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5.3平面(教学设计)-中职2024年《数学》(高教版)

5.3平面(教学设计)-中职2024年《数学》(高教版)

§5.3平面一、学习要求:1、了解平面的表示方法;2、理解并记住平面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平面的基本性质难点:用集合符号表示空间点、直线和平面的关系三、学时安排:共2学时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尝试:1、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教材P.232-P.233并理解相关概念。

(2)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尝试解决课内练习。

2、尝试练习:作出一个平面、两个平面相交(二)课堂探究:1、探究问题:如何将空间图形在平面上表示出来?2、知识链接:(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空间点、线、面的关系用集合关系如何表示?3、拓展练习:例1、作出空间两个平行平面例2、作出空间两个平面垂直相交4、当堂训练:(1)作出一直线与一平面相交并用集合符号表示(2)作出一直线在一平面内并用集合符号表示(3)作出两相交直线与一平面平行并用集合符号表示5、归纳总结:(三)课后拓展平面的概念空间点、线、面的关系用集合符号表示的方法认真看书P.232—233并完成课内练习1作出房屋墙角的图形(四)格言警句:要用心感受物体的美。

第二学时(一)课前尝试:1、学习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233-P.234并理解相关概念。

2、尝试练习:(1)作出一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平面内(2)作出两平面相交于一个公共点(二)课堂探究:1、探究问题:从上述作图过程中有什么体会?2、知识链接:(1)如果一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平面内,则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图形表示数学符号表示(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则它们相交于经过这个公共的一条直线地。

图形表示数学符号表示(3)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任意三点,可以作一平面,且只能作一平面。

图形表示推论:3、拓展练习:例1、作三个平面相交并用数学符号表示。

(多种情况)4、当堂训练:(1)作出一本书打开的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多种情况)5、归纳总结:(三)课后拓展平面的基本性质用数学符号表示平面的基本性质:认真看书P.233—234并完成课内练习2 作出平时常见的空间图形。

职高老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职高老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职高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应用,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 二次函数的应用2.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1.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2. 解二次函数方程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练习题3. 教学案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出问题:如何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讲授1. 讲解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像。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

三、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二次函数的应用。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二次函数的应用。

2. 提出问题: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方程?二、新课讲授1. 讲解二次函数方程的解法,包括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方程的解法。

三、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二次函数方程的解法。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注重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 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职高数学优质教案模板范文

职高数学优质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3)能熟练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3)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的应用及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求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辅助材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 提出问题: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新课讲授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特点;2.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1)公式法:通过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讲解公式的来源和适用条件;(2)因式分解法:通过实例讲解因式分解法的步骤,强调因式分解的技巧;(3)配方法:讲解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强调配方法的适用条件;3. 实际问题解决: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基础练习: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2. 应用练习: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 创新练习:引导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进行拓展和延伸。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及实际应用;2. 提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3. 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职业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职业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职业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定积分的积分法解题。

教学重点:积分法求定积分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复杂函数的定积分求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讲解
1. 定积分的概念:介绍定积分的定义及性质。

2. 积分法求定积分的步骤:先求不定积分,再进行区间替换。

3. 积分法求定积分的技巧:常用积分公式及换元积分法。

三、练习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课堂上解答和讲解。

四、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用积分法求解。

五、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定积分的重要性及应用。

六、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科书、作业本。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定积分的积分法求解,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中职专业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中职专业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例如:中职数学基础)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 学生能够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 教学难点:- 本节课中较为复杂的运算或证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新课讲解- 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包括概念、性质、运算方法等。

- 通过实例、图形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练习巩固-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表现。

2. 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价:- 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实践操作任务,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3.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为具体教案示例:教案示例:一、课程名称:中职数学基础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实数的概念、运算规则及性质。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运算规则及性质。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全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全年级学生共有200多人,就读我校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全年级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1、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新教材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平台。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更加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以及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样性,其表现为知识低难度,教材叙述、例题的选择尽量贴近职校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特色。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设计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设计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设计中职教育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如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计算等。

解决重点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引导。

2、教学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如抽象函数的理解。

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和困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数学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数学趣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3、例题分析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

4、课堂练习安排适量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视指导。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拓展性作业。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数学教材。

2、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教具如三角板、圆规等。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下面以“函数的概念”为例,具体阐述一份中职教育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构成函数关系。

职高数学教学设计

职高数学教学设计

职高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数列、概率统计、几何、三角函数等模块,侧重于应用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职业高中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兴趣不足、自信心不强、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同时,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注重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数列、概率统计、几何、三角函数等模块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计算、测量、统计分析等。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数学解题技巧。

