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20XX年
高中政治 怎样理解财政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素材 人教版高一
怎样理解财政的本质和基本特征【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教材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以财政为中心,讲授财政收支和财政的重要作用等内容。
因此,对财政的本质和特征的认识是建立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问题解析】一、财政的本质财政一词,是清末由引进的外来词。
在西欧,Fi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Finis,指结算支付期限。
16世纪末,法国政治家布丹开始把Finances一词作为财政之义使用,认为“财政是国家的神经”。
20世纪初,Finances一词由法国传入其它国家,专指国家及其它公共团体的理财。
在英语国家中,Finance兼有财政、财务两种含义,为区分公共(国家)理财和公司(私人)理财,把国家财政称为PublicFinance,把公司财务称为BusinessFinance或FinanceOfCorporation。
在明治维新后,由西欧引进Finances这一术语,他们取汉语中的“财”与“政”的含义,将Finances译为财政。
我国使用“财政”一词尽管较晚,但却很早使用过相当于“财政”的若干术语,如“国用”、“国计”、“邦计”、“理财”、“计政”,“度支”等。
其中“度支”一词较为接近财政的含义,和财政概念的内涵相差无几。
就财政一词的直接指向内容来看,它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活动,是一种活动。
而财政的实质是指这一活动背后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正确认识财政本质,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运用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的分配,就是说,在财政分配中,国家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化身和社会代表的面貌出现的,它不同于凭借财产所有权所进行的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m)。
因为社会产品的其余部分(C+V)是对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补偿,是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当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劳动成果仅够勉强维持人类生存而没有任何剩余时,要进行财政分配是不可能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才为财政分配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当剩余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丰富时,财政的存在和发展才获得稳固的基础。
《教育管理》第九章教育财政
第二节 教育财政体制
政府收支 分类体系
6类 49款 17类 12类
收入 支出 172款 支出 98款 分类 354项 功能 1152项 经济 分类 分类
0 1
750目
0 2
0 3
我国国家预算的管理级次
中央预算 国 家 预 算 地方预算
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
市(含区市、自治州)预算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
乡(民族乡、镇)预算
我国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趋势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 中央预算 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的优先发 展。 省预算
国 家 预 算
县预算
教育经费拨款制度
增量 拨款 公式 拨款 合同 拨款 绩效 拨款
一、教育的公共性
萨缪尔森( Samuelson,P.A. ) 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 准公共品 “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 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 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 布到整个社区里” ——萨缪尔森《经济学》
公共产品的特征
产品一旦提供,任何 人都可以消费,任何 消费者不影响其他个 人对同一公共产品的 消费(增加消费者成 本为零)。
在技术上没有办法或者 公共物品是向整个 成本很高将拒绝为之付 社会提供,共同收 款的个体排除在公共物 益和联合消费。 品的收益范围之外。
消费的非竞争性 国防、灯塔
收益的非排他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环境保护
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提供
•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因此一般人不会有自愿付费的动机,容易 出现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现象。如 果所有社会成员都逃避对公共产品进行成 本分担的责任,则公共产品将因无资金来 源而供给不足。因此,必须由政府通过强 制性的融资方式(如收税)来获取资金以 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可能采取自 愿合作分摊成本的融资方式)。
教育财政的理论分析
02
教育财政的理论基础
公共产品理论
总结词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政府应该承担提供教育的责任。
详细描述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教育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增加社会福利,其利益具有外溢性。此外, 由于教育的成本较高,私人部门难以独自承担,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提供教育经费,以确保教育的 普及和质量。
人力资本理论
总和社会 发展。
详细描述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生产能力,从而增加其 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力资 本水平,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教育公平理论
总结词
教育公平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
投入产出比失衡
一些教育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但产出效果不明显或效益不高,需要 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投入产出比。
提高教育财政使用效益的建议
加强预算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加强监督与评估
建立健全教育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避免资金浪 费。
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优化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 源使用效益。
教育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01
教育财政通过合理分配财政资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
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
02
教育财政通过税收、收费等手段,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事
业的正常运转。
监督管理职能
03
教育财政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教育经费的
合法、合规、有效使用。
教育财政的重要性
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财政的理论分析
优化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
目前,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投入不足:尽管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逐年增加,但总体上仍不足。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均 衡发展。
