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水调歌头赛课比赛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五读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准确恰当有个性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能概括出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词中的画面,并串写这首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泳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失意抑郁矛盾而又乐观旷达的情怀。

2.能体会学生自己面对困难挫折时所应有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为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25课的一首词。此词为咏中秋名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泛流传。全词表达了词人政治失意、手足分离的抑郁惆怅,“天上”、“人间”的矛盾徘徊以及共赏人间美景的乐观旷达的情感。学生学习本文可以感受词人豁达胸襟,行云流水的语言和妙不可言的意境。

该文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学段的学生。要从这首诗中读出画面,读懂思想感情,并学会欣赏作品,必须要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虽然他们对苏轼屡遭排挤,仕途坎坷,宦海飘摇的情况已有所了解,但对苏家二兄弟从小一起读书长大的手足之情一概不知,因此准确恰当地朗读并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并非易事。所以,我想通过朗读贯穿整课,在朗读中联想画面,在联想中朗读的方法,读写结合,运用串写的方法欣赏作品。

该文本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概括上下片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赏析。该教法的明显缺陷就是学生无法走进作者的心灵,无法真正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不能读出画面感,从而在读出自己独特感受、真切体验的基础上,欣赏作品,进行串写,实现再创作的目标。基于这一认识,我设计了“五读法”教学流程“导入,创设情境——初读,原始体验——再读,理解词意——三读,概括画面——四读,再现画面——五读,串写诗歌”,试图努力实现一般教学方法所不能实现的目标。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准确恰当有个性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二)教学难点

能概括出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词中的画面,并串写这首词。

【过程设计】

一、导入,创设情境

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月圆之夜,山东密州,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北宋中期文坛上最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苏轼正面对这一轮多情的圆月,新潮起伏。他想起了小自己三岁,自幼与自己一同读书,一同成长的弟弟苏辙,不胜酒力的他,在喝了整整一夜的酒后,酩酊大醉中,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咏中秋词——《水调歌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去感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设计意图:美文就要处处渗透美,时时沐浴美,教师开篇诗意导入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美妙的意境。)

二、初读,原始体验

词又称曲子词,在古代每首词都配了相应的乐曲,是可以唱的。今天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暂且先不唱这首词,我们还是先来读一读吧。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在小组中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其中一人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到认为不合适的地方就指出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也混在学生中间出声朗读。

2.学生齐读并请学生自己点评他们的朗读。

3.教师说自己听后感受,必要时举一些例子和学生一同讨论哪些句子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三、再读,理解词意

其实,要想准确把握一首词的朗读基调,首先要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词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教师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熙宁四年,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于是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熙宁七年,刚刚在杭州任通判期满的苏轼,为了能与从小与自己一同读书一同长大一同成名的弟弟苏辙(时任职于山东济南)近一点,主动要求调往青岛附近的密州。直到熙宁九年,这对离别七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见上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