(4)掌握基本的数学软件和工具,如计算器、数学软件等,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

(3)强化数学在实际生活和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在科技发展、国家建设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5)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道德品质。

职高数学 教案

职高数学 教案

职高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熟练运用乘法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 掌握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概念; - 理解概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乘法原理2.排列与组合3.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三、教学准备1.教材:职高数学教材2.讲义:乘法原理、排列与组合、概率的讲义3.工具: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利用一个有趣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乘法原理、排列与组合、概率的重要性。

步骤二:乘法原理1.解释乘法原理的定义和应用场景;2.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原理进行解答;3.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原理的运用方法。

步骤三:排列与组合1.介绍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和区别;2.通过实例演示排列与组合的计算方法;3.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加深理解。

步骤四: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1.具体阐述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引入概率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概率的实际意义;3.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与概率相关的问题。

步骤五:小结与反馈•对本节课所学的乘法原理、排列与组合、概率进行小结,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习题练习,加深对乘法原理、排列与组合、概率的理解;•建议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抛硬币实验、骰子实验等;•推荐学生参考相关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进一步拓宽数学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平时作业,检验学生对乘法原理、排列与组合、概率的掌握程度;•利用小组讨论、个人答辩等方式,提供学生表达和思考的机会,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以上是关于职高数学教案的基本框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生动的教学方法,相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职高数学教师教案模板范文

职高数学教师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函数,能够识别函数图像。

(3)能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和值域。

2.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函数,识别函数图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2. 提问:什么是函数?函数有什么特点?(二)讲解新知1. 教师讲解函数的定义:对于每一个自变量x的值,都存在唯一的因变量y与之对应,那么y就是x的函数。

2. 引导学生分析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举例说明。

3. 教师展示函数图像,讲解如何识别函数图像。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题:(1)判断下列各对数是否构成函数,并说明理由。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根据给定的函数图像,写出函数表达式。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拓展延伸1.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如何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函数的基本概念。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函数的基本概念一、函数的定义:对于每一个自变量x的值,都存在唯一的因变量y与之对应,那么y就是x的函数。

二、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定义域是指自变量x可以取的所有值的集合,值域是指因变量y可以取的所有值的集合。

职高数学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职高数学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数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几何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平面几何基本概念、性质及例题。

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

2.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几何。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等。

2. 介绍平面几何的性质,如平行线、垂直线、相似形等。

3.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几何性质。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进行几何性质的应用练习,如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求解三角形内角和等。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强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几何实例,思考平面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点、线、面。

2. 平面几何性质:平行线、垂直线、相似形。

3. 几何问题解决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 教学内容清晰,学生掌握较好。

3. 课后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中职数学优质教学设计怎么写6篇

中职数学优质教学设计怎么写6篇

中职数学优质教学设计怎么写6篇中职数学优质教学设计怎么写6篇数学教学设计很有意思的。

象形字的构字方法是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

作为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形字对了解和识记现今使用的汉字有重大意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职数学优质教学设计怎么写,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职数学优质教学设计怎么写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菱形的判定.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教法设计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引入新课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答:定义法.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讲解新课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生答:两个.师问:哪两个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由学生口述证实)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总结、扩展1.小结:(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求证:四边形为菱形.八、布置作业教材P159中9、10、11、13中职数学优质教学设计怎么写篇2教学目标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五,课堂小结(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职高数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职高数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课题名称:(例如: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基本要素;(2)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函数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2)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等;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点,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概念;(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2)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自选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撰写解题报告。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职高三数学教案5篇

中职高三数学教案5篇

中职高三数学教案5篇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情势,丰富学生的感性积存,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