2、结构不合理:当前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以初 中等教育为例,部分地区存在中小学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导致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
本次演示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式。首先,收集了各级教育的 财政支出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接着,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对不同教育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拟合,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存在以下问 题:(1)初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不高;(2)中等教 育的财政投入层次不分明,未能充分发挥效益;(3)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不 足,制约了高校科研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优化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
01 引言
目录
02
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概 念和意义
03
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 结构的现状
04
优化财政性三级教育 支出结构的建议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在当代社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 一。然而,我国目前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投入不足、 结构不合理等,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优化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成 为了当务之急。本次演示将介绍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概念和意义,分析当前支出结 构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4、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强学校管理、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等方式,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政府应加强对高校学科设置的统筹规划,避免 资源浪费。
论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
公共 教育经费 量是非 义务教育政府 需求 量与 非义务 教育生 产
要素生均价格的乘积 。非义务教育适度规模所必需的财政 支出 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I 司相互联 系。马斯格雷夫公共支出宏观
高能 力、增进健康 等教育过 程 中 自觉或 不 自觉 地实践社 会要 求 。这对受教 育者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教育的外部性是受 教 育者生活所 在的社区和邻 居 、 工作或未来 工作所 在的单位 他
教 育总支出的比例 ,在经 济滞 涨期适 当提高非义 务教育财政支 出占非义务教育总支 出的比例。 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 保证非义 务教育总支出平稳增长 , 应该成为我 国教 育财政的法律要求 。
以社会 资源 为物质基 础的教 育财政 能 力因为受 制于社 会
教育财政 主体 要进行公 共教育经 费及 其税负的分配 , 就要 同受教育者 、 育者或教 育机构和纳税人发生关系 。于是 , 教 教育 财政 分配所产 生的人 与人的关 系就 表现 为教育财政 主体 与受 教育 、 教育者和纳税人 的关 系 。这种关 系发生在教 育财政初 次
-l——__I-—-— —_——___—_I_一
《财政的本质》课件2
国债收入具有期限长、利率稳定的特 点,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
国有资产收益
国有资产收益是指政府通过经营 和管理国有资产获得的财政收入 ,包括国有企业利润、土地出让
金等。
国有资产收益具有稳定性和可持 续性的特点,是政府财政收入的
重要补充。
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和使用需要 遵循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
国库管理
国库收入管理
负责征收、组织、监管和调度 国家财政收入。
国库支出管理
负责审核、支付国家财政支出 款项。
国库库存管理
负责管理国库库存现金、有价 证券等资产。
国库制度建设
制定和执行国库管理制度,确 保国库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财政监督
监督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制度,规范财政行为。
审计监督
对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使 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教育支
总结词
教育支出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水 平,主要包括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
详细描述
教育支出旨在为公民提供公平、优质、多样 的教育机会,包括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的支持。此外,教育支 出还包括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投 入,以提高国民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同 时,教育支出也用于改善学校设施和提高教
其合理、规范和有效。
03 财政支出
经济建设支
总结词
经济建设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基础 设施建设。
详细描述
经济建设支出包括对交通运输、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 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支持。这些支出旨在提高 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精品范文-论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
精品范文-论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本质财政教育财政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为满足公共教育需要而进行的公共理财活动。
社会公共权力机构要进行公共理财活动,就要同物或人发生关系。
这些关系构成了教育财政的多级本质。
人们对事物多级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正如列宁所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运动由所谓第一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
教育财政的多级本质由浅入深可分为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
深入认识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有助于揭示和把握教育财政分配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财政的第一级本质: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教育财政分配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对公共教育经费及其税负所进行的分配。
作为货币化社会总产品或剩余产品一部分的公共教育经费是教育财政的对象物。
作为教育财政主体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要进行教育财政分配,就要同公共教育经费发生关系。
于是,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就集中表现为教育财政主体与公共教育经费的关系。
这种关系发生在教育财政初次分配的过程中,构成了教育财政的第一级本质。
