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姓名:吴婷婷

院系:西葡语系

学号:

班级:2014级1班

黄宗羲(1610 年—695)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又是一位成就卓着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 并称“国初三大儒”, 自清末以来,则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 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 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 黄宗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启蒙特征和意义。在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中, 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尤其引人注目, 成为早期启蒙思潮的亮点之一。从揭示君主的起源入手, 黄宗羲指出君主的职责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秦后君主背离了这一初衷;在此基础上, 他指出现存的君臣关系从同为天下服务的同事关系异化为主仆关系, 并为改变这种关系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方案。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使君主的权威遭到了打击, 并且直指古代社会的价值核心———“三纲”, 具有不可否认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 他对“君为臣纲”的批判具有不彻底性, 是在肯定君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民本思想基本内容

黄宗羲的“君客民主”观点,是他民本思想基本内容,也是他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观点。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主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治国的重要思想基础。所谓民本,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即以民为国之本,并以民众为执政施治的基础。以民众为本,政权才能巩固,天下才能太平,失去民心,政权就会丧失。黄宗羲为维护封建统治,主张封建君主、官吏在治国中应该以民为本。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地位和历史创造者的作用。就是说,谁是社会的主体。这是根本的问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深刻阐述了这个思想, 对君民、君臣关系提出新的看法和新的观点,这就是谁是社会主体,用黄宗羲的话说,就是谁为主,谁为客的问题。他明确地提出“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的观点,认为“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

非为一姓也”。作为君主,必须“不以一已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已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今也以君为主, 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对于“为”与“被为”的关系说得很清楚,这就

是君主只能“为天下(人民)”,不能使天下“为君主”。这里的“天下”是指“兆人万姓”的人民。“天下为主”也就是以人民为主,君主仅仅是为民众服务的公仆,从而肯定了民众的主体地位。

在君臣关系上,黄宗羲也认为,臣并不是为君主服务,他的职责与君主一样都应该为“天下”服务,也就是为“万民”服务。他在《原臣》中说得很明白:“缘夫天下之大,

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后世的人臣不明此义,是“宦官宫妾之心”,“私者之事”。

(二)天下之治乱“在于万民之忧乐”

正是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天下之治乱在于“万民之忧乐”的观点。他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作

为臣子的目的是“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

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应该说,天下万民既是社会的主体,为此,“万民之忧乐” 就是社会治乱的标志和衡量一切政治行为的试金石。作为管理国家的执政

者的君与臣,理所应当共同分担治理天下的事务,同为天下兴“公利”,释“公害”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因此,“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 这就是说为了天下万民

的“忧乐”,应该整饬吏治,厉行政革,甚至勇于牺牲地同无道的君主做争,如果听任为君的

纵情恣欲、胡作非为,乃至“杀其身以事其君”,这只能是“愚忠”,并不是为臣之道。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君臣关系常常是被颠倒了,“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 这

样, 臣子成了君主分治天下的工具。

如何实现“万民之忧乐”,在黄宗羲看来,就在于行仁义之道,即统治实行“德治”、“仁政”,慎刑罚,薄赋敛。“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仁与不仁的区别,就在于是“从一已起见”,即从私人的利欲出发,从天下民众的生存出发。君主与臣子应该施仁政, 以“万民”之忧而忧,以“万民”之乐而乐。这样,则“天下归之”;凡求富强、欲独乐而病民者,则“自遭陨灭”。

(三)封建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黄宗羲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君主颠倒了君与客的关系,侵犯了“天下人的民众”。封建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为满足他的“大私”,“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痛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的法令为“一家之法,非天下之法”, 甚至直斥为“非法之法”。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在黄宗羲的着作中,他总是对封建帝王作直接批判。明太祖朱元璋罢置宰相后,一切军政大权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权至高无上,绝对专制,在意识形态上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孟子节文》,是朱元璋强化专制主义统治的产物。1394 年,朱元璋令老儒刘三吾删《孟子》。把《尽心》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梁惠王》中“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可杀”与“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离娄”中“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万章》中“天与贤则与贤”“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而不听之,则易位”等具有强烈民本主义色彩的话删去,达85 条之多。这些话虽出自“亚圣”孟子,但朱元璋觉得与封建专制是格格不入的。经过腰斩的《孟子》,取名为《孟子节文》,刻版颁行全国学校,为士人的必读课本。试官不得以所删85 条中的内容命题,士子也不能以这85 条去应试。

封建国家的君主普遍采用专制独裁的政治统治制度,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在君主手中,朱元璋是明代开国皇帝,他勤政,严治贪官,强化封建法制,实施一些有利发展生产的措施,但他在执政期间随意杀害民众,实行严酷重典,大肆杀戮功臣。黄宗羲正是对朱元璋的滥杀行为进行评击。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黄宗羲把矛头直指朱元璋:“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对朱元璋还大加指责:“元、明之开创者,不可称不嗜杀人,而天下为威势所劫,亦与秦隋无异”。黄宗羲把朱元璋的残暴与秦始皇、隋炀帝相比,可见其笔锋是对准君主暴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