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等情势,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并学习数学。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中职高三数学教案5篇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职高三数学教案1数学教案-圆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由于它们是研究圆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入知道,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难点:①圆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知道为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2、教法建议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第一课时:圆的定义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让学生自己画圆,自己给圆下定义,进行交换,归纳、概括,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研究,给圆下定义(参看教案圆(一));(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视察、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进程中,学习新知识.第二课时:圆的有关概念(1)对(A)层学生放开自学,对(B)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概念较多而没有很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帮助学生对点的轨迹的知道,一样学校可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视察、摸索、知道的进程中,逐渐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第一课时:圆(一)教学目标:1、知道圆的描写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圆的定义;2、知道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肯定圆的条件;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觉问题的能力;4、渗透“视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点和圆的关系教学难点:以点的集合定义圆所具有的两个条件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教学进程设计(总框架):一、创设情境,展开学习活动1、让学生画圆、描写、交换,得出圆的第一定义: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圆O”.2、让学生视察、摸索、交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圆的第二定义.从旧知识中发觉新问题视察: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1)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定义2: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三: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如果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点在圆外d r.“数”“形”二、例题分析,变式练习练习: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 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例1 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已知(略)求证(略)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A=OC,OB=OD;AC=BDOA=OC=OB=OD要证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的圆上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OA=OC,OB=OD;AC=BD∴ OA=OC=OB=OD∴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符号“”的运用(要求学生了解)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圆上.(让学生探讨)练习1 求证:菱形各边的中点在同一个圆上.(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A层自主完成)练习2 设AB=3cm,画图说明具有下列性质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1)和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2)和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3)和点A,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点的集合;(4)和点A,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点的集合;(A层自主完成)三、课堂小结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1)主要学习了圆的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2)在用点的集合定义圆时,必须注意应具有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3)重视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四、作业 82页2、3、4.中职高三数学教案2圆(三)——点的轨迹教学目标1、在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定义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轨迹的有关概念以及熟悉五种常用的点的轨迹;2、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3、提高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二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第二章:三角函数第一节:角的概念与三角函数的定义第二节: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3.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节: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4. 第四章:平面几何第一节: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方程第二节:圆的方程与性质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第二节:统计的方法与图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能力等。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作业、测试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中职教育要求的数学教材。

2.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数学资料、案例和习题。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5. 教具:如几何模型、计算器等。

六、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2周)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1周)第二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周)2. 第二章:三角函数(3周)第一节:角的概念与三角函数的定义(1周)第二节: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2周)3.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4周)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周)第二节: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2周)4. 第四章:平面几何(3周)第一节: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方程(1周)第二节:圆的方程与性质(2周)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2周)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1周)第二节:统计的方法与图表(1周)6. 第六章:代数与方程(4周)第一节:多项式的运算与因式分解(2周)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2周)7. 第七章:立体几何(4周)第一节: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计算(2周)第二节:坐标系的运用与几何体的方程(2周)8. 第八章:解析几何(3周)第一节: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2周)第二节: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性质与方程(1周)9. 第九章:初等数学方法(3周)第一节:数列的概念与计算(1周)第二节:级数的性质与应用(2周)10. 第十章:数学思想与方法(2周)第一节:逻辑推理与证明(1周)第二节: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1周)七、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系统地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3篇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3篇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3篇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难点:向量的构造.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与回顾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1)力 (2)功 (3)位移 (4)力矩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二、学习新课例1(书中例5)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例2(书中例3)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证法(二)向量法[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例3(书中例4)[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二、巩固练习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 km/h.(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三、课堂小结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四、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①函数的概念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t=是函数S=vt 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3.板书课题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1.问题组一:(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2)由,已知y能否求x?(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4)与有何联系?2.问题组二:(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3)函数 ()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教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1.(根据上述实例,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 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j (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 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 x = j (y)(y∈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用 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2.引导分析:1)反函数也是函数;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反函数;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6)要理解好符号f;7)交换变量x、y的原因.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函数y=f(x)函数定义域AC值域CA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1.(投影例题)【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y=3x-1 (2)y=x 1【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教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1°由y=f(x)反解出x=f(y).2°把x=f(y)中 x与y互换得.3°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有没有反函数?(2)的反函数是________.(3)(x0)的反函数是__________.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通过动画演示,表格对照,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消化理解.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题目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定义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五、巩固强化,评价反馈1.已知函数 y=f(x)存在反函数,求它的反函数 y =f( x)(1)y=-2x 3(xR) (2)y=-(xR,且x)( 3 ) y=(xR,且x)2.已知函数f(x)=(xR,且x)存在反函数,求f(7)的值.五、反思小结,再度设疑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反函数的定义,以及反函数的求解步骤.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将在下节研究.(让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进一步强化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求出反函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具体实践中可采取同学板演、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六、作业习题2.4第1题,第2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设计说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教案通过一个物理学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反函数,进而又通过若干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反函数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其本身较为抽象,经过两次代换,又采用了抽象的符号.由于没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撑,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把握反函数的概念.为此,我们大胆地使用教材,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预先揭示,进而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程序是从问题出发,研究性质,进而得出概念,这正是数学研究的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与形成.另外,对概念的剖析以及习题的配备也很精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动画演示,表格对照、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求欲,在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职高数学教师教案范文模板