教育财政能力体现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
教育财政主体运用一定手段筹集和分配公共教育经费的能力,就是教育财政能力。
教育财政主体、公共教育经费和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是教育财政能力的三个要素。
教育财政主体是教育财政能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教育财政能力的发展以教育财政主体为主导力量。
公共教育经费是教育财政能力中的物质要素。
教育财政能力的发展以公共教育经费为标志。
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是教育财政主体筹集公共教育经费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财政能力的发展以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为技术支撑。
教育财政能力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密切联系。
生产力决定社会总产品的产出量,进而决定社会总产品可用于教育的总量,决定公共教育经费的社会承受力,并在物的因素上最终决定教育财政主体筹集公共教育经费的能力。
《财政学》第03章 财政的本质
1.财政主体
国家分配论强调,国家或政府是财政分配活动的 主体。财政分配的对象、数量、范围和方式都主 要由国家这个主体来决定。
2. 财政客体
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在一定 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价值的总和,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
接占有奴隶。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既是掌握公共权力的统 治者,本身也是最大的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 奴隶制财政的主要收入有:国王强制奴隶为他从事各种 生产劳动而取得的收入,向被征服的部族或国家进行掠 夺的收入,以及向农民和手工业者等自由民征收的捐税。 这些收入主要被国家用于军事开支、维护政权机构的支 出,以及王室的享用、宗教和祭祀等方面的支出。 可见,奴隶制国家财政是奴隶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剥削、压迫奴隶及其他劳动者的一种手段,它反映着奴 隶制国家与奴隶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 由于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自然经济占据统 治地位,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基本上采用实物形式,这 就决定了奴隶制国家财政的分配也主要采用了实物形式。
3.财政形式
财政分配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实物、力役和价值形式。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主要采取实物和力役的形 式;而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则以价 值形式为主,表现为货币的收付。
4.财政目的
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为 了实现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国家需要有一定的财 力做保证。由此,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国 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现代资本主义由于具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因 此财政主要采用货币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这一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财政发挥着 与资本主义财政在形式上基本相同、实质上却迥 然不同的国家职能。
教育财政的名词解释
教育财政的名词解释导论:教育财政是指以教育为对象的财政活动和政策,旨在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
它涵盖了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和使用,以及教育投资的规划和评估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教育财政的相关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和阐述。
通过对教育财政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教育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提供有效的财政支持。
一、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教育财政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包括政府预算、学费收入、捐赠和其他财政来源。
教育经费的筹集方式涉及政府财政如何通过税收和预算拨款来支持教育,以及学校和家庭如何通过收取学费和接受捐赠来补充资金。
在财政紧缺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需做出谨慎考虑,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人群的教育需求。
二、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指政府和个人对于教育的长期投入,旨在改善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材创新。
政府应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财政能力,制定合理的教育投资计划,并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投资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个人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职业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育支出教育支出是指用于各类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的开支。
它包括学校运营费用、教师工资、教学设备购置和课外活动经费等。
教育支出的合理分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至关重要。
政府应确保教育经费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教育不平衡现象。
此外,学校和家长也应以合理的方式使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优质教育。
四、教育税教育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税收,用于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税的征收有助于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质量。
在一些国家,政府会通过增加教育税来筹集额外的教育经费,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然而,教育税的征收和使用需要慎重考虑,以避免严重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并确保教育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峡大学课件之《财政学》第03章财政的本质
3.1.2 财政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存在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也相应存在着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直接占有奴隶。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既是掌握公共权力的统治者,本身也是最大的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
汇报人姓名
202X年12月20日
