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教什么?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怎么教?很长时间以来很多老师为此而感到万分的困惑,现在提出几点可供借鉴的方法提供给每位教师,希望你们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入自己的课堂,以文本为基础,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走进文本,挖掘文本,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1、每教一篇文章之前必须思考: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要学什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得充分地阅读文本才可以真正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真意,才可以真正了解学生要学什么。

2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把他想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学生正是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来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如果换做是我我要怎么写,于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3、每节课学生都要有书写的内容。经常我们的语文课学生只是在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感情,学生动眼、动脑,却常常被忽略了用手,而学生对文章中字词句的认识与理解是离不开动手的,让学生动手写是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的要求,而且提笔就是练字时,就这样,在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中学习真语文。

4、每一请文章的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基础技能、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课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这些目的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思考我要通过怎样的方法借助

文本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同事、领导来听我的课,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在吸收的同时要思考哪些是我可以借鉴的,那些是我不需要的,我是照单全收,还是细化吸收,要思考。

5、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走进文本,以读为本,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抓住文章中一个又一个点深入到文章中,挖掘出我们可以挖掘出来的重点与难点。

6、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有价值问题的意识,切忌提填空式的问题,那就等于是给学生画了个圈让学生往圈里跳,那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对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毫无价值。

7、出现冷场情况不要急于伸出援手,冷场时恰恰是学生最好的思考时间,此时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等待学生思考后给出的答案,那怕它并不完美,但却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我们再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可否认,新课改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已逐步被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对话所取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语文课的形式:

新课程提倡“对话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

之间、与作者编者之间要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其实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但是,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对话教学”变成了:“我问你答”的形式,教师设计一个总是然后学生围绕这个总是思考、讨论,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设计的思路和框架之内。有时候学生不听使唤,教师就使出浑身解数循循善诱,直到回答教师满意为止。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其实,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质疑问难,要能够激发学生由产生问题始以产生问题终。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而教师则创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与碰撞,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开放的,这样的教学形式才是新课程所期望的、真正的“对话教学”。

二、要注意语文课的味道:

无论教改怎样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被弱化,‘语文味’不能被淡化。不让学生去诵读文本,不让学生品味语言,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是让学生去讨论课文内容而提示的一些问题,结果成了常识课,甚至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这都是不对的。如有的老师讲《明天不封阳台》,在学生读过一遍课文之后,只提出了一些问题:“作者对封阳台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变化?你认为人类有哪些不珍爱自然的行为?结果怎样?”整堂课既没有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文章语言,也没有关注人文和情感的因素,这样的课显得肤浅,缺乏语文课的意味和力度。

要浓化语文课的味道,一是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语言。据

说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小时候,有一次,看到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他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雕刻师?”父亲说:“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父亲继续解释说:“狮子本来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的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唤醒生命的过程,是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智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去体验感悟文本,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教师既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诵读,也不可浅尝辄止只作潜浅的内容上的理解,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去做心灵的远游,这才是阅读的生命。二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如果说朗读可以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话,这里说的“引导”则是教师必须告诉学生怎样去“感悟、品味”,是在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三、要注重语文课的实效: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可以采取多种手段,但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首先是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学生自读、齐读、互问互答、分小组讨论等形式即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全部,每堂课必安排学生间的互问互答、讨论等,看似非常热闹,其实容易形式化,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其次,演课本剧方面,有的老师遇到只要有情节、有对白的课文,必安排学生扮角色表演,有的甚至分几组

或要求全班同学参与,轮番上台表演同一内容。这样的表演固然学生参与了,很大程度上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并没有准确把握、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这种表演所收到的效果与原先的设想可能会有差距。最后,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多媒体所反映的事物确实较具体、直观、形象,常能起到化繁为简、真实再现的作用,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应该努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扼杀其想像力,试想对问题事物没有想象、思考,不经过头脑的加工整理,那么文章的朦胧之美、空白之美、蕴藉之美如何感受呢?又如何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体验呢?所以,要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无定法,在教改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的制约,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教法。教师只有真正转变观念,真正领会课改精神,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方法,使课改切实收到实效。

语文是一门精致的课程。古人关于语言自古就有“推敲”之说,语言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话语中的“差之毫厘”,将产生“谬以千里”的后果。语文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承担者,更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严谨。然而现在不少语文教师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常在信手拈来、口若悬河、天花乱坠的话语中犯下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