职高数学教师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1. 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和拓展。

2.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应用。

4.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1. 复习旧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授1. 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练习1. 课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总结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五、板书设计1. 课题:_______2. 知识点:_______3. 例题:_______4. 练习题:_______六、教学用具1. 教学课件2. 练习题3. 作业本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4. 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职高数学教师教案模板

职高数学教师教案模板

职高数学教师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但对于复杂概念和逻辑推理需要进一步指导。

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5分钟,每周2课时。

四、授课教师职高数学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资质和经验,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概念和公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 掌握数学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 核心概念和公式的深入理解;- 解决数学问题时的逻辑推理和运算技巧;- 学生对于数学实际应用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的转变。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与新课相关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新知识的引入创造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新知讲授(20分钟)- 教师以清晰、简洁的语言,配合板书和多媒体演示,对新课的核心概念、公式、原理进行详细讲解。

- 通过例题的讲解,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强调关键步骤和易错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3、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探究问题或任务。

-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提示。

-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职高数学优质教案范文模板

职高数学优质教案范文模板

教学对象:职高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求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际问题案例、练习题。

-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 引入实际问题,例如:工程问题、几何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步骤:- 提取问题中的关键信息,确定未知数的类型。

- 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

- 检验解的正确性,并解释结果。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例如,计算一个物体的最大速度问题,可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

三、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 选取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 强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求解问题。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 选取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职高教案数学模板范文

职高教案数学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职高高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函数图像的概念,掌握绘制函数图像的基本方法。

-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函数的图像特征,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

- 学生能够分析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周期性、单调性等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函数图像的直观感知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函数图像的概念及绘制方法。

- 常见函数图像的特征和性质。

2. 教学难点:- 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周期性、单调性的识别和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

2. 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图像直观地了解函数的性质?二、新课讲授1. 函数图像的概念:展示不同类型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函数图像的含义。

2. 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讲解绘制函数图像的基本步骤,如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关键点等。

3. 常见函数图像的特征:- 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表示函数的增减性。

- 二次函数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开口方向和顶点位置反映函数的性质。

- 指数函数图像呈现指数增长或减少的趋势。

三、课堂练习1. 绘制以下函数的图像:f(x) = 2x + 3,g(x) = x^2 - 4x + 4。

2. 分析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周期性、单调性。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函数图像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函数图像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函数图像的性质。

二、新课讲授1. 对称性:讲解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如关于x轴、y轴的对称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高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1.3.2 并集
教 材数学(基础模块 高教社 李广全主编)
授课班级机械专业2014级2班
班级人数27人
内容
集合的并集
课型
讲授
课时
1
学 情
分 析
从学生的情况看,上次课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交集,学会了用韦恩图和数轴来表示集合。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对抽象概念难理解,基础知识差,好几个学生连数轴都不会画,多数学生不能正确用数轴来表示集合。因此,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也注意了学生的这些情况,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结合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定义,掌握并集的表示法以及求解集合并集的方法。
能力
通过对并集定义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情感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
难点、
关键点
重点
并集的定义、符号,以及与交集的区别与联系.
1. 学生观察统计的数据,回答问题。
2.根据前面的结论,试着归纳并集的定义。
3.学生观看课件,认识集合并集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图形表示。区分并集和交集的符号
设计意图:1.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形成师生互动。2.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锻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3、让学生观察上面实例中的交集和并集,试着归纳出并集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抽几个同学回答)最后老师给出正确的定义,课件展示:
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记作A∪B (读作
“A并B”).
并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并集的集合表示和图形表示,区别并集和交集的符号。
难点
并集定义的概括,并集的求解.
关键点
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具资料
PPT课件、电子白板、投影仪、微课
教 学
方 法
情景设置、引导发现、讲练结合。以引导发现为主,直观演示法、讲解法为辅。
学 习
方 法
观察、归纳、检验、应用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导入课程
(约5分钟)
给出游戏活动方案,全班同学在自己的坐位上,一个同学喊口令,其他同学按相反的口令做,叫起立的时候要坐下,叫坐下的时候要起立。重复3次,分别记下每一种做错的同学和两种都做错的同学。
体育委员组织全班同学按游戏规则做游戏,学习委员做记录。
设计意图:根据职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大,学习动力不足的特点,设计此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活动的延续性,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约10分钟)
1、与学生一起分析统计数据,并提出问题一:A∩B=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出。再提出问题二:起立或坐下做错的同学可以用集合的什么形式来表示呢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题并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