第3章 财政的本质 学习目标 了解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掌握财政的含义及其本质; 理解财政的双重属性。 国家分配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基础理论背景,在分析方法上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历史分析方法,即注重从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归纳并总结的财政活动的规律;二是强调集体分析方法,即主要是从集体而不是个人的视角分析各种财政问题。 国家分配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财政的起源与发展,二是财政的定义及其本质,三是财政的属性。本章将分别加以介绍。
由于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基本上采用实物形式,这就决定了奴隶制国家财政的分配也主要采用了实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奴,同时还存在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私有经济。
封建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官产收入、诸侯贡赋、捐税田赋、专卖收入和特权收入等。
2.财政客体
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
01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的本质。
01
具体说来,财政在本质上隐含着两种基本分配关系:
02
经济体系中的个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尤其是个人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
第九章教育财政
(3)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构成。 人员经费
从使用项目上说教育事业费主要分两大类: 公用经费
人员经费 公用经费
职工工资 补助工资 福利金
离退休人员经费
学生助学金
办公费
差旅费
公务经费
水电、取暖、降温费
教学设备 交通工具 设备购置费
体育器材 图书
房屋维修费 教学科研
业 务 费 教师培训
招生 我国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之间 的比例见下图:
教育财政的供需调节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财政手 段(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财政计划等)可以对一个国家 或某一地区的教育与该国该地区其他领域的收支,国家、 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地区单位间的利益转移以 及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使教育 投资更趋向合理,使教育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第四、监督管理功能
30.93 34.35 38.58 47.30
75.57:2.59:1 67.57:2.68:1
62.15:2.79:1 63.62:2.82:1 57.77:2.79:1 52.37:2.72:1
1986 1987 1992 1993
2564.10 2314.70 4001.07 4102.30
134.90 141.15 300.95 364.24
人民币元 美元
人民币元 美元 美元 美元 美元 美元 美元 美元 美元
34.4 17.4 38.6 16.6
1326.41 999.63 925.84 1449.18 101.28 70.22 116.91
96.9 49.0 107.6 40.4 1456.95 1935.75 3457.29 2583.71 117.49 89.69 132.91
教育财政
•
•
教育预算的编制方法
我国现行的教育预算编制方法,是采用基本数字和定 员定额的办法进行。其基本公式为:
•
• •
计划年度经费预算=支出定额X基本数字
编制教育预算: 1.确定基本数字(如学生数、教职员数、班级数等);
•
• • •
2.按照各种定额分别测算各种费用;
3.按照规定的表格、项目逐一填报; 4.汇总得出预算收支总额。 在教育预算编制中,最关键的是各项定额清楚,基本 数字真实、准确无误。
• • • • • • 为: (1)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2)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3)企业办学教育经费; (4)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 的经费: (5)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 这种分类有利于了解教育财政经费的来源渠道。可以 使一些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还利于将政府公共 教育支出与私人筹资(非教育财政性经费)进行比较,并了 解整个教育经费筹集的状况.对于规范教育财政资金的收 支、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固发展是极有好处的。
• • • •
教育预算编制的程序 教育预算是一种部门和单位预算,它是国家预算的一 部分,其编制程序与国家预算编制程序是相同的。 一般是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先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编制好预算 草案,然后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再由主管部门汇总报财 政机关。这样逐级上报,逐一汇总,最终便形成了教育总 预算。教育总预算经批准后再逐级下达。
•
•
(二)教育决算制度
教育财政决算指各级政府针对教育预算执行情况 依法编制的会计年度结算报告。
•
• • •
教育决算主要包括会计年度教育经费收支情况和 决算分析两部分。
【推荐下载】关于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
关于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关于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供大家参考学习。
更多内容请关注频道。
教育财政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为满足公共教育需要而进行的公共理财活动。
社会公共权力机构要进行公共理财活动,就要同物或人发生关系。
这些关系构成了教育财政的多级本质。
人们对事物多级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正如列宁所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运动由所谓第一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
教育财政的多级本质由浅入深可分为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
深入认识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有助于揭示和把握教育财政分配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财政的第一级本质: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教育财政分配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对公共教育经费及其税负所进行的分配。
作为货币化社会总产品或剩余产品一部分的公共教育经费是教育财政的对象物。
作为教育财政主体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要进行教育财政分配,就要同公共教育经费发生关系。
于是,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就集中表现为教育财政主体与公共教育经费的关系。
这种关系发生在教育财政初次分配的过程中,构成了教育财政的第一级本质。
教育财政能力体现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
教育财政主体运用一定手段筹集和分配公共教育经费的能力,就是教育财政能力。
教育财政主体、公共教育经费和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是教育财政能力的三个要素。
教育财政主体是教育财政能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教育财政能力的发展以教育财政主体为主导力量。
公共教育经费是教育财政能力中的物质要素。
教育财政能力的发展以公共教育经费为标志。
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是教育财政主体筹集公共教育经费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财政能力的发展以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为技术支撑。
教育财政能力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密切联系。
生产力决定社会总产品的产出量,进而决定社会总产品可用于教育的总量,决定公共教育经费的社会承受力,并在物的因素上最终决定教育财政主体筹集公共教育经费的能力。
