,据《难经》记载,则是"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
"仅限于前述8个部位有热时才应用。
后世对于会穴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充,不一定限于热病,凡这8个部位的病症,均可配以相应的会穴。
(K C F时以消弱穴质使程度减弱。
以负极调之为主)
8 五行输配穴法
"五行输"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原、经、合六十六个输穴。
因各穴与五行相配,故名"五行输"。
这种配穴方法,要按照五行生克的原理,依次配属输穴,并结合"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进行配穴。
例如肺实证,咳喘胸满,则泻本经的合穴尺泽(水)。
因为肺本属金,尺泽属水,金能生水,水为金之子,这是实则泻其子的方法。
诸经补泻,由此类推。
凡不隶属于五输穴范畴的穴位,即不适用"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配穴法有3种:(1)运用本经的子母穴。
(2)运用子母经。
(3)运用子母经的子母穴。
另外,《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
"如病人脉浮、喘咳、寒热、胸满,这是肺经的病。
若见心下满,就用肺经的井穴少商,若身热就用肺经的荥穴鱼际,若体重节痛,就用肺经的输穴太渊,若喘咳寒热就用肺经的经穴经渠,若逆气而泄就用肺经的合穴尺泽。
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规律,由于井穴感觉异常敏锐,适用于一切闭郁急症,迅速刺血之用(如咽喉闭证刺少商,商阳出血,时疫急症先刺十二井等),故称为急救穴。
而不适于手法比较复杂的补泻。
所以遇到应在井穴补泻的时候,就需要改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办法。
如:(1)心经(改补少海);(2)心包经(改补曲泽);(3)膀胱经(改补委中);(4)肾经(改泻然谷);
(5)胃经(改泻内庭)。
井(母)能生荥(子),泻荥就是泻井,实则泻其子。
合(母)能生井(子),补合就是补井,虚则补其母。
9 刚柔配穴法(又名夫妻配穴法)
祖国古医书中,将天干运用于针灸治疗中,还有一种五门十变的规定。
所谓五门,有着两种解释:(1)井荥输经合所分配的母子穴。
(2)将十天干演变为五种相合的方式,即所谓夫妻穴。
天干有阴阳的分别,以阳为夫,以阴为妻,按十干相合与其所代表的经穴,就是所谓夫
妻穴的由来。
在治疗上应用此种夫妻穴的配穴法,古医书很多。
夫妻经穴相配的另一种方法:如甲己相合,①针胆经的穴,治脾经的病。
如针胆经的日月穴,能治脾疾患呕吐、黄疸、肠疝痛、臌胀。
②针脾经的穴,治胆经的病,如脾经的商丘穴,能治癔症(胆虚症,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
③针脾经的大包穴,可治胸膜炎(胸胁中痛,邪入胆经,布之胁下之故)。
其余各经,按其天干相合,亦有许多病症,可以照这种方法去配穴。
不过这种夫妻配穴法,并非每种疾病,或每一种经穴,都必须采用。
至于十干化火等,变化复杂,应用上推算较为繁琐,不再详述。
五行生克的关系中,还有许多变化。
刚柔相济,就是由相克而能相合。
换言之,就是依据物理学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照这样去解释阳性或阴性五行的离合,大致和这个原理是相同的。
虽然金能克木,由于庚属于阳刚之金,乙属于阴柔之木,不仅不至于相克,而且因刚柔相济,乙与庚反能由异性而相合。
乙以庚为刚,庚以乙为柔,所以阴经的井穴属于乙木;阳经的井穴属于庚金,就是由于阴阳相配,刚柔相济的原因。
其余各穴,也都是按照这个原理去分配的。
恰当地使用各种针灸配穴法,不但要熟悉掌握经络及各种特定穴的作用,而且要充分合理地运用五行、阴阳、表里等辨证方法,有时还要运用到复杂的《易经》和五行生化理论,这些都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刻领会,才能提高针灸技术,脱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手段,步入真正的针灸殿堂。
传统热补凉泻手法,强调了"三进一退""一进三退""提插捻转""九六"生成的作用,忽略了产生"热"和"凉"的基础针感,而以"提插捻转""九六"之数的生成来获得。
这种反复"提插""捻转"的动作,往往会打乱气机的正常运行,疗效反而不佳,对机体还会造成一定的良性损伤。
《素问·针解篇》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方"之所用,"法"之所为,"道"在乎悟! 艾灸治病在于"艾火彻内,开郁通滞",能产生极强的顺气作用。
艾条温和灸直接作用于局部,通过持续温热效应,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浓度,促使水肿吸收。
对于早期面神经麻痹往往是面神经炎的发展加重阶段,即神经及其周围组织正处于炎性细胞浸润及水肿期,新近的临床资料表明早期进行局部针刺可能损伤神经而直接影响疗效[1]。
应用艾条温和灸翳风可避免针刺带来的影响,正所谓"针之不为,灸之所宜。
