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锭成本

锌的成本和价格底线在哪里?
发表时间:2008-06-16 11:52 浏览次数:891
2006年初,锌价达到2000美元的当时高点,与目前价格相当,在那之前的两年多,锌价从当时市场公认的维持了两年之久的800美元成本线底部一路向上。上世纪90年代是所有基本金属投资不足的年代,而2003年到2005年是全球经济快速增长、BRIC4经济容量和增长速度大大提高的年代。在经历过一轮长达数年的库存消耗后,包括锌在内的所有金属开始通过价格上涨来要求市场提供新的矿山和冶炼产量。2007年全世界新老矿山产能和中国、印度等地的锌冶炼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享受了一段时间的暴利盛宴后,锌价也终于从2006年底开始掉头向下,一路从4500美元的历史高点跌至目前的2000美元左右。

我国铅锌矿综合品位低、国外铅锌矿多数综合品位高、利润高是众所周知的,截至目前,全球主要铅锌矿的扩产和新建势头并未停止,锌的供应是有保证的。由于主流矿山利润仍然可观,从ILZSG等机构的预测来看,09年锌仍将处于过剩状态。而需求方面,高油价和经济增速放缓已经令汽车消费明显减速,在美国和日本还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这对镀锌板的消费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房地产方面则更加不理想,欧美日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均处于停滞或衰退状态,相关锌产品消费也在减少。中国一直是锌消费核心,地震后可能会增加数万吨的锌消费,但这还不足以消化中国今年可能无法净出口锌而多余的供应量。另外中国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都已经受到紧缩货币政策和高油价的冲击。按照笔者的分析,2008年中国锌贸易很可能保持平衡,而非年初一些机构预测的净出口10万吨。截至目前,国内的消费在消费旺季仍是不温不火,贸易商手中滞留了可观的库存。待地震重建需求被消化后,如果全球经济仍不能恢复快速增长,则锌需求仍然不乐观。

在当前这个资源为王的时代,基本金属是不可再生的(除循环利用,而锌回收率很低),而人类对地球的索取几乎没有节制,又赶上占全球一半人口的新兴国家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从长期趋势的历史眼光来看,对于罗杰斯所说的商品牛市我们的确不能轻易否认,锌也是如此。可是从目前来看,由于供求失衡,锌价的下跌很可能会持续到09年,偶尔会有反复,但趋势仍是下跌的。

当价格上涨并处于高位的时候,锌的成本不像现在这么引人注目。但当价格持续下跌的时候,关于锌成本的考虑就越来越多,大家希望探知其下跌的底线,也形成了不同看法下的价格预期和操作理念。这就是目前市场

上非常关心锌成本的主要原因。从成本
来考虑锌价的下跌空间,意味着供应过剩且会持续较长时间,从CRU/麦格理/安泰科/ILZSG/WMBS/巴克莱等投行或研究机构当中都可以找到过剩的依据。对比铜锡等供不应求的品种,则不能以成本来衡量其价格。

由于矿山在锌价居于3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时候把持了绝大部分的超高利润,因此在锌价下跌的过程中,都是锌矿山在让出利润空间。而冶炼厂除了存货和原料跌价损失外,冶炼费还是比较理想,并未伤筋动骨。由于我国多数锌冶炼厂原料自给程度低,主要依赖外部资源,因此本文中锌精矿的市场价格而非成本是我们分析锌冶炼成本时需要考虑的出发点。当然,锌矿继续回吐利润也意味着锌价下跌空间的加大,但本文暂不做讨论,而且这一点也仍需要观察锌矿的供求平衡动态变化。

我国多数冶炼厂都是采用湿法冶炼,既有相对普通的常温和高温酸浸出,也有比较先进的氧压浸出,本文以常见的高温高酸浸出工艺为例来分析锌的成本状况,再结合矿山供应和需求等方面因素,对价格下跌的空间做一个简要分析。

锌冶炼成本主要由两块构成,一是精矿,另一块是加工成本。精矿到厂价格以6月6日的报价看目前应该在9600元左右。以国内企业平均约93%的回收率来计算,吨锌消耗精矿应该在1.075吨左右。另外一块是加工成本,由辅料、燃料动力、人工等构成。按照吨锌辅料用量和市场价格计算,包括硫酸、锰矿粉、锌粉、石灰石、电、人工等计算,可以得到直接生产成本。冶炼厂硫酸可以自给,在焙烧环节回收的硫酸部分自用,剩余销售。吨硫酸生产成本在200元左右,吨锌消耗硫酸在250-330公斤之间,这部分是几十元钱。吨锌耗锌粉视杂质情况约55-65公斤,由于锌粉完成置换作用后,平均约60%能以锌锭形态进入产品,其余进入锌渣,因此可以变通地计算,这部分看似高达1000元以上的成本可以降低到锌粉用量40%左右(锌粉加工费),约合450元(而锌锭产出中假定没有来自锌粉的贡献。)国内锌冶炼企业电价在0.4-0.5元之间,暂不考虑少数有自备电厂的企业,电力成本的综合能耗约为1500-1900元,取平均数1700元。其余还有阴极板、阳极板、锰矿粉、触媒等等多种原料,因价值低用量少,吨锌消耗总价很少不超过300元。由于国内锌冶炼厂多数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吨锌人工成本不高,约在200-300元之间。