论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
论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引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财政作为国家资源的配置机制,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财政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经济投入和管理,以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持。
教育财政涉及到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和使用等方面,是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教育财政的本质,分别是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可持续发展。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教育财政的核心功能之一。
教育是一项资源密集型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投入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
教育财政的目标之一是保障教育资源的平衡分配和合理利用。
首先,教育财政需要确保教育经费的适度增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其次,教育财政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政策,确保资源的公正分配。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公平与效率教育财政的另一个重要本质是追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公平是指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财政需要通过经费的合理分配,保障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分配。
效率是指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的教育成果。
教育财政需要通过合理的经费安排和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教育经费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公平与效率在教育财政中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
追求公平可能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均衡分配,导致效率的低下。
追求效率可能会忽视资源的公平分配,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因此,教育财政需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进行权衡,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教育财政的第三个本质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育财政需要保证长期的资源供给,以支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财政需要建立健全的财政体制和长效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同时,教育财政还需要注重对教育投入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可持续发展也包括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教育财政需要注重提高教育投入的质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论财政的本质-最新文档资料
论财政的本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众多研究财政的学者,不同学者对于财政理论的认识也不相同。
我国当前还不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财政体制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自身前进,而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
1 财政本质应如何界定1.1财政的本质判断财政的本质,首先要确定财政发展中的矛盾,研究矛盾,进一步研究财政的产生和发展,最终总结出财政的本质,依据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研究办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以商品为基础的,利用劳动的二重性学说,研究商品中存在的资本主义矛盾的萌芽,利用研究矛盾,融入研究当中被抽象的具体因素,在理论层面上,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体系是完整无缺的,研究方法也是合理的,因此,在研究财政的本质问题时,也要运用这种方法,自影响财政发展的矛盾开始,展现财政发展的运行过程,最终总结出财政发展的本质。
1.2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1)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私人产品的供给重合的时期自从出现人类以来,人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是存在于社会当中的人,因此,原始人群就是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
关于公共产品的分配问题,主要表现为当时人的一种本能行为,也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与大自然作斗争,在这一时刻,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当中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就是社会的共同需要,社会的共同需要也反映了社会当中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很明显,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则根本不可能分离社会需要与社会当中每一个个体的需要。
之前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在出现剩余产品之前,人类社会是没有公共需要的,这种观点非常片面。
这是由于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当时根本不可能摆脱公共需要。
虽然在当时,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岁月,但依然没有出现剩余产品,这说明,当前的经济状况还不允许公共需要和个体需要的分离,二者处于相统一的阶段,但同时也应该承认二者是有区别的。
财政的本质
简答题1.财政的本质是什么?答:财政的本质是财政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关系或分配关系。
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地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形成社会主义特色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分配关系。
2.财政有哪些职能?答:财政的职能有:①配置资源的职能。
②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③稳定经济的职能。
3.为什么政府投资一般应限于公共需要和基础产业投资?答:政府投资性支出是指用于形成资产的资金支出,包括补偿性支出何积累性支出两部分内容。
政府支出的特点是:①政府属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可以从社会效应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身的投资,可以盈利或微利,从局部看也可以无盈利。
②政府投资集中且雄厚,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何长期项目。
③政府从社会出发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投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资范围。
政府投资一般限于社会公共需要投资何基础产业投资。
4.生产型增值税与消费型增值税的财政收入效应和投资激励效应有何不同?答: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成为生产型增值税;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的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成为消费型增值税。