"足三里属足阳明经合穴,善调阳明之气血,能振奋人体之阳气,可调畅脏腑经络气机,改善头面部供血。
祖国医学的顽痹范畴,一是由于慢性劳损、受寒或者轻微外伤;二是因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使筋脉失养,日久使关节退变及增生而发病。
内外膝眼、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膝髌部阿是穴可以疏通膝关节经络,活血止痛;TDP照射的热效应可散寒通络;三阴交、血海能补肝肾、益气血;阴陵泉化湿通络;功能锻炼具有强筋骨、利关节之效。
两种疗法共奏通经络、强筋骨、止疼痛、补肝肾、益气血之功。
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大而且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日常负重及活动量较大,但是不稳定,尤其在活动过程中更容易受伤。
本病多见于中年肥胖女性,一般认为是由于超负荷等因素反复持久地刺激,引起膝关节的关节软骨面和邻近组织的慢性积累性损伤,使关节腔变窄,产生无菌性炎症,压力增高,刺激局部的血管神经,使之调节减弱,应力下降;另一方面中老年的内分泌系统功能减弱,因此出现骨质疏松,故导致了关节软骨退行变化且以骨质增生为主的关节病变,另外还继发滑膜的炎症。
常见的肌力增强训练是肌肉的等长收缩及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增加,但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等张收缩时肌张力不变,但肌肉长度变化,引起关节运动。
股四头肌的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间肌分别止于髌骨上缘、髌骨外缘、髌骨内缘及股内侧肌腱深层,都通过髌韧带止于胫骨结节,所以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及等张训练可以保持股四头肌的肌力,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对维持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并且针刺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促进具有镇痛功能的物质内源性阿
片肽释放,同时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调节内分泌功能,所以针刺结合养老穴属手太阳小肠经郄穴,阳经郄穴多治疗气形两伤的急性痛证,因此养老穴对手太阳小肠经所过之处的急性痛证有卓效。
《灵枢·经脉》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
"明确指出其一支脉在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循于腰背,故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可治疗足太阳膀胱经腰痛。
选准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法仅适用于腰部肌群痉挛或扭伤所致的足太阳膀胱经腰痛,即疼痛部位在脊柱的一侧或两侧,在膀胱经的一、二侧线上有压痛。
棘间、棘上韧带等损伤所致督脉腰痛以及腰椎间盘突出、腰部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不适于此法。
带针活动腰部是必须的,这样可即刻缓解腰部肌群的痉挛或损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急性腰肌扭伤多因外力撞击、跌仆闪搓、腰部用力不当等所致,可有气滞血瘀、经络受阻、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体征。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膀胱经自腰背而来的两条支脉,皆下行会合于委中,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委中穴对腰背疾病有一定疗效,故《四总穴歌》有"腰背委中求"之说。
《素问·针解篇》曰:"苑陈则除之者,除恶血也"。
委中放血可消散瘀滞,通络行气,活血化瘀,使全身气血得以运行;"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故能迅速止痛。
20世纪下半叶至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围绕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展开了大量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伴随着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相继提出了有关经络实质的种种设想,从总的趋势看,大多是利用人体解剖、电子显微镜、生物化学、X线显微摄影、同位素等现代较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寻找经络的形态结构上下功夫。