通过以上粗算,本例中计算出的成本约为3200元。因不同的冶炼工艺水平,直接冶炼成本约在3000-3500元之间波动,其中可能有未考虑到的因素,因此以3500元为上限估算成

本无疑是非常安全的,因此界定成本将以3500元的加工成本为准,通过以上分析我
们得到了一个直接冶炼成本的安全上限。本例中目前含税直接制造成本应为1.35万元左右;含税完全成本最高可以达到1. 55万元左右。1.35万元应为成本底线的极限水平,对于部分财务费用高的老国企,完全成本可能提升至1.65万元。对于仅存的几家有火法冶炼的国有企业,其工艺本身的问题和焦炭价格涨到2000多元,直接成本和完全成本也可能达到1.5万元和1.7万元。如果这样看,锌价成本好像真的应该是1.7万元左右,再向下可能就会挤出高成本的落后产能。但事实并非如此,企业出于长期考虑和其他原因,仍在维持生产,只是锌产量增速放慢了。在此完全成本只是个参考,暂不应考虑折旧、销售、财务、管理等费用,因为这些均为已发生项目,不生产的话也没有多少压缩空间。因锌价一直跌,从生产周期看,企业库存和产品的跌价损失和使企业成本心理底线会相应上调,销售意向价格还会高些。

计算到这里,1.6万元或1.7万元的底线已经被市场否定,那么是否就可以按照1.35万元来界定锌价下跌的理论极限位置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还没有计算锌冶炼的副产品收益。冶炼厂付出1.35万元加工出锌锭并缴纳相关税费后,得到的是一吨锌锭的销售收入,外加可以销售的硫酸、铟镉银镍钴铅等伴生产品或含金属的渣。如果锌价跌到1.35万元,这些副产品还是纯收入。只有从成本中扣除副产品收益,才可以得到锌价的理论价格极限。

在这里,我们不能以占国内产能不足15%的氧压浸出工艺来计算副产品收益,这种工艺副产品回收率相当高。按照一般湿法工艺回收率和目前的副产品价格保守估算,按照吨锌外销1.4吨硫酸,销售0.15公斤精铟、3公斤镉等副产品,加上少量其他伴生金属,这部分收益可以达到3300元左右。对于因管理和工艺水平的原因,综合回收率高的企业,这部分收益理论上可以达到4000元左右。但是也有部分企业其综合回收水平较低,仅能回收少量的伴生金属,那么其收益就较少,按照经验数据估算,保守按锌锭价格的6%计算,包括铜泥、残留铅锌铁、银、镉、铟等,这部分收益也有1000元,我们应以低回收水平为准考虑价格底线,因为首先是这些企业面临价格和成本的强大压力。这说明前面我们的推算已经比较谨慎,是安全的。再假定部分企业因铟市场有价无市形成库存,或者部分企业渣产品只是部分销售,而形成较多的库存以备将来综合回收,则这部分看得见的收益就更少些。因不同来源地不同批次的精矿有差异

,主伴生金属种类和含量不同,伴生品价值是波动的。如进口精矿中往往提炼不出多少伴生金属,因国外选矿技术好,在选
矿环节就已经将铟镉等选出去相当一部分,这部分收益就要低些。在这里我们将硫酸和伴生金属总收益再下调800元至2500元,这样价格下限估算会更安全。

经以上分析,按照一般水平衡量,企业吨锌直接生产成本约在1.35万元左右。收益则为锌锭、硫酸、伴生金属的总和。假定锌锭价格跌至1.35万元,硫酸和伴生产品价格稳定,则锌价理论上可以达到的极限约为1.1万元,2500元亏损由副产品弥补,这是一种理论上成立的经营平衡状态。当然,我们不能刻舟求剑,考虑到锌矿的产量是动态的、企业对费用的考虑以及副产品价格会发生变化,对理论价格底线的极限应该做一个调整,调整为可能的价格底线。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锌的直接生产成本目前约为1.35万元(因企业差别会有所不同)。考虑到价格的下跌会导致低品位高成本矿山减产或停产(1%品位已经全面停产,1.5%-2%品位部分停产),锌价会在1.1-1.6万元之间的某个区域寻找到平衡点。另外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火法冶炼在我国还有一定规模的产量,虽然比重不大,但其目前的高成本会使这部分产能首先受到价格挤压。因此,目前我们还不能假设锌矿供应过剩程度会造成冶炼企业和矿山利润被全部挤出,在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前,锌价下跌的极限位置可能在1.3万元-1.5万元之间。贴近于区间的什么位置,取决于锌过剩量的动态变化。从目前看,1.5万元是可以预期的初步位置,至于是否能够达到更低水平,还需要我们密切观察宏观经济形势和具体产业的表现所反映的需求水平、矿山产能利用率水平、以及副产品价格的变化趋势等。一旦我们看到冶炼厂的加工费占锌价比重持续下降、副产品收益开始下降、部分高成本落后工艺主动关停,而矿山的利润下降出现停滞迹象,那么锌价可能就达到了极限位置。或者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如果全球经济通胀降温且经济复苏,供求平衡有扭转的迹象,那也意味着锌价下跌即将到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