计税依据的上述差别,使得不同类型增值税收入效应和激励效应也有所不同。
从财政收入着眼,生产型增值税的收入效应大,消费型增值税小;但从激励投资角度看,则相反。
5.国债是如何产生的?答:国债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财政范畴,它的出现比税收要迟的多。
国债制度在奴隶社会开始萌发,发展与封建社会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但是,一直到本上世纪才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而且日趋完善。
国债与国家及其职能的发展紧密联系,随着国家职能不断扩大,财政支出日益增加,当正当的税收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时候,国家就不得不通过借债的方式来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中国教育事业中财政支出的影响及作用的有限性-模板
中国教育事业中财政支出的影响及作用的有限性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就读人数的大幅增加,对于教育经费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以下是本人搜集的一篇关于中国教育事业财政支出影响探究的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1、教育财政支出的内涵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外部效益十分显着,客观上需要政府的介入。
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意味着其既有私人产品属性,表现为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满足更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并在物质收益和精神享受上占据优势地位;同时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表现为教育的外部性特征明显,受教育者在个人获益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社会的整体劳动生产力和国民素质,带来社会收益。
因此,教育可以通过私人部门提供,并由市场获取教育利益,也需要社会和国家介入和支持。
由市场单方面提供的教育,投资主体因为无法获得外在收益,造成教育投资数量相当有限,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政府以财政支出的方式介入教育事业,将市场收益和财政拨款有机结合,依据各个层次教育边际社会收益和成本的不同对比关系灵活调整财政支出的数额,帮助教育事业尽可能地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
同时,政府介入教育投资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取基本均等的教育机会,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贫富差距的代际继承与不平等状况的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
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质就是政府对教育事业的介入。
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可以采取公营和民营两种经营方式,政府直接和间接的介入教育生产都是政府开展教育产业建设,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之一,都是正常、合理、可行的。
政府直接进行教育生产主要有三种方式:中央政府直接生产经营、地方政府直接生产经营和地方公共团体经营,具有力度大、收效快的优点。
相比之下,我国对政府的间接教育生产不够重视,在改革开放后,尽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政府间接开展教育生产的方式主要有:立法保护私人进入、授予私人经营权,允许经营者收费、签订合同、财政资助,包括直接投资、减免税收、无偿赠款、低息贷款、财政贴息、价格补贴,以及土地、设备所有权的无偿转让等方式。
教育局财务问题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局的财务问题日益凸显。
为深入分析教育局财务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报告对教育局财务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教育局财务问题概述1. 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教育局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教育收费、社会捐赠等。
然而,在资金来源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政府拨款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增长速度放缓,教育收费和社会捐赠所占比例较低,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2.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在教育经费的使用过程中,部分教育局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不合理。
部分教育局在编制预算时,缺乏科学依据,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需求脱节。
(2)资金分配不均。
部分教育局在资金分配过程中,存在偏重重点学校、忽视薄弱学校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
(3)财务管理不规范。
部分教育局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导致资金浪费和流失。
3. 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专项资金是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教育局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1)专项资金使用范围过窄。
部分教育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界定过于严格,导致专项资金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2)专项资金监管不力。
部分教育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管,存在违规使用、挪用等问题。
(3)专项资金回收不及时。
部分教育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回收不够及时,导致资金周转不畅。
三、教育局财务问题原因分析1. 政策因素(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投入教育事业的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与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教育收费标准不合理。
教育收费标准偏低,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 管理因素(1)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部分教育局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财务管理混乱。
(2)财务管理人才匮乏。
部分教育局缺乏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导致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论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
《论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摘要]教育财政的第一、第二、第三级本质分别是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育财政能力与教育财政方式的关系。
教育财政能力体现教育财政分配中人与物的关系,反映出产力。
教育财政方式体现教育财政分配中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出产关系。
公共教育经费的适量筹集及其有效分配、教育财政分配公平和适应教育财政能力发铺新要求而变革教育财政方式,是教育财政分配的四个永恒主题和基本规律。
教育财政能力与教育财政方式的对立同一构成教育财政形态。
教育财政能力与教育财政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教育财政形态由初级向高级发铺。