但由于科研人员忽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以及针灸临床的特点问题,所持观点与客观现象不甚一致,一味地抱着西医的观点,单纯从形态学的角度,认为一定有其视之可见而又稳定不移的管道;而从针灸临床中所显示出的经络现象与西医所持之观点又确有质的区别。
因此,导致虽然对经络的实质有所提示,但最终又尚难作出令人较为满意与肯定的结论。
可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对于这一久未被揭开的千古之谜,全国多家单位进行专项研究,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迄今为止,仍然是盲人问路,不识东西;雾里看花,难分赤白。
只是仅仅证明了华夏五千年前的一个命题"经络"是存在的,但在赞叹我们的祖先伟大和惊人的智慧之际,却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使经络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乱人心目与让人魂牵梦绕的境界。
殊不知,中医认为"气先身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外国有测气仪,精微波摄影法,证明了人的身上有气。
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八卷》陆晋笙书中曰:"盖西人虽讲实验,然能验人身之血,不能验人身之气,故西人有治贫血之药,无治贫气之药。
夫人之身中气血并重,而气尤为生命之根本,较血更为紧要,西人因无治贫气之药,是以一遇气分虚陷之证,即束手无策,此固西医之大缺陷也"。
如:有些患者,总是觉得少气无力,经现代科技作体检的结果评定是无病,甚至无法设计治疗方案,或根本就是漫无头绪,寸步难行。
而中医则成竹在胸。
如李东垣云:"凡治杂病,先调其气,若血受病,亦先调气"。
又如有"针法能调气""灸法能助气""黄芪又能补气"等说法。
可见中医可以治愈西医即现代科学理化所检验不出来同时也无法治疗的疾病。
究其原因,由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那么应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怎能得出相同或相近的结果呢?诚如张氏所言:"'西医尚实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
《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西人注重形下,是以凡事皆求诸实见,中医注重形上,恒由所见而推及于所不见"。
我们知道,在针灸临床工作中就是基于对针下气机的阴阳动态变化而进行调节施治的,如《灵枢·经水》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素问·针解》:"令气易行"。
《灵枢·官能》曰:"审于调气"。
《标幽赋》曰:"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金针赋》曰:"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又曰:"粗守形,上守神"。
神是上工,粗是中工。
《素问·离合真邪》:"……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可见经气理论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位置。
现已公认,经络体系是人体内部维持动态平衡的一种功能和现象,而为何还硬要从解剖刀和显微镜下寻求变动不居的功能和现象呢?也有不少人寄希望于基因技术,认为用基因技术研究针灸,容易体现针灸临床特点。
试问应用基因技术能解释人体的气学理论吗?我不是否定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关键是个主次问题,至少先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学说。
所谓医之道,首重理论,次重实践。
不尚理论不足以参古人奥义,不讲实践不足以见临证措施。
现在连我们自己都对我们的理论各持己见,殊途而不同归,更何况别的理论体系呢?因此,我们绝不可退而求其次,抱着金饭碗,乞取别人的剩饭残羹而津津有味,应明确认识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方面,只可作为配合,不可作为主流的观点。
若置传统学说于不顾,拾他人之片言只语,而沾沾自喜,岂非无源之水与无根之木乎!可见只要我们能迷途知返并以前车为鉴,不再重蹈覆辙,坚定我们的观点与立场,就必须重新拿起我们的法宝,以我之法,解我之谜,才不愧为是中华真正的瑰宝!(利用《经络图示仪》的k c f 方法来还原针灸的法术才能更有实效地成为“自助式针灸”理解上文,理解:C F X 的变形分析来活用“自助式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