深进熟悉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有助于揭示和掌握教育财政分配的基本规律。
[枢纽词]教育财政第一级本质第二级本质第三级本质教育财政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为知足公共教育需要而入行的公共理财流动。
社会公共权力机构要入行公共理财流动,就要同物或人发生关系。
这些关系构成了教育财政的多级本质。
人们对事物多级本质的熟悉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正如列宁所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熟悉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穷运动……由所谓第一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往以至于无限。
”教育财政的多级本质由浅进深可分为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
深进熟悉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有助于揭示和掌握教育财政分配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财政的第一级本质: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教育财政分配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对公共教育经费及其税负所入行的分配。
作为货泉化社会总产品或剩余产品一部门的公共教育经费是教育财政的对象物。
作为教育财政主体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要入行教育财政分配,就要同公共教育经费发生关系。
于是,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就集中表现为教育财政主体与公共教育经费的关系。
这种关系发生在教育财政初次分配的过程中,构成了教育财政的第一级本质。
教育财政能力体现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20XX年教育财政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为满足公共教育需要而进行的公共理财活动。
社会公共权力机构要进行公共理财活动,就要同物或人发生关系。
这些关系构成了教育财政的多级本质。
人们对事物多级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正如列宁所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运动……由所谓第一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
”教育财政的多级本质由浅入深可分为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
深入认识教育财政的三级本质,有助于揭示和把握教育财政分配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财政的第一级本质: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教育财政分配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对公共教育经费及其税负所进行的分配。
作为货币化社会总产品或剩余产品一部分的公共教育经费是教育财政的对象物。
作为教育财政主体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要进行教育财政分配,就要同公共教育经费发生关系。
于是,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就集中表现为教育财政主体与公共教育经费的关系。
这种关系发生在教育财政初次分配的过程中,构成了教育财政的第一级本质。
教育财政能力体现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物的关系。
教育财政主体运用一定手段筹集和分配公共教育经费的能力,就是教育财政能力。
教育财政主体、公共教育经费和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是教育财政能力的三个要素。
教育财政主体是教育财政能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教育财政能力的发展以教育财政主体为主导力量。
公共教育经费是教育财政能力中的物质要素。
教育财政能力的发展以公共教育经费为标志。
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是教育财政主体筹集公共教育经费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财政能力的发展以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为技术支撑。
教育财政能力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密切。
生产力决定社会总产品的产出量,进而决定社会总产品可用于教育的总量,决定公共教育经费的社会承受力,并在物的因素上最终决定教育财政主体筹集公共教育经费的能力。
生产力越发展,社会总产品用于教育的就会越多,公共教育经费的社会承受力就会越大,教育财政主体运用一定手段所筹集到的公共教育经费就会越充足。
教育财政能力在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不变条件下会随着公共教育经费的增加而提高。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力量,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教育财政能力就是社会所必需的教育财政能力,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公共教育经费就是社会所必需的公共教育经费量。
按社会所必需的公共教育经费量进行筹集就是公共教育经费的适量筹集。
生产关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和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影响教育财政主体行为和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
上层建筑从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影响教育财政主体行为和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
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应该形成适应公共教育经费适量筹集的教育财政主体行为和公共教育经费筹集手段。
因此,公共教育经费的适量筹集体现教育财政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教育财政分配的第一永恒主题和基本规律。
公共教育经费的适量筹集是以对公共教育经费适量的科学判断为前提的。
在生产力一定的条件下,公共教育经费筹集多少才是适量?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美国学者C·本森不满意用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0%的比例作为判断公共教育经费适量的判断标准,并提出公共教育经费适量判断的三个依据,即确保实现“(a)近乎普及的初等教育注册率;(b)充分的初等教育巩固率以及保证中等教育学生数的相应规模和性别平衡;(c)对全体人口高质量的教育以维持人们有文化的一生”。
用这三个判断依据取代过去单一判断标准,使得对该问题的认识更趋全面和深化。
然而,这三个判断依据因为没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做出区分而缺乏科学性。
判断公共教育经费是否适量的依据必须在生产力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上寻找。
这种要求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和非义务教育的适度规模。
生产力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决定社会所必需的公共教育经费量,就是义务教育年限所具有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接受义务教育所必需的公共教育经费量,再加上非义务教育适度规模所必需的公共教育经费量。
义务教育年限通常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所以,义务教育所必需的公共教育经费量是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与义务教育生产要素生均价格的乘积。
非义务教育适度规模可理解为非义务教育适度在校生人数。
所以,非义务教育适度规模所必需的支出量是非义务教育适度在校生人数与非义务教育生产要素生均价格的乘积。
非义务教育适度规模在理论上是充分满足人们接受非义务教育需要的非义务教育规模。
这种需要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通过非义务教育的居民购买力和财政承受力分别转化为非义务教育的市场需求和政府需求。
因此,非义务教育适度规模在现实性上是充分满足非义务教育的市场需求和政府需求的非义务教育规模。
非义务教育适度规模所必需的居民支出量是非义务教育市场需求量与非义务教育生产要素生均价格的乘积。
非义务教育适度规模所必需的财政支出量或公共教育经费量是非义务教育政府需求量与非义务教育生产要素生均价格的乘积。
非义务教育适度规模所必需的财政支出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
马斯格雷夫公共支出宏观模型表明,经济和社会迈向中等发达阶段政府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公共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有相当高比例。
罗斯托公共支出宏观模型表明,“经济一旦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结构就会从对基础设施的支出转向对教育、医疗和福利服务的支出”。
公共支出微观模型表明,教育生产要素价格随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而呈不断上涨趋势。
这三个理论模型反映了公共教育经费必需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所遵循的保证“三个增长”(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法律要求体现了这种内在。
琼斯、莫菲特和亚历山大通过对美国1950年至1980年有关数据的分析所得出的“教育需求的居民收入弹性在经济繁荣期会较大而在经济滞涨期会较小”的结论表明,市场经济国家要避免非义务教育规模出现大起大落,教育财政就必须肩负起保证非义务教育总支出平稳增长的重任,即在经济繁荣期适当降低非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占非义务教育总支出的比例,在经济滞涨期适当提高非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占非义务教育总支出的比例。
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保证非义务教育总支出平稳增长,应该成为我国教育财政的法律要求。
以社会资源为物质基础的教育财政能力因为受制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而使得教育财政能力发展在现实性上依赖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面对稀缺的社会资源,教育财政主体要从生产力发展要求出发来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不仅要实现公共教育经费的适量筹集,而且要实现公共教育经费的有效分配。
因此,公共教育经费的有效分配体现教育财政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教育财政分配的第二永恒主题和基本规律。
实现公共教育经费的有效分配是与克服教育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相的。
教育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是教育的产品特性使然。
教育是一种既具有私益性又具有公益性、外部性和社会制约性的产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有一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状态等等的,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或者仅仅使劳动能力保持下去的,例如学校教师的服务(只要他是‘产业上必要的’或有用的)、医生的服务(只要他能保护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购买这些服务,也就是购买提供‘可以出卖的商品等等’,即提供劳动能力本身来代替自己的服务,这些服务应加入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
”作为训练、保持劳动能力并使劳动能力改变状态的教育,是实现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因此,作为一种产品的教育是教育者或教育机构为实现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提供的一种服务。
无论是教育者提供的教育,还是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都可以作量、质、类的区分,它在消费上具有可分性。
同类的教育是由不同的教育者或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其质量多少存在差异。
这使得教育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各个受教育者购买和消费教育产品总是以他对教育的私益性需要为出发点。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
”教育的公益性是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好处。
受教育者消费教育主要不是为了享受教育过程给他带来的愉悦,而是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进健康等教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社会要求。
这对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教育的外部性是受教育者生活所在的社区和邻居、他工作或未来工作所在的单位都会从他在消费教育产品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健康以及文明行为习惯中获益且不必通过市场支付任何成本。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说教育总要反映一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
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出发点是教育的私益性需要,因此,教育资源配置在满足教育的公益性、外部性和社会制约性需要方面会发生市场失灵。
纠正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是实现公共教育经费有效分配的必然要求。
政府配置教育资源的出发点是教育的公益性、外部性和社会制约性需要,因此,教育资源配置在满足教育的私益性需要方面会发生政府失灵。
克服教育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也是实现公共教育经费有效分配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财政的第二级本质: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教育财政主体要进行公共教育经费及其税负的分配,就要同受教育者、教育者或教育机构和纳税人发生关系。
于是,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就表现为教育财政主体与受教育、教育者和纳税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发生在教育财政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过程中,构成了教育财政的第二级本质。
教育财政方式体现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
教育财政主体对公共教育经费及其税负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和行为规范,就是教育财政方式。
它主要包括教育财政体制、教育财政机制和教育财政政策与法规等。
教育财政体制、教育财政政策与法规是教育财政分配的制度基础。
它们决定了人们在教育财政分配中的地位、利益关系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了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人关系的性质。
教育财政机制是教育财政体制、教育财政政策与法规的实践方式。
它具有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人们利益关系的调节与整合作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财政分配所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平等交换就是社会公平。
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道德要求和社会进步标志的教育财政分配公平是教育财政方式应有的价值取向。
因此,教育财政分配公平是教育财政分配的第三永恒主题和基本规律。
教育财政分配公平是教育财政分配所体现的各受教育者之间、各教育者之间和各纳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平等交换,其实质是体现利益